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峥艳, 赵爽, 刘曦娇, 余建群. 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的放射科规范化培训新模式探索. 华西医学, 2022, 37(12): 1874-1877. doi: 10.7507/1002-0179.202203111 复制
掌握一定的医学影像诊断知识是临床医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多个临床科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每年均会培训大量来自临床各科室的非影像专业的住院医师,但很多临床专业住院医师影像知识薄弱,轮转时间短,每个专业对其学员培训要求不一致[2]。放射科具有带教师资的教师数量短缺,除了应对日常繁忙的临床工作,还要承担对影像专业的住院医师相应的教学及培养工作,往往在超负荷工作的状态下,疲于应对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的培养[3],使得影像诊断教学难以系统开展,再加上部分学员对影像诊断知识不够重视,最终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4-5]。如何合理调动放射科师资力量、调动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学习兴趣且在短时间掌握基本的影像诊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达到培训要求,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搭建线上教学平台,结合各临床专业不同的培训要求,联合线下教学及培训等方式,开展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在放射科轮转的培训新模式,并探讨其培训效果和质量,旨在创建合理、高效的培训新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纳入 2021 年 6 月-2022 年 1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以下简称“我科”)轮转的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纳入标准(全部满足):① 非影像专业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即除了放射科、超声科及核医学科以外的其他临床科室来放射科轮转的住院医师学员;② 轮转时长为 1 个月。排除标准(满足任意一条):① 所有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轮转医师;② 虽为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但是本科专业为医学影像学,或对影像诊断知识有过系统学习。本研究已获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培训模式
将每个月在我科轮转的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分配指派给带教教师。所有带教教师均符合住院医师带教师资条件,每位带教教师最多可同时带教 2 位规培住院医师。我科于 2021 年 10 月 1 日之后采用了创新模式对非影像专业轮转住院医师进行培养,因此将 2021 年 6 月-9 月非影像专业住院医作为传统培训模式组;将 2021 年 10 月-2022 年 1 月非影像专业住院医作为创新培训模式组。
传统培训模式即所有轮转住院医师除了日常临床工作之外,均参加以下教学活动:入科教育,每周 1 次的小讲课、每 2 周 1 次的教学读片、疑难读片、技能培训。轮转住院医师临床工作与教学活动均由教学秘书统一组织考勤签到。
创新培训模式即传统培训模式结合线上教学平台及病例库教学。将影像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点按照解剖部位及系统分为了不同的部分,包括神经系统、头颈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肌肉骨骼系统,由我科具有住院医师带教资质的教师结合理论知识及丰富的影像图片,录制好一套完整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微课视频,每个视频时长 10~30 min 不等。将录制好的教学微课视频存放于我科微信公众号教学板块,搭建线上教学平台。轮转住院医师入科当天,在入科教育中,教学秘书向学员介绍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规则。我科工程师为每位学员建立账号,学员可通过账号登录线上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学员在我科轮转期间,需要自行学习线上教学平台的全部教学视频。通过账号监管及后台数据监测,教学秘书可以掌握学员们的学习动态,包括在线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实时督促学员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1.3 考核模式
两组采用统一的考核模式,即过程考核与出科考核。过程考核包括每 2 周 1 次的阅片技能考核、平时作业。在我科轮转 1 个月的住院医师需要进行 2 次阅片技能考核(满分均为 20 分),2 次考核间隔 2 周。每次阅片技能考核在出科成绩总分占比为 20%,因此 2 次阅片技能考核总占比为 40%。阅片技能考核为全身各系统的影像诊断读片,包括正常影像表现、基础征象及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题目类型为单选题,其中包含病例分析题。每次考核题量为 15~20 道题,答题时间 30 min,为闭卷考试。平时作业为医学影像学相关文献翻译(满分 20 分),在总成绩中占比 20%。出科考试以专业理论及病例分析题为主,为闭卷考试。题量为 40~50 道选择题,答题时间 60 min,满分 40 分。出科成绩(满分 100 分)=过程考核(占比 60%)+出科考试(占比 40%)。每月过程考核与出科考试知识点分布与难易程度相当。日常工作及教学活动均会严格考勤,考勤缺勤者,每缺勤一次扣 5 分。
