引用本文: 陈娇, 管彬, 刘永秀, 王晋秋, 郭仲杰, 林华. 能谱 CT 成像在乳腺癌检出中的初步研究. 华西医学, 2017, 32(11): 1739-1743. doi: 10.7507/1002-0179.201702050 复制
乳腺癌是女性最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位居城乡女性首位[1]。在发达国家,由于早筛查、早发现,乳腺癌发病率已开始呈下降趋势[2]。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的预后较好,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性肿瘤之一。所以早发现、综合评估乳腺癌显得至关重要。能谱 CT 相对于常规 CT,采用不同的成像模式,通过单球管高低双能(80、140 kVp)的瞬时切换,实现两组数据的瞬时采样,在原始数据空间实现能谱解析,提供多参数图像,能改善图像质量、提高病灶的检出[3-4]。我们对一组临床怀疑乳腺癌的患者于治疗前常规行胸部 CT 检查时,采用能谱模式扫描,比较能谱 CT 各参数图像对乳腺癌病灶的显示能力,旨在探讨能谱 CT 在乳腺癌病灶检出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 年 7 月—2016 年 2 月期间,对 72 例因怀疑乳腺癌于治疗前常规行胸部 CT 检查的患者行能谱 CT 扫描。排除标准:对碘过敏、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不齐、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已经接受过放射、化学疗法或穿刺者。检查前均获得知情同意。
术后或穿刺后病理诊断为乳腺癌者 65 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 32~76 岁,平均(52.0±8.7)岁;双侧乳腺癌 3 例,单侧乳腺癌 62 例。共 68 个病灶,其中右侧 37 个病灶,左侧 31 个病灶;浸润性癌 64 个,导管内癌 4 个;TNM 分期,Ⅰ 期 2 个,Ⅱ 期 41 个,Ⅲ 期 19 个,Ⅳ期 6 个。其余 7 例患者未纳入研究,其中腺病伴导管扩张 1 例,慢性化脓性炎症 1 例,纤维腺瘤 5 例。
1.2 检查方法
扫描前去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所有检查在 GE 宝石 CT(Discovery CT 750HD)扫描仪上进行,平扫时采用常规混合能量模式扫描,增强时采用能谱模式扫描。增强时扫描条件:管电压在 80 kVp 与 140 kVp 间瞬时切换(<0.5 ms),自动管电流调制,螺距 1.375∶1,层厚 1.25 mm,层间隔 1.25 mm。采用高压注射器经外周静脉注射碘佛醇(商品名:安射力),对比剂碘浓度 320 mg/mL,对比剂剂量按 1.5 mL/kg 计算,注射速率 3.0 mL/s,对比剂注射后 35 s 行增强扫描。扫描时患者浅吸气后屏气,扫描范围从经根部至膈下约 2 cm。扫描完成后常规重建 70 keV 单能量带能谱信息的图像。
1.3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
在 GE ADW4.6 工作站,使用 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软件包对 70 keV 带能谱信息的图像进行处理。① 测量病灶在 70 keV 单能量、最佳单能量及碘(水)、脂(水)基物质图像上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和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CNR=(ROIL-ROIN)/SDF,SNR= ROIL/SDF,ROIL 为病灶实性部分的 CT 值,ROIN 为病灶邻近正常腺体的 CT 值,SDF 为同层面皮下脂肪组织 CT 值的标准差。取类圆形兴趣区,大小约 20~40 mm2,同一患者各参数图像上兴趣区大小、形状和位置保持一致,测量时选择伪影少的区域,避开坏死、钙化灶。② 主观评估常规平扫、70 keV、最佳单能量及碘(水)、脂(水)基物质图像对病灶的检出情况,这里忽略病灶形态、邻近腺体改变,只关注病灶的密度,如果病灶相对正常腺体呈高或低密度,则定义为检出病灶,如果病灶相对正常腺体呈等密度,则定义为未检出病灶,由 2 名工作 5 年以上的影像诊断医师完成主观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 Kappa 检验判断 2 名评估者评估的一致性。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应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图像的 CNR、SNR。应用多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比较各组图像对病灶的检出情况。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乳腺癌病灶的一般情况描述
