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 A 免疫吸附是一种借助葡萄球菌蛋白 A 能特异性与人体免疫球蛋白 G 高效结合的原理,通过体外循环的方法清除致病性抗体的血液净化治疗技术。目前已应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领域,安全性较好,其对于多种免疫性疾病的疗效与传统血浆置换相当。该文就该技术在不同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时选择血液净化治疗模式提供参考。
引用本文: 杨莹莹, 张凌. 蛋白 A 免疫吸附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华西医学, 2023, 38(7): 1086-1090. doi: 10.7507/1002-0179.202206028 复制
免疫吸附是一种体外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其原理是将抗原、抗体或某些具有特定物理化学亲和力的物质作为配基与载体结合,制成吸附柱,利用其特异性吸附性能,选择性或特异性地清除患者血液中的内源性致病因子,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缓解病情的目的[1-2]。蛋白 A 免疫吸附是一种借助葡萄球菌蛋白 A 能特异性与人体免疫球蛋白 G (immunoglobin G, IgG)的 Fc 片段高效结合的机理,应用生物亲和层析技术,通过体外循环的方法,有效清除患者体内以 IgG 为主(或属于 IgG 型)的致病性抗体,主要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术前脱敏与术后抗排斥及 ABO 血型不相容)等疾病治疗和预防的免疫吸附技术[3-5]。与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相比,免疫吸附不受外源性血浆资源的限制,且在清除致病 IgG 及免疫复合物的同时对凝血因子及其他血浆蛋白成分影响更小[2,5-6]。蛋白 A 免疫吸附技术已在多种疾病治疗领域开展。本文就该技术在不同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时选择血液净化治疗模式提供参考。
1 在免疫相关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RPGN)中的应用
1.1 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GBM)病
抗 GBM 病由抗 GBM 抗体介导,常表现为 RPGN,并可能引起肺泡出血甚至导致致死性咯血(临床称为 Goodpasture 综合征),在 PE 技术出现之前其死亡率可高达 90%[7]。其致病抗体明确,目前除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联合免疫抑制剂外,推荐尽早采用血液净化治疗去除抗 GBM 抗体,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及改善肾脏预后[8]。随着免疫吸附的发展,目前已有较多关于免疫吸附治疗抗 GBM 病的个案报道及与 PE 对照的研究。一项病例系列报道纳入了 4 例 Goodpasture 综合征患者,3 例接受单次蛋白 A 免疫吸附治疗后抗体转阴,另 1 例第 1 次治疗后抗 GBM 抗体下降 62.8%,经第 2 次治疗后抗体转阴;所有患者咯血缓解,1 例肾功能恢复、脱离透析[9]。另一项观察研究纳入了 10 例患者,其中 5 例经标准单膜 PE 治疗后抗 GBM 抗体水平反弹转而接受免疫吸附治疗,研究发现单次免疫吸附可清除 71.1%~86.4%的抗 GBM 抗体;经过 2~9 次的免疫吸附治疗后所有患者抗体阴转,随访 1 年时的肾存活率达 63%[10]。后有另一项对照研究纳入了 28 例抗 GBM 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现为 RPGN 并需要肾替代治疗,6 例合并咯血;在常规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基础上,16 例接受双重血浆置换(double-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 DFPP),12 例接受免疫吸附,比较发现 2 组在清除 GBM 抗体效能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0 vs. 71.2%, P=1.00),2 组患者的生存率及肾脏预后亦相当[11]。免疫吸附在抗 GBM 病的儿童患者中也有安全成功应用的报道[12]。可见免疫吸附在抗 GBM 病中的应用已较成熟,其疗效与 DFPP 相当。
1.2 其他免疫相关 RPGN
1991 年有研究报道了免疫吸附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 RPGN 患者中的应用,其中 3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5 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2 例韦格纳肉芽肿;所有患者接受免疫吸附治疗前均需要肾替代治疗,经免疫吸附治疗 3~7 d 后,双链DNA 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均迅速下降,9 例肾功能不同程度恢复,7 例脱离透析[13]。同期另一项病例报道纳入了 5 例 RPGN 患者,其中 2 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患者及 1 例 SLE 患者均迅速获得临床缓解,且随访 2 年左右病情稳定,而另 2 例抗 GBM 病患者肾功能均未改善,后进入维持透析[14]。一项纳入 44 例 RPGN 患者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显示,免疫吸附与 PE 效果相当[15]。近年来国内相关报道也提示蛋白 A 免疫吸附能够快速显著降低自身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并能改善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抗 GBM 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脂蛋白肾病、移植肾排斥等患者的肾脏病变[16-18]。也有研究报道了应用免疫吸附成功治疗 2 例肿瘤相关膜性肾病的患者,其循环中 1 型血小板反应蛋白 7A 域抗体得到有效清除,随之蛋白尿明显缓解[19]。
