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牟进, 马睿, 屈云. 自发性胸椎椎管内硬膜外血肿诊治一例. 华西医学, 2020, 35(2): 240-243. doi: 10.7507/1002-0179.201908117 复制
病例介绍 患者,男,55 岁,因“腰痛 3 d”于 2019 年 7 月 1 日入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科。患者于入院前 3 d 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为持续性酸胀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伴双下肢无力,可站立及短距离步行,无下肢放射痛,无下肢麻木,无大小便失禁等。既往史:高血压病史 2 年,最高血压值 19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未规律口服降压药物。无明显外伤史及家族遗传病史。入院体格检查(查体):体温 36.7℃,脉搏 78 次/min,呼吸 20 次/min,血压 180/110 mm Hg;脊柱正常生理弯曲,腰椎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活动受限,胸腰段椎体棘突间压痛、叩击痛,椎旁压痛;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坐骨神经走行区无压痛,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阴性,鞍区感觉正常,双下肢血供正常,双侧腹股沟平面以下浅感觉稍减退,腱反射对称存在,双下肢肌力 4 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6 分。初步诊断为“腰痛待诊:椎体病理性骨折?椎管占位?”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 17.1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92%;肝肾功能、凝血常规、电解质、风湿免疫组合未见明显异常;人类白细胞抗原 B27 阴性;心电图:窦性心律,左心室高电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左心室顺应性降低;胸部正位 X 线片:左中肺野结节影,性质待定;腰椎正侧位 X 线片:腰椎退行性变。入院后嘱患者卧床休息,予以降压(非洛地平缓释片)、止痛(高乌甲素注射液)、腰部中频脉冲电治疗、超声波联合治疗。
入院 6 h 后患者诉腰痛稍缓解,双下肢无力加重。查体:左下肢肌力 1 级,右下肢肌力 2 级,鞍区感觉减退,肛门收缩乏力,双侧腹股沟平面以下浅感觉减退,病理征阴性。急诊行 MRI 检查示:胸 10-腰 1 椎体水平椎管内见梭形混杂信号影,以等 T1、短 T2 信号为主,范围约 1.7 cm×0.9 cm×9.3 cm,椎管最窄处约 0.4 cm,硬膜囊明显受压,相应平面脊髓受压、变形,考虑胸 10-腰 1 椎体水平椎管内占位,硬膜外血肿可能,其他待排(图 1)。请骨科及神经外科急会诊,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治疗。患者胸椎管内占位,症状进行性加重,急诊手术指征明确,遂转骨科在全身麻醉下行经后路胸 10-腰 1 椎弓根螺钉植入+胸 10、11、12 节段椎管内血肿清除+神经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术中见胸 10-12 水平椎管内背侧血肿形成,硬膜囊明显受压,搏动消失。切除血凝块约 10 mL,放置负压引流。术后病理检查:镜下可见大量凝血(图 2)。术后复查 X 线示胸 10-腰 1 内固定在位(图 3)。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营养神经,甘露醇脱水,头孢呋辛钠抗感染,地塞米松小剂量减轻炎症反应。术后 3 d 拔除引流管,患者下肢肌力逐渐恢复。术后 7 d 转入康复科。

a. 侧位 T1 加权成像;b. 侧位 T2 加权成像;c. 横断面 T2 加权成像。胸 10-腰 1 椎体水平椎管后份见梭形混杂信号影(白箭),以等 T1、短 T2 信号为主,硬膜囊明显受压,相应平面脊髓受压、变形

a. 术后标本大体图像;b、c. 胸椎管内送检物病理图像(苏木精-伊红染色 ×40),可见胸椎管内送检为大量血凝块

a. 胸腰段正位 X 线片;b. 胸腰段侧位 X 线片,可见胸 10-腰 1 椎体内固定在位
转入后情况:患者精神食欲好,留置导尿管通畅在位,诉胸腰背部切口稍疼痛,无畏寒、发热等不适。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清,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胸腰背部伤口敷料干燥清洁,无明显渗血渗液,拆开敷料见切口愈合可,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双上肢肌力正常,左下肢屈髋、伸膝、踝背伸、跖屈、踇伸肌肌力 2+级,右下肢屈髋、伸膝、踝背伸、跖屈、踇伸肌肌力 3 级,肢端血循环可,双足背动脉可扪及搏动。鞍区感觉正常,指检肛门存在自主收缩。双侧腹股沟平面以下浅感觉稍减退,深感觉正常,双下肢腱反射对称存在,病理征阴性。临床诊断:胸椎管内硬膜外血肿术后伴截瘫,高血压 3 级。康复评定结果:① 运动功能障碍:双下肢肌力减退;② 感觉功能障碍:双侧腹股沟平面以下浅感觉稍减退;③ 平衡功能障碍:佩戴胸腰段支具固定保护,坐位平衡Ⅱ级,站立平衡Ⅰ级不能维持;④ 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障碍:穿衣、洗澡、床椅转移、如厕、步行、上下楼梯等均不能自理,小便留置导尿,大便可控制。
