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2 月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迅速蔓延至全国。放射影像学为临床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放射科如何在第一时间快速组建团队进行精准防控,科学、有序、安全、高效地开展放射检查和诊断工作,是支撑医院有效应对疫情的关键举措之一。该文总结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医院感染防控与学科建设等创新管理经验,供各级医疗机构放射科同行参考。
引用本文: 羊丹, 李真林, 潘雪琳, 邓莉萍, 赵俐红, 郭惠利, 陈卫霞, 余建群, 吕粟, 伍兵, 宋彬.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管理经验. 华西医学, 2020, 35(3): 249-254. doi: 10.7507/1002-0179.202002294 复制
2020 年新年伊始,一场席卷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给全国人民的健康带来重大威胁的同时,也成为对全国医务工作者的一场严峻考验。在新冠肺炎患者的筛查、确诊、治疗评估和预后监测等方面,放射影像检查特别是 CT 检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然而,在类似新冠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重大突发疫情下如何有效组织医、技、护等医务人员,在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同时积极开展临床医教研管等工作,这是放射科管理人员面临的一道难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放射科作为区域危急重症医疗中心的影像领头单位,在此次疫情中,其管理团队借鉴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情防控和汶川、玉树地震应急救治的经验,针对科室布局面积大、设备种类复杂分散、工作人员构成复杂以及检查数量大的实际情况,在第一时间提出对策,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普遍可操作性的放射检查管理举措,并且承担引领和指导其他医院放射科工作的重任。这些管理举措主要包括建立疫情管理组织构架,构建科内防控体系,梳理临床流程,建立区域协调,开展科研攻关和进行科普宣讲等方面(图 1),分述如下。

1 成立放射科抗疫应急管理小组
在重大疫情面前,放射科首先要保证相关工作井然有序。因此,建立放射科抗疫管理组织构架(图 2),并明确责任与分工是保证其他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2020 年 1 月 21 日,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华西医院放射科管理小组会同党支部成立了“抗击新冠肺炎应急管理小组”,并进行明确分工,明晰工作职责(科主任担任组长,负责抗疫工作整体统筹;分管副主任、医疗组长、技师长及护士长任组员,负责协调各组对应工作的具体落实;专人专岗负责包括拟定检查流程、胸部影像会诊及病例追踪、医院感染培训与督查、物资协调保障、信息宣传等工作),要求做到政令上通下达,责任落实到位。

在此基础上,华西医院放射科合理调配人力资源,重点保障新冠肺炎影像检查的临床工作,特别是胸部影像诊断亚专业组的医技人员配置;抽调影像技术业务骨干组成发热患者影像检查工作小组,巡查收集汇总一线动态及时上报管理小组;抽调影像诊断业务骨干组成新冠肺炎诊断专家组,负责新冠肺炎疑难病例会诊,并组织诊断组全体医师定期学习新冠肺炎国家诊疗规范及标准[1]和最新的中英文论文[2-10];建立既往疑似病例追踪制度。
2 构建放射科感染控制体系
作为医院大型设备最多、最复杂以及人员构成最复杂的科室,在设立抗疫管理组织构架和人员配置的同时,放射科立即根据新冠肺炎传播特点制定放射科的感染控制体系,这是防止科内交叉感染保护职工和患者的重中之重。
2.1 专人专岗开展预约及分诊预检工作
所有人员进入放射科前均需正确佩戴口罩,并在医院各入口及放射科检查分诊处接受体温监测,若体温高于 37.3℃,则立即送至发热门诊进一步排查。放射科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开展预约及分诊工作,各检查机房实行动态分时段预约,并设置专人专岗在分诊处动态调控候诊区患者数量,尽量避免检查区域人员聚集。各检查分点患者就近分散检查,并适当限制患者及陪伴者的活动区域。
2.2 患者就检实行分区、分类检查制度
