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曹敏, 孙佳音, 黄超, 李俊, 黄进, 王强. 江西省 6 个地级市辖区内二级及以上医院医院感染培训效果评价. 华西医学, 2022, 37(4): 556-560. doi: 10.7507/1002-0179.202103232 复制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是一门涉及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1],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底线要求[2]。目前,我国多数医疗机构医院感染控制专业人员匮乏与能力不足、专业背景不尽相同、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感染控制意识不够[3-8],严重影响了医院感染的监测、风险识别、干预及防控效果评估与质量持续改进[4]。不断强化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在岗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理解[9],改善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情况,对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意识、降低职业暴露风险,进而提升医院感染防控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0]。因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于 2020 年 12 月在江西省赣州市组织开展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宣贯培训项目。本研究通过分析此次医务人员培训前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的掌握变化情况,为探索适合二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能力培训的重点内容提供一定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 2020 年 12 月江西省赣州市、萍乡市、吉安市、鹰潭市、抚州市以及宜春市 6 个地级市辖区内二级及以上医院的负责人、医务管理、医院感染控制及护理管理等部门参与“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讲解医疗相关标准”培训的医务人员。按照调查对象自愿参与本次调查、能正确理解并回答所有问题的入选标准填写调查问卷。剔除标准:问卷未记名、仅有培训前问卷或仅有培训后问卷。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及培训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集中授课、自愿记名闭卷笔试。① 授课前 1 周由培训所属地市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出培训通知。问卷调查不列入通知范畴;② 培训前,培训组工作人员说明问卷结果不作任何形式的考核,并介绍问卷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学员在培训组工作人员监督下 5 min 内独立完成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③ 3 名专家分别进行为时 45 min 的讲座,讲座内容分别为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及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3 个知识单元,讲座结束后提问与答疑;④ 培训完成后当场发放问卷,限定 5 min 完成并回收问卷,填写规则同培训前。
1.2.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包括 2 个部分。第 1 部分为社会人口学特征,主要收集培训对象的单位、性别、年龄、职称等信息;第 2 部分为讲座涉及到 3 个知识单元的专业问题。
培训前后专业知识问题相同,专项知识问卷由相应的讲座专家根据各自的讲座内容进行设计,专业问题共 17 题,其中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知识单元 5 题,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知识单元 6 题,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知识单元 6 题。具体评分标准:按每题 1 分进行赋值,答对 1 题得 1 分,答错或不答得 0 分,总分 0~17 分。正确率=该题全部答对人数/调查人数×100%,培训后若正确率提升 10%及以上,则认为提升明显。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设置逻辑纠错的 Epidata 3.1 软件进行双录入,录入完成后进行一致性检验,修正有问题的选项,以确保问卷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运用 Stata 14.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培训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如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采用 LSD-t 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表示,成组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若不满足使用χ2 检验条件,则采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组内培训前后的比较采用 McNemar 检验,若资料的四格表 b+c<40,则作连续性校正。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参与培训共 120 人,其中培训前完成问卷调查且为有效问卷的共 92 人(76.67%),培训后完成问卷调查且为有效问卷的共 85 人(70.83%),将同时有培训前后有效问卷的 73 人作为分析对象。
共纳入医务人员 73 名,其中男 25 人,女 48 人,年龄(41.37±8.19)岁,工作年限(11.19±8.54)年,其他人口学特点见表1。

2.2 培训前后问卷得分结果
2.2.1 培训前后问卷整体得分变化情况
培训后 3 个知识单元得分、问卷总分均较培训前提高(P<0.001)。见表2。


2.2.2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培训前后问卷得分差值情况
不同医院级别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相关知识培训前后得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相关知识和总分培训前后得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3 培训前后问卷各题正确率变化
整体正确率培训后(83.00%)较培训前(66.32%)提高。培训前,“医务人员应先洗手后进行卫生手消毒的情况”正确率最高(91.78%),“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需及时就诊的体温”正确率最低(6.85%)。培训后,“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获得且随时通过手传播的菌种”正确率最高(97.26%),“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需及时就诊的体温”正确率最低(26.03%),其中 60.52%的医务人员选择了 37.3℃。培训后,提升明显的题目 9 个,平均提升 0.27 分,提升不明显的题目 8 个,平均提升 0.04 分。“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获得且随时通过手传播的菌种”“手卫生包括”“可空气传播微粒子的直径”“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需及时就诊的体温”“疑似或确诊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安置”“我国肺结核发病率居于全球的排名”“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防控难度大的原因”“确诊的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的安置”的正确率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医院感染不仅影响患者治疗效果,还可威胁其生命安全[11],有序、高效推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是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途经[12]。已有部分研究报道我国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不容乐观[13-16],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实施医院感染相关培训有助于改善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质量[14,17]。由此可见,医院感染相关培训仍是我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点工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培训,培训对象培训后总得分比培训前提高(2.86±2.21)分,整体培训效果显著;从知识单元来看,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知识单元培训后得分比培训前提高了(1.45±1.19)分,在 3 个知识单元中分值提高幅度最大,这提示有针对性地对二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尤为必要。
