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项 CT 影像新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展现出潜力及应用前景。该文就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早期筛查和评估、术后碘造影剂外渗和继发性脑出血鉴别以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进行综述,旨在为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更好地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引用本文: 张萍, 李洁. 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华西医学, 2020, 35(6): 719-723. doi: 10.7507/1002-0179.202005085 复制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严重,脑卒中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 1 114.8/10 万人年、246.8/10 万人年和 114.8/10 万人年,脑卒中患者中 80% 左右为缺血性脑卒中[1]。尽管在超早期(3 或 4.5 h 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2],但其使用有相对严格的时间窗和适应证、禁忌证,能在时间窗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相对较低[3]。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最严重、预后最差的亚型[4-5],但仅 6%~30%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能够通过静脉溶栓实现闭塞血管再通,获益程度有限[6]。相比静脉溶栓治疗,早期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7-9]。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项 CT 影像新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展现出潜力及应用前景。该文就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旨在为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更好地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 概述
双源 CT 核心部分有 2 套相对独立的数据采集系统,2 套数据采集和重建系统同时工作,2 套球管与探测器组合,各自独立发射和接受射线,独立完成图像处理,在图像重建时,由 2 套采集系统获得的数据可以重建出独立的图像和融合的图像[10-11]。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即在不同的能量下成像,其基本过程是:一次扫描中球管 A 和球管 B 分别以 140 kV 和 80 kV 的管电压各自独立发射射线,将各自对应的数据采集转换后获得 2 组独立的原始影像数据,在图像重建时,计算机自动将采集装置 A 获得的数据与 B 获得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算法处理,即可得所需的影像[10-11]。2005 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发出拥有 2 套球管-探测器的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系统,并不断对该系统进行技术创新、升级改造,先后于 2009 年、2015 年推出第 2 代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系统—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及 SOMATOM Force 开源 CT(即第 3 代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系统)。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具有低剂量、低造影剂、超快速、超高空间分辨率等优势[12]。快速且高质量的脑成像和血管成像是脑卒中防治策略中的关键因素[1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早期有效血运重建离不开能够快速、准确显示责任动脉供血情况、脑血管储备功能及缺血半暗带且能提供脑组织灌注情况、代谢状态、脑血流动力学信息的脑成像技术。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以其突破性的技术优势,成为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运重建中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的热点。
2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2.1 在早期筛查和评估中的应用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评估,影像学能直观地显示闭塞血管的部位及程度[14]。CT 和 MRI 是急性大血管闭塞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在急诊脑血管病的处理流程中,其普及应用率越来越高。MRI 能在病程早期显示梗死核心区域,同时进行 MRI 血管成像能对闭塞血管显影,但有耗时相对较长、对患者配合度要求高的缺点。CT 血管成像是目前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脑血管评估方法,通过对颈部及颅内的联合扫描能够对血栓位置、长度和侧支循环情况进行初步评价[15]。但由于常规 CT 血管成像的影像是利用增强和平扫 2 次扫描相减后得到的,因此采集数据时,除前后 2 次扫描床和球管的相对位置不变外,在整个检查过程中,要求患者的姿势保持不动。如果在前后 2 次扫描中患者不能维持固定姿势,影像结果就会出现伪影,导致成像质量不佳[16]。而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模式解决了 2 次扫描之间空间匹配不良的问题,能快速进行血管重建,评价组织血流灌注,完成 CT 平扫+CT 血管成像+脑血流灌注显像“一站式”扫描[17]。
