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填充注射是以非手术的方式实现面部年轻化的技术之一。随着新兴美容填充制剂的应用及新技术的开展,实现面部年轻化的选择越来越多。使用未经研究证实安全性的新材料可能导致相应并发症。该文对面部常见的填充剂选择、面部危险区域及血管并发症进行阐述,讨论如何提高面部注射的安全性,旨在使操作者能全面认识面部危险区域,选择合适的填充注射剂,并且能够尽早识别血管并发症的症状,从而提高面部填充注射的安全性。
引用本文: 陈巧儒, 岑瑛, 李正勇, 陈志兴. 面部危险区的填充注射及相关血管并发症. 华西医学, 2022, 37(6): 951-954. doi: 10.7507/1002-0179.202112134 复制
面部软组织下降、容量组织缺失及皮肤纹理质地改变是面部衰老的主要原因,而面部填充剂不仅可以改善静态线条,还可以恢复完整的面部容积[1]。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软组织填充制剂包括透明质酸、聚己内脂、聚L-乳酸、羟基磷灰石、硅胶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2]。然而,由于各种面部填充剂的兴起及操作者对面部解剖结构的不熟悉,无形之中增加了相应解剖区域的血管并发症,如眼动脉相关视力损害、大脑中动脉相关偏瘫失语、皮肤微循环相关皮肤坏死等[3]。操作者除了选择合适的填充剂、扎实掌握面部危险区的解剖关系,还应了解其关键的预防措施,才能从根源上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本文全面回顾了面部注射常见的填充制剂及注射危险区,同时介绍相应血管并发症的症状,熟悉该内容将有助于提升面部注射的安全性。
1 面部填充剂的选择
理想的软组织填充应具备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安全性,目前面部的填充材料来源可分为自体组织与非自体组织等填充制剂,而后者又根据其降解程度及效果维持时间,被分为可降解或不可降解2种类型。最常见的可降解材料为透明质酸,降解时间约为1年,透明质酸的作用机制为稳定细胞外基质、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或脂肪细胞,从而激活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4],其应用范畴包含中、重度皱纹(鼻唇沟、额纹)的填充、面部软组织塑性(鼻部、面中部、下颌、唇部)及手背的软组织填充[5]。其他可降解填充材料还有聚己内脂、聚L-乳酸,被吸收时间为1~2年[6]。聚己内脂可应用于额部、鼻唇沟、面中部、鼻部、下颌及手部,其在鼻唇沟皱纹的填充较透明质酸有更明显的优势,有效时间长达24个月,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多个研究证实[7]。聚L-乳酸最早被美国批准上市应用于治疗鼻唇沟皱纹及其他真皮皱纹[6, 8]。聚L-乳酸在降解的过程中可出现CD68+、CD90+、成纤维细胞和新生血管,能有效淡化面部痤疮瘢痕及加强颈部或躯干的塑形[9]。降解时间长或不可降解的填充剂效果不稳定且易发生不可逆的并发症,故较少在临床应用。如降解时间长达2~5年的羟基磷灰石被称作半永久填充物,我国羟基磷灰石面部注射的相关产品未获得批准上市,在美国这类产品主要应用于面部皱纹和躯体等部位的填充[10-11]。不可降解填充材料的代表类型有硅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其特点为填充效果恒久、支撑力佳,同时也因不可降解的特性而无法被人体吸收,使其在临床应用时受到诸多限制[12]。研究显示,硅胶容易引起组织肉芽、纤维化改变、局部小瘢痕,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则为肿块、红肿、疼痛及肉芽肿[13-14]。
自体脂肪、纳米脂肪及富血小板血浆等来源于自体组织的面部填充剂具有取材容易、无排斥性等优势,是继透明质酸之后第二常见的面部填充剂,其中富含血小板血浆的填充制剂因富含高浓度的血小板及多种生长因子,能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及促进血管增生,从而广泛应用于创面修复、皮肤美容等领域[15]。然而,自体组织的低成活率及易吸收是影响该技术应用的主要原因,Xiong等[16]指出提高脂肪移植存活的关键为加速移植体的血管重建和促进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脂肪干细胞与富含血小板血浆填充制剂的结合使用可以改善新生血管形成,从而提高术后脂肪移植的成活率。
