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能够迅速清除血液循环中的致病性抗原、抗体以及免疫复合物等致病因子,已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双重滤过血浆置换作为新型血浆置换模式,由于其受血浆资源的限制少,在免疫性疾病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该文报道一例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成功治疗重症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的患者,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对双重滤过血浆置换在常见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对双重滤过血浆置换在临床中的使用提供参考。
引用本文: 苟慎菊, 邱红渝, 张凌.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在免疫性肾脏疾病中的应用——抗肾小球基底膜病一例. 华西医学, 2018, 33(7): 913-916. doi: 10.7507/1002-0179.201806034 复制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26 岁。因“发热 2+ 周,恶心、呕吐 1+ 周,发现肾功能异常 1 周”于 2014 年 3 月 19 日入我院。2+ 周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寒战、高热,最高体温 39.3℃,伴食欲下降、全身乏力;1+ 周前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伴腹胀、解稀便,4~5 次/d;1 周前查血肌酐 422.8 μmol/L,尿常规示红细胞 37 个/HP。5+ d 前就诊于当地医院,复查血肌酐 752 μmol/L,查血红蛋白 84 g/L,白细胞计数 1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8.2%;PR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antibody,ANCA)阳性,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抗体阳性;泌尿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示:双肾长大。考虑抗 GBM 病、ANCA 相关小血管炎。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 1 g/d×3 d,丙种球蛋白 20 g/d× 3 d,血浆置换 2 次,并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但仍存在恶心、呕吐,伴腹胀、干咳、心累、气紧,尿量 100~200 mL/d,夜间不能平卧休息,入我院。入院体格检查(查体)示基本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正常,轻度贫血貌,心肺腹查体无明显异常,双下肢轻度水肿,查血红蛋白 72 g/L,白细胞计数 20.8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97.1%,白蛋白 23.9 g/L,尿素 17.1 mmol/L,肌酐 497.5 μmol/L。尿常规示尿蛋白(+),红细胞 25 个/HP;复查 ANCA 阴性,抗 GBM 抗体滴度 92.54 RU/mL(正常参考值<20 RU/mL)。泌尿系统彩超示:右肾大小约 11.5 cm×5.9 cm×5.5 cm,左肾大小约 12.3 cm×5.3 cm×4.9 cm,双肾实质损害声像。肾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示:查见 32 个肾小球,其中 31 个肾小球见大纤维细胞性新月体或环状体形成,肾小球皱缩,1 个肾小球病变轻微。部分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脱落、变平,部分上皮细胞浊肿伴空泡变性,部分腔内见红细胞管型和蛋白管型,肾小管无明显萎缩,间质散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血管病变不明显。免疫荧光染色见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 及 C3 沿肾小球基底膜呈线状沉积。考虑病理符合新月体型肾小球肾炎(Ⅰ型)。入院后给予甲泼尼龙联合环磷酰胺抑制免疫,规律血液透析,并行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期间监测抗 GBM 抗体滴度,直至抗 GBM 抗体转阴;血浆置换共计 25 次,其中双重滤过血浆置换 15 次,传统血浆置换 10 次。患者抗 GBM 抗体滴度降至 15 RU/mL,血肌酐逐渐降至 370 μmol/L,尿量逐渐恢复至正常,临床症状好转,脱离透析。后患者门诊随访,激素规律减量,环磷酰胺 0.6 g 静脉滴注 1 次/月,累积剂量 6.0 g,经过 1 年随访,患者尿量及尿色恢复正常,尿蛋白(+),尿红细胞波动在 3~10 个/HP,血肌酐波动在 130~150 μmol/L,抗 GBM 抗体、ANCA 持续阴性。其余病例资料见文献[1]。