68 个病灶中,最大者约 7.8 cm×5.4 cm×7.2 cm,最小者约 0.6 cm×0.5 cm×0.5 cm;增强后病灶形态规则(圆形、类圆形、条形)9 个,不规则(分叶状、毛刺状)59 个;52 个病灶(76%)有毛刺征;10 个病灶(15%)内可见钙化;最佳单能量均值为 65 keV。
2.2 各组图像的 CNR、SNR 比较
乳腺癌在 70 keV 单能量、最佳单能量及碘(水)、脂(水)基物质图像上的 CNR、SNR 见表 1,其中脂(水)基物质图像的 CNR 最佳,且与其他 3 组图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碘(水)基物质图像的 CNR 最低,但与 70 keV 单能量、最佳单能量的 CN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 keV 单能量、最佳单能量图像的 SNR 较高,明显高于碘(水)、脂(水)基物质图像的 SNR,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 70 keV 单能量与最佳单能量图像的 SN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碘(水)与脂(水)基物质图像的 SNR 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各组图像在乳腺癌病灶检出中的比较
常规平扫对乳腺癌病灶的显示欠佳,多数病灶呈等密度;增强后乳腺癌实性部分多数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腺体,呈稍高或高密度,部分患者可显示病灶的供血动脉;在碘(水)基物质图像上呈稍高或高密度;在脂(水)基物质图像上呈低密度,其伪彩图可清晰、形象地显示病灶。各组图像在乳腺癌病灶检出中的情况见表 2,其中脂(水)基物质图像检出病灶最多,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图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检出病灶最少,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图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 keV 单能量、最佳单能量、碘(水)基物质图像对病灶的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1~3。


患者,女,32 岁。a. CT 常规平扫,病灶呈中等密度,与周围正常腺体分界不清;b. 70 keV 单能量图像,病灶明显强化呈高密度,中央见小斑片状强化较低区(液化、坏死所致);c. 最佳单能量图像,病灶边缘清晰、锐利;d. 碘(水)基物质图像,病灶呈不均匀高密度,与周围腺体分界清晰;e. 脂(水)基物质图像,病灶呈明显低密度,正常腺体呈中等密度;f. CT 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病灶与供血动脉来源,其供血动脉来自左侧内乳动脉(白箭)

患者,女,58 岁。a. CT 平扫,在致密型腺体中,病灶未见确切显示;b. 最佳单能量图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中央见小斑片状无强化区(液化、坏死所致);c. 碘(水)基物质图像,病灶呈不均匀高密度;d. 脂(水)基物质图像,病灶呈明显低密度,边缘见短小毛刺

患者,女,56 岁。a、b. 分别为最佳单能量、碘(水)基物质图像,右乳病灶呈稍高密度,左乳病灶呈高密度,右乳病灶对比度较低;c. 脂(水)基物质伪彩图像,双乳病灶清晰显示,与周围腺体分界清楚
3 讨论
目前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包括:超声、X 线钼靶摄影、CT、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MRI)、伽马成像。超声作为 30 岁以下女性乳腺肿块筛查手段[5],因其费用较低、快捷、安全被患者广泛接受,但超声的临床应用受限于:乳房全面显像不佳,容易出现漏诊;对小病灶的诊断价值有限;受操作者技术等原因影响较大。X 线钼靶摄影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受限于:不易发现致密型乳腺内病灶,对导管内病变的诊断有限,容易漏诊乳腺深部的病灶,对淋巴结的显示不佳,无法了解病灶血供情况等。