综上所述,所有填充剂具有各自的特点,每种产品适合的注射层次及部位皆不相同,为了避免形成硬结,小颗粒透明质酸适用于浅层注射,大颗粒透明质酸则更适合于深层注射[17]。临床中还应根据产品的特性和治疗部位选择合适的填充剂,如进行唇部注射时首选安全可降解的透明质酸,应避免聚L-乳酸、羟基磷灰石等容易形成结节的填充剂[18]。
2 面部注射危险区
Lee等[19]回顾分析了50例填充物所致视力损害患者,发现与眼部并发症相关的常见注射部位依次为鼻区(42%)、眉间(28%)、前额(10%)、鼻唇沟(8%)、眼周(6%)、上睑(4%)、中面部(2%)。Wang等[20]回顾分析了35篇文献中的43例面部填充术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其注射部位多为眉间,其次为前额、鼻部及颞部,提示常见的面部注射危险区为鼻区、眉间及前额、鼻唇沟、眶周及颞部。
2.1 鼻部
鼻区可分为上鼻区的鼻背动脉及鼻尖区的外侧鼻动脉,鼻背动脉位于内眦垂直内侧约5 mm处,与角动脉吻合,在浅表肌肉腱膜平面及以上的水平与眼动脉、颈内、外动脉系统连接[21]。Cai等[22]指出在鼻腔内注射时,填充物易出现逆行,可能导致失明、神经损伤,建议于无血供深层的鼻浅表肌肉腱膜下方及骨膜上平面注射最为安全。Scheuer等[23]建议注射鼻背和鼻根时,应少量连续穿刺注射后按摩;而对于鼻尖或鼻翼,应使用连续穿刺技术来保证填充体积,以防填充物溢出。
2.2 眉间、前额
眉间及前额区存在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两条眼动脉分支,滑车上动脉位于内眦垂直线上,沿着眶内侧发出,在眶上缘上方15~25 mm进入皮下,眶上动脉位于眶上缘上方与角膜内侧缘相应的垂直线上,从深部始出在眶上缘上方15~20 mm变浅,最后于前额上方停留于皮下[24]。该区域为眼动脉栓塞事件好发部位,任何血管内被注入足够压力的填充物,血流都可逆行至眼动脉,从而导致眼动脉栓塞[25]。因此,在眉间或前额下至眶上缘水平周围2 mm部分的注射填充应当于浅表进行,而在前额上方的注射填充则应在骨膜上平面的深处进行,以避免血管内注射[26]。
2.3 鼻唇沟、眶周
鼻唇沟为实现面中部年轻化常见的注射区,根据解剖,鼻唇沟可分为下边缘水平、人中水平、鼻翼水平,其周围有面部、侧鼻及眶下动脉,其中面部动脉分支位于皮下平面与颈内、外系统相吻合,而眶下动脉则位于提上唇肌深部与提上唇肌浅部[27]。Scheuer等[23]建议在面中部上述区域进行操作时应使用套管深层注射,且注射到深层真皮或浅表皮下组织时应于下2/3处顺行穿入,该方法不仅可以避开周围的血管,还能使该区域皮肤丰盈从而改善老化的问题。
2.4 颞部
在颞部值得关注的危险区为位于颞窝筋膜平面的颞浅动脉额支与颞中静脉。双侧颞浅动脉与眶上动脉、滑车动脉于头皮处吻合,同时发出面横动脉并与面动脉于颧弓下方2 cm处连接,其直径正常范围在0.5~9.1 mm,但部分人群存在变异性(直径>9 mm),当直径超过正常范围,注射意外更容易发生[21]。为了避开皮下表面的颞中静脉及颞浅动脉额支,颞顶筋膜和颞深筋膜被认为是颞部最安全的注射区域[28]。
3 血管并发症
面部血管走行与眼动脉系统分支之间存在许多吻合口,而眼动脉始于颈内动脉,分支为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鼻背动脉,因此在眉间、鼻子、额部等部位注射时极可能发生血管栓塞事件[25]。此处的血管解剖结构存在变异,因此熟悉各个部位的血管解剖可以大幅降低血管并发症的风险。Lee等[19]根据解剖学指出,颈内动脉系统及颈外动脉系统之间存在交通支(枕动脉-椎动脉交通、咽升动脉-椎动脉交通、颌内动脉-眼动脉交通等),颈内动脉的吻合支静态时为功能性关闭,而当颈内动脉系统压力剧增时,这些吻合支会重新开放,提示交通支的存在及开放条件为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3.1 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较常见,患者可于注射后立即出现眼部症状,包括突然单侧视力丧失、眶周疼痛、头痛,严重者可出现永久性失明[19, 29]。