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 病毒感染与人类淋巴和上皮起源的多种肿瘤有关,该病毒在大部分人体内以潜伏性感染的形式存在。EB 病毒编码的相关基因对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起关键作用,在相关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重要的促进作用。该文将简要介绍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的特征,EB 病毒潜伏性感染相关的蛋白编码基因和非编码基因(包括 EB 病毒核抗原基因、EB 病毒潜伏膜蛋白基因、EB 病毒编码小 RNA 基因以及 EB 病毒微 RNA 基因),以及这些基因在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及后续肿瘤发生中的主要作用机制,旨在为全面了解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与其导致肿瘤的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引用本文: 王中浩, 张可依, 丰姝, 陶传敏. EB病毒潜伏性感染相关基因在其所致肿瘤中的作用机制. 华西医学, 2021, 36(8): 1108-1114. doi: 10.7507/1002-0179.202007037 复制
每年大约有 200 万例肿瘤的发生与感染性病原体有关,而 EB 病毒是第 1 个被发现会导致肿瘤发生的人类病毒,每年约 20 万例肿瘤与其相关[1]。已知 EB 病毒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包括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鼻咽癌和 EB 病毒相关胃癌等上皮组织肿瘤[1-2]。作为人类最常见的病毒感染类型,世界范围内约 95% 的成年人为 EB 病毒阳性,但 EB 病毒在大部分人体内以潜伏性感染的形式存在,表现为无症状的终生感染[2]。EB 病毒的持续潜伏性感染是其病毒基因与宿主基因间特殊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当这种相互作用出现异常时,往往会导致 EB 病毒相关肿瘤的发生。虽然已知 EB 病毒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但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相关基因在潜伏性感染以及由潜伏性感染进展为肿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将简要介绍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相关基因,以及这些基因在 EB 病毒所致肿瘤发生中的主要作用机制,旨在为了解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与 EB 病毒所致肿瘤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定依据。
1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
EB 病毒为双链 DNA 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又被称为人类疱疹病毒第 4 型。与其他疱疹病毒科的病毒类似,EB 病毒的生命周期也包含潜伏性感染和裂解复制 2 个阶段。被 EB 病毒感染的 B 细胞进入 EB 病毒的裂解周期时,会产生大量的病毒颗粒,并感染更多的人体细胞。与裂解复制周期相比,处于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状态的细胞并不会组装和释放病毒颗粒,且 EB 病毒基因组以环状附加体的形式存在于宿主细胞核内,此时宿主细胞的 DNA 聚合酶参与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而在裂解复制周期中则是由病毒编码的 DNA 聚合酶负责病毒基因组的复制[3]。1984 年,人们获得第 1 个 EB 病毒毒株 B95-8 的完整序列图谱,大大加速了相关研究的进展。在此基因图谱基础上,研究人员相继确定了 EB 病毒的单个病毒基因,并发现这些病毒编码基因的协调表达对于 EB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潜伏性感染非常关键,后续研究也表明这些病毒编码基因在宿主细胞由潜伏性感染进展为肿瘤细胞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3]。潜伏性感染相关基因是帮助 EB 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建立潜伏性感染的 EB 病毒编码基因,包括 EB 病毒核抗原(Epstein-Barr virus nuclear antigen,EBNA)基因、EB 病毒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基因、EB 病毒编码小 RNA(Epstein-Barr virus encoded small RNA,EBER)基因以及 EB 病毒微 RNA 基因。此外,根据 B 细胞表达上述基因组合模式的不同,可将 EB 病毒的潜伏性感染分为潜伏 0 期(不表达任何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相关基因)、潜伏Ⅰ期(仅表达EBNA1基因)、潜伏Ⅱ期(表达EBNA1、LMP1和LMP2基因)和潜伏Ⅲ期(表达所有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相关基因)[3]。
2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相关基因在 EB 病毒所致肿瘤中的作用机制
与人体内的其他基因类似,EB 病毒的基因也可分为蛋白编码基因和非编码基因两大类,EBNA基因家族和LMP基因家族的蛋白编码基因通过转录翻译为相应的病毒蛋白来发挥功能,EBER基因和 EB 病毒微 RNA 基因则是通过转录为病毒 RNA 的形式来发挥作用。
2.1 EBNA基因家族
2.1.1 EBNA1