MRI 在乳腺癌的诊断、术前评估及疗效观察的应用越来越多,其动态增强扫描能反映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有利于病灶诊断及恶性程度的判别[6-7];磁共振波谱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其衍生序列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在乳腺癌定性与鉴别中也显示出应用价值[8-10],但临床应用受限于:费用较高、检查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幽闭恐惧症及体内有金属异物、安装心脏起搏器等患者)无法进行 MRI 检查。PET/CT(MRI)在乳腺癌的定性诊断、多中心病灶的检出、术前临床评估中显示很高的价值,显示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侵袭性、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等具有潜在价值[11-12],但临床应用受限于高昂的检查费用、核素的放射损伤、普通医院设备的缺乏等。乳腺专用伽马成像在检测乳腺恶性肿瘤方面有一定价值[13],目前尚未推广。CT 虽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但由于乳腺癌病灶的密度多与正常腺体相近,CT 平扫通常不易于发现病灶,且由于 CT 具有辐射,以往在乳腺癌的发现、评估中应用较少。
CT 能谱成像利用 X 线的能量谱进行 CT 成像,通过单球管高低双能(80 kVp 和 140 kVp)的瞬时切换,实现两组数据的瞬时采样,在原始数据空间实现能谱解析,可以将人体组织和病变成分对不同 X 线能量谱的吸收差异化表达出来,实现更加精细的解剖成像的同时,优化了不同结构的显示[3-4]。通过应用能谱成像的重建/后处理软件,可提供多参数图像,如单能量图像、基物质图像及有效原子序数图像。单能量图像通过调节 KeV 可以获取组织结构显示最佳的 CNR(最佳单能量)图像,优化解剖结构,改善图像质量,更清晰地显示病灶。通过物质分离,可以获得某种基物质的密度图像,增强其识别能力,提高病灶的检出。本研究中考虑到辐射问题,只进行了一期增强扫描,采用的是能谱扫描模式。考虑到乳腺是富含脂肪成分的组织,我们除关注碘(水)基物质图像外,还对脂(水)基物质图像对乳腺癌病灶的检出进行了评估。另外我们在观察病灶时忽略病灶形态及邻近腺体改变,只关注病灶的密度,从而更客观地评估各参数图像对病灶的显示情况。研究显示,脂(水)基物质图像的 CNR 最佳,而在 CT 能谱成像中应用最普遍的碘(水)基物质图像的 CNR 最低,70 keV 单能量、最佳单能量图像的 SNR 较高。脂(水)基物质图像的 CNR 最佳,可能因为乳腺癌病灶不含脂肪,在脂(水)基物质图像上呈明显低密度,而正常乳腺间质内含脂肪组织,在脂(水)基物质图像呈中等或稍高密度,更容易检查低密度的乳腺癌病灶。增强后乳腺癌实性部分多数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腺体,呈稍高或高密度,在碘(水)基物质图像上呈稍高或高密度,在脂(水)基物质图像上呈低密度。脂(水)基物质图像检出所有(100.0%)病灶,碘(水)基物质图像与最佳单能量图像检出 59 个(86.8%)病灶,70 keV 单能量检出 57 个(83.8%)病灶,而常规平扫只检出 11 个(16.2%)病灶,能谱 CT 相对常规 CT 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李蔚萍等[14]的研究显示 CT 增强能比较准确地显示乳腺癌病灶的大小、位置,张文军等[15]的研究显示能谱 CT 在显示乳腺癌邻近结构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方面优于钼靶,因此能谱 CT 在乳腺癌病灶检出及显示上都有良好应用价值,能为诊断提供多参数的影像学数据。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无常规混合能量作为对照,未与目前应用较多的乳腺 MRI 作比较。通过初步研究,我们发现能谱 CT 可以很好地显示乳腺癌病灶,特别是脂(水)基物质图像,在乳腺癌病灶的检出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通过一次检查,可以同时观察胸壁侵犯及内乳区、腋窝、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还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肺内、胸部骨骼转移灶,通过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等 CT 后重建技术,可以立体地观察病灶、显示病灶增粗的供血动脉等,在乳腺癌检出与术前评估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乳腺癌是女性最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位居城乡女性首位[1]。