Lee等[19]认为面部注射栓塞事件的原因是注射压强高于动脉压,局部组织逆行入颈内-颈外交通支或通过面部眼动脉其他分支(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鼻背动脉)反流入眼动脉。一项研究纳入2004年-2019年的文献,针对60例因美容填充注射致血管并发症的患者,结果显示常涉及视力丧失的部位为鼻部、眉间,其中鼻部注射导致眼动脉血管受损的风险很高,而眉间注射则与视网膜中央动脉受损有关[30]。此外,视网膜神经细胞对缺血耐受差,15 min以上的缺血即可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操作中若出现视力变化则应当及时终止操作,否则视网膜缺血时间一旦过长,视力将无法恢复[31]。
3.2 大脑中动脉栓塞
大脑中动脉栓塞是面部填充注射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脑梗死发作后可伴随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害,如失语、肌力下降、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32]。此外,临床上部分患者以眼动脉栓塞为早期表现[20]。面部危险区的高压注射使填充物逆行至眼动脉,之后进入颈内动脉再反流至大脑中动脉,导致该区域血管闭塞,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可确定脑血管栓塞的位置及节段[33]。Qian等[32]提出明确诊断面部填充注射致脑梗死后,应尽早行血管造影+机械性取栓术。Huo等[33]也报道了3例因脑动脉栓塞合并严重脑水肿行去骨颅瓣减压术的整容患者,术后患者仍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运动功能下降,提示对于已出现相关并发症的脑梗死患者尚无较好的救治方法。因此,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和对症治疗才能有效降低脑动脉栓塞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3.3 皮肤坏死
面部皮肤的血液供应主要由颈外动脉的3个分支提供:面动脉、颞浅动脉及其分支面横动脉,在不合适的面部层次注射时容易损伤该区域的结构甚至栓塞微血管,使黏膜或皮肤血液供应差,进而引起相应灌注区的黏膜、组织或皮肤坏死[25]。Rauso等[34]回顾分析了164例面部皮肤坏死的患者,发现最常见的填充物为透明质酸(69.5%),其次为自体脂肪(18%),注射部位最常见为鼻子(44.5%),其次为眉间(21%)、鼻唇沟(15%)和额部(10%),提示鼻背、眉间和鼻唇沟为常引起皮肤坏死的危险区。
4 面部注射的安全性
Goodman等[35]根据全球共识,建议根据风险对注射区域进行分级,鼻区、眉间、前额等高危区应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执行,且严格遵守面部危险区的安全注射原则,如注射穿刺点应为通过捏合产生的皮皱褶处,45°斜角进针防止针头误入血管。Tanstit等[36]提出注射时进行局部按压可降低眼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建议行额、眉间注射时,按压双侧眉间至鼻下角,使眼动脉分支阻塞,而鼻背注射时,通过按压鼻骨上的皮肤,从而阻塞侧位及背部的鼻背动脉。Lee等[37]建议利用多普勒超声定位来确认滑车上动脉位置后,再于眉间注射透明质酸。综上,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规范面部注射的操作流程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但无法完全规避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面部注射的安全性不仅需要操作者熟悉该危险区的注射层次,还需要了解其相应血管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和体征,才能在疾病初期尽早识别及救治。
5 小结与展望
