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贾昊, 骆华杰, 胡潇泓, 吴玲娣, 张继东, 闻大翔. 应用品管圈探索日间手术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的实践. 华西医学, 2017, 32(4): 483-487. doi: 10.7507/1002-0179.201703086 复制
品管圈是指工作单位相关联的或相同工作性质人员,自发组织科学运用各种工具,持续进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业务活动[1]。日间手术模式在欧美国家已成熟开展,目前部分国家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已达到 80%~90%[2]。欧美国家的日间手术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发展较早,也较完善[3];而我国社区基层卫生服务起步较晚,综合性医院与社区的协同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健全的前提下,发展日间手术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任重而道远[4]。
我院日间手术中心自 2005 年试点开展以来,规模日益增加,在有效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提升医疗服务效率、节约医疗成本费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5]。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使得日间手术出院后社区延伸康复问题长期存在而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为了使日间手术出院后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得到持续改进,我院自 2015 年 3 月起开始实施品管圈活动,获得一定实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日间手术品管圈小组于 2015 年 3 月正式组圈,小组人员共 15 名,日间病房护士长担任圈长,日间手术管理中心随访护士担任秘书,圈员为日间病房专科主刀医生 3 名和日间病房护士 2 名,某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医师 3 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护士 2 名,医院行政管理人员 1 名,社区行政管理人员 1 名。
1.2 研究方法
1.2.1 制定计划 首先选定主题:运用头脑风暴法,针对日间手术流程中,我院已严格构建的“3个准入”标准,即病种准入、医生准入、患者准入,也有出院后的电话随访服务,但患者术后不足 1 d 就出院,脱离严密的医学观察,仍然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已有国外调查显示日间手术患者计划外再入院率达到 0.7%~8.0%[6]。因此提出日间手术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系列问题,按照迫切性、重要性、圈能力的顺序,利用分类法筛选主题,确定“构建和提升日间手术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为品管圈的活动主题。
活动期限为 6 个月,对现有的日间手术中心患者康复质量进行了现状评估:从医院-社区因素(诊治、流程、培训、认同、统一协调)、医护因素(换药等技术操作水平)、患者因素(对社区随访的知晓、认同程度等)以及流程因素(预约环节等)进行查检;通过流程图充分掌握现行工作情况,观察和记录日间手术中心患者延伸康复随访现状与目标服务的差距以及变化。
经过圈会设定目标:医院-社区共同构建一套集随访、转诊、康复为一体的日间手术出院后延伸康复体系,完善以连贯性治疗为出发点的、与社区医疗服务相结合的、具有人性化的综合性规范化医疗管理模式。完善日间手术中心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工作流程;3 个月内提高患者社区随访接受率,评价患者社区随访质量。并针对日间手术社区随访接受率低下的问题通过鱼骨图(图 1)分析原因,选出患者和家属对日间手术社区随访的认知态度、社区医生技术水平、转诊流程、健康教育、日间手术主刀医生意愿等 5 个要因;最终在第 8 周完成从患者、衔接、医院和社区 4 个方面解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要因拟定改进措施。

1.2.2 实施管理对策 由圈长带领小组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品管圈相关知识,设定圈名为“日间-康复圈”;圈徽以我院医院和通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徽标为底色,中间以患者笑脸为连接,含义为“日间转诊,延伸康复,患者满意”,即日间手术患者经过三级医院的手术,通过妥善转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康复指导和后续治疗。
① 针对不同人群广泛开展宣教工作。对医院日间病房专科主刀医生、护士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医师、护士开展宣教,告知日间手术患者社区康复随访的意义;对患者,在完成日间手术出院评估后,做出院宣教的时间节点,告知患者可以就近完成手术后康复随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址、随访门诊时间、随访医生姓名、电话咨询联系方式,发放随访记录卡、随访宣传小册子。
②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医师护士开展培训工作。随着微创外科和麻醉技术的发展,不同日间手术的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和更新,合理科学的员工团队培训对于夯实随访质量很重要,这就需要医院对日间手术社区管理团队加强培训,以教材自学、网络授课、实地培训等形式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开展日间手术患者随访工作、判定康复情况,宣传各病种出院康复的注意事项、患者紧急情况的处理原则、一般伤口引流物处理,对需要及时到医院复诊的患者积极干预指导。
