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金亚, 罗红. 儿童睾丸畸胎瘤及卵黄囊瘤超声图像特征的诊断及鉴别. 华西医学, 2019, 34(11): 1292-1297. doi: 10.7507/1002-0179.201906186 复制
睾丸畸胎瘤是儿童常见的生殖细胞源性肿瘤,占青春前期睾丸肿瘤的 40%~50%。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儿童卵黄囊瘤更为常见,但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其占青春前期睾丸肿瘤仅为 10%~18%[1]。睾丸畸胎瘤良性居多,卵黄囊瘤基本为恶性;睾丸畸胎瘤以手术切除为主,卵黄囊瘤需要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其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组织级别相关,分期越早,级别越低,患者预后越好[1-2],因此早期正确鉴别诊断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高频超声由于其可操作性及安全性,成为儿童睾丸检查的首选,但睾丸畸胎瘤和卵黄囊瘤在超声声像图特征上具有重叠性[3],诊断时易出现混淆,通常超声只能发现病变,难以正确定性诊断;当前研究主要对两者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描述,由于其发病率不高,多数文献并未针对两种疾病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关于两者的图像特征差异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收集了近 5 年来在我院进行超声诊断,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的睾丸畸胎瘤及卵黄囊瘤患儿共 44 例,对两种疾病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有助于两者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图像特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 2015 年 1 月—2019 年 6 月在我院进行超声诊断,并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为睾丸畸胎瘤及卵黄囊瘤的患儿。纳入标准:① 男性;② 年龄 0~14 周岁;③ 在我院进行睾丸超声检查,病理证实为畸胎瘤或卵黄囊瘤;④ 既往无睾丸其他疾病;⑤ 无睾丸手术切除病史。排除标准:儿童畸胎瘤或者卵黄囊瘤同时合并睾丸其他疾病患儿(如表皮样囊肿、胚胎性腺癌及附睾横纹肌肉瘤)。
共纳入 44 例患儿,均系单发病灶,其中睾丸畸胎瘤 30 例,卵黄囊瘤 14 例。睾丸畸胎瘤患儿就诊年龄 5 个月~14 岁,中位年龄 12 个月;卵黄囊瘤患儿年龄 0~1 岁,中位年龄 1 岁;两组患儿就诊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60,P=0.645)。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均在检查前知情告知,经过伦理委员会同意(医学科研 2019 伦审批第 41 号)。
1.2 超声检查
患儿服用水合氯醛后安静休息,平卧于检查床。仰卧位,双下肢呈自然伸直状态,充分暴露外生殖器。探头横置、纵置于阴囊,超声诊断仪器采用 Philips iU22 及 GE logiq E9 的线阵探头(频率 L12-5),二维超声采集两个睾丸的横断面、纵断面,随后加用彩色多普勒模式,分别对两个睾丸及两个断面采集血流信号。
1.3 超声采集指标
1.3.1 病灶位置
测量睾丸肿瘤最大直径,记录病灶位于左/右睾丸的相对位置。
1.3.2 病灶回声
以正常睾丸实质回声作为标准回声,通过对比病灶及睾丸回声的不同,将病灶划分为无回声、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混合回声进行记录。
1.3.3 构成成分
根据病灶的内部成分,划分为囊性病灶、囊实性(包括囊性为主或实性为主)病灶、实性病灶 3 种。
1.3.4 病灶血流
根据 Adler 半定量血流分级标准[4]对病灶血流分级进行记录,分为 0 级(无血流)、1 级(1~2 个点状或细棒状血流)、2 级(3~4 个点状血流或 1 个较长的血管穿入病灶,其长度可接近或超过病灶半径)、3 级(≥5 个点状血流或 2 个较长血管)。
1.3.5 病灶钙化灶