康复经过:转入后药物方面予以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胸腰背部切口定期换药,术后 14 d 拆线。术后 18 d,拔除导尿管,小便可自解。经多次系统康复功能评定(表 1),予以综合康复治疗:① 物理治疗:提高腰背肌核心稳定性,提高下肢肌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给予截瘫肢体功能训练、肌力训练、运动疗法、平衡功能训练、佩戴胸腰段支具固定保护下助行器内站立及步行训练,2 次/d,30 min/次,共 4 周;物理因子治疗:缓解术后疼痛,刺激患者神经肌肉功能恢复,改善周围循环;给予低频脉冲电治疗、超声波治疗等,2 次/d,30 min/次,共 4 周。② 作业治疗: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下肢感觉功能。给予床椅转移、助行器内站立及行走训练、作业治疗综合训练等,1 次/d,30 min/次,共 4 周。③ 传统康复:舒筋通络,缓解疼痛,促进肌肉功能恢复,给予普通针刺、电针,1 次/d,30 min/次,共 4 周。患者于 2019 年 8 月 15 日出院,出院时双下肢感觉功能恢复正常,运动功能恢复接近正常,佩戴胸腰段支具下坐位平衡Ⅲ级,可在室内行走,大小便功能正常,日常生活能力基本自理。

讨论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是一种非医源性、非外伤性原因所致的血液在椎管内硬膜外腔非特异性聚集的疾病[1],多急性隐匿起病,病情进展迅速,常短时间内出现截瘫症状,甚至永久性神经损害[2]。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对其预后很重要。
目前 SSEH 病因不明确,临床上罕见,发生率为 0.1/10 万,占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 0.3%~0.9%[3]。SSEH 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但好发于中老年人,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 1.4∶1[4]。目前报道的该病危险因素有血管畸形、抗凝治疗、溶栓、凝血功能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血友病、Paget 病、妊娠、高血压、打喷嚏、举重、腹压增加等,但仍有 40% 的血肿原因不明确[5-6]。其发病机制也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是椎管内硬膜外静脉丛出血,这些静脉丛壁薄,无静脉瓣,易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内,当用力、咳嗽等使胸腔、腹腔压力升高时,静脉丛的血液回流受阻,静脉内压力增大,从而出现血管破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7-8];少数学者认为是椎管内硬膜外动脉出血,血管畸形破裂出血[8]。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长期血压高,无血液疾病家族史,无明显外伤、抗凝药物服用史,可能与高血压相关,同时可能存在血管异常,在弯腰或者活动时造成出血。
SSEH 发病多见于颈、胸椎,腰椎少见[9],起病急。大多数患者起病时出现颈、胸、腰背部疼痛,疼痛较剧烈,进行性发展,出现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完全或不完全性的运动、感觉、括约肌和反射功能障碍。查体主要是双下肢肌力进行性减退,脊髓受压平面以下感觉减退,会阴、鞍区感觉减退,肛门括约肌反射减弱或消失[10]。极少数患者可有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表现[11]。MRI 是有助于早期诊断的首选的最佳方法[12],增强扫描用于与肿瘤、感染的鉴别。MRI 可清楚地显示血肿的位置、大小及相应部位的脊髓受压情况[13],常可看到椎管后方有一梭形信号不均匀的占位性病变。根据发病时间及 MRI 表现,SSEH 的病程可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24 h 内(超急性期)血肿呈等 T1、长 T2 信号,1~3 d(急性期)血肿呈等 T1、短 T2 信号,3 d~3 周(亚急性期)血肿呈短 T1、长 T2 信号,3 周以上(慢性期)血肿呈长 T1、混杂长 T2 信号[14-15]。本例患者起病 3 d,MRI 示等 T1、短 T2 信号为主,考虑为急性期。