③ 日间手术医院-社区跟踪随访管理数据库的建立。日间手术患者的随访数据库,所包含的项目信息:A. 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职业、民族、联系电话、家庭住址、所属社区等;B. 日间手术相关信息,如手术日期、手术名称、主要检查、出院诊断、病理诊断;C. 出院医嘱相关信息:伤口引流物管理、出院用药、复诊预约时间、电话随访登记等;D. 出院后随访、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评定信息,如随访日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功能状态评分、所采取的治疗或处理等;E. 后续治疗情况信息,再入院情况登记等。基础数据来自患者出院病案首页自动关联生成,信息登录记载医院部分由医院日间手术管理中心负责,社区部分由负责随访的社区服务中心专职接诊护士管理,负责收集整理患者的相关随访资料录入[7-8]。
④ 日间手术医院-社区跟踪随访内容。根据患者的所属辖区,制作社区服务中心联系卡,标明联系方式、联系人,出院时交给患者以便于联系。随访时间为手术出院次日,1 周和 1 个月,共 3 个固定随访日,也可以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换药情况、突发情况增加随机随访时间。随访方式:可采用接受咨询、电话随访、门诊复诊随访、书信联系及上门随访等方式,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结合,以保证随访质量。随访的内容:包括随访时或随访间期内患者的症状、体征、体力状况、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和恢复情况,指导其康复、用药、病情变化后的处置意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检查、治疗情况等,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合理膳食、适度锻炼、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恢复适当工作和社会角色。日间手术患者术后护理转向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在患者及家属缺乏专业医疗护理知识的情况下,院外的社区康复系统可以为患者整体康复提供有力支持[9]。
⑤ 医院-社区跟踪随访完善日间手术质量评价体系。由于日间手术模式是一种特殊的手术运作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手术模式及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流程,并采用了多学科合作的方式,为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征求患者意见并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是必须的。患者在院期间质量评价是不全面的,必须在出院后随访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日间手术服务的评价指标,包括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2 种。传统的医疗服务指标是以管理者为导向,比较分析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一类指标,其大多从医疗病历中直接获得,包括住院病死率、手术部位感染率等。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满意度、就医体验等主观指标逐渐受到多数专家及卫生质量监督机构的青睐,已成为评估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临床指标。我们设计了一套《日间手术服务质量评价满意度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出院后接受社区随访服务的形式、频次、术后康复状况,患者对社区切口处理、康复指导、复诊指导、服务态度及总体满意度的评价。
⑥ 畅通日间手术绿色通道,完善转诊机制。虽然日间手术有完善的各类准入制度、评估制度,但日间手术因其相对住院时间短,不能完全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虽然大多数的并发症出现在术后 24 h 以内,但也有个别患者在出院随访期间出现,甚至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危险。因此有必要开通日间手术 24 h 紧急绿色通道,完善患者社区-医院转诊流程。日间手术患者在社区随访期间,社区接诊医护人员一旦发现日间手术患者存在医院特别指出的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术后并发症,应当第一时间通知联络医院的 24 h 联络人,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做好应急抢救准备,同时为患者联络紧急救援车辆,在病情相对稳定期间,转诊患者至原手术医院,进行抢救。
1.3 效果评价
整个品管圈活动期限为 2015 年 3 月—8 月。在完成全部日间手术品管圈活动管理对策后,采集活动前后 6 个月同期(即 2014 年 9 月—2015 年 2 月,2015 年 9 月—2016 年 2 月)有完整随访数据的日间手术患者进行比较。按照患者人均在医院和社区完成日间手术后复诊随访换药记录次数,患者在社区接受康复咨询的记录次数,患者完成术后随访复诊后,接受《日间手术服务质量评价满意度问卷》调查,同时设计参与日间手术随访工作的医护人员满意度调查问卷,以了解日间手术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转变前后医护人员满意度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时期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纳入医院-社区随访体系的患者为 1 535 例,相对应实施品管圈前的患者为 3 567 例。日间手术患者在医院完成复诊随访换药次数由(4.58±0.95)次减少到(1.18±0.39)次,在社区完成复诊随访换药次数由(1.42±0.52)次增长到(4.32±0.88)次,在社区康复咨询的次数由(0.85±0.38)次增长到(6.39±1.20)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 1。

