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援疆是我国大型公立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组团式”医疗队伍援疆创新模式在全国援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积极探索医、护、技、管团队多学科组团式援疆与科技援疆互为支撑的“华西”模式,结合新疆医疗卫生实际,通过多学科整合资源推动整体医疗水平提升,依托大数据推进科技援疆的创新发展。总结多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疗援疆工作并提出建议,对于医疗援疆模式扩展与推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引用本文: 白雪, 李春漾, 蒲剑, 余淳, 姜洁, 曾筱茜, 张伟, 沈彬.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多学科组团式”医疗卫生援疆模式探索与实践. 华西医学, 2019, 34(12): 1352-1355. doi: 10.7507/1002-0179.201909223 复制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呈现区域差异化,在西部边疆和东南部地区尤为突出[1],为了促进新疆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央于 2010 年作出全国对口支援新疆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国援疆工作全面铺开[2-4],特别是在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召开后,全方位、深层次的新一轮医疗卫生援疆工作进一步推进实施[5]。医疗卫生援疆干部人才作为援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作为中央地方联系的“纽带”,其选派方式和选派人员至关重要,2016 年中央 18 号文件正式提出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模式,在援疆干部人才选派方式上进行了创新,首批“组团式”医疗队伍集中启动援疆工作[6]。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自 2011 年起选派援疆专家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卫生对口援助,探索“多学科组团,医、护、技、管协同”援疆模式。2016 年起,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的支持下,华西医院推动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在学科建设、远程医学、科研、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方面的进步,形成了科技援疆与医、护、技、管团队多学科组团式援疆互为支撑的“华西模式”,对于医疗卫生援疆模式的扩展与推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新疆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1.1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在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医疗水平持续提升,但因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虽然医疗机构及医疗卫生人员总量较大,但地广人稀、布局分散,导致单个医疗机构覆盖患者量较少,凸显出区域内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医疗服务能力不足,优质的医疗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新疆大中型城市的大型公立医院,而南疆及其他更为偏远的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医疗卫生水平与新疆的整体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综合医疗水平低于全疆平均水平 34%[7];此外,城市医疗水平与农牧区的差异更大,南疆及农牧区的群众就医困难的问题尤为突出,不仅影响到当地群众的基本就医需求,也同时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2 医疗卫生人才尤其是基层人才缺乏
多种因素影响下,医疗卫生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基层人才缺乏、高层次和医疗骨干人才不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8]。目前新疆的卫生人员总量总体保持增长趋势,但新疆地广人稀,每位医师和注册护士平均所服务的半径范围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新疆医疗卫生人才供需不匹配,且城乡分布不均衡,有 65% 的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自治区、地(州、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仅 35% 在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9]。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医疗技术能力有待提升,基层人才缺乏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尤为突出。新疆公共卫生人员配置不足,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国家规定编制数的 66.28%、44.41% 和 26.41%[9]。
1.3 基层医疗临床技能水平普遍较低
新疆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平均学历及职称构成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人数较多。当地卫生人员的整体学历结构以大、中专为主,占比为 37.0% 和 33.4%,高中及以下的学历占比 5.44%,其职称结构以中级及以下构成为主,无职称、员/士、助理/师级职称分别占比 18.52%、31.34%、26.63%[10]。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普遍存在业务理论知识不强、技能素质偏低、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临床技能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以及学科建设、人才可持续性发展。
