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方路, 刘洋, 雷甜甜, 马俊, 马洪升, 梁鹏. 日间手术模式下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探索. 华西医学, 2023, 38(12): 1863-1867. doi: 10.7507/1002-0179.202210076 复制
臀肌挛缩,也称为臀肌纤维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臀肌和筋膜纤维变性和挛缩的临床综合征[1],主要表现为髋关节功能受限、膝关节疼痛和步态异常[1-3]。由于该病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少年和成年人,因此,不仅下肢功能需要改善,也始终存在美学问题;同时伴随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这部分患者更加注重美观,在此背景下大量病例不断涌现。开放手术治疗被视为治疗臀肌挛缩的金标准方法[4],其目的主要是改善下肢功能和步态,提升患者的外观和社交能力[5],因此,大量患者亟待通过手术治疗解决。日间手术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具有优化资源、节约费用、缩短患者术前等待及住院时间等优势,被认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6]。最新的《日间手术推荐目录(2022 版)》已经将“肌肉、筋膜、肌腱病损切除”列入骨科日间手术推荐术式中。因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结合实际情况,于 2021 年 7 月开始实施日间手术模式下轻中度臀肌挛缩患者的手术治疗。本研究旨在对在我院接受日间手术的轻中度臀肌挛缩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分析,以探讨日间手术模式下手术治疗轻中度臀肌挛缩的安全性与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7 月—2022 年 7 月在我院接受日间手术治疗的轻中度臀肌挛缩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 臀肌挛缩诊断明确,且严重程度分级为轻或中度(重度臀肌挛缩不建议日间手术);② 接受日间手术模式;③ 无严重合并疾病,重要脏器功能无明显异常,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风险分级<Ⅲ级。排除标准:① 月经期或有凝血机制障碍及出血倾向;② 近 1 个月内有臀肌针灸、穿刺等有创受伤史;③ 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④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⑤ 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30 kg/m2。本研究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2022 审(395)号。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骨科专科医师通过我院“日间手术智能化全流程管理系统”向符合纳入标准者开具入院证及相关术前检查,并根据医生手术安排时间与患者共同选定手术日期。患者于术前 21 d 内在门诊完成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脏功能、肾脏功能、凝血功能、输血前全套、血型)、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 X 线片和骨盆 X 线正位摄影)、心电图等检查,并于麻醉门诊接受术前麻醉评估。医师可通过“日间手术智能化全流程管理系统”查看患者术前检查结果及麻醉访视单,并根据以上情况再次审核患者是否符合纳入标准。术前选择 Apfel 简化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风险评分识别中高危 PONV 患者,相关 PONV 防治措施详见表1[7]。术前患者及家属接受包括日间手术、病房环境、就诊流程、手术方式、术后及出院后注意事项等健康教育和指导。

1.2.2 术中管理
术中体位为侧卧位,选择加强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液体管理遵循零平衡原则,不留置尿管。以患侧股骨大转子为中心纵向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长约 5 cm,采用移动窗技术,向前方显露阔筋膜张肌,向后方显露臀大肌前缘挛缩肌纤维,术中“+”字形切开挛缩带,并切除部分挛缩瘢痕;阔筋膜张肌前缘及股直肌的后缘不能显露,采用尖刀及解剖剪潜行松解,屈伸活动髋关节,未及弹响感,内收功能良好,彻底止血后逐层缝合,检查 Ober 征(-)。将完全游离的阔筋膜张肌及髂胫束断端分别与臀大肌肌膜及深筋膜缝合,防止外展功能损失过大及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凹陷,但不直接缝合断端,防止臀肌挛缩复发;清点纱条器械无误,缝合切口,0.5% 罗哌卡因 20 mL 切口局部浸润术后镇痛。术毕,创区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待麻醉清醒后检查患者双踝及足趾屈伸活动正常,双侧足背动脉可扪及,返回日间手术病房。
1.2.3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① 疼痛评估方法。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对术后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即数字 0~10 代表疼痛程度,0 分代表无痛,10 分代表剧痛;1~3 分代表轻度疼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6 分代表中度疼痛,7~9 分代表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睡眠中痛醒)。
