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陈莎, 徐才刚. 地西他滨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难治性蕈样肉芽肿一例. 华西医学, 2023, 38(9): 1444-1448. doi: 10.7507/1002-0179.202306007 复制
病例介绍 患者,男,58 岁,主因“颈、腹、臀背部皮肤多处包块 4 年,皮疹 5 个月”于 2021 年 5 月 26 日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7 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颈、腹、臀背部皮肤多处包块,当地医院按“皮疹”治疗,病情进行性加重;2021 年 1 月患者皮肤包块增多、增大,伴头颈、胸背部、臀部散在红色皮疹,局部皮肤破溃、渗液。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体格检查: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可扪及数枚肿大淋巴结,最大直径约 2 cm,表面光滑、活动性好,质韧;头颈部、腹部、臀背部弥漫分布红色皮损(图1),伴破溃、渗液;胸骨无压痛,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 24.6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14.3×109/L,淋巴细胞计数 6.4×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3.89×109/L,血红蛋白 146 g/L,血小板计数 275×109/L,β2 微球蛋白 2.95 mg/L,乳酸脱氢酶 557 U/L,血清 EB 病毒 DNA 1.25×103 copies/mL。腹部皮肤活检:表皮灶性坏死,余表皮部分角化不全棘层不规则增生,真皮全层小血管及皮肤附属器周围成片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区域似有上皮样肉芽肿形成,其中较多淋巴细胞较大、核形不规则;腹部皮肤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CD5(+)、CD45(+)、CD20(–)、CD68(–)、CD79α(–)、Ki-67(+,局灶高表达)、末端转移酶(–)、CD56(–);结合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患者腰腹部皮肤符合 T 细胞淋巴瘤(图2)。颈部淋巴结活检:淋巴结结构部分破坏,滤泡结构尚存在,滤泡间区见大细胞浸润,细胞的细胞质丰富,呈嗜酸性,散在分布嗜酸性粒细胞;颈部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大细胞 CD30(部分+,15%~20%)、CD2(+)、CD3(+)、CD5(+)、CD7(+)、上皮细胞膜抗原(+)、CD4(+)、Ki-67(+,50%)、CD21(–)、程序性死亡受体 1(programmed death 1, PD-1)(–)、CD2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P63(–)、CD15(–)、粒酶 B(–)、P53(+,10%),滤泡树突状细胞 CD21(+),病理学示成熟 T 细胞淋巴瘤;考虑原发皮肤 T 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 CTCL)累及,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 MF)可能性大(图3)。骨髓细胞学: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占 17.5%。流式细胞学:淋巴细胞以异常 T 细胞为主(CD4+ CD25+)。

患者头部(a)、腹部(b)、臀部(c)皮肤均可见呈团块状分布的淡红色、暗红色斑块,其中臀部皮损表面可见少量鳞屑

a. 肿瘤性淋巴细胞聚集成团(HE ×40); b. 肿瘤性淋巴细胞在纤维间质中呈浸润性生长模式(HE ×100);c. 肿瘤性淋巴细胞小到中等大小,细胞核不规则,部分细胞质透明(HE ×200);d. 肿瘤性淋巴细胞细胞膜/质 CD3 阳性(EnVision ×100);e. 肿瘤性淋巴细胞细胞膜 CD5 阳性(EnVision ×100);f. 肿瘤性淋巴细胞细胞核 Ki-67 阳性(EnVision ×100)。HE:苏木精-伊红染色;EnVision:EnVision 二步法染色

