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吸毒的吸食方式为穿刺外周血管,将毒品直接注入到血液中,因此这一方式对吸食者的外周动脉、静脉系统皆有影响,可造成多种外周血管疾病,如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静脉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动脉缺血、假性动脉瘤等。但因为吸毒者这一人群的特殊性,静脉吸毒引起的血管并发症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该文对由静脉吸毒引起的外周血管疾病种类及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对由静脉吸毒引发的外周血管疾病的认识,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还能够起到一定的社会警示作用。
引用本文: 曾祥雨, 季博. 静脉吸毒对外周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 华西医学, 2021, 36(8): 1148-1152. doi: 10.7507/1002-0179.201910018 复制
吸食毒品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长期吸食毒品后毒瘾的逐渐加重,吸毒者往往会采用静脉吸毒这一方式。全世界范围内的静脉吸毒者(intravenous drug users,IDU)数量估计在 1 100 万~2 100 万[1]。静脉吸毒是通过静脉注射这一侵入性操作,将毒品直接注入到血液中,这种吸毒方式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极大。在由静脉吸毒所引起的并发疾病中,血管病变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成为由吸毒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本文将就静脉吸毒对外周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进行阐述,以期能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1 静脉系统
1.1 静脉炎
静脉炎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以及血栓性静脉炎[3]。IDU 吸食毒品采用静脉注射这一方式,极大地增加了静脉炎在物理、化学、感染等方面的危险因素,使得 IDU 人群中静脉炎的患病率较高。有研究在对海洛因成瘾死亡者的组织病理变化观察中发现,16 例可见注射痕迹的死亡者的肘静脉和前臂静脉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血管壁增厚,部分血管硬化、纤维化[4]。
1.1.1 物理因素
IDU 为吸食毒品会反复穿刺静脉,这一机械性损伤可造成静脉壁受损,进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明显损伤,引起炎症反应,造成静脉炎的发生。此外,毒品中常掺杂有杂质,如淀粉、滑石粉、奎宁等,且 IDU 有时会将口服药物粉碎与毒品一起混合进行注射[5-6],其中无法溶解的杂质及药物颗粒会引起静脉内壁刺激损伤,从而使静脉壁变得粗糙,促使血小板黏附,形成静脉炎。
1.1.2 化学因素
若注射的毒品稀释不足,形成刺激性高渗溶液,注入血液后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从而造成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变性,致使受累的静脉壁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3]。
1.1.3 感染因素
IDU 在注射毒品时通常不注重无菌操作,注射前未对皮肤进行消毒,使用非一次性、甚至多人共用的注射器,使用非无菌溶液溶解药物,及不洁药物本身皆可引起感染,诱发静脉炎症[6]。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
DVT 是较为常见的静脉吸毒并发症,有 4%~47.6% 的 IDU 报告患有 DVT[1]。DVT 最常影响下肢,也可能出现在上肢和颈部,其中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1, 7]。有研究提出的血管壁损伤、血流滞缓、血液高凝[1],目前仍是公认的 DVT 的危险因素。
1.2.1 血管壁损伤
当外周浅静脉因静脉炎闭锁后,IDU 开始使用深静脉作为注射点。因血管管径较大,方便定位,且易于遮蔽针眼,IDU 多选择腹股沟处的深静脉进行注射[2]。DVT 的形成机制可能与静脉壁的反复穿刺和刺激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以及组织因子的局部释放相关[8]。
1.2.2 血流滞缓
