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田伟, 谭玲, 王波. 基于综合评价模型的某医院临床科室运营状况评价. 华西医学, 2019, 34(12): 1374-1378. doi: 10.7507/1002-0179.201910032 复制
随着分级诊疗、医师多点执业、药品零加成等一系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推进和物价水平的上涨,医院的运营管理不断面临考验。这就需要建立一套能全面、客观分析医院及科室运营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及时发现科室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科学分析判断[1]。如何将科室的各项运营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全面、直观、科学地分析各科室运营状况是医院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顺应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实现医院战略目标、推动临床科室的创新发展,2018 年 1 月-6 月某医院对临床科室薪酬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本研究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客观公正地评价该院临床科室目前运营状况,科学衡量各科室价值及贡献,以分析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内部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某医院是集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外科片区和内科片区各设置有 20 个科室。
1.2 研究方法
基于专家咨询法建立科室评价指标体系,收集该医院 2018 年 1 月—6 月临床科室工作量、服务难度、服务效率、卫生经济学等相关指标数据。在运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评分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某院临床科室运营状况进行评价研究。
1.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
① 筛选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经文献查阅法和专家咨询法,结合医院发展战略目标和院领导意见,设计并建立临床科室运营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将各因素按照不同类型分为若干层次,同一层的各因素隶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者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者受下层因素的作用[2-4]。临床科室运营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工作量、服务难度、服务效率、卫生经济学 4 项一级指标和 12 项二级指标,所选指标均为较高优指标,可从医院人力、财务、病案、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related group,DRG)信息系统提取原始数据。
② 运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邀请 59 位来自医院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其中正高级职称者 30 位(占 50.8%)、副高级职称者 29 位(占 49.2%),由医院管理者、卫生经济、医疗保险、统计、临床医生等组成,工作年限均为 10 年以上。经过 3 轮评估,专家参与调查的积极程度很高,回收率为 98%。专家的权威系数均≥0.7,专家的一致性判断 Kendall W 系数为 0.753,一致性系数较好。专家组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赋值,从而确定指标权重。工作量、服务难度、服务效率、卫生经济学 4 项一级指标的权重依次为 23.70%、24.20%、20.70%、31.40%,各二级指标权重结果见表 1。

1.2.2 数据收集及整理
从医院各信息系统导出 2018 年 1 月—6 月相关数据,包括从病案系统导出各科室出院人次、实有床位、各级别手术台次、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天数,从财务系统导出收益、直接成本、总成本、无药收入、药占比、耗占比,从 DRG 系统导出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 index,CMI),从人力系统导出医生人数和科室总人数。在收集各临床科室各项指标的基础上,计算临床科室上述表 1 中各项运营指标数据。
1.2.3 临床科室运营状况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在临床科室运营评价指标体系及确定指标权重的前提条件下,采用综合评分法建立区域医疗中心综合评价模型,以加权求和的方式计算评分。
① 数据进行集中化处理。为消除指标量纲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对 2018 年 1 月—6 月某医院收集的各指标数据进行集中化处理,使数据集中分布在 1 左右两边[5-7]。其计算公式为
![]() |
式中 Sij 表示第 i 个一级指标的第 j 个二级指标的集中化处理计算结果,aij 表示第 i 个一级指标的第 j 个二级指标的科室实际值,bij 表示第 i 个一级指标的第 j 个二级指标的当年全院平均值。对于反向指标住院天数、可控成本费率、药占比、耗占比取倒数,得到各指标 Sij 值。
② 计算各级指标分值,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二级指标分值计算方法为
