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专家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在肿瘤性疾病和难治性疾病的诊治中应用日益广泛,近年 MDT 也应用于垂体瘤及相关疾病的诊疗。该综述总结了 MDT 诊疗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分析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中心多学科协作模式的诊疗应用和效果。目前 MDT 以多学科协作和资源整合为平台,对于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专业规范、协同互动和优化高效等优点。MDT 模式下多学科参与的病例讨论有助于垂体瘤及相关疾病的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制订和选择。MDT 为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医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促进相关科室医师的专业诊疗水平的提高。MDT 模式有助于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促进医生团队更加专业化,优化专科疾病诊治流程,不断提高诊疗效果,更好地为垂体瘤及相关疾病服务,从而让更多的垂体瘤及相关疾病患者获益。
引用本文: 谭惠文, 李佳琦, 余叶蓉, 安振梅, 王椿, 李建薇, 周培志, 魏懿, 唐颖, 蔡博文, 姜曙. 多学科专家团队模式在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华西医学, 2018, 33(12): 1526-1529. doi: 10.7507/1002-0179.201806080 复制
多学科专家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是指由 2 个以上的临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相对固定的医疗小组,针对某一特定器官或系统疾病,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采用多学科讨论并制定诊疗决策的临床诊疗模式[1]。MDT 诊疗模式是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以多学科协作和资源整合为基础,对于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目前英美发达国家均建立了较完善的 MDT 诊疗模式,并在肿瘤疾病诊疗中广泛应用[3]。除在恶性肿瘤性疾病中应用外,MDT 诊疗模式近年也应用于难治性及良性疾病等[4]。垂体瘤及相关疾病的病因复杂,预后迥异,其诊疗需要神经外科、内分泌科、伽玛刀中心、肿瘤放疗科、影像学科、病理科等相关多学科的协作,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临床诊治决策[5]。目前国内成立了垂体瘤协作组,多家医学中心开展了垂体瘤及相关疾病的 MDT 诊疗,实践证明 MDT 诊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单学科诊疗模式[3-5]。本文围绕 MDT 在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进行阐述,旨在分析 MDT 诊疗模式在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中的优缺点,并探讨 MDT 诊疗模式的组织框架优化和应用前景。
1 MDT 模式在垂体疾病诊疗中的优势和特点
目前以美国麻省总医院、霍普金斯医院、梅奥诊所,德国埃朗根大学医院,中国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为代表的国内外多个医学中心均建立和开展了较为成熟的垂体腺瘤 MDT 诊疗模式[2-3, 6]。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中心 MDT 由内分泌科、神经外科、伽马刀中心和放疗科等多学科专家构成。对于功能性肿瘤如垂体腺瘤,MDT 诊疗模式通过各学科专家和医师的深入讨论,在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基础上准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6-7]。MDT 诊疗模式以患者为中心,讨论制定治疗方案且严格执行临床决策,其意义在于保障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最大程度受益。MDT 诊疗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专业规范