在发达国家,由于早筛查、早发现,乳腺癌发病率已开始呈下降趋势[2]。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的预后较好,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性肿瘤之一。所以早发现、综合评估乳腺癌显得至关重要。能谱 CT 相对于常规 CT,采用不同的成像模式,通过单球管高低双能(80、140 kVp)的瞬时切换,实现两组数据的瞬时采样,在原始数据空间实现能谱解析,提供多参数图像,能改善图像质量、提高病灶的检出[3-4]。我们对一组临床怀疑乳腺癌的患者于治疗前常规行胸部 CT 检查时,采用能谱模式扫描,比较能谱 CT 各参数图像对乳腺癌病灶的显示能力,旨在探讨能谱 CT 在乳腺癌病灶检出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 年 7 月—2016 年 2 月期间,对 72 例因怀疑乳腺癌于治疗前常规行胸部 CT 检查的患者行能谱 CT 扫描。排除标准:对碘过敏、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不齐、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已经接受过放射、化学疗法或穿刺者。检查前均获得知情同意。
术后或穿刺后病理诊断为乳腺癌者 65 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 32~76 岁,平均(52.0±8.7)岁;双侧乳腺癌 3 例,单侧乳腺癌 62 例。共 68 个病灶,其中右侧 37 个病灶,左侧 31 个病灶;浸润性癌 64 个,导管内癌 4 个;TNM 分期,Ⅰ 期 2 个,Ⅱ 期 41 个,Ⅲ 期 19 个,Ⅳ期 6 个。其余 7 例患者未纳入研究,其中腺病伴导管扩张 1 例,慢性化脓性炎症 1 例,纤维腺瘤 5 例。
1.2 检查方法
扫描前去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所有检查在 GE 宝石 CT(Discovery CT 750HD)扫描仪上进行,平扫时采用常规混合能量模式扫描,增强时采用能谱模式扫描。增强时扫描条件:管电压在 80 kVp 与 140 kVp 间瞬时切换(<0.5 ms),自动管电流调制,螺距 1.375∶1,层厚 1.25 mm,层间隔 1.25 mm。采用高压注射器经外周静脉注射碘佛醇(商品名:安射力),对比剂碘浓度 320 mg/mL,对比剂剂量按 1.5 mL/kg 计算,注射速率 3.0 mL/s,对比剂注射后 35 s 行增强扫描。扫描时患者浅吸气后屏气,扫描范围从经根部至膈下约 2 cm。扫描完成后常规重建 70 keV 单能量带能谱信息的图像。
1.3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
在 GE ADW4.6 工作站,使用 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软件包对 70 keV 带能谱信息的图像进行处理。① 测量病灶在 70 keV 单能量、最佳单能量及碘(水)、脂(水)基物质图像上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和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CNR=(ROIL-ROIN)/SDF,SNR= ROIL/SDF,ROIL 为病灶实性部分的 CT 值,ROIN 为病灶邻近正常腺体的 CT 值,SDF 为同层面皮下脂肪组织 CT 值的标准差。取类圆形兴趣区,大小约 20~40 mm2,同一患者各参数图像上兴趣区大小、形状和位置保持一致,测量时选择伪影少的区域,避开坏死、钙化灶。② 主观评估常规平扫、70 keV、最佳单能量及碘(水)、脂(水)基物质图像对病灶的检出情况,这里忽略病灶形态、邻近腺体改变,只关注病灶的密度,如果病灶相对正常腺体呈高或低密度,则定义为检出病灶,如果病灶相对正常腺体呈等密度,则定义为未检出病灶,由 2 名工作 5 年以上的影像诊断医师完成主观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 Kappa 检验判断 2 名评估者评估的一致性。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应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图像的 CNR、SNR。应用多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比较各组图像对病灶的检出情况。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乳腺癌病灶的一般情况描述