2 探索多学科组团与科技援疆互为支撑的“华西模式”
2.1 多学科整合资源推动整体医疗水平提升
为了发挥多学科优势,华西医院共计选派 20 名援疆专家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卫生对口援助,探索“多学科组团,医、护、技、管协同”援疆模式,已选派消化内科、骨科、甲状腺外科、肝脏外科、胃肠外科、内分泌代谢科、心理卫生中心、中西医结合科、放射科等 9 个专业方向的医、护、技专家团队及信息等管理团队,充分体现“组团式”帮扶的带动效应,依托华西医院的管理平台,援疆干部及其学科团队在促进当地医院的学科发展、业务能力提升、团队整体管理水平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1.1 多学科专家帮扶推进学科建设
在华西医院的帮扶和支持下,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学科建设有了进一步发展,目前拥有自治区重点专科 14 个,通过积极投入国家一流护理学科建设,推进了护理学科创建国家重点专科建设。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援疆干部人才援助医院,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通过几年的援疆专家、引进人才、疆内专家定期指导等方式,使泌尿外科、骨科、妇产科、皮肤科等科室的学科得到快速发展,三四级手术能力、新技术新项目增长、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使当地患者留在了医院,同时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患者,极大地解决了当地患者的就医需求。华西医院选派的多学科专家团队,基于当地医疗机构学科发展需要,立足于当地患者就医需求,通过分析当地学科的基础水平、业务能力、帮扶方案及思路等,进行专家选派,实现“组团式”医、护、技、管团队多学科帮扶,依托华西学科团队、与其他援疆医疗专家和当地同仁通过“传、帮、带”积极对接,建章立制、密切合作、互相配合,规范医疗行为、优化医疗流程,实现一对一学科帮扶,在医、教、研、管、护等方面深度融合、对接,全面提升受援医院综合实力。
2.1.2 新技术开展促进业务水平提升
华西医院援疆专家结合当地医疗需求,在华西团队指导下带领当地医疗团队开展新技术,如骨科开展了克拉玛依地区首例肩关节置换和桡骨头置换手术,并积极开展骨盆髋臼骨折手术等各类手术;普外科开展的腔镜微创技术和血管外科的介入技术,疆内领先,其中三镜联合、子母镜治疗肝胆胰疾病以及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例次疆内领先;护理专家建设与推广基于信息化的院内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体系。通过华西的远程指导和学术交流,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骨科开展的机器人手术和脊柱关节微创技术国内先进,疆内领先,填补了多项手术空白;此外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普外科、影像学科 5 个科室和华西建立了专科医疗联合体,开展对口重点帮扶。援疆专家团队不仅在受援单位积极开展新技术,提升医疗技术水平,还积极增强与克拉玛依市周边医院的联系,到周边第二人民医院、独山子石化医院、石河子大学附属医院等开展新技术,进行义诊和会诊,扩大华西专家医疗援助面和辐射能力,带动整个区域医疗水平的提升。
2.1.3 多层面培训助力团队能力整体提高
华西医院一方面接收受援医院医疗护理技术人员来院进修学习,另一方面安排华西 4 批次 60 余人次专家到院开展技术培训和教学指导等工作,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也推动了当地医疗团队能力提高。医、护协同模式不仅对医疗技术团队带动力显著,同时也为新疆地区护理人员提供优质的专业培训,共完成 11 个专科子项目计划,指导完成医院中央运输服务、陪伴管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建设,开设糖尿病足专科护理门诊,筹建静脉治疗与血管通路管理中心、筹建伤口造口护理门诊,完成专科护士、进修护士培养 33 人,专题讲座、现场培训、远程培训 3 500 余人,指导创建“优护专医”的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开展科研合作、管理指导,大大提高了新疆地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
2.1.4 多项目支撑促进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
华西医院通过帮扶当地医院信息科、远程网络科、护理部、药学等科室,共完成 5 个项目合作,指导科研立项申报近 20 项,发表论文 27 篇(其中核心期刊 12 篇),获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6 项。通过近 3 年与华西合作,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远程医学平台远程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累计培训 10 万余人次,累计培养 981 名医疗技术人才。华西医院通过护理帮扶,为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护理部培养各类专科护士近 40 人。各科室在华西帮扶下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 10 余次,培养全疆各地州医务人员 2 000 多人次。
2.2 依托大数据推进科技援疆的创新发展
除了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帮扶新疆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华西医院科技援疆还从大数据领域出发,以克拉玛依市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平台建设、数据分析,为当地流行病及传染病的防治、疾病诊断预警预测、临床路径优化以及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务实推进了依托于创新载体的科技援疆新模式。
2.2.1 实现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异构高清系统对接