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模式有如下优点:① 虚拟平扫,减少辐射剂量:虚拟平扫技术有 2 种后处理算法,分别为物质解析理论和硬斑算法。前者可区分软组织、碘剂等,后者可区分钙化和碘剂。通过该技术可获得反应碘衰减系数的 2 组图像,一组是未去除碘剂的图像(碘分布图),另一组是去除碘剂的图像(Siemens 虚拟平扫图像或 General Electric 水基图像[18]。研究显示,虚拟平扫图像质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有望替代真正的平扫,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19]。② 去除骨骼及钙化,清晰显示狭窄或闭塞的大血管:在头颈部 CT 血管成像的图像后处理中,去除骨骼的影像,清晰地显示血管结构及局部病变如狭窄、闭塞、膨大等是图像后重建中主要的工作,与此同时,钙化也是影响血管评价质量的重要因素[16]。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模式可有效地去除骨质及钙化对成像质量的干扰,在脑血管重建成像中通过对不同物质的后处理技术,减少钙化血管壁、颅底骨质对成像质量的影响,更加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情况[20]。血管成像去钙化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双能量扫描数据将 3 种不同物质(碘、钙化或骨骼、软组织)分别进行后处理,以判断血管结构及局部病变如有无狭窄或闭塞[21]。③ 评价脑组织碘的含量及血流灌注: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尝试使用功能影像学方法进行梗死核心及缺血半暗带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临床症状-影像不匹配”及“缺血核心-灌注缺损不匹配”,以期进一步筛选可能的获益人群甚至拓展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22-23]。采用以 Force CT 为代表的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可在最短 0.6 s 内快速完成头颈部 CT 血管成像的同时,采用双能量成像及其后处理技术判断增强后碘在脑组织内的分布差异,能更有效地显示脑灌注缺损,评价急性脑梗死的低灌注区[24]。
2.2 在鉴别治疗后碘造影剂外渗和继发性脑出血中的应用
常规 CT 平扫常用来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及发现并发症,尤其是术后继发性出血。而在早期血运重建术后由于血脑屏障的损害,碘造影剂常会发生外渗,渗入局部脑组织的碘造影剂与出血在常规 CT 平扫上密度相近。因此,在造影剂还未完全吸收时,术后 24 h 内很难通过常规 CT 平扫进行鉴别[25]。血管再通治疗后出血常发生于治疗后 24~36 h[26],不同的出血转化其预后有差异[10]。如果不能在早期及时准确地鉴别碘造影剂外渗和出血类型,将给临床诊断、治疗带来巨大的风险。而单纯依靠常规平扫 CT,继发性出血需待早期血运重建术后 24 h 以后碘造影剂逐渐吸收才能获得明确诊断,往往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或者因为判别错误导致治疗错误[26]。因此,通过影像学手段在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早期鉴别碘造影剂外渗出和继发性脑出血,提高早期出血确诊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通过一种基于 3 类物质分离解析的算法(3-material decomposition algorithm)获得虚拟平扫图像和碘叠加图像[27],使其可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运重建术后早期出血的识别中发挥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术后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中,单纯融合图像中高密度区代表术后继发出血、碘造影剂外渗或两者皆有;虚拟平扫图像中高密度区代表术后继发出血;而碘叠加图像中高密度区代表碘造影剂外渗[11]。国内外有多篇文献报道,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能早期识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28-31]。Gupta 等[29]对 18 例患者行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以区分碘造影剂外渗和颅内出血;发现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诊断颅内出血的灵敏度为 100%,特异度 91%,准确率为 93%。Tijssen 等[30]纳入了 30 例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术后立即行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同时术后 24 h 后复查常规平扫 CT,发现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早期识别颅内出血的灵敏度为 100%,特异度为 89%,准确率为 89%。国内刘美洲等[31]纳入 46 例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患者,于动脉溶栓术后 2 h 内行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术后 48 h 行常规 CT 平扫明确诊断,结果发现单纯融合图像法对出血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 66.67%、100.00%、100.00%、96.15% 和 96.43%,叠加融合图像诊断法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 100.00%、96.00%、75.00%、10.000% 和 96.43%,叠加融合图像对颅内出血、造影剂外渗及出血合并造影剂外渗的诊断准确性均相对较高。上述研究结果均证实了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在鉴别颅内出血和造影剂外渗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些研究均是一些小样本的探索性研究,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是否能作为标准的临床诊断方法还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2.3 在治疗后预后预测中的应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中造影剂的使用可以导致术后 CT 显示高密度影,且被认为与血脑屏障破坏相关,而 CT 高密度影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目前尚存在争议[32-33]。