68 个病灶中,最大者约 7.8 cm×5.4 cm×7.2 cm,最小者约 0.6 cm×0.5 cm×0.5 cm;增强后病灶形态规则(圆形、类圆形、条形)9 个,不规则(分叶状、毛刺状)59 个;52 个病灶(76%)有毛刺征;10 个病灶(15%)内可见钙化;最佳单能量均值为 65 keV。
2.2 各组图像的 CNR、SNR 比较
乳腺癌在 70 keV 单能量、最佳单能量及碘(水)、脂(水)基物质图像上的 CNR、SNR 见表 1,其中脂(水)基物质图像的 CNR 最佳,且与其他 3 组图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碘(水)基物质图像的 CNR 最低,但与 70 keV 单能量、最佳单能量的 CN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 keV 单能量、最佳单能量图像的 SNR 较高,明显高于碘(水)、脂(水)基物质图像的 SNR,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 70 keV 单能量与最佳单能量图像的 SN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碘(水)与脂(水)基物质图像的 SNR 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各组图像在乳腺癌病灶检出中的比较
常规平扫对乳腺癌病灶的显示欠佳,多数病灶呈等密度;增强后乳腺癌实性部分多数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腺体,呈稍高或高密度,部分患者可显示病灶的供血动脉;在碘(水)基物质图像上呈稍高或高密度;在脂(水)基物质图像上呈低密度,其伪彩图可清晰、形象地显示病灶。各组图像在乳腺癌病灶检出中的情况见表 2,其中脂(水)基物质图像检出病灶最多,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图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检出病灶最少,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图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 keV 单能量、最佳单能量、碘(水)基物质图像对病灶的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1~3。


患者,女,32 岁。a. CT 常规平扫,病灶呈中等密度,与周围正常腺体分界不清;b. 70 keV 单能量图像,病灶明显强化呈高密度,中央见小斑片状强化较低区(液化、坏死所致);c. 最佳单能量图像,病灶边缘清晰、锐利;d. 碘(水)基物质图像,病灶呈不均匀高密度,与周围腺体分界清晰;e. 脂(水)基物质图像,病灶呈明显低密度,正常腺体呈中等密度;f. CT 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病灶与供血动脉来源,其供血动脉来自左侧内乳动脉(白箭)

患者,女,58 岁。a. CT 平扫,在致密型腺体中,病灶未见确切显示;b. 最佳单能量图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中央见小斑片状无强化区(液化、坏死所致);c. 碘(水)基物质图像,病灶呈不均匀高密度;d. 脂(水)基物质图像,病灶呈明显低密度,边缘见短小毛刺

患者,女,56 岁。a、b. 分别为最佳单能量、碘(水)基物质图像,右乳病灶呈稍高密度,左乳病灶呈高密度,右乳病灶对比度较低;c. 脂(水)基物质伪彩图像,双乳病灶清晰显示,与周围腺体分界清楚
3 讨论
目前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包括:超声、X 线钼靶摄影、CT、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MRI)、伽马成像。超声作为 30 岁以下女性乳腺肿块筛查手段[5],因其费用较低、快捷、安全被患者广泛接受,但超声的临床应用受限于:乳房全面显像不佳,容易出现漏诊;对小病灶的诊断价值有限;受操作者技术等原因影响较大。X 线钼靶摄影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受限于:不易发现致密型乳腺内病灶,对导管内病变的诊断有限,容易漏诊乳腺深部的病灶,对淋巴结的显示不佳,无法了解病灶血供情况等。