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叶致宇, 朱亮, 李思敏, 杜春萍. 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华西医学, 2021, 36(5): 651-655. doi: 10.7507/1002-0179.202001036 复制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脊髓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常见症状是尿潴留和残余尿量增多。间歇性导尿是指定时将导尿管通过尿道插入膀胱内,从而使膀胱规律排空的方法[1]。间歇性导尿是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协助 NB 患者排空膀胱的首选方法[2],是目前脊髓损伤后排空膀胱的“金标准”,可有效维持膀胱容量[3]。而临床上进行间歇性导尿时,常因操作不当、暴力插管、消毒不规范等导致尿道出血、膀胱结石、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同时多数 NB 患者出院后,由于间歇性导尿相关专业知识缺乏,照护者照护能力有限,护理质量欠佳,患者也易发生尿道损伤、尿路感染等泌尿系统并发症[4]。随着精细化和整体护理理念的加深,全程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其是指由单一的患者诊治提升到包含院前准备-院中诊治-院后延伸为一体的全周期管理模式[5],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治疗策略。因此,我们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所致的 NB 患者中开展了相关研究,旨在探讨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在 NB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 2019 年 5 月—10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所致的 NB 患者。纳入标准(全部满足):① 脊髓损伤所致的 NB 尿潴留需行间歇导尿术;② 无尿路感染;③ 潴尿期膀胱压力<40 cm H2O(1 cm H2O=0.098 kPa)[6];④ 膀胱逼尿肌功能良好;⑤ 膀胱及输尿管无反流;⑥ 家属及患者均自愿签署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知情同意书,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满足其一):① 主要照顾者无能力或不愿意配合;② 膀胱安全容量<200 mL[6-7];③ 前列腺肥大或肿瘤、严重尿道损伤和尿道内溃疡。剔除标准:资料不完全。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2019 年审(583)号,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
根据入院时间先后排序,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1.2.2 管理模式
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导尿传统管理模式。患者第 1 次间歇性导尿时,由主管责任护士给患者及主要照顾者讲解间歇性导尿的目的、尿管的选择、饮水计划及间歇性导尿相关注意事项,患者间歇性导尿的前 3 d 均由责任护士示范和操作间歇性导尿整个流程,讲解间歇性导尿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3 d 后由患者或照护者自行清洁间歇导尿,主管护士进行督查指导。
试验组采用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即入院便采用间歇性导尿标准化管理流程,出院后使用微信对患者进行远程间歇性导尿管理指导,3 个月后门诊随访的全程管理模式。① 间歇性导尿标准化管理(图1):开始间歇性导尿前,需同时满足:A. 尿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5 个/HP,细菌计数≤230 个/μL[7];B. 泌尿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前列腺肥大或肿瘤、严重尿道损伤和尿道内溃疡者;C. 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安全容量>200 mL 时,膀胱内压力<40 cm H2O[8],才能开始间歇性导尿。责任护士对患者或主要照顾者行间歇性导尿目的、尿管选择、饮水计划及间歇性导尿相关健康宣教。间歇性导尿的前 3 d 由责任护士采用无菌间歇性导尿,并同时讲解间歇性导尿相关操作流程,3 d 后复查尿常规,检查结果达标后开始采用清洁间歇性导尿,患者或照护者需连续 3 次间歇性导尿操作评分考核 95 分以上,才可自行完成间歇性导尿。间歇性导尿操作评分表是我科根据《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 2017 版》[8-9]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 4 名康复科专家和 3 名护理专家进行咨询和审核后自行设计的专门针对患者或照护者的间歇性导尿操作评分表,采用德尔菲法[9]通过预调查测得其 Cronbach α为 0.854。间歇性导尿操作评分表主要包括操作前准备、评估教育、操作流程 3 个维度,共 15 个条目主要包括:操作者自身准备(5 分)、手卫生(5 分)、环境准备(5 分)、患者准备(5 分)、物品准备(5 分)、患者饮水情况(10 分)、评估(10 分)、体位(5 分)、清洁(5 分)、消毒(10 分)、插管情况(10 分)、排空残余手法(10 分)、整理用物(5 分)、记录(5 分)、健康宣教(5 分),共计 100 分。② 远程间歇性导尿管理[10]:A. 患者出院前微信加入 NB 管理群,由患者或照护者定期浏览微信群相关消息,管理员定期推送间歇性导尿操作视频及膀胱管理相关健康宣教知识,膀胱管理专家指导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如意念排尿、反射性排尿及盆底肌功能锻炼等,加强患者膀胱管理意识;B. 管理员每周提醒通知,加强规范间歇性导尿依从性,患者需规范记录排尿日记,通过后台信息反馈,膀胱管理小组成员根据排尿日记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膀胱管理指导。③ 门诊随访:患者 3 个月后门诊随访,复查尿流动力学检查、尿常规、尿培养,门诊医生根据患者排尿日记和检查结果制定膀胱管理方案。