① 辅助 EB 病毒的潜伏性感染:EBNA基因家族有 6 个成员,EBNA1是其中唯一在所有 EB 病毒相关肿瘤中都有表达的病毒编码基因[4]。EBNA1编码一种多功能的二聚体病毒蛋白,通过与病毒附加体内部复制起始位点上的特异性序列结合,调控特定 EB 病毒基因的表达,从而维持 EB 病毒基因组在宿主细胞核内以附加体的形式存在[5]。EBNA1还可通过介导 EB 病毒基因组与宿主染色体的紧密联系,从而在保证宿主细胞分裂的同时,辅助附加体的复制和分配;EBNA1不仅在 EB 病毒基因组附加体的维持和复制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还介导了潜伏性感染细胞的免疫逃逸。EBNA1内部具有一段甘氨酸-丙氨酸重复序列,此段序列对细胞中 EB 病毒的潜伏性感染非常重要,其不仅可以保护EBNA1免受蛋白酶体的降解,还可以抑制人体内的免疫反应过程[6]。Jiang 等[7]研究发现EBNA1的甘氨酸-丙氨酸重复序列可以通过抑制顺式调控而干扰抗原的处理过程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限制性抗原呈递,从而避免细胞毒性 T 细胞对 EB 病毒感染细胞的识别应答。
② 促进 EB 病毒相关肿瘤的发生:EBNA1通过辅助 EB 病毒的潜伏性感染,免疫逃逸宿主的病毒清除功能,保证了 EB 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持续存在,这也为后续 EB 病毒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有研究显示EBNA1可以在转基因小鼠中诱导 B 细胞淋巴瘤的发生,表明其可作为病毒源的原癌基因发挥作用[8]。伯基特淋巴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存必须依赖于EBNA1的表达,EBNA1也可促进 B 淋巴瘤细胞的增殖生长[8-9]。另外,EBNA1还可以抑制人微 RNA-200a 和微 RNA-200b 的表达,从而导致鼻咽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10]。有研究表明,当以抑制剂选择性地抑制EBNA1的 DNA 结合活性后,便可阻断 EB 病毒的潜伏性感染;同时,该抑制剂还可通过抑制 EB 病毒基因的表达,改变鼻咽癌裸鼠模型中转化生长因子-β 信号通路的表达,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11]。
综上,EBNA1通过调控宿主基因和病毒基因的表达来辅助 EB 病毒的潜伏性感染,同时在 EB 病毒相关肿瘤中起原癌基因的作用,但还需更多的研究来揭示EBNA1在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进展为肿瘤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2.1.2 EBNA2
① 作为反式激活因子促进 EB 病毒感染细胞的肿瘤转化:EBNA2是 EB 病毒编码的一种反式激活因子,在潜伏期病毒基因的转录和 EB 病毒感染细胞的永生化及肿瘤转化中发挥关键作用[12]。与其他转录因子不同,EBNA2并不能直接与其顺式作用元件结合,而是需要在宿主 C 启动子结合因子 1 的帮助下才能结合其靶标序列—EB 病毒的 C 启动子[12]。在 EB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期间,EBNA2和 C 启动子结合因子 1 形成的复合体与 C 启动子结合,促进相关病毒基因的转录激活,从而表达 EB 病毒介导细胞永生化所需的全部潜伏基因。Ling 等[13]研究发现当EBNA2的 323 和 324 位氨基酸突变后,EBNA2便失去了与 C 启动子结合因子 1 结合的能力,也就不能转录激活相关 EB 病毒基因的表达。EBNA2还可在 B 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重组信号结合蛋白-Jκ 和早期 B 淋巴细胞因子 1 的帮助下,激活多个靶基因如CD23的转录表达,促进 B 细胞的生存和生长[14]。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缺失EBNA2的 EB 病毒突变体无法转化 B 细胞为永生化细胞[15],说明EBNA2是 EB 病毒转化 B 细胞为永生化肿瘤细胞的必要条件。
② 通过调控甲基化参与 EB 病毒相关肿瘤发生:除了上述反式激活因子功能,EBNA2还可通过介导病毒基因和宿主基因的甲基化修饰,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相关肿瘤的发生。甲基胞嘧啶加双氧酶 2 基因主要参与 DNA 的去甲基化修饰,Lu 等[16]研究发现甲基胞嘧啶加双氧酶 2 基因可以与EBNA2结合形成复合物,参与 EB 病毒潜伏Ⅲ期细胞中 DNA 甲基化状态的调控,通过调控相应基因的表达而参与 EB 病毒介导的 B 细胞永生化过程。Anastasiadou 等[17]研究发现EBNA2与早期 B 淋巴细胞因子 1 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以抑制微 RNA-34a 的转录,从而间接提高微 RNA-34a 靶基因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 的表达。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 的高表达有利于肿瘤细胞逃逸 T 细胞的免疫识别,因此EBNA2在相关肿瘤细胞的生存中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EBNA2可转化 EB 病毒感染细胞为永生化的肿瘤细胞,并介导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但其在靶基因的甲基化修饰与表达调控中的作用仍需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1.3 EBNA3
EBNA3基因家族包括EBNA3A、EBNA3B和EBNA3C,EBNA3仅表达于处于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Ⅲ期的细胞中。EBNA3的 3 个家族成员在 EB 病毒基因组上的位置紧密相连,3 个基因的信使 RNA 由同一个初始转录本通过可变剪切而来,因此在蛋白序列上表现出一定的同源性。与EBNA1和EBNA2不同,EBNA3并不直接与宿主的 DNA 结合,而是与多种宿主细胞转录因子以及 DNA 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发挥其转录调控的作用[18]。