在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对于早期鉴别 CT 高密度影中的出血和造影剂外渗有良好的准确性,从而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程度的血脑屏障破坏,然而很少有研究特别关注到象征血脑屏障破坏的造影剂外渗对预后的预测价值。Renú等[34]纳入了 132 例接受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术后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结果分为 3 组:无高密度区组 53 例,造影剂外渗组 32 例,早期脑出血组 47 例,随访 90 d 时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作为临床结局指标(不良结局定义为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 3~6 分)。结果发现,造影剂外渗[比值比=11.3,95% 置信区间(3.34,38.95)]和早期脑出血[比值比=15.1,95% 置信区间(3.85,59.35)]均与不良结局相关。尽管完全再通,造影剂外渗组和早期出血组的不良结局发生率仍显著高于无高密度区组。伴有造影剂外渗的患者与无高密度区的患者相比,随访期迟发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比值比=4.5,95% 置信区间(1.22,16.37)]。因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上的造影剂外渗和早期出血,均有可能与不良临床结局相关。Chen 等[35]对 166 例经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 24 h 内进行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51 例患者的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提示造影剂外渗,与无造影剂外渗的患者相比,出现造影剂外渗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延长(444.8 vs. 374.0 min,P=0.044),是出血转化(比值比=2.150)和短期内不良临床结局(比值比=2.936)的独立因素。Djurdjevic 等[36]对 20 例接受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发现的 45 处血脑屏障破坏区进行分析,并与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利用碘图和虚拟平扫影像的密度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发现在碘图上未来出现梗死的区域密度要高于未来没有出现梗死的区域,在虚拟平扫影像上未来出现梗死的区域密度较未来没有出现梗死的区域偏低。因此,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梗死进展、出血转化、预后的预测中可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未来需要开展更多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3 小结与展望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能在术前快速准确地评估血管情况,术后早期评估有无出血转化、血脑屏障破坏,且对预后的预测也有一定价值。但未来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严重,脑卒中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 1 114.8/10 万人年、246.8/10 万人年和 114.8/10 万人年,脑卒中患者中 80% 左右为缺血性脑卒中[1]。尽管在超早期(3 或 4.5 h 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2],但其使用有相对严格的时间窗和适应证、禁忌证,能在时间窗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相对较低[3]。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最严重、预后最差的亚型[4-5],但仅 6%~30% 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能够通过静脉溶栓实现闭塞血管再通,获益程度有限[6]。相比静脉溶栓治疗,早期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7-9]。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项 CT 影像新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展现出潜力及应用前景。该文就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旨在为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更好地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 概述
双源 CT 核心部分有 2 套相对独立的数据采集系统,2 套数据采集和重建系统同时工作,2 套球管与探测器组合,各自独立发射和接受射线,独立完成图像处理,在图像重建时,由 2 套采集系统获得的数据可以重建出独立的图像和融合的图像[10-11]。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即在不同的能量下成像,其基本过程是:一次扫描中球管 A 和球管 B 分别以 140 kV 和 80 kV 的管电压各自独立发射射线,将各自对应的数据采集转换后获得 2 组独立的原始影像数据,在图像重建时,计算机自动将采集装置 A 获得的数据与 B 获得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算法处理,即可得所需的影像[10-11]。2005 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发出拥有 2 套球管-探测器的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系统,并不断对该系统进行技术创新、升级改造,先后于 2009 年、2015 年推出第 2 代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系统—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及 SOMATOM Force 开源 CT(即第 3 代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系统)。