新时代多种形式并存的医疗现状对医疗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MDT 诊疗模式是专业融合的多学科协作方式。MDT 参与临床诊断和手术、放疗或药物治疗及随访整个流程,充分按照循证医学证据,科学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治疗,确保诊疗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方案的效价比[7]。与传统会诊相比,MDT 诊疗模式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团队成员构成也较稳定。普通的专家会诊并不具有 MDT 这些特征,因为专家会诊由主管医师发起和组织,参与会诊的专家只是给出意见,不干涉最终的诊疗方案的制订,但 MDT 诊疗模式则是多学科协作诊疗,各方意见都要综合考虑。MDT 模式不是因为发现某一问题而邀请相关专家会诊,而是围绕患者实际情况全方位评估和制订干预措施,根据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因而更加专业和规范。另外,非住院患者也可通过 MDT 联合门诊得到多名专家讨论的诊疗意见,这是传统会诊模式不具备的。MDT 诊疗模式能促进相关多学科在同一层面上完整地搭建专业平台,强化临床广度和深度[8]。
1.2 协同互动
患者在 MDT 诊疗模式中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接诊医生,而是一个诊疗专家团队,其由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组成,专家团队成员互动、协同和沟通,集思广益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订诊疗方案[9]。MDT 诊疗模式的整体构架需要医患的全程沟通作为基础才能维持,同时,维持 MDT 构架的交互关系功能更需要建立基于相关专业的医师之间、医护之间及其他辅助技术人员的关系,通过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交互行为才可能有效地维持 MDT 的模式运作效果[10]。MDT 是以专科医生团队为依托,但所有参加的人员都可以提出问题或者独到的见解,探讨疾病的规范诊疗和临床实践中的问题,这个过程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医师而言也是系统学习、拓展和进步的机会。
1.3 优化高效
MDT 模式能更高效高质地解决临床问题。MDT 模式构架中首先优化人员配置,以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为例,内分泌代谢科和神经外科等多学科专家根据患者情况为患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并重视随访,以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其次优化配置经济因素,综合考虑患方的因素,实现人力资源、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MDT 诊疗模式不仅有利于减少患者多方多次咨询的时间,避免信息失真,也可以减少资源的过度使用及浪费,将最有效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最匹配的地方,从而达到最佳效果[11]。
2 MDT 诊疗模式的工作流程和组织框架
鉴于目前传统会诊不能充分发挥各专科特色和资源整合优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创造良好的临床诊治交流和学习平台,培育、打造高水平、高效率的临床诊治技术专家团队”为目标,正式启动了 MDT 诊疗模式,规范多学科会诊组织流程。MDT 工作流程通常是,垂体瘤及相关疾病患者就诊于 MDT 专业组门诊,MDT 专业组医师或协调员根据疾病特点安排相关影像学和实验检查,进入 MDT 病例讨论会明确诊断,并参照临床治疗指南或临床研究方案。MDT 讨论时首先由推荐医师进行病例汇报,然后由参与的各位专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发表诊疗意见,最终汇总形成讨论意见并打印签字。参与 MDT 的主要科室中,内分泌代谢科医生重点负责垂体前叶及后叶相关激素功能的评估、围手术期垂体激素变化的监测与替代治疗,以及术后患者的长期随访。神经外科医生负责手术指征的把握、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前准备、手术及术后随访。影像科医师负责蝶鞍区 MRI 图像解读及垂体 CT 三维重建,分析病灶位置和影像学特征,而病理科医生则负责手术病理报告和结果解析。整个讨论过程由 MDT 协调员负责登记和资料收集。MDT 诊疗模式工作流程示意图参见图 1。

垂体瘤及相关疾病包括垂体催乳素腺瘤、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及垂体柄相关疾病。垂体瘤及相关疾病 MDT 相关学科成员通常包括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眼科、耳鼻喉科、妇产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和检验科相关专家及健康教育专科护士,同时也可以包括志愿者及公益组织[6]。鉴于垂体腺瘤诊疗策略的特点,MDT 诊疗通常由神经外科和内分泌科专家牵头组织。优化组织框架和工作流程十分重要和必要,同时 MDT 诊疗模式的临床决策的落实十分重要,往往取决于 MDT 协调人员对患者病情的初步判断、临床资料的准备和相关科室业务的了解,还包括对 MDT 会议程序的控制方法、讨论意见的汇总和医患沟通方式。垂体瘤及相关疾病 MDT 诊疗体系建立的重要课题包括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为更多的垂体瘤及相关疾病患者服务,满足不同疾病患者的需求,实现合理的综合诊治方式。多学科协作会诊作为 MDT 诊疗模式的重要流程环节,有助于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促进医生团队更加专业化,优化专科疾病诊治流程,不断提高诊疗效果,更好地为垂体瘤及相关疾病患者服务[11]。