② 镇痛方法。以“预防性镇痛联合少阿片多模式镇痛的个体化镇痛”为标准,术前半小时日间病房常规给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磺胺过敏者使用氟比洛芬酯)进行预防性镇痛。术中避免使用大剂量长效阿片药物。手术结束后切口部位低浓度大容量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镇痛。术后 6 h 常规给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磺胺过敏者使用氟比洛芬酯)。围手术期镇痛原则遵循按时给药、按需补救。住院期间当疼痛评分>3 分时,使用地佐辛或者布托啡诺注射液进行镇痛补救。出院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 3 d 居家镇痛。
1.2.4 围手术期饮食管理
依据 ERAS 理念里面的围手术期饮食管理[8]:① 术前:缩短禁食禁饮时间,术前 8 h 正常进食,术前 6 h 可进食纯白粥 200 mL,术前 2 h 可饮白开水,之后禁饮;② 术后:倡导早期进食、早期活动;无恶心呕吐、腹胀的情况下术后回病房后饮水,进一步改为流质饮食,术后 2 h 无呕吐呛咳等即进食普食。
1.2.5 围手术期康复管理
患者术后返回日间手术病房,向患者家属进行术后康复训练相关宣教和指导。术区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冰敷及术后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分别于术后 3 h 和术后 6 h)预防术区出血,保证术后安全;无特殊情况下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术后第 1 天(指手术次日)评估患者病情平稳无特殊后按计划出院(即入院 24 h 内办理出院),并在出院时为患者预约骨科专科门诊随访时间。鼓励患者术后 3 d 内锻炼以床上并腿屈髋为主,3 d 后开始并腿下蹲和练习跷二郎腿。术后 3~5 d 门诊复诊后拆除弹力绷带。术后 3 周可拆线,或视伤口情况延迟拆线。所有患者于术后第 2、3、30 天由专人进行电话随访,评估康复训练情况,并关注有无发热(体温超过 38.5℃)、肢端肿胀、下肢感觉麻木、感觉减退、髋关节疼痛、足趾活动受限、切口局部疼痛、红肿等情况,并根据随访情况必要时增加随访频次和延长随访时间。出院前告知患者若出现以上情况尽快附近医院就诊,或致电我科 24 h 随访电话,根据情况给予指导意见或启动绿色就医通道保证患者出院后安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来源、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总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再入院率、满意度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或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共纳入患者 44 例,所有患者术前诊断符合双侧轻度或中度臀肌挛缩,均在日间手术模式下顺利完成手术,并按计划办理出院。其中男 17 例(38.6%),女 27 例(61.4%);年龄 18~51 岁,中位年龄 30.5 岁;BMI 15.43~27.36 kg/m2,中位 BMI 21.56 kg/m2;患者来源本市内 26 例(59.1%),省内本市外 10 例(22.7%),省外 8 例(18.2%)。
2.2 术中及术后情况
44 例患者中,除 1 例患者因术中出血量大仅完成一侧臀肌挛缩松解术外,其余患者均完成双侧臀肌挛缩松解术。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1±13)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0±17)mL,平均麻醉时间为(118±21) min,术后 6 h 疼痛评分除 1 例患者为 5 分(中度疼痛)使用布托啡诺注射液进行镇痛补救外,其余患者均为轻度及以下评分;所有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10021.55±1142.10)元。见表2。

2.3 术后随访情况
术后第 2、3 和 30 天常规随访。3 例患者术后 1 周内出现切口愈合不良,主要表现为局部渗液、红肿,无脓性分泌物,均指导院外换药后愈合。术后第 30 天电话随访,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均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患者满意度均为满意。无术后 30 d 内日间手术相关再入院及死亡发生。见表2。
3 讨论
臀肌挛缩于 1970 年被 de Valderrama[9] 首次报道,主要由阔筋膜、髂胫束、臀肌和相关筋膜组织挛缩引起,导致以姿势不良、下蹲受限、交叉腿试验阳性、Ober 试验阳性和“4”字试验阳性为主的异常临床表现[4, 10]。大多数臀肌挛缩被发现是由臀部肌肉反复注射导致受影响区域的肌肉纤维化所致[11]。近几十年来随着该病不断被熟知和报道,全球出现了大量病例;而在中国的报道比在美国和欧洲更为广泛[12],这与过去几十年我国使用苯甲醇作为青霉素肌肉注射的稀释剂存在密切的相关性[2, 13-14],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儿童臀肌挛缩的发病率为 1%~2.5%[15-17]。