阿片类药物可引起麻醉性昏迷,在昏迷状态下 IDU 的肌肉缺乏活动,会造成血液瘀滞[1]。呼吸肌产生的压力对下肢静脉回流的调节起到重要作用[9],而阿片类药物可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减慢、变弱,从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功能,造成血流滞缓。与健康人群相比,慢性海洛因成瘾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升高[10-11]。而可卡因可以诱发一种短暂的红细胞增多症,可能会增加血液黏稠度[12]。有研究根据泊肃叶方程推导出的静脉瘀滞指数,可较好地反映血流瘀滞情况[13]。且静脉注射海洛因的吸毒者中股总静脉的静脉瘀滞指数高于正常人群,说明静脉注射海洛因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血流瘀滞[14]。
1.2.3 血液高凝
吸食毒品会导致吸毒者凝血与抗凝指标及纤溶系统异常,使血液呈高凝状态。研究显示,海洛因成瘾史至少 2 年,且在研究前 1~10 h内注射过海洛因的患者,其纤维蛋白原水平远远高于海洛因戒断者[15]。阿片类成瘾者中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 C 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降低[16-17]。有研究表明,在鼻内可卡因给药后,患者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显著增加[18]。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通过灭活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从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因此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升高,可促使血栓形成。有研究认为在 IDU 中常见的共存感染导致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因子Ⅷ等浓度增加,促使了 DVT 发生[8]。
吸食毒品导致的一些并发疾病同样会使血液呈高凝状态。阿片类药物可造成肾脏损害,如膜性肾病[5]。膜性肾病可能因促凝-抗凝异常、纤溶-抗纤溶异常、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异常,以及血清脂多糖升高等因素导致血液高凝[19]。由于普遍存在共用针具等高危注射行为,IDU 更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等病原体。HIV 感染被认为是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可能与促凝血因子(细胞膜组织因子、微粒等)升高,抗凝血因子(抗凝血酶Ⅲ、肝素辅助因子Ⅱ、蛋白 C、蛋白 S)降低,及抗磷脂抗体阳性相关[20]。
1.3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
大部分有静脉吸毒史的人伴有 CVI,且症状明显、发病更早,在下肢注射的吸毒者病情较在其他部位注射的吸毒者更为严重[21-22]。CVI 的发病机制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回流障碍、腓肠肌泵功能不全造成的静脉高压,及与慢性炎症反应、静脉微循环受损、遗传等因素相关[23]。研究发现,除一般人群患有 CVI 的风险因素外,IDU 还存在 2 个与注射吸毒有关的因素:在下肢静脉注射的年数和注射毒品的总年数[21]。
注射药物引起的血管、关节、神经和肌肉损伤可能会造成下肢损害,为了减轻下肢疼痛,IDU 在行走时可能会减少踝关节的活动,从而损害小腿肌肉和踝关节的功能[21],减弱了腓肠肌泵的作用。静脉吸毒常导致艾滋病的发生。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可影响 15%~50% 的艾滋病患者,致使其踝关节活动度下降,腓肠肌泵功能减弱[24]。
研究发现,经静脉注射海洛因的患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并认为可能原因有:① IDU 更易患有静脉血栓,血栓机化后,机化的结缔组织会取代组织碎片和纤维蛋白,血栓广泛再管化,静脉再通,但静脉管腔受到纤维组织收缩的影响,瓣膜受到损害;② 静脉血液瘀滞,致使静脉压力增高,在过重的压力持续作用下,造成静脉瓣膜游离缘松弛下垂,无法在管腔正中紧密对合;③ 注射的药物引起的化学性刺激,及非无菌注射引起的反复感染,可损伤静脉瓣膜,导致静脉瓣膜增厚、缩短、瘢痕化、撕裂畸形等,破坏其正常结构[14]。此外,DVT 是 IDU 常见并发症,深静脉血栓会导致近端静脉阻塞,从而造成血液回流障碍,引起静脉高压。以上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了 IDU 中 CVI 的高发病率。
1.4 静脉瘤
静脉瘤是一种较罕见的静脉吸毒并发症,目前报道多发生于大隐静脉末端及股静脉[25-27],其中假性静脉瘤更为多见。假性静脉瘤是被纤维结缔组织包绕的与所属静脉相通的局限性瘤腔,因血管受到损伤,导致瘤腔破裂,静脉血流入周围的疏松组织,由纤维组织包裹而形成。Johnson 等[26]认为 IDU 中假性静脉瘤是由感染性静脉炎诱发的,有些病例则是由于受感染的静脉破裂,及进入受感染血肿的通道无法关闭而引起。在一些情况下,充满脓液的静脉可通过静脉穿刺部位与周围组织连通。
2 动脉系统
2.1 动脉粥样硬化