根据华西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院内防控要求[11]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放射科建立四区三通道检查机制,即设立污染区、半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设置发热患者、普通患者、医务人员专用进出通道,以隔离发热与普通患者。放射科与医院感染管理部、感染性疾病中心、发热门诊、安全保卫部、中央运输部等相关部门及科室协调,对新冠肺炎患者放射检查实行严格分区;在发热门诊就近区域独立设置发热患者专用影像检查区,开辟发热患者专用放射检查通道,配置专用直接数字平板 X 线成像系统、 CT 检查室以及自助报告及胶片打印机;关闭与发热影像检查专区连接的所有通道,使发热患者与普通患者的影像检查区完全隔离。
放射科大型设备多且复杂,应该按照就检患者类型及检查部位进行分类检查,各类检查需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执行。发热患者 CT 就检必须全程由专人陪同并通过发热专用通道进行。检查前,发热门诊通知放射科技师和安全保卫部做好接诊准备。胸部 CT 扫描序列统一采用胸部高分辨薄层扫描。扫描结束后,技师立刻浏览图像,确保图像质量满足诊断后,立即电话通知医师书写报告,并即刻完成消杀流程。专用机房设置《放射科发热患者检查信息登记本》,准确记录检查完成时间、接检人员情况、消杀时间等信息。在发热专用检查区,多个疑似或确诊患者同时段待检时,建议按照先检查疑似患者,后检查确诊患者的顺序分时段分批次检查。非发热患者根据患者的检查部位来区分就检。放射科设置非发热患者胸部检查专用机房,相应机房放射技师、护士提高防护级别。每例患者的胸部 CT 扫描结束后,技师立即预览图像,一旦发现患者肺部 CT 影像可疑,应立即请胸部组诊断医生复核,若诊断医生确认患者 CT 影像高度怀疑新冠肺炎,则报告医院感染部门,让该患者到发热门诊进一步排查,并按照要求对检查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其余非发热患者非胸部检查按照预约时间,通过普通患者就诊通道至相应检查室就检即可。
通过分区、分类的检查制度的实行,放射科在对就检患者、全科医务人员做到更大程度保护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全科整体工作效率。
2.3 医务人员三分类管理
放射科科内人员构成相对复杂,放射科医、技、护及工勤人员实行三分类管理:不接触患者的诊断医师,不直接接触发热患者的技术、护理及工勤人员,直接接触发热患者的技术及护理人员。医院感染控制培训全科覆盖,各类工作人员根据所在工作区域严格按照相应防护级别进行规范防护。科内各类医务人员尽量避免聚集及非必要交叉流动,禁止不同检查分区及穿戴不同级别防护用品的医务人员交叉流动。
2.4 严格督查消杀流程
放射科所有检查室均保证工作时段持续空气消毒。患者检查的间歇,建议至少 2 次/d 进行 2 000 mg/L 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并定期通风。每例确诊或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就检后,立即用 2 000 mg/L 的含氯消毒剂或 75% 乙醇单方向擦拭检查区域及操作室内可触及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操作键盘、鼠标等)并建议通风 30~60 min 再进行后续检查。所有检查室严格执行检查前后消杀标准流程。放射科将一线风险岗位工作服的清洗频率,由常规 2 次/周调整为 1 次/d。
3 建立防护用品集中管理、分级使用制度
规范使用防护用品是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的前提,因此放射科防护用品后勤保障工作至关重要。疫情期间,防护用品短缺,为了避免浪费,放射科建立防护用品集中管理制度,实行防护物资统一调配、分级使用,倾斜一线工作人员,保障全体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供给。
发热检查区需直接接触发热患者的技术及护理人员需要按照要求进行二级防护,为气管插管或危重新冠肺炎患者检查时需进行三级防护。非发热患者胸部检查专用机房的技师、护士在一级防护标准基础上增加隔离衣与护目镜。其余所有不直接接触发热患者的诊断、技术、护理及工勤人员统一进行一级防护。
防护用品作为医护人员的坚实防线,放射科坚持按照不同岗位防护级别合理配置防护用品,每日根据各岗位实际合理用量,制定防护用品的使用计划并上报使用清单,实行专人领取和发放。
4 设立疑似病例追踪随访机制
2020 年 1 月 17 日—2 月 21 日,华西医院共累计接检发热患者 4 270 人次。重大疫情下面对的就检人数多,患者情况复杂,多学科协同是控制疫情、提高医疗质量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放射科积极主动参与由医务部牵头的疑难病例多学科协同诊疗活动,并负责所有新冠肺炎影像的解读,为临床疑似病例诊断提供依据,并排查临床假阴性病例。
对于危重患者,放射科组织专家,每日与心脏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中心等重点科室组成多学科会诊讨论团队,梳理讨论院内新冠肺炎患者的情况,积极配合优化诊疗流程。
对于疑似病例的追踪随访,放射科建立疑似患者影像诊断记录标识档案,主动联系临床(门诊或住院)主管医生,直到病毒核酸检查确诊或排除新冠肺炎诊断。