臀肌挛缩不仅限制患者的下肢功能,步态异常也大大降低患者的美观,因此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均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这一点,学者认为该类患者应早期得到重视和治疗。既往研究证实,传统住院模式下采用臀肌挛缩松解术治疗该类患者是安全有效的[4, 18],但是这种传统住院模式的低效率与迅速增长的手术需求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日间手术的出现为该类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日间手术早在 20 世纪初就被提及,是指择期手术患者有计划地安排住院,在 24 h 内完成入、出院的一种手术模式[6],具有缩短住院时间、降低院内感染率、利于资源再调配等优势[19]。随着我国外科微创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提升,以及麻醉、麻醉复苏技术日臻成熟,日间手术在我国的发展突飞猛进,但目前在日间手术模式下对臀肌挛缩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病例未见报道。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在日间手术模式下,对患者进行严格筛选,对于重度臀肌挛缩患者,不纳入本方案中,避免术中出血量增加及手术时间延长影响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不能按计划出院。在本研究中,1 例患者仅完成一侧臀肌挛缩松解术,对侧行二期手术治疗;术后分析其原因为术中发现臀肌挛缩程度重,导致出血量大和手术时间延长。因此术前骨科专科医师对患者病情的准确判断和严格筛选对于患者能否按计划完成手术起着直接的影响。对于符合标准的患者,在入院后进行通识教育,了解手术方式及术后注意事项,让患者接受日间手术,减少患者心理压力。既往文献报道指出,臀肌挛缩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术区血肿形成、坐骨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和复发等[9]。本案例回顾分析的 44 例患者中,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术区血肿形成,与术中直视下术区彻底止血、术后术区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预防性应用止血药以及术区冰敷存在一定的关系;既往研究也证实,对于臀肌挛缩术后患者静脉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结合 24 h 髋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可减少臀肌挛缩患者的围手术期出血、切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入院率[20]。文献报道提出臀肌挛缩松解术后坐骨神经损伤和术后复发的高发生率,极大地降低了术后患者的满意度[4, 18]。我们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在随访 30 d 内均未出现术后下肢感觉及活动异常,因此把握严格的手术医师准入标准、手术医师手术技能和术中仔细操作可有效避免术区坐骨神经损伤。在手术基础上积极严格遵守术后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预防术后复发[4]。在我们所收治的患者中,所有患者术后在病情平稳的情况下均积极早期下床活动,且制定详细的术后康复计划,不仅降低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也有利于术后下肢功能恢复,减少复发风险,同时为患者早期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报道的所有患者在术后 30 d 随访时,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未见有复发报道。同时,所有患者围手术期严格按照制定的镇痛原则和 PONV 防治措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提升患者术后舒适感,有利于患者术后休息和早期活动,对于术后快速康复和按计划办理出院至关重要。既往多项研究表明患者是否愿意接受日间手术主要取决于出院后安全性及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能否得到保障[21-24]。为了保证日间手术质量、达到安全快捷的目的,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主刀医生的后顾之忧,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出院后常规的随访体系。在随访中发现 3 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根据情况评估后指导院外换药,必要时主刀医师门诊就诊,在随访 30 d 内切口完全愈合;说明出院后完善的随访体系和处理方案为解决出院后并发症尤为关键。其余安全指标正在长期随访中。
综上,日间臀肌挛缩松解术在严格把握患者准入标准的基础上,术前对患者进行有效通识教育,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个体化镇痛方案、PONV 的筛查和防治、术后常规按时静脉使用止血药、术区加压包扎、术区冰敷预防术区出血,不仅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也为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提供保障。而术后高质量的宣教和随访体系,保证患者院外安全的同时更有利于患者出院后早期回归正常生活和学习。因此,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团队紧密有效合作的推进下日间手术治疗臀肌挛缩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该术式也为国内日间手术术式的扩展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支撑。