① EBNA3A和EBNA3C的原癌基因功能:虽然 3 种EBNA3在生物学功能上表现出一定的功能互补性,但相关的遗传学研究表明仅有EBNA3A和EBNA3C对于 B 细胞在体外的永生化转化是必需的[19]。EBNA3A和EBNA3C不仅是 B 细胞的转化生长所必需,在转化后细胞的生长维持中也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EBNA3A和EBNA3C可以与多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发生直接相互作用,从而扰乱 DNA 合成前期到 DNA 合成期和 DNA 合成后期到细胞分裂期的细胞周期检查点,促进 B 细胞的转化生长并诱导随后 B 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18, 20-22]。EBNA3C能够通过多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抑制p53的功能,从而减少p53所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促进细胞的生存[23-24]。EBNA3C还可与p73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体,从而抑制转录因子 E2F-1-p73 通路所介导的细胞凋亡。EBNA3A和EBNA3C能介导 DNA 甲基转移酶对 Bcl-2 相互作用细胞死亡介导因子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修饰,抑制 Bcl-2 相互作用细胞死亡介导因子的表达,从而拮抗其所诱导的细胞凋亡[18]。细胞自噬主要是损坏细胞器和错误折叠蛋白在溶酶体中的降解再利用过程,有利于保证细胞的健康状态,从而有助于维持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并抑制细胞凋亡过程。EBNA3C 通过表观调控的方式激活自噬相关基因 3、自噬相关基因 5 和自噬相关基因 7 的表达,促进自噬体的形成,增强细胞自噬作用,抑制细胞凋亡,从而有利于 EB 病毒感染细胞的生存[25]。Runt 相关转录因子 1 和 Runt 相关转录因子 13 在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unt 相关转录因子 1 的表达可抑制细胞的生长,Runt 相关转录因子 3 则可与 Runt 相关转录因子 1 的启动子区结合而抑制其表达。Gunnell 等[26]研究发现EBNA3A和EBNA3C能够在重组信号结合蛋白-Jκ 的帮助下,与 Runt 相关转录因子 3 编码区上游的超级增强子结合,激活 Runt 相关转录因子 3 的表达,从而减弱 Runt 相关转录因子 1 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最终促进细胞的生长。EBNA3A和EBNA3C通过干扰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发挥其原癌基因功能。
② EBNA3B的抑癌基因功能:与EBNA3A和EBNA3C的原癌基因作用相比,EBNA3B更多是作为抑癌基因发挥作用。White 等[27]发现以缺失EBNA3B的 EB 病毒突变体感染人源化小鼠,仍可诱导淋巴瘤的发生,且所引发的淋巴瘤更具侵袭性,还能免疫逃逸 T 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在 EB 病毒阳性的伯基特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样本中,检测到了可影响EBNA2蛋白表达的基因突变。这都表明EBNA3B是 EB 病毒编码的抑癌基因,而其功能失活有助于感染细胞的免疫逃逸和淋巴瘤的发生。
③ EBNA3与EBNA2的协同作用:已知EBNA2通过与重组信号结合蛋白-Jκ 结合而发挥其转录激活作用,ENBA3(EBNA3A和EBNA3C)通过其 N 末端的同源序列,也可与重组信号结合蛋白-Jκ 发生相互作用。EBNA3通过与EBNA2竞争结合重组信号结合蛋白-Jκ,拮抗EBNA2的转录激活功能,发挥转录抑制的作用,减少某些宿主基因的表达;EBNA3还可与EBNA2竞争结合 C 启动子结合因子 1,从而抑制EBNA2对 EB 病毒 C 启动子的转录激活,C 启动子控制着所有EBNA基因的转录,因此EBNA3对其自身表达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18, 28]。结合EBNA3对宿主基因和 EB 病毒基因的转录抑制功能,推测EBNA3在潜伏性感染期的表达可能有助于维持感染细胞在活化增殖和癌性增殖之间的平衡。
综上,EBNA3基因家族的 3 个成员基因各自发挥其促癌或抑癌作用,从而既能保证宿主细胞的癌性转化,又能避免肿瘤细胞被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但有关EBNA3B的研究相对较少,因而对其抑癌功能的认识尚不深入。
2.1.4 EBNA-LP(leader protein)
EBNA-LP是 EB 病毒感染静息态 B 细胞后首先表达的潜伏性感染相关基因。在 EB 病毒感染 B 细胞的早期阶段,EBNA-LP便与EBNA2协同表达,EBNA-LP也是 B 细胞永生化生长的必需基因。EBNA-LP与EBNA2具有很多共同的靶位点,从而协同激活某些特定的转录因子,促进C-myc及其下游相关基因的表达。虽然EBNA-LP和EBNA2共享某些表达调控位点,但互相之间并不会影响彼此与特定启动子或增强子序列的结合[29-30]。也有研究表明EBNA-LP并非与EBNA2共同激活某些基因的转录,而是通过“募集”某些宿主转录因子至 EB 病毒基因组区域,从而促进病毒基因的转录表达[31]。然而对其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2 LMP基因家族
2.2.1 LMP1
① 激活宿主细胞的生长代谢通路:LMP1表达于 EB 病毒潜伏Ⅲ期和潜伏Ⅱ期的细胞,在霍奇金淋巴瘤和未分化型鼻咽癌中都能检测到其表达[3]。LMP1是一个重要的 EB 病毒编码原癌基因,是 EB 病毒转化细胞的必需基因,能在体内和体外激活核转录因子-κB、Jun 激酶和 p38 信号通路[29]。在LMP1的 C 末端有 2 个转化效应位点 TES1(transformation effecter site 1)和 TES2,这 2 个位点对于核转录因子-κB 信号通路的激活和 EB 病毒介导的 B 细胞转化与永生化生长都是必需的。TES1 可以模拟 CD40 的激活信号,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 1、2、3 和 5 结合形成复合体,激活非经典核转录因子-κB 信号通路,TES2 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 6 共同激活经典核转录因子-κB 信号通路。而 TES2 是细胞转化的起始阶段所必需的,转化细胞的长期快速生长则依赖于 TES1 所激活的信号通路[29, 32-33]。LMP1还可以“劫持”宿主细胞的代谢通路,使其有利于感染细胞的快速增殖。Jiang 等[34]研究发现鼻咽癌细胞中的LMP1可以沉默HoxC8(Homeobox C8)的表达,从而减弱HoxC8对糖酵解通路的抑制作用。Xiao 等[35]同样发现LMP1能够激活鼻咽癌细胞内的糖酵解代谢过程,从而保证细胞快速生长所需的能量供应。
