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双, 王清, 陈慧, 陈琳. 不同消化道管理策略在胸腰椎骨折围手术期的应用比较. 华西医学, 2020, 35(10): 1170-1174. doi: 10.7507/1002-0179.202008114 复制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常见损伤,随着现代交通工程行业的发展,其发病率逐年增高[1]。外科手术是胸腰椎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围手术期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治疗进程、手术疗效及预后的重要因素。胸腰椎骨折患者伤后因腹腔神经丛惹激、卧床及术中麻醉因素等多重因素影响常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或异常,是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2]。常见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便秘等,严重影响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摄入,延缓患者治疗及康复进程。此类患者若使用常规的消化道管理策略,其针对性较差,无法作到细致而又恰当的管理,导致消化道功能异常发生率较高[3-4]。既往研究显示早期有效的消化道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颈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消化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5-6]。也有文献报道综合护理策略能减少胸腰椎骨折围手术期腹胀便秘的发生率[3-4]。然而目前尚缺乏针对胸腰椎骨折围手术期消化道系统及细化的管理策略相关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探讨细化的消化道管理策略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应用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016 年 1 月—2018 年 1 月诊断为胸腰椎骨折并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患者。纳入标准(同时满足):① 胸腰椎单椎体骨折,AO 分型为 A3 型;② 骨折时间为 1~2 周内;③ 术后随访时间大于 6 个月。排除标准(满足以下 1 条即排除):① 年龄<18 周岁;② 需行前路减压重建或后路椎板切除减压;③ 双能 X 线骨密度检查:骨密度 T 值低于−2.5;④ 合并头颅、胸、腹腔脏器损伤、四肢骨折等其他损伤;⑤ 伴神经损伤;⑥ 合并消化道疾病。经排除后最终纳入 121 例,其中 2016 年 1 月—12 月行手术治疗的 54 例经常规消化道管理策略管理患者归入对照组;2017 年 1 月—2018 年 1 月行手术治疗的 67 例经细化的消化道管理策略管理患者归入观察组。本研究已获得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号:KY2019244)。
1.2 围手术期消化道管理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管理策略
① 入院管理:A. 入院宣教,即常规告知患者若无明显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不适则以进食流质饮食为主,若腹胀腹痛持续或呕吐则暂禁饮食;B. 康复锻炼,即在患者疼痛耐受范围内进行四肢主被动活动,腹胀腹痛患者对腹部轻柔按摩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C. 药物或医疗方法应用,即腹痛腹胀患者经腹部按摩、四肢活动后腹痛腹胀仍持续 1 d 以上则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出现呕吐则予以镇吐药物,3 d 以上未排便则行诱导灌肠。
② 术前管理:A. 术前禁饮食,即常规术前 6~8 h 禁饮食;B. 术前灌肠,即术前一天晚间常规进行清洁灌肠。
③ 术后管理:A. 术后进食时间,即术后排气后予以进食;B. 饮食计划制定,即由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普通饮食,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腹胀腹痛或呕吐则禁食;C. 康复锻炼,即以术前锻炼方式进行锻炼,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增强患者食欲,促进早期排便;D. 药物或医疗方法,即腹胀患者经腹部按摩、四肢活动后腹胀仍持续 1 d 以上则使用促胃肠药物,出现呕吐则予以镇吐药物,3 d 以上未排便则行诱导灌肠。
1.2.2 观察组细化的管理策略
① 入院管理:A. 入院宣教,即入院后告知患者及家属胸腰椎骨折后消化道功能改变特点、加速康复理念下的消化道管理策略和针对患者个人情况的消化道管理措施,以减少患者焦虑情绪;B. 评估胃肠道功能,即根据腹胀腹痛情况、肠鸣音活跃程度、排气排便情况评估患者消化道功能;C. 根据胃肠道功能情况制定饮食计划,即胃肠道功能正常则进食质软、清淡、高蛋白、高纤维、营养丰富饮食,少吃多餐,由少到多,进食时细嚼慢咽,多饮水,每日饮用温水 1500 mL 以上,利于排便,若伴有轻度腹胀、无明显呕吐、肠鸣音仅为轻度减弱,则以进食流质饮食为主,少量定时进食,密切观察消化道功能,若肠道功能改善则增加饮食量,若持续严重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则予以暂时禁食,必要时请营养科医生协助制定饮食计划;D. 康复锻炼,即入院后进行患者耐受程度下的四肢主被动锻炼,咀嚼无糖口香糖,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圆周式腹部按摩,日间每 2 小时进行 1 次,每次 15 min,进行主动舒缩膈肌等促胃肠道功能训练;E. 药物或医疗方法应用,即入院后排除禁忌后使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为主导的镇痛方法进行良好镇痛,较少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避免因疼痛而导致患者进食及消化道功能障碍,以及减少阿片类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等并发症,若经锻炼后仍持续腹胀腹痛则使用胃肠动力药物,出现呕吐及时使用镇吐药物,入院后每天使用 2 次开塞露诱导排便,若持续 3 d 仍未排便则进行诱导灌肠,还可根据情况给予中医治疗,如艾灸、学位按摩或药贴、中药粉或汤制剂等。