对于病情进展迅速、症状严重的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实施手术治疗,给予清除血肿、手术减压[16]。手术减压是改善预后的主要方法,手术方式采用标准的椎板减压、血肿清除、融合内固定术[17]。起病到治疗时间间隔越短,预后会越好[18]。有研究认为,从发病到出现完全性脊髓功能障碍 12 h 以内是行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以期最大限度恢复神经功能[19]。国内亦有文献报道保守治疗的案例,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发病后神经功能逐渐恢复者,给予激素、营养神经等治疗,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复查 MRI 检查,一旦病情加重需及时手术治疗[20]。本例患者出现进行性下肢功能障碍,明确诊断后尽快给予手术治疗,血肿清除减压术后大小便功能恢复可,下肢肌力较术前改善。
康复治疗方面,对于脊髓受压引起的不完全性下肢瘫,进行等长及等张肌力训练,提高下肢肌力、肌耐力,为辅助下站立行走提供保障,肌肉力量、感觉反馈在平衡中起重要作用,3 级坐/站平衡训练、减重步行、减重平衡训练等设计合理的科学训练方法能使脊髓损伤患者的平衡和转移能力改善[21]。有研究提示核心训练可以提高躯干力量、改善运动功能及动态平衡[22],对于本例患者,给予腰背肌核心肌群训练对于患者维持坐位、站立平衡及核心控制均有帮助。物理因子治疗对于缓解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循环有重要作用[23]。作业治疗可提高患者床椅转移、如厕、辅助站立、行走等能力,最大程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功能[24]。传统康复治疗,如普通针刺、电针可以促进神经修复,促通神经传导[25-26]。在训练过程中,定期进行康复评定,确定患者短期及长期的康复目标,强化及调整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出院时给予功能评定,可显示患者功能改善情况,同时为患者出院后家庭康复提供帮助。
总之,SSEH 常隐匿急性起病,病情进展迅速,易发生截瘫或不可逆神经损害,早期行 MRI 检查明确诊断、紧急减压手术治疗非常关键,术后实施综合康复治疗有重要意义,运用综合康复技术可最大程度改善下肢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减少后遗症。临床上,患者的首诊科室可能为康复科、急诊科、内科、神经外科,而不是骨科,很容易出现误诊、延误病情的情况,多科室的医师应了解 SSEH,在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急性剧烈疼痛时,除了排除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外,也必须考虑到这种情况。
病例介绍 患者,男,55 岁,因“腰痛 3 d”于 2019 年 7 月 1 日入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科。患者于入院前 3 d 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为持续性酸胀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伴双下肢无力,可站立及短距离步行,无下肢放射痛,无下肢麻木,无大小便失禁等。既往史:高血压病史 2 年,最高血压值 19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未规律口服降压药物。无明显外伤史及家族遗传病史。入院体格检查(查体):体温 36.7℃,脉搏 78 次/min,呼吸 20 次/min,血压 180/110 mm Hg;脊柱正常生理弯曲,腰椎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活动受限,胸腰段椎体棘突间压痛、叩击痛,椎旁压痛;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坐骨神经走行区无压痛,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阴性,鞍区感觉正常,双下肢血供正常,双侧腹股沟平面以下浅感觉稍减退,腱反射对称存在,双下肢肌力 4 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6 分。初步诊断为“腰痛待诊:椎体病理性骨折?椎管占位?”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 17.1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92%;肝肾功能、凝血常规、电解质、风湿免疫组合未见明显异常;人类白细胞抗原 B27 阴性;心电图:窦性心律,左心室高电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左心室顺应性降低;胸部正位 X 线片:左中肺野结节影,性质待定;腰椎正侧位 X 线片:腰椎退行性变。入院后嘱患者卧床休息,予以降压(非洛地平缓释片)、止痛(高乌甲素注射液)、腰部中频脉冲电治疗、超声波联合治疗。