华西医院通过双方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异构高清视频系统的对接,实现 1 080 P 质量的点对点会诊视频图像传输,完成双方异构平台之间的会诊申请、会诊影像、会诊结论传输过程自动化,完成双方平台间的工作流程整合、数据共享,实现放射、病理、心电会诊数据和影像资料通过双方平台间软件接口进行自动传输,取代传统的手工拷贝、上传模式。远程医疗平台的建设,有助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辐射中西部边远地区,解决群众看病难的突出问题,促进边疆地区民生改善、社会稳定。
2.2.2 建成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与管理平台
基于克拉玛依市现有生物医学大数据资源,以辅助诊疗和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为主要出发点,华西医院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对数据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建成了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与管理平台,整合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 2013 年-2019 年的全部医疗数据资源,共计汇聚 20 余万条患者就诊记录,完成数据清洗标化工作,建成统一的结构化与格式化的数据资源池,根据应用需求配置算法模块,构建出支撑上层应用运行的技术架构。
2.2.3 分析当地疾病谱,提出疾病防治建议
通过分析克拉玛依市当地疾病谱,华西医院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摸清当地多发病高发病的发展规律,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提出疾病防治建议;针对当地流行传染病,分析传染病流行趋势,预测发病规律,提前预防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提升全民健康水平;针对克拉玛依市高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构建了入院人次预测模型以及再入院预测模型,指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病床与医生资源等,提升医院运营效率;基于恶性肿瘤等影响全社会居民健康水平的病种,建立整合多组学与患者个体特征的预测算法,构建辅助决策模型,指导当地医生的临床诊疗决策,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2.2.4 开发完成当地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华西医院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的指导下开发完成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疾病变化情况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系统,已在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上线运行。该系统可以直观化展示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情况、组内各科室、医疗组及医生的质效评价结果及病种费用情况等,可根据医院管理者的需求自行对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标准、病种及费用等进行设定,实现需求驱动的动态管理目标,可为医疗机构的精细化运营管理,及卫生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及优化等提供数据支持以及科学的决策依据。
3 对新疆地区医疗援助的总结和建议
3.1 加强当地人才队伍建设
援疆工作要实现由“输血”到“造血”转变,人才是核心要素,援疆干部人才到当地,本着“援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的工作理念,积极思考如何培养当地医疗骨干,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当地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和能力;受援医院也要作好支撑工作,激发当地医务工作人员内生动力,让当地团队积极主动参与到新技术开展、业务水平提升上来,并取得医疗、科研成果,务实发挥“传、帮、带”作用。
3.2 提升帮扶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
援疆干部人才作为纽带,不仅在医疗、科研方面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共享传递华西医院成熟的医院、科室管理理念、制度和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充分利用多学科优势,依托华西医院的管理平台,开展多学科、多平台协作,创新帮扶方式,全方位提升受援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从而带动辐射区域内医疗管理水平提升,才能发挥更大的援疆帮扶作用,从制度到文化,促进当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3.3 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推进科技援疆
随着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据量呈指数级爆发增长,衍生出多种用于疾病预警预测、疾病诊疗以及医院卫生管理的应用。依托华西医院丰富的科研经验以及在大数据分析挖掘领域积累的先进技术,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推进科技援疆工作,将助力医疗机构提高运营管理效率,提升医疗水平,同时辅助卫生政策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这样才能将华西在临床、科研、教学及管理等领域的先进经验留在当地,形成“带不走”的华西经验,持续造福边疆地区广大人民群众。
4 结语