② 术前管理:A. 术前禁饮食,即对于胃肠道功能正常患者,术前 2 h 则可饮用 200~400 mL 碳水化合物,减少术前饥饿,降低胰岛素抵抗,减少蛋白质分解,若胃肠道功能异常,则予以常规禁食 6~8 h;B. 术前灌肠,即术前正常排便患者不做灌肠准备,若术前 3 d 未排便,则术前晚间进行 1 次清洁灌肠。
③ 术后管理:A. 术后进食,即术前胃肠道功能正常患者麻醉清醒后则进食少量流质饮食,术前伴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的患者则术后排气后进少量流质饮食;B. 饮食计划制定,即由温清水至流质饮食再至普通饮食,量由少至多,每日可进食 6~8 餐,缩短进食时间间隔,最初进食时减少高产气食物,避免加重术后腹胀,以清淡、高蛋白、高纤维食物为主,搭配多量水果蔬菜,丰富食物营养素,排气后每日饮水 1500 mL 以上以增加胃肠道蠕动,促进排便,若术后腹胀腹痛较重且出现严重恶心呕吐则暂禁食;C. 康复锻炼,即以术前康复锻炼方式早期进行锻炼,早期下床活动增强饮食,促进胃肠道运动及排便;D. 药物或医疗方法应用,即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避免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腹胀持续则早期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出现呕吐则予镇吐药物,术后每日予开塞露诱导 2 次,3 d 以上未排便则进行诱导灌肠,还可根据情况给予中医治疗,如艾灸、学位按摩或药贴、中药粉或汤制剂等。
1.3 观察统计指标
分析比较基线时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数(糖尿病、高血压等)、骨折节段、骨折病史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手术前后消化道功能异常(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便秘)发生率,同一患者可同时出现多种类型消化道功能异常;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开始进食、排气、排便时间(将患者送至病房到首次进食、排气及排便的时间间隔记录为开始时间),除消化道并发症以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低蛋白血症、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统感染、压疮、低钠血症等),以及住院时长、满意度(采用临床治疗满意度评价,0 分表示极度不满意,10 分表示非常满意[7])。术后 6 个月时采用 X 线或 CT 评价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内植物松动或断裂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 t 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差异。双侧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数、骨折节段、骨折病史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消化道功能异常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消化道功能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消化道功能异常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05)。两组患者术后除消化道并发症以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 6 个月时骨折愈合率、钉棒断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 6 个月时均未发现内植物松动。见表 3。

3 讨论
消化道功能异常是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 50%~80%[3-4]。已知可导致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消化道功能紊乱或异常的因素众多,包括腹腔神经丛惹激、心理因素、生活习惯改变、外伤后应激、术中麻醉及围手术期药物使用等[2, 8]。近年来,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脊柱手术围手术期消化道管理策略中提倡重视入院宣教、缩短术前禁食时间及术后进食时间、限制性输液、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康复锻炼、术后早期起床活动等,以促进患者消化道功能恢复、减少消化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9]。然而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消化道功能状态与其他脊柱疾病患者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常伴有腹胀、消化道蠕动减慢、便秘,术前缩短禁饮食时间、无灌肠、术后早期进食等处理反而增加了部分患者术后消化道功能异常的发生[2-4]。因此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特点,总结制定系统及细化的围手术期消化道管理策略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便从该思路出发,探讨了包括以上内容的细化的消化道管理策略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应用的价值。