3 MDT 诊疗模式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MDT 诊疗模式可涵盖疾病评估和各阶段治疗以及各种治疗间衔接。MDT 联合各专业组专家进行病例讨论,可避免因专科医生认识不足带来的局限性,最大程度避免误诊、误治,使诊疗更加规范,从而为患者提供科学和个体化的最佳治疗方案。此外,MDT 病例讨论可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使各专业组对疾病有较全面的认识,保障治疗方案的实施。国内外均有关于 MDT 效果评价的研究,不同的机构和研究对 MDT 应用效果的报道结论不尽一致[12]。MDT 诊疗模式在国内已有 10 余年发展历程,近年国内少数大型医疗中心也已开展该模式在垂体瘤及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欧美发达国家 MDT 质量差异较大,在我国的 MDT 实践中,同样存在着发展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9, 13]。
目前,我国医疗发展不一致、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等,使得 MDT 存在诸多不足,包括:① 国内开展高质量的 MDT 诊疗模式的医疗中心尚不够多,MDT 诊疗模式有待进一步推广;② 在已开展 MDT 诊疗模式的医疗中心,部分机构缺少专职的 MDT 协调员进行联系核心成员、评价团队运行情况、病例数据积累及患者随访等工作;③ 目前还缺乏关于 MDT 的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研究及高质量的回顾性研究以建立坚实的循证医学依据来支撑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同时也缺乏 MDT 诊疗模式的标准流程图或指南,以及以此为基础设计的临床决策支持技术。尽管对于 MDT 诊疗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的评价不尽一致,但持积极态度的研究结论更多[6, 1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团体研究发现 MDT 模式能够提高肢端肥大症患者的合并症检出率,降低经颅手术比例,提高手术全切率及综合治疗后内分泌缓解率,优于传统的单一学科诊疗模式[9]。目前,在垂体疾病领域尚缺乏关于 MDT 诊疗模式的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及前瞻性研究,有必要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获取更多证据支持 MDT 的临床应用[9, 1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中心自 2012 年开始组建 MDT,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建设方面投入很大,包括基于 MDT 平台讨论的医疗健康电子系统系统改版和 MRI 影像系统,以便讨论时可以方便地调阅患者的临床生化资料和影像资料。采取 MDT 可以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确保正确诊断和准确评估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而科学合理地整合应用治疗手段(外科手术、放射和药物治疗等),为每一位垂体瘤及相关疾病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及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使社会和病患获益最大化。除了住院患者的 MDT 会诊外,门诊患者也能通过 MDT 联合门诊得到各相关专业多位医生共同讨论后作出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案,节约了患者的时间和就医成本,提高了诊疗效率。另外,MDT 模式也为不同学科医师提供了较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多学科协作也极大促进了相关科室医师的专业诊疗水平的提高,从而让更多的垂体瘤及相关疾病患者获益。2015 年 4 月—2016 年 3 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中心采用 MDT 模式讨论垂体瘤及相关疾病患者共 86 例(共计 92 例次),其中诊断肢端肥大症 13 例(15.12%),库欣病 20 例(23.26%),中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 7 例(8.14%),垂体催乳素腺瘤 25 例(29.07%),Rathke 囊肿 4 例(4.65%),无功能腺瘤 2 例(2.33%),垂体柄截断综合征 3 例(3.49%),朗格汉斯增生症 2 例(2.33%),垂体生殖细胞瘤 3 例(3.49%)。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中心 MDT 团队资源相对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疑难患者日益增加,会诊和随访挑战性逐渐增加。负责记录整理的 MDT 协调员仍然是临床医生兼职,缺乏专人长期随访和记录,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也亟待完善。