根据病灶内部钙化灶情况分为无钙化、微钙化、粗钙化、混合钙化,其中钙化灶的最大直径<2 mm 的钙化定义为微钙化,最大直径≥2 mm 的钙化定义为粗钙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肿瘤最大直径)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年龄)采用中位数和范围表示,肿瘤最大直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二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多分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多个不同征象间的比较采用 Bonferroni 法调整 α 水平,通过验后检验,根据调整后标化残差判断各组差异,以调整后标化残差绝对值>3 认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睾丸畸胎瘤与卵黄囊瘤肿瘤大小及位置分布
30 例睾丸畸胎瘤最大直径平均值为(24.25±12.13)mm,14 例卵黄囊瘤最大直径平均值为(29.71±18.75)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31,P=0.383)。30 例畸胎瘤及 14 例卵黄囊瘤在睾丸位置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睾丸畸胎瘤与卵黄囊瘤肿瘤构成成分及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对比
睾丸畸胎瘤与卵黄囊瘤的二维超声构成成分及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畸胎瘤以囊实性特征最多见(图 1a、1b),其次为实性和囊性;卵黄囊瘤以实性特征最多见(图 1c、1d),其次为囊实性,未见囊性肿瘤。畸胎瘤血供多不丰富,多表现为 0 级(图 2a)、1 级及 2 级血流,少见 3 级血流;卵黄囊瘤以 3 级血流最常见(图 2b),其次为 2 级血流,1 级血流少见,未见 0 级血流。此外,在肿瘤内部回声以及内部钙化灶两个超声征象方面,畸胎瘤与卵黄囊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a. 患儿 2+ 岁,右侧睾丸内混合回声团块,病理诊断为睾丸成熟性畸胎瘤;b. 患儿 3+ 岁,左侧睾丸内混合回声团块,表现为囊实性成分,病理证实为睾丸成熟性畸胎瘤;c. 患儿 1+ 岁,右侧睾丸内实性等回声团块,病理证实为睾丸卵黄囊瘤;d. 患儿 8 个月,左侧睾丸内实性等回声团块,以睾丸无痛性肿大就诊,病理证实为睾丸卵黄囊瘤

a. 患儿右侧睾丸内成熟性畸胎瘤,Adler 血流分级为 0 级,内部无血流信号显示;b. 患儿左侧睾丸内卵黄囊瘤,Adler 血流分级为 3 级,肿块内探及丰富血流信号

2.3 Bonferroni 法调整 α 水平,进行不同征象间的比较
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我们发现:畸胎瘤与卵黄囊瘤在构成成分为实性征象中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两组征象间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卵黄囊瘤调整后标化残差值为 3.7;当肿瘤血流分级为 3 级时,畸胎瘤与卵黄囊瘤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卵黄囊瘤调整后标化残差值为 4.5。见表 3。

3 讨论
生殖细胞肿瘤来源于多能原始生殖细胞,该细胞具有胚胎及胚胎外多向分化能力,在睾丸以畸胎瘤、卵黄囊瘤、精原细胞瘤等为常见疾病,其中儿童最多见的是卵黄囊瘤及畸胎瘤[6]。儿童卵黄囊瘤发病年龄多≤2 岁,睾丸是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也是最多见的睾丸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占睾丸原发性肿瘤的 67.6%~75%[6-7]。儿童畸胎瘤,尤其是成熟性畸胎瘤,基本为良性肿瘤,发病高峰≤5 岁[8-9]。两者虽都多以睾丸无痛性包块就诊,手术及预后却差异明显。