② 通过外泌体促进肿瘤进展:外泌体是细胞分泌到胞外的小囊泡(直径 40~100 nm),其内富含脂类、蛋白质和 RNA 分子,外泌体在肿瘤的侵袭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36]。EB 病毒阳性的鼻咽癌细胞也可分泌外泌体,其内含有高水平的 LMP1 和病毒微 RNA,能够激活受体细胞内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 Akt(又名蛋白激酶 B)信号通路,促进受体细胞的转化。Aga 等[36]发现LMP1能够提高外泌体中低氧诱导因子 1α 蛋白的含量,因此认为外泌体之所以能够促进鼻咽癌的恶性化进展,是由于其内含有的低氧诱导因子 1α 等促迁移因子的作用,其他的相关研究也显示外泌体在 EB 病毒相关肿瘤进展中起关键作用[37-38]。
2.2.2 LMP2
LMP2包括LMP2A和LMP2B,LMP2A仅在 N 末端比LMP2B多了 119 个氨基酸残基,二者在其他部分完全一致。LMP2A作为原癌基因发挥功能,LMP2A的 N 末端可以形成一个与 B 细胞受体类似的结构域,与脾酪氨酸激酶结合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LMP2A与LMP1分别激活 B 细胞的 B 细胞受体和 CD40 信号通路,从而保护生发中心内的 B 细胞免于细胞凋亡[39]。在体内条件下,LMP2A可激活 B 细胞的 Ras 通路,进而活化磷脂酰肌醇 3-激酶/Akt 信号通路,促进 B 细胞的生存并拮抗凋亡;LMP2A还能够抑制 MHC Ⅰ类链相关基因 A 和 4 型 UL16 结合蛋白的表达,从而减少 MHC Ⅰ类链相关基因 A 和 4 型 UL16 结合蛋白与 CD8+ T 细胞的相互作用,使得 EB 病毒感染细胞能够逃逸 T 细胞的免疫杀伤[40]。与单独表达LMP1或LMP2A相比,LMP1与LMP2A的共表达更能促进小鼠生发中心内 B 细胞的快速增殖,表明LMP2A与LMP1存在功能上的协同性[41-42]。当特异性靶向抑制LMP2A的功能时,可以显著抑制 EB 病毒相关恶性肿瘤的生长[43-44]。上述研究都表明LMP2A更多地作为原癌基因发挥其功能。LMP2A与 B 细胞受体交联结合后,能够促进钙离子动员的发生,抑制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的细胞进入裂解感染周期,而LMP2B与LMP2A存在共定位,能够干扰LMP2A的功能发挥,从而抑制钙离子动员过程,促进裂解感染周期的激活[45]。但关于LMP2B的相关研究较少,其特异性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综上,LMP基因家族更多是通过模拟某些宿主信号通路来促进宿主细胞的癌性转化,因此针对LMP发挥功能的关键结构域设计相应的靶向药物可作为未来 EB 病毒相关肿瘤的治疗方向。
2.3 EBER
在受到 EB 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内,除了多种 EB 病毒的蛋白质编码基因,还有不转录翻译为蛋白质的EBER。EBER包括EBER1和EBER2,长度分别为 167 和 173 个核苷酸,由宿主细胞的 RNA 聚合酶Ⅲ转录生成,存在于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Ⅰ、Ⅱ、Ⅲ期以及裂解复制周期细胞的细胞核内[46]。EBER在 EB 病毒感染细胞内大量存在,在每个感染细胞内,约有 1×106拷贝数的EBER1和 2.5×105拷贝数的EBER2[47],提示其可能具有重要功能。EBER表现出很严格的细胞核定位,而不会进行核质穿梭转运,因此EBER更多地在细胞核内发挥着基因表达调控的功能。在人体天然免疫通路中,蛋白酶 R 可应答病毒的双链 RNA 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Zerbe 等[48]的研究表明EBER1可结合蛋白酶 R 并减弱其活力,从而介导相应的免疫逃逸过程。配对盒基因 5 可促进 B 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并抑制非 B 细胞谱系基因的表达,是 B 细胞生长发育的主要调控因子。Lee 等[49]发现EBER2能与配对盒基因 5 相互作用,帮助配对盒基因 5 识别并结合到 EB 病毒基因组的末端重复区域,从而调控 EB 病毒相关原癌基因LMP1和LMP2的表达。因此,作为 EB 病毒来源的非编码 RNA,EBER更多地是作为调控子来发挥作用,但相较于其他病毒蛋白编码基因,EBER的研究手段相对较少,因此其作用机制研究也相对缺乏,相信随着对人类长链非编码 RNA 研究方法的日趋成熟,对这类病毒源非编码 RNA 的研究也将取得较大的进展。
2.4 EB 病毒编码的微 RNA
微 RNA 是一类长度约 22 个核苷酸的发挥调控功能的非编码 RNA,在人体内广泛存在,研究表明 EB 病毒也会编码产生大量的微 RNA[50]。EB 病毒感染的细胞至少表达 44 种 EB 病毒微 RNA,这些微 RNA 由 EB 病毒基因组的 BART(BamH I fragment A rightward transcript)和 BHRF1(BamH I fragment H rightward open reading frame 1)2 个区域转录而来。EB 病毒编码的微 RNA 可靶向调节 EB 病毒和宿主相关基因的表达,在感染细胞的生长和免疫逃逸中发挥作用[50]。Vereide 等[51]发现在缺失了其他 EB 病毒原癌基因的情况下,单独表达 BART 微 RNA 基因便足以维持伯基特淋巴瘤细胞的生长,且也能够促进初始 B 细胞的转化;还发现其中的 2 种 BART 微 RNA 能够靶向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 3,从而抑制细胞凋亡,保证伯基特淋巴瘤细胞的生存。在鼻咽癌细胞内的所有微 RNA 中,来自 EB 病毒的微 RNA 占其中 20%,而在弥漫大 B 淋巴瘤细胞中则只占 2%[50],提示 EB 病毒编码的微 RNA 在鼻咽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更重要的作用。Lung 等[52]在鼻咽癌细胞中也发现BART5-5p、BART7-3p、BART9-3p和BART14-3p能够协同作用以下调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基因信号通路,从而促进鼻咽癌的发生。然而,由于 EB 病毒微 RNA 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又大多集中于鼻咽癌,因此未来还需要大量研究才能对其作用机制有更全面的认识。