从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培训前后得分差值情况来看,二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的医院级别、性别和专业技术职称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知识单元培训前后得分差值可能有影响,提示不同层面的医务人员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有所差异,应注重加强对二级医院、女性和中级职称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最大程度地提高各类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整体水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知识单元中,培训前正确率已均>70%,正确率提高幅度有限,培训后均达 80%以上,表明研究对象在培训前后对这一知识单元的知晓程度都较高。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知识单元中,“可空气传播微粒子的直径”“呼吸道传染病区建筑气流组织应形成的压力梯度”“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需及时就诊的体温”“疑似或确诊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安置” 4 道题目培训前后正确率大幅上升,日后类似培训中应加强这部分知识的培训。但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需及时就诊的体温在培训前后的正确率均较低,这可能是本次培训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次强调新冠肺炎诊疗特点有关[18-19],提示部分二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相似知识点记忆混淆,应加大相似知识点的讲解和宣传。“疑似或确诊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安置”经培训后正确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培训后正确率仍未达到 60%,可能与本部分内容多涉及规范、细则等知识[20],研究对象未能及时理解记忆有关,应考虑采用更加行之有效的培训策略,如增加培训次数、专题培训、情景模拟等,进一步提高二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的知晓程度。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知识单元经过培训后,研究对象的知识问卷得分和大部分知识点的正确率明显提高,提示本次培训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综上可见,江西省 6 个地级市辖区内二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医院感染与控制总体培训效果良好,但仍有提高空间。医院感染与控制培训的成效非朝夕之功所能显现,因此,持续开展适合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与控制培训和技术指导,并逐步将医院感染与控制培训制度化,逐步巩固工作成果,对于强化医院感染与控制专业队伍,提高院感防控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是一门涉及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1],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底线要求[2]。目前,我国多数医疗机构医院感染控制专业人员匮乏与能力不足、专业背景不尽相同、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感染控制意识不够[3-8],严重影响了医院感染的监测、风险识别、干预及防控效果评估与质量持续改进[4]。不断强化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在岗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理解[9],改善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情况,对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意识、降低职业暴露风险,进而提升医院感染防控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0]。因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于 2020 年 12 月在江西省赣州市组织开展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宣贯培训项目。本研究通过分析此次医务人员培训前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的掌握变化情况,为探索适合二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能力培训的重点内容提供一定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 2020 年 12 月江西省赣州市、萍乡市、吉安市、鹰潭市、抚州市以及宜春市 6 个地级市辖区内二级及以上医院的负责人、医务管理、医院感染控制及护理管理等部门参与“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讲解医疗相关标准”培训的医务人员。按照调查对象自愿参与本次调查、能正确理解并回答所有问题的入选标准填写调查问卷。剔除标准:问卷未记名、仅有培训前问卷或仅有培训后问卷。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及培训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集中授课、自愿记名闭卷笔试。① 授课前 1 周由培训所属地市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出培训通知。问卷调查不列入通知范畴;② 培训前,培训组工作人员说明问卷结果不作任何形式的考核,并介绍问卷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学员在培训组工作人员监督下 5 min 内独立完成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③ 3 名专家分别进行为时 45 min 的讲座,讲座内容分别为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及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3 个知识单元,讲座结束后提问与答疑;④ 培训完成后当场发放问卷,限定 5 min 完成并回收问卷,填写规则同培训前。
1.2.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包括 2 个部分。第 1 部分为社会人口学特征,主要收集培训对象的单位、性别、年龄、职称等信息;第 2 部分为讲座涉及到 3 个知识单元的专业问题。