成熟畸胎瘤为良性肿瘤,即使有部分畸胎瘤含有不成熟成分,也不影响其良性行为,不发生转移,可以采用睾丸的肿瘤切除术[10-11]。许多文献报道成熟畸胎瘤术后均未见复发或死亡,未成熟畸胎瘤的随诊预后也比较好。卵黄囊瘤为恶性肿瘤,对于手术选择,Borghesi 等[12]认为,若睾丸包块<2 cm,为了避免过度手术,睾丸肿瘤剥除术也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但是也需要考虑术中快速冰冻活检的结果、甲胎蛋白的测定、患儿残余正常睾丸实质的多少及术前与家属良好的沟通等多方面的因素[13]。卵黄囊瘤生长迅速,一般临床诊疗时睾丸最大直径多>2 cm,对于Ⅰ期睾丸卵黄囊瘤一般采用腹股沟高位精索切断的睾丸切除术[14],术前或术后多辅以化学治疗。准确鉴别儿童睾丸常见肿瘤的良恶性,例如畸胎瘤及卵黄囊瘤,特别是卵黄囊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保留患儿的内分泌功能、生育功能及保护患儿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4]。超声具有无创、无辐射、方便操作、能较清晰显示睾丸细节结构及肿块血供情况等优点,因此是儿童睾丸肿瘤检查的首选,但睾丸畸胎瘤和卵黄囊瘤在超声声像图特征上具有重叠性[3],诊断时易出现混淆,通常超声只能发现病变,难以正确定性诊断,当前研究主要对两者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描述,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两者图像差异,进一步探讨有助于两者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图像特征。
睾丸畸胎瘤由 3 个胚层的结构组成,含有例如毛发、皮肤、牙齿、神经、骨骼、血管等多种成分,声像图也会因成分差异而表现不同。典型小儿睾丸畸胎瘤可分为以下两种超声类型[15-17]:① 囊性伴分隔型:囊性肿瘤内可见多数分隔,分隔厚薄不等;② 囊实混合回声型:肿瘤内囊性及实性成分并存,可伴有或不伴有钙化。钙化多由于成熟或不成熟的骨骼或牙齿等骨性成分所致。本组数据中畸胎瘤主要以囊实性类型为主(17/30),其次为实性(8/30),囊性最少(5/30),多不伴有钙化。相比于畸胎瘤,卵黄囊瘤典型超声表现主要可归纳为:局限性病灶多表现为实性等回声,边界清楚,形态较规则,少数肿瘤可见小片状无回声及钙化,弥漫性病灶显示为单侧睾丸肿大[18]。本组数据中,卵黄囊瘤则以实性肿瘤多见(12/14),其次为囊实性(2/14),未见确切囊性类型。虽然上述两组病例人数因发病概率等原因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但是通过进一步不同征象间的比较我们发现,畸胎瘤与卵黄囊瘤在构成成分为实性征象中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卵黄囊瘤调整后标化残差值为 3.7,说明当肿瘤表现为实性时更倾向于诊断为卵黄囊瘤。卵黄囊瘤 Adler 血流分级主要表现为 3 级(9/14),其次为 2 级血流(4/14),1 级血流少见(1/14),而畸胎瘤血供多稀疏,本组畸胎瘤血供多表现为 0 级(9/30)、1 级(10/30)及 2 级(10/30),较少出现 3 级血流(1/30),这也与多数文献所总结的特征相一致[15-17]。另外通过组间比较,当肿瘤血流分级为 3 级时,畸胎瘤与卵黄囊瘤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卵黄囊瘤调整后标化残差值为 4.5,说明当肿瘤血供丰富时更倾向于诊断卵黄囊瘤。卵黄囊瘤的血流信号表现取决于其病理基础[19],一方面肿瘤外周小血管向内部延伸,另一方面肿瘤释放多种刺激血管增生的血管因子,因此其血流丰富,可呈树样结构,分布于肿瘤周边及内部。据多数文献报道,超声虽然是儿童睾丸检查的首选,但两种疾病的常规超声图像特征具有重叠性,仅从二维超声鉴别诊断这两种疾病具有局限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肿瘤血供情况,对于鉴别诊断卵黄囊瘤具有一定优势,虽然超声造影对于微血管的显示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但其儿童适用性还需进一步探讨[1, 3, 15-18]。本研究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不足,且初次对两者进行统计学分析,需要进一步改善,例如亚组分型讨论等等,有待增大样本量进一步扩大研究。
儿童睾丸畸胎瘤与卵黄囊瘤的良恶性、手术方式及预后差异较大,因此如何早期正确定性诊断是超声医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其超声声像图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征对于鉴别诊断儿童睾丸畸胎瘤及卵黄囊瘤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判断肿瘤内部实性成分及血供情况有助于增强超声医生的诊断信心,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参考。