![]() |
式中 表示第 i 个一级指标的第 j 个二级指标的分值,Wij 表示第 i 个一级指标的第 j 个二级指标的权重,Sij 表示第 i 个一级指标的第 j 个二级指标的集中化处理结果[8-10]。
一级指标分值计算方法为
![]() |
式中 表示第 i 个一级指标的分值,n 表示第 i 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数,其余变量含义同上。
由于不同科室间住院天数、药占比、耗占比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对住院天数、药占比、耗占比指标计算 O/E值,用于科室间的比较。O/E值为科室实际值与目标值之比,该院目标值为参照某地数十家三级甲等医院各科室的平均值计算。
总评分计算方法为所有二级指标分值的累加和,也可以用一级指标的累加和计算[11-13],即
![]() |
式中ST表示总评分,m表示一级指标数,其余变量含义同上。
将数据代入上述公式分别进行计算,得到某医院外科、内科评价指标评分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 Microsoft Excel 2010 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 SPSS 17.0 软件计算指标权重及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2 结果
2.1 外科评价结果
在综合评分方面,评分最高的 3 个科室依次为胸外科、乳腺外科、血管外科,评分最低的 3 个科室依次为耳鼻喉科、儿童医学中心、烧伤科。在运营细项指标方面,每医师年出院人次胸外科得分最高,整形科得分最低;技术难度 CMI 值心脏外科得分最高,妇产科、眼科、儿童医学中心得分最低;三四级手术占比整形科得分最高,妇产科得分最低;病床使用率移植中心和耳鼻喉科得分最高,烧伤科得分最低;人均收益乳腺外科得分最高,儿童医学中心和耳鼻喉科得分最低;可控成本费率乳腺外科得分最高,眼科、整形科、儿童医学中心得分最低;药占比机器人微创中心得分最高,乳腺外科得分最低;耗占比机器人微创中心和整形科得分最高,胃肠外科得分最低。见表 2。

2.2 内科评价结果
在综合评分方面,评分最高的 3 个科室依次为肿瘤科、心内科、血液科,评分最低的 3 个科室依次为康复科、儿内科、高压氧科。在运营细项指标方面,每医师年出院人次血液科得分最高,皮肤科得分最低;技术难度 CMI 值重症监护病房得分最高,肿瘤科、风湿科得分最低;病床使用率肿瘤科得分最高,心内科、心身科、老年科、高压氧科得分最低;人均收益肿瘤科得分最高,康复科得分最低;可控成本费率心内科得分最高,康复科得分最低;药占比感染科得分最高,肿瘤科、心内科、血液科、老年科得分最低;耗占比心身科得分最高,重症监护病房、内分泌科得分最低。见表 3。

3 讨论
3.1 科室运营评价指标选择的重要性
在绩效改革进程中,医院临床科室运营评价指标是医院绩效调整完善的重要依据。科室评价指标要选择代表性强、区分度高、敏感性好的指标,重点体现科室价值与贡献、难度与效率。选取的指标要尽量精简,要重点突出[14-15],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让科主任能把握医院发展的战略导向和管理的重点。此评价指标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各项指标及权重要根据当年的政策及管理重点变化适时调整。
3.2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评价结果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是整个评价过程关键因素中的一环[16-17]。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客观,基础数据要尽量做到准确可靠。这就对医院各个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该医院的现状是各系统科室口径不统一,某些科室的指标要手工加总,人为增加了错误风险。
在接下来信息系统改造过程中,建议医院出台统一的科室编码和统计口径,从而保证财务系统、病案系统、DRG 系统、人力系统等数据归口的一致性。
3.3 临床科室评价结果的应用及启示
从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来看,各临床科室发展不均衡,各科室运营状况存在差异。通过各项指标的对比,有利于科室明确自身定位,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和改进。比如:同为肝胆外科,肝胆外科 2 在外科片区整体排名第 8 位,而肝胆外科 1 排名第 17 位,在每医师年出院人次、难度 CMI、三四级手术占比、人均收益、床均收益、可控成本费率、人均无药收入、床均无药收入、药占比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对比两个科室:在工作量方面,肝胆外科 2 的每医师年出院人次高于肝胆外科 1;在服务难度方面,肝胆外科 2 的 CMI 和三四级手术占比均高于肝胆外科 1;在服务效率方面,两个科室相差不大;在卫生经济学指标方面,因工作量和服务难度肝胆外科 2 均好于肝胆外科 1,所以肝胆外科 2 运营状况明显好于肝胆外科 1,肝胆外科 1 在工作量及服务难度方面应当加强。可见科室管理者可以通过此分析找到科室的差距和短板,明确科室发展目标,利于科室改善运营状况。