4 未来展望
MDT 诊疗模式能更好地整合各相关科室专家资源,提供优化诊治方案,最大程度地为患者提供规范和便捷的医疗服务。目前国内 MDT 模式推广和应用仍然存在诸多挑战,MDT 诊疗在一些大型医学中心已经开展较长时间,但受限于目前国内医疗资源短缺难以全面开展。目前我国在疑难复杂的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与国际水准尚存在差距,MDT 诊疗模式应用推广尤为必要。
总之,面对复杂多变的垂体疾病需要神经内分泌 MDT 的协作,共同制定系统和合理的诊疗方案。MDT 诊疗模式有助于整合资源优势、加强不同学科的交流。不同专业背景医师在 MDT 诊疗平台学习垂体疾病专业领域诊疗技术的新进展,有利于提高整合诊疗水平。MDT 诊疗模式能更好地服务垂体瘤及相关疾病患者,也符合人人享有健康的理念,有助于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多学科专家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是指由 2 个以上的临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相对固定的医疗小组,针对某一特定器官或系统疾病,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采用多学科讨论并制定诊疗决策的临床诊疗模式[1]。MDT 诊疗模式是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以多学科协作和资源整合为基础,对于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目前英美发达国家均建立了较完善的 MDT 诊疗模式,并在肿瘤疾病诊疗中广泛应用[3]。除在恶性肿瘤性疾病中应用外,MDT 诊疗模式近年也应用于难治性及良性疾病等[4]。垂体瘤及相关疾病的病因复杂,预后迥异,其诊疗需要神经外科、内分泌科、伽玛刀中心、肿瘤放疗科、影像学科、病理科等相关多学科的协作,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临床诊治决策[5]。目前国内成立了垂体瘤协作组,多家医学中心开展了垂体瘤及相关疾病的 MDT 诊疗,实践证明 MDT 诊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单学科诊疗模式[3-5]。本文围绕 MDT 在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进行阐述,旨在分析 MDT 诊疗模式在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中的优缺点,并探讨 MDT 诊疗模式的组织框架优化和应用前景。
1 MDT 模式在垂体疾病诊疗中的优势和特点
目前以美国麻省总医院、霍普金斯医院、梅奥诊所,德国埃朗根大学医院,中国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为代表的国内外多个医学中心均建立和开展了较为成熟的垂体腺瘤 MDT 诊疗模式[2-3, 6]。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中心 MDT 由内分泌科、神经外科、伽马刀中心和放疗科等多学科专家构成。对于功能性肿瘤如垂体腺瘤,MDT 诊疗模式通过各学科专家和医师的深入讨论,在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基础上准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6-7]。MDT 诊疗模式以患者为中心,讨论制定治疗方案且严格执行临床决策,其意义在于保障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最大程度受益。MDT 诊疗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专业规范
新时代多种形式并存的医疗现状对医疗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MDT 诊疗模式是专业融合的多学科协作方式。MDT 参与临床诊断和手术、放疗或药物治疗及随访整个流程,充分按照循证医学证据,科学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治疗,确保诊疗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方案的效价比[7]。与传统会诊相比,MDT 诊疗模式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团队成员构成也较稳定。普通的专家会诊并不具有 MDT 这些特征,因为专家会诊由主管医师发起和组织,参与会诊的专家只是给出意见,不干涉最终的诊疗方案的制订,但 MDT 诊疗模式则是多学科协作诊疗,各方意见都要综合考虑。MDT 模式不是因为发现某一问题而邀请相关专家会诊,而是围绕患者实际情况全方位评估和制订干预措施,根据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因而更加专业和规范。另外,非住院患者也可通过 MDT 联合门诊得到多名专家讨论的诊疗意见,这是传统会诊模式不具备的。MDT 诊疗模式能促进相关多学科在同一层面上完整地搭建专业平台,强化临床广度和深度[8]。
1.2 协同互动