有研究对平均年龄为(34.4±2.4)岁的 65 例静脉注射吸毒的艾滋病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 28 例发现了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提示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在 IDU 中较早地形成[7]。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仍未明确,其发病可能与血栓形成,脂质浸润,损伤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血小板的激活、释放及聚集等原因相关[28-30]。
2.1.1 脂质代谢异常
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质代谢的异常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海洛因依赖者的血清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而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脂蛋白 a 水平高于对照组[11]。
2.1.2 血管内皮功能不全
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和内皮素(endothelin,ET)的平衡失调是内皮细胞受损的显著特征。ET 可引起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一氧化氮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且能抑制血管损伤后血小板聚集,因而这二者与动脉收缩、舒张功能密切相关。而毒品的使用可影响一氧化氮和 ET 的产生。Pradhan 等[31]通过监测可卡因对人主动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和 ET-1 产生的影响,发现急性暴露于可卡因可在 6~12 h 内显著增加 ET-1 的产生和 ET-1A 型受体蛋白的表达。长期暴露于可卡因(24~72 h)可使一氧化氮的产生和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均出现暂时性下降。Batista 等[32]通过亚硝酸盐浓度测定一氧化氮产量,用蛋白质印迹技术分析测定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发现在血小板受到刺激后,海洛因滥用者显示出较低的亚硝酸盐值,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水平降低,说明使用海洛因可降低 iNOS 表达和血小板一氧化氮产生。有研究以肱动脉充血反应试验测定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以硝酸甘油试验测定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发现在海洛因依赖者中这两种血管舒张功能,即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之比较对照组均降低,且在静脉注射吸毒者中更为显著,说明吸食海洛因可损伤血管内皮,静脉吸毒直接作用于血管,因而其对内皮的损伤更为显著。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数量的升高可反映血管内皮受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可引起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在血管内膜堆积,被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相关,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oluble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ICAM)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显著升高,可作为存在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相关因子[33]。在一项研究中,可卡因使用者的 CEC、ET-1、sICAM、MCP-1 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说明了可卡因的使用可以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并且在 1 个月的可卡因戒断后进行测试,仍显示出 CEC 和MCP-1 数量增加,表明即使近期没有摄入,可卡因造成的某种程度的内皮功能障碍仍然存在[34]。
2.1.3 血小板异常活化、聚集
研究发现,海洛因依赖者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高于对照组,平均血小板体积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吸食海洛因者的血小板数量增多,但大小不均匀,提示血小板有聚集[35]。海洛因依赖者的外周血血小板 CD41 和 CD62P 含量升高,且在静脉注射者中表达最高,提示海洛因依赖者,尤其是 IDU 中的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加[36-37]。