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医院感染发展历程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根据多年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和研究的经验,对医院感染防控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进展进行了研判。
引用本文: 李六亿. 医院感染防控的新技术、新进展. 华西医学, 2018, 33(3): 240-243. doi: 10.7507/1002-0179.201803009 复制
有医院就有医院感染,而且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医院感染的防控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包括易感人群如老龄化人口、低体质量儿、早产儿的增多,患者基础疾病的增多,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器官移植和恶性肿瘤患者等的增加,这些因素降低了患者的抵抗力,增加感染机会;侵袭性操作如各种插管、引流管、介入手术、微创手术等的增多,增加病原菌入侵患者体内的机会;同时大量新型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尤其是不合理应用所致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等,这些因素均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威胁患者安全,消耗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各国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广大的医院管理者都非常重视医院感染的防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了深入广泛的科学研究和卓有成效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不断地推动着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发展,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贡献了应有的力量。本文简要回顾国内外医院感染防控的发展历程,分析现状,总结近年来医院感染防控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并讨论今后医院感染防控的发展趋势。
1 医院感染防控发展历程
1.1 国际医院感染防控发展历程
国际医院感染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 40 年代,Semmelweis 医师采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了医院产褥热死因,通过要求医生采取手卫生,使产褥热病死率得到有效控制[1-2]。随着医学的发展,医院感染防控也不断深入。早期即 19 世纪中期为单兵作战,如南丁格尔通过建立医院管理制度,做好清洁卫生、加强护理,并采取对传染病患者的隔离、病房通风、戴橡胶手套等措施,使伤员的病死率由 42% 下降到 2.3%[3];再如外科医生李斯特通过消毒外科医生双手和采用无菌技术,使手术后患者的病死率从 45% 降到 15%。20 世纪中期医院感染学科初步建立,以美国为代表,医院内开始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配备感染控制专业人员,并在国家层面开展全国医院感染监测,制定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指导医疗机构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使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走上专业化发展的轨道。到目前,现代医院感染理念形成,主要特点包括多学科合作,循证防控,拥有了专业杂志如《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出版了专著如《Bennett and Brachman’s Hospital Infections》,建立了专业学术组织如美国感染控制工作者协会(Association for Professionals in Infection Control and Epidemiology,APIC)、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Society for Healthcare Epidemiology of America,SHEA)等,专业杂志和专著的出版、专业学会的建立,为医院感染防控专业人员的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医院感染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从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到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再到与医疗相关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与之相适应的是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技术、措施、范围和内涵也发生了相应改变。
1.2 中国医院感染防控发展历程
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从 1986 年原卫生部医政司组织召开第 1 次全国感染研讨会,举办第 1 期“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培训班,到目前不过 30 余年,但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医院感染发病率自 1986 年的 9.7% 下降到 1999 年的 3.92%[4-5],医院感染现患率自 2001 年的 5.22% 下降到 2014 年的 2.67%[6-7],为保障我国患者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经历了 4 个阶段,1986 年—1993 年为起步阶段,以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为主,包括原卫生部建立国家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和医疗机构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了组织保障;1994 年—2002 年为初步发展阶段,此阶段以印发了国家《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特点,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3 年—2011 年为快速发展阶段,特点是以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SARS)]在我国暴发流行为契机,迅速推进了包括《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规、标准的逐步完善,随着法规的贯彻落实,不断地夯实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且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均与国际接轨,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逐渐步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同时医院感染管理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也得到快速提升,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大大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路;2012 年至今为科学化发展阶段,特点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计划地推进,进入了主动的顶层设计与宏观管理,如 2012 年原卫生部颁发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2012—2015)》,2015 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了医院感染管理的质控指标,将医院感染管理学科纳入平台学科建设。同时学术研究也不断深入,循证感控、多学科合作理念得到推广。
2 医院感染防控现状
2.1 国际发达国家医院感染防控现状
