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开始用于癌症靶向治疗,其使用在改善癌症预后的同时也带来了多种免疫相关的不良事件,其中累及神经系统的不良事件以神经肌病更常见。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增多,识别和治疗这类神经肌病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文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神经肌病(包括周围神经病、重症肌无力、肌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评估、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旨在为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使用者对此类神经肌病的诊断、治疗能力和降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导致的残疾率和病死率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引用本文: 钟庆玲, 曾莉, 谈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神经肌病. 华西医学, 2020, 35(6): 734-737. doi: 10.7507/1002-0179.202003528 复制
免疫检查点是一类可以终止免疫反应的蛋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通过激活免疫通路增强免疫,用在癌症的免疫治疗上,可以提高抗肿瘤作用。目前 ICI 主要包括 3 类:① 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抗体;② 程序性死亡蛋白-1 抗体;③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抗体。ICI 可导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其发生率与癌症类型无关,但不同类型 ICI 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不同[1-2],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几乎涉及所有系统,常见的是消化系统、皮肤、内分泌腺。ICI 引起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少见,发生率不超过 3%[3],但发生严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概率较其他器官或系统高 0.4%~0.7%[1]。ICI 相关周围神经肌肉系统免疫不良事件又被称为 ICI 相关神经肌病,最常见的包括周围神经病、重症肌无力、肌炎[4]。此类神经肌病大多可控,但也可能很严重或危及生命[1, 5]。本文就 3 种常见的 ICI 相关神经肌病进行综述,旨在为提高 ICI 使用者对此类神经肌病的诊断、治疗能力和降低 ICI 导致的残疾率和病死率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1 流行病学
ICI 相关神经肌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发生在 ICI 治疗期间或之后的任何时间。2010 年 9 月—2015 年 12 月,英国皇家马斯登医院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ICI 单药治疗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 1.6%,其中程序性死亡蛋白-1 抑制剂为 3%,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抑制剂为 1.1%,联合治疗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 14%[2]。周围神经病是最常见的 ICI 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不超过 1%,占所有 ICI 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 1/3~2/3[2, 6-8]。ICI 相关周围神经病种类较多,其中 ICI 相关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报道最多,其发生率为 0.1%~0.3%[4]。有文献报道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的发病率仅为 0.12%~0.2%[4, 9],而 ICI 相关肌炎的发生率为 0.3%[4]。
2 发病机制
2.1 周围神经病
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脱髓鞘是发生 ICI 相关周围神经病的主要潜在机制,其原因在于机体失去对周围神经的髓鞘或轴突抗原的免疫耐受[10]。临床研究显示,对周围神经组织的自身免疫反应并不局限于髓鞘,还能影响细胞体、郎飞结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轴突结构[10]。
2.2 重症肌无力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推测与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激活和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产生相关[3]。
2.3 肌炎
ICI 相关肌炎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假说提出可能源于肿瘤与健康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之间的免疫交叉反应[3]。
3 临床表现
3.1 周围神经病
