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蒋运兰, 胡月, 李慧敏, 李雪, 周玲, 李健琼, 王会芳, 杨淑艳, 沈音丽, 唐欣. 无创局部麻醉在小儿静脉穿刺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的 meta 分析. 华西医学, 2021, 36(7): 940-948. doi: 10.7507/1002-0179.201911132 复制
静脉穿刺是护理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如静脉采血或静脉输液等均需通过静脉穿刺来完成[1]。静脉穿刺是伴有疼痛感的有创操作,小儿患者对疼痛较为敏感,穿刺疼痛常使小儿产生焦虑、痛苦或恐惧等不良的应激心理和情绪[2],小儿父母等家长常过度关切,容易引发护患关系紧张[3]。随着人文护理的不断进步,小儿无痛护理的理念逐渐被重视,降低静脉穿刺疼痛、改善患儿的穿刺体验成为当今临床护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4]。相关研究文献表明,无创局部麻醉(局麻)已经开始用于缓解小儿静脉穿刺疼痛[5],那么无创局麻用于缓解小儿静脉穿刺疼痛是否确定安全有效,尚缺乏系统评价的高级证据支持。为顺应以人文本的护理要求,为缓解小儿静脉穿刺疼痛提供解决方案和证据支持,本研究首次对局麻用于小儿静脉穿刺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进行系统评价及 meta 分析,从而最终评定其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① 研究类型:因为穿刺疼痛为小儿患者的主观感受,为保证研究质量,研究局麻临床效果的文献必须为双盲的 RCT。② 研究对象:需要实施静脉穿刺操作的儿童患者(18 岁及以下),包括新生儿。③ 干预措施:局麻组作为试验组,无局麻组作为对照组,两组静脉穿刺均衡可比。④ 测量指标:反映局麻有效性的指标,包括穿刺无痛率、穿刺疼痛评分、穿刺满意度、穿刺首针成功率等;局麻的安全性评估,包括各种皮肤反应发生率等。
1.1.2 排除标准
仅有摘要发表的文献类型;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较差的文献。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共 8 个数据库,外文数据库包括 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 及 Embase,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网,文献语种不限,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21 年 6 月 25 日。中文检索词为:“静脉穿刺”“儿童”“小儿”“婴儿”“新生儿”“局麻”“meta 分析”“随机对照试验”;英文检索词为:“venipuncture”“child”“children”“infant”“newborn”“local anesthesia”“meta-analysi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以 Cochrane 标准补充检索相关非期刊文献,如学位论文或会议论文等。以 PubMed 数据库为例,检索策略见框1。

1.3 文献的筛选、偏倚风险评估和数据提取
以 EndNote 软件对所得文献进行管理及筛选,初筛后查阅全文确定最终的纳入文献。充分提取纳入文献资料,包括可能仅存在于文献图中的数据信息,完成 Excel 资料提取表。详细报告纳入研究的国别、分组病例数、性别比例、年龄范围、平均年龄、局麻药主要成分等重要特征。质量评估,首先对纳入文献是否被 SCI 收录及相应期刊的 2019 年影响因子[6-25]进行列表报告,然后结合 Cochrane 标准共设定 7 个重点条目进行文献偏倚风险评估,包括随机方法、分配隐藏、基线情况、盲法、病例脱落、选择报告及其他偏倚情况。文献的筛选、偏倚风险评估和数据资料提取由两位研究员(胡月、蒋运兰)独立操作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通过会议讨论深入研究并由其他研究员协助解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表示,各研究的效应量均采用 9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在确定临床及方法学的同质性后,以 Q 检验(P 值)和 I2值对不同文献间的统计学异质性进行分析[6]。当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10,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反之,如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10,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文献检索共获得 917 篇文献,以 EndNote 软件结合人工共去除重复文献 512 篇,最终纳入 19 个研究[7-25]。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具体包括:Web of Science(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最终纳入的 19 个研究[7-25]均为英文文献,来自美国 9 篇、瑞典 3 篇,加拿大、韩国、英国、波兰、芬兰、荷兰、伊朗各 1 篇;其中,3 个研究[10, 12, 20]存在疼痛缓解的阴性研究结果,其他部分结局指标也存在差异,综合的最终结论有待定量的 meta 分析进行最终的结果判定。最终纳入总样本量为 2 566 例需静脉穿刺的儿童,其中局麻组 1 332 例,对照组 1 234 例。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纳入的 19 个研究[7-25]均采用了双盲,文献质量较高;其中,15 个研究[7-15, 17-18, 20, 22-23, 25]报告了随机方法,13 个研究[8-15, 17-20, 23]实施了分配隐藏。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见表2。