2 在 SLE 中的应用
自身免疫性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是 SLE 导致全身多系统损害的重要机制,虽然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能有效改善 SLE 预后,但免疫抑制剂起效相对缓慢,部分重症 SLE 患者仍可能需要 PE 等血液净化治疗以获得迅速缓解[20-21]。1979 年免疫吸附治疗 SLE 首次被报道[22],后免疫吸附在 SLE 治疗中得到更多应用,且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证实。一项研究纳入了 8 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重症 SLE 患者并给予了蛋白 A 免疫吸附治疗,发现其能迅速有效清除循环中抗双链 DNA 抗体及抗磷脂酶抗体等,SLE 活动度评分由治疗前平均(23.8±4.2)分下降至治疗后平均(7.9±4.3)分,糖皮质激素用量也随之迅速减少[23]。另一项纳入了 16 例重症 SLE 合并 LN 患者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结论[24]。研究提示,免疫吸附与 PE 相比在重症 SLE 的缓解方面效果相当[25],而不同类型的免疫吸附柱清除自身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效果也无明显差异[26]。还有研究探索了免疫吸附在 SLE 中的长期应用模式,即针对短期内未获完全缓解的 SLE 患者,给予长期(1~10 年)间断多次重复的免疫吸附,发现能进一步提高缓解率,改善蛋白尿等;由于免疫吸附并不依赖外源性血浆,故其可重复性明显优于 PE;但该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观察其安全性及有效性[27]。
3 在免疫相关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中的应用
免疫相关 TTP 主要与自身抗体破坏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活性有关。较早就有采用蛋白 A 免疫吸附救治复发或 PE 效果不佳的经典免疫相关 TTP 的案例[28-29],以及肿瘤化疗诱发的 TTP/溶血尿毒综合征的报道[30]。对于一些无法采用 PE 治疗的重症 TTP 患者,免疫吸附是很有价值的选择[31]。
4 在免疫相关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免疫吸附在自身免疫性脑炎、重症肌无力、脱髓鞘疾病等多种免疫相关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较广,且有较多比较不同模式疗效的研究报道。
4.1 自身免疫性脑炎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致病抗体较为复杂,包括针对细胞表面蛋白或受体的抗体,如抗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抗体、抗富含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 1 抗体、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 2 抗体等,以及针对细胞内成分的抗体,如 1 型抗神经元核抗体等[32-33]。多项研究表明,免疫吸附对于表面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具有较确切的治疗效果[34-35];免疫吸附与 PE 治疗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疗效相当,2 组患者分别经过平均 5.5 次及 7 次治疗后均获得临床缓解,但 PE 组有个别患者出现血浆过敏及纤维蛋白原下降,而免疫吸附组无明显不良反应[36]。
4.2 重症肌无力
多项研究提示,蛋白 A 免疫吸附可在短期内有效清除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等致病抗体、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对患者随访 2~8 年的结果显示疗效仍保持稳定[37-39]。一项回顾性研究(n=72)比较了 3 种不同治疗方案治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疗效,即单独免疫吸附方案(5 次免疫吸附)、单独 PE 方案(5 次 PE)和改良联合方案(单次 PE 后序贯 2 次免疫吸附),发现改良联合方案组与单独免疫吸附组无明显差异,而在降低疾病评分及住院天数方面均优于单独 PE 组;单独 PE 组血浆过敏率达 36.9%,显著高于另外 2 组[40]。另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n=40)比较了 DFPP、蛋白 A 免疫吸附及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对于迟发性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效果,发现 DFPP 组和蛋白 A 免疫吸附组在抗体水平下降、临床缓解时间、总体住院时间、需要呼吸机支持患者比例等多方面均显著优于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组,而 DFPP 组与免疫吸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41]。