医疗卫生援疆政策不仅显著推进了新疆卫生事业发展,同时在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1]。华西医院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为贯彻落实国家援疆工作规划,促进边疆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发展,加大医疗卫生对口援助,在民生健康领域切实惠及新疆百姓,结合新疆医疗卫生实际,基于受援医院的医疗需求及管理水平,科学选派学科专家组团,探索“华西”援疆模式,通过多学科整合资源推动整体医疗水平提升,依托大数据推进科技援疆的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最后,援疆工作作为国家战略性援助,必须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依托援疆机构的平台资源,充分发挥受援机构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当地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帮扶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推进科技援疆是未来仍然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呈现区域差异化,在西部边疆和东南部地区尤为突出[1],为了促进新疆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央于 2010 年作出全国对口支援新疆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国援疆工作全面铺开[2-4],特别是在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召开后,全方位、深层次的新一轮医疗卫生援疆工作进一步推进实施[5]。医疗卫生援疆干部人才作为援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作为中央地方联系的“纽带”,其选派方式和选派人员至关重要,2016 年中央 18 号文件正式提出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模式,在援疆干部人才选派方式上进行了创新,首批“组团式”医疗队伍集中启动援疆工作[6]。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自 2011 年起选派援疆专家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卫生对口援助,探索“多学科组团,医、护、技、管协同”援疆模式。2016 年起,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的支持下,华西医院推动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在学科建设、远程医学、科研、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方面的进步,形成了科技援疆与医、护、技、管团队多学科组团式援疆互为支撑的“华西模式”,对于医疗卫生援疆模式的扩展与推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新疆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1.1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在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医疗水平持续提升,但因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虽然医疗机构及医疗卫生人员总量较大,但地广人稀、布局分散,导致单个医疗机构覆盖患者量较少,凸显出区域内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医疗服务能力不足,优质的医疗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新疆大中型城市的大型公立医院,而南疆及其他更为偏远的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医疗卫生水平与新疆的整体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综合医疗水平低于全疆平均水平 34%[7];此外,城市医疗水平与农牧区的差异更大,南疆及农牧区的群众就医困难的问题尤为突出,不仅影响到当地群众的基本就医需求,也同时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2 医疗卫生人才尤其是基层人才缺乏
多种因素影响下,医疗卫生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基层人才缺乏、高层次和医疗骨干人才不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8]。目前新疆的卫生人员总量总体保持增长趋势,但新疆地广人稀,每位医师和注册护士平均所服务的半径范围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新疆医疗卫生人才供需不匹配,且城乡分布不均衡,有 65% 的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自治区、地(州、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仅 35% 在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9]。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医疗技术能力有待提升,基层人才缺乏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尤为突出。新疆公共卫生人员配置不足,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国家规定编制数的 66.28%、44.41% 和 26.41%[9]。
1.3 基层医疗临床技能水平普遍较低
新疆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平均学历及职称构成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人数较多。当地卫生人员的整体学历结构以大、中专为主,占比为 37.0% 和 33.4%,高中及以下的学历占比 5.44%,其职称结构以中级及以下构成为主,无职称、员/士、助理/师级职称分别占比 18.52%、31.34%、26.63%[10]。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普遍存在业务理论知识不强、技能素质偏低、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临床技能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以及学科建设、人才可持续性发展。
2 探索多学科组团与科技援疆互为支撑的“华西模式”
2.1 多学科整合资源推动整体医疗水平提升
为了发挥多学科优势,华西医院共计选派 20 名援疆专家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卫生对口援助,探索“多学科组团,医、护、技、管协同”援疆模式,已选派消化内科、骨科、甲状腺外科、肝脏外科、胃肠外科、内分泌代谢科、心理卫生中心、中西医结合科、放射科等 9 个专业方向的医、护、技专家团队及信息等管理团队,充分体现“组团式”帮扶的带动效应,依托华西医院的管理平台,援疆干部及其学科团队在促进当地医院的学科发展、业务能力提升、团队整体管理水平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1.1 多学科专家帮扶推进学科建设