彩超:彩色多普勒超声;IC:间歇性导尿;CIC:清洁间歇性导尿
1.3 评价指标
① 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平均住院日、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中学、大学及以上)、婚姻情况(已婚、未婚)、医疗费用支付(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自费、其他)、受伤原因(高坠伤、交通事故伤、重物砸伤、其他)、损伤部位(颈段、胸段、腰段)。
② 单次导尿量、残余尿量、漏尿次数:使用排尿日记进行评估,排尿日记记录每次导尿量、残余尿量、漏尿次数,比较患者在入院时、管理第 2 周和第 12 周的状况[11]。
③ 白细胞、细菌计数:依据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管理第 2 周和第 12 周小便白细胞、细菌数的变化[11-1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重复测量资料比较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组间比较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用 χ2 检验。双侧检验水准 α=0.05。当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时,则分析不同时间点上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的单独效应。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纳入患者 87 例,剔除资料不完整 7 例,最终纳入患者 80 例,每组各 40 例。其中,男 54 例,女 26 例;年龄 19~72 岁,平均(40.71±13.09)岁;平均住院日(23.46±1.44)d;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 17 例,中学 46 例,大学及以上 17 例;已婚 63 例,未婚 17 例;自费 23 例,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 52 例,其他5例;高坠伤 34 例,交通事故伤 19 例,重物砸伤 18 例,其他 9 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平均住院日、文化程度、婚姻情况、医疗费用支付、受伤原因、损伤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排尿日记及尿常规结果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检验满足)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单次导尿量(F组间=46.313,P<0.001;F时间=4.289,P=0.045;F交互=19.514,P<0.001)、漏尿次数(F组间=41.136,P<0.001;F时间=5.228,P=0.028;F交互=5.135,P=0.002)、残余尿量(F组间=38.829,P<0.001;F时间=48.048,P<0.001;F交互=14.452,P<0.001)、白细胞计数(F组间=22.455,P<0.001;F时间=37.513,P<0.001;F交互=4.120,P=0.008)、细菌计数(F组间=10.841,P=0.002;F时间=143.008,P<0.001;F交互=16.698,P<0.001),组别效应有统计学意义,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
从各时间点看,两组入院时排尿日记和尿常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管理第 2 周排尿日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第 12 周排尿日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管理第 2 周和第 12 周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伴随着现代交通运输行业及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脊髓损伤的发病率在 70%~84%[12],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我国脊髓损伤所致 NB 患者已破百万。脊髓损伤所致 NB 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储尿功能障碍[13],间歇性导尿能周期性排空、扩张膀胱,维持其生理状态,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降低留置导尿引起的感染[14]。膀胱功能的恢复与重建漫长而持久,然而由于我国公共卫生医疗资源缺乏、分布不均,以及患者自身经济条件等原因,患者不能长期住院治疗,间歇性导尿全程标准化管理模式能促进患者或患者照护者掌握间歇性导尿,增强膀胱管理能力,从而保护上尿路,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漏尿次数,促进下尿路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减轻经济负担[15]。