实施品管圈前后医院-社区医生、护士工作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比较,分别由实施前的 93.06%、91.61%、92.25% 提升到实施后的 96.36%、95.19%、9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 2。

3 讨论
由于中外医疗体制的差异,国外发达国家接受日间手术的患者多数在社区医疗机构接受护理、康复,家庭医生主导延伸随访康复模式。日间手术将医疗服务中所需的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整合,实现了护理工作的前移后延,通过优化管理模式,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但中心医疗机构往往资源有限,为了满足患者的术后护理需求,将日间手术医疗模式向社区延伸[10]。社区卫生机构是日间手术患者整体康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院外康复,就需要强调与初级卫生保健系统的转诊合作和规范康复路径等。国际日间手术协会也规定,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日间手术中心,都必须在其周围设置可入住的康复旅馆病房、日间照护机构,作为患者术后康复的补充。在美国,日间手术机构附近 5~10 km 的范围内常规配置护理访视机构、康复旅馆等院外支持系统,而且配备足量全科医师与护士,康复旅馆也安排有照顾经验和耐心的工作人员来完成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等[11]。由此可见,以政府为主导,卫生康复旅馆、居家照护、家庭访视等模式是目前欧美等国家首选的解决患者出院后持续护理的主要形式。
但我国目前大多开展日间手术的医院未构建形成完整的出院后延伸康复体系[12],患者出院后的后续服务仅限于医院护士的电话随访,其服务内容局限,形式单一,部分患者回家后镇痛护理、管道护理等后续治疗的需要无法满足;因此极大地增加了患者出院后的不安全感,患者认为自己的医学护理知识比较缺乏,担心回家后出现并发症而得不到及时处理的患者比例很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间手术的推广。这些问题在我院调查日间手术社区随访接受率低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反映。虽然我国当前已将分级诊疗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一系列国家政策也支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目前始终未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大型三级医院之间建立起一个科学、高效地领导、监管、互通、培训的机制,反而形成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对孤立、分散发展的模式,致使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大型三级医院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功能无法充分发挥[4,13]。对日间手术患者而言,社区医生是第一时间的接触者,近年欧美发达国家相当重视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网络平台对接与信息共享,以为日间手术患者建立畅通转诊渠道,网络即时转诊大大加快转诊速度[14],2008 年挪威建立了全国健康网络系统,社区医生可通过连接国内所有医疗服务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日间手术患者的网上电子预约与转诊[15]。本研究通过实施日间手术品管圈活动建立和完善日间手术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初步尝试建立日间手术管理信息系统中日间手术后随访数据库模块对于提高日间手术随访质量尤为重要,通过信息化途径,管理日间手术患者出院后康复跟踪随访,患者的随访率提高,满意度增高。
实施品管圈活动以来,医院-社区日间手术随访流程得到了医院领导认可,并编辑了《医院-社区日间手术随访流程规范》;多次接受兄弟医院和市级各级领导的参观,达到了预定目标,实现了日间手术的持续改进,被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评为“2015 年改善医疗服务创新亮点评选活动”优质服务岗。科室主办国家继续教育项目 1 项,获得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管理课题 3 项,参与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和上海地方政府编制日间手术各类规范。
综上所述,日间手术中心通过成立品管圈小组,开展品管圈活动建立和完善日间手术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加强了医院-社区的沟通、协调和交流,也提高了日间手术中心人员的管理能力,强化了日间手术中心对手术患者服务的操作流程。圈员通过参与品管圈的活动,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6],提升了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协调能力,增加了成就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品管圈把以往的经验管理、粗放管理转化成科学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是推动医疗质量和安全持续改进的重要工具[17]。在医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过程中,推广和应用品管圈等管理工具,具有重要意义[18]。