3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关于 EB 病毒基因在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与 EB 病毒相关肿瘤中的作用机制,目前已有较多的相关研究,然而对于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期如何进展为相关肿瘤仍未系统探讨。EB 病毒的潜伏性感染在人类中广泛存在,而 EB 病毒相关肿瘤大多是由潜伏性感染发展而来,因此对中间转化阶段的深入研究将完善人们对 EB 病毒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 EB 病毒相关肿瘤的早期诊疗。鉴于 EB 病毒编码的潜伏性感染相关基因的核心调控功能,未来的相关药物开发可将这些基因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而且相信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未来人们对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基因在 EB 病毒所致肿瘤中作用机制的认识也必将更加深刻与全面。
每年大约有 200 万例肿瘤的发生与感染性病原体有关,而 EB 病毒是第 1 个被发现会导致肿瘤发生的人类病毒,每年约 20 万例肿瘤与其相关[1]。已知 EB 病毒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包括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鼻咽癌和 EB 病毒相关胃癌等上皮组织肿瘤[1-2]。作为人类最常见的病毒感染类型,世界范围内约 95% 的成年人为 EB 病毒阳性,但 EB 病毒在大部分人体内以潜伏性感染的形式存在,表现为无症状的终生感染[2]。EB 病毒的持续潜伏性感染是其病毒基因与宿主基因间特殊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当这种相互作用出现异常时,往往会导致 EB 病毒相关肿瘤的发生。虽然已知 EB 病毒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但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相关基因在潜伏性感染以及由潜伏性感染进展为肿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将简要介绍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相关基因,以及这些基因在 EB 病毒所致肿瘤发生中的主要作用机制,旨在为了解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与 EB 病毒所致肿瘤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定依据。
1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
EB 病毒为双链 DNA 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又被称为人类疱疹病毒第 4 型。与其他疱疹病毒科的病毒类似,EB 病毒的生命周期也包含潜伏性感染和裂解复制 2 个阶段。被 EB 病毒感染的 B 细胞进入 EB 病毒的裂解周期时,会产生大量的病毒颗粒,并感染更多的人体细胞。与裂解复制周期相比,处于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状态的细胞并不会组装和释放病毒颗粒,且 EB 病毒基因组以环状附加体的形式存在于宿主细胞核内,此时宿主细胞的 DNA 聚合酶参与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而在裂解复制周期中则是由病毒编码的 DNA 聚合酶负责病毒基因组的复制[3]。1984 年,人们获得第 1 个 EB 病毒毒株 B95-8 的完整序列图谱,大大加速了相关研究的进展。在此基因图谱基础上,研究人员相继确定了 EB 病毒的单个病毒基因,并发现这些病毒编码基因的协调表达对于 EB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潜伏性感染非常关键,后续研究也表明这些病毒编码基因在宿主细胞由潜伏性感染进展为肿瘤细胞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3]。潜伏性感染相关基因是帮助 EB 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建立潜伏性感染的 EB 病毒编码基因,包括 EB 病毒核抗原(Epstein-Barr virus nuclear antigen,EBNA)基因、EB 病毒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基因、EB 病毒编码小 RNA(Epstein-Barr virus encoded small RNA,EBER)基因以及 EB 病毒微 RNA 基因。此外,根据 B 细胞表达上述基因组合模式的不同,可将 EB 病毒的潜伏性感染分为潜伏 0 期(不表达任何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相关基因)、潜伏Ⅰ期(仅表达EBNA1基因)、潜伏Ⅱ期(表达EBNA1、LMP1和LMP2基因)和潜伏Ⅲ期(表达所有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相关基因)[3]。
2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相关基因在 EB 病毒所致肿瘤中的作用机制
与人体内的其他基因类似,EB 病毒的基因也可分为蛋白编码基因和非编码基因两大类,EBNA基因家族和LMP基因家族的蛋白编码基因通过转录翻译为相应的病毒蛋白来发挥功能,EBER基因和 EB 病毒微 RNA 基因则是通过转录为病毒 RNA 的形式来发挥作用。
2.1 EBNA基因家族
2.1.1 EBNA1
① 辅助 EB 病毒的潜伏性感染:EBNA基因家族有 6 个成员,EBNA1是其中唯一在所有 EB 病毒相关肿瘤中都有表达的病毒编码基因[4]。EBNA1编码一种多功能的二聚体病毒蛋白,通过与病毒附加体内部复制起始位点上的特异性序列结合,调控特定 EB 病毒基因的表达,从而维持 EB 病毒基因组在宿主细胞核内以附加体的形式存在[5]。EBNA1还可通过介导 EB 病毒基因组与宿主染色体的紧密联系,从而在保证宿主细胞分裂的同时,辅助附加体的复制和分配;EBNA1不仅在 EB 病毒基因组附加体的维持和复制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还介导了潜伏性感染细胞的免疫逃逸。EBNA1内部具有一段甘氨酸-丙氨酸重复序列,此段序列对细胞中 EB 病毒的潜伏性感染非常重要,其不仅可以保护EBNA1免受蛋白酶体的降解,还可以抑制人体内的免疫反应过程[6]。Jiang 等[7]研究发现EBNA1的甘氨酸-丙氨酸重复序列可以通过抑制顺式调控而干扰抗原的处理过程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限制性抗原呈递,从而避免细胞毒性 T 细胞对 EB 病毒感染细胞的识别应答。