培训前后专业知识问题相同,专项知识问卷由相应的讲座专家根据各自的讲座内容进行设计,专业问题共 17 题,其中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知识单元 5 题,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知识单元 6 题,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知识单元 6 题。具体评分标准:按每题 1 分进行赋值,答对 1 题得 1 分,答错或不答得 0 分,总分 0~17 分。正确率=该题全部答对人数/调查人数×100%,培训后若正确率提升 10%及以上,则认为提升明显。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设置逻辑纠错的 Epidata 3.1 软件进行双录入,录入完成后进行一致性检验,修正有问题的选项,以确保问卷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运用 Stata 14.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培训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如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采用 LSD-t 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表示,成组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若不满足使用χ2 检验条件,则采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组内培训前后的比较采用 McNemar 检验,若资料的四格表 b+c<40,则作连续性校正。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参与培训共 120 人,其中培训前完成问卷调查且为有效问卷的共 92 人(76.67%),培训后完成问卷调查且为有效问卷的共 85 人(70.83%),将同时有培训前后有效问卷的 73 人作为分析对象。
共纳入医务人员 73 名,其中男 25 人,女 48 人,年龄(41.37±8.19)岁,工作年限(11.19±8.54)年,其他人口学特点见表1。

2.2 培训前后问卷得分结果
2.2.1 培训前后问卷整体得分变化情况
培训后 3 个知识单元得分、问卷总分均较培训前提高(P<0.001)。见表2。


2.2.2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培训前后问卷得分差值情况
不同医院级别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相关知识培训前后得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相关知识和总分培训前后得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3 培训前后问卷各题正确率变化
整体正确率培训后(83.00%)较培训前(66.32%)提高。培训前,“医务人员应先洗手后进行卫生手消毒的情况”正确率最高(91.78%),“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需及时就诊的体温”正确率最低(6.85%)。培训后,“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获得且随时通过手传播的菌种”正确率最高(97.26%),“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需及时就诊的体温”正确率最低(26.03%),其中 60.52%的医务人员选择了 37.3℃。培训后,提升明显的题目 9 个,平均提升 0.27 分,提升不明显的题目 8 个,平均提升 0.04 分。“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获得且随时通过手传播的菌种”“手卫生包括”“可空气传播微粒子的直径”“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需及时就诊的体温”“疑似或确诊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安置”“我国肺结核发病率居于全球的排名”“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防控难度大的原因”“确诊的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的安置”的正确率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医院感染不仅影响患者治疗效果,还可威胁其生命安全[11],有序、高效推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是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途经[12]。已有部分研究报道我国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不容乐观[13-16],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实施医院感染相关培训有助于改善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质量[14,17]。由此可见,医院感染相关培训仍是我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点工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培训,培训对象培训后总得分比培训前提高(2.86±2.21)分,整体培训效果显著;从知识单元来看,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知识单元培训后得分比培训前提高了(1.45±1.19)分,在 3 个知识单元中分值提高幅度最大,这提示有针对性地对二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尤为必要。
从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培训前后得分差值情况来看,二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的医院级别、性别和专业技术职称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知识单元培训前后得分差值可能有影响,提示不同层面的医务人员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有所差异,应注重加强对二级医院、女性和中级职称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最大程度地提高各类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整体水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知识单元中,培训前正确率已均>70%,正确率提高幅度有限,培训后均达 80%以上,表明研究对象在培训前后对这一知识单元的知晓程度都较高。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知识单元中,“可空气传播微粒子的直径”“呼吸道传染病区建筑气流组织应形成的压力梯度”“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需及时就诊的体温”“疑似或确诊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安置” 4 道题目培训前后正确率大幅上升,日后类似培训中应加强这部分知识的培训。但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需及时就诊的体温在培训前后的正确率均较低,这可能是本次培训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次强调新冠肺炎诊疗特点有关[18-19],提示部分二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相似知识点记忆混淆,应加大相似知识点的讲解和宣传。“疑似或确诊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安置”经培训后正确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培训后正确率仍未达到 60%,可能与本部分内容多涉及规范、细则等知识[20],研究对象未能及时理解记忆有关,应考虑采用更加行之有效的培训策略,如增加培训次数、专题培训、情景模拟等,进一步提高二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的知晓程度。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知识单元经过培训后,研究对象的知识问卷得分和大部分知识点的正确率明显提高,提示本次培训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综上可见,江西省 6 个地级市辖区内二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医院感染与控制总体培训效果良好,但仍有提高空间。医院感染与控制培训的成效非朝夕之功所能显现,因此,持续开展适合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与控制培训和技术指导,并逐步将医院感染与控制培训制度化,逐步巩固工作成果,对于强化医院感染与控制专业队伍,提高院感防控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