海洛因还可诱导血小板中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密度增加,这加剧了肾上腺素依赖性血小板聚集[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由巨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合成,正常情况下储备于内皮细胞的 Weiber-Palade 小体中,当血管内皮受损时可释放入血,引起血小板聚集。在吸毒者中,血小板聚集率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增高,且吸毒年限、吸食传统毒品和静脉注射吸毒是造成这二者升高的因素,与年龄无关,这表明吸食毒品,尤其是长时间、经静脉注射可明显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性增强[17, 38]。通过测量在人和犬模型中 P-选择素的表达[39],发现可卡因可以增加血栓素的产生、血小板的活化和体外聚集,且已发现可卡因在体内和体外均可诱导血小板 α-颗粒释放。血小板 α-颗粒中含有的血小板源性有丝分裂原,包括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 的释放,血小板因子 4 和β-血栓球蛋白在含有血小板的微聚集物中的增加,可能解释了与可卡因滥用相关的过早动脉粥样硬化。可卡因已被证明能增加动物模型中儿茶酚胺,尤其是肾上腺素的全身浓度,浓度较低的可卡因可增强肾上腺素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活化[40]。
2.1.4 炎性反应
可卡因通过降低基础抗炎症标志物(如白细胞介素-10)和增加促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 α、白细胞介素-1β)来提高免疫系统的炎症状态,而炎性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相关[41]。
2.2 急性动脉缺血
由静脉注射吸毒造成的急性动脉缺血相对少见,虽有文献报道[6, 42],但数量较少[43]。由于IDU对血管解剖位置不够熟悉,因此可能会误将毒品注入动脉,从而增加了急性动脉缺血发生的风险。动脉内注射毒品常常会引起急性、严重的肢体缺血,表现为注射时强烈灼痛,皮温降低,水肿,皮肤苍白、紫绀,出现坏疽。在动脉内注射毒品造成的缺血中,上肢比下肢更常见,但由于上肢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降低严重缺血和截肢的发生率[43],而下肢缺血通常是由于注射毒品入股动脉造成的[43]。导致肢体动脉急性缺血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注射的物质直接作用于动脉,导致内皮损伤和化学性动脉内膜炎,继而引发动脉血栓形成以及炎症介质的损伤所造成的[2, 43]。可卡因作为一种强大的肾上腺素能药物,若注射入动脉,可直接引起局部血管收缩。毒品中掺杂的口服药物颗粒及其中含有的杂质难以溶解,注射入动脉内可形成栓子,引起动脉栓塞。血管痉挛和不溶杂质的栓塞增加了肢体缺血和坏死的风险。
静脉注射毒品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一个促成因素,1% 的 IDU 患有心内膜炎[44],且在 IDU 中左侧感染性内膜炎更为常见[45]。当受到血液涡流的冲击时,心脏内膜及瓣膜易产生由纤维蛋白、血小板、细胞碎片和大量微生物等组成的赘生物,源自左侧心内膜炎产生的赘生物脱落后形成的栓子会随着血流运行至外周动脉,造成动脉栓塞,引发外周动脉急性缺血。
2.3 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是 IDU 中较为危急的血管并发症[2]。因 IDU 常于腹股沟处进行注射,股动脉最易受到损伤,故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最为多见。肱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亦可受累[43]。如在动脉的同一部位连续穿刺,且注射后又未进行加压止血,动脉壁会变得像筛网一样疏松,可能会因无法承受动脉血的压力,动脉壁形成搏动性血肿。一段时间后血肿机化形成囊腔,即为假性动脉瘤。血肿腔内侧是动脉内膜细胞的延伸,即假性动脉瘤的瘤壁。IDU 中的假性动脉瘤呈现为柔软的搏动性肿胀,通常具有蜂窝织炎的迹象,覆盖在主要动脉上,随着对动脉结构的破坏,周围组织将显著受累[43]。与普通假性动脉瘤不同的是,由于不洁注射及免疫功能降低,注射吸毒引起的假性动脉瘤常为感染性动脉瘤,在肿块周围常伴有蜂窝织炎。瘤体形成后,患者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若再次注射毒品时恰好刺入瘤体,会造成瘤体上出现多个漏口。由于假性动脉瘤的瘤体缺乏正常动脉壁的收缩止血功能,且瘤体内的血压较高,所以当瘤体被穿透后会出现大量出血,并可能继发瘤体破裂,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3 小结
由于毒品对人体产生的特殊作用,加之静脉注射这一直接损伤血管的吸食方式,使得静脉吸毒可引起外周动、静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损伤,造成外周血管疾病发生。然而,由于吸毒者通常会隐瞒吸毒史,且目前临床对于静脉吸毒引发外周血管病变重视不足,因此医师在接诊时往往忽略静脉吸毒这一诱因,从而可能影响进一步诊治。此外,由于吸毒者通常忽视自身身体状况,疾病初起时大多不在意,就诊时往往已发展为急危重症;且这一特殊人群依从性差,疾病预后不良,易复发,但因外周静脉的闭锁,这些患者难以开通静脉通路,耽误救治时间。还需注意的是,IDU 多伴发有传染性疾病,在诊治过程中增加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综合以上多种原因,静脉吸毒对外周血管的影响需要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但目前有关这一方面系统的研究仍比较缺乏。且随着各类新型毒品的不断出现,其对人体的危害仍亟待进一步研究[46]。因此,在这一形势下研究静脉吸毒对外周血管的影响,除了整理、阐释静脉吸毒导致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外,更是能够起到一定的社会警示作用。