患者在 MDT 诊疗模式中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接诊医生,而是一个诊疗专家团队,其由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组成,专家团队成员互动、协同和沟通,集思广益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订诊疗方案[9]。MDT 诊疗模式的整体构架需要医患的全程沟通作为基础才能维持,同时,维持 MDT 构架的交互关系功能更需要建立基于相关专业的医师之间、医护之间及其他辅助技术人员的关系,通过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交互行为才可能有效地维持 MDT 的模式运作效果[10]。MDT 是以专科医生团队为依托,但所有参加的人员都可以提出问题或者独到的见解,探讨疾病的规范诊疗和临床实践中的问题,这个过程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医师而言也是系统学习、拓展和进步的机会。
1.3 优化高效
MDT 模式能更高效高质地解决临床问题。MDT 模式构架中首先优化人员配置,以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为例,内分泌代谢科和神经外科等多学科专家根据患者情况为患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并重视随访,以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其次优化配置经济因素,综合考虑患方的因素,实现人力资源、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MDT 诊疗模式不仅有利于减少患者多方多次咨询的时间,避免信息失真,也可以减少资源的过度使用及浪费,将最有效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最匹配的地方,从而达到最佳效果[11]。
2 MDT 诊疗模式的工作流程和组织框架
鉴于目前传统会诊不能充分发挥各专科特色和资源整合优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创造良好的临床诊治交流和学习平台,培育、打造高水平、高效率的临床诊治技术专家团队”为目标,正式启动了 MDT 诊疗模式,规范多学科会诊组织流程。MDT 工作流程通常是,垂体瘤及相关疾病患者就诊于 MDT 专业组门诊,MDT 专业组医师或协调员根据疾病特点安排相关影像学和实验检查,进入 MDT 病例讨论会明确诊断,并参照临床治疗指南或临床研究方案。MDT 讨论时首先由推荐医师进行病例汇报,然后由参与的各位专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发表诊疗意见,最终汇总形成讨论意见并打印签字。参与 MDT 的主要科室中,内分泌代谢科医生重点负责垂体前叶及后叶相关激素功能的评估、围手术期垂体激素变化的监测与替代治疗,以及术后患者的长期随访。神经外科医生负责手术指征的把握、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前准备、手术及术后随访。影像科医师负责蝶鞍区 MRI 图像解读及垂体 CT 三维重建,分析病灶位置和影像学特征,而病理科医生则负责手术病理报告和结果解析。整个讨论过程由 MDT 协调员负责登记和资料收集。MDT 诊疗模式工作流程示意图参见图 1。

垂体瘤及相关疾病包括垂体催乳素腺瘤、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及垂体柄相关疾病。垂体瘤及相关疾病 MDT 相关学科成员通常包括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眼科、耳鼻喉科、妇产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和检验科相关专家及健康教育专科护士,同时也可以包括志愿者及公益组织[6]。鉴于垂体腺瘤诊疗策略的特点,MDT 诊疗通常由神经外科和内分泌科专家牵头组织。优化组织框架和工作流程十分重要和必要,同时 MDT 诊疗模式的临床决策的落实十分重要,往往取决于 MDT 协调人员对患者病情的初步判断、临床资料的准备和相关科室业务的了解,还包括对 MDT 会议程序的控制方法、讨论意见的汇总和医患沟通方式。垂体瘤及相关疾病 MDT 诊疗体系建立的重要课题包括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为更多的垂体瘤及相关疾病患者服务,满足不同疾病患者的需求,实现合理的综合诊治方式。多学科协作会诊作为 MDT 诊疗模式的重要流程环节,有助于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促进医生团队更加专业化,优化专科疾病诊治流程,不断提高诊疗效果,更好地为垂体瘤及相关疾病患者服务[11]。
3 MDT 诊疗模式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MDT 诊疗模式可涵盖疾病评估和各阶段治疗以及各种治疗间衔接。MDT 联合各专业组专家进行病例讨论,可避免因专科医生认识不足带来的局限性,最大程度避免误诊、误治,使诊疗更加规范,从而为患者提供科学和个体化的最佳治疗方案。此外,MDT 病例讨论可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使各专业组对疾病有较全面的认识,保障治疗方案的实施。国内外均有关于 MDT 效果评价的研究,不同的机构和研究对 MDT 应用效果的报道结论不尽一致[12]。MDT 诊疗模式在国内已有 10 余年发展历程,近年国内少数大型医疗中心也已开展该模式在垂体瘤及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欧美发达国家 MDT 质量差异较大,在我国的 MDT 实践中,同样存在着发展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9, 13]。