Jing 等[10]对 108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约 80% 的患者会在术后 2~13 d 内出现便秘,与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健康状态密切相关。胸腰椎骨折的护理干预也强调围手术期宣教、心理疏导、护理管理及康复锻炼指导,大量研究报道早期优化的护理干预策略能有效减少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腹胀、便秘等的发生,有助于促进消化道功能的恢复[2-3, 8, 11-12]。制定细化的饮食计划有利于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摄入,能加快康复进程[13]。围手术期药物使用也是影响胸腰椎骨折患者消化道功能状态的重要因素,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能有效降低围手术期恶心、呕吐的发生率[14-15]。围手术期限制输液可避免液体输入过多而导致患者饮食减退、消化道功能异常[14-15]。中医药治疗能有效促进围手术期患者胃肠道蠕动,改善胃肠道功能,因此使用中医药治疗也是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胃肠道功能的有效方法[16-17]。过去的研究报道均是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消化道管理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尚不够系统全面。本研究中细化的消化道管理策略包括入院宣教、消化道功能评估、饮食计划制定、康复锻炼、术前消化道准备及医疗药物应用等多个方面,将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消化道管理总结为入院管理、术前管理及术后管理3 个阶段,强调适时评估消化道功能并及时予以干预。与过去的研究相比,该管理策略更加系统和细化,是多方面消化道干预的整合,针对性更强,利于临床推广与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细化的消化道管理策略与常规管理策略相比能有效减少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消化道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也有助于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病例数较少,缺乏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行验证;在纳入病例时仅选择单一类型骨折的患者,虽有利于控制影响研究结果的相关因素,但在临床上的推广与使用受到一定限制,针对其他类型的骨折患者则需进一步优化后应用。
综上所述,尽管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消化道功能的影响因素众多,但消化道管理策略的制定是多方面的。而应用细化的消化道管理策略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管理能有效降低围手术期消化道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手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并且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常见损伤,随着现代交通工程行业的发展,其发病率逐年增高[1]。外科手术是胸腰椎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围手术期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治疗进程、手术疗效及预后的重要因素。胸腰椎骨折患者伤后因腹腔神经丛惹激、卧床及术中麻醉因素等多重因素影响常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或异常,是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2]。常见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便秘等,严重影响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摄入,延缓患者治疗及康复进程。此类患者若使用常规的消化道管理策略,其针对性较差,无法作到细致而又恰当的管理,导致消化道功能异常发生率较高[3-4]。既往研究显示早期有效的消化道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颈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消化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5-6]。也有文献报道综合护理策略能减少胸腰椎骨折围手术期腹胀便秘的发生率[3-4]。然而目前尚缺乏针对胸腰椎骨折围手术期消化道系统及细化的管理策略相关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探讨细化的消化道管理策略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应用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016 年 1 月—2018 年 1 月诊断为胸腰椎骨折并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患者。纳入标准(同时满足):① 胸腰椎单椎体骨折,AO 分型为 A3 型;② 骨折时间为 1~2 周内;③ 术后随访时间大于 6 个月。排除标准(满足以下 1 条即排除):① 年龄<18 周岁;② 需行前路减压重建或后路椎板切除减压;③ 双能 X 线骨密度检查:骨密度 T 值低于−2.5;④ 合并头颅、胸、腹腔脏器损伤、四肢骨折等其他损伤;⑤ 伴神经损伤;⑥ 合并消化道疾病。经排除后最终纳入 121 例,其中 2016 年 1 月—12 月行手术治疗的 54 例经常规消化道管理策略管理患者归入对照组;2017 年 1 月—2018 年 1 月行手术治疗的 67 例经细化的消化道管理策略管理患者归入观察组。本研究已获得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号:KY2019244)。