入院 6 h 后患者诉腰痛稍缓解,双下肢无力加重。查体:左下肢肌力 1 级,右下肢肌力 2 级,鞍区感觉减退,肛门收缩乏力,双侧腹股沟平面以下浅感觉减退,病理征阴性。急诊行 MRI 检查示:胸 10-腰 1 椎体水平椎管内见梭形混杂信号影,以等 T1、短 T2 信号为主,范围约 1.7 cm×0.9 cm×9.3 cm,椎管最窄处约 0.4 cm,硬膜囊明显受压,相应平面脊髓受压、变形,考虑胸 10-腰 1 椎体水平椎管内占位,硬膜外血肿可能,其他待排(图 1)。请骨科及神经外科急会诊,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治疗。患者胸椎管内占位,症状进行性加重,急诊手术指征明确,遂转骨科在全身麻醉下行经后路胸 10-腰 1 椎弓根螺钉植入+胸 10、11、12 节段椎管内血肿清除+神经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术中见胸 10-12 水平椎管内背侧血肿形成,硬膜囊明显受压,搏动消失。切除血凝块约 10 mL,放置负压引流。术后病理检查:镜下可见大量凝血(图 2)。术后复查 X 线示胸 10-腰 1 内固定在位(图 3)。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营养神经,甘露醇脱水,头孢呋辛钠抗感染,地塞米松小剂量减轻炎症反应。术后 3 d 拔除引流管,患者下肢肌力逐渐恢复。术后 7 d 转入康复科。

a. 侧位 T1 加权成像;b. 侧位 T2 加权成像;c. 横断面 T2 加权成像。胸 10-腰 1 椎体水平椎管后份见梭形混杂信号影(白箭),以等 T1、短 T2 信号为主,硬膜囊明显受压,相应平面脊髓受压、变形

a. 术后标本大体图像;b、c. 胸椎管内送检物病理图像(苏木精-伊红染色 ×40),可见胸椎管内送检为大量血凝块

a. 胸腰段正位 X 线片;b. 胸腰段侧位 X 线片,可见胸 10-腰 1 椎体内固定在位
转入后情况:患者精神食欲好,留置导尿管通畅在位,诉胸腰背部切口稍疼痛,无畏寒、发热等不适。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清,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胸腰背部伤口敷料干燥清洁,无明显渗血渗液,拆开敷料见切口愈合可,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双上肢肌力正常,左下肢屈髋、伸膝、踝背伸、跖屈、踇伸肌肌力 2+级,右下肢屈髋、伸膝、踝背伸、跖屈、踇伸肌肌力 3 级,肢端血循环可,双足背动脉可扪及搏动。鞍区感觉正常,指检肛门存在自主收缩。双侧腹股沟平面以下浅感觉稍减退,深感觉正常,双下肢腱反射对称存在,病理征阴性。临床诊断:胸椎管内硬膜外血肿术后伴截瘫,高血压 3 级。康复评定结果:① 运动功能障碍:双下肢肌力减退;② 感觉功能障碍:双侧腹股沟平面以下浅感觉稍减退;③ 平衡功能障碍:佩戴胸腰段支具固定保护,坐位平衡Ⅱ级,站立平衡Ⅰ级不能维持;④ 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障碍:穿衣、洗澡、床椅转移、如厕、步行、上下楼梯等均不能自理,小便留置导尿,大便可控制。
康复经过:转入后药物方面予以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胸腰背部切口定期换药,术后 14 d 拆线。术后 18 d,拔除导尿管,小便可自解。经多次系统康复功能评定(表 1),予以综合康复治疗:① 物理治疗:提高腰背肌核心稳定性,提高下肢肌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给予截瘫肢体功能训练、肌力训练、运动疗法、平衡功能训练、佩戴胸腰段支具固定保护下助行器内站立及步行训练,2 次/d,30 min/次,共 4 周;物理因子治疗:缓解术后疼痛,刺激患者神经肌肉功能恢复,改善周围循环;给予低频脉冲电治疗、超声波治疗等,2 次/d,30 min/次,共 4 周。② 作业治疗: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下肢感觉功能。给予床椅转移、助行器内站立及行走训练、作业治疗综合训练等,1 次/d,30 min/次,共 4 周。③ 传统康复:舒筋通络,缓解疼痛,促进肌肉功能恢复,给予普通针刺、电针,1 次/d,30 min/次,共 4 周。患者于 2019 年 8 月 15 日出院,出院时双下肢感觉功能恢复正常,运动功能恢复接近正常,佩戴胸腰段支具下坐位平衡Ⅲ级,可在室内行走,大小便功能正常,日常生活能力基本自理。

讨论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是一种非医源性、非外伤性原因所致的血液在椎管内硬膜外腔非特异性聚集的疾病[1],多急性隐匿起病,病情进展迅速,常短时间内出现截瘫症状,甚至永久性神经损害[2]。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对其预后很重要。