4.3 多发性硬化
相关致病抗体包括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 G 抗体,及抗髓鞘碱性蛋白抗体等亚型[42]。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多发性硬化患者,观察研究报道免疫吸附的缓解率可达 88%[43]。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n=61)显示,治疗 4 周时,免疫吸附组患者的缓解率显著高于 PE 组(86.7% vs. 76.7%,P=0.034),PE 组有 4 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复发,而免疫吸附组患者均保持平稳[44]。不过最近的 Meta 分析显示免疫吸附和 PE 在多发性硬化缓解率上总体相当(80.6% vs. 76.6%)[45]。
4.4 视神经脊髓炎
免疫吸附可通过清除致病的抗水通道蛋白 4 抗体而获得视力改善等临床缓解[46]。一项回顾性研究(n=105)提示,尽早应用血液净化治疗可使患者获得完全临床缓解,而血清抗水通道蛋白 4抗体阳性的患者更容易从血液净化治疗(无论 PE 还是免疫吸附)中获益,在起效速度方面 PE 略优于免疫吸附[47]。
4.5 格林巴利综合征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多因素诱导的急性免疫性周围神经病,以局部炎症反应和外周神经的脱髓鞘病变为特征,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细胞及体液免疫均有关,PE 呈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48]。1992 年采用蛋白 A 免疫吸附成功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例被首次报道,2 例患者均在接受第 2 次免疫吸附后肌力出现显著改善,并最终获得完全缓解[49]。国内也较早就有蛋白 A 免疫吸附治疗的病例报道[50]。一项随机对照研究(n=76)显示 PE 与免疫吸附治疗效果相当[51]。
5 在其他疾病领域的应用
多项研究提示,蛋白 A 免疫吸附能够有效减轻慢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临床心力衰竭症状及改善生存质量[52-53]。另有研究提示,蛋白 A 免疫吸附治疗能有效降低器官移植前高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54],还可通过清除相关抗体改善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55]。
6 小结
对于以抗体介导为主要发病机制的免疫性疾病,血液净化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蛋白 A 免疫吸附在内的免疫吸附技术已在多种免疫相关疾病治疗领域,包括抗体介导的急进性肾炎、多种免疫相关神经系统疾病、SLE、免疫相关 TTP、器官移植相关抗体清除等治疗中成功应用,且多项研究提示免疫吸附效果并不亚于传统 PE,同时其过敏等不良反应更为少见,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的血液净化治疗模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免疫吸附是一种体外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其原理是将抗原、抗体或某些具有特定物理化学亲和力的物质作为配基与载体结合,制成吸附柱,利用其特异性吸附性能,选择性或特异性地清除患者血液中的内源性致病因子,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缓解病情的目的[1-2]。蛋白 A 免疫吸附是一种借助葡萄球菌蛋白 A 能特异性与人体免疫球蛋白 G (immunoglobin G, IgG)的 Fc 片段高效结合的机理,应用生物亲和层析技术,通过体外循环的方法,有效清除患者体内以 IgG 为主(或属于 IgG 型)的致病性抗体,主要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术前脱敏与术后抗排斥及 ABO 血型不相容)等疾病治疗和预防的免疫吸附技术[3-5]。与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相比,免疫吸附不受外源性血浆资源的限制,且在清除致病 IgG 及免疫复合物的同时对凝血因子及其他血浆蛋白成分影响更小[2,5-6]。蛋白 A 免疫吸附技术已在多种疾病治疗领域开展。本文就该技术在不同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时选择血液净化治疗模式提供参考。
1 在免疫相关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RPGN)中的应用
1.1 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GBM)病