a. 淋巴结结构大部分破坏,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浸润,可见残存淋巴滤泡(HE ×40);b. 增生小血管周见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浸润,背景散在嗜酸性粒细胞(HE ×200);c. 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背景散在嗜酸性粒细胞(HE ×400);d. CD20 检测显示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阴性,背景残存的淋巴滤泡 B 淋巴细胞阳性(EnVision ×100);e.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检测显示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阴性(EnVision ×200);f. CD2 检测显示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阳性(EnVision ×200);g. CD3 检测显示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阳性(EnVision ×200);h. CD5 检测显示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阳性(EnVision ×200);i. CD7 检测显示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阳性(EnVision ×200);j. CD30 检测显示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 15%~20% 阳性(EnVision ×200);k. Ki-67 检测显示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约 50% 阳性(EnVision ×200)。HE:苏木精-伊红染色;EnVision:EnVision 二步法染色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示:① 全身多发淋巴结显示、增大,氟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 FDG)代谢增高;② 头部、左侧胸壁、腹盆部、腰背部、骶尾部、会阴部皮肤软组织多发增厚,皮下脂肪间隙模糊,头部、腰背部、骶尾部皮下及双侧睾丸鞘膜腔积液,皮肤病变 FDG 代谢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 7.36);③ 多个颈胸腰椎椎体附件、双侧肩胛骨髓腔内弥漫性 FDG 代谢稍增高,提示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可能性大。诊断为:MF,ⅣA2 期。
治疗经过:2021 年 5 月 28 日患者开始干扰素联合 CDOP 方案(环磷酰胺+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长春地辛+醋酸泼尼松)系统治疗,同时采用蓝光+外用糖皮质激素皮肤局部治疗。患者局部皮肤红肿、红斑仍明显,2021 年 6 月 18 日开始西达苯胺联合 CDOP 方案化疗,患者皮肤红斑较前范围扩大,充血肿胀较前加重,病情仍进行性进展。患者分别于 2021 年 7 月 8 日、2021 年 7 月 30 日开始维布妥昔单抗(brentuximab vedotin, BV)联合 CDP 方案(环磷酰胺+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醋酸泼尼松)化疗,2 个疗程后皮损明显减轻(图4),但出现严重纳差、全身皮肤痛觉过敏、不能下床活动,不能继续耐受 BV+CDP 方案治疗。进一步完善患者皮肤外周 T 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PTCL)热点基因检测,检测出 LRP1B、PTPRD、REV3L、TET3 基因非同义突变(表1)。

患者头部(a)、腹部(b)、臀部(c)皮肤呈暗红色,团块状包块较前缩小。BV+CDP 方案:维布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醋酸泼尼松

基于此,患者于 2021 年 8 月、9 月、11 月、12 月分别采用 PD-1 抗体信迪利单抗(Sintilimab)200 mg d0 联合地西他滨 20 mg d1-3 治疗,总计 4 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发热、恶心、呕吐不适,食欲较前恢复,痛觉、过敏较前逐渐减轻,皮肤红斑逐步消退(图5);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2022 年 1 月对患者再次行右侧腰腹部皮肤活检未见异常,评估病情为完全缓解。后因患方拒绝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遂干扰素维持治疗,直至 2022 年 5 月患者门诊随访病情稳定。