目前,从非发热患者胸部检查中发现肺部影像学疑似并上报至医院的患者中,已有 3 名患者在随后进行的核酸检测结果证实为阳性。
5 推行远程网络帮扶
此次疫情中,在华西医院的统一部署下,放射科充分利用第 5 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优势,开展远程在线会诊和积极参与全省危重患者救治方案的多学科讨论。华西医院是四川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组长单位和第 5 代移动通信技术远程多学科会诊中心,利用此平台,放射科积极参与各地远程会诊工作,每日定时为甘孜、广安、资阳、宜宾、达州、南充、德阳、绵阳等地多家医疗机构提供疑难病例会诊和多学科救治方案讨论。截至 2020 年2 月 17 日,华西医院放射科已完成 96 例新冠肺炎危重患者远程会诊。
通过四川省放射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远程会诊网络以及微信工作群,华西医院放射科不定期为全省 21 家市级质控分中心及县区级基层医院病例进行会诊,帮助各地解决新冠肺炎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难题。放射科还派出多名胸部组专家参与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不定期线下病例会诊,全力提供影像技术和诊断支持。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华西医院放射科率先利用四川省放射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网络,组织全省放射质控专家,收集整理各地病例,结合我省目前疫情流行的实际案例,牵头并组织撰写四川省放射医学质控中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检查与诊断流程”的建议》第一版及第二版,该建议在全省各医疗机构放射科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作为放射技术全国牵头单位之一,华西医院放射科召集并参与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检查院内感染防控管理: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推荐意见(第一版)》,并将其发布在《中华放射学杂志》[12]。放射科不仅应实时了解最新临床诊疗规范和指南,更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区域实际情况建立规范与共识。华西医院放射科这一系列规范与共识的发布对全省甚至全国各地规范开展疫情期间放射检查起到了引领与指导作用。
6 推行网络在线教学
作为教学医院的科室,华西医院放射科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寒假期间正值疫情形势严峻,根据医院统一部署,放射科开展线上教学,包括线上集体备课、线上大课讲授和见习教学准备工作、进修结业的线上结业考试,保障后续本科学生顺利开学、进修学员顺利结业。研究生导师定期在线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
放射科还统一收集本院职工、研究生、规范化培训医师、规范化培训技师、进修学员、实习医生和技师的旅居信息、健康信息,并对假期和工作排班模式进行相应调整,确保减少人员流动,兼顾临床工作正常开展。
7 启动新冠肺炎应急科研攻关
面对新冠肺炎这种新型重大传染病,科研攻关是彻底消灭疫情的关键,需在保证不影响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放射科首先建立科室/实验室新冠肺炎团队,实行导师分层负责管理制度;对放射科人员实行机动管理,让有科研思路的临床医技人员能有时间开展临床科研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兄弟科室的临床科研工作。
放射科还积极组织以防疫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工作,开展科研攻关,总结检查技术及临床管理方面的创新;以新冠肺炎的影像筛查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评估等方向为目标,借助人工智能卷积神经网络、影像组学方法等新技术积极开展研究;总结影像技术和临床管理方面如人员防护、战疫时人员和设备资源配置、岗位管理及人员、检查流程等的创新。截至目前,放射科已申报各级项目6 项,以优先发表形式在中英文杂志发表新冠肺炎影像相关研究 1 篇[13]、专家共识 1 篇[12],在投论文 10 篇。
放射科与对口支援的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开展临床科研指导和合作,与当地影像团队一起积极开展新冠肺炎胸部影像的大数据研究,充分发挥对口支援人员的桥头堡作用。
8 组织宣教活动
