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杨必, 彭益鸿, 何元浩, 马薇, 刘陇黔. 长期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的变化对比. 华西医学, 2022, 37(11): 1666-1671. doi: 10.7507/1002-0179.202202068 复制
角膜塑形镜作为一种矫正和控制近视的光学手段,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既往研究证实[1-4]。截至 2016 年,我国角膜塑形镜使用人次已超过 150 万[5]。角膜塑形镜是逆几何设计镜片,配戴后可使角膜中央曲率变得平坦,中周部角膜曲率变得陡峭,从而降低近视度数,提高患者日间裸眼视力[6]。对于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的影响,部分观点认为其作用完全可逆[7-9]。但也有研究显示,停戴角膜塑形镜一段时间后,角膜曲率不能完全回弹至基线[10-12]。Chen 等[11]的研究显示,长期配戴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停戴 1 个月后,角膜平坦子午线曲率比基线更平,陡峭子午线曲率比基线更陡,角膜散光增加,该研究还指出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镜片设计不同,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鉴于目前鲜有研究比较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本研究对长期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 2 种不同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 2019 年 1 月-2021 年 12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隐形眼镜门诊验配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全部满足):① 年龄 8~14 岁;② 近视屈光度为−0.75~−6.00 D;③ 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无接触镜配戴史;④ 配戴角膜塑形镜总时长≥1 年;⑤ 配戴的球面或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均为视觉重塑治疗设计;⑥ 按镜片使用年限要求,至少更换过 1 次角膜塑形镜,且至少有 1 次换镜前停戴镜片 1 个月。排除标准(满足任意一条):① 戴镜期间,更换过角膜塑形镜设计;② 病历资料不全;③ 未连续规范戴镜,停戴时长≥15 d。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审查号为 2021 年审(740)号。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标准流程,完成角膜塑形镜的配前检查:使用裂隙灯(Topcon SL7,日本拓普康有限公司)检查外眼及眼前节,使用眼底镜(YZ11D,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查眼底,采用泪膜破裂时间试验评估泪膜稳定性,采用 Schirmer 试验评估泪液分泌量,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小瞳复光、眼压检查(使用眼压计 TX-20,日本佳能公司)、角膜地形图检查(使用角膜地形图仪 Tomey-4,日本 Tomey 公司)、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检查(使用角膜内皮细胞计 SP3000P,日本拓普康有限公司)、眼轴测量(使用生物测量仪 IOL Master-700,德国卡尔蔡司有限公司)。对符合角膜塑形镜验配标准的患者,采用试戴法进行验配并定制镜片[13]。角膜顺规散光<1.50 D 或角膜前表面 2 条主子午线 4 mm 半径高度差<30 μm 时,首选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角膜顺规散光≥1.50 D 或角膜前表面 2 条主子午线 4 mm 半径高度差≥30 μm 时,首选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镜片发放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镜片摘戴和护理宣教,并告知复查周期和镜片使用年限。
1.3 评估指标
收集 2 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线近视屈光度和基线全眼散光屈光度、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总时长、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停戴角膜塑形镜 1 个月后的角膜平 K 值、角膜陡 K 值、角膜散光量。
1.4 统计学方法
仅纳入研究对象的右眼数据进行后续分析。使用 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 Kolmogorov-Smirnov 检验分析数据分布的正态性,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 t 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 Wilcoxon 符号秩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来探讨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的影响因素。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共纳入患者 156 例,其中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组 76 例(76 只眼),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组 80 例(80 只眼)。2 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线近视屈光度、戴镜总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前的基线角膜平 K 值、基线角膜陡 K 值、基线角膜散光量、基线全眼散光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停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角膜曲率