1.4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采用 SPSS 26.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D’Agostoon 检验法进行正态性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 秩和检验,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不同培训模式学员的基线情况比较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本研究总共纳入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 122 人,其中传统培训模式组 45 人,创新培训模式组 77 人。以上住院医师来自内科(含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耳鼻喉科、康复医学科。学员身份包括双轨制专业型硕士、社会人身份学员、院内委托培养学员及院外委托培养学员,其中双轨制专业型硕士人数最多,传统培训模式组 23 人,创新培训模式组 37 人。两组学员的性别、专业、身份、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培训模式学员的考核结果比较
两组学员的第 1 次阅片技能考核成绩和平时作业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新培训模式组的第 2 次阅片技能考核成绩、出科考试成绩和出科总分优于传统培训模式组(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国内研究显示,线上教学联合线下传统教学模式对住院医师规培具有较好的效果[6-8],但该教学模式对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在放射科培训的应用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了线上-线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使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的阅片技能考核成绩与出科理论考核成绩较传统培训模式组均有提高,以出科理论考核成绩提高尤为明显。
放射科专业基地对住院医师的传统培训教学模式主要有小讲课、教学读片、疑难病例读片、技能培训等,该模式对放射科本专业住院医师培训效果较为明显和突出,因此也是国内放射专业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教学模式[9]。但是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专业基地轮转的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影像诊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若在此基础上直接进行小讲课、教学读片、疑难病例读片及技能培训,学员往往感到学习起来较为吃力,不能消化知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考核成绩不高,国内其他医院的放射专业基地也面临同样的问题[10],因此系统地学习影像诊断基础知识非常必要。
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在放射科轮转时间短,且每个专业的学习重点及学习目标不一致,在放射科轮转期间,除了日常临床工作,还穿插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很难有集中的时间对影像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再加上放射科临床工作繁忙,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放射科的教师很难花大量时间每个月都重复一遍完整的影像诊断基础知识教学[11]。我科通过录制线上微课视频,创建线上教学平台,能让学员随时进行线上学习,既灵活利用了时间,还能优化教师资源,把有限的师资力量投入到针对性指导等高级别教学工作中,达到了师资资源合理分配及有效利用的目的,同时线上学习不受空间限制,可持续进行[12]。此外,该线上教学微视频,涵盖了全身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基本征象及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了丰富的教学图片及病例展示。学员们除了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专业特点,选择与自身专业紧密结合的系统进行反复深入学习,从而完成学习目标,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提供更为扎实的影像诊断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影像诊断基础知识系统的学习,学员的出科理论考核成绩有所提高。
然而,线上教学平台提供的教学微视频主要以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该模式虽然可以系统化、条理化讲授知识点,但往往被诟病有“灌输式”教学之嫌[13-14]。枯燥的灌输教学模式往往不能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需要结合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下、从理论到实践、从讲授到案例的过渡。本研究中,学员可利用我科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对全身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实战学习。我科对每位轮转住院医,均配备了有资质的教师进行阅片指导,并为学员在学习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充分采用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15],让学员们结合各专业的临床工作,提出临床问题,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在解析或讨论典型病例、疑难病例时,注重培养学员的影像诊断思路与临床思维,让学员们学会应用影像诊断知识,通过实践解决实际临床问题,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16]。本研究的第 2 次阅片技能考核也显示,创新培训模式组成绩优于传统培训模式组成绩。
当然,该创新培训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线上学习平台学习时间灵活,虽然通过后台数据监测,可掌握学员的学习动态,但是学员们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存在差异。有些学员对影像诊断知识不予重视,有些学员不自觉,需要教师反复提醒才能在月末出科前完成线上学习,这可能也是两组第 1 次过程考核成绩没有明显差异的原因。因此在今后的培训过程中,应加大线上学习进度与效果的监管力度。