2 讨论
抗 GBM 病是严重的自身免疫性肾脏疾病,通常表现为急进性肾炎发展为尿毒症或因肺大出血而死亡。发病机制在于机体产生致病性 IgG 型抗 GBM 抗体。肾脏病理表现为 IgG 型抗体沿肾小球基底膜线样沉积,GBM 断裂,细胞性新月体形成,随着病变的进展,逐渐进展为细胞纤维性新月体及纤维性新月体。其治疗原则为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清除致病性循环抗体。血浆置换可快速清除循环抗体,是治疗抗 GBM 病的基本手段之一。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作为在血浆分离的基础上发展出的选择性的血浆置换方式,具有明确的抗体清除能力,从原理上讲,在抗 GBM 病中是适用的,有研究比较了 DFPP 和免疫吸附在抗 GBM 病治疗中的疗效,发现两者都能明显清除抗 GBM 抗体,但 DFPP 对 IgG 总体清除率更低,患者的总体存活率及肾脏存活率也是类似的[2]。DFPP 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对抗 GBM 病是有效的。和普通血浆置换相比,DFPP 血浆相关副作用少,IgG 丢失更少,是抗 GBM 病的优选。本病例在血浆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了 DFPP,最终使得抗 GBM 抗体转阴,进一步展示了 DFPP 对抗 GBM 抗体清除的有效性。本例患者病理表现极重,预期肾脏预后差,但经过免疫抑制联合血浆置换的治疗,该患者完全缓解,充分说明了血浆置换在抗 GBM 病中的重要地位,DFPP 因其血浆需求量少,可以作为抗 GBM 病的首选,尤其是当血浆不足的时候。
2.1 血浆置换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或(和)自身致敏淋巴细胞,攻击自身靶抗原,从而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目前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以控制炎症、保护脏器功能、防止疾病进展为目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抑制自身抗体的生成,是目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治疗手段。但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起效时间较长,对部分危急重症患者来说,快速清除机体致病因子尤为关键。血浆置换是血液净化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迅速清除循环中的致病性抗原、抗体以及免疫复合物等致病因子,对部分重症、难治的免疫性疾病具有较为理想的快速治疗效果,因而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2.2 DFPP 原理
血浆置换主要是通过应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膜,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分离出血浆和血细胞,弃除血浆或血浆中的病理成分,补充等量的正常血浆或血浆替换液。随着时代进步,血浆置换的技术模式也在不断进展,20 世纪 60 年代研制的血细胞分离机,可将血浆大量分离出来,70 年代末出现膜式分离装置,血浆置换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血浆置换需要大量血浆,血源供应可能受限。DFPP 是在血浆分离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更有选择性的血浆置换方式。其原理是先用孔径较大的膜型血浆分离器将血浆从全血中分离出来,分离出的血浆再经过孔径较小的次级膜,大于次级膜孔径的分子如抗体、免疫复合物等被截留,白蛋白等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血浆成分则通过次级膜再次回到血循环[3]。DFPP 可以显著减少血浆的需要量,甚至可以不用血浆,而使用白蛋白等替换液。适用 DFPP 清除的物质具有如下特点:相对分子质量足够大,半衰期长,血管外分布容积小[4]。DFPP 具有高度选择性,其选择的基础在于次级膜,临床上,我们可根据所需清除血浆物质的属性选择相应孔径的次级膜。近来,Jagdish 等[5]研究了 DFPP 对血浆中 IgG、IgA、IgM、纤维蛋白原、钙、磷、钾、镁及白蛋白的清除情况,该研究采用的次级膜为 Evaflux 2A,经过 4 次 DFPP 治疗,IgG、IgA、IgM、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的累积清除率分别为 72.0%、89.0%、96.0%、88.5% 和 21.3%;而电解质的浓度改变并不明显。
2.3 DFPP 在免疫性肾脏疾病中的应用