MRI 在乳腺癌的诊断、术前评估及疗效观察的应用越来越多,其动态增强扫描能反映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有利于病灶诊断及恶性程度的判别[6-7];磁共振波谱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其衍生序列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在乳腺癌定性与鉴别中也显示出应用价值[8-10],但临床应用受限于:费用较高、检查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幽闭恐惧症及体内有金属异物、安装心脏起搏器等患者)无法进行 MRI 检查。PET/CT(MRI)在乳腺癌的定性诊断、多中心病灶的检出、术前临床评估中显示很高的价值,显示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侵袭性、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等具有潜在价值[11-12],但临床应用受限于高昂的检查费用、核素的放射损伤、普通医院设备的缺乏等。乳腺专用伽马成像在检测乳腺恶性肿瘤方面有一定价值[13],目前尚未推广。CT 虽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但由于乳腺癌病灶的密度多与正常腺体相近,CT 平扫通常不易于发现病灶,且由于 CT 具有辐射,以往在乳腺癌的发现、评估中应用较少。
CT 能谱成像利用 X 线的能量谱进行 CT 成像,通过单球管高低双能(80 kVp 和 140 kVp)的瞬时切换,实现两组数据的瞬时采样,在原始数据空间实现能谱解析,可以将人体组织和病变成分对不同 X 线能量谱的吸收差异化表达出来,实现更加精细的解剖成像的同时,优化了不同结构的显示[3-4]。通过应用能谱成像的重建/后处理软件,可提供多参数图像,如单能量图像、基物质图像及有效原子序数图像。单能量图像通过调节 KeV 可以获取组织结构显示最佳的 CNR(最佳单能量)图像,优化解剖结构,改善图像质量,更清晰地显示病灶。通过物质分离,可以获得某种基物质的密度图像,增强其识别能力,提高病灶的检出。本研究中考虑到辐射问题,只进行了一期增强扫描,采用的是能谱扫描模式。考虑到乳腺是富含脂肪成分的组织,我们除关注碘(水)基物质图像外,还对脂(水)基物质图像对乳腺癌病灶的检出进行了评估。另外我们在观察病灶时忽略病灶形态及邻近腺体改变,只关注病灶的密度,从而更客观地评估各参数图像对病灶的显示情况。研究显示,脂(水)基物质图像的 CNR 最佳,而在 CT 能谱成像中应用最普遍的碘(水)基物质图像的 CNR 最低,70 keV 单能量、最佳单能量图像的 SNR 较高。脂(水)基物质图像的 CNR 最佳,可能因为乳腺癌病灶不含脂肪,在脂(水)基物质图像上呈明显低密度,而正常乳腺间质内含脂肪组织,在脂(水)基物质图像呈中等或稍高密度,更容易检查低密度的乳腺癌病灶。增强后乳腺癌实性部分多数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腺体,呈稍高或高密度,在碘(水)基物质图像上呈稍高或高密度,在脂(水)基物质图像上呈低密度。脂(水)基物质图像检出所有(100.0%)病灶,碘(水)基物质图像与最佳单能量图像检出 59 个(86.8%)病灶,70 keV 单能量检出 57 个(83.8%)病灶,而常规平扫只检出 11 个(16.2%)病灶,能谱 CT 相对常规 CT 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李蔚萍等[14]的研究显示 CT 增强能比较准确地显示乳腺癌病灶的大小、位置,张文军等[15]的研究显示能谱 CT 在显示乳腺癌邻近结构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方面优于钼靶,因此能谱 CT 在乳腺癌病灶检出及显示上都有良好应用价值,能为诊断提供多参数的影像学数据。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无常规混合能量作为对照,未与目前应用较多的乳腺 MRI 作比较。通过初步研究,我们发现能谱 CT 可以很好地显示乳腺癌病灶,特别是脂(水)基物质图像,在乳腺癌病灶的检出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通过一次检查,可以同时观察胸壁侵犯及内乳区、腋窝、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还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肺内、胸部骨骼转移灶,通过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等 CT 后重建技术,可以立体地观察病灶、显示病灶增粗的供血动脉等,在乳腺癌检出与术前评估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