2 组停戴角膜塑形镜 1 个月后,与基线值相比,角膜平 K 值均变得更平坦(P<0.001),角膜陡 K 值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值均增加(P<0.001)。球面设计组与环曲面设计组的角膜平 K 值变化量、角膜陡 K 值变化量、角膜散光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患者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量为因变量,组别、年龄、性别、近视度数、戴镜总时长、基线角膜平 K 值、基线角膜散光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由于基线角膜陡 K 值、基线全眼散光屈光度与基线角膜散光量强相关(r=0.564、1.000,P<0.001),未将基线角膜陡 K 值和基线全眼散光屈光度纳入模型。自变量赋值:性别(女=1;男=2)、组别(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组=1;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组=2),其余自变量均为定量指标。
分析结果显示,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量与年龄和戴镜总时长有关(P<0.05);而与组别、性别、近视度数、基线角膜平 K 值、基线角膜散光量无关(P>0.05)。其中年龄与停戴后角膜散光变化量呈负相关,年龄越小,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量越大;戴镜总时长与停戴后角膜散光变化量呈正相关,配戴角膜塑形镜总时长越长,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量越大。见表3。

2.4 典型病例
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组:患者 1,男,9 岁。2019 年 6 月 4 日双眼验配视觉重塑治疗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戴镜前右眼角膜平 K 值 43.64 D,陡 K 值 44.16 D,角膜散光量 0.52 D。2020 年换片前停戴角膜塑形镜 1 个月,2020 年 8 月 4 日复测右眼角膜平 K 值 43.25 D,陡 K 值 44.48 D,角膜散光量 1.22 D。与基线相比,角膜散光增量 0.70 D。患者右眼角膜地形图变化见图1a、1b。

a. 患者 1 配戴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前的角膜地形图;b. 患者 1 停戴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后的角膜地形图;c. 患者 2 配戴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前的角膜地形图;d. 患者 2 停戴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后的角膜地形图
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组:患者 2 ,女,10 岁。2019 年 9 月 10 日双眼验配视觉重塑治疗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戴镜前右眼角膜平 K 值 44.10 D,陡 K 值 45.28 D,角膜散光量 1.18 D。患者 2020 年第 1 次换片时,由于眼轴未增加,镜片定位正,角膜及眼部健康情况良好,换片未停戴。2021 年第 2 次换片时停戴角膜塑形镜 1 个月,2021 年 11 月 2 日复测右眼角膜平 K 值 43.38 D,陡 K 值 45.60 D,角膜散光量 2.22 D。与基线相比,角膜散光增量 1.04 D。患者右眼角膜地形图变化见图1c、1d。
3 讨论
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形态是否可以完全恢复至基线水平,既往研究结论并不一致。Kerns[14]提出,20 世纪 90 年代所使用的传统设计角膜塑形镜材料透气性不佳,配戴后因为角膜缺氧和镜片偏位,可能导致角膜散光增加。随着角膜塑形镜材料和设计的更新迭代,现代高透氧性逆几何设计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显著提高[15]。针对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部分研究显示,停戴一定时间后,角膜曲率可回弹至基线水平[7-9]。但以上研究均针对成年近视患者,且戴镜总时长不超过 1 年。部分针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的研究显示,停戴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一段时间后,角膜曲率不能完全回弹至基线,角膜散光均有一定程度增加[10-12]。Chen 等[11]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期配戴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者停戴 1 个月后,角膜散光增加 0.28 D。国内另一项研究也显示,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者停戴 1 个月后,角膜平 K 值更平,陡 K 值不变,角膜散光增加[16]。本研究结果显示,球面设计组与环曲面设计组停戴 1 个月后,角膜平 K 值均变平,陡 K 值不变,角膜散光增加,与既往针对青少年的部分研究结果相近[11, 16]。
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主要适用于单纯近视或近视合并角膜顺规散光<1.50 D 的患者,对于中度和高度角膜散光的近视患者,球面设计镜片易偏位,使用环曲面设计镜片可实现更好的镜片定位和塑形效果[17]。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散光的选择适应证存在差异,且角膜散光和全眼散光显著相关[18],本研究中,2 组的基线角膜散光和全眼散光存在差异。Zhou 等[19]的研究显示,近视患者配戴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平坦和陡峭子午线角膜上皮细胞厚度改变不同,可能是由于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对角膜 2 条主子午线的塑形力度不同所致,平坦子午线塑形力度更强,陡峭子午线塑形力度相对更弱。Chen 等[11]提出,球面和环曲面镜片设计不同,环曲面设计镜片能使带有一定散光的角膜各子午线承受的塑形力量更均匀,因此认为球面和环曲面设计镜片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可能不同。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停戴球面和环曲面设计镜片 1 个月后,角膜散光增量无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是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的中央基弧区仍为球面设计,因此对于角膜中央部各子午线的塑形力量仍不均匀。此外,为了避免镜片在角膜上嵌顿,视觉重塑治疗设计的环曲面角膜塑形镜的环曲量通常低于角膜散光量,因此镜片中周部对角膜各子午线的塑形力也并不完全相同。