睾丸畸胎瘤是儿童常见的生殖细胞源性肿瘤,占青春前期睾丸肿瘤的 40%~50%。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儿童卵黄囊瘤更为常见,但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其占青春前期睾丸肿瘤仅为 10%~18%[1]。睾丸畸胎瘤良性居多,卵黄囊瘤基本为恶性;睾丸畸胎瘤以手术切除为主,卵黄囊瘤需要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其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组织级别相关,分期越早,级别越低,患者预后越好[1-2],因此早期正确鉴别诊断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高频超声由于其可操作性及安全性,成为儿童睾丸检查的首选,但睾丸畸胎瘤和卵黄囊瘤在超声声像图特征上具有重叠性[3],诊断时易出现混淆,通常超声只能发现病变,难以正确定性诊断;当前研究主要对两者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描述,由于其发病率不高,多数文献并未针对两种疾病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关于两者的图像特征差异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收集了近 5 年来在我院进行超声诊断,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的睾丸畸胎瘤及卵黄囊瘤患儿共 44 例,对两种疾病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有助于两者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图像特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 2015 年 1 月—2019 年 6 月在我院进行超声诊断,并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为睾丸畸胎瘤及卵黄囊瘤的患儿。纳入标准:① 男性;② 年龄 0~14 周岁;③ 在我院进行睾丸超声检查,病理证实为畸胎瘤或卵黄囊瘤;④ 既往无睾丸其他疾病;⑤ 无睾丸手术切除病史。排除标准:儿童畸胎瘤或者卵黄囊瘤同时合并睾丸其他疾病患儿(如表皮样囊肿、胚胎性腺癌及附睾横纹肌肉瘤)。
共纳入 44 例患儿,均系单发病灶,其中睾丸畸胎瘤 30 例,卵黄囊瘤 14 例。睾丸畸胎瘤患儿就诊年龄 5 个月~14 岁,中位年龄 12 个月;卵黄囊瘤患儿年龄 0~1 岁,中位年龄 1 岁;两组患儿就诊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60,P=0.645)。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均在检查前知情告知,经过伦理委员会同意(医学科研 2019 伦审批第 41 号)。
1.2 超声检查
患儿服用水合氯醛后安静休息,平卧于检查床。仰卧位,双下肢呈自然伸直状态,充分暴露外生殖器。探头横置、纵置于阴囊,超声诊断仪器采用 Philips iU22 及 GE logiq E9 的线阵探头(频率 L12-5),二维超声采集两个睾丸的横断面、纵断面,随后加用彩色多普勒模式,分别对两个睾丸及两个断面采集血流信号。
1.3 超声采集指标
1.3.1 病灶位置
测量睾丸肿瘤最大直径,记录病灶位于左/右睾丸的相对位置。
1.3.2 病灶回声
以正常睾丸实质回声作为标准回声,通过对比病灶及睾丸回声的不同,将病灶划分为无回声、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混合回声进行记录。
1.3.3 构成成分
根据病灶的内部成分,划分为囊性病灶、囊实性(包括囊性为主或实性为主)病灶、实性病灶 3 种。
1.3.4 病灶血流
根据 Adler 半定量血流分级标准[4]对病灶血流分级进行记录,分为 0 级(无血流)、1 级(1~2 个点状或细棒状血流)、2 级(3~4 个点状血流或 1 个较长的血管穿入病灶,其长度可接近或超过病灶半径)、3 级(≥5 个点状血流或 2 个较长血管)。
1.3.5 病灶钙化灶