放射科通过多种形式援助一线抗疫,组织开展科普宣教,传播正能量,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疫情,彰显华西放射人的社会责任。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放射科在疫情初始,就以专业素质及政治素养双过硬为标准,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组建好一支党员骨干医疗志愿者预备队,第一次预备队报名包括医、技人员共计 66 名。2020 年 2 月 2 日,放射科派出医师、技师各 1 名作为华西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成员,紧急驰援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2020 年 2 月 16 日,放射科派出诊断组胸部组长作为华西医院派驻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的第二支医疗队成员,参与接管其重症病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同时,放射科积极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从专业角度及时发布新冠肺炎放射检查相关的信息,如新冠肺炎的影像表现、疫情期间放射检查注意事项及预约、改约流程等,同时利用网络进行科普宣教,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宣讲,提升公众对疾病正确认识,有利于疫情防控。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授权的各大网络媒体平台,组织科内专家利用休息时间多次在线为医疗领域地从业者及广大民众讲解疫情相关知识,并在线回答网友关于“新冠肺炎”的热点问题。截至 2 月 21 日放射科已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各类宣讲共 3 次,其中在线收视人数最多近 200 万。
9 小结
综上,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华西医院作为全国最具学科影响力的单位之一,开展了一系列管理创新工作[14]。而放射科也结合实际,开展了上述管理创新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 年1 月 21 日—2 月 18 日这 28 d 内,放射科胸部高分辨率 CT 检查 11 589 人次,发热筛查患者的报告时间从日常急诊的平均 2 h 缩短至约 16 min,工作人员无一例感染,这得益于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实施的一系列管理举措。其中,感染控制体系的建立和流程规范落实是整个管理举措的核心和关键。华西医院放射科基于强有力的组织构架、科学有序的运行机制和全科员工的团结一致,实现了全国同专业医、管、研全方位的影像资源整合,发挥了重点学科区域性引领作用。
2020 年新年伊始,一场席卷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给全国人民的健康带来重大威胁的同时,也成为对全国医务工作者的一场严峻考验。在新冠肺炎患者的筛查、确诊、治疗评估和预后监测等方面,放射影像检查特别是 CT 检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然而,在类似新冠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重大突发疫情下如何有效组织医、技、护等医务人员,在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同时积极开展临床医教研管等工作,这是放射科管理人员面临的一道难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放射科作为区域危急重症医疗中心的影像领头单位,在此次疫情中,其管理团队借鉴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情防控和汶川、玉树地震应急救治的经验,针对科室布局面积大、设备种类复杂分散、工作人员构成复杂以及检查数量大的实际情况,在第一时间提出对策,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普遍可操作性的放射检查管理举措,并且承担引领和指导其他医院放射科工作的重任。这些管理举措主要包括建立疫情管理组织构架,构建科内防控体系,梳理临床流程,建立区域协调,开展科研攻关和进行科普宣讲等方面(图 1),分述如下。

1 成立放射科抗疫应急管理小组
在重大疫情面前,放射科首先要保证相关工作井然有序。因此,建立放射科抗疫管理组织构架(图 2),并明确责任与分工是保证其他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2020 年 1 月 21 日,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华西医院放射科管理小组会同党支部成立了“抗击新冠肺炎应急管理小组”,并进行明确分工,明晰工作职责(科主任担任组长,负责抗疫工作整体统筹;分管副主任、医疗组长、技师长及护士长任组员,负责协调各组对应工作的具体落实;专人专岗负责包括拟定检查流程、胸部影像会诊及病例追踪、医院感染培训与督查、物资协调保障、信息宣传等工作),要求做到政令上通下达,责任落实到位。