综上所述,线上教学平台联合线下教学的创新培训模式,可以使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在放射科轮转的 1 个月期间,既能系统学习影像诊断知识,又能提高学员实践阅片技能,还能实现放射科师资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提高培训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掌握一定的医学影像诊断知识是临床医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多个临床科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每年均会培训大量来自临床各科室的非影像专业的住院医师,但很多临床专业住院医师影像知识薄弱,轮转时间短,每个专业对其学员培训要求不一致[2]。放射科具有带教师资的教师数量短缺,除了应对日常繁忙的临床工作,还要承担对影像专业的住院医师相应的教学及培养工作,往往在超负荷工作的状态下,疲于应对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的培养[3],使得影像诊断教学难以系统开展,再加上部分学员对影像诊断知识不够重视,最终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4-5]。如何合理调动放射科师资力量、调动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学习兴趣且在短时间掌握基本的影像诊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达到培训要求,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搭建线上教学平台,结合各临床专业不同的培训要求,联合线下教学及培训等方式,开展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在放射科轮转的培训新模式,并探讨其培训效果和质量,旨在创建合理、高效的培训新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纳入 2021 年 6 月-2022 年 1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以下简称“我科”)轮转的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纳入标准(全部满足):① 非影像专业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即除了放射科、超声科及核医学科以外的其他临床科室来放射科轮转的住院医师学员;② 轮转时长为 1 个月。排除标准(满足任意一条):① 所有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轮转医师;② 虽为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但是本科专业为医学影像学,或对影像诊断知识有过系统学习。本研究已获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培训模式
将每个月在我科轮转的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分配指派给带教教师。所有带教教师均符合住院医师带教师资条件,每位带教教师最多可同时带教 2 位规培住院医师。我科于 2021 年 10 月 1 日之后采用了创新模式对非影像专业轮转住院医师进行培养,因此将 2021 年 6 月-9 月非影像专业住院医作为传统培训模式组;将 2021 年 10 月-2022 年 1 月非影像专业住院医作为创新培训模式组。
传统培训模式即所有轮转住院医师除了日常临床工作之外,均参加以下教学活动:入科教育,每周 1 次的小讲课、每 2 周 1 次的教学读片、疑难读片、技能培训。轮转住院医师临床工作与教学活动均由教学秘书统一组织考勤签到。
创新培训模式即传统培训模式结合线上教学平台及病例库教学。将影像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点按照解剖部位及系统分为了不同的部分,包括神经系统、头颈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肌肉骨骼系统,由我科具有住院医师带教资质的教师结合理论知识及丰富的影像图片,录制好一套完整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微课视频,每个视频时长 10~30 min 不等。将录制好的教学微课视频存放于我科微信公众号教学板块,搭建线上教学平台。轮转住院医师入科当天,在入科教育中,教学秘书向学员介绍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规则。我科工程师为每位学员建立账号,学员可通过账号登录线上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学员在我科轮转期间,需要自行学习线上教学平台的全部教学视频。通过账号监管及后台数据监测,教学秘书可以掌握学员们的学习动态,包括在线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实时督促学员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1.3 考核模式
两组采用统一的考核模式,即过程考核与出科考核。过程考核包括每 2 周 1 次的阅片技能考核、平时作业。在我科轮转 1 个月的住院医师需要进行 2 次阅片技能考核(满分均为 20 分),2 次考核间隔 2 周。每次阅片技能考核在出科成绩总分占比为 20%,因此 2 次阅片技能考核总占比为 40%。阅片技能考核为全身各系统的影像诊断读片,包括正常影像表现、基础征象及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题目类型为单选题,其中包含病例分析题。每次考核题量为 15~20 道题,答题时间 30 min,为闭卷考试。平时作业为医学影像学相关文献翻译(满分 20 分),在总成绩中占比 20%。出科考试以专业理论及病例分析题为主,为闭卷考试。题量为 40~50 道选择题,答题时间 60 min,满分 40 分。出科成绩(满分 100 分)=过程考核(占比 60%)+出科考试(占比 40%)。每月过程考核与出科考试知识点分布与难易程度相当。日常工作及教学活动均会严格考勤,考勤缺勤者,每缺勤一次扣 5 分。
1.4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采用 SPSS 26.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D’Agostoon 检验法进行正态性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 秩和检验,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不同培训模式学员的基线情况比较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本研究总共纳入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 122 人,其中传统培训模式组 45 人,创新培训模式组 77 人。以上住院医师来自内科(含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耳鼻喉科、康复医学科。学员身份包括双轨制专业型硕士、社会人身份学员、院内委托培养学员及院外委托培养学员,其中双轨制专业型硕士人数最多,传统培训模式组 23 人,创新培训模式组 37 人。两组学员的性别、专业、身份、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培训模式学员的考核结果比较