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臀肌挛缩,也称为臀肌纤维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臀肌和筋膜纤维变性和挛缩的临床综合征[1],主要表现为髋关节功能受限、膝关节疼痛和步态异常[1-3]。由于该病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少年和成年人,因此,不仅下肢功能需要改善,也始终存在美学问题;同时伴随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这部分患者更加注重美观,在此背景下大量病例不断涌现。开放手术治疗被视为治疗臀肌挛缩的金标准方法[4],其目的主要是改善下肢功能和步态,提升患者的外观和社交能力[5],因此,大量患者亟待通过手术治疗解决。日间手术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具有优化资源、节约费用、缩短患者术前等待及住院时间等优势,被认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6]。最新的《日间手术推荐目录(2022 版)》已经将“肌肉、筋膜、肌腱病损切除”列入骨科日间手术推荐术式中。因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结合实际情况,于 2021 年 7 月开始实施日间手术模式下轻中度臀肌挛缩患者的手术治疗。本研究旨在对在我院接受日间手术的轻中度臀肌挛缩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分析,以探讨日间手术模式下手术治疗轻中度臀肌挛缩的安全性与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7 月—2022 年 7 月在我院接受日间手术治疗的轻中度臀肌挛缩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 臀肌挛缩诊断明确,且严重程度分级为轻或中度(重度臀肌挛缩不建议日间手术);② 接受日间手术模式;③ 无严重合并疾病,重要脏器功能无明显异常,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风险分级<Ⅲ级。排除标准:① 月经期或有凝血机制障碍及出血倾向;② 近 1 个月内有臀肌针灸、穿刺等有创受伤史;③ 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④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⑤ 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30 kg/m2。本研究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2022 审(395)号。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骨科专科医师通过我院“日间手术智能化全流程管理系统”向符合纳入标准者开具入院证及相关术前检查,并根据医生手术安排时间与患者共同选定手术日期。患者于术前 21 d 内在门诊完成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脏功能、肾脏功能、凝血功能、输血前全套、血型)、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 X 线片和骨盆 X 线正位摄影)、心电图等检查,并于麻醉门诊接受术前麻醉评估。医师可通过“日间手术智能化全流程管理系统”查看患者术前检查结果及麻醉访视单,并根据以上情况再次审核患者是否符合纳入标准。术前选择 Apfel 简化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风险评分识别中高危 PONV 患者,相关 PONV 防治措施详见表1[7]。术前患者及家属接受包括日间手术、病房环境、就诊流程、手术方式、术后及出院后注意事项等健康教育和指导。

1.2.2 术中管理
术中体位为侧卧位,选择加强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液体管理遵循零平衡原则,不留置尿管。以患侧股骨大转子为中心纵向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长约 5 cm,采用移动窗技术,向前方显露阔筋膜张肌,向后方显露臀大肌前缘挛缩肌纤维,术中“+”字形切开挛缩带,并切除部分挛缩瘢痕;阔筋膜张肌前缘及股直肌的后缘不能显露,采用尖刀及解剖剪潜行松解,屈伸活动髋关节,未及弹响感,内收功能良好,彻底止血后逐层缝合,检查 Ober 征(-)。将完全游离的阔筋膜张肌及髂胫束断端分别与臀大肌肌膜及深筋膜缝合,防止外展功能损失过大及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凹陷,但不直接缝合断端,防止臀肌挛缩复发;清点纱条器械无误,缝合切口,0.5% 罗哌卡因 20 mL 切口局部浸润术后镇痛。术毕,创区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待麻醉清醒后检查患者双踝及足趾屈伸活动正常,双侧足背动脉可扪及,返回日间手术病房。
1.2.3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① 疼痛评估方法。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对术后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即数字 0~10 代表疼痛程度,0 分代表无痛,10 分代表剧痛;1~3 分代表轻度疼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6 分代表中度疼痛,7~9 分代表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睡眠中痛醒)。