血浆置换因能迅速清除致病因子、缓解临床症状,其临床应用已扩大至内外科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免疫性疾病及其他一些急危重疾病的治疗中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DFPP 作为新型血浆置换模式,由于其受血浆资源的限制少,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除了部分需要新鲜血浆的疾病,DFPP 的适应证几乎包括了所有可以行普通血浆置换的疾病[4],如狼疮性脑病、格林巴利综合征呼吸衰竭、重症肌无力呼吸衰竭、严重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难治性慢性荨麻疹等[3, 6-10]。DFPP 在免疫相关性肾脏疾病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如抗 GBM 病、ANCA 相关小血管炎、C3 肾小球肾炎、血型不相容的肾移植等[5]。
2.4 ANCA 相关小血管炎
ANCA 相关小血管炎是以小血管的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特征的一组系统性疾病,ANCA是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是ANCA相关小血管炎重要的血清标志物。血浆置换治疗可以降低循环中 ANCA 的水平,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对 ANCA 相关小血管炎患者尽早使用血浆置换治疗能促进诱导缓解、改善患者的肾脏存活[11-13]。肾功能快速恶化、血肌酐>500 μmol/L、肺出血或合并抗 GBM 抗体阳性是 ANCA 相关小血管炎血浆置换的指征。Gong 等[14]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了不同滤器 DFPP 对 ANCA 相关小血管炎血清球蛋白及针对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 ANCA (MPO-ANCA) IgG 的清除情况,也进一步证实 DFPP 在 ANCA 相关小血管炎中的适用性。 Chen 等[15]对采用了 DFPP 治疗的 15 例合并严重肾损伤的 ANCA 相关小血管炎患者进行研究,发现 DFPP 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可以快速降低血清 ANCA 滴度,增加肾脏缓解率,但其对肾脏的远期存活及临床有效性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2.5 系统性红斑狼疮
DFPP 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也有一些尝试,Li 等[16]对Ⅳ型狼疮性肾炎患者进行队列研究,比较了 DFPP 联合激素治疗与激素冲击后序贯口服联合吗替麦考酚酯的治疗效果,发现两种治疗方案在完全缓解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并且 DFPP 组尿蛋白降低更快,血补体 C3 水平更高,复发率更低。因此,他们提出在激素使用的基础上适当应用 DFPP 有助于弥漫增殖性狼疮性肾炎的缓解,减少激素使用量,保持 C3 在较高水平,并有效预防复发。
2.6 C3 肾小球病
C3 肾小球病主要包括 C3 肾小球肾炎及致密物沉积病,其发病与补体旁路途径及末端补体活化途径的异常调节有关。部分患者存在补体调节蛋白遗传学异常或存在自身抗体。C3 致肾炎因子(C3 nephritic factor,C3Nef)是 C3bBb 的自身抗体,可以稳定旁路途径 C3 转化酶,从而使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激活。血浆置换法作为 C3 肾小球病的治疗选择之一,适用于存在补体调节蛋白 H 因子、I 因子缺陷以及存在抗 H 因子自身抗体及 C3Nef 的患者[17],对于存在自身抗体的这部分患者,DFPP 可以作为选择之一,但是对于需要补充血浆 H 因子或 I 因子这部分患者不适用。
在肾移植领域,DFPP 作为血浆分离技术之一,可协助清除循环抗体和致病因子,也常用于肾移植术前致敏受者的脱敏治疗、ABO 血型不相容的肾移植、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和移植后复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18]。
2.7 DFPP 与传统血浆置换的比较
DFPP 和传统血浆置换相比,两者费用相近,但 DFPP 血浆相关的过敏、感染等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同时不受血浆来源的限制,在部分疾病中,DFPP 与传统血浆置换疗效相当[3]。但不同的疾病发病机制存在差异,DFPP 对抗体等致病因子的清除确切,但是对发病机制不仅限于抗体的免疫性疾病其疗效并不确切,目前尚缺乏 DFPP 和传统的血浆置换相比较的大型临床研究。DFPP 和传统血浆置换在具体的免疫相关性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2.8 DFPP 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DFPP 由于其初级膜及次级膜的种类较多,其选择应根据拟清除的靶物质的分子特征进行相应选择;DFPP 相对比较安全,但仍可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如过敏反应、抗凝剂枸橼酸盐中毒、出血等,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 50 mg/dL 出血风险会显著增加[5],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凝血的监测。另外凝血因子 FXⅢ相对分子质量大,可被 DFPP 治疗过程清除,其缺乏将引起严重出血,需提高警惕。