面部注射填充治疗不仅是整形美容外科中修复面部轮廓及实现面部年轻化的有效方法,也是所有整形美容医生的必修课,合理的应用各种填充剂,掌握面部危险区的解剖要点,了解血管并发症的成因,皆有助于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面部填充注射的蓬勃发展,有赖于各种新型填充剂的兴起,未来可开展多中心研究,进行新产品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科学验证,期待更多的填充剂能获得审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面部软组织下降、容量组织缺失及皮肤纹理质地改变是面部衰老的主要原因,而面部填充剂不仅可以改善静态线条,还可以恢复完整的面部容积[1]。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软组织填充制剂包括透明质酸、聚己内脂、聚L-乳酸、羟基磷灰石、硅胶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2]。然而,由于各种面部填充剂的兴起及操作者对面部解剖结构的不熟悉,无形之中增加了相应解剖区域的血管并发症,如眼动脉相关视力损害、大脑中动脉相关偏瘫失语、皮肤微循环相关皮肤坏死等[3]。操作者除了选择合适的填充剂、扎实掌握面部危险区的解剖关系,还应了解其关键的预防措施,才能从根源上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本文全面回顾了面部注射常见的填充制剂及注射危险区,同时介绍相应血管并发症的症状,熟悉该内容将有助于提升面部注射的安全性。
1 面部填充剂的选择
理想的软组织填充应具备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安全性,目前面部的填充材料来源可分为自体组织与非自体组织等填充制剂,而后者又根据其降解程度及效果维持时间,被分为可降解或不可降解2种类型。最常见的可降解材料为透明质酸,降解时间约为1年,透明质酸的作用机制为稳定细胞外基质、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或脂肪细胞,从而激活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4],其应用范畴包含中、重度皱纹(鼻唇沟、额纹)的填充、面部软组织塑性(鼻部、面中部、下颌、唇部)及手背的软组织填充[5]。其他可降解填充材料还有聚己内脂、聚L-乳酸,被吸收时间为1~2年[6]。聚己内脂可应用于额部、鼻唇沟、面中部、鼻部、下颌及手部,其在鼻唇沟皱纹的填充较透明质酸有更明显的优势,有效时间长达24个月,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多个研究证实[7]。聚L-乳酸最早被美国批准上市应用于治疗鼻唇沟皱纹及其他真皮皱纹[6, 8]。聚L-乳酸在降解的过程中可出现CD68+、CD90+、成纤维细胞和新生血管,能有效淡化面部痤疮瘢痕及加强颈部或躯干的塑形[9]。降解时间长或不可降解的填充剂效果不稳定且易发生不可逆的并发症,故较少在临床应用。如降解时间长达2~5年的羟基磷灰石被称作半永久填充物,我国羟基磷灰石面部注射的相关产品未获得批准上市,在美国这类产品主要应用于面部皱纹和躯体等部位的填充[10-11]。不可降解填充材料的代表类型有硅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其特点为填充效果恒久、支撑力佳,同时也因不可降解的特性而无法被人体吸收,使其在临床应用时受到诸多限制[12]。研究显示,硅胶容易引起组织肉芽、纤维化改变、局部小瘢痕,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则为肿块、红肿、疼痛及肉芽肿[13-14]。
自体脂肪、纳米脂肪及富血小板血浆等来源于自体组织的面部填充剂具有取材容易、无排斥性等优势,是继透明质酸之后第二常见的面部填充剂,其中富含血小板血浆的填充制剂因富含高浓度的血小板及多种生长因子,能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及促进血管增生,从而广泛应用于创面修复、皮肤美容等领域[15]。然而,自体组织的低成活率及易吸收是影响该技术应用的主要原因,Xiong等[16]指出提高脂肪移植存活的关键为加速移植体的血管重建和促进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脂肪干细胞与富含血小板血浆填充制剂的结合使用可以改善新生血管形成,从而提高术后脂肪移植的成活率。