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具有低剂量、低造影剂、超快速、超高空间分辨率等优势[12]。快速且高质量的脑成像和血管成像是脑卒中防治策略中的关键因素[1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早期有效血运重建离不开能够快速、准确显示责任动脉供血情况、脑血管储备功能及缺血半暗带且能提供脑组织灌注情况、代谢状态、脑血流动力学信息的脑成像技术。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以其突破性的技术优势,成为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运重建中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的热点。
2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2.1 在早期筛查和评估中的应用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评估,影像学能直观地显示闭塞血管的部位及程度[14]。CT 和 MRI 是急性大血管闭塞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在急诊脑血管病的处理流程中,其普及应用率越来越高。MRI 能在病程早期显示梗死核心区域,同时进行 MRI 血管成像能对闭塞血管显影,但有耗时相对较长、对患者配合度要求高的缺点。CT 血管成像是目前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脑血管评估方法,通过对颈部及颅内的联合扫描能够对血栓位置、长度和侧支循环情况进行初步评价[15]。但由于常规 CT 血管成像的影像是利用增强和平扫 2 次扫描相减后得到的,因此采集数据时,除前后 2 次扫描床和球管的相对位置不变外,在整个检查过程中,要求患者的姿势保持不动。如果在前后 2 次扫描中患者不能维持固定姿势,影像结果就会出现伪影,导致成像质量不佳[16]。而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模式解决了 2 次扫描之间空间匹配不良的问题,能快速进行血管重建,评价组织血流灌注,完成 CT 平扫+CT 血管成像+脑血流灌注显像“一站式”扫描[17]。
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模式有如下优点:① 虚拟平扫,减少辐射剂量:虚拟平扫技术有 2 种后处理算法,分别为物质解析理论和硬斑算法。前者可区分软组织、碘剂等,后者可区分钙化和碘剂。通过该技术可获得反应碘衰减系数的 2 组图像,一组是未去除碘剂的图像(碘分布图),另一组是去除碘剂的图像(Siemens 虚拟平扫图像或 General Electric 水基图像[18]。研究显示,虚拟平扫图像质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有望替代真正的平扫,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19]。② 去除骨骼及钙化,清晰显示狭窄或闭塞的大血管:在头颈部 CT 血管成像的图像后处理中,去除骨骼的影像,清晰地显示血管结构及局部病变如狭窄、闭塞、膨大等是图像后重建中主要的工作,与此同时,钙化也是影响血管评价质量的重要因素[16]。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模式可有效地去除骨质及钙化对成像质量的干扰,在脑血管重建成像中通过对不同物质的后处理技术,减少钙化血管壁、颅底骨质对成像质量的影响,更加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情况[20]。血管成像去钙化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双能量扫描数据将 3 种不同物质(碘、钙化或骨骼、软组织)分别进行后处理,以判断血管结构及局部病变如有无狭窄或闭塞[21]。③ 评价脑组织碘的含量及血流灌注: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尝试使用功能影像学方法进行梗死核心及缺血半暗带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临床症状-影像不匹配”及“缺血核心-灌注缺损不匹配”,以期进一步筛选可能的获益人群甚至拓展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22-23]。采用以 Force CT 为代表的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可在最短 0.6 s 内快速完成头颈部 CT 血管成像的同时,采用双能量成像及其后处理技术判断增强后碘在脑组织内的分布差异,能更有效地显示脑灌注缺损,评价急性脑梗死的低灌注区[24]。
2.2 在鉴别治疗后碘造影剂外渗和继发性脑出血中的应用
常规 CT 平扫常用来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及发现并发症,尤其是术后继发性出血。而在早期血运重建术后由于血脑屏障的损害,碘造影剂常会发生外渗,渗入局部脑组织的碘造影剂与出血在常规 CT 平扫上密度相近。因此,在造影剂还未完全吸收时,术后 24 h 内很难通过常规 CT 平扫进行鉴别[25]。血管再通治疗后出血常发生于治疗后 24~36 h[26],不同的出血转化其预后有差异[10]。如果不能在早期及时准确地鉴别碘造影剂外渗和出血类型,将给临床诊断、治疗带来巨大的风险。而单纯依靠常规平扫 CT,继发性出血需待早期血运重建术后 24 h 以后碘造影剂逐渐吸收才能获得明确诊断,往往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或者因为判别错误导致治疗错误[26]。因此,通过影像学手段在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早期鉴别碘造影剂外渗出和继发性脑出血,提高早期出血确诊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通过一种基于 3 类物质分离解析的算法(3-material decomposition algorithm)获得虚拟平扫图像和碘叠加图像[27],使其可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运重建术后早期出血的识别中发挥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术后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中,单纯融合图像中高密度区代表术后继发出血、碘造影剂外渗或两者皆有;虚拟平扫图像中高密度区代表术后继发出血;而碘叠加图像中高密度区代表碘造影剂外渗[11]。