2.4 Meta 分析结果
2.4.1 穿刺无痛率
共纳入 8 个研究[8, 10, 13, 17, 21-22, 24-25]。异质性检验提示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I2=60%,P=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Meta 分析结果提示局麻组的穿刺无痛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80,95%CI(1.88,7.66),P=0.000 2]。见图2。

2.4.2 穿刺疼痛评分
共纳入 9 个研究[7-10,12,14-16,18]。异质性检验提示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I2=96%,P<0.000 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Meta 分析结果提示局麻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62 分,95%CI (−0.77,−0.48)分,P<0.000 01]。见图3。

因该项评价指标的统计学异质性较高,为验证随机效应模型下 meta 分析结果的稳健性,遂抽取使用利多卡因无创快速给药系统的 3 个完全无差别研究[8,14,16]对该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异质性检验提示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I2=0%,P=0.7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Meta 分析结果显示局麻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33 分,95%CI(−0.34,−0.32)分,P<0.000 01]。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下的结果一致,证实了该项 meta 分析结果的稳健性。见图4。

2.4.3 穿刺满意度
共纳入 3 个研究[12-13,15]。异质性检验提示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I2=16%,P=0.3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Meta 分析结果提示局麻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2,95%CI(1.27,3.54),P=0.004]。见图5。

2.4.4 穿刺首针成功率
共纳入 8 个研究[8-9,13-14,18,20,22,25]。异质性检验提示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I2=17%,P=0.29),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Meta 分析结果提示两组间穿刺首针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4,95%CI(0.77,1.68),P=0.52]。见图6。

2.4.5 一过性皮肤反应发生率
共纳入 3 个研究[9,14,18]。异质性检验提示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I2=0%,P=0.89),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Meta 分析结果提示两组间一过性皮肤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5,95%CI(0.67,1.95),P=0.62]。见图7。

2.4.6 穿刺部位苍白发生率
共纳入 3 个研究[18,24-25]。异质性检验提示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I2=0%,P=0.46),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Meta 分析结果提示两组间穿刺部位苍白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1,95%CI(0.57,2.15),P=0.76]。见图8。

2.4.7 穿刺部位水肿发生率
共纳入 4 个研究[14,17,19,24]。异质性检验提示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I2=0%,P=0.4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Meta 分析结果提示两组间穿刺部位水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4,95%CI(0.21,1.96),P=0.44]。见图9。

2.5 儿童静脉穿刺局麻效果的定性分析
进行定性分析的 3 项 RCT[11,16,23]均表明局麻能有效消除或减低儿童静脉穿刺疼痛、改善儿童静脉穿刺体验,且临床实施的安全性良好。见表3。