DFPP 作为血液净化模式之一,能选择性清除自身抗体等致病因子,可不受血浆资源的限制,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具体疗效仍需大样本临床研究验证。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26 岁。因“发热 2+ 周,恶心、呕吐 1+ 周,发现肾功能异常 1 周”于 2014 年 3 月 19 日入我院。2+ 周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寒战、高热,最高体温 39.3℃,伴食欲下降、全身乏力;1+ 周前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伴腹胀、解稀便,4~5 次/d;1 周前查血肌酐 422.8 μmol/L,尿常规示红细胞 37 个/HP。5+ d 前就诊于当地医院,复查血肌酐 752 μmol/L,查血红蛋白 84 g/L,白细胞计数 1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8.2%;PR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antibody,ANCA)阳性,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抗体阳性;泌尿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示:双肾长大。考虑抗 GBM 病、ANCA 相关小血管炎。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 1 g/d×3 d,丙种球蛋白 20 g/d× 3 d,血浆置换 2 次,并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但仍存在恶心、呕吐,伴腹胀、干咳、心累、气紧,尿量 100~200 mL/d,夜间不能平卧休息,入我院。入院体格检查(查体)示基本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正常,轻度贫血貌,心肺腹查体无明显异常,双下肢轻度水肿,查血红蛋白 72 g/L,白细胞计数 20.8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97.1%,白蛋白 23.9 g/L,尿素 17.1 mmol/L,肌酐 497.5 μmol/L。尿常规示尿蛋白(+),红细胞 25 个/HP;复查 ANCA 阴性,抗 GBM 抗体滴度 92.54 RU/mL(正常参考值<20 RU/mL)。泌尿系统彩超示:右肾大小约 11.5 cm×5.9 cm×5.5 cm,左肾大小约 12.3 cm×5.3 cm×4.9 cm,双肾实质损害声像。肾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示:查见 32 个肾小球,其中 31 个肾小球见大纤维细胞性新月体或环状体形成,肾小球皱缩,1 个肾小球病变轻微。部分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脱落、变平,部分上皮细胞浊肿伴空泡变性,部分腔内见红细胞管型和蛋白管型,肾小管无明显萎缩,间质散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血管病变不明显。免疫荧光染色见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 及 C3 沿肾小球基底膜呈线状沉积。考虑病理符合新月体型肾小球肾炎(Ⅰ型)。入院后给予甲泼尼龙联合环磷酰胺抑制免疫,规律血液透析,并行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期间监测抗 GBM 抗体滴度,直至抗 GBM 抗体转阴;血浆置换共计 25 次,其中双重滤过血浆置换 15 次,传统血浆置换 10 次。患者抗 GBM 抗体滴度降至 15 RU/mL,血肌酐逐渐降至 370 μmol/L,尿量逐渐恢复至正常,临床症状好转,脱离透析。后患者门诊随访,激素规律减量,环磷酰胺 0.6 g 静脉滴注 1 次/月,累积剂量 6.0 g,经过 1 年随访,患者尿量及尿色恢复正常,尿蛋白(+),尿红细胞波动在 3~10 个/HP,血肌酐波动在 130~150 μmol/L,抗 GBM 抗体、ANCA 持续阴性。其余病例资料见文献[1]。
2 讨论