在华西医院的帮扶和支持下,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学科建设有了进一步发展,目前拥有自治区重点专科 14 个,通过积极投入国家一流护理学科建设,推进了护理学科创建国家重点专科建设。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援疆干部人才援助医院,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通过几年的援疆专家、引进人才、疆内专家定期指导等方式,使泌尿外科、骨科、妇产科、皮肤科等科室的学科得到快速发展,三四级手术能力、新技术新项目增长、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使当地患者留在了医院,同时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患者,极大地解决了当地患者的就医需求。华西医院选派的多学科专家团队,基于当地医疗机构学科发展需要,立足于当地患者就医需求,通过分析当地学科的基础水平、业务能力、帮扶方案及思路等,进行专家选派,实现“组团式”医、护、技、管团队多学科帮扶,依托华西学科团队、与其他援疆医疗专家和当地同仁通过“传、帮、带”积极对接,建章立制、密切合作、互相配合,规范医疗行为、优化医疗流程,实现一对一学科帮扶,在医、教、研、管、护等方面深度融合、对接,全面提升受援医院综合实力。
2.1.2 新技术开展促进业务水平提升
华西医院援疆专家结合当地医疗需求,在华西团队指导下带领当地医疗团队开展新技术,如骨科开展了克拉玛依地区首例肩关节置换和桡骨头置换手术,并积极开展骨盆髋臼骨折手术等各类手术;普外科开展的腔镜微创技术和血管外科的介入技术,疆内领先,其中三镜联合、子母镜治疗肝胆胰疾病以及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例次疆内领先;护理专家建设与推广基于信息化的院内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体系。通过华西的远程指导和学术交流,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骨科开展的机器人手术和脊柱关节微创技术国内先进,疆内领先,填补了多项手术空白;此外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普外科、影像学科 5 个科室和华西建立了专科医疗联合体,开展对口重点帮扶。援疆专家团队不仅在受援单位积极开展新技术,提升医疗技术水平,还积极增强与克拉玛依市周边医院的联系,到周边第二人民医院、独山子石化医院、石河子大学附属医院等开展新技术,进行义诊和会诊,扩大华西专家医疗援助面和辐射能力,带动整个区域医疗水平的提升。
2.1.3 多层面培训助力团队能力整体提高
华西医院一方面接收受援医院医疗护理技术人员来院进修学习,另一方面安排华西 4 批次 60 余人次专家到院开展技术培训和教学指导等工作,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也推动了当地医疗团队能力提高。医、护协同模式不仅对医疗技术团队带动力显著,同时也为新疆地区护理人员提供优质的专业培训,共完成 11 个专科子项目计划,指导完成医院中央运输服务、陪伴管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建设,开设糖尿病足专科护理门诊,筹建静脉治疗与血管通路管理中心、筹建伤口造口护理门诊,完成专科护士、进修护士培养 33 人,专题讲座、现场培训、远程培训 3 500 余人,指导创建“优护专医”的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开展科研合作、管理指导,大大提高了新疆地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
2.1.4 多项目支撑促进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
华西医院通过帮扶当地医院信息科、远程网络科、护理部、药学等科室,共完成 5 个项目合作,指导科研立项申报近 20 项,发表论文 27 篇(其中核心期刊 12 篇),获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6 项。通过近 3 年与华西合作,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远程医学平台远程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累计培训 10 万余人次,累计培养 981 名医疗技术人才。华西医院通过护理帮扶,为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护理部培养各类专科护士近 40 人。各科室在华西帮扶下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 10 余次,培养全疆各地州医务人员 2 000 多人次。
2.2 依托大数据推进科技援疆的创新发展
除了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帮扶新疆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华西医院科技援疆还从大数据领域出发,以克拉玛依市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平台建设、数据分析,为当地流行病及传染病的防治、疾病诊断预警预测、临床路径优化以及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务实推进了依托于创新载体的科技援疆新模式。
2.2.1 实现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异构高清系统对接
华西医院通过双方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异构高清视频系统的对接,实现 1 080 P 质量的点对点会诊视频图像传输,完成双方异构平台之间的会诊申请、会诊影像、会诊结论传输过程自动化,完成双方平台间的工作流程整合、数据共享,实现放射、病理、心电会诊数据和影像资料通过双方平台间软件接口进行自动传输,取代传统的手工拷贝、上传模式。远程医疗平台的建设,有助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辐射中西部边远地区,解决群众看病难的突出问题,促进边疆地区民生改善、社会稳定。
2.2.2 建成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与管理平台