在此基础上,华西医院放射科合理调配人力资源,重点保障新冠肺炎影像检查的临床工作,特别是胸部影像诊断亚专业组的医技人员配置;抽调影像技术业务骨干组成发热患者影像检查工作小组,巡查收集汇总一线动态及时上报管理小组;抽调影像诊断业务骨干组成新冠肺炎诊断专家组,负责新冠肺炎疑难病例会诊,并组织诊断组全体医师定期学习新冠肺炎国家诊疗规范及标准[1]和最新的中英文论文[2-10];建立既往疑似病例追踪制度。
2 构建放射科感染控制体系
作为医院大型设备最多、最复杂以及人员构成最复杂的科室,在设立抗疫管理组织构架和人员配置的同时,放射科立即根据新冠肺炎传播特点制定放射科的感染控制体系,这是防止科内交叉感染保护职工和患者的重中之重。
2.1 专人专岗开展预约及分诊预检工作
所有人员进入放射科前均需正确佩戴口罩,并在医院各入口及放射科检查分诊处接受体温监测,若体温高于 37.3℃,则立即送至发热门诊进一步排查。放射科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开展预约及分诊工作,各检查机房实行动态分时段预约,并设置专人专岗在分诊处动态调控候诊区患者数量,尽量避免检查区域人员聚集。各检查分点患者就近分散检查,并适当限制患者及陪伴者的活动区域。
2.2 患者就检实行分区、分类检查制度
根据华西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院内防控要求[11]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放射科建立四区三通道检查机制,即设立污染区、半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设置发热患者、普通患者、医务人员专用进出通道,以隔离发热与普通患者。放射科与医院感染管理部、感染性疾病中心、发热门诊、安全保卫部、中央运输部等相关部门及科室协调,对新冠肺炎患者放射检查实行严格分区;在发热门诊就近区域独立设置发热患者专用影像检查区,开辟发热患者专用放射检查通道,配置专用直接数字平板 X 线成像系统、 CT 检查室以及自助报告及胶片打印机;关闭与发热影像检查专区连接的所有通道,使发热患者与普通患者的影像检查区完全隔离。
放射科大型设备多且复杂,应该按照就检患者类型及检查部位进行分类检查,各类检查需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执行。发热患者 CT 就检必须全程由专人陪同并通过发热专用通道进行。检查前,发热门诊通知放射科技师和安全保卫部做好接诊准备。胸部 CT 扫描序列统一采用胸部高分辨薄层扫描。扫描结束后,技师立刻浏览图像,确保图像质量满足诊断后,立即电话通知医师书写报告,并即刻完成消杀流程。专用机房设置《放射科发热患者检查信息登记本》,准确记录检查完成时间、接检人员情况、消杀时间等信息。在发热专用检查区,多个疑似或确诊患者同时段待检时,建议按照先检查疑似患者,后检查确诊患者的顺序分时段分批次检查。非发热患者根据患者的检查部位来区分就检。放射科设置非发热患者胸部检查专用机房,相应机房放射技师、护士提高防护级别。每例患者的胸部 CT 扫描结束后,技师立即预览图像,一旦发现患者肺部 CT 影像可疑,应立即请胸部组诊断医生复核,若诊断医生确认患者 CT 影像高度怀疑新冠肺炎,则报告医院感染部门,让该患者到发热门诊进一步排查,并按照要求对检查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其余非发热患者非胸部检查按照预约时间,通过普通患者就诊通道至相应检查室就检即可。
通过分区、分类的检查制度的实行,放射科在对就检患者、全科医务人员做到更大程度保护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全科整体工作效率。
2.3 医务人员三分类管理
放射科科内人员构成相对复杂,放射科医、技、护及工勤人员实行三分类管理:不接触患者的诊断医师,不直接接触发热患者的技术、护理及工勤人员,直接接触发热患者的技术及护理人员。医院感染控制培训全科覆盖,各类工作人员根据所在工作区域严格按照相应防护级别进行规范防护。科内各类医务人员尽量避免聚集及非必要交叉流动,禁止不同检查分区及穿戴不同级别防护用品的医务人员交叉流动。
2.4 严格督查消杀流程
放射科所有检查室均保证工作时段持续空气消毒。患者检查的间歇,建议至少 2 次/d 进行 2 000 mg/L 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并定期通风。每例确诊或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就检后,立即用 2 000 mg/L 的含氯消毒剂或 75% 乙醇单方向擦拭检查区域及操作室内可触及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操作键盘、鼠标等)并建议通风 30~60 min 再进行后续检查。所有检查室严格执行检查前后消杀标准流程。放射科将一线风险岗位工作服的清洗频率,由常规 2 次/周调整为 1 次/d。