ICI 相关周围神经病种类较多,其中 ICI 相关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的报道最多。ICI 相关周围神经病的特点为:① 临床表现:急性感觉运动障碍,同时伴神经反射减弱,常累及颅神经[4]。② 实验室检查:ICI 相关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患者的血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常为阴性,脑脊液呈蛋白-细胞分离、轻度淋巴细胞增多(10~15 个细胞/mm3)、葡萄糖水平正常[3, 11]。③ 电生理检查:显示脱髓鞘改变,包括 F 波潜伏期延长、周围神经传导速度降低和传导阻滞等改变[12]。④ 病理检查:部分病例提示炎细胞浸润,神经外可见以 T 淋巴细胞为主的血管周围炎[4]。也有文献报道 ICI 相关周围神经病可表现为孤立的颅神经病变[12]。多数患者表现为运动神经损害为主,一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单纯感觉神经损害[10]。2 项 meta 分析报道服用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抑制剂后出现感觉周围神经损害的发病率分别为 8.6% 和 6.31%[12-13]。
3.2 重症肌无力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多见于 70 岁以上患者,通常发生在 ICI 治疗后的 2~6 周,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出现的时间越早,预后越差[4]。该病的特点为:① 临床表现:波动性无力和易疲劳,全身的骨骼肌均可受累[14]。单纯的眼肌型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少见,中轴肌、面肌、延髓肌受累较常见,可迅速发展为肌无力危象[9, 15]。有学者发现 42%~50% 的全身型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患者需要呼吸支持,是特发性重症肌无力患者的 7 倍[4]。② 实验室检查: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新斯的明试验、冰敷试验可出现阳性,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率为 57%~83%[11, 14]。部分患者可合并高肌酸激酶血症,提示可能同时合并 ICI 相关肌炎[4]。肌酸激酶和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测定已被推荐作为肿瘤患者使用 ICI 前筛查的常规检查[14]。③ 神经电生理改变: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异常主要是 3 Hz 的低频动作电位波幅减低,或者单纤维肌电图异常表现为颤抖增宽[16-17]。
3.3 肌炎
ICI 相关肌炎多见于 70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4]。临床症状通常在 ICI 治疗的最初 2 个月出现,并迅速恶化,症状的高峰通常发生在起病后 30 d 内,中位数为 9 d[18-19]。该病的特点为:① 临床表现:不同 ICI 相关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对一致,最常见的表现为肌痛伴中轴、肢带、眼外肌无力。肌痛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通常局限在颈、背、近端肢体[19]。无力以中轴肌无力为主,表现为骨盆肌和肩带肌的对称无力[19]。不同于多肌炎或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CI 相关肌炎患者常有眼肌受累,其中上睑下垂常见,可以是单侧或双侧不对称的,50%~68% 的患者有复视,部分患者可合并重症肌无力[19]。延髓肌受累时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ICI 相关肌炎患者还可能出现进行性全身肌无力,最严重的可累及呼吸肌或心肌,累及心肌时可无症状,也可表现为非特异性胸闷、胸痛或突发心律失常。需要指出的是,部分 ICI 相关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这两种疾病可同时存在,这类患者更易发生肌无力危象[14, 18]。② 实验室检查:ICI 相关肌炎患者通常肌酸激酶明显升高,重症患者的肌酸激酶可波动于 333~20 270 U/L(中位数为 4 565 U/L)[14]。除肌酸激酶增高外,部分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肌钙蛋白 T 也可升高,提示心肌炎可能[20]。肌炎相关抗体及肌炎特异抗体通常呈阴性[18-19, 21]。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且没有自身免疫病史的胸腺瘤患者使用 ICI 可诱发 ICI 相关肌炎[22]。此外,ICI 相关肌炎和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也可同时存在,除了肌炎相关检查外,重复神经电刺激和乙酰胆碱受体自身抗体检查是必需的[9, 18]。肌电图可能提示肌源性损害[4]。③ 病理检查:在病理方面,ICI 相关肌炎与其他类型的特发性肌炎不同[23-24],前者的肌肉活检提示重度局灶性肌纤维坏死、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和肌膜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分子表达上调,炎性细胞以 CD68+巨噬细胞为主,部分病例可伴少量 CD8+或 CD4+ T 细胞浸润,而 CD20+ T 细胞少见[16]。病理方面需注意两点:A. ICI 相关肌炎所致肌肉损害为局灶性,肌肉活检前通过电生理检查及肌肉 MRI 选择合适肌肉进行活检有助于提高肌肉病理阳性检出率;B. 类固醇激素治疗一段时间后再行肌肉活检可能会导致假阴性结果[16, 25]。
4 评估、诊断和治疗
当接受 ICI 治疗的患者出现急性神经症状,根据临床表现,可完善头颅 MRI、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排除代谢、内分泌、感染、中毒和肿瘤复发等原因后,可诊断 ICI 相关神经肌病。早期神经系统评估是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的基础。目前缺乏生物标志物来预测有神经肌肉损伤风险的患者,加强神经肌病相关症状的评估和关注实验室异常,有助于早期识别这种可能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15, 26]。即使周围神经肌肉方面的 ICI 相关不良事件初始症状很严重,但只要早期积极予以免疫调节疗法,往往都有不错的疗效。及时诊断、停药,早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加强多学科协作对临床预后非常重要。严重病例应考虑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和其他免疫调节治疗。下文分别介绍了 ICI 相关周围神经病、重症肌无力和肌炎的评估、诊断和治疗。