基于克拉玛依市现有生物医学大数据资源,以辅助诊疗和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为主要出发点,华西医院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对数据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建成了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与管理平台,整合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 2013 年-2019 年的全部医疗数据资源,共计汇聚 20 余万条患者就诊记录,完成数据清洗标化工作,建成统一的结构化与格式化的数据资源池,根据应用需求配置算法模块,构建出支撑上层应用运行的技术架构。
2.2.3 分析当地疾病谱,提出疾病防治建议
通过分析克拉玛依市当地疾病谱,华西医院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摸清当地多发病高发病的发展规律,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提出疾病防治建议;针对当地流行传染病,分析传染病流行趋势,预测发病规律,提前预防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提升全民健康水平;针对克拉玛依市高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构建了入院人次预测模型以及再入院预测模型,指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病床与医生资源等,提升医院运营效率;基于恶性肿瘤等影响全社会居民健康水平的病种,建立整合多组学与患者个体特征的预测算法,构建辅助决策模型,指导当地医生的临床诊疗决策,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2.2.4 开发完成当地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华西医院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的指导下开发完成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疾病变化情况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系统,已在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上线运行。该系统可以直观化展示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情况、组内各科室、医疗组及医生的质效评价结果及病种费用情况等,可根据医院管理者的需求自行对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标准、病种及费用等进行设定,实现需求驱动的动态管理目标,可为医疗机构的精细化运营管理,及卫生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及优化等提供数据支持以及科学的决策依据。
3 对新疆地区医疗援助的总结和建议
3.1 加强当地人才队伍建设
援疆工作要实现由“输血”到“造血”转变,人才是核心要素,援疆干部人才到当地,本着“援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的工作理念,积极思考如何培养当地医疗骨干,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当地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和能力;受援医院也要作好支撑工作,激发当地医务工作人员内生动力,让当地团队积极主动参与到新技术开展、业务水平提升上来,并取得医疗、科研成果,务实发挥“传、帮、带”作用。
3.2 提升帮扶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
援疆干部人才作为纽带,不仅在医疗、科研方面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共享传递华西医院成熟的医院、科室管理理念、制度和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充分利用多学科优势,依托华西医院的管理平台,开展多学科、多平台协作,创新帮扶方式,全方位提升受援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从而带动辐射区域内医疗管理水平提升,才能发挥更大的援疆帮扶作用,从制度到文化,促进当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3.3 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推进科技援疆
随着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据量呈指数级爆发增长,衍生出多种用于疾病预警预测、疾病诊疗以及医院卫生管理的应用。依托华西医院丰富的科研经验以及在大数据分析挖掘领域积累的先进技术,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推进科技援疆工作,将助力医疗机构提高运营管理效率,提升医疗水平,同时辅助卫生政策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这样才能将华西在临床、科研、教学及管理等领域的先进经验留在当地,形成“带不走”的华西经验,持续造福边疆地区广大人民群众。
4 结语
医疗卫生援疆政策不仅显著推进了新疆卫生事业发展,同时在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1]。华西医院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为贯彻落实国家援疆工作规划,促进边疆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发展,加大医疗卫生对口援助,在民生健康领域切实惠及新疆百姓,结合新疆医疗卫生实际,基于受援医院的医疗需求及管理水平,科学选派学科专家组团,探索“华西”援疆模式,通过多学科整合资源推动整体医疗水平提升,依托大数据推进科技援疆的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最后,援疆工作作为国家战略性援助,必须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依托援疆机构的平台资源,充分发挥受援机构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当地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帮扶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推进科技援疆是未来仍然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