3.1 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对 NB 患者膀胱管理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全程管理第 12 周单次导尿量[(322.54±85.69)mL]、漏尿次数[(1.34± 0.23)次/d]、残余尿量[(85.89±40.57)mL]均优于对照组,表明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有益于 NB 患者的膀胱管理,此项结果与陈晓丹等[1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从患者入院-住院-出院-远程管理-门诊随访的全程管理模式能使患者及照护者更好地掌握间歇性导尿及膀胱管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患者或照护者学会标准化的间歇导尿术,从而维持有效的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进而维持固定的导尿间隔时间,降低输尿管反流及肾功能损害风险;同时,固定的导尿间隔时间,可稳定膀胱压力及逼尿肌活动[17-19],进而降低因膀胱压力改变及逼尿肌活动异常导致的漏尿,减少因漏尿而引起的羞耻感,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能降低导尿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全程管理第 2 周和 12 周尿常规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 NB 患者尿路感染的风险,这与已有研究[20]结果相似。在患者或照护者间歇导尿期间容易出现操作前手卫生不合格、无清污观念、消毒顺序不规范等问题[21],这些都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通过间歇性导尿全程标准化管理给予患者或照护者操作指导,可有效降低因知识缺乏而导致的感染。同时,对于导尿管插入的方法不规范或动作粗鲁,引发尿道黏膜损伤、出血[22]等问题也可有效地避免。其次,对于患者或照护者操之过急时,使用错误手法挤压膀胱而导致不稳定膀胱的内压增高,增加输尿管反流风险的情况[1],间歇性导尿全程标准化管理模式可为其提供科学、正确的操作方式,以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我科针对患者出现的上述相关问题,对 NB 需行间歇性导尿的患者进行了全程标准化管理,制定了间歇性导尿标准化管理流程,NB 患者开始间歇性导尿时由无菌导尿过渡至消毒导尿再过渡至清洁间歇导尿模式,有效降低了上述问题的发生。间歇性导尿标准化管理流程有效降低了泌尿系统相关性感染、尿道黏膜损伤、出血、膀胱结石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能帮助患者及其照护者掌握标准化间歇导尿,提高患者及其照护者膀胱管理能力,从而保持膀胱周期性排空、扩张,维持膀胱生理状态,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降低留置导尿引起的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及现代通讯技术在患者出院后也能对患者进行有效管理及指导,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效解决我国公共卫生资源缺乏、分布不均等问题。由此可见,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适合在临床大力推广。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脊髓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常见症状是尿潴留和残余尿量增多。间歇性导尿是指定时将导尿管通过尿道插入膀胱内,从而使膀胱规律排空的方法[1]。间歇性导尿是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协助 NB 患者排空膀胱的首选方法[2],是目前脊髓损伤后排空膀胱的“金标准”,可有效维持膀胱容量[3]。而临床上进行间歇性导尿时,常因操作不当、暴力插管、消毒不规范等导致尿道出血、膀胱结石、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同时多数 NB 患者出院后,由于间歇性导尿相关专业知识缺乏,照护者照护能力有限,护理质量欠佳,患者也易发生尿道损伤、尿路感染等泌尿系统并发症[4]。随着精细化和整体护理理念的加深,全程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其是指由单一的患者诊治提升到包含院前准备-院中诊治-院后延伸为一体的全周期管理模式[5],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治疗策略。因此,我们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所致的 NB 患者中开展了相关研究,旨在探讨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在 NB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 2019 年 5 月—10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所致的 NB 患者。纳入标准(全部满足):① 脊髓损伤所致的 NB 尿潴留需行间歇导尿术;② 无尿路感染;③ 潴尿期膀胱压力<40 cm H2O(1 cm H2O=0.098 kPa)[6];④ 膀胱逼尿肌功能良好;⑤ 膀胱及输尿管无反流;⑥ 家属及患者均自愿签署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知情同意书,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满足其一):① 主要照顾者无能力或不愿意配合;② 膀胱安全容量<200 mL[6-7];③ 前列腺肥大或肿瘤、严重尿道损伤和尿道内溃疡。剔除标准:资料不完全。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2019 年审(583)号,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
根据入院时间先后排序,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1.2.2 管理模式