4.1 周围神经病
ICI 相关周围神经病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肌电图表现综合分析作出诊断,病理检查不是必须的。ICI 相关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的症状与吉兰-巴雷综合征非常相似,不同的是激素作一线用药对 ICI 相关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有较好的疗效[13]。原则上大剂量激素治疗无效者,免疫抑制治疗需要立即升级[4]。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血浆交换是最常见的二线治疗方案[8, 16]。
4.2 重症肌无力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改变综合诊断[4, 11]。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几乎不能自发缓解,一旦发现需立即住院。除轻症患者可单独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绝大多数需要联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合并心肌炎、肌炎的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患者预后差[21]。尚无证据表明抗乙酰胆碱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使用 ICI 后会增加发生重症肌无力的风险,提示此类患者可以安全使用 ICI[4]。此外,需注意的是,既往已确诊的重症肌无力,在使用 ICI 后出现恶化也属于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4]。
4.3 肌炎
ICI 相关肌炎的诊断除了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肌电图外,也常需要进行病理活检[4, 14]。此外,相比非心肌炎患者(病死率为 14.9%),合并重症心肌炎的 ICI 相关肌炎患者预后极差,病死率为 51.5%[21, 27-28]。合并心肌炎时,应予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脏 MRI 进行评估。考虑到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抗体和程序性死亡蛋白-1 抗体的半衰期为 3~4 周,对于 ICI 相关肌炎患者,建议激素至少维持 3 个月后缓慢减量[1, 23]。肿瘤患者使用 ICI 治疗过程中发生 ICI 相关肌炎时应停用 ICI 并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大约 84% 的 ICI 相关肌炎患者在 ICI 停药和免疫调节治疗后临床症状可明显改善,且预后良好[14]。
5 小结与展望
ICI 相关神经肌病虽然不常见,但若未及时干预,可发展至严重危及生命的情况。临床医生应了解这些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快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显著降低由于治疗副作用导致的残疾率和病死率。多学科协作、及时停用 ICI、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启动支持对症治疗,这些都是改善这类神经肌病预后的重要措施。目前预防和减少 ICI 相关神经肌病仍然是一个挑战,未来研究的重点是 ICI 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和探究 ICI 相关神经系统不良事件进展的预测因素,这将有助于优化监测和指导治疗策略的制定。
免疫检查点是一类可以终止免疫反应的蛋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通过激活免疫通路增强免疫,用在癌症的免疫治疗上,可以提高抗肿瘤作用。目前 ICI 主要包括 3 类:① 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抗体;② 程序性死亡蛋白-1 抗体;③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抗体。ICI 可导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其发生率与癌症类型无关,但不同类型 ICI 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不同[1-2],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几乎涉及所有系统,常见的是消化系统、皮肤、内分泌腺。ICI 引起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少见,发生率不超过 3%[3],但发生严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概率较其他器官或系统高 0.4%~0.7%[1]。ICI 相关周围神经肌肉系统免疫不良事件又被称为 ICI 相关神经肌病,最常见的包括周围神经病、重症肌无力、肌炎[4]。此类神经肌病大多可控,但也可能很严重或危及生命[1, 5]。本文就 3 种常见的 ICI 相关神经肌病进行综述,旨在为提高 ICI 使用者对此类神经肌病的诊断、治疗能力和降低 ICI 导致的残疾率和病死率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1 流行病学
