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蒋亚梅, 杨玉帛, 刘强, 林涛, 何明静, 柳良仁. 经尿道电切开窗引流术治疗脐尿管膀胱憩室脓肿一例. 华西医学, 2017, 32(10): 1652-1653. doi: 10.7507/1002-0179.201703080 复制
病例介绍 患者,男,26 岁。因下腹疼痛 20 d 于 2016 年 12 月 2 日入院。膀胱充盈或下肢蜷缩时疼痛加剧,伴血尿、尿频、尿急。入院体格检查:体温 38.9℃,呼吸 30 次/min,脉搏 90 次/min,血压 124/83 mm Hg (1 mm Hg=0.133 kPa)。耻骨上区压痛,未见膨隆及包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 19.5×109/L。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示:膀胱顶部外上角 11 点钟方向查见大小约 3.7 cm×3.3 cm 的实质团块回声,其间可见范围约 2.3 cm×1.1 cm 的无回声区,团块将膀胱顶壁稍向内推;团块未见明显蠕动(图 1a)。盆腔增强 CT 检查示:膀胱壁前壁增厚,并见一软组织块影凸出膀胱前壁,范围约 4.4 cm×3.3 cm,增强可见不均匀强化,内见条状液体密度影,似与膀胱相通,与周围结构分界欠清;诊断:脐尿管憩室肿瘤性变?(图 1b)。临床诊断为:脐尿管膀胱憩室合并憩室脓肿。局部麻醉下行膀胱镜检查,术中见:膀胱顶部可见约 2.0 cm×3.0 cm 大小区域黏膜糜烂,稍凸向膀胱内,按压可见脓液喷入膀胱,未见明确瘘口,余膀胱各壁未见明确异常(图 1c)。全科医师讨论后,考虑膀胱脐尿管憩室并发脓肿可能性大,遂行经尿道脐尿管膀胱憩室脓肿电切开窗引流术,术中采用彩超辅助定位,采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镜充分切开憩室的膀胱侧,见较黏稠脓液及坏死组织流出(图 1d),充分电切脐尿管膀胱憩室,并开窗引流后,电切镜彻底止血。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示:送检为平滑肌,增生、玻变之纤维组织,肉芽组织及衬覆尿路上皮之疏松结缔组织,组织内可见多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图 1e)。本例患者最终确诊为脐尿管膀胱憩室伴脓肿。术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遂于次日带口服抗菌药物出院。术后 3 个月随访,无感染症状,腹部 CT 复查示:膀胱前壁增厚,对比术前 CT 检查结果,脓腔消失(图 1f)。

a. 术前彩超检查;b. 术前增强 CT 检查;c. 电切前膀胱镜所见;d. 术中电切镜下所见,脓液和坏死组织流出;e. 术后病理组织检查(HE ×200);f. 术后腹部 CT 检查
讨论 脐尿管为胚胎期连接胎儿膀胱与脐的管道,用于胎儿代谢废物的排放。在胚胎进化过程中,脐尿管会自行闭锁、退化为一根纤维条索,成为脐正中韧带,位于脐正中皱襞内。若未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则称为脐尿管畸形[1],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临床比较少见,多发于儿童、男性[2]。畸形的类型分为 4 种:① 脐尿管脐部和膀胱部两端开放,称脐尿管瘘(发病率约为 50%);② 脐尿管脐部和膀胱部两端封闭中间囊泡状,称脐尿管囊肿(发病率约为 30%);③ 脐尿管脐端开放膀胱端封闭,称脐尿管窦道(发病率约为 15%);④ 脐尿管脐端封闭膀胱端开放,称脐尿管膀胱憩室(发病率约为 3%~5%)[1]。本例患者畸形为脐尿管膀胱憩室,其在脐尿管畸形中发病率最低(3%~5%)[2]。既往研究大多为个案报道或系列报道,报道了脐尿管膀胱憩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少有大样本研究。脐尿管憩室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因结石或泌尿道感染而发现,特别是在憩室颈狭窄时,可有发热、腹痛、血尿、尿路刺激症等症状。尿常规检查可有血象升高、白细胞尿等。超声、CT、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可进行辅助诊断。
目前认为一旦确诊有临床症状的脐尿管畸形,即行开放根治性脐尿管全切手术[3-5]或腹腔镜下保脐脐尿管全切手术[6],否则,特别在憩室颈狭窄时,有感染、结石、癌变等可能,脐尿管癌发生率占膀胱癌的 0.34%[7]。本例患者在被充分告知病情及癌变风险的情况下,对其实施了经尿道脐尿管膀胱憩室脓肿电切开窗引流术,术中引流出黏稠脓液及坏死组织。术后病理检查示:送检为平滑肌,增生、玻变之纤维组织,肉芽组织及衬覆尿路上皮之疏松结缔组织,其内可见多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该术式充分切除狭窄的憩室颈,使憩室与膀胱壁相通,充分引流,减少了脐尿管畸形引起的感染、结石等风险发生,且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次日可出院,优于脐尿管全切术。术后 3 个月随访无复发感染、新发结石,CT 检查未见脐尿管膀胱憩室复发。