目前,我国医疗发展不一致、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等,使得 MDT 存在诸多不足,包括:① 国内开展高质量的 MDT 诊疗模式的医疗中心尚不够多,MDT 诊疗模式有待进一步推广;② 在已开展 MDT 诊疗模式的医疗中心,部分机构缺少专职的 MDT 协调员进行联系核心成员、评价团队运行情况、病例数据积累及患者随访等工作;③ 目前还缺乏关于 MDT 的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研究及高质量的回顾性研究以建立坚实的循证医学依据来支撑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同时也缺乏 MDT 诊疗模式的标准流程图或指南,以及以此为基础设计的临床决策支持技术。尽管对于 MDT 诊疗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的评价不尽一致,但持积极态度的研究结论更多[6, 1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团体研究发现 MDT 模式能够提高肢端肥大症患者的合并症检出率,降低经颅手术比例,提高手术全切率及综合治疗后内分泌缓解率,优于传统的单一学科诊疗模式[9]。目前,在垂体疾病领域尚缺乏关于 MDT 诊疗模式的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及前瞻性研究,有必要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获取更多证据支持 MDT 的临床应用[9, 1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中心自 2012 年开始组建 MDT,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建设方面投入很大,包括基于 MDT 平台讨论的医疗健康电子系统系统改版和 MRI 影像系统,以便讨论时可以方便地调阅患者的临床生化资料和影像资料。采取 MDT 可以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确保正确诊断和准确评估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而科学合理地整合应用治疗手段(外科手术、放射和药物治疗等),为每一位垂体瘤及相关疾病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及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使社会和病患获益最大化。除了住院患者的 MDT 会诊外,门诊患者也能通过 MDT 联合门诊得到各相关专业多位医生共同讨论后作出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案,节约了患者的时间和就医成本,提高了诊疗效率。另外,MDT 模式也为不同学科医师提供了较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多学科协作也极大促进了相关科室医师的专业诊疗水平的提高,从而让更多的垂体瘤及相关疾病患者获益。2015 年 4 月—2016 年 3 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中心采用 MDT 模式讨论垂体瘤及相关疾病患者共 86 例(共计 92 例次),其中诊断肢端肥大症 13 例(15.12%),库欣病 20 例(23.26%),中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 7 例(8.14%),垂体催乳素腺瘤 25 例(29.07%),Rathke 囊肿 4 例(4.65%),无功能腺瘤 2 例(2.33%),垂体柄截断综合征 3 例(3.49%),朗格汉斯增生症 2 例(2.33%),垂体生殖细胞瘤 3 例(3.49%)。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中心 MDT 团队资源相对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疑难患者日益增加,会诊和随访挑战性逐渐增加。负责记录整理的 MDT 协调员仍然是临床医生兼职,缺乏专人长期随访和记录,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也亟待完善。
4 未来展望
MDT 诊疗模式能更好地整合各相关科室专家资源,提供优化诊治方案,最大程度地为患者提供规范和便捷的医疗服务。目前国内 MDT 模式推广和应用仍然存在诸多挑战,MDT 诊疗在一些大型医学中心已经开展较长时间,但受限于目前国内医疗资源短缺难以全面开展。目前我国在疑难复杂的垂体瘤及相关疾病诊疗与国际水准尚存在差距,MDT 诊疗模式应用推广尤为必要。
总之,面对复杂多变的垂体疾病需要神经内分泌 MDT 的协作,共同制定系统和合理的诊疗方案。MDT 诊疗模式有助于整合资源优势、加强不同学科的交流。不同专业背景医师在 MDT 诊疗平台学习垂体疾病专业领域诊疗技术的新进展,有利于提高整合诊疗水平。MDT 诊疗模式能更好地服务垂体瘤及相关疾病患者,也符合人人享有健康的理念,有助于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