国内外有多篇文献报道,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能早期识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28-31]。Gupta 等[29]对 18 例患者行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以区分碘造影剂外渗和颅内出血;发现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诊断颅内出血的灵敏度为 100%,特异度 91%,准确率为 93%。Tijssen 等[30]纳入了 30 例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术后立即行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同时术后 24 h 后复查常规平扫 CT,发现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早期识别颅内出血的灵敏度为 100%,特异度为 89%,准确率为 89%。国内刘美洲等[31]纳入 46 例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患者,于动脉溶栓术后 2 h 内行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术后 48 h 行常规 CT 平扫明确诊断,结果发现单纯融合图像法对出血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 66.67%、100.00%、100.00%、96.15% 和 96.43%,叠加融合图像诊断法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 100.00%、96.00%、75.00%、10.000% 和 96.43%,叠加融合图像对颅内出血、造影剂外渗及出血合并造影剂外渗的诊断准确性均相对较高。上述研究结果均证实了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在鉴别颅内出血和造影剂外渗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些研究均是一些小样本的探索性研究,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是否能作为标准的临床诊断方法还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2.3 在治疗后预后预测中的应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中造影剂的使用可以导致术后 CT 显示高密度影,且被认为与血脑屏障破坏相关,而 CT 高密度影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目前尚存在争议[32-33]。在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对于早期鉴别 CT 高密度影中的出血和造影剂外渗有良好的准确性,从而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程度的血脑屏障破坏,然而很少有研究特别关注到象征血脑屏障破坏的造影剂外渗对预后的预测价值。Renú等[34]纳入了 132 例接受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术后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结果分为 3 组:无高密度区组 53 例,造影剂外渗组 32 例,早期脑出血组 47 例,随访 90 d 时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作为临床结局指标(不良结局定义为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 3~6 分)。结果发现,造影剂外渗[比值比=11.3,95% 置信区间(3.34,38.95)]和早期脑出血[比值比=15.1,95% 置信区间(3.85,59.35)]均与不良结局相关。尽管完全再通,造影剂外渗组和早期出血组的不良结局发生率仍显著高于无高密度区组。伴有造影剂外渗的患者与无高密度区的患者相比,随访期迟发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比值比=4.5,95% 置信区间(1.22,16.37)]。因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上的造影剂外渗和早期出血,均有可能与不良临床结局相关。Chen 等[35]对 166 例经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 24 h 内进行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51 例患者的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提示造影剂外渗,与无造影剂外渗的患者相比,出现造影剂外渗的患者血管再通时间延长(444.8 vs. 374.0 min,P=0.044),是出血转化(比值比=2.150)和短期内不良临床结局(比值比=2.936)的独立因素。Djurdjevic 等[36]对 20 例接受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发现的 45 处血脑屏障破坏区进行分析,并与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利用碘图和虚拟平扫影像的密度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发现在碘图上未来出现梗死的区域密度要高于未来没有出现梗死的区域,在虚拟平扫影像上未来出现梗死的区域密度较未来没有出现梗死的区域偏低。因此,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梗死进展、出血转化、预后的预测中可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未来需要开展更多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3 小结与展望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能在术前快速准确地评估血管情况,术后早期评估有无出血转化、血脑屏障破坏,且对预后的预测也有一定价值。但未来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双源 CT 双能量扫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