虽然脐尿管畸形有一定的癌变率,但发生率极低;本例患者通过微创手术使脐尿管膀胱憩室脓肿通畅引流,快速康复出院,但已告知患者仍有发生脐尿管癌的风险[8-9]。术后仍需长期随访,定期复查,以验证该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病例介绍 患者,男,26 岁。因下腹疼痛 20 d 于 2016 年 12 月 2 日入院。膀胱充盈或下肢蜷缩时疼痛加剧,伴血尿、尿频、尿急。入院体格检查:体温 38.9℃,呼吸 30 次/min,脉搏 90 次/min,血压 124/83 mm Hg (1 mm Hg=0.133 kPa)。耻骨上区压痛,未见膨隆及包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 19.5×109/L。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示:膀胱顶部外上角 11 点钟方向查见大小约 3.7 cm×3.3 cm 的实质团块回声,其间可见范围约 2.3 cm×1.1 cm 的无回声区,团块将膀胱顶壁稍向内推;团块未见明显蠕动(图 1a)。盆腔增强 CT 检查示:膀胱壁前壁增厚,并见一软组织块影凸出膀胱前壁,范围约 4.4 cm×3.3 cm,增强可见不均匀强化,内见条状液体密度影,似与膀胱相通,与周围结构分界欠清;诊断:脐尿管憩室肿瘤性变?(图 1b)。临床诊断为:脐尿管膀胱憩室合并憩室脓肿。局部麻醉下行膀胱镜检查,术中见:膀胱顶部可见约 2.0 cm×3.0 cm 大小区域黏膜糜烂,稍凸向膀胱内,按压可见脓液喷入膀胱,未见明确瘘口,余膀胱各壁未见明确异常(图 1c)。全科医师讨论后,考虑膀胱脐尿管憩室并发脓肿可能性大,遂行经尿道脐尿管膀胱憩室脓肿电切开窗引流术,术中采用彩超辅助定位,采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镜充分切开憩室的膀胱侧,见较黏稠脓液及坏死组织流出(图 1d),充分电切脐尿管膀胱憩室,并开窗引流后,电切镜彻底止血。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示:送检为平滑肌,增生、玻变之纤维组织,肉芽组织及衬覆尿路上皮之疏松结缔组织,组织内可见多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图 1e)。本例患者最终确诊为脐尿管膀胱憩室伴脓肿。术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遂于次日带口服抗菌药物出院。术后 3 个月随访,无感染症状,腹部 CT 复查示:膀胱前壁增厚,对比术前 CT 检查结果,脓腔消失(图 1f)。

a. 术前彩超检查;b. 术前增强 CT 检查;c. 电切前膀胱镜所见;d. 术中电切镜下所见,脓液和坏死组织流出;e. 术后病理组织检查(HE ×200);f. 术后腹部 CT 检查
讨论 脐尿管为胚胎期连接胎儿膀胱与脐的管道,用于胎儿代谢废物的排放。在胚胎进化过程中,脐尿管会自行闭锁、退化为一根纤维条索,成为脐正中韧带,位于脐正中皱襞内。若未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则称为脐尿管畸形[1],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临床比较少见,多发于儿童、男性[2]。畸形的类型分为 4 种:① 脐尿管脐部和膀胱部两端开放,称脐尿管瘘(发病率约为 50%);② 脐尿管脐部和膀胱部两端封闭中间囊泡状,称脐尿管囊肿(发病率约为 30%);③ 脐尿管脐端开放膀胱端封闭,称脐尿管窦道(发病率约为 15%);④ 脐尿管脐端封闭膀胱端开放,称脐尿管膀胱憩室(发病率约为 3%~5%)[1]。本例患者畸形为脐尿管膀胱憩室,其在脐尿管畸形中发病率最低(3%~5%)[2]。既往研究大多为个案报道或系列报道,报道了脐尿管膀胱憩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少有大样本研究。脐尿管憩室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因结石或泌尿道感染而发现,特别是在憩室颈狭窄时,可有发热、腹痛、血尿、尿路刺激症等症状。尿常规检查可有血象升高、白细胞尿等。超声、CT、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可进行辅助诊断。
目前认为一旦确诊有临床症状的脐尿管畸形,即行开放根治性脐尿管全切手术[3-5]或腹腔镜下保脐脐尿管全切手术[6],否则,特别在憩室颈狭窄时,有感染、结石、癌变等可能,脐尿管癌发生率占膀胱癌的 0.34%[7]。本例患者在被充分告知病情及癌变风险的情况下,对其实施了经尿道脐尿管膀胱憩室脓肿电切开窗引流术,术中引流出黏稠脓液及坏死组织。术后病理检查示:送检为平滑肌,增生、玻变之纤维组织,肉芽组织及衬覆尿路上皮之疏松结缔组织,其内可见多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该术式充分切除狭窄的憩室颈,使憩室与膀胱壁相通,充分引流,减少了脐尿管畸形引起的感染、结石等风险发生,且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次日可出院,优于脐尿管全切术。术后 3 个月随访无复发感染、新发结石,CT 检查未见脐尿管膀胱憩室复发。
虽然脐尿管畸形有一定的癌变率,但发生率极低;本例患者通过微创手术使脐尿管膀胱憩室脓肿通畅引流,快速康复出院,但已告知患者仍有发生脐尿管癌的风险[8-9]。术后仍需长期随访,定期复查,以验证该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