国际发达国家主要以英国和美国引领全球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他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特点,如美国主要通过医院感染监测带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发展;而英国注重微生物学、重要病原菌的防控,从而引领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发展。目前他们的医院感染防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各级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健全,在国家层面建立明确的主管和技术支持部门,在医院层面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决策和常设机构,部分国家设立了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二是健全了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较完善的技术指南;三是逐步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方法,包括医院感染监测技术、预防与控制的知识、技术与流程、效果评价技术及医院感染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预防可控感染如有创呼吸机使用有关的肺炎、与中心静脉插管有关的血液感染、与泌尿道插管有关的尿路感染及手术切口部位感染防控的“bundle”措施等。
2.2 中国医院感染防控现状
通过 30 余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包括制定了较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到目前为止,颁布的技术标准已达 17 部,尚有 10 余部技术标准已制定完成待颁布,这些为我国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医院感染管理专业队伍,有力地保障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医院感染监测、控制与管理工作,监测手段信息化,防控措施循证化,管理工作科学化,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卫生资源,据调查 2015 年医院感染防控为国家节约卫生资源达 606 亿元。第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反应迅速、防控有力,如 SARS、人禽流感(甲型 H1N1、H5N1、H7N9)、手足口病、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感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伤员救治以及去冬今春的流感救治工作中的医院感染防控,都取得了很好成效。第五,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国际交流逐步增多,科学研究不断深入,这些对促进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应该清楚看到,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同质性有待提升,表现为各地区、各医院间发展不平衡;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夯实;新业态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待规范;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执行力有待提升;医院感染相关的科研及循证工作有待加强;医院感染暴发还时有发生;我国是人口大国,存在大量易感人群等,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3 医院感染防控的新技术、新进展
随着医院感染学科的发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的深入,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健康中国的需要,医院感染防控无论是在理念、知识、技术和方法上都有较大、快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3.1 医院感染防控的新理念、新进展
3.1.1 理念的改变
近年来,医院感染防控在某些重要理念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包括:① 医院感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变化,2001 年原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明确规定,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目前国内外医院感染的概念都发生了较大改变,主要有:从发生地点来看,不仅包括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也包括在其他医疗机构内发生,甚至也包括与诊疗相关的医源性感染如家庭诊疗工作中发生的感染,也即从医院感染发展到诊疗相关感染;从发生人群来看,它不仅包括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也包括门诊患者、陪护人员和探视者在医疗机构中发生的感染;这些变化扩大了医院感染防控的范畴、广度和深度,加大了医院感染防控的难度,对医院感染防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开展新的调查研究以积极应对。② 标准预防的理念与措施逐步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认可与落实,即在诊疗工作中将所有患者都当作感染性患者,都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穿戴必要合适的防护用品(手套、隔离衣、护目镜等)、安全注射和咳嗽礼仪等。③ 医院可复用物品的清洗与消毒:先清洗后消毒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实行集中管理、可复用物品集中清洗与消毒已成为趋势;对消毒灭菌物品实行全程追踪已成为提升消毒灭菌质量的努力方向。
3.1.2 新业态的医院感染防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独立的医疗机构如独立的血液透析中心、临床检验检测中心、临床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织物洗涤中心、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以及私立医疗机构等的医院感染防控,已成为医院感染防控需密切关注的领域,需尽快根据这些机构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
3.1.3 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应用
一些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如持续质量改进、系统图、甘特图、根因分析、品管圈、风险评估等,已用于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管理,提升医院感染的管理效率与效能。
3.1.4 开展多学科合作、以临床需求为导向
医院感染的发生涉及医务人员诊疗活动全过程,不仅需要不同部门如临床、医技、管理、后勤部门等的参与,也需要不同学科如临床、护理、药剂、感控、病原学等专业的配合,还需要不同人员如医师、护士、护理员和保洁员等的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员参与、全程防控医院感染;同时要充分调动临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思考,积极践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相关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3.1.5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全球关注
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乃至整个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在 2011 年世界卫生日提出“遏制耐药——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的呼吁,并在 2014 年 12 月发布了“控制细菌耐药全球行动计划(草案),2015 年 1 月美国白宫发布声明大幅增加联邦资金改善抗生素管理,时任总统奥巴马提出要将其年度预算提高至 12 亿美元。2016 年 8 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 14 部门联合制定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 年—2020 年)》,来积极应对细菌耐药带来的挑战,提高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水平,遏制细菌耐药发展与蔓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无疑将成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3.1.6 建立感控文化
感控文化是患者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需要医务人员甚至每一位来到医院的人员的参与,方可达到保障患者安全的目的。因此营造感控文化,让感染防控的理念深入人心,将感染防控的要求自然融入到诊疗行为中,是医院感染防控最终的目标和理想状态。而如何营造感控文化是目前和将来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3.1.7 培养专业人才