② 镇痛方法。以“预防性镇痛联合少阿片多模式镇痛的个体化镇痛”为标准,术前半小时日间病房常规给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磺胺过敏者使用氟比洛芬酯)进行预防性镇痛。术中避免使用大剂量长效阿片药物。手术结束后切口部位低浓度大容量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镇痛。术后 6 h 常规给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磺胺过敏者使用氟比洛芬酯)。围手术期镇痛原则遵循按时给药、按需补救。住院期间当疼痛评分>3 分时,使用地佐辛或者布托啡诺注射液进行镇痛补救。出院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 3 d 居家镇痛。
1.2.4 围手术期饮食管理
依据 ERAS 理念里面的围手术期饮食管理[8]:① 术前:缩短禁食禁饮时间,术前 8 h 正常进食,术前 6 h 可进食纯白粥 200 mL,术前 2 h 可饮白开水,之后禁饮;② 术后:倡导早期进食、早期活动;无恶心呕吐、腹胀的情况下术后回病房后饮水,进一步改为流质饮食,术后 2 h 无呕吐呛咳等即进食普食。
1.2.5 围手术期康复管理
患者术后返回日间手术病房,向患者家属进行术后康复训练相关宣教和指导。术区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冰敷及术后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分别于术后 3 h 和术后 6 h)预防术区出血,保证术后安全;无特殊情况下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术后第 1 天(指手术次日)评估患者病情平稳无特殊后按计划出院(即入院 24 h 内办理出院),并在出院时为患者预约骨科专科门诊随访时间。鼓励患者术后 3 d 内锻炼以床上并腿屈髋为主,3 d 后开始并腿下蹲和练习跷二郎腿。术后 3~5 d 门诊复诊后拆除弹力绷带。术后 3 周可拆线,或视伤口情况延迟拆线。所有患者于术后第 2、3、30 天由专人进行电话随访,评估康复训练情况,并关注有无发热(体温超过 38.5℃)、肢端肿胀、下肢感觉麻木、感觉减退、髋关节疼痛、足趾活动受限、切口局部疼痛、红肿等情况,并根据随访情况必要时增加随访频次和延长随访时间。出院前告知患者若出现以上情况尽快附近医院就诊,或致电我科 24 h 随访电话,根据情况给予指导意见或启动绿色就医通道保证患者出院后安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来源、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总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再入院率、满意度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或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共纳入患者 44 例,所有患者术前诊断符合双侧轻度或中度臀肌挛缩,均在日间手术模式下顺利完成手术,并按计划办理出院。其中男 17 例(38.6%),女 27 例(61.4%);年龄 18~51 岁,中位年龄 30.5 岁;BMI 15.43~27.36 kg/m2,中位 BMI 21.56 kg/m2;患者来源本市内 26 例(59.1%),省内本市外 10 例(22.7%),省外 8 例(18.2%)。
2.2 术中及术后情况
44 例患者中,除 1 例患者因术中出血量大仅完成一侧臀肌挛缩松解术外,其余患者均完成双侧臀肌挛缩松解术。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1±13)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0±17)mL,平均麻醉时间为(118±21) min,术后 6 h 疼痛评分除 1 例患者为 5 分(中度疼痛)使用布托啡诺注射液进行镇痛补救外,其余患者均为轻度及以下评分;所有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10021.55±1142.10)元。见表2。

2.3 术后随访情况
术后第 2、3 和 30 天常规随访。3 例患者术后 1 周内出现切口愈合不良,主要表现为局部渗液、红肿,无脓性分泌物,均指导院外换药后愈合。术后第 30 天电话随访,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均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患者满意度均为满意。无术后 30 d 内日间手术相关再入院及死亡发生。见表2。
3 讨论
臀肌挛缩于 1970 年被 de Valderrama[9] 首次报道,主要由阔筋膜、髂胫束、臀肌和相关筋膜组织挛缩引起,导致以姿势不良、下蹲受限、交叉腿试验阳性、Ober 试验阳性和“4”字试验阳性为主的异常临床表现[4, 10]。大多数臀肌挛缩被发现是由臀部肌肉反复注射导致受影响区域的肌肉纤维化所致[11]。近几十年来随着该病不断被熟知和报道,全球出现了大量病例;而在中国的报道比在美国和欧洲更为广泛[12],这与过去几十年我国使用苯甲醇作为青霉素肌肉注射的稀释剂存在密切的相关性[2, 13-14],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儿童臀肌挛缩的发病率为 1%~2.5%[15-17]。