两组学员的第 1 次阅片技能考核成绩和平时作业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新培训模式组的第 2 次阅片技能考核成绩、出科考试成绩和出科总分优于传统培训模式组(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国内研究显示,线上教学联合线下传统教学模式对住院医师规培具有较好的效果[6-8],但该教学模式对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在放射科培训的应用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了线上-线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使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的阅片技能考核成绩与出科理论考核成绩较传统培训模式组均有提高,以出科理论考核成绩提高尤为明显。
放射科专业基地对住院医师的传统培训教学模式主要有小讲课、教学读片、疑难病例读片、技能培训等,该模式对放射科本专业住院医师培训效果较为明显和突出,因此也是国内放射专业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教学模式[9]。但是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专业基地轮转的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影像诊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若在此基础上直接进行小讲课、教学读片、疑难病例读片及技能培训,学员往往感到学习起来较为吃力,不能消化知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考核成绩不高,国内其他医院的放射专业基地也面临同样的问题[10],因此系统地学习影像诊断基础知识非常必要。
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在放射科轮转时间短,且每个专业的学习重点及学习目标不一致,在放射科轮转期间,除了日常临床工作,还穿插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很难有集中的时间对影像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再加上放射科临床工作繁忙,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放射科的教师很难花大量时间每个月都重复一遍完整的影像诊断基础知识教学[11]。我科通过录制线上微课视频,创建线上教学平台,能让学员随时进行线上学习,既灵活利用了时间,还能优化教师资源,把有限的师资力量投入到针对性指导等高级别教学工作中,达到了师资资源合理分配及有效利用的目的,同时线上学习不受空间限制,可持续进行[12]。此外,该线上教学微视频,涵盖了全身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基本征象及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了丰富的教学图片及病例展示。学员们除了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专业特点,选择与自身专业紧密结合的系统进行反复深入学习,从而完成学习目标,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提供更为扎实的影像诊断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影像诊断基础知识系统的学习,学员的出科理论考核成绩有所提高。
然而,线上教学平台提供的教学微视频主要以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该模式虽然可以系统化、条理化讲授知识点,但往往被诟病有“灌输式”教学之嫌[13-14]。枯燥的灌输教学模式往往不能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需要结合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下、从理论到实践、从讲授到案例的过渡。本研究中,学员可利用我科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对全身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实战学习。我科对每位轮转住院医,均配备了有资质的教师进行阅片指导,并为学员在学习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充分采用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15],让学员们结合各专业的临床工作,提出临床问题,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在解析或讨论典型病例、疑难病例时,注重培养学员的影像诊断思路与临床思维,让学员们学会应用影像诊断知识,通过实践解决实际临床问题,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16]。本研究的第 2 次阅片技能考核也显示,创新培训模式组成绩优于传统培训模式组成绩。
当然,该创新培训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线上学习平台学习时间灵活,虽然通过后台数据监测,可掌握学员的学习动态,但是学员们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存在差异。有些学员对影像诊断知识不予重视,有些学员不自觉,需要教师反复提醒才能在月末出科前完成线上学习,这可能也是两组第 1 次过程考核成绩没有明显差异的原因。因此在今后的培训过程中,应加大线上学习进度与效果的监管力度。
综上所述,线上教学平台联合线下教学的创新培训模式,可以使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在放射科轮转的 1 个月期间,既能系统学习影像诊断知识,又能提高学员实践阅片技能,还能实现放射科师资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提高培训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