根据病灶内部钙化灶情况分为无钙化、微钙化、粗钙化、混合钙化,其中钙化灶的最大直径<2 mm 的钙化定义为微钙化,最大直径≥2 mm 的钙化定义为粗钙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肿瘤最大直径)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年龄)采用中位数和范围表示,肿瘤最大直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二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多分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多个不同征象间的比较采用 Bonferroni 法调整 α 水平,通过验后检验,根据调整后标化残差判断各组差异,以调整后标化残差绝对值>3 认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睾丸畸胎瘤与卵黄囊瘤肿瘤大小及位置分布
30 例睾丸畸胎瘤最大直径平均值为(24.25±12.13)mm,14 例卵黄囊瘤最大直径平均值为(29.71±18.75)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31,P=0.383)。30 例畸胎瘤及 14 例卵黄囊瘤在睾丸位置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睾丸畸胎瘤与卵黄囊瘤肿瘤构成成分及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对比
睾丸畸胎瘤与卵黄囊瘤的二维超声构成成分及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畸胎瘤以囊实性特征最多见(图 1a、1b),其次为实性和囊性;卵黄囊瘤以实性特征最多见(图 1c、1d),其次为囊实性,未见囊性肿瘤。畸胎瘤血供多不丰富,多表现为 0 级(图 2a)、1 级及 2 级血流,少见 3 级血流;卵黄囊瘤以 3 级血流最常见(图 2b),其次为 2 级血流,1 级血流少见,未见 0 级血流。此外,在肿瘤内部回声以及内部钙化灶两个超声征象方面,畸胎瘤与卵黄囊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a. 患儿 2+ 岁,右侧睾丸内混合回声团块,病理诊断为睾丸成熟性畸胎瘤;b. 患儿 3+ 岁,左侧睾丸内混合回声团块,表现为囊实性成分,病理证实为睾丸成熟性畸胎瘤;c. 患儿 1+ 岁,右侧睾丸内实性等回声团块,病理证实为睾丸卵黄囊瘤;d. 患儿 8 个月,左侧睾丸内实性等回声团块,以睾丸无痛性肿大就诊,病理证实为睾丸卵黄囊瘤

a. 患儿右侧睾丸内成熟性畸胎瘤,Adler 血流分级为 0 级,内部无血流信号显示;b. 患儿左侧睾丸内卵黄囊瘤,Adler 血流分级为 3 级,肿块内探及丰富血流信号

2.3 Bonferroni 法调整 α 水平,进行不同征象间的比较
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我们发现:畸胎瘤与卵黄囊瘤在构成成分为实性征象中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两组征象间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卵黄囊瘤调整后标化残差值为 3.7;当肿瘤血流分级为 3 级时,畸胎瘤与卵黄囊瘤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卵黄囊瘤调整后标化残差值为 4.5。见表 3。

3 讨论
生殖细胞肿瘤来源于多能原始生殖细胞,该细胞具有胚胎及胚胎外多向分化能力,在睾丸以畸胎瘤、卵黄囊瘤、精原细胞瘤等为常见疾病,其中儿童最多见的是卵黄囊瘤及畸胎瘤[6]。儿童卵黄囊瘤发病年龄多≤2 岁,睾丸是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也是最多见的睾丸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占睾丸原发性肿瘤的 67.6%~75%[6-7]。儿童畸胎瘤,尤其是成熟性畸胎瘤,基本为良性肿瘤,发病高峰≤5 岁[8-9]。两者虽都多以睾丸无痛性包块就诊,手术及预后却差异明显。