ICI 相关神经肌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发生在 ICI 治疗期间或之后的任何时间。2010 年 9 月—2015 年 12 月,英国皇家马斯登医院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ICI 单药治疗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 1.6%,其中程序性死亡蛋白-1 抑制剂为 3%,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抑制剂为 1.1%,联合治疗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 14%[2]。周围神经病是最常见的 ICI 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不超过 1%,占所有 ICI 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 1/3~2/3[2, 6-8]。ICI 相关周围神经病种类较多,其中 ICI 相关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报道最多,其发生率为 0.1%~0.3%[4]。有文献报道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的发病率仅为 0.12%~0.2%[4, 9],而 ICI 相关肌炎的发生率为 0.3%[4]。
2 发病机制
2.1 周围神经病
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脱髓鞘是发生 ICI 相关周围神经病的主要潜在机制,其原因在于机体失去对周围神经的髓鞘或轴突抗原的免疫耐受[10]。临床研究显示,对周围神经组织的自身免疫反应并不局限于髓鞘,还能影响细胞体、郎飞结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轴突结构[10]。
2.2 重症肌无力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推测与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激活和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产生相关[3]。
2.3 肌炎
ICI 相关肌炎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假说提出可能源于肿瘤与健康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之间的免疫交叉反应[3]。
3 临床表现
3.1 周围神经病
ICI 相关周围神经病种类较多,其中 ICI 相关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的报道最多。ICI 相关周围神经病的特点为:① 临床表现:急性感觉运动障碍,同时伴神经反射减弱,常累及颅神经[4]。② 实验室检查:ICI 相关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患者的血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常为阴性,脑脊液呈蛋白-细胞分离、轻度淋巴细胞增多(10~15 个细胞/mm3)、葡萄糖水平正常[3, 11]。③ 电生理检查:显示脱髓鞘改变,包括 F 波潜伏期延长、周围神经传导速度降低和传导阻滞等改变[12]。④ 病理检查:部分病例提示炎细胞浸润,神经外可见以 T 淋巴细胞为主的血管周围炎[4]。也有文献报道 ICI 相关周围神经病可表现为孤立的颅神经病变[12]。多数患者表现为运动神经损害为主,一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单纯感觉神经损害[10]。2 项 meta 分析报道服用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抑制剂后出现感觉周围神经损害的发病率分别为 8.6% 和 6.31%[12-13]。
3.2 重症肌无力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多见于 70 岁以上患者,通常发生在 ICI 治疗后的 2~6 周,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出现的时间越早,预后越差[4]。该病的特点为:① 临床表现:波动性无力和易疲劳,全身的骨骼肌均可受累[14]。单纯的眼肌型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少见,中轴肌、面肌、延髓肌受累较常见,可迅速发展为肌无力危象[9, 15]。有学者发现 42%~50% 的全身型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患者需要呼吸支持,是特发性重症肌无力患者的 7 倍[4]。② 实验室检查: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新斯的明试验、冰敷试验可出现阳性,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率为 57%~83%[11, 14]。部分患者可合并高肌酸激酶血症,提示可能同时合并 ICI 相关肌炎[4]。肌酸激酶和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测定已被推荐作为肿瘤患者使用 ICI 前筛查的常规检查[14]。③ 神经电生理改变: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异常主要是 3 Hz 的低频动作电位波幅减低,或者单纤维肌电图异常表现为颤抖增宽[16-17]。
3.3 肌炎
ICI 相关肌炎多见于 70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4]。临床症状通常在 ICI 治疗的最初 2 个月出现,并迅速恶化,症状的高峰通常发生在起病后 30 d 内,中位数为 9 d[18-19]。该病的特点为:① 临床表现:不同 ICI 相关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对一致,最常见的表现为肌痛伴中轴、肢带、眼外肌无力。肌痛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通常局限在颈、背、近端肢体[19]。无力以中轴肌无力为主,表现为骨盆肌和肩带肌的对称无力[19]。不同于多肌炎或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CI 相关肌炎患者常有眼肌受累,其中上睑下垂常见,可以是单侧或双侧不对称的,50%~68% 的患者有复视,部分患者可合并重症肌无力[19]。延髓肌受累时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ICI 相关肌炎患者还可能出现进行性全身肌无力,最严重的可累及呼吸肌或心肌,累及心肌时可无症状,也可表现为非特异性胸闷、胸痛或突发心律失常。需要指出的是,部分 ICI 相关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这两种疾病可同时存在,这类患者更易发生肌无力危象[14, 18]。② 实验室检查:ICI 相关肌炎患者通常肌酸激酶明显升高,重症患者的肌酸激酶可波动于 333~20 270 U/L(中位数为 4 565 U/L)[14]。