医院感染防控的发展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才。医院感染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需要更多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同样也需要对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进行规范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目前我国四川大学等高等教育院校尝试设置了医院感染管理本科教学方向,填补了院校教育的空白,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3.1.8 紧扣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致力保障患者安全
2016 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将医院感染防控提升至战略高度,为健康中国战略做贡献。
3.2 医院感染防控的新技术、新方法
3.2.1 信息化感控
随着各医院整体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医院感染监测、控制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也得到有效推进,不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也使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预测预警成为可能;另外通过对监测资料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总结医院感染防控的经验与规律,为循证感控提供科学依据。
3.2.2 循证感控
近年来在确定医院感染防控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等方面,在采取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时,我们越来越多地考虑是否有科学依据,如手卫生对医院感染防控的作用、成本效益分析,穿鞋套对降低医院感染的作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对预防切口感染的影响,接触隔离对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传播作用等,都用科学数据说话,不凭经验也不再盲从,循证感控逐步得到认可。
3.2.3 精准感控
随着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风险评估在医院感染防控领域的应用,我们对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不再是对所有患者采取相同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而是根据患者自身基础疾病、诊疗措施与特点,随着诊疗过程的进展,实施有针对性、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个体化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即从群体感控迈向个性化精准感控。
3.2.4 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应用
如采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监测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依从性/提醒医务人员防控措施的落实等,以提升防控措施依从性。目前有学者研究采用物联网技术监测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以推进医疗机构的手卫生工作。
3.2.5 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技术
现代诊疗技术、机器人手术、微创手术等在提升诊疗水平、减少创伤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类精密的诊疗和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却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与挑战。新的高温清洗消毒机、低温灭菌器如过氧化氢低温灭菌器、甲醛蒸汽低温灭菌器等的研制与应用,有效地保障了这类精密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的效果,对预防外源性感染将起到重要作用。
3.2.6 采用新媒体进行培训与交流
与传统的培训模式相比,现代采用的微信、视频、慕课等新媒体的文化知识传播方式,因其具有方便、快捷、新颖、灵活、经济等诸多特点,颇受广大医务人员欢迎。
有医院就有医院感染,而且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医院感染的防控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包括易感人群如老龄化人口、低体质量儿、早产儿的增多,患者基础疾病的增多,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器官移植和恶性肿瘤患者等的增加,这些因素降低了患者的抵抗力,增加感染机会;侵袭性操作如各种插管、引流管、介入手术、微创手术等的增多,增加病原菌入侵患者体内的机会;同时大量新型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尤其是不合理应用所致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等,这些因素均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威胁患者安全,消耗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各国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广大的医院管理者都非常重视医院感染的防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了深入广泛的科学研究和卓有成效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不断地推动着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发展,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贡献了应有的力量。本文简要回顾国内外医院感染防控的发展历程,分析现状,总结近年来医院感染防控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并讨论今后医院感染防控的发展趋势。
1 医院感染防控发展历程
1.1 国际医院感染防控发展历程
国际医院感染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 40 年代,Semmelweis 医师采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了医院产褥热死因,通过要求医生采取手卫生,使产褥热病死率得到有效控制[1-2]。随着医学的发展,医院感染防控也不断深入。早期即 19 世纪中期为单兵作战,如南丁格尔通过建立医院管理制度,做好清洁卫生、加强护理,并采取对传染病患者的隔离、病房通风、戴橡胶手套等措施,使伤员的病死率由 42% 下降到 2.3%[3];再如外科医生李斯特通过消毒外科医生双手和采用无菌技术,使手术后患者的病死率从 45% 降到 15%。20 世纪中期医院感染学科初步建立,以美国为代表,医院内开始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配备感染控制专业人员,并在国家层面开展全国医院感染监测,制定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指导医疗机构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使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走上专业化发展的轨道。到目前,现代医院感染理念形成,主要特点包括多学科合作,循证防控,拥有了专业杂志如《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出版了专著如《Bennett and Brachman’s Hospital Infections》,建立了专业学术组织如美国感染控制工作者协会(Association for Professionals in Infection Control and Epidemiology,APIC)、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Society for Healthcare Epidemiology of America,SHEA)等,专业杂志和专著的出版、专业学会的建立,为医院感染防控专业人员的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医院感染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从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到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再到与医疗相关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与之相适应的是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技术、措施、范围和内涵也发生了相应改变。