患者头部(a)、腹部(b)、臀部(c)皮肤红斑已消退,可见褐色色素沉着,团块状皮损已消失,原头部皮损处可见新生毛发长出
讨论 MF 是 CTCL 中最常见一种亚型,占 CTCL 的 50%~70%[1]。该病目前病因未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MF 皮肤受累可分为不同的阶段,从斑片期到斑块期再到肿瘤期,都可能出现进展,也可能出现新的病变,早期通常预后良好,但进展期预后则很差。MF 没有明确的标志物,因此诊断常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进行综合判断。2005 年国际皮肤淋巴瘤协会推出了早期 MF 诊断评分系统,当临床、组织病理、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织病理学标准中任几项积分之和≥4 分时,即可作出 MF 诊断。其中免疫表型若满足“少于 50% 的 T 细胞表达 CD2、CD3 或 CD5”“少于 10% 的 T 细胞表达 CD7”“表皮细胞和真皮细胞在 CD2、CD3、CD5 或 CD7 的表达上存在差异”任意一项或以上可积 1 分[2]。而分子生物学 TCR 基因克隆性重排阳性积 1 分。MF 的分期采用了 TNMB 系统,该系统包括对皮肤(T)、淋巴结(N)、内脏器官(M)和血液(B)受累情况进行评估。根据临床分期,ⅠA 期至Ⅱ期定义为早期 MF,ⅡB 期至ⅣB 期为晚期 MF。
MF 目前尚无法根治,疾病分期是选择治疗方法的主要根据。MF 早期以局部治疗为主,包括局部药物涂抹、光疗法等,Ⅲ、Ⅳ期和难治性病变采用以全身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3-4]。当前针对 CTCL 的系统治疗疗效有限,尤其是对于晚期 MF 患者,通常的治疗措施应答率低、病情改善维持时间短,且常伴有免疫抑制及其他严重的药物相关副作用。近年来,一系列研究已经证实了 CTCL 存在多种分子参与[5-7],基因修饰中,最常见的是 DNMT3A、NCOR1、ARID1A 和 SETDB2 这 4 种肿瘤抑制基因[8-10]。地西他滨是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的代表性药物之一,而小剂量地西他滨可以改变肿瘤和免疫细胞的表观遗传状态,可增强 T 细胞活性[11-13]。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都会影响抗肿瘤免疫反应[14-16]。其中 DNA 甲基化所造成的肿瘤抑制基因失活是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DNA 去甲基化程序促进 T 细胞耗尽和限制抗 PD-1 免疫治疗,增强 PD-1 阻断介导的 T 细胞信号[17-18]。从理论上讲,地西他滨与 PD-1 抗体有协同作用[19-20]。此例患者病理组织(皮肤)采用高通量测序联合生物信息学检测方法,在 ALK、APC、IDH2 等 84 个 PTCL 相关基因中,检测出 LRP1B、TET3 基因突变,目前 LRP1B 被认为是肿瘤抑制因子[21],TET3 基因突变引起的 DNA 去甲基化的缺陷,可能赋予肿瘤抑制基因的基因沉默[22]。地西他滨是一种核苷类似物,特异性作用于细胞分裂 S 期,其作用机制为磷酸化后的地西他滨参与 DNA 合成,然后与 DNA 甲基转移酶共价结合并抑制其活性,从而造成 DNA 低甲基化,引起细胞分化或凋亡[23],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临床上地西他滨主要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大剂量应用于患者易诱发严重的骨髓抑制作用,使用相对低剂量的地西他滨治疗可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等患者获得较高的缓解率[24]。
目前国内外对应用地西他滨、PD-1 或程序性死亡配体 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PD-L1)人单克隆抗体治疗 MF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报道较少。由 Lesokhin 等[25]进行的Ⅰ期开放性研究纳入 81 例复发难治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包括 27 例多发性骨髓瘤、31 例 B 细胞淋巴瘤和 23 例 T 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 T 细胞淋巴瘤组包括 MF 13 例、PTCL 5 例、其他 T 细胞淋巴瘤 5 例,所有入组患者每 2 周给予 1 或 3 mg/kg 剂量的纳武单抗,结果显示滤泡性淋巴瘤、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MF 和 PTCL 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 40%、36%、15% 和 40%,且所有患者均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Bar-Sela 等[26]报告了一例患有 MF 和黑色素瘤的 44 岁男性患者,经过 3 次易普利姆玛单抗治疗后,皮肤 MF 皮损全部消失,达到完全缓解。Sekulic 等[27]报告了一例 67 岁的ⅣA 期塞扎里综合征老年女性患者,其先后接受光疗、传统化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均无效,最终采用易普利姆玛单抗单药治疗(3 mg/kg,每 3 周 1 次),早期取得了部分疗效,无明显毒性反应;给药 10 d 后患者瘙痒症状减轻,皮肤红斑范围明显缩小,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活动;治疗后第 6 周,尽管红斑和活动耐量持续改善,患者头部和颈部出现新的皮肤肿瘤,该患者在第 4 次用药后病情迅速进展至死亡。