吸食毒品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长期吸食毒品后毒瘾的逐渐加重,吸毒者往往会采用静脉吸毒这一方式。全世界范围内的静脉吸毒者(intravenous drug users,IDU)数量估计在 1 100 万~2 100 万[1]。静脉吸毒是通过静脉注射这一侵入性操作,将毒品直接注入到血液中,这种吸毒方式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极大。在由静脉吸毒所引起的并发疾病中,血管病变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成为由吸毒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本文将就静脉吸毒对外周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进行阐述,以期能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1 静脉系统
1.1 静脉炎
静脉炎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以及血栓性静脉炎[3]。IDU 吸食毒品采用静脉注射这一方式,极大地增加了静脉炎在物理、化学、感染等方面的危险因素,使得 IDU 人群中静脉炎的患病率较高。有研究在对海洛因成瘾死亡者的组织病理变化观察中发现,16 例可见注射痕迹的死亡者的肘静脉和前臂静脉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血管壁增厚,部分血管硬化、纤维化[4]。
1.1.1 物理因素
IDU 为吸食毒品会反复穿刺静脉,这一机械性损伤可造成静脉壁受损,进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明显损伤,引起炎症反应,造成静脉炎的发生。此外,毒品中常掺杂有杂质,如淀粉、滑石粉、奎宁等,且 IDU 有时会将口服药物粉碎与毒品一起混合进行注射[5-6],其中无法溶解的杂质及药物颗粒会引起静脉内壁刺激损伤,从而使静脉壁变得粗糙,促使血小板黏附,形成静脉炎。
1.1.2 化学因素
若注射的毒品稀释不足,形成刺激性高渗溶液,注入血液后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从而造成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变性,致使受累的静脉壁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3]。
1.1.3 感染因素
IDU 在注射毒品时通常不注重无菌操作,注射前未对皮肤进行消毒,使用非一次性、甚至多人共用的注射器,使用非无菌溶液溶解药物,及不洁药物本身皆可引起感染,诱发静脉炎症[6]。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
DVT 是较为常见的静脉吸毒并发症,有 4%~47.6% 的 IDU 报告患有 DVT[1]。DVT 最常影响下肢,也可能出现在上肢和颈部,其中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1, 7]。有研究提出的血管壁损伤、血流滞缓、血液高凝[1],目前仍是公认的 DVT 的危险因素。
1.2.1 血管壁损伤
当外周浅静脉因静脉炎闭锁后,IDU 开始使用深静脉作为注射点。因血管管径较大,方便定位,且易于遮蔽针眼,IDU 多选择腹股沟处的深静脉进行注射[2]。DVT 的形成机制可能与静脉壁的反复穿刺和刺激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以及组织因子的局部释放相关[8]。
1.2.2 血流滞缓
阿片类药物可引起麻醉性昏迷,在昏迷状态下 IDU 的肌肉缺乏活动,会造成血液瘀滞[1]。呼吸肌产生的压力对下肢静脉回流的调节起到重要作用[9],而阿片类药物可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减慢、变弱,从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功能,造成血流滞缓。与健康人群相比,慢性海洛因成瘾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升高[10-11]。而可卡因可以诱发一种短暂的红细胞增多症,可能会增加血液黏稠度[12]。有研究根据泊肃叶方程推导出的静脉瘀滞指数,可较好地反映血流瘀滞情况[13]。且静脉注射海洛因的吸毒者中股总静脉的静脉瘀滞指数高于正常人群,说明静脉注射海洛因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血流瘀滞[14]。
1.2.3 血液高凝