3 建立防护用品集中管理、分级使用制度
规范使用防护用品是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的前提,因此放射科防护用品后勤保障工作至关重要。疫情期间,防护用品短缺,为了避免浪费,放射科建立防护用品集中管理制度,实行防护物资统一调配、分级使用,倾斜一线工作人员,保障全体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供给。
发热检查区需直接接触发热患者的技术及护理人员需要按照要求进行二级防护,为气管插管或危重新冠肺炎患者检查时需进行三级防护。非发热患者胸部检查专用机房的技师、护士在一级防护标准基础上增加隔离衣与护目镜。其余所有不直接接触发热患者的诊断、技术、护理及工勤人员统一进行一级防护。
防护用品作为医护人员的坚实防线,放射科坚持按照不同岗位防护级别合理配置防护用品,每日根据各岗位实际合理用量,制定防护用品的使用计划并上报使用清单,实行专人领取和发放。
4 设立疑似病例追踪随访机制
2020 年 1 月 17 日—2 月 21 日,华西医院共累计接检发热患者 4 270 人次。重大疫情下面对的就检人数多,患者情况复杂,多学科协同是控制疫情、提高医疗质量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放射科积极主动参与由医务部牵头的疑难病例多学科协同诊疗活动,并负责所有新冠肺炎影像的解读,为临床疑似病例诊断提供依据,并排查临床假阴性病例。
对于危重患者,放射科组织专家,每日与心脏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中心等重点科室组成多学科会诊讨论团队,梳理讨论院内新冠肺炎患者的情况,积极配合优化诊疗流程。
对于疑似病例的追踪随访,放射科建立疑似患者影像诊断记录标识档案,主动联系临床(门诊或住院)主管医生,直到病毒核酸检查确诊或排除新冠肺炎诊断。
目前,从非发热患者胸部检查中发现肺部影像学疑似并上报至医院的患者中,已有 3 名患者在随后进行的核酸检测结果证实为阳性。
5 推行远程网络帮扶
此次疫情中,在华西医院的统一部署下,放射科充分利用第 5 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优势,开展远程在线会诊和积极参与全省危重患者救治方案的多学科讨论。华西医院是四川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组长单位和第 5 代移动通信技术远程多学科会诊中心,利用此平台,放射科积极参与各地远程会诊工作,每日定时为甘孜、广安、资阳、宜宾、达州、南充、德阳、绵阳等地多家医疗机构提供疑难病例会诊和多学科救治方案讨论。截至 2020 年2 月 17 日,华西医院放射科已完成 96 例新冠肺炎危重患者远程会诊。
通过四川省放射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远程会诊网络以及微信工作群,华西医院放射科不定期为全省 21 家市级质控分中心及县区级基层医院病例进行会诊,帮助各地解决新冠肺炎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难题。放射科还派出多名胸部组专家参与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不定期线下病例会诊,全力提供影像技术和诊断支持。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华西医院放射科率先利用四川省放射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网络,组织全省放射质控专家,收集整理各地病例,结合我省目前疫情流行的实际案例,牵头并组织撰写四川省放射医学质控中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检查与诊断流程”的建议》第一版及第二版,该建议在全省各医疗机构放射科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作为放射技术全国牵头单位之一,华西医院放射科召集并参与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检查院内感染防控管理: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推荐意见(第一版)》,并将其发布在《中华放射学杂志》[12]。放射科不仅应实时了解最新临床诊疗规范和指南,更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区域实际情况建立规范与共识。华西医院放射科这一系列规范与共识的发布对全省甚至全国各地规范开展疫情期间放射检查起到了引领与指导作用。
6 推行网络在线教学
作为教学医院的科室,华西医院放射科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寒假期间正值疫情形势严峻,根据医院统一部署,放射科开展线上教学,包括线上集体备课、线上大课讲授和见习教学准备工作、进修结业的线上结业考试,保障后续本科学生顺利开学、进修学员顺利结业。研究生导师定期在线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
