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龚敏, 王淼, 游潮. 巨型基底动脉动脉瘤表现为第三脑室占位一例. 华西医学, 2018, 33(6): 774-776. doi: 10.7507/1002-0179.201803124 复制
病例介绍 患者,女,48 岁。因“头痛伴下肢乏力 2 个月”于 2017 年 8 月 28 日入院。2 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间断发作,伴下肢无力,行走时摔倒,无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无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到当地医院就诊,头部 CT 提示:第三脑室占位病变。既往史:20 年前行剖宫产手术,2 年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体格检查:患者神清语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高级神经活动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全套、输血全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及胸部 X 线平片未见明显异常。头部 CT 显示第三脑室占位,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图 1a)。完善头部 MRI 检查提示:第三脑室占位,伴有不均匀强化(图 1b~1d)。后进一步完善头部 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提示:第三脑室内有一 29 mm×27 mm×25 mm 的基底动脉动脉瘤(图 2)。经全科讨论,建议采取介入栓塞治疗,但患者家属拒绝进一步治疗,于 2017 年 9 月 5 日出院。

a. CT 扫描,显示第三脑室内有 1 个圆形肿块病变,呈高密度影;b~d. MRI 扫描,显示第三脑室内占位病变,伴有不均匀强化;b. T1 加权像;c. T1 加权像增强;d. T2 加权像

可见基底动脉巨型动脉瘤,大小约 29 mm×27 mm×25 mm;a. DSA;b. 3D-CT;c. CTA
讨论 颅内巨型动脉瘤为直径>2.5 cm 的动脉瘤,发病率约占所有动脉瘤的 5%[1-2]。位于第三脑室内的巨型动脉瘤很罕见,经常被认为是第三脑室占位病变,导致误诊。从 CT 特点来判断病变是否为动脉瘤或肿瘤是很困难的。血管造影被认为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这种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 culoperitioneal shunt,VP)及第三脑室底造瘘(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可供选择来缓解脑积水。
① 临床特点。据报道,在不同的研究中,表现为占位病变的动脉瘤的发生率为 23%~64%[3-5]。巨型动脉瘤表现为第三脑室病变更少。我们回顾 25 例表现为第三脑室占位病变的动脉瘤病例[1,6-23](表 1),其中男 11 例,女 14 例;年龄 32~82 岁,平均(62.6±11.4)岁。其中第 25 例即为本文报道患者。大部分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20 例),2 例位于后交通动脉,2 例位于前交通动脉,1 例位于大脑中脑动脉。第三脑室内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脑积水(21/25),有时伴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和癫痫发作等。共有 16 个巨型动脉瘤,7 个大型动脉瘤,1 个大脑中动脉小型动脉瘤,1 个基底动脉一般型动脉瘤。25例患者中,21 例动脉瘤内有部分血栓形成,1 例完全血栓形成和 3 例无血栓形成。8 例患者动脉瘤发生破裂,包括 4 个巨型、2 个大型、1 个一般型和 1 个微小型动脉瘤。

② 神经影像学。大多数患者在有临床症状后接受了 CT 或 MRI 检查。从 CT 扫描的特点来判断病变是否为动脉瘤或肿瘤是困难的。但病变大小和脑积水能通过 CT 体现[24]。MRI 在鉴别肿瘤和动脉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确定是否有瘤内血栓形成、病变的具体位置、血流动力学以及病变与载瘤血管的关系[12]。血管成像是区分血管病变和占位病变的重要检查。包括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和 DSA。DSA 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它能准确地了解动脉瘤的位置,并显示其与载瘤血管和邻近动脉的关系,并可靠地描述动脉瘤腔内的情况[25]。然而,血管造影的诊断率并不能达到 100%。Liu 等[17]报道了 1 例第三脑室内基底动脉瘤伴有完全血栓形成的病例,CT 和 MRI 并未发现动脉瘤;为明确诊断和治疗,他们手术切除了第三脑室病变,术后发现病变为血栓,最终诊断为动脉瘤。但对于非完全血栓性动脉瘤患者,血管造影在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 治疗及预后。在文献回顾中,21 例患者有脑积水,11 例行 VP 分流术,2 例行 ETV,8 例接受 VP 分流的患者预后良好,1 例接受 ETV 的患者也有良好的预后。然而,在未处理动脉瘤前行 VP 分流术有可能会导致动脉瘤持续增大或破裂[10, 26-27]。但文献中提到的接受了 VP 或 ETV 的患者均未出现动脉瘤破裂,仅有 3 例患者发生术前动脉瘤破裂。术前有 SAH 或脑内血肿被认为是行 ETV 的一个危险因素[26, 28]。有研究认为,对于术前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患者不应行 ETV 手术,而推荐行 VP 分流术来改善脑积水[22]。在未破裂的动脉瘤中,VP 或 ETV 都可以选择。颅内巨型动脉瘤很少发生破裂,而肿块效应或缺血的症状是患者的主要风险[17]。回顾的25例患者中,只有 8 例通过夹闭或介入治疗动脉瘤,5 例受益于手术,3 例死亡;17 例未接受动脉瘤的治疗;另有 16 例有巨大动脉瘤,但只有 3 例接受手术治疗。同时,18 例取得了良好的预后,7 例死亡。这类患者脑积水的发病率很高,且多数是因脑积水而就诊。因此脑积水的治疗是患者就诊的主要目的。而对于动脉瘤的处理,大多数采取保守治疗,尤其是巨型动脉瘤。
巨型动脉瘤表现为第三脑室占位很罕见。在治疗前应行脑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第三脑室内巨型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脑积水,VP 或 ETV 可以改善其症状,而对于动脉瘤,保守治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病例介绍 患者,女,48 岁。因“头痛伴下肢乏力 2 个月”于 2017 年 8 月 28 日入院。2 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间断发作,伴下肢无力,行走时摔倒,无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无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到当地医院就诊,头部 CT 提示:第三脑室占位病变。既往史:20 年前行剖宫产手术,2 年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体格检查:患者神清语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高级神经活动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全套、输血全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及胸部 X 线平片未见明显异常。头部 CT 显示第三脑室占位,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图 1a)。完善头部 MRI 检查提示:第三脑室占位,伴有不均匀强化(图 1b~1d)。后进一步完善头部 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提示:第三脑室内有一 29 mm×27 mm×25 mm 的基底动脉动脉瘤(图 2)。经全科讨论,建议采取介入栓塞治疗,但患者家属拒绝进一步治疗,于 2017 年 9 月 5 日出院。