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导尿传统管理模式。患者第 1 次间歇性导尿时,由主管责任护士给患者及主要照顾者讲解间歇性导尿的目的、尿管的选择、饮水计划及间歇性导尿相关注意事项,患者间歇性导尿的前 3 d 均由责任护士示范和操作间歇性导尿整个流程,讲解间歇性导尿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3 d 后由患者或照护者自行清洁间歇导尿,主管护士进行督查指导。
试验组采用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即入院便采用间歇性导尿标准化管理流程,出院后使用微信对患者进行远程间歇性导尿管理指导,3 个月后门诊随访的全程管理模式。① 间歇性导尿标准化管理(图1):开始间歇性导尿前,需同时满足:A. 尿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5 个/HP,细菌计数≤230 个/μL[7];B. 泌尿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前列腺肥大或肿瘤、严重尿道损伤和尿道内溃疡者;C. 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安全容量>200 mL 时,膀胱内压力<40 cm H2O[8],才能开始间歇性导尿。责任护士对患者或主要照顾者行间歇性导尿目的、尿管选择、饮水计划及间歇性导尿相关健康宣教。间歇性导尿的前 3 d 由责任护士采用无菌间歇性导尿,并同时讲解间歇性导尿相关操作流程,3 d 后复查尿常规,检查结果达标后开始采用清洁间歇性导尿,患者或照护者需连续 3 次间歇性导尿操作评分考核 95 分以上,才可自行完成间歇性导尿。间歇性导尿操作评分表是我科根据《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 2017 版》[8-9]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 4 名康复科专家和 3 名护理专家进行咨询和审核后自行设计的专门针对患者或照护者的间歇性导尿操作评分表,采用德尔菲法[9]通过预调查测得其 Cronbach α为 0.854。间歇性导尿操作评分表主要包括操作前准备、评估教育、操作流程 3 个维度,共 15 个条目主要包括:操作者自身准备(5 分)、手卫生(5 分)、环境准备(5 分)、患者准备(5 分)、物品准备(5 分)、患者饮水情况(10 分)、评估(10 分)、体位(5 分)、清洁(5 分)、消毒(10 分)、插管情况(10 分)、排空残余手法(10 分)、整理用物(5 分)、记录(5 分)、健康宣教(5 分),共计 100 分。② 远程间歇性导尿管理[10]:A. 患者出院前微信加入 NB 管理群,由患者或照护者定期浏览微信群相关消息,管理员定期推送间歇性导尿操作视频及膀胱管理相关健康宣教知识,膀胱管理专家指导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如意念排尿、反射性排尿及盆底肌功能锻炼等,加强患者膀胱管理意识;B. 管理员每周提醒通知,加强规范间歇性导尿依从性,患者需规范记录排尿日记,通过后台信息反馈,膀胱管理小组成员根据排尿日记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膀胱管理指导。③ 门诊随访:患者 3 个月后门诊随访,复查尿流动力学检查、尿常规、尿培养,门诊医生根据患者排尿日记和检查结果制定膀胱管理方案。

彩超:彩色多普勒超声;IC:间歇性导尿;CIC:清洁间歇性导尿
1.3 评价指标
① 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平均住院日、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中学、大学及以上)、婚姻情况(已婚、未婚)、医疗费用支付(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自费、其他)、受伤原因(高坠伤、交通事故伤、重物砸伤、其他)、损伤部位(颈段、胸段、腰段)。
② 单次导尿量、残余尿量、漏尿次数:使用排尿日记进行评估,排尿日记记录每次导尿量、残余尿量、漏尿次数,比较患者在入院时、管理第 2 周和第 12 周的状况[11]。
③ 白细胞、细菌计数:依据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管理第 2 周和第 12 周小便白细胞、细菌数的变化[11-1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重复测量资料比较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组间比较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用 χ2 检验。双侧检验水准 α=0.05。当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时,则分析不同时间点上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的单独效应。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纳入患者 87 例,剔除资料不完整 7 例,最终纳入患者 80 例,每组各 40 例。其中,男 54 例,女 26 例;年龄 19~72 岁,平均(40.71±13.09)岁;平均住院日(23.46±1.44)d;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 17 例,中学 46 例,大学及以上 17 例;已婚 63 例,未婚 17 例;自费 23 例,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 52 例,其他5例;高坠伤 34 例,交通事故伤 19 例,重物砸伤 18 例,其他 9 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平均住院日、文化程度、婚姻情况、医疗费用支付、受伤原因、损伤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排尿日记及尿常规结果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检验满足)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单次导尿量(F组间=46.313,P<0.001;F时间=4.289,P=0.045;F交互=19.514,P<0.001)、漏尿次数(F组间=41.136,P<0.001;F时间=5.228,P=0.028;F交互=5.135,P=0.002)、残余尿量(F组间=38.829,P<0.001;F时间=48.048,P<0.001;F交互=14.452,P<0.001)、白细胞计数(F组间=22.455,P<0.001;F时间=37.513,P<0.001;F交互=4.120,P=0.008)、细菌计数(F组间=10.841,P=0.002;F时间=143.008,P<0.001;F交互=16.698,P<0.001),组别效应有统计学意义,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