该评价指标体系导向工作量、服务难度、服务效率及贡献,有利于纠正工作量、风险难度和对医院的贡献与绩效分配倒挂的现象。根据评价结果将各科分成若干层次,并可赋予不同的科室系数,调动临床科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当然,也可半年或全年评价 1 次,可起到监测和预警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某医院临床科室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不同临床科室运营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不同科室运营细项指标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可通过分析找到问题和差距,改善科室运营状况。各项评价指标的选取可根据医院发展战略,在实践工作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随着分级诊疗、医师多点执业、药品零加成等一系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推进和物价水平的上涨,医院的运营管理不断面临考验。这就需要建立一套能全面、客观分析医院及科室运营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及时发现科室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科学分析判断[1]。如何将科室的各项运营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全面、直观、科学地分析各科室运营状况是医院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顺应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实现医院战略目标、推动临床科室的创新发展,2018 年 1 月-6 月某医院对临床科室薪酬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本研究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客观公正地评价该院临床科室目前运营状况,科学衡量各科室价值及贡献,以分析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内部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某医院是集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外科片区和内科片区各设置有 20 个科室。
1.2 研究方法
基于专家咨询法建立科室评价指标体系,收集该医院 2018 年 1 月—6 月临床科室工作量、服务难度、服务效率、卫生经济学等相关指标数据。在运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评分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某院临床科室运营状况进行评价研究。
1.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
① 筛选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经文献查阅法和专家咨询法,结合医院发展战略目标和院领导意见,设计并建立临床科室运营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将各因素按照不同类型分为若干层次,同一层的各因素隶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者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者受下层因素的作用[2-4]。临床科室运营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工作量、服务难度、服务效率、卫生经济学 4 项一级指标和 12 项二级指标,所选指标均为较高优指标,可从医院人力、财务、病案、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related group,DRG)信息系统提取原始数据。
② 运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邀请 59 位来自医院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其中正高级职称者 30 位(占 50.8%)、副高级职称者 29 位(占 49.2%),由医院管理者、卫生经济、医疗保险、统计、临床医生等组成,工作年限均为 10 年以上。经过 3 轮评估,专家参与调查的积极程度很高,回收率为 98%。专家的权威系数均≥0.7,专家的一致性判断 Kendall W 系数为 0.753,一致性系数较好。专家组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赋值,从而确定指标权重。工作量、服务难度、服务效率、卫生经济学 4 项一级指标的权重依次为 23.70%、24.20%、20.70%、31.40%,各二级指标权重结果见表 1。

1.2.2 数据收集及整理
从医院各信息系统导出 2018 年 1 月—6 月相关数据,包括从病案系统导出各科室出院人次、实有床位、各级别手术台次、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天数,从财务系统导出收益、直接成本、总成本、无药收入、药占比、耗占比,从 DRG 系统导出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 index,CMI),从人力系统导出医生人数和科室总人数。在收集各临床科室各项指标的基础上,计算临床科室上述表 1 中各项运营指标数据。
1.2.3 临床科室运营状况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在临床科室运营评价指标体系及确定指标权重的前提条件下,采用综合评分法建立区域医疗中心综合评价模型,以加权求和的方式计算评分。
① 数据进行集中化处理。为消除指标量纲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对 2018 年 1 月—6 月某医院收集的各指标数据进行集中化处理,使数据集中分布在 1 左右两边[5-7]。其计算公式为
![]() |
式中 Sij 表示第 i 个一级指标的第 j 个二级指标的集中化处理计算结果,aij 表示第 i 个一级指标的第 j 个二级指标的科室实际值,bij 表示第 i 个一级指标的第 j 个二级指标的当年全院平均值。对于反向指标住院天数、可控成本费率、药占比、耗占比取倒数,得到各指标 Sij 值。
② 计算各级指标分值,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二级指标分值计算方法为
![]() |
式中 表示第 i 个一级指标的第 j 个二级指标的分值,Wij 表示第 i 个一级指标的第 j 个二级指标的权重,Sij 表示第 i 个一级指标的第 j 个二级指标的集中化处理结果[8-10]。