综上所述,所有填充剂具有各自的特点,每种产品适合的注射层次及部位皆不相同,为了避免形成硬结,小颗粒透明质酸适用于浅层注射,大颗粒透明质酸则更适合于深层注射[17]。临床中还应根据产品的特性和治疗部位选择合适的填充剂,如进行唇部注射时首选安全可降解的透明质酸,应避免聚L-乳酸、羟基磷灰石等容易形成结节的填充剂[18]。
2 面部注射危险区
Lee等[19]回顾分析了50例填充物所致视力损害患者,发现与眼部并发症相关的常见注射部位依次为鼻区(42%)、眉间(28%)、前额(10%)、鼻唇沟(8%)、眼周(6%)、上睑(4%)、中面部(2%)。Wang等[20]回顾分析了35篇文献中的43例面部填充术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其注射部位多为眉间,其次为前额、鼻部及颞部,提示常见的面部注射危险区为鼻区、眉间及前额、鼻唇沟、眶周及颞部。
2.1 鼻部
鼻区可分为上鼻区的鼻背动脉及鼻尖区的外侧鼻动脉,鼻背动脉位于内眦垂直内侧约5 mm处,与角动脉吻合,在浅表肌肉腱膜平面及以上的水平与眼动脉、颈内、外动脉系统连接[21]。Cai等[22]指出在鼻腔内注射时,填充物易出现逆行,可能导致失明、神经损伤,建议于无血供深层的鼻浅表肌肉腱膜下方及骨膜上平面注射最为安全。Scheuer等[23]建议注射鼻背和鼻根时,应少量连续穿刺注射后按摩;而对于鼻尖或鼻翼,应使用连续穿刺技术来保证填充体积,以防填充物溢出。
2.2 眉间、前额
眉间及前额区存在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两条眼动脉分支,滑车上动脉位于内眦垂直线上,沿着眶内侧发出,在眶上缘上方15~25 mm进入皮下,眶上动脉位于眶上缘上方与角膜内侧缘相应的垂直线上,从深部始出在眶上缘上方15~20 mm变浅,最后于前额上方停留于皮下[24]。该区域为眼动脉栓塞事件好发部位,任何血管内被注入足够压力的填充物,血流都可逆行至眼动脉,从而导致眼动脉栓塞[25]。因此,在眉间或前额下至眶上缘水平周围2 mm部分的注射填充应当于浅表进行,而在前额上方的注射填充则应在骨膜上平面的深处进行,以避免血管内注射[26]。
2.3 鼻唇沟、眶周
鼻唇沟为实现面中部年轻化常见的注射区,根据解剖,鼻唇沟可分为下边缘水平、人中水平、鼻翼水平,其周围有面部、侧鼻及眶下动脉,其中面部动脉分支位于皮下平面与颈内、外系统相吻合,而眶下动脉则位于提上唇肌深部与提上唇肌浅部[27]。Scheuer等[23]建议在面中部上述区域进行操作时应使用套管深层注射,且注射到深层真皮或浅表皮下组织时应于下2/3处顺行穿入,该方法不仅可以避开周围的血管,还能使该区域皮肤丰盈从而改善老化的问题。
2.4 颞部
在颞部值得关注的危险区为位于颞窝筋膜平面的颞浅动脉额支与颞中静脉。双侧颞浅动脉与眶上动脉、滑车动脉于头皮处吻合,同时发出面横动脉并与面动脉于颧弓下方2 cm处连接,其直径正常范围在0.5~9.1 mm,但部分人群存在变异性(直径>9 mm),当直径超过正常范围,注射意外更容易发生[21]。为了避开皮下表面的颞中静脉及颞浅动脉额支,颞顶筋膜和颞深筋膜被认为是颞部最安全的注射区域[28]。
3 血管并发症
面部血管走行与眼动脉系统分支之间存在许多吻合口,而眼动脉始于颈内动脉,分支为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鼻背动脉,因此在眉间、鼻子、额部等部位注射时极可能发生血管栓塞事件[25]。此处的血管解剖结构存在变异,因此熟悉各个部位的血管解剖可以大幅降低血管并发症的风险。Lee等[19]根据解剖学指出,颈内动脉系统及颈外动脉系统之间存在交通支(枕动脉-椎动脉交通、咽升动脉-椎动脉交通、颌内动脉-眼动脉交通等),颈内动脉的吻合支静态时为功能性关闭,而当颈内动脉系统压力剧增时,这些吻合支会重新开放,提示交通支的存在及开放条件为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3.1 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较常见,患者可于注射后立即出现眼部症状,包括突然单侧视力丧失、眶周疼痛、头痛,严重者可出现永久性失明[19, 29]。Lee等[19]认为面部注射栓塞事件的原因是注射压强高于动脉压,局部组织逆行入颈内-颈外交通支或通过面部眼动脉其他分支(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鼻背动脉)反流入眼动脉。一项研究纳入2004年-2019年的文献,针对60例因美容填充注射致血管并发症的患者,结果显示常涉及视力丧失的部位为鼻部、眉间,其中鼻部注射导致眼动脉血管受损的风险很高,而眉间注射则与视网膜中央动脉受损有关[30]。此外,视网膜神经细胞对缺血耐受差,15 min以上的缺血即可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操作中若出现视力变化则应当及时终止操作,否则视网膜缺血时间一旦过长,视力将无法恢复[31]。