吸食毒品会导致吸毒者凝血与抗凝指标及纤溶系统异常,使血液呈高凝状态。研究显示,海洛因成瘾史至少 2 年,且在研究前 1~10 h内注射过海洛因的患者,其纤维蛋白原水平远远高于海洛因戒断者[15]。阿片类成瘾者中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 C 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降低[16-17]。有研究表明,在鼻内可卡因给药后,患者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显著增加[18]。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通过灭活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从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因此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升高,可促使血栓形成。有研究认为在 IDU 中常见的共存感染导致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因子Ⅷ等浓度增加,促使了 DVT 发生[8]。
吸食毒品导致的一些并发疾病同样会使血液呈高凝状态。阿片类药物可造成肾脏损害,如膜性肾病[5]。膜性肾病可能因促凝-抗凝异常、纤溶-抗纤溶异常、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异常,以及血清脂多糖升高等因素导致血液高凝[19]。由于普遍存在共用针具等高危注射行为,IDU 更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等病原体。HIV 感染被认为是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可能与促凝血因子(细胞膜组织因子、微粒等)升高,抗凝血因子(抗凝血酶Ⅲ、肝素辅助因子Ⅱ、蛋白 C、蛋白 S)降低,及抗磷脂抗体阳性相关[20]。
1.3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
大部分有静脉吸毒史的人伴有 CVI,且症状明显、发病更早,在下肢注射的吸毒者病情较在其他部位注射的吸毒者更为严重[21-22]。CVI 的发病机制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回流障碍、腓肠肌泵功能不全造成的静脉高压,及与慢性炎症反应、静脉微循环受损、遗传等因素相关[23]。研究发现,除一般人群患有 CVI 的风险因素外,IDU 还存在 2 个与注射吸毒有关的因素:在下肢静脉注射的年数和注射毒品的总年数[21]。
注射药物引起的血管、关节、神经和肌肉损伤可能会造成下肢损害,为了减轻下肢疼痛,IDU 在行走时可能会减少踝关节的活动,从而损害小腿肌肉和踝关节的功能[21],减弱了腓肠肌泵的作用。静脉吸毒常导致艾滋病的发生。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可影响 15%~50% 的艾滋病患者,致使其踝关节活动度下降,腓肠肌泵功能减弱[24]。
研究发现,经静脉注射海洛因的患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并认为可能原因有:① IDU 更易患有静脉血栓,血栓机化后,机化的结缔组织会取代组织碎片和纤维蛋白,血栓广泛再管化,静脉再通,但静脉管腔受到纤维组织收缩的影响,瓣膜受到损害;② 静脉血液瘀滞,致使静脉压力增高,在过重的压力持续作用下,造成静脉瓣膜游离缘松弛下垂,无法在管腔正中紧密对合;③ 注射的药物引起的化学性刺激,及非无菌注射引起的反复感染,可损伤静脉瓣膜,导致静脉瓣膜增厚、缩短、瘢痕化、撕裂畸形等,破坏其正常结构[14]。此外,DVT 是 IDU 常见并发症,深静脉血栓会导致近端静脉阻塞,从而造成血液回流障碍,引起静脉高压。以上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了 IDU 中 CVI 的高发病率。
1.4 静脉瘤
静脉瘤是一种较罕见的静脉吸毒并发症,目前报道多发生于大隐静脉末端及股静脉[25-27],其中假性静脉瘤更为多见。假性静脉瘤是被纤维结缔组织包绕的与所属静脉相通的局限性瘤腔,因血管受到损伤,导致瘤腔破裂,静脉血流入周围的疏松组织,由纤维组织包裹而形成。Johnson 等[26]认为 IDU 中假性静脉瘤是由感染性静脉炎诱发的,有些病例则是由于受感染的静脉破裂,及进入受感染血肿的通道无法关闭而引起。在一些情况下,充满脓液的静脉可通过静脉穿刺部位与周围组织连通。
2 动脉系统
2.1 动脉粥样硬化
有研究对平均年龄为(34.4±2.4)岁的 65 例静脉注射吸毒的艾滋病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 28 例发现了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提示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在 IDU 中较早地形成[7]。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仍未明确,其发病可能与血栓形成,脂质浸润,损伤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血小板的激活、释放及聚集等原因相关[28-30]。
2.1.1 脂质代谢异常