3 讨论
疼痛是一种由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的感官情感体验。由于疼痛的重要性,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列为第 5 个生命体征[7],因此医疗专业人员需要像评估其他生命体征时一样,以同样的敏感性评估疼痛[7]。疼痛管理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科护士的主要职责之一[5]。良好的疼痛管理不仅对患者有益,而且对护士也很重要,能有效提升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并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26]。然而,尽管已有大量的有价值的疼痛管理信息,儿童的疼痛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和充分的控制[27-28]。
静脉穿刺常用于采血、输液、给药等护理操作[1, 7, 10],是小儿最常见的引发疼痛的护理操作之一[2]。Schreiber 等[29]进行了针对 3~17 岁儿童静脉穿刺疼痛调查的研究,结果发现 36% 的 3~6 岁儿童和 13% 的 7~17 岁儿童在静脉穿刺过程中经历了中度至重度疼痛;由于低龄儿童的疼痛程度较高,他们可能从改善疼痛体验的干预措施中获益更多。
有研究表明,负面的程序经验可导致儿科患者在后续程序中经历更多的疼痛和焦虑,未经治疗的疼痛可引发强烈的负面反应及后续针刺疼痛反应加重[1, 8, 30];另外,童年时期痛苦的医疗经历与成人疼痛敏感性增加和未能寻求医疗保健有关[30];改善儿童疼痛治疗的努力是为了减少这些不良影响[8]。美国儿科学会和输液护士学会建议在静脉穿刺中尽量减少疼痛[9, 31],因此小儿静脉穿刺的疼痛护理亟需以高质量证据为基础的干预措施[8]。
本研究应用了循证研究方法,对无创局麻应用于小儿静脉穿刺的双盲 RCT 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定量及定性综合分析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无创局麻在小儿静脉穿刺中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儿满意度,且临床安全性良好。在纳入分析的 19 篇文献中所有局麻均为无创局麻,涉及的局麻药主要成分包括利多卡因、丙卡因、丁卡因[7-25]。虽然局麻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每个研究双盲的 RCT 设计使最终的研究结果反映的是局麻组与无局麻组的效果差异,因而其临床同质性较好,无需做额外的亚组分析。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普遍采用的疼痛评估方法,在纳入文献间具有较好的兼容性。
不同的局麻方式达到理想的镇痛效果所需的时间不同,那么哪种局麻方式的临床时效性更优呢?一般来说局麻乳膏或贴片在给药后起效至少需要 20 min,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所需的时间更长[17, 32]。超声促渗通过超声加强麻醉剂对皮肤的渗透来加速麻醉的发生[33-34],而 J-Tip 装置是一种无菌的“无针创”喷射系统,通过高速二氧化碳气流将局麻药物定量注入皮内[35-36]。局麻方式对比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超声促渗及 J-Tip 装置局麻时效优于常规乳膏局麻,能有效缩短局麻起效时间,可在 5 min 内达到快速镇痛的效果[33-36]。超声促渗及 J-Tip 装置局麻是时效性更佳的局麻方式。
本文纳入的 19 篇文献全部为 SCI(或 Medline)收录的 RCT 研究,经文献偏倚风险评估后判定文献质量较高。本研究通过对 19 篇 RCT 共 2 566 例患者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对局麻在小儿静脉穿刺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发现,局麻在小儿静脉穿刺中能有效降低疼痛,提高患儿满意度,且具备良好的临床安全性。虽然本研究为小儿静脉穿刺的疼痛护理提供了全面的系统研究证据,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尚应结合小儿个体情况、医院的实际医疗资源及小儿父母的意愿等各方面因素,实施个体化的疼痛护理干预方案,为患儿提供现代化的舒适护理,努力创造更加和谐的护患关系。
为保证研究质量,本系统评价仅纳入了随机双盲的高质量 RCT,这样的标准制定导致我国的同类文献数据尚未纳入分析,缺乏国内文献数据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我国今后的同类研究需要充分借鉴本文纳入文献的研究方法,实现随机双盲的科学要求,以求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从而为相关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更加真实可信的研究数据。
静脉穿刺是护理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如静脉采血或静脉输液等均需通过静脉穿刺来完成[1]。静脉穿刺是伴有疼痛感的有创操作,小儿患者对疼痛较为敏感,穿刺疼痛常使小儿产生焦虑、痛苦或恐惧等不良的应激心理和情绪[2],小儿父母等家长常过度关切,容易引发护患关系紧张[3]。随着人文护理的不断进步,小儿无痛护理的理念逐渐被重视,降低静脉穿刺疼痛、改善患儿的穿刺体验成为当今临床护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4]。相关研究文献表明,无创局部麻醉(局麻)已经开始用于缓解小儿静脉穿刺疼痛[5],那么无创局麻用于缓解小儿静脉穿刺疼痛是否确定安全有效,尚缺乏系统评价的高级证据支持。为顺应以人文本的护理要求,为缓解小儿静脉穿刺疼痛提供解决方案和证据支持,本研究首次对局麻用于小儿静脉穿刺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进行系统评价及 meta 分析,从而最终评定其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① 研究类型:因为穿刺疼痛为小儿患者的主观感受,为保证研究质量,研究局麻临床效果的文献必须为双盲的 RCT。② 研究对象:需要实施静脉穿刺操作的儿童患者(18 岁及以下),包括新生儿。③ 干预措施:局麻组作为试验组,无局麻组作为对照组,两组静脉穿刺均衡可比。④ 测量指标:反映局麻有效性的指标,包括穿刺无痛率、穿刺疼痛评分、穿刺满意度、穿刺首针成功率等;局麻的安全性评估,包括各种皮肤反应发生率等。
1.1.2 排除标准
仅有摘要发表的文献类型;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较差的文献。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共 8 个数据库,外文数据库包括 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 及 Embase,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网,文献语种不限,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21 年 6 月 25 日。中文检索词为:“静脉穿刺”“儿童”“小儿”“婴儿”“新生儿”“局麻”“meta 分析”“随机对照试验”;英文检索词为:“venipuncture”“child”“children”“infant”“newborn”“local anesthesia”“meta-analysi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以 Cochrane 标准补充检索相关非期刊文献,如学位论文或会议论文等。以 PubMed 数据库为例,检索策略见框1。