抗 GBM 病由抗 GBM 抗体介导,常表现为 RPGN,并可能引起肺泡出血甚至导致致死性咯血(临床称为 Goodpasture 综合征),在 PE 技术出现之前其死亡率可高达 90%[7]。其致病抗体明确,目前除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联合免疫抑制剂外,推荐尽早采用血液净化治疗去除抗 GBM 抗体,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及改善肾脏预后[8]。随着免疫吸附的发展,目前已有较多关于免疫吸附治疗抗 GBM 病的个案报道及与 PE 对照的研究。一项病例系列报道纳入了 4 例 Goodpasture 综合征患者,3 例接受单次蛋白 A 免疫吸附治疗后抗体转阴,另 1 例第 1 次治疗后抗 GBM 抗体下降 62.8%,经第 2 次治疗后抗体转阴;所有患者咯血缓解,1 例肾功能恢复、脱离透析[9]。另一项观察研究纳入了 10 例患者,其中 5 例经标准单膜 PE 治疗后抗 GBM 抗体水平反弹转而接受免疫吸附治疗,研究发现单次免疫吸附可清除 71.1%~86.4%的抗 GBM 抗体;经过 2~9 次的免疫吸附治疗后所有患者抗体阴转,随访 1 年时的肾存活率达 63%[10]。后有另一项对照研究纳入了 28 例抗 GBM 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现为 RPGN 并需要肾替代治疗,6 例合并咯血;在常规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基础上,16 例接受双重血浆置换(double-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 DFPP),12 例接受免疫吸附,比较发现 2 组在清除 GBM 抗体效能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0 vs. 71.2%, P=1.00),2 组患者的生存率及肾脏预后亦相当[11]。免疫吸附在抗 GBM 病的儿童患者中也有安全成功应用的报道[12]。可见免疫吸附在抗 GBM 病中的应用已较成熟,其疗效与 DFPP 相当。
1.2 其他免疫相关 RPGN
1991 年有研究报道了免疫吸附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 RPGN 患者中的应用,其中 3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5 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2 例韦格纳肉芽肿;所有患者接受免疫吸附治疗前均需要肾替代治疗,经免疫吸附治疗 3~7 d 后,双链DNA 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均迅速下降,9 例肾功能不同程度恢复,7 例脱离透析[13]。同期另一项病例报道纳入了 5 例 RPGN 患者,其中 2 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患者及 1 例 SLE 患者均迅速获得临床缓解,且随访 2 年左右病情稳定,而另 2 例抗 GBM 病患者肾功能均未改善,后进入维持透析[14]。一项纳入 44 例 RPGN 患者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显示,免疫吸附与 PE 效果相当[15]。近年来国内相关报道也提示蛋白 A 免疫吸附能够快速显著降低自身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并能改善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抗 GBM 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脂蛋白肾病、移植肾排斥等患者的肾脏病变[16-18]。也有研究报道了应用免疫吸附成功治疗 2 例肿瘤相关膜性肾病的患者,其循环中 1 型血小板反应蛋白 7A 域抗体得到有效清除,随之蛋白尿明显缓解[19]。
2 在 SLE 中的应用
自身免疫性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是 SLE 导致全身多系统损害的重要机制,虽然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能有效改善 SLE 预后,但免疫抑制剂起效相对缓慢,部分重症 SLE 患者仍可能需要 PE 等血液净化治疗以获得迅速缓解[20-21]。1979 年免疫吸附治疗 SLE 首次被报道[22],后免疫吸附在 SLE 治疗中得到更多应用,且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证实。一项研究纳入了 8 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重症 SLE 患者并给予了蛋白 A 免疫吸附治疗,发现其能迅速有效清除循环中抗双链 DNA 抗体及抗磷脂酶抗体等,SLE 活动度评分由治疗前平均(23.8±4.2)分下降至治疗后平均(7.9±4.3)分,糖皮质激素用量也随之迅速减少[23]。另一项纳入了 16 例重症 SLE 合并 LN 患者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结论[24]。研究提示,免疫吸附与 PE 相比在重症 SLE 的缓解方面效果相当[25],而不同类型的免疫吸附柱清除自身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效果也无明显差异[26]。还有研究探索了免疫吸附在 SLE 中的长期应用模式,即针对短期内未获完全缓解的 SLE 患者,给予长期(1~10 年)间断多次重复的免疫吸附,发现能进一步提高缓解率,改善蛋白尿等;由于免疫吸附并不依赖外源性血浆,故其可重复性明显优于 PE;但该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观察其安全性及有效性[27]。
3 在免疫相关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中的应用
免疫相关 TTP 主要与自身抗体破坏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活性有关。较早就有采用蛋白 A 免疫吸附救治复发或 PE 效果不佳的经典免疫相关 TTP 的案例[28-29],以及肿瘤化疗诱发的 TTP/溶血尿毒综合征的报道[30]。对于一些无法采用 PE 治疗的重症 TTP 患者,免疫吸附是很有价值的选择[31]。
4 在免疫相关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免疫吸附在自身免疫性脑炎、重症肌无力、脱髓鞘疾病等多种免疫相关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较广,且有较多比较不同模式疗效的研究报道。