一级指标分值计算方法为
![]() |
式中 表示第 i 个一级指标的分值,n 表示第 i 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数,其余变量含义同上。
由于不同科室间住院天数、药占比、耗占比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对住院天数、药占比、耗占比指标计算 O/E值,用于科室间的比较。O/E值为科室实际值与目标值之比,该院目标值为参照某地数十家三级甲等医院各科室的平均值计算。
总评分计算方法为所有二级指标分值的累加和,也可以用一级指标的累加和计算[11-13],即
![]() |
式中ST表示总评分,m表示一级指标数,其余变量含义同上。
将数据代入上述公式分别进行计算,得到某医院外科、内科评价指标评分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 Microsoft Excel 2010 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 SPSS 17.0 软件计算指标权重及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2 结果
2.1 外科评价结果
在综合评分方面,评分最高的 3 个科室依次为胸外科、乳腺外科、血管外科,评分最低的 3 个科室依次为耳鼻喉科、儿童医学中心、烧伤科。在运营细项指标方面,每医师年出院人次胸外科得分最高,整形科得分最低;技术难度 CMI 值心脏外科得分最高,妇产科、眼科、儿童医学中心得分最低;三四级手术占比整形科得分最高,妇产科得分最低;病床使用率移植中心和耳鼻喉科得分最高,烧伤科得分最低;人均收益乳腺外科得分最高,儿童医学中心和耳鼻喉科得分最低;可控成本费率乳腺外科得分最高,眼科、整形科、儿童医学中心得分最低;药占比机器人微创中心得分最高,乳腺外科得分最低;耗占比机器人微创中心和整形科得分最高,胃肠外科得分最低。见表 2。

2.2 内科评价结果
在综合评分方面,评分最高的 3 个科室依次为肿瘤科、心内科、血液科,评分最低的 3 个科室依次为康复科、儿内科、高压氧科。在运营细项指标方面,每医师年出院人次血液科得分最高,皮肤科得分最低;技术难度 CMI 值重症监护病房得分最高,肿瘤科、风湿科得分最低;病床使用率肿瘤科得分最高,心内科、心身科、老年科、高压氧科得分最低;人均收益肿瘤科得分最高,康复科得分最低;可控成本费率心内科得分最高,康复科得分最低;药占比感染科得分最高,肿瘤科、心内科、血液科、老年科得分最低;耗占比心身科得分最高,重症监护病房、内分泌科得分最低。见表 3。

3 讨论
3.1 科室运营评价指标选择的重要性
在绩效改革进程中,医院临床科室运营评价指标是医院绩效调整完善的重要依据。科室评价指标要选择代表性强、区分度高、敏感性好的指标,重点体现科室价值与贡献、难度与效率。选取的指标要尽量精简,要重点突出[14-15],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让科主任能把握医院发展的战略导向和管理的重点。此评价指标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各项指标及权重要根据当年的政策及管理重点变化适时调整。
3.2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评价结果
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是整个评价过程关键因素中的一环[16-17]。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客观,基础数据要尽量做到准确可靠。这就对医院各个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该医院的现状是各系统科室口径不统一,某些科室的指标要手工加总,人为增加了错误风险。
在接下来信息系统改造过程中,建议医院出台统一的科室编码和统计口径,从而保证财务系统、病案系统、DRG 系统、人力系统等数据归口的一致性。
3.3 临床科室评价结果的应用及启示
从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来看,各临床科室发展不均衡,各科室运营状况存在差异。通过各项指标的对比,有利于科室明确自身定位,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和改进。比如:同为肝胆外科,肝胆外科 2 在外科片区整体排名第 8 位,而肝胆外科 1 排名第 17 位,在每医师年出院人次、难度 CMI、三四级手术占比、人均收益、床均收益、可控成本费率、人均无药收入、床均无药收入、药占比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对比两个科室:在工作量方面,肝胆外科 2 的每医师年出院人次高于肝胆外科 1;在服务难度方面,肝胆外科 2 的 CMI 和三四级手术占比均高于肝胆外科 1;在服务效率方面,两个科室相差不大;在卫生经济学指标方面,因工作量和服务难度肝胆外科 2 均好于肝胆外科 1,所以肝胆外科 2 运营状况明显好于肝胆外科 1,肝胆外科 1 在工作量及服务难度方面应当加强。可见科室管理者可以通过此分析找到科室的差距和短板,明确科室发展目标,利于科室改善运营状况。
该评价指标体系导向工作量、服务难度、服务效率及贡献,有利于纠正工作量、风险难度和对医院的贡献与绩效分配倒挂的现象。根据评价结果将各科分成若干层次,并可赋予不同的科室系数,调动临床科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当然,也可半年或全年评价 1 次,可起到监测和预警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某医院临床科室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不同临床科室运营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不同科室运营细项指标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可通过分析找到问题和差距,改善科室运营状况。各项评价指标的选取可根据医院发展战略,在实践工作中不断修正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