1.2 围手术期消化道管理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管理策略
① 入院管理:A. 入院宣教,即常规告知患者若无明显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不适则以进食流质饮食为主,若腹胀腹痛持续或呕吐则暂禁饮食;B. 康复锻炼,即在患者疼痛耐受范围内进行四肢主被动活动,腹胀腹痛患者对腹部轻柔按摩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C. 药物或医疗方法应用,即腹痛腹胀患者经腹部按摩、四肢活动后腹痛腹胀仍持续 1 d 以上则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出现呕吐则予以镇吐药物,3 d 以上未排便则行诱导灌肠。
② 术前管理:A. 术前禁饮食,即常规术前 6~8 h 禁饮食;B. 术前灌肠,即术前一天晚间常规进行清洁灌肠。
③ 术后管理:A. 术后进食时间,即术后排气后予以进食;B. 饮食计划制定,即由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普通饮食,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腹胀腹痛或呕吐则禁食;C. 康复锻炼,即以术前锻炼方式进行锻炼,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增强患者食欲,促进早期排便;D. 药物或医疗方法,即腹胀患者经腹部按摩、四肢活动后腹胀仍持续 1 d 以上则使用促胃肠药物,出现呕吐则予以镇吐药物,3 d 以上未排便则行诱导灌肠。
1.2.2 观察组细化的管理策略
① 入院管理:A. 入院宣教,即入院后告知患者及家属胸腰椎骨折后消化道功能改变特点、加速康复理念下的消化道管理策略和针对患者个人情况的消化道管理措施,以减少患者焦虑情绪;B. 评估胃肠道功能,即根据腹胀腹痛情况、肠鸣音活跃程度、排气排便情况评估患者消化道功能;C. 根据胃肠道功能情况制定饮食计划,即胃肠道功能正常则进食质软、清淡、高蛋白、高纤维、营养丰富饮食,少吃多餐,由少到多,进食时细嚼慢咽,多饮水,每日饮用温水 1500 mL 以上,利于排便,若伴有轻度腹胀、无明显呕吐、肠鸣音仅为轻度减弱,则以进食流质饮食为主,少量定时进食,密切观察消化道功能,若肠道功能改善则增加饮食量,若持续严重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则予以暂时禁食,必要时请营养科医生协助制定饮食计划;D. 康复锻炼,即入院后进行患者耐受程度下的四肢主被动锻炼,咀嚼无糖口香糖,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圆周式腹部按摩,日间每 2 小时进行 1 次,每次 15 min,进行主动舒缩膈肌等促胃肠道功能训练;E. 药物或医疗方法应用,即入院后排除禁忌后使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为主导的镇痛方法进行良好镇痛,较少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避免因疼痛而导致患者进食及消化道功能障碍,以及减少阿片类药物导致的恶心呕吐等并发症,若经锻炼后仍持续腹胀腹痛则使用胃肠动力药物,出现呕吐及时使用镇吐药物,入院后每天使用 2 次开塞露诱导排便,若持续 3 d 仍未排便则进行诱导灌肠,还可根据情况给予中医治疗,如艾灸、学位按摩或药贴、中药粉或汤制剂等。
② 术前管理:A. 术前禁饮食,即对于胃肠道功能正常患者,术前 2 h 则可饮用 200~400 mL 碳水化合物,减少术前饥饿,降低胰岛素抵抗,减少蛋白质分解,若胃肠道功能异常,则予以常规禁食 6~8 h;B. 术前灌肠,即术前正常排便患者不做灌肠准备,若术前 3 d 未排便,则术前晚间进行 1 次清洁灌肠。
③ 术后管理:A. 术后进食,即术前胃肠道功能正常患者麻醉清醒后则进食少量流质饮食,术前伴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的患者则术后排气后进少量流质饮食;B. 饮食计划制定,即由温清水至流质饮食再至普通饮食,量由少至多,每日可进食 6~8 餐,缩短进食时间间隔,最初进食时减少高产气食物,避免加重术后腹胀,以清淡、高蛋白、高纤维食物为主,搭配多量水果蔬菜,丰富食物营养素,排气后每日饮水 1500 mL 以上以增加胃肠道蠕动,促进排便,若术后腹胀腹痛较重且出现严重恶心呕吐则暂禁食;C. 康复锻炼,即以术前康复锻炼方式早期进行锻炼,早期下床活动增强饮食,促进胃肠道运动及排便;D. 药物或医疗方法应用,即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避免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腹胀持续则早期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出现呕吐则予镇吐药物,术后每日予开塞露诱导 2 次,3 d 以上未排便则进行诱导灌肠,还可根据情况给予中医治疗,如艾灸、学位按摩或药贴、中药粉或汤制剂等。
1.3 观察统计指标
分析比较基线时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数(糖尿病、高血压等)、骨折节段、骨折病史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手术前后消化道功能异常(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便秘)发生率,同一患者可同时出现多种类型消化道功能异常;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开始进食、排气、排便时间(将患者送至病房到首次进食、排气及排便的时间间隔记录为开始时间),除消化道并发症以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低蛋白血症、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统感染、压疮、低钠血症等),以及住院时长、满意度(采用临床治疗满意度评价,0 分表示极度不满意,10 分表示非常满意[7])。术后 6 个月时采用 X 线或 CT 评价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内植物松动或断裂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 t 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差异。