品管圈是指工作单位相关联的或相同工作性质人员,自发组织科学运用各种工具,持续进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业务活动[1]。日间手术模式在欧美国家已成熟开展,目前部分国家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已达到 80%~90%[2]。欧美国家的日间手术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发展较早,也较完善[3];而我国社区基层卫生服务起步较晚,综合性医院与社区的协同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健全的前提下,发展日间手术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任重而道远[4]。
我院日间手术中心自 2005 年试点开展以来,规模日益增加,在有效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提升医疗服务效率、节约医疗成本费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5]。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使得日间手术出院后社区延伸康复问题长期存在而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为了使日间手术出院后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得到持续改进,我院自 2015 年 3 月起开始实施品管圈活动,获得一定实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日间手术品管圈小组于 2015 年 3 月正式组圈,小组人员共 15 名,日间病房护士长担任圈长,日间手术管理中心随访护士担任秘书,圈员为日间病房专科主刀医生 3 名和日间病房护士 2 名,某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医师 3 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护士 2 名,医院行政管理人员 1 名,社区行政管理人员 1 名。
1.2 研究方法
1.2.1 制定计划 首先选定主题:运用头脑风暴法,针对日间手术流程中,我院已严格构建的“3个准入”标准,即病种准入、医生准入、患者准入,也有出院后的电话随访服务,但患者术后不足 1 d 就出院,脱离严密的医学观察,仍然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已有国外调查显示日间手术患者计划外再入院率达到 0.7%~8.0%[6]。因此提出日间手术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系列问题,按照迫切性、重要性、圈能力的顺序,利用分类法筛选主题,确定“构建和提升日间手术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为品管圈的活动主题。
活动期限为 6 个月,对现有的日间手术中心患者康复质量进行了现状评估:从医院-社区因素(诊治、流程、培训、认同、统一协调)、医护因素(换药等技术操作水平)、患者因素(对社区随访的知晓、认同程度等)以及流程因素(预约环节等)进行查检;通过流程图充分掌握现行工作情况,观察和记录日间手术中心患者延伸康复随访现状与目标服务的差距以及变化。
经过圈会设定目标:医院-社区共同构建一套集随访、转诊、康复为一体的日间手术出院后延伸康复体系,完善以连贯性治疗为出发点的、与社区医疗服务相结合的、具有人性化的综合性规范化医疗管理模式。完善日间手术中心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工作流程;3 个月内提高患者社区随访接受率,评价患者社区随访质量。并针对日间手术社区随访接受率低下的问题通过鱼骨图(图 1)分析原因,选出患者和家属对日间手术社区随访的认知态度、社区医生技术水平、转诊流程、健康教育、日间手术主刀医生意愿等 5 个要因;最终在第 8 周完成从患者、衔接、医院和社区 4 个方面解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要因拟定改进措施。

1.2.2 实施管理对策 由圈长带领小组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品管圈相关知识,设定圈名为“日间-康复圈”;圈徽以我院医院和通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徽标为底色,中间以患者笑脸为连接,含义为“日间转诊,延伸康复,患者满意”,即日间手术患者经过三级医院的手术,通过妥善转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康复指导和后续治疗。
① 针对不同人群广泛开展宣教工作。对医院日间病房专科主刀医生、护士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医师、护士开展宣教,告知日间手术患者社区康复随访的意义;对患者,在完成日间手术出院评估后,做出院宣教的时间节点,告知患者可以就近完成手术后康复随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址、随访门诊时间、随访医生姓名、电话咨询联系方式,发放随访记录卡、随访宣传小册子。
②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医师护士开展培训工作。随着微创外科和麻醉技术的发展,不同日间手术的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和更新,合理科学的员工团队培训对于夯实随访质量很重要,这就需要医院对日间手术社区管理团队加强培训,以教材自学、网络授课、实地培训等形式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开展日间手术患者随访工作、判定康复情况,宣传各病种出院康复的注意事项、患者紧急情况的处理原则、一般伤口引流物处理,对需要及时到医院复诊的患者积极干预指导。