本研究显示,年龄和戴镜总时长是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散光变化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配戴角膜塑形镜总时长越长,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增量越大。该结果与 Chen 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Ren 等[20]的研究结果显示,成年近视患者对角膜塑形镜存在一定的延迟反应,青少年近视患者对角膜塑形镜的塑形反应更敏锐,镜片带来的角膜塑形效果可能相对更持久。本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均停戴角膜塑形镜 1 个月,尚不清楚如果停戴时间更长,角膜是否能完全回弹。但 Chen 等[11]的研究显示,研究对象停戴角膜塑形镜超过 3 个月后,角膜曲率仍未回弹至基线。Kang 等[21]报道了 1 例配戴角膜塑形镜 13 年的近视患者,停戴 408 d 后,角膜平 K 值比基线平坦 0.25 D。因此,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总时长较长时,可能会使角膜形态发生一定的不可逆变化。
本研究中,多因素回归模型 R2 较低,模型拟合优度不高,提示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影响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角膜散光变化。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比较长期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散光变化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2 种不同设计的角膜塑形镜与角膜散光变化量的关联性并无统计学差异,且标准偏回归系数很小,提示不同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无差异。本研究通过多因素回归模型初步探讨了年龄和戴镜时长对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的影响,未来还需纳入更多可能的因素,深入分析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的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长期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者停戴 1 个月后,角膜平 K 值变平,陡 K 值不变,角膜散光增加,球面和环曲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无差异。角膜散光的变化与患者年龄和戴镜总时长有关,年龄越小,配戴角膜塑形镜总时长越长,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增量越显著。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角膜塑形镜作为一种矫正和控制近视的光学手段,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既往研究证实[1-4]。截至 2016 年,我国角膜塑形镜使用人次已超过 150 万[5]。角膜塑形镜是逆几何设计镜片,配戴后可使角膜中央曲率变得平坦,中周部角膜曲率变得陡峭,从而降低近视度数,提高患者日间裸眼视力[6]。对于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的影响,部分观点认为其作用完全可逆[7-9]。但也有研究显示,停戴角膜塑形镜一段时间后,角膜曲率不能完全回弹至基线[10-12]。Chen 等[11]的研究显示,长期配戴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停戴 1 个月后,角膜平坦子午线曲率比基线更平,陡峭子午线曲率比基线更陡,角膜散光增加,该研究还指出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镜片设计不同,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鉴于目前鲜有研究比较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本研究对长期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 2 种不同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 2019 年 1 月-2021 年 12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隐形眼镜门诊验配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全部满足):① 年龄 8~14 岁;② 近视屈光度为−0.75~−6.00 D;③ 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无接触镜配戴史;④ 配戴角膜塑形镜总时长≥1 年;⑤ 配戴的球面或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均为视觉重塑治疗设计;⑥ 按镜片使用年限要求,至少更换过 1 次角膜塑形镜,且至少有 1 次换镜前停戴镜片 1 个月。排除标准(满足任意一条):① 戴镜期间,更换过角膜塑形镜设计;② 病历资料不全;③ 未连续规范戴镜,停戴时长≥15 d。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审查号为 2021 年审(740)号。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标准流程,完成角膜塑形镜的配前检查:使用裂隙灯(Topcon SL7,日本拓普康有限公司)检查外眼及眼前节,使用眼底镜(YZ11D,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查眼底,采用泪膜破裂时间试验评估泪膜稳定性,采用 Schirmer 试验评估泪液分泌量,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小瞳复光、眼压检查(使用眼压计 TX-20,日本佳能公司)、角膜地形图检查(使用角膜地形图仪 Tomey-4,日本 Tomey 公司)、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检查(使用角膜内皮细胞计 SP3000P,日本拓普康有限公司)、眼轴测量(使用生物测量仪 IOL Master-700,德国卡尔蔡司有限公司)。对符合角膜塑形镜验配标准的患者,采用试戴法进行验配并定制镜片[13]。角膜顺规散光<1.50 D 或角膜前表面 2 条主子午线 4 mm 半径高度差<30 μm 时,首选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角膜顺规散光≥1.50 D 或角膜前表面 2 条主子午线 4 mm 半径高度差≥30 μm 时,首选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镜片发放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镜片摘戴和护理宣教,并告知复查周期和镜片使用年限。