抗 GBM 病是严重的自身免疫性肾脏疾病,通常表现为急进性肾炎发展为尿毒症或因肺大出血而死亡。发病机制在于机体产生致病性 IgG 型抗 GBM 抗体。肾脏病理表现为 IgG 型抗体沿肾小球基底膜线样沉积,GBM 断裂,细胞性新月体形成,随着病变的进展,逐渐进展为细胞纤维性新月体及纤维性新月体。其治疗原则为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清除致病性循环抗体。血浆置换可快速清除循环抗体,是治疗抗 GBM 病的基本手段之一。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作为在血浆分离的基础上发展出的选择性的血浆置换方式,具有明确的抗体清除能力,从原理上讲,在抗 GBM 病中是适用的,有研究比较了 DFPP 和免疫吸附在抗 GBM 病治疗中的疗效,发现两者都能明显清除抗 GBM 抗体,但 DFPP 对 IgG 总体清除率更低,患者的总体存活率及肾脏存活率也是类似的[2]。DFPP 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对抗 GBM 病是有效的。和普通血浆置换相比,DFPP 血浆相关副作用少,IgG 丢失更少,是抗 GBM 病的优选。本病例在血浆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了 DFPP,最终使得抗 GBM 抗体转阴,进一步展示了 DFPP 对抗 GBM 抗体清除的有效性。本例患者病理表现极重,预期肾脏预后差,但经过免疫抑制联合血浆置换的治疗,该患者完全缓解,充分说明了血浆置换在抗 GBM 病中的重要地位,DFPP 因其血浆需求量少,可以作为抗 GBM 病的首选,尤其是当血浆不足的时候。
2.1 血浆置换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或(和)自身致敏淋巴细胞,攻击自身靶抗原,从而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目前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以控制炎症、保护脏器功能、防止疾病进展为目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抑制自身抗体的生成,是目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治疗手段。但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起效时间较长,对部分危急重症患者来说,快速清除机体致病因子尤为关键。血浆置换是血液净化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迅速清除循环中的致病性抗原、抗体以及免疫复合物等致病因子,对部分重症、难治的免疫性疾病具有较为理想的快速治疗效果,因而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2.2 DFPP 原理
血浆置换主要是通过应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膜,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分离出血浆和血细胞,弃除血浆或血浆中的病理成分,补充等量的正常血浆或血浆替换液。随着时代进步,血浆置换的技术模式也在不断进展,20 世纪 60 年代研制的血细胞分离机,可将血浆大量分离出来,70 年代末出现膜式分离装置,血浆置换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血浆置换需要大量血浆,血源供应可能受限。DFPP 是在血浆分离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更有选择性的血浆置换方式。其原理是先用孔径较大的膜型血浆分离器将血浆从全血中分离出来,分离出的血浆再经过孔径较小的次级膜,大于次级膜孔径的分子如抗体、免疫复合物等被截留,白蛋白等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血浆成分则通过次级膜再次回到血循环[3]。DFPP 可以显著减少血浆的需要量,甚至可以不用血浆,而使用白蛋白等替换液。适用 DFPP 清除的物质具有如下特点:相对分子质量足够大,半衰期长,血管外分布容积小[4]。DFPP 具有高度选择性,其选择的基础在于次级膜,临床上,我们可根据所需清除血浆物质的属性选择相应孔径的次级膜。近来,Jagdish 等[5]研究了 DFPP 对血浆中 IgG、IgA、IgM、纤维蛋白原、钙、磷、钾、镁及白蛋白的清除情况,该研究采用的次级膜为 Evaflux 2A,经过 4 次 DFPP 治疗,IgG、IgA、IgM、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的累积清除率分别为 72.0%、89.0%、96.0%、88.5% 和 21.3%;而电解质的浓度改变并不明显。
2.3 DFPP 在免疫性肾脏疾病中的应用
血浆置换因能迅速清除致病因子、缓解临床症状,其临床应用已扩大至内外科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免疫性疾病及其他一些急危重疾病的治疗中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DFPP 作为新型血浆置换模式,由于其受血浆资源的限制少,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除了部分需要新鲜血浆的疾病,DFPP 的适应证几乎包括了所有可以行普通血浆置换的疾病[4],如狼疮性脑病、格林巴利综合征呼吸衰竭、重症肌无力呼吸衰竭、严重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难治性慢性荨麻疹等[3, 6-10]。DFPP 在免疫相关性肾脏疾病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如抗 GBM 病、ANCA 相关小血管炎、C3 肾小球肾炎、血型不相容的肾移植等[5]。