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质代谢的异常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海洛因依赖者的血清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而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脂蛋白 a 水平高于对照组[11]。
2.1.2 血管内皮功能不全
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和内皮素(endothelin,ET)的平衡失调是内皮细胞受损的显著特征。ET 可引起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一氧化氮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且能抑制血管损伤后血小板聚集,因而这二者与动脉收缩、舒张功能密切相关。而毒品的使用可影响一氧化氮和 ET 的产生。Pradhan 等[31]通过监测可卡因对人主动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和 ET-1 产生的影响,发现急性暴露于可卡因可在 6~12 h 内显著增加 ET-1 的产生和 ET-1A 型受体蛋白的表达。长期暴露于可卡因(24~72 h)可使一氧化氮的产生和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均出现暂时性下降。Batista 等[32]通过亚硝酸盐浓度测定一氧化氮产量,用蛋白质印迹技术分析测定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发现在血小板受到刺激后,海洛因滥用者显示出较低的亚硝酸盐值,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水平降低,说明使用海洛因可降低 iNOS 表达和血小板一氧化氮产生。有研究以肱动脉充血反应试验测定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以硝酸甘油试验测定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发现在海洛因依赖者中这两种血管舒张功能,即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之比较对照组均降低,且在静脉注射吸毒者中更为显著,说明吸食海洛因可损伤血管内皮,静脉吸毒直接作用于血管,因而其对内皮的损伤更为显著。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数量的升高可反映血管内皮受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可引起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在血管内膜堆积,被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相关,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oluble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ICAM)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显著升高,可作为存在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相关因子[33]。在一项研究中,可卡因使用者的 CEC、ET-1、sICAM、MCP-1 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说明了可卡因的使用可以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并且在 1 个月的可卡因戒断后进行测试,仍显示出 CEC 和MCP-1 数量增加,表明即使近期没有摄入,可卡因造成的某种程度的内皮功能障碍仍然存在[34]。
2.1.3 血小板异常活化、聚集
研究发现,海洛因依赖者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高于对照组,平均血小板体积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吸食海洛因者的血小板数量增多,但大小不均匀,提示血小板有聚集[35]。海洛因依赖者的外周血血小板 CD41 和 CD62P 含量升高,且在静脉注射者中表达最高,提示海洛因依赖者,尤其是 IDU 中的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加[36-37]。海洛因还可诱导血小板中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密度增加,这加剧了肾上腺素依赖性血小板聚集[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由巨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合成,正常情况下储备于内皮细胞的 Weiber-Palade 小体中,当血管内皮受损时可释放入血,引起血小板聚集。在吸毒者中,血小板聚集率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增高,且吸毒年限、吸食传统毒品和静脉注射吸毒是造成这二者升高的因素,与年龄无关,这表明吸食毒品,尤其是长时间、经静脉注射可明显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性增强[17, 38]。通过测量在人和犬模型中 P-选择素的表达[39],发现可卡因可以增加血栓素的产生、血小板的活化和体外聚集,且已发现可卡因在体内和体外均可诱导血小板 α-颗粒释放。血小板 α-颗粒中含有的血小板源性有丝分裂原,包括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 的释放,血小板因子 4 和β-血栓球蛋白在含有血小板的微聚集物中的增加,可能解释了与可卡因滥用相关的过早动脉粥样硬化。可卡因已被证明能增加动物模型中儿茶酚胺,尤其是肾上腺素的全身浓度,浓度较低的可卡因可增强肾上腺素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活化[40]。