双侧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数、骨折节段、骨折病史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消化道功能异常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消化道功能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消化道功能异常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05)。两组患者术后除消化道并发症以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 6 个月时骨折愈合率、钉棒断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 6 个月时均未发现内植物松动。见表 3。

3 讨论
消化道功能异常是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 50%~80%[3-4]。已知可导致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消化道功能紊乱或异常的因素众多,包括腹腔神经丛惹激、心理因素、生活习惯改变、外伤后应激、术中麻醉及围手术期药物使用等[2, 8]。近年来,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脊柱手术围手术期消化道管理策略中提倡重视入院宣教、缩短术前禁食时间及术后进食时间、限制性输液、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康复锻炼、术后早期起床活动等,以促进患者消化道功能恢复、减少消化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9]。然而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消化道功能状态与其他脊柱疾病患者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常伴有腹胀、消化道蠕动减慢、便秘,术前缩短禁饮食时间、无灌肠、术后早期进食等处理反而增加了部分患者术后消化道功能异常的发生[2-4]。因此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特点,总结制定系统及细化的围手术期消化道管理策略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便从该思路出发,探讨了包括以上内容的细化的消化道管理策略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应用的价值。
Jing 等[10]对 108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约 80% 的患者会在术后 2~13 d 内出现便秘,与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健康状态密切相关。胸腰椎骨折的护理干预也强调围手术期宣教、心理疏导、护理管理及康复锻炼指导,大量研究报道早期优化的护理干预策略能有效减少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腹胀、便秘等的发生,有助于促进消化道功能的恢复[2-3, 8, 11-12]。制定细化的饮食计划有利于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摄入,能加快康复进程[13]。围手术期药物使用也是影响胸腰椎骨折患者消化道功能状态的重要因素,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能有效降低围手术期恶心、呕吐的发生率[14-15]。围手术期限制输液可避免液体输入过多而导致患者饮食减退、消化道功能异常[14-15]。中医药治疗能有效促进围手术期患者胃肠道蠕动,改善胃肠道功能,因此使用中医药治疗也是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胃肠道功能的有效方法[16-17]。过去的研究报道均是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消化道管理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尚不够系统全面。本研究中细化的消化道管理策略包括入院宣教、消化道功能评估、饮食计划制定、康复锻炼、术前消化道准备及医疗药物应用等多个方面,将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消化道管理总结为入院管理、术前管理及术后管理3 个阶段,强调适时评估消化道功能并及时予以干预。与过去的研究相比,该管理策略更加系统和细化,是多方面消化道干预的整合,针对性更强,利于临床推广与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细化的消化道管理策略与常规管理策略相比能有效减少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消化道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也有助于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病例数较少,缺乏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行验证;在纳入病例时仅选择单一类型骨折的患者,虽有利于控制影响研究结果的相关因素,但在临床上的推广与使用受到一定限制,针对其他类型的骨折患者则需进一步优化后应用。
综上所述,尽管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消化道功能的影响因素众多,但消化道管理策略的制定是多方面的。而应用细化的消化道管理策略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管理能有效降低围手术期消化道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手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并且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