② 促进 EB 病毒相关肿瘤的发生:EBNA1通过辅助 EB 病毒的潜伏性感染,免疫逃逸宿主的病毒清除功能,保证了 EB 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持续存在,这也为后续 EB 病毒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有研究显示EBNA1可以在转基因小鼠中诱导 B 细胞淋巴瘤的发生,表明其可作为病毒源的原癌基因发挥作用[8]。伯基特淋巴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存必须依赖于EBNA1的表达,EBNA1也可促进 B 淋巴瘤细胞的增殖生长[8-9]。另外,EBNA1还可以抑制人微 RNA-200a 和微 RNA-200b 的表达,从而导致鼻咽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10]。有研究表明,当以抑制剂选择性地抑制EBNA1的 DNA 结合活性后,便可阻断 EB 病毒的潜伏性感染;同时,该抑制剂还可通过抑制 EB 病毒基因的表达,改变鼻咽癌裸鼠模型中转化生长因子-β 信号通路的表达,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11]。
综上,EBNA1通过调控宿主基因和病毒基因的表达来辅助 EB 病毒的潜伏性感染,同时在 EB 病毒相关肿瘤中起原癌基因的作用,但还需更多的研究来揭示EBNA1在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进展为肿瘤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2.1.2 EBNA2
① 作为反式激活因子促进 EB 病毒感染细胞的肿瘤转化:EBNA2是 EB 病毒编码的一种反式激活因子,在潜伏期病毒基因的转录和 EB 病毒感染细胞的永生化及肿瘤转化中发挥关键作用[12]。与其他转录因子不同,EBNA2并不能直接与其顺式作用元件结合,而是需要在宿主 C 启动子结合因子 1 的帮助下才能结合其靶标序列—EB 病毒的 C 启动子[12]。在 EB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期间,EBNA2和 C 启动子结合因子 1 形成的复合体与 C 启动子结合,促进相关病毒基因的转录激活,从而表达 EB 病毒介导细胞永生化所需的全部潜伏基因。Ling 等[13]研究发现当EBNA2的 323 和 324 位氨基酸突变后,EBNA2便失去了与 C 启动子结合因子 1 结合的能力,也就不能转录激活相关 EB 病毒基因的表达。EBNA2还可在 B 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重组信号结合蛋白-Jκ 和早期 B 淋巴细胞因子 1 的帮助下,激活多个靶基因如CD23的转录表达,促进 B 细胞的生存和生长[14]。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缺失EBNA2的 EB 病毒突变体无法转化 B 细胞为永生化细胞[15],说明EBNA2是 EB 病毒转化 B 细胞为永生化肿瘤细胞的必要条件。
② 通过调控甲基化参与 EB 病毒相关肿瘤发生:除了上述反式激活因子功能,EBNA2还可通过介导病毒基因和宿主基因的甲基化修饰,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相关肿瘤的发生。甲基胞嘧啶加双氧酶 2 基因主要参与 DNA 的去甲基化修饰,Lu 等[16]研究发现甲基胞嘧啶加双氧酶 2 基因可以与EBNA2结合形成复合物,参与 EB 病毒潜伏Ⅲ期细胞中 DNA 甲基化状态的调控,通过调控相应基因的表达而参与 EB 病毒介导的 B 细胞永生化过程。Anastasiadou 等[17]研究发现EBNA2与早期 B 淋巴细胞因子 1 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以抑制微 RNA-34a 的转录,从而间接提高微 RNA-34a 靶基因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 的表达。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 的高表达有利于肿瘤细胞逃逸 T 细胞的免疫识别,因此EBNA2在相关肿瘤细胞的生存中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EBNA2可转化 EB 病毒感染细胞为永生化的肿瘤细胞,并介导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但其在靶基因的甲基化修饰与表达调控中的作用仍需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1.3 EBNA3
EBNA3基因家族包括EBNA3A、EBNA3B和EBNA3C,EBNA3仅表达于处于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Ⅲ期的细胞中。EBNA3的 3 个家族成员在 EB 病毒基因组上的位置紧密相连,3 个基因的信使 RNA 由同一个初始转录本通过可变剪切而来,因此在蛋白序列上表现出一定的同源性。与EBNA1和EBNA2不同,EBNA3并不直接与宿主的 DNA 结合,而是与多种宿主细胞转录因子以及 DNA 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发挥其转录调控的作用[18]。
① EBNA3A和EBNA3C的原癌基因功能:虽然 3 种EBNA3在生物学功能上表现出一定的功能互补性,但相关的遗传学研究表明仅有EBNA3A和EBNA3C对于 B 细胞在体外的永生化转化是必需的[19]。EBNA3A和EBNA3C不仅是 B 细胞的转化生长所必需,在转化后细胞的生长维持中也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EBNA3A和EBNA3C可以与多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发生直接相互作用,从而扰乱 DNA 合成前期到 DNA 合成期和 DNA 合成后期到细胞分裂期的细胞周期检查点,促进 B 细胞的转化生长并诱导随后 B 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18, 20-22]。EBNA3C能够通过多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抑制p53的功能,从而减少p53所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促进细胞的生存[23-24]。EBNA3C还可与p73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体,从而抑制转录因子 E2F-1-p73 通路所介导的细胞凋亡。