从各时间点看,两组入院时排尿日记和尿常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管理第 2 周排尿日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第 12 周排尿日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管理第 2 周和第 12 周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伴随着现代交通运输行业及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脊髓损伤的发病率在 70%~84%[12],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我国脊髓损伤所致 NB 患者已破百万。脊髓损伤所致 NB 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储尿功能障碍[13],间歇性导尿能周期性排空、扩张膀胱,维持其生理状态,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降低留置导尿引起的感染[14]。膀胱功能的恢复与重建漫长而持久,然而由于我国公共卫生医疗资源缺乏、分布不均,以及患者自身经济条件等原因,患者不能长期住院治疗,间歇性导尿全程标准化管理模式能促进患者或患者照护者掌握间歇性导尿,增强膀胱管理能力,从而保护上尿路,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漏尿次数,促进下尿路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减轻经济负担[15]。
3.1 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对 NB 患者膀胱管理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全程管理第 12 周单次导尿量[(322.54±85.69)mL]、漏尿次数[(1.34± 0.23)次/d]、残余尿量[(85.89±40.57)mL]均优于对照组,表明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有益于 NB 患者的膀胱管理,此项结果与陈晓丹等[1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从患者入院-住院-出院-远程管理-门诊随访的全程管理模式能使患者及照护者更好地掌握间歇性导尿及膀胱管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患者或照护者学会标准化的间歇导尿术,从而维持有效的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进而维持固定的导尿间隔时间,降低输尿管反流及肾功能损害风险;同时,固定的导尿间隔时间,可稳定膀胱压力及逼尿肌活动[17-19],进而降低因膀胱压力改变及逼尿肌活动异常导致的漏尿,减少因漏尿而引起的羞耻感,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能降低导尿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全程管理第 2 周和 12 周尿常规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 NB 患者尿路感染的风险,这与已有研究[20]结果相似。在患者或照护者间歇导尿期间容易出现操作前手卫生不合格、无清污观念、消毒顺序不规范等问题[21],这些都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通过间歇性导尿全程标准化管理给予患者或照护者操作指导,可有效降低因知识缺乏而导致的感染。同时,对于导尿管插入的方法不规范或动作粗鲁,引发尿道黏膜损伤、出血[22]等问题也可有效地避免。其次,对于患者或照护者操之过急时,使用错误手法挤压膀胱而导致不稳定膀胱的内压增高,增加输尿管反流风险的情况[1],间歇性导尿全程标准化管理模式可为其提供科学、正确的操作方式,以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我科针对患者出现的上述相关问题,对 NB 需行间歇性导尿的患者进行了全程标准化管理,制定了间歇性导尿标准化管理流程,NB 患者开始间歇性导尿时由无菌导尿过渡至消毒导尿再过渡至清洁间歇导尿模式,有效降低了上述问题的发生。间歇性导尿标准化管理流程有效降低了泌尿系统相关性感染、尿道黏膜损伤、出血、膀胱结石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能帮助患者及其照护者掌握标准化间歇导尿,提高患者及其照护者膀胱管理能力,从而保持膀胱周期性排空、扩张,维持膀胱生理状态,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降低留置导尿引起的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及现代通讯技术在患者出院后也能对患者进行有效管理及指导,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效解决我国公共卫生资源缺乏、分布不均等问题。由此可见,间歇性导尿全程管理模式适合在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