2.1.4 炎性反应
可卡因通过降低基础抗炎症标志物(如白细胞介素-10)和增加促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 α、白细胞介素-1β)来提高免疫系统的炎症状态,而炎性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相关[41]。
2.2 急性动脉缺血
由静脉注射吸毒造成的急性动脉缺血相对少见,虽有文献报道[6, 42],但数量较少[43]。由于IDU对血管解剖位置不够熟悉,因此可能会误将毒品注入动脉,从而增加了急性动脉缺血发生的风险。动脉内注射毒品常常会引起急性、严重的肢体缺血,表现为注射时强烈灼痛,皮温降低,水肿,皮肤苍白、紫绀,出现坏疽。在动脉内注射毒品造成的缺血中,上肢比下肢更常见,但由于上肢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降低严重缺血和截肢的发生率[43],而下肢缺血通常是由于注射毒品入股动脉造成的[43]。导致肢体动脉急性缺血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注射的物质直接作用于动脉,导致内皮损伤和化学性动脉内膜炎,继而引发动脉血栓形成以及炎症介质的损伤所造成的[2, 43]。可卡因作为一种强大的肾上腺素能药物,若注射入动脉,可直接引起局部血管收缩。毒品中掺杂的口服药物颗粒及其中含有的杂质难以溶解,注射入动脉内可形成栓子,引起动脉栓塞。血管痉挛和不溶杂质的栓塞增加了肢体缺血和坏死的风险。
静脉注射毒品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一个促成因素,1% 的 IDU 患有心内膜炎[44],且在 IDU 中左侧感染性内膜炎更为常见[45]。当受到血液涡流的冲击时,心脏内膜及瓣膜易产生由纤维蛋白、血小板、细胞碎片和大量微生物等组成的赘生物,源自左侧心内膜炎产生的赘生物脱落后形成的栓子会随着血流运行至外周动脉,造成动脉栓塞,引发外周动脉急性缺血。
2.3 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是 IDU 中较为危急的血管并发症[2]。因 IDU 常于腹股沟处进行注射,股动脉最易受到损伤,故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最为多见。肱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亦可受累[43]。如在动脉的同一部位连续穿刺,且注射后又未进行加压止血,动脉壁会变得像筛网一样疏松,可能会因无法承受动脉血的压力,动脉壁形成搏动性血肿。一段时间后血肿机化形成囊腔,即为假性动脉瘤。血肿腔内侧是动脉内膜细胞的延伸,即假性动脉瘤的瘤壁。IDU 中的假性动脉瘤呈现为柔软的搏动性肿胀,通常具有蜂窝织炎的迹象,覆盖在主要动脉上,随着对动脉结构的破坏,周围组织将显著受累[43]。与普通假性动脉瘤不同的是,由于不洁注射及免疫功能降低,注射吸毒引起的假性动脉瘤常为感染性动脉瘤,在肿块周围常伴有蜂窝织炎。瘤体形成后,患者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若再次注射毒品时恰好刺入瘤体,会造成瘤体上出现多个漏口。由于假性动脉瘤的瘤体缺乏正常动脉壁的收缩止血功能,且瘤体内的血压较高,所以当瘤体被穿透后会出现大量出血,并可能继发瘤体破裂,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3 小结
由于毒品对人体产生的特殊作用,加之静脉注射这一直接损伤血管的吸食方式,使得静脉吸毒可引起外周动、静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损伤,造成外周血管疾病发生。然而,由于吸毒者通常会隐瞒吸毒史,且目前临床对于静脉吸毒引发外周血管病变重视不足,因此医师在接诊时往往忽略静脉吸毒这一诱因,从而可能影响进一步诊治。此外,由于吸毒者通常忽视自身身体状况,疾病初起时大多不在意,就诊时往往已发展为急危重症;且这一特殊人群依从性差,疾病预后不良,易复发,但因外周静脉的闭锁,这些患者难以开通静脉通路,耽误救治时间。还需注意的是,IDU 多伴发有传染性疾病,在诊治过程中增加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综合以上多种原因,静脉吸毒对外周血管的影响需要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但目前有关这一方面系统的研究仍比较缺乏。且随着各类新型毒品的不断出现,其对人体的危害仍亟待进一步研究[46]。因此,在这一形势下研究静脉吸毒对外周血管的影响,除了整理、阐释静脉吸毒导致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外,更是能够起到一定的社会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