EBNA3A和EBNA3C能介导 DNA 甲基转移酶对 Bcl-2 相互作用细胞死亡介导因子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修饰,抑制 Bcl-2 相互作用细胞死亡介导因子的表达,从而拮抗其所诱导的细胞凋亡[18]。细胞自噬主要是损坏细胞器和错误折叠蛋白在溶酶体中的降解再利用过程,有利于保证细胞的健康状态,从而有助于维持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并抑制细胞凋亡过程。EBNA3C 通过表观调控的方式激活自噬相关基因 3、自噬相关基因 5 和自噬相关基因 7 的表达,促进自噬体的形成,增强细胞自噬作用,抑制细胞凋亡,从而有利于 EB 病毒感染细胞的生存[25]。Runt 相关转录因子 1 和 Runt 相关转录因子 13 在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unt 相关转录因子 1 的表达可抑制细胞的生长,Runt 相关转录因子 3 则可与 Runt 相关转录因子 1 的启动子区结合而抑制其表达。Gunnell 等[26]研究发现EBNA3A和EBNA3C能够在重组信号结合蛋白-Jκ 的帮助下,与 Runt 相关转录因子 3 编码区上游的超级增强子结合,激活 Runt 相关转录因子 3 的表达,从而减弱 Runt 相关转录因子 1 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最终促进细胞的生长。EBNA3A和EBNA3C通过干扰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发挥其原癌基因功能。
② EBNA3B的抑癌基因功能:与EBNA3A和EBNA3C的原癌基因作用相比,EBNA3B更多是作为抑癌基因发挥作用。White 等[27]发现以缺失EBNA3B的 EB 病毒突变体感染人源化小鼠,仍可诱导淋巴瘤的发生,且所引发的淋巴瘤更具侵袭性,还能免疫逃逸 T 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在 EB 病毒阳性的伯基特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样本中,检测到了可影响EBNA2蛋白表达的基因突变。这都表明EBNA3B是 EB 病毒编码的抑癌基因,而其功能失活有助于感染细胞的免疫逃逸和淋巴瘤的发生。
③ EBNA3与EBNA2的协同作用:已知EBNA2通过与重组信号结合蛋白-Jκ 结合而发挥其转录激活作用,ENBA3(EBNA3A和EBNA3C)通过其 N 末端的同源序列,也可与重组信号结合蛋白-Jκ 发生相互作用。EBNA3通过与EBNA2竞争结合重组信号结合蛋白-Jκ,拮抗EBNA2的转录激活功能,发挥转录抑制的作用,减少某些宿主基因的表达;EBNA3还可与EBNA2竞争结合 C 启动子结合因子 1,从而抑制EBNA2对 EB 病毒 C 启动子的转录激活,C 启动子控制着所有EBNA基因的转录,因此EBNA3对其自身表达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18, 28]。结合EBNA3对宿主基因和 EB 病毒基因的转录抑制功能,推测EBNA3在潜伏性感染期的表达可能有助于维持感染细胞在活化增殖和癌性增殖之间的平衡。
综上,EBNA3基因家族的 3 个成员基因各自发挥其促癌或抑癌作用,从而既能保证宿主细胞的癌性转化,又能避免肿瘤细胞被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但有关EBNA3B的研究相对较少,因而对其抑癌功能的认识尚不深入。
2.1.4 EBNA-LP(leader protein)
EBNA-LP是 EB 病毒感染静息态 B 细胞后首先表达的潜伏性感染相关基因。在 EB 病毒感染 B 细胞的早期阶段,EBNA-LP便与EBNA2协同表达,EBNA-LP也是 B 细胞永生化生长的必需基因。EBNA-LP与EBNA2具有很多共同的靶位点,从而协同激活某些特定的转录因子,促进C-myc及其下游相关基因的表达。虽然EBNA-LP和EBNA2共享某些表达调控位点,但互相之间并不会影响彼此与特定启动子或增强子序列的结合[29-30]。也有研究表明EBNA-LP并非与EBNA2共同激活某些基因的转录,而是通过“募集”某些宿主转录因子至 EB 病毒基因组区域,从而促进病毒基因的转录表达[31]。然而对其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2 LMP基因家族
2.2.1 LMP1
① 激活宿主细胞的生长代谢通路:LMP1表达于 EB 病毒潜伏Ⅲ期和潜伏Ⅱ期的细胞,在霍奇金淋巴瘤和未分化型鼻咽癌中都能检测到其表达[3]。LMP1是一个重要的 EB 病毒编码原癌基因,是 EB 病毒转化细胞的必需基因,能在体内和体外激活核转录因子-κB、Jun 激酶和 p38 信号通路[29]。在LMP1的 C 末端有 2 个转化效应位点 TES1(transformation effecter site 1)和 TES2,这 2 个位点对于核转录因子-κB 信号通路的激活和 EB 病毒介导的 B 细胞转化与永生化生长都是必需的。TES1 可以模拟 CD40 的激活信号,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 1、2、3 和 5 结合形成复合体,激活非经典核转录因子-κB 信号通路,TES2 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 6 共同激活经典核转录因子-κB 信号通路。而 TES2 是细胞转化的起始阶段所必需的,转化细胞的长期快速生长则依赖于 TES1 所激活的信号通路[29, 32-33]。LMP1还可以“劫持”宿主细胞的代谢通路,使其有利于感染细胞的快速增殖。Jiang 等[34]研究发现鼻咽癌细胞中的LMP1可以沉默HoxC8(Homeobox C8)的表达,从而减弱HoxC8对糖酵解通路的抑制作用。Xiao 等[35]同样发现LMP1能够激活鼻咽癌细胞内的糖酵解代谢过程,从而保证细胞快速生长所需的能量供应。
② 通过外泌体促进肿瘤进展:外泌体是细胞分泌到胞外的小囊泡(直径 40~100 nm),其内富含脂类、蛋白质和 RNA 分子,外泌体在肿瘤的侵袭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36]。EB 病毒阳性的鼻咽癌细胞也可分泌外泌体,其内含有高水平的 LMP1 和病毒微 RNA,能够激活受体细胞内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 Akt(又名蛋白激酶 B)信号通路,促进受体细胞的转化。Aga 等[36]发现LMP1能够提高外泌体中低氧诱导因子 1α 蛋白的含量,因此认为外泌体之所以能够促进鼻咽癌的恶性化进展,是由于其内含有的低氧诱导因子 1α 等促迁移因子的作用,其他的相关研究也显示外泌体在 EB 病毒相关肿瘤进展中起关键作用[37-38]。
2.2.2 LMP2