1.3 文献的筛选、偏倚风险评估和数据提取
以 EndNote 软件对所得文献进行管理及筛选,初筛后查阅全文确定最终的纳入文献。充分提取纳入文献资料,包括可能仅存在于文献图中的数据信息,完成 Excel 资料提取表。详细报告纳入研究的国别、分组病例数、性别比例、年龄范围、平均年龄、局麻药主要成分等重要特征。质量评估,首先对纳入文献是否被 SCI 收录及相应期刊的 2019 年影响因子[6-25]进行列表报告,然后结合 Cochrane 标准共设定 7 个重点条目进行文献偏倚风险评估,包括随机方法、分配隐藏、基线情况、盲法、病例脱落、选择报告及其他偏倚情况。文献的筛选、偏倚风险评估和数据资料提取由两位研究员(胡月、蒋运兰)独立操作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通过会议讨论深入研究并由其他研究员协助解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表示,各研究的效应量均采用 9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在确定临床及方法学的同质性后,以 Q 检验(P 值)和 I2值对不同文献间的统计学异质性进行分析[6]。当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10,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反之,如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10,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文献检索共获得 917 篇文献,以 EndNote 软件结合人工共去除重复文献 512 篇,最终纳入 19 个研究[7-25]。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具体包括:Web of Science(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最终纳入的 19 个研究[7-25]均为英文文献,来自美国 9 篇、瑞典 3 篇,加拿大、韩国、英国、波兰、芬兰、荷兰、伊朗各 1 篇;其中,3 个研究[10, 12, 20]存在疼痛缓解的阴性研究结果,其他部分结局指标也存在差异,综合的最终结论有待定量的 meta 分析进行最终的结果判定。最终纳入总样本量为 2 566 例需静脉穿刺的儿童,其中局麻组 1 332 例,对照组 1 234 例。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纳入的 19 个研究[7-25]均采用了双盲,文献质量较高;其中,15 个研究[7-15, 17-18, 20, 22-23, 25]报告了随机方法,13 个研究[8-15, 17-20, 23]实施了分配隐藏。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见表2。

2.4 Meta 分析结果
2.4.1 穿刺无痛率
共纳入 8 个研究[8, 10, 13, 17, 21-22, 24-25]。异质性检验提示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I2=60%,P=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Meta 分析结果提示局麻组的穿刺无痛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80,95%CI(1.88,7.66),P=0.000 2]。见图2。

2.4.2 穿刺疼痛评分
共纳入 9 个研究[7-10,12,14-16,18]。异质性检验提示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I2=96%,P<0.000 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Meta 分析结果提示局麻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62 分,95%CI (−0.77,−0.48)分,P<0.000 01]。见图3。

因该项评价指标的统计学异质性较高,为验证随机效应模型下 meta 分析结果的稳健性,遂抽取使用利多卡因无创快速给药系统的 3 个完全无差别研究[8,14,16]对该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异质性检验提示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I2=0%,P=0.7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Meta 分析结果显示局麻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33 分,95%CI(−0.34,−0.32)分,P<0.000 01]。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下的结果一致,证实了该项 meta 分析结果的稳健性。见图4。

2.4.3 穿刺满意度
共纳入 3 个研究[12-13,15]。异质性检验提示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I2=16%,P=0.3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Meta 分析结果提示局麻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2,95%CI(1.27,3.54),P=0.004]。见图5。

2.4.4 穿刺首针成功率
共纳入 8 个研究[8-9,13-14,18,20,22,25]。异质性检验提示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I2=17%,P=0.29),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Meta 分析结果提示两组间穿刺首针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4,95%CI(0.77,1.68),P=0.52]。见图6。

2.4.5 一过性皮肤反应发生率
共纳入 3 个研究[9,14,18]。异质性检验提示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I2=0%,P=0.89),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Meta 分析结果提示两组间一过性皮肤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5,95%CI(0.67,1.95),P=0.62]。见图7。

2.4.6 穿刺部位苍白发生率
共纳入 3 个研究[18,24-25]。异质性检验提示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I2=0%,P=0.46),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Meta 分析结果提示两组间穿刺部位苍白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1,95%CI(0.57,2.15),P=0.76]。见图8。