1.3 评估指标
收集 2 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线近视屈光度和基线全眼散光屈光度、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总时长、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停戴角膜塑形镜 1 个月后的角膜平 K 值、角膜陡 K 值、角膜散光量。
1.4 统计学方法
仅纳入研究对象的右眼数据进行后续分析。使用 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 Kolmogorov-Smirnov 检验分析数据分布的正态性,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 t 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 Wilcoxon 符号秩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来探讨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的影响因素。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共纳入患者 156 例,其中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组 76 例(76 只眼),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组 80 例(80 只眼)。2 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线近视屈光度、戴镜总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前的基线角膜平 K 值、基线角膜陡 K 值、基线角膜散光量、基线全眼散光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停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角膜曲率
2 组停戴角膜塑形镜 1 个月后,与基线值相比,角膜平 K 值均变得更平坦(P<0.001),角膜陡 K 值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值均增加(P<0.001)。球面设计组与环曲面设计组的角膜平 K 值变化量、角膜陡 K 值变化量、角膜散光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患者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量为因变量,组别、年龄、性别、近视度数、戴镜总时长、基线角膜平 K 值、基线角膜散光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由于基线角膜陡 K 值、基线全眼散光屈光度与基线角膜散光量强相关(r=0.564、1.000,P<0.001),未将基线角膜陡 K 值和基线全眼散光屈光度纳入模型。自变量赋值:性别(女=1;男=2)、组别(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组=1;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组=2),其余自变量均为定量指标。
分析结果显示,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量与年龄和戴镜总时长有关(P<0.05);而与组别、性别、近视度数、基线角膜平 K 值、基线角膜散光量无关(P>0.05)。其中年龄与停戴后角膜散光变化量呈负相关,年龄越小,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量越大;戴镜总时长与停戴后角膜散光变化量呈正相关,配戴角膜塑形镜总时长越长,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量越大。见表3。

2.4 典型病例
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组:患者 1,男,9 岁。2019 年 6 月 4 日双眼验配视觉重塑治疗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戴镜前右眼角膜平 K 值 43.64 D,陡 K 值 44.16 D,角膜散光量 0.52 D。2020 年换片前停戴角膜塑形镜 1 个月,2020 年 8 月 4 日复测右眼角膜平 K 值 43.25 D,陡 K 值 44.48 D,角膜散光量 1.22 D。与基线相比,角膜散光增量 0.70 D。患者右眼角膜地形图变化见图1a、1b。

a. 患者 1 配戴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前的角膜地形图;b. 患者 1 停戴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后的角膜地形图;c. 患者 2 配戴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前的角膜地形图;d. 患者 2 停戴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后的角膜地形图
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组:患者 2 ,女,10 岁。2019 年 9 月 10 日双眼验配视觉重塑治疗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戴镜前右眼角膜平 K 值 44.10 D,陡 K 值 45.28 D,角膜散光量 1.18 D。患者 2020 年第 1 次换片时,由于眼轴未增加,镜片定位正,角膜及眼部健康情况良好,换片未停戴。2021 年第 2 次换片时停戴角膜塑形镜 1 个月,2021 年 11 月 2 日复测右眼角膜平 K 值 43.38 D,陡 K 值 45.60 D,角膜散光量 2.22 D。与基线相比,角膜散光增量 1.04 D。患者右眼角膜地形图变化见图1c、1d。