4.1 自身免疫性脑炎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致病抗体较为复杂,包括针对细胞表面蛋白或受体的抗体,如抗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抗体、抗富含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 1 抗体、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 2 抗体等,以及针对细胞内成分的抗体,如 1 型抗神经元核抗体等[32-33]。多项研究表明,免疫吸附对于表面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具有较确切的治疗效果[34-35];免疫吸附与 PE 治疗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疗效相当,2 组患者分别经过平均 5.5 次及 7 次治疗后均获得临床缓解,但 PE 组有个别患者出现血浆过敏及纤维蛋白原下降,而免疫吸附组无明显不良反应[36]。
4.2 重症肌无力
多项研究提示,蛋白 A 免疫吸附可在短期内有效清除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等致病抗体、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对患者随访 2~8 年的结果显示疗效仍保持稳定[37-39]。一项回顾性研究(n=72)比较了 3 种不同治疗方案治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疗效,即单独免疫吸附方案(5 次免疫吸附)、单独 PE 方案(5 次 PE)和改良联合方案(单次 PE 后序贯 2 次免疫吸附),发现改良联合方案组与单独免疫吸附组无明显差异,而在降低疾病评分及住院天数方面均优于单独 PE 组;单独 PE 组血浆过敏率达 36.9%,显著高于另外 2 组[40]。另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n=40)比较了 DFPP、蛋白 A 免疫吸附及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对于迟发性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效果,发现 DFPP 组和蛋白 A 免疫吸附组在抗体水平下降、临床缓解时间、总体住院时间、需要呼吸机支持患者比例等多方面均显著优于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组,而 DFPP 组与免疫吸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41]。
4.3 多发性硬化
相关致病抗体包括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 G 抗体,及抗髓鞘碱性蛋白抗体等亚型[42]。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多发性硬化患者,观察研究报道免疫吸附的缓解率可达 88%[43]。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n=61)显示,治疗 4 周时,免疫吸附组患者的缓解率显著高于 PE 组(86.7% vs. 76.7%,P=0.034),PE 组有 4 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复发,而免疫吸附组患者均保持平稳[44]。不过最近的 Meta 分析显示免疫吸附和 PE 在多发性硬化缓解率上总体相当(80.6% vs. 76.6%)[45]。
4.4 视神经脊髓炎
免疫吸附可通过清除致病的抗水通道蛋白 4 抗体而获得视力改善等临床缓解[46]。一项回顾性研究(n=105)提示,尽早应用血液净化治疗可使患者获得完全临床缓解,而血清抗水通道蛋白 4抗体阳性的患者更容易从血液净化治疗(无论 PE 还是免疫吸附)中获益,在起效速度方面 PE 略优于免疫吸附[47]。
4.5 格林巴利综合征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多因素诱导的急性免疫性周围神经病,以局部炎症反应和外周神经的脱髓鞘病变为特征,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细胞及体液免疫均有关,PE 呈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48]。1992 年采用蛋白 A 免疫吸附成功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例被首次报道,2 例患者均在接受第 2 次免疫吸附后肌力出现显著改善,并最终获得完全缓解[49]。国内也较早就有蛋白 A 免疫吸附治疗的病例报道[50]。一项随机对照研究(n=76)显示 PE 与免疫吸附治疗效果相当[51]。
5 在其他疾病领域的应用
多项研究提示,蛋白 A 免疫吸附能够有效减轻慢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临床心力衰竭症状及改善生存质量[52-53]。另有研究提示,蛋白 A 免疫吸附治疗能有效降低器官移植前高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54],还可通过清除相关抗体改善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55]。
6 小结
对于以抗体介导为主要发病机制的免疫性疾病,血液净化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蛋白 A 免疫吸附在内的免疫吸附技术已在多种免疫相关疾病治疗领域,包括抗体介导的急进性肾炎、多种免疫相关神经系统疾病、SLE、免疫相关 TTP、器官移植相关抗体清除等治疗中成功应用,且多项研究提示免疫吸附效果并不亚于传统 PE,同时其过敏等不良反应更为少见,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的血液净化治疗模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