放射科还统一收集本院职工、研究生、规范化培训医师、规范化培训技师、进修学员、实习医生和技师的旅居信息、健康信息,并对假期和工作排班模式进行相应调整,确保减少人员流动,兼顾临床工作正常开展。
7 启动新冠肺炎应急科研攻关
面对新冠肺炎这种新型重大传染病,科研攻关是彻底消灭疫情的关键,需在保证不影响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放射科首先建立科室/实验室新冠肺炎团队,实行导师分层负责管理制度;对放射科人员实行机动管理,让有科研思路的临床医技人员能有时间开展临床科研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兄弟科室的临床科研工作。
放射科还积极组织以防疫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工作,开展科研攻关,总结检查技术及临床管理方面的创新;以新冠肺炎的影像筛查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评估等方向为目标,借助人工智能卷积神经网络、影像组学方法等新技术积极开展研究;总结影像技术和临床管理方面如人员防护、战疫时人员和设备资源配置、岗位管理及人员、检查流程等的创新。截至目前,放射科已申报各级项目6 项,以优先发表形式在中英文杂志发表新冠肺炎影像相关研究 1 篇[13]、专家共识 1 篇[12],在投论文 10 篇。
放射科与对口支援的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开展临床科研指导和合作,与当地影像团队一起积极开展新冠肺炎胸部影像的大数据研究,充分发挥对口支援人员的桥头堡作用。
8 组织宣教活动
放射科通过多种形式援助一线抗疫,组织开展科普宣教,传播正能量,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疫情,彰显华西放射人的社会责任。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放射科在疫情初始,就以专业素质及政治素养双过硬为标准,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组建好一支党员骨干医疗志愿者预备队,第一次预备队报名包括医、技人员共计 66 名。2020 年 2 月 2 日,放射科派出医师、技师各 1 名作为华西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成员,紧急驰援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2020 年 2 月 16 日,放射科派出诊断组胸部组长作为华西医院派驻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的第二支医疗队成员,参与接管其重症病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同时,放射科积极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从专业角度及时发布新冠肺炎放射检查相关的信息,如新冠肺炎的影像表现、疫情期间放射检查注意事项及预约、改约流程等,同时利用网络进行科普宣教,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宣讲,提升公众对疾病正确认识,有利于疫情防控。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授权的各大网络媒体平台,组织科内专家利用休息时间多次在线为医疗领域地从业者及广大民众讲解疫情相关知识,并在线回答网友关于“新冠肺炎”的热点问题。截至 2 月 21 日放射科已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各类宣讲共 3 次,其中在线收视人数最多近 200 万。
9 小结
综上,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华西医院作为全国最具学科影响力的单位之一,开展了一系列管理创新工作[14]。而放射科也结合实际,开展了上述管理创新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 年1 月 21 日—2 月 18 日这 28 d 内,放射科胸部高分辨率 CT 检查 11 589 人次,发热筛查患者的报告时间从日常急诊的平均 2 h 缩短至约 16 min,工作人员无一例感染,这得益于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实施的一系列管理举措。其中,感染控制体系的建立和流程规范落实是整个管理举措的核心和关键。华西医院放射科基于强有力的组织构架、科学有序的运行机制和全科员工的团结一致,实现了全国同专业医、管、研全方位的影像资源整合,发挥了重点学科区域性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