1.2 中国医院感染防控发展历程
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从 1986 年原卫生部医政司组织召开第 1 次全国感染研讨会,举办第 1 期“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培训班,到目前不过 30 余年,但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医院感染发病率自 1986 年的 9.7% 下降到 1999 年的 3.92%[4-5],医院感染现患率自 2001 年的 5.22% 下降到 2014 年的 2.67%[6-7],为保障我国患者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经历了 4 个阶段,1986 年—1993 年为起步阶段,以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为主,包括原卫生部建立国家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和医疗机构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了组织保障;1994 年—2002 年为初步发展阶段,此阶段以印发了国家《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特点,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3 年—2011 年为快速发展阶段,特点是以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SARS)]在我国暴发流行为契机,迅速推进了包括《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规、标准的逐步完善,随着法规的贯彻落实,不断地夯实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且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均与国际接轨,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逐渐步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同时医院感染管理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也得到快速提升,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大大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路;2012 年至今为科学化发展阶段,特点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计划地推进,进入了主动的顶层设计与宏观管理,如 2012 年原卫生部颁发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2012—2015)》,2015 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了医院感染管理的质控指标,将医院感染管理学科纳入平台学科建设。同时学术研究也不断深入,循证感控、多学科合作理念得到推广。
2 医院感染防控现状
2.1 国际发达国家医院感染防控现状
国际发达国家主要以英国和美国引领全球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他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特点,如美国主要通过医院感染监测带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发展;而英国注重微生物学、重要病原菌的防控,从而引领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发展。目前他们的医院感染防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各级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健全,在国家层面建立明确的主管和技术支持部门,在医院层面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决策和常设机构,部分国家设立了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二是健全了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较完善的技术指南;三是逐步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方法,包括医院感染监测技术、预防与控制的知识、技术与流程、效果评价技术及医院感染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预防可控感染如有创呼吸机使用有关的肺炎、与中心静脉插管有关的血液感染、与泌尿道插管有关的尿路感染及手术切口部位感染防控的“bundle”措施等。
2.2 中国医院感染防控现状
通过 30 余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包括制定了较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到目前为止,颁布的技术标准已达 17 部,尚有 10 余部技术标准已制定完成待颁布,这些为我国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医院感染管理专业队伍,有力地保障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医院感染监测、控制与管理工作,监测手段信息化,防控措施循证化,管理工作科学化,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卫生资源,据调查 2015 年医院感染防控为国家节约卫生资源达 606 亿元。第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反应迅速、防控有力,如 SARS、人禽流感(甲型 H1N1、H5N1、H7N9)、手足口病、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感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伤员救治以及去冬今春的流感救治工作中的医院感染防控,都取得了很好成效。第五,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国际交流逐步增多,科学研究不断深入,这些对促进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应该清楚看到,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同质性有待提升,表现为各地区、各医院间发展不平衡;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夯实;新业态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待规范;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执行力有待提升;医院感染相关的科研及循证工作有待加强;医院感染暴发还时有发生;我国是人口大国,存在大量易感人群等,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3 医院感染防控的新技术、新进展
随着医院感染学科的发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的深入,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健康中国的需要,医院感染防控无论是在理念、知识、技术和方法上都有较大、快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3.1 医院感染防控的新理念、新进展
3.1.1 理念的改变
近年来,医院感染防控在某些重要理念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包括:① 医院感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变化,2001 年原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明确规定,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目前国内外医院感染的概念都发生了较大改变,主要有:从发生地点来看,不仅包括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也包括在其他医疗机构内发生,甚至也包括与诊疗相关的医源性感染如家庭诊疗工作中发生的感染,也即从医院感染发展到诊疗相关感染;从发生人群来看,它不仅包括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也包括门诊患者、陪护人员和探视者在医疗机构中发生的感染;这些变化扩大了医院感染防控的范畴、广度和深度,加大了医院感染防控的难度,对医院感染防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开展新的调查研究以积极应对。② 标准预防的理念与措施逐步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认可与落实,即在诊疗工作中将所有患者都当作感染性患者,都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穿戴必要合适的防护用品(手套、隔离衣、护目镜等)、安全注射和咳嗽礼仪等。③ 医院可复用物品的清洗与消毒:先清洗后消毒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实行集中管理、可复用物品集中清洗与消毒已成为趋势;对消毒灭菌物品实行全程追踪已成为提升消毒灭菌质量的努力方向。