③ 日间手术医院-社区跟踪随访管理数据库的建立。日间手术患者的随访数据库,所包含的项目信息:A. 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职业、民族、联系电话、家庭住址、所属社区等;B. 日间手术相关信息,如手术日期、手术名称、主要检查、出院诊断、病理诊断;C. 出院医嘱相关信息:伤口引流物管理、出院用药、复诊预约时间、电话随访登记等;D. 出院后随访、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评定信息,如随访日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功能状态评分、所采取的治疗或处理等;E. 后续治疗情况信息,再入院情况登记等。基础数据来自患者出院病案首页自动关联生成,信息登录记载医院部分由医院日间手术管理中心负责,社区部分由负责随访的社区服务中心专职接诊护士管理,负责收集整理患者的相关随访资料录入[7-8]。
④ 日间手术医院-社区跟踪随访内容。根据患者的所属辖区,制作社区服务中心联系卡,标明联系方式、联系人,出院时交给患者以便于联系。随访时间为手术出院次日,1 周和 1 个月,共 3 个固定随访日,也可以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换药情况、突发情况增加随机随访时间。随访方式:可采用接受咨询、电话随访、门诊复诊随访、书信联系及上门随访等方式,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结合,以保证随访质量。随访的内容:包括随访时或随访间期内患者的症状、体征、体力状况、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和恢复情况,指导其康复、用药、病情变化后的处置意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检查、治疗情况等,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合理膳食、适度锻炼、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恢复适当工作和社会角色。日间手术患者术后护理转向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在患者及家属缺乏专业医疗护理知识的情况下,院外的社区康复系统可以为患者整体康复提供有力支持[9]。
⑤ 医院-社区跟踪随访完善日间手术质量评价体系。由于日间手术模式是一种特殊的手术运作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手术模式及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流程,并采用了多学科合作的方式,为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征求患者意见并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是必须的。患者在院期间质量评价是不全面的,必须在出院后随访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日间手术服务的评价指标,包括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2 种。传统的医疗服务指标是以管理者为导向,比较分析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一类指标,其大多从医疗病历中直接获得,包括住院病死率、手术部位感染率等。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满意度、就医体验等主观指标逐渐受到多数专家及卫生质量监督机构的青睐,已成为评估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临床指标。我们设计了一套《日间手术服务质量评价满意度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出院后接受社区随访服务的形式、频次、术后康复状况,患者对社区切口处理、康复指导、复诊指导、服务态度及总体满意度的评价。
⑥ 畅通日间手术绿色通道,完善转诊机制。虽然日间手术有完善的各类准入制度、评估制度,但日间手术因其相对住院时间短,不能完全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虽然大多数的并发症出现在术后 24 h 以内,但也有个别患者在出院随访期间出现,甚至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危险。因此有必要开通日间手术 24 h 紧急绿色通道,完善患者社区-医院转诊流程。日间手术患者在社区随访期间,社区接诊医护人员一旦发现日间手术患者存在医院特别指出的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术后并发症,应当第一时间通知联络医院的 24 h 联络人,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做好应急抢救准备,同时为患者联络紧急救援车辆,在病情相对稳定期间,转诊患者至原手术医院,进行抢救。
1.3 效果评价
整个品管圈活动期限为 2015 年 3 月—8 月。在完成全部日间手术品管圈活动管理对策后,采集活动前后 6 个月同期(即 2014 年 9 月—2015 年 2 月,2015 年 9 月—2016 年 2 月)有完整随访数据的日间手术患者进行比较。按照患者人均在医院和社区完成日间手术后复诊随访换药记录次数,患者在社区接受康复咨询的记录次数,患者完成术后随访复诊后,接受《日间手术服务质量评价满意度问卷》调查,同时设计参与日间手术随访工作的医护人员满意度调查问卷,以了解日间手术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转变前后医护人员满意度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时期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纳入医院-社区随访体系的患者为 1 535 例,相对应实施品管圈前的患者为 3 567 例。日间手术患者在医院完成复诊随访换药次数由(4.58±0.95)次减少到(1.18±0.39)次,在社区完成复诊随访换药次数由(1.42±0.52)次增长到(4.32±0.88)次,在社区康复咨询的次数由(0.85±0.38)次增长到(6.39±1.20)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 1。