3.2 大脑中动脉栓塞
大脑中动脉栓塞是面部填充注射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脑梗死发作后可伴随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害,如失语、肌力下降、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32]。此外,临床上部分患者以眼动脉栓塞为早期表现[20]。面部危险区的高压注射使填充物逆行至眼动脉,之后进入颈内动脉再反流至大脑中动脉,导致该区域血管闭塞,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可确定脑血管栓塞的位置及节段[33]。Qian等[32]提出明确诊断面部填充注射致脑梗死后,应尽早行血管造影+机械性取栓术。Huo等[33]也报道了3例因脑动脉栓塞合并严重脑水肿行去骨颅瓣减压术的整容患者,术后患者仍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运动功能下降,提示对于已出现相关并发症的脑梗死患者尚无较好的救治方法。因此,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和对症治疗才能有效降低脑动脉栓塞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3.3 皮肤坏死
面部皮肤的血液供应主要由颈外动脉的3个分支提供:面动脉、颞浅动脉及其分支面横动脉,在不合适的面部层次注射时容易损伤该区域的结构甚至栓塞微血管,使黏膜或皮肤血液供应差,进而引起相应灌注区的黏膜、组织或皮肤坏死[25]。Rauso等[34]回顾分析了164例面部皮肤坏死的患者,发现最常见的填充物为透明质酸(69.5%),其次为自体脂肪(18%),注射部位最常见为鼻子(44.5%),其次为眉间(21%)、鼻唇沟(15%)和额部(10%),提示鼻背、眉间和鼻唇沟为常引起皮肤坏死的危险区。
4 面部注射的安全性
Goodman等[35]根据全球共识,建议根据风险对注射区域进行分级,鼻区、眉间、前额等高危区应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执行,且严格遵守面部危险区的安全注射原则,如注射穿刺点应为通过捏合产生的皮皱褶处,45°斜角进针防止针头误入血管。Tanstit等[36]提出注射时进行局部按压可降低眼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建议行额、眉间注射时,按压双侧眉间至鼻下角,使眼动脉分支阻塞,而鼻背注射时,通过按压鼻骨上的皮肤,从而阻塞侧位及背部的鼻背动脉。Lee等[37]建议利用多普勒超声定位来确认滑车上动脉位置后,再于眉间注射透明质酸。综上,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规范面部注射的操作流程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但无法完全规避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面部注射的安全性不仅需要操作者熟悉该危险区的注射层次,还需要了解其相应血管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和体征,才能在疾病初期尽早识别及救治。
5 小结与展望
面部注射填充治疗不仅是整形美容外科中修复面部轮廓及实现面部年轻化的有效方法,也是所有整形美容医生的必修课,合理的应用各种填充剂,掌握面部危险区的解剖要点,了解血管并发症的成因,皆有助于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面部填充注射的蓬勃发展,有赖于各种新型填充剂的兴起,未来可开展多中心研究,进行新产品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科学验证,期待更多的填充剂能获得审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