3.1.2 新业态的医院感染防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独立的医疗机构如独立的血液透析中心、临床检验检测中心、临床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织物洗涤中心、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以及私立医疗机构等的医院感染防控,已成为医院感染防控需密切关注的领域,需尽快根据这些机构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
3.1.3 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应用
一些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如持续质量改进、系统图、甘特图、根因分析、品管圈、风险评估等,已用于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管理,提升医院感染的管理效率与效能。
3.1.4 开展多学科合作、以临床需求为导向
医院感染的发生涉及医务人员诊疗活动全过程,不仅需要不同部门如临床、医技、管理、后勤部门等的参与,也需要不同学科如临床、护理、药剂、感控、病原学等专业的配合,还需要不同人员如医师、护士、护理员和保洁员等的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员参与、全程防控医院感染;同时要充分调动临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思考,积极践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相关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3.1.5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全球关注
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乃至整个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在 2011 年世界卫生日提出“遏制耐药——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的呼吁,并在 2014 年 12 月发布了“控制细菌耐药全球行动计划(草案),2015 年 1 月美国白宫发布声明大幅增加联邦资金改善抗生素管理,时任总统奥巴马提出要将其年度预算提高至 12 亿美元。2016 年 8 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 14 部门联合制定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 年—2020 年)》,来积极应对细菌耐药带来的挑战,提高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水平,遏制细菌耐药发展与蔓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无疑将成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3.1.6 建立感控文化
感控文化是患者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需要医务人员甚至每一位来到医院的人员的参与,方可达到保障患者安全的目的。因此营造感控文化,让感染防控的理念深入人心,将感染防控的要求自然融入到诊疗行为中,是医院感染防控最终的目标和理想状态。而如何营造感控文化是目前和将来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3.1.7 培养专业人才
医院感染防控的发展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才。医院感染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需要更多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同样也需要对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进行规范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目前我国四川大学等高等教育院校尝试设置了医院感染管理本科教学方向,填补了院校教育的空白,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3.1.8 紧扣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致力保障患者安全
2016 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将医院感染防控提升至战略高度,为健康中国战略做贡献。
3.2 医院感染防控的新技术、新方法
3.2.1 信息化感控
随着各医院整体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医院感染监测、控制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也得到有效推进,不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也使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预测预警成为可能;另外通过对监测资料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总结医院感染防控的经验与规律,为循证感控提供科学依据。
3.2.2 循证感控
近年来在确定医院感染防控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等方面,在采取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时,我们越来越多地考虑是否有科学依据,如手卫生对医院感染防控的作用、成本效益分析,穿鞋套对降低医院感染的作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对预防切口感染的影响,接触隔离对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传播作用等,都用科学数据说话,不凭经验也不再盲从,循证感控逐步得到认可。
3.2.3 精准感控
随着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风险评估在医院感染防控领域的应用,我们对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不再是对所有患者采取相同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而是根据患者自身基础疾病、诊疗措施与特点,随着诊疗过程的进展,实施有针对性、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个体化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即从群体感控迈向个性化精准感控。
3.2.4 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应用
如采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监测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依从性/提醒医务人员防控措施的落实等,以提升防控措施依从性。目前有学者研究采用物联网技术监测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以推进医疗机构的手卫生工作。
3.2.5 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技术
现代诊疗技术、机器人手术、微创手术等在提升诊疗水平、减少创伤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类精密的诊疗和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却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与挑战。新的高温清洗消毒机、低温灭菌器如过氧化氢低温灭菌器、甲醛蒸汽低温灭菌器等的研制与应用,有效地保障了这类精密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的效果,对预防外源性感染将起到重要作用。
3.2.6 采用新媒体进行培训与交流
与传统的培训模式相比,现代采用的微信、视频、慕课等新媒体的文化知识传播方式,因其具有方便、快捷、新颖、灵活、经济等诸多特点,颇受广大医务人员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