除肌酸激酶增高外,部分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肌钙蛋白 T 也可升高,提示心肌炎可能[20]。肌炎相关抗体及肌炎特异抗体通常呈阴性[18-19, 21]。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且没有自身免疫病史的胸腺瘤患者使用 ICI 可诱发 ICI 相关肌炎[22]。此外,ICI 相关肌炎和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也可同时存在,除了肌炎相关检查外,重复神经电刺激和乙酰胆碱受体自身抗体检查是必需的[9, 18]。肌电图可能提示肌源性损害[4]。③ 病理检查:在病理方面,ICI 相关肌炎与其他类型的特发性肌炎不同[23-24],前者的肌肉活检提示重度局灶性肌纤维坏死、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和肌膜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分子表达上调,炎性细胞以 CD68+巨噬细胞为主,部分病例可伴少量 CD8+或 CD4+ T 细胞浸润,而 CD20+ T 细胞少见[16]。病理方面需注意两点:A. ICI 相关肌炎所致肌肉损害为局灶性,肌肉活检前通过电生理检查及肌肉 MRI 选择合适肌肉进行活检有助于提高肌肉病理阳性检出率;B. 类固醇激素治疗一段时间后再行肌肉活检可能会导致假阴性结果[16, 25]。
4 评估、诊断和治疗
当接受 ICI 治疗的患者出现急性神经症状,根据临床表现,可完善头颅 MRI、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排除代谢、内分泌、感染、中毒和肿瘤复发等原因后,可诊断 ICI 相关神经肌病。早期神经系统评估是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的基础。目前缺乏生物标志物来预测有神经肌肉损伤风险的患者,加强神经肌病相关症状的评估和关注实验室异常,有助于早期识别这种可能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15, 26]。即使周围神经肌肉方面的 ICI 相关不良事件初始症状很严重,但只要早期积极予以免疫调节疗法,往往都有不错的疗效。及时诊断、停药,早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加强多学科协作对临床预后非常重要。严重病例应考虑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和其他免疫调节治疗。下文分别介绍了 ICI 相关周围神经病、重症肌无力和肌炎的评估、诊断和治疗。
4.1 周围神经病
ICI 相关周围神经病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肌电图表现综合分析作出诊断,病理检查不是必须的。ICI 相关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的症状与吉兰-巴雷综合征非常相似,不同的是激素作一线用药对 ICI 相关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有较好的疗效[13]。原则上大剂量激素治疗无效者,免疫抑制治疗需要立即升级[4]。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血浆交换是最常见的二线治疗方案[8, 16]。
4.2 重症肌无力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改变综合诊断[4, 11]。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几乎不能自发缓解,一旦发现需立即住院。除轻症患者可单独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绝大多数需要联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合并心肌炎、肌炎的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患者预后差[21]。尚无证据表明抗乙酰胆碱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使用 ICI 后会增加发生重症肌无力的风险,提示此类患者可以安全使用 ICI[4]。此外,需注意的是,既往已确诊的重症肌无力,在使用 ICI 后出现恶化也属于 ICI 相关重症肌无力[4]。
4.3 肌炎
ICI 相关肌炎的诊断除了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肌电图外,也常需要进行病理活检[4, 14]。此外,相比非心肌炎患者(病死率为 14.9%),合并重症心肌炎的 ICI 相关肌炎患者预后极差,病死率为 51.5%[21, 27-28]。合并心肌炎时,应予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脏 MRI 进行评估。考虑到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抗体和程序性死亡蛋白-1 抗体的半衰期为 3~4 周,对于 ICI 相关肌炎患者,建议激素至少维持 3 个月后缓慢减量[1, 23]。肿瘤患者使用 ICI 治疗过程中发生 ICI 相关肌炎时应停用 ICI 并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大约 84% 的 ICI 相关肌炎患者在 ICI 停药和免疫调节治疗后临床症状可明显改善,且预后良好[14]。
5 小结与展望
ICI 相关神经肌病虽然不常见,但若未及时干预,可发展至严重危及生命的情况。临床医生应了解这些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快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显著降低由于治疗副作用导致的残疾率和病死率。多学科协作、及时停用 ICI、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启动支持对症治疗,这些都是改善这类神经肌病预后的重要措施。目前预防和减少 ICI 相关神经肌病仍然是一个挑战,未来研究的重点是 ICI 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和探究 ICI 相关神经系统不良事件进展的预测因素,这将有助于优化监测和指导治疗策略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