2.4.7 穿刺部位水肿发生率
共纳入 4 个研究[14,17,19,24]。异质性检验提示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I2=0%,P=0.4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Meta 分析结果提示两组间穿刺部位水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4,95%CI(0.21,1.96),P=0.44]。见图9。

2.5 儿童静脉穿刺局麻效果的定性分析
进行定性分析的 3 项 RCT[11,16,23]均表明局麻能有效消除或减低儿童静脉穿刺疼痛、改善儿童静脉穿刺体验,且临床实施的安全性良好。见表3。

3 讨论
疼痛是一种由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的感官情感体验。由于疼痛的重要性,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列为第 5 个生命体征[7],因此医疗专业人员需要像评估其他生命体征时一样,以同样的敏感性评估疼痛[7]。疼痛管理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科护士的主要职责之一[5]。良好的疼痛管理不仅对患者有益,而且对护士也很重要,能有效提升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并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26]。然而,尽管已有大量的有价值的疼痛管理信息,儿童的疼痛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和充分的控制[27-28]。
静脉穿刺常用于采血、输液、给药等护理操作[1, 7, 10],是小儿最常见的引发疼痛的护理操作之一[2]。Schreiber 等[29]进行了针对 3~17 岁儿童静脉穿刺疼痛调查的研究,结果发现 36% 的 3~6 岁儿童和 13% 的 7~17 岁儿童在静脉穿刺过程中经历了中度至重度疼痛;由于低龄儿童的疼痛程度较高,他们可能从改善疼痛体验的干预措施中获益更多。
有研究表明,负面的程序经验可导致儿科患者在后续程序中经历更多的疼痛和焦虑,未经治疗的疼痛可引发强烈的负面反应及后续针刺疼痛反应加重[1, 8, 30];另外,童年时期痛苦的医疗经历与成人疼痛敏感性增加和未能寻求医疗保健有关[30];改善儿童疼痛治疗的努力是为了减少这些不良影响[8]。美国儿科学会和输液护士学会建议在静脉穿刺中尽量减少疼痛[9, 31],因此小儿静脉穿刺的疼痛护理亟需以高质量证据为基础的干预措施[8]。
本研究应用了循证研究方法,对无创局麻应用于小儿静脉穿刺的双盲 RCT 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定量及定性综合分析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无创局麻在小儿静脉穿刺中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儿满意度,且临床安全性良好。在纳入分析的 19 篇文献中所有局麻均为无创局麻,涉及的局麻药主要成分包括利多卡因、丙卡因、丁卡因[7-25]。虽然局麻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每个研究双盲的 RCT 设计使最终的研究结果反映的是局麻组与无局麻组的效果差异,因而其临床同质性较好,无需做额外的亚组分析。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普遍采用的疼痛评估方法,在纳入文献间具有较好的兼容性。
不同的局麻方式达到理想的镇痛效果所需的时间不同,那么哪种局麻方式的临床时效性更优呢?一般来说局麻乳膏或贴片在给药后起效至少需要 20 min,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所需的时间更长[17, 32]。超声促渗通过超声加强麻醉剂对皮肤的渗透来加速麻醉的发生[33-34],而 J-Tip 装置是一种无菌的“无针创”喷射系统,通过高速二氧化碳气流将局麻药物定量注入皮内[35-36]。局麻方式对比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超声促渗及 J-Tip 装置局麻时效优于常规乳膏局麻,能有效缩短局麻起效时间,可在 5 min 内达到快速镇痛的效果[33-36]。超声促渗及 J-Tip 装置局麻是时效性更佳的局麻方式。
本文纳入的 19 篇文献全部为 SCI(或 Medline)收录的 RCT 研究,经文献偏倚风险评估后判定文献质量较高。本研究通过对 19 篇 RCT 共 2 566 例患者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对局麻在小儿静脉穿刺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发现,局麻在小儿静脉穿刺中能有效降低疼痛,提高患儿满意度,且具备良好的临床安全性。虽然本研究为小儿静脉穿刺的疼痛护理提供了全面的系统研究证据,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尚应结合小儿个体情况、医院的实际医疗资源及小儿父母的意愿等各方面因素,实施个体化的疼痛护理干预方案,为患儿提供现代化的舒适护理,努力创造更加和谐的护患关系。
为保证研究质量,本系统评价仅纳入了随机双盲的高质量 RCT,这样的标准制定导致我国的同类文献数据尚未纳入分析,缺乏国内文献数据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我国今后的同类研究需要充分借鉴本文纳入文献的研究方法,实现随机双盲的科学要求,以求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从而为相关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更加真实可信的研究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