成熟畸胎瘤为良性肿瘤,即使有部分畸胎瘤含有不成熟成分,也不影响其良性行为,不发生转移,可以采用睾丸的肿瘤切除术[10-11]。许多文献报道成熟畸胎瘤术后均未见复发或死亡,未成熟畸胎瘤的随诊预后也比较好。卵黄囊瘤为恶性肿瘤,对于手术选择,Borghesi 等[12]认为,若睾丸包块<2 cm,为了避免过度手术,睾丸肿瘤剥除术也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但是也需要考虑术中快速冰冻活检的结果、甲胎蛋白的测定、患儿残余正常睾丸实质的多少及术前与家属良好的沟通等多方面的因素[13]。卵黄囊瘤生长迅速,一般临床诊疗时睾丸最大直径多>2 cm,对于Ⅰ期睾丸卵黄囊瘤一般采用腹股沟高位精索切断的睾丸切除术[14],术前或术后多辅以化学治疗。准确鉴别儿童睾丸常见肿瘤的良恶性,例如畸胎瘤及卵黄囊瘤,特别是卵黄囊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保留患儿的内分泌功能、生育功能及保护患儿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4]。超声具有无创、无辐射、方便操作、能较清晰显示睾丸细节结构及肿块血供情况等优点,因此是儿童睾丸肿瘤检查的首选,但睾丸畸胎瘤和卵黄囊瘤在超声声像图特征上具有重叠性[3],诊断时易出现混淆,通常超声只能发现病变,难以正确定性诊断,当前研究主要对两者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描述,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两者图像差异,进一步探讨有助于两者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图像特征。
睾丸畸胎瘤由 3 个胚层的结构组成,含有例如毛发、皮肤、牙齿、神经、骨骼、血管等多种成分,声像图也会因成分差异而表现不同。典型小儿睾丸畸胎瘤可分为以下两种超声类型[15-17]:① 囊性伴分隔型:囊性肿瘤内可见多数分隔,分隔厚薄不等;② 囊实混合回声型:肿瘤内囊性及实性成分并存,可伴有或不伴有钙化。钙化多由于成熟或不成熟的骨骼或牙齿等骨性成分所致。本组数据中畸胎瘤主要以囊实性类型为主(17/30),其次为实性(8/30),囊性最少(5/30),多不伴有钙化。相比于畸胎瘤,卵黄囊瘤典型超声表现主要可归纳为:局限性病灶多表现为实性等回声,边界清楚,形态较规则,少数肿瘤可见小片状无回声及钙化,弥漫性病灶显示为单侧睾丸肿大[18]。本组数据中,卵黄囊瘤则以实性肿瘤多见(12/14),其次为囊实性(2/14),未见确切囊性类型。虽然上述两组病例人数因发病概率等原因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但是通过进一步不同征象间的比较我们发现,畸胎瘤与卵黄囊瘤在构成成分为实性征象中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卵黄囊瘤调整后标化残差值为 3.7,说明当肿瘤表现为实性时更倾向于诊断为卵黄囊瘤。卵黄囊瘤 Adler 血流分级主要表现为 3 级(9/14),其次为 2 级血流(4/14),1 级血流少见(1/14),而畸胎瘤血供多稀疏,本组畸胎瘤血供多表现为 0 级(9/30)、1 级(10/30)及 2 级(10/30),较少出现 3 级血流(1/30),这也与多数文献所总结的特征相一致[15-17]。另外通过组间比较,当肿瘤血流分级为 3 级时,畸胎瘤与卵黄囊瘤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卵黄囊瘤调整后标化残差值为 4.5,说明当肿瘤血供丰富时更倾向于诊断卵黄囊瘤。卵黄囊瘤的血流信号表现取决于其病理基础[19],一方面肿瘤外周小血管向内部延伸,另一方面肿瘤释放多种刺激血管增生的血管因子,因此其血流丰富,可呈树样结构,分布于肿瘤周边及内部。据多数文献报道,超声虽然是儿童睾丸检查的首选,但两种疾病的常规超声图像特征具有重叠性,仅从二维超声鉴别诊断这两种疾病具有局限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肿瘤血供情况,对于鉴别诊断卵黄囊瘤具有一定优势,虽然超声造影对于微血管的显示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但其儿童适用性还需进一步探讨[1, 3, 15-18]。本研究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不足,且初次对两者进行统计学分析,需要进一步改善,例如亚组分型讨论等等,有待增大样本量进一步扩大研究。
儿童睾丸畸胎瘤与卵黄囊瘤的良恶性、手术方式及预后差异较大,因此如何早期正确定性诊断是超声医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其超声声像图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征对于鉴别诊断儿童睾丸畸胎瘤及卵黄囊瘤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判断肿瘤内部实性成分及血供情况有助于增强超声医生的诊断信心,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