实施品管圈前后医院-社区医生、护士工作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比较,分别由实施前的 93.06%、91.61%、92.25% 提升到实施后的 96.36%、95.19%、9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 2。

3 讨论
由于中外医疗体制的差异,国外发达国家接受日间手术的患者多数在社区医疗机构接受护理、康复,家庭医生主导延伸随访康复模式。日间手术将医疗服务中所需的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整合,实现了护理工作的前移后延,通过优化管理模式,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但中心医疗机构往往资源有限,为了满足患者的术后护理需求,将日间手术医疗模式向社区延伸[10]。社区卫生机构是日间手术患者整体康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院外康复,就需要强调与初级卫生保健系统的转诊合作和规范康复路径等。国际日间手术协会也规定,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日间手术中心,都必须在其周围设置可入住的康复旅馆病房、日间照护机构,作为患者术后康复的补充。在美国,日间手术机构附近 5~10 km 的范围内常规配置护理访视机构、康复旅馆等院外支持系统,而且配备足量全科医师与护士,康复旅馆也安排有照顾经验和耐心的工作人员来完成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等[11]。由此可见,以政府为主导,卫生康复旅馆、居家照护、家庭访视等模式是目前欧美等国家首选的解决患者出院后持续护理的主要形式。
但我国目前大多开展日间手术的医院未构建形成完整的出院后延伸康复体系[12],患者出院后的后续服务仅限于医院护士的电话随访,其服务内容局限,形式单一,部分患者回家后镇痛护理、管道护理等后续治疗的需要无法满足;因此极大地增加了患者出院后的不安全感,患者认为自己的医学护理知识比较缺乏,担心回家后出现并发症而得不到及时处理的患者比例很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间手术的推广。这些问题在我院调查日间手术社区随访接受率低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反映。虽然我国当前已将分级诊疗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一系列国家政策也支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目前始终未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大型三级医院之间建立起一个科学、高效地领导、监管、互通、培训的机制,反而形成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对孤立、分散发展的模式,致使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大型三级医院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功能无法充分发挥[4,13]。对日间手术患者而言,社区医生是第一时间的接触者,近年欧美发达国家相当重视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网络平台对接与信息共享,以为日间手术患者建立畅通转诊渠道,网络即时转诊大大加快转诊速度[14],2008 年挪威建立了全国健康网络系统,社区医生可通过连接国内所有医疗服务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日间手术患者的网上电子预约与转诊[15]。本研究通过实施日间手术品管圈活动建立和完善日间手术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初步尝试建立日间手术管理信息系统中日间手术后随访数据库模块对于提高日间手术随访质量尤为重要,通过信息化途径,管理日间手术患者出院后康复跟踪随访,患者的随访率提高,满意度增高。
实施品管圈活动以来,医院-社区日间手术随访流程得到了医院领导认可,并编辑了《医院-社区日间手术随访流程规范》;多次接受兄弟医院和市级各级领导的参观,达到了预定目标,实现了日间手术的持续改进,被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评为“2015 年改善医疗服务创新亮点评选活动”优质服务岗。科室主办国家继续教育项目 1 项,获得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管理课题 3 项,参与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和上海地方政府编制日间手术各类规范。
综上所述,日间手术中心通过成立品管圈小组,开展品管圈活动建立和完善日间手术医院-社区延伸康复模式,加强了医院-社区的沟通、协调和交流,也提高了日间手术中心人员的管理能力,强化了日间手术中心对手术患者服务的操作流程。圈员通过参与品管圈的活动,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6],提升了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协调能力,增加了成就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品管圈把以往的经验管理、粗放管理转化成科学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是推动医疗质量和安全持续改进的重要工具[17]。在医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过程中,推广和应用品管圈等管理工具,具有重要意义[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