目前 SSEH 病因不明确,临床上罕见,发生率为 0.1/10 万,占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 0.3%~0.9%[3]。SSEH 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但好发于中老年人,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 1.4∶1[4]。目前报道的该病危险因素有血管畸形、抗凝治疗、溶栓、凝血功能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血友病、Paget 病、妊娠、高血压、打喷嚏、举重、腹压增加等,但仍有 40% 的血肿原因不明确[5-6]。其发病机制也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是椎管内硬膜外静脉丛出血,这些静脉丛壁薄,无静脉瓣,易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内,当用力、咳嗽等使胸腔、腹腔压力升高时,静脉丛的血液回流受阻,静脉内压力增大,从而出现血管破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7-8];少数学者认为是椎管内硬膜外动脉出血,血管畸形破裂出血[8]。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长期血压高,无血液疾病家族史,无明显外伤、抗凝药物服用史,可能与高血压相关,同时可能存在血管异常,在弯腰或者活动时造成出血。
SSEH 发病多见于颈、胸椎,腰椎少见[9],起病急。大多数患者起病时出现颈、胸、腰背部疼痛,疼痛较剧烈,进行性发展,出现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完全或不完全性的运动、感觉、括约肌和反射功能障碍。查体主要是双下肢肌力进行性减退,脊髓受压平面以下感觉减退,会阴、鞍区感觉减退,肛门括约肌反射减弱或消失[10]。极少数患者可有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表现[11]。MRI 是有助于早期诊断的首选的最佳方法[12],增强扫描用于与肿瘤、感染的鉴别。MRI 可清楚地显示血肿的位置、大小及相应部位的脊髓受压情况[13],常可看到椎管后方有一梭形信号不均匀的占位性病变。根据发病时间及 MRI 表现,SSEH 的病程可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24 h 内(超急性期)血肿呈等 T1、长 T2 信号,1~3 d(急性期)血肿呈等 T1、短 T2 信号,3 d~3 周(亚急性期)血肿呈短 T1、长 T2 信号,3 周以上(慢性期)血肿呈长 T1、混杂长 T2 信号[14-15]。本例患者起病 3 d,MRI 示等 T1、短 T2 信号为主,考虑为急性期。
对于病情进展迅速、症状严重的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实施手术治疗,给予清除血肿、手术减压[16]。手术减压是改善预后的主要方法,手术方式采用标准的椎板减压、血肿清除、融合内固定术[17]。起病到治疗时间间隔越短,预后会越好[18]。有研究认为,从发病到出现完全性脊髓功能障碍 12 h 以内是行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以期最大限度恢复神经功能[19]。国内亦有文献报道保守治疗的案例,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发病后神经功能逐渐恢复者,给予激素、营养神经等治疗,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复查 MRI 检查,一旦病情加重需及时手术治疗[20]。本例患者出现进行性下肢功能障碍,明确诊断后尽快给予手术治疗,血肿清除减压术后大小便功能恢复可,下肢肌力较术前改善。
康复治疗方面,对于脊髓受压引起的不完全性下肢瘫,进行等长及等张肌力训练,提高下肢肌力、肌耐力,为辅助下站立行走提供保障,肌肉力量、感觉反馈在平衡中起重要作用,3 级坐/站平衡训练、减重步行、减重平衡训练等设计合理的科学训练方法能使脊髓损伤患者的平衡和转移能力改善[21]。有研究提示核心训练可以提高躯干力量、改善运动功能及动态平衡[22],对于本例患者,给予腰背肌核心肌群训练对于患者维持坐位、站立平衡及核心控制均有帮助。物理因子治疗对于缓解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循环有重要作用[23]。作业治疗可提高患者床椅转移、如厕、辅助站立、行走等能力,最大程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功能[24]。传统康复治疗,如普通针刺、电针可以促进神经修复,促通神经传导[25-26]。在训练过程中,定期进行康复评定,确定患者短期及长期的康复目标,强化及调整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出院时给予功能评定,可显示患者功能改善情况,同时为患者出院后家庭康复提供帮助。
总之,SSEH 常隐匿急性起病,病情进展迅速,易发生截瘫或不可逆神经损害,早期行 MRI 检查明确诊断、紧急减压手术治疗非常关键,术后实施综合康复治疗有重要意义,运用综合康复技术可最大程度改善下肢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减少后遗症。临床上,患者的首诊科室可能为康复科、急诊科、内科、神经外科,而不是骨科,很容易出现误诊、延误病情的情况,多科室的医师应了解 SSEH,在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急性剧烈疼痛时,除了排除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外,也必须考虑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