LMP2包括LMP2A和LMP2B,LMP2A仅在 N 末端比LMP2B多了 119 个氨基酸残基,二者在其他部分完全一致。LMP2A作为原癌基因发挥功能,LMP2A的 N 末端可以形成一个与 B 细胞受体类似的结构域,与脾酪氨酸激酶结合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LMP2A与LMP1分别激活 B 细胞的 B 细胞受体和 CD40 信号通路,从而保护生发中心内的 B 细胞免于细胞凋亡[39]。在体内条件下,LMP2A可激活 B 细胞的 Ras 通路,进而活化磷脂酰肌醇 3-激酶/Akt 信号通路,促进 B 细胞的生存并拮抗凋亡;LMP2A还能够抑制 MHC Ⅰ类链相关基因 A 和 4 型 UL16 结合蛋白的表达,从而减少 MHC Ⅰ类链相关基因 A 和 4 型 UL16 结合蛋白与 CD8+ T 细胞的相互作用,使得 EB 病毒感染细胞能够逃逸 T 细胞的免疫杀伤[40]。与单独表达LMP1或LMP2A相比,LMP1与LMP2A的共表达更能促进小鼠生发中心内 B 细胞的快速增殖,表明LMP2A与LMP1存在功能上的协同性[41-42]。当特异性靶向抑制LMP2A的功能时,可以显著抑制 EB 病毒相关恶性肿瘤的生长[43-44]。上述研究都表明LMP2A更多地作为原癌基因发挥其功能。LMP2A与 B 细胞受体交联结合后,能够促进钙离子动员的发生,抑制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的细胞进入裂解感染周期,而LMP2B与LMP2A存在共定位,能够干扰LMP2A的功能发挥,从而抑制钙离子动员过程,促进裂解感染周期的激活[45]。但关于LMP2B的相关研究较少,其特异性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综上,LMP基因家族更多是通过模拟某些宿主信号通路来促进宿主细胞的癌性转化,因此针对LMP发挥功能的关键结构域设计相应的靶向药物可作为未来 EB 病毒相关肿瘤的治疗方向。
2.3 EBER
在受到 EB 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内,除了多种 EB 病毒的蛋白质编码基因,还有不转录翻译为蛋白质的EBER。EBER包括EBER1和EBER2,长度分别为 167 和 173 个核苷酸,由宿主细胞的 RNA 聚合酶Ⅲ转录生成,存在于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Ⅰ、Ⅱ、Ⅲ期以及裂解复制周期细胞的细胞核内[46]。EBER在 EB 病毒感染细胞内大量存在,在每个感染细胞内,约有 1×106拷贝数的EBER1和 2.5×105拷贝数的EBER2[47],提示其可能具有重要功能。EBER表现出很严格的细胞核定位,而不会进行核质穿梭转运,因此EBER更多地在细胞核内发挥着基因表达调控的功能。在人体天然免疫通路中,蛋白酶 R 可应答病毒的双链 RNA 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Zerbe 等[48]的研究表明EBER1可结合蛋白酶 R 并减弱其活力,从而介导相应的免疫逃逸过程。配对盒基因 5 可促进 B 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并抑制非 B 细胞谱系基因的表达,是 B 细胞生长发育的主要调控因子。Lee 等[49]发现EBER2能与配对盒基因 5 相互作用,帮助配对盒基因 5 识别并结合到 EB 病毒基因组的末端重复区域,从而调控 EB 病毒相关原癌基因LMP1和LMP2的表达。因此,作为 EB 病毒来源的非编码 RNA,EBER更多地是作为调控子来发挥作用,但相较于其他病毒蛋白编码基因,EBER的研究手段相对较少,因此其作用机制研究也相对缺乏,相信随着对人类长链非编码 RNA 研究方法的日趋成熟,对这类病毒源非编码 RNA 的研究也将取得较大的进展。
2.4 EB 病毒编码的微 RNA
微 RNA 是一类长度约 22 个核苷酸的发挥调控功能的非编码 RNA,在人体内广泛存在,研究表明 EB 病毒也会编码产生大量的微 RNA[50]。EB 病毒感染的细胞至少表达 44 种 EB 病毒微 RNA,这些微 RNA 由 EB 病毒基因组的 BART(BamH I fragment A rightward transcript)和 BHRF1(BamH I fragment H rightward open reading frame 1)2 个区域转录而来。EB 病毒编码的微 RNA 可靶向调节 EB 病毒和宿主相关基因的表达,在感染细胞的生长和免疫逃逸中发挥作用[50]。Vereide 等[51]发现在缺失了其他 EB 病毒原癌基因的情况下,单独表达 BART 微 RNA 基因便足以维持伯基特淋巴瘤细胞的生长,且也能够促进初始 B 细胞的转化;还发现其中的 2 种 BART 微 RNA 能够靶向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 3,从而抑制细胞凋亡,保证伯基特淋巴瘤细胞的生存。在鼻咽癌细胞内的所有微 RNA 中,来自 EB 病毒的微 RNA 占其中 20%,而在弥漫大 B 淋巴瘤细胞中则只占 2%[50],提示 EB 病毒编码的微 RNA 在鼻咽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更重要的作用。Lung 等[52]在鼻咽癌细胞中也发现BART5-5p、BART7-3p、BART9-3p和BART14-3p能够协同作用以下调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基因信号通路,从而促进鼻咽癌的发生。然而,由于 EB 病毒微 RNA 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又大多集中于鼻咽癌,因此未来还需要大量研究才能对其作用机制有更全面的认识。
3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关于 EB 病毒基因在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与 EB 病毒相关肿瘤中的作用机制,目前已有较多的相关研究,然而对于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期如何进展为相关肿瘤仍未系统探讨。EB 病毒的潜伏性感染在人类中广泛存在,而 EB 病毒相关肿瘤大多是由潜伏性感染发展而来,因此对中间转化阶段的深入研究将完善人们对 EB 病毒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 EB 病毒相关肿瘤的早期诊疗。鉴于 EB 病毒编码的潜伏性感染相关基因的核心调控功能,未来的相关药物开发可将这些基因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而且相信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未来人们对 EB 病毒潜伏性感染基因在 EB 病毒所致肿瘤中作用机制的认识也必将更加深刻与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