3 讨论
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形态是否可以完全恢复至基线水平,既往研究结论并不一致。Kerns[14]提出,20 世纪 90 年代所使用的传统设计角膜塑形镜材料透气性不佳,配戴后因为角膜缺氧和镜片偏位,可能导致角膜散光增加。随着角膜塑形镜材料和设计的更新迭代,现代高透氧性逆几何设计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显著提高[15]。针对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部分研究显示,停戴一定时间后,角膜曲率可回弹至基线水平[7-9]。但以上研究均针对成年近视患者,且戴镜总时长不超过 1 年。部分针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的研究显示,停戴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一段时间后,角膜曲率不能完全回弹至基线,角膜散光均有一定程度增加[10-12]。Chen 等[11]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期配戴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者停戴 1 个月后,角膜散光增加 0.28 D。国内另一项研究也显示,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者停戴 1 个月后,角膜平 K 值更平,陡 K 值不变,角膜散光增加[16]。本研究结果显示,球面设计组与环曲面设计组停戴 1 个月后,角膜平 K 值均变平,陡 K 值不变,角膜散光增加,与既往针对青少年的部分研究结果相近[11, 16]。
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主要适用于单纯近视或近视合并角膜顺规散光<1.50 D 的患者,对于中度和高度角膜散光的近视患者,球面设计镜片易偏位,使用环曲面设计镜片可实现更好的镜片定位和塑形效果[17]。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散光的选择适应证存在差异,且角膜散光和全眼散光显著相关[18],本研究中,2 组的基线角膜散光和全眼散光存在差异。Zhou 等[19]的研究显示,近视患者配戴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平坦和陡峭子午线角膜上皮细胞厚度改变不同,可能是由于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对角膜 2 条主子午线的塑形力度不同所致,平坦子午线塑形力度更强,陡峭子午线塑形力度相对更弱。Chen 等[11]提出,球面和环曲面镜片设计不同,环曲面设计镜片能使带有一定散光的角膜各子午线承受的塑形力量更均匀,因此认为球面和环曲面设计镜片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可能不同。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停戴球面和环曲面设计镜片 1 个月后,角膜散光增量无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是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的中央基弧区仍为球面设计,因此对于角膜中央部各子午线的塑形力量仍不均匀。此外,为了避免镜片在角膜上嵌顿,视觉重塑治疗设计的环曲面角膜塑形镜的环曲量通常低于角膜散光量,因此镜片中周部对角膜各子午线的塑形力也并不完全相同。
本研究显示,年龄和戴镜总时长是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散光变化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配戴角膜塑形镜总时长越长,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增量越大。该结果与 Chen 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Ren 等[20]的研究结果显示,成年近视患者对角膜塑形镜存在一定的延迟反应,青少年近视患者对角膜塑形镜的塑形反应更敏锐,镜片带来的角膜塑形效果可能相对更持久。本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均停戴角膜塑形镜 1 个月,尚不清楚如果停戴时间更长,角膜是否能完全回弹。但 Chen 等[11]的研究显示,研究对象停戴角膜塑形镜超过 3 个月后,角膜曲率仍未回弹至基线。Kang 等[21]报道了 1 例配戴角膜塑形镜 13 年的近视患者,停戴 408 d 后,角膜平 K 值比基线平坦 0.25 D。因此,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总时长较长时,可能会使角膜形态发生一定的不可逆变化。
本研究中,多因素回归模型 R2 较低,模型拟合优度不高,提示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影响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角膜散光变化。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比较长期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散光变化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2 种不同设计的角膜塑形镜与角膜散光变化量的关联性并无统计学差异,且标准偏回归系数很小,提示不同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无差异。本研究通过多因素回归模型初步探讨了年龄和戴镜时长对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的影响,未来还需纳入更多可能的因素,深入分析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变化的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长期配戴球面和环曲面设计角膜塑形镜者停戴 1 个月后,角膜平 K 值变平,陡 K 值不变,角膜散光增加,球面和环曲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无差异。角膜散光的变化与患者年龄和戴镜总时长有关,年龄越小,配戴角膜塑形镜总时长越长,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增量越显著。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