臀肌挛缩不仅限制患者的下肢功能,步态异常也大大降低患者的美观,因此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均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这一点,学者认为该类患者应早期得到重视和治疗。既往研究证实,传统住院模式下采用臀肌挛缩松解术治疗该类患者是安全有效的[4, 18],但是这种传统住院模式的低效率与迅速增长的手术需求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日间手术的出现为该类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日间手术早在 20 世纪初就被提及,是指择期手术患者有计划地安排住院,在 24 h 内完成入、出院的一种手术模式[6],具有缩短住院时间、降低院内感染率、利于资源再调配等优势[19]。随着我国外科微创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提升,以及麻醉、麻醉复苏技术日臻成熟,日间手术在我国的发展突飞猛进,但目前在日间手术模式下对臀肌挛缩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病例未见报道。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在日间手术模式下,对患者进行严格筛选,对于重度臀肌挛缩患者,不纳入本方案中,避免术中出血量增加及手术时间延长影响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不能按计划出院。在本研究中,1 例患者仅完成一侧臀肌挛缩松解术,对侧行二期手术治疗;术后分析其原因为术中发现臀肌挛缩程度重,导致出血量大和手术时间延长。因此术前骨科专科医师对患者病情的准确判断和严格筛选对于患者能否按计划完成手术起着直接的影响。对于符合标准的患者,在入院后进行通识教育,了解手术方式及术后注意事项,让患者接受日间手术,减少患者心理压力。既往文献报道指出,臀肌挛缩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术区血肿形成、坐骨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和复发等[9]。本案例回顾分析的 44 例患者中,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术区血肿形成,与术中直视下术区彻底止血、术后术区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预防性应用止血药以及术区冰敷存在一定的关系;既往研究也证实,对于臀肌挛缩术后患者静脉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结合 24 h 髋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可减少臀肌挛缩患者的围手术期出血、切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入院率[20]。文献报道提出臀肌挛缩松解术后坐骨神经损伤和术后复发的高发生率,极大地降低了术后患者的满意度[4, 18]。我们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在随访 30 d 内均未出现术后下肢感觉及活动异常,因此把握严格的手术医师准入标准、手术医师手术技能和术中仔细操作可有效避免术区坐骨神经损伤。在手术基础上积极严格遵守术后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预防术后复发[4]。在我们所收治的患者中,所有患者术后在病情平稳的情况下均积极早期下床活动,且制定详细的术后康复计划,不仅降低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也有利于术后下肢功能恢复,减少复发风险,同时为患者早期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报道的所有患者在术后 30 d 随访时,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未见有复发报道。同时,所有患者围手术期严格按照制定的镇痛原则和 PONV 防治措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提升患者术后舒适感,有利于患者术后休息和早期活动,对于术后快速康复和按计划办理出院至关重要。既往多项研究表明患者是否愿意接受日间手术主要取决于出院后安全性及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能否得到保障[21-24]。为了保证日间手术质量、达到安全快捷的目的,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主刀医生的后顾之忧,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出院后常规的随访体系。在随访中发现 3 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根据情况评估后指导院外换药,必要时主刀医师门诊就诊,在随访 30 d 内切口完全愈合;说明出院后完善的随访体系和处理方案为解决出院后并发症尤为关键。其余安全指标正在长期随访中。
综上,日间臀肌挛缩松解术在严格把握患者准入标准的基础上,术前对患者进行有效通识教育,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个体化镇痛方案、PONV 的筛查和防治、术后常规按时静脉使用止血药、术区加压包扎、术区冰敷预防术区出血,不仅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也为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提供保障。而术后高质量的宣教和随访体系,保证患者院外安全的同时更有利于患者出院后早期回归正常生活和学习。因此,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团队紧密有效合作的推进下日间手术治疗臀肌挛缩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该术式也为国内日间手术术式的扩展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支撑。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