2.4 ANCA 相关小血管炎
ANCA 相关小血管炎是以小血管的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特征的一组系统性疾病,ANCA是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是ANCA相关小血管炎重要的血清标志物。血浆置换治疗可以降低循环中 ANCA 的水平,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对 ANCA 相关小血管炎患者尽早使用血浆置换治疗能促进诱导缓解、改善患者的肾脏存活[11-13]。肾功能快速恶化、血肌酐>500 μmol/L、肺出血或合并抗 GBM 抗体阳性是 ANCA 相关小血管炎血浆置换的指征。Gong 等[14]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了不同滤器 DFPP 对 ANCA 相关小血管炎血清球蛋白及针对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 ANCA (MPO-ANCA) IgG 的清除情况,也进一步证实 DFPP 在 ANCA 相关小血管炎中的适用性。 Chen 等[15]对采用了 DFPP 治疗的 15 例合并严重肾损伤的 ANCA 相关小血管炎患者进行研究,发现 DFPP 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可以快速降低血清 ANCA 滴度,增加肾脏缓解率,但其对肾脏的远期存活及临床有效性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2.5 系统性红斑狼疮
DFPP 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也有一些尝试,Li 等[16]对Ⅳ型狼疮性肾炎患者进行队列研究,比较了 DFPP 联合激素治疗与激素冲击后序贯口服联合吗替麦考酚酯的治疗效果,发现两种治疗方案在完全缓解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并且 DFPP 组尿蛋白降低更快,血补体 C3 水平更高,复发率更低。因此,他们提出在激素使用的基础上适当应用 DFPP 有助于弥漫增殖性狼疮性肾炎的缓解,减少激素使用量,保持 C3 在较高水平,并有效预防复发。
2.6 C3 肾小球病
C3 肾小球病主要包括 C3 肾小球肾炎及致密物沉积病,其发病与补体旁路途径及末端补体活化途径的异常调节有关。部分患者存在补体调节蛋白遗传学异常或存在自身抗体。C3 致肾炎因子(C3 nephritic factor,C3Nef)是 C3bBb 的自身抗体,可以稳定旁路途径 C3 转化酶,从而使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激活。血浆置换法作为 C3 肾小球病的治疗选择之一,适用于存在补体调节蛋白 H 因子、I 因子缺陷以及存在抗 H 因子自身抗体及 C3Nef 的患者[17],对于存在自身抗体的这部分患者,DFPP 可以作为选择之一,但是对于需要补充血浆 H 因子或 I 因子这部分患者不适用。
在肾移植领域,DFPP 作为血浆分离技术之一,可协助清除循环抗体和致病因子,也常用于肾移植术前致敏受者的脱敏治疗、ABO 血型不相容的肾移植、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和移植后复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18]。
2.7 DFPP 与传统血浆置换的比较
DFPP 和传统血浆置换相比,两者费用相近,但 DFPP 血浆相关的过敏、感染等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同时不受血浆来源的限制,在部分疾病中,DFPP 与传统血浆置换疗效相当[3]。但不同的疾病发病机制存在差异,DFPP 对抗体等致病因子的清除确切,但是对发病机制不仅限于抗体的免疫性疾病其疗效并不确切,目前尚缺乏 DFPP 和传统的血浆置换相比较的大型临床研究。DFPP 和传统血浆置换在具体的免疫相关性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2.8 DFPP 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DFPP 由于其初级膜及次级膜的种类较多,其选择应根据拟清除的靶物质的分子特征进行相应选择;DFPP 相对比较安全,但仍可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如过敏反应、抗凝剂枸橼酸盐中毒、出血等,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 50 mg/dL 出血风险会显著增加[5],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凝血的监测。另外凝血因子 FXⅢ相对分子质量大,可被 DFPP 治疗过程清除,其缺乏将引起严重出血,需提高警惕。
DFPP 作为血液净化模式之一,能选择性清除自身抗体等致病因子,可不受血浆资源的限制,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具体疗效仍需大样本临床研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