a. CT 扫描,显示第三脑室内有 1 个圆形肿块病变,呈高密度影;b~d. MRI 扫描,显示第三脑室内占位病变,伴有不均匀强化;b. T1 加权像;c. T1 加权像增强;d. T2 加权像

可见基底动脉巨型动脉瘤,大小约 29 mm×27 mm×25 mm;a. DSA;b. 3D-CT;c. CTA
讨论 颅内巨型动脉瘤为直径>2.5 cm 的动脉瘤,发病率约占所有动脉瘤的 5%[1-2]。位于第三脑室内的巨型动脉瘤很罕见,经常被认为是第三脑室占位病变,导致误诊。从 CT 特点来判断病变是否为动脉瘤或肿瘤是很困难的。血管造影被认为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这种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 culoperitioneal shunt,VP)及第三脑室底造瘘(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可供选择来缓解脑积水。
① 临床特点。据报道,在不同的研究中,表现为占位病变的动脉瘤的发生率为 23%~64%[3-5]。巨型动脉瘤表现为第三脑室病变更少。我们回顾 25 例表现为第三脑室占位病变的动脉瘤病例[1,6-23](表 1),其中男 11 例,女 14 例;年龄 32~82 岁,平均(62.6±11.4)岁。其中第 25 例即为本文报道患者。大部分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20 例),2 例位于后交通动脉,2 例位于前交通动脉,1 例位于大脑中脑动脉。第三脑室内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脑积水(21/25),有时伴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和癫痫发作等。共有 16 个巨型动脉瘤,7 个大型动脉瘤,1 个大脑中动脉小型动脉瘤,1 个基底动脉一般型动脉瘤。25例患者中,21 例动脉瘤内有部分血栓形成,1 例完全血栓形成和 3 例无血栓形成。8 例患者动脉瘤发生破裂,包括 4 个巨型、2 个大型、1 个一般型和 1 个微小型动脉瘤。

② 神经影像学。大多数患者在有临床症状后接受了 CT 或 MRI 检查。从 CT 扫描的特点来判断病变是否为动脉瘤或肿瘤是困难的。但病变大小和脑积水能通过 CT 体现[24]。MRI 在鉴别肿瘤和动脉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确定是否有瘤内血栓形成、病变的具体位置、血流动力学以及病变与载瘤血管的关系[12]。血管成像是区分血管病变和占位病变的重要检查。包括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和 DSA。DSA 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它能准确地了解动脉瘤的位置,并显示其与载瘤血管和邻近动脉的关系,并可靠地描述动脉瘤腔内的情况[25]。然而,血管造影的诊断率并不能达到 100%。Liu 等[17]报道了 1 例第三脑室内基底动脉瘤伴有完全血栓形成的病例,CT 和 MRI 并未发现动脉瘤;为明确诊断和治疗,他们手术切除了第三脑室病变,术后发现病变为血栓,最终诊断为动脉瘤。但对于非完全血栓性动脉瘤患者,血管造影在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 治疗及预后。在文献回顾中,21 例患者有脑积水,11 例行 VP 分流术,2 例行 ETV,8 例接受 VP 分流的患者预后良好,1 例接受 ETV 的患者也有良好的预后。然而,在未处理动脉瘤前行 VP 分流术有可能会导致动脉瘤持续增大或破裂[10, 26-27]。但文献中提到的接受了 VP 或 ETV 的患者均未出现动脉瘤破裂,仅有 3 例患者发生术前动脉瘤破裂。术前有 SAH 或脑内血肿被认为是行 ETV 的一个危险因素[26, 28]。有研究认为,对于术前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患者不应行 ETV 手术,而推荐行 VP 分流术来改善脑积水[22]。在未破裂的动脉瘤中,VP 或 ETV 都可以选择。颅内巨型动脉瘤很少发生破裂,而肿块效应或缺血的症状是患者的主要风险[17]。回顾的25例患者中,只有 8 例通过夹闭或介入治疗动脉瘤,5 例受益于手术,3 例死亡;17 例未接受动脉瘤的治疗;另有 16 例有巨大动脉瘤,但只有 3 例接受手术治疗。同时,18 例取得了良好的预后,7 例死亡。这类患者脑积水的发病率很高,且多数是因脑积水而就诊。因此脑积水的治疗是患者就诊的主要目的。而对于动脉瘤的处理,大多数采取保守治疗,尤其是巨型动脉瘤。
巨型动脉瘤表现为第三脑室占位很罕见。在治疗前应行脑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第三脑室内巨型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脑积水,VP 或 ETV 可以改善其症状,而对于动脉瘤,保守治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