Marchi 等[28]进行的一项Ⅰb 期研究(NCT03240211),主要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表观遗传修饰物是否有协同作用,该研究纳入 12 例复发/难治性 PTCL 和 CTCL 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普拉曲沙或地西他滨,或同时使用普拉曲沙和地西他滨治疗,结果 1 例完全缓解、2 例部分缓解、1 例稳定、2 例进展;研究发现所有可评价疗效的患者都采用的是普拉曲沙、地西他滨和帕博利珠单抗的三联用药。这些初步的临床数据表明,在表观遗传学药物基础上联合 PD-1/PD-L1 抗体是安全的,并在 PTCL 和 CTCL 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反应[29]。另一项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Maria 等进行的Ⅰ/Ⅱa 期随机开放研究(NCT03161223),主要目的是评估确定 5-阿扎胞苷和 PD-L1 抗体(度伐利尤单抗)、罗米地辛联合用药的最大耐受剂量、安全性和药物毒性,结果发现这些药物组合是可行的,并且研究正在进行中。
综上所述,本例难治性 MF 患者通过地西他滨联合 PD-1 抗体信迪利单抗治疗结局是可喜的,但该例仅为个案,值得扩大规模开展临床研究去进一步证实其有效性,同时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病例介绍 患者,男,58 岁,主因“颈、腹、臀背部皮肤多处包块 4 年,皮疹 5 个月”于 2021 年 5 月 26 日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7 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颈、腹、臀背部皮肤多处包块,当地医院按“皮疹”治疗,病情进行性加重;2021 年 1 月患者皮肤包块增多、增大,伴头颈、胸背部、臀部散在红色皮疹,局部皮肤破溃、渗液。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体格检查: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可扪及数枚肿大淋巴结,最大直径约 2 cm,表面光滑、活动性好,质韧;头颈部、腹部、臀背部弥漫分布红色皮损(图1),伴破溃、渗液;胸骨无压痛,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 24.6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14.3×109/L,淋巴细胞计数 6.4×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3.89×109/L,血红蛋白 146 g/L,血小板计数 275×109/L,β2 微球蛋白 2.95 mg/L,乳酸脱氢酶 557 U/L,血清 EB 病毒 DNA 1.25×103 copies/mL。腹部皮肤活检:表皮灶性坏死,余表皮部分角化不全棘层不规则增生,真皮全层小血管及皮肤附属器周围成片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区域似有上皮样肉芽肿形成,其中较多淋巴细胞较大、核形不规则;腹部皮肤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CD5(+)、CD45(+)、CD20(–)、CD68(–)、CD79α(–)、Ki-67(+,局灶高表达)、末端转移酶(–)、CD56(–);结合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患者腰腹部皮肤符合 T 细胞淋巴瘤(图2)。颈部淋巴结活检:淋巴结结构部分破坏,滤泡结构尚存在,滤泡间区见大细胞浸润,细胞的细胞质丰富,呈嗜酸性,散在分布嗜酸性粒细胞;颈部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大细胞 CD30(部分+,15%~20%)、CD2(+)、CD3(+)、CD5(+)、CD7(+)、上皮细胞膜抗原(+)、CD4(+)、Ki-67(+,50%)、CD21(–)、程序性死亡受体 1(programmed death 1, PD-1)(–)、CD2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P63(–)、CD15(–)、粒酶 B(–)、P53(+,10%),滤泡树突状细胞 CD21(+),病理学示成熟 T 细胞淋巴瘤;考虑原发皮肤 T 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 CTCL)累及,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 MF)可能性大(图3)。骨髓细胞学: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占 17.5%。流式细胞学:淋巴细胞以异常 T 细胞为主(CD4+ CD25+)。

患者头部(a)、腹部(b)、臀部(c)皮肤均可见呈团块状分布的淡红色、暗红色斑块,其中臀部皮损表面可见少量鳞屑

a. 肿瘤性淋巴细胞聚集成团(HE ×40); b. 肿瘤性淋巴细胞在纤维间质中呈浸润性生长模式(HE ×100);c. 肿瘤性淋巴细胞小到中等大小,细胞核不规则,部分细胞质透明(HE ×200);d. 肿瘤性淋巴细胞细胞膜/质 CD3 阳性(EnVision ×100);e. 肿瘤性淋巴细胞细胞膜 CD5 阳性(EnVision ×100);f. 肿瘤性淋巴细胞细胞核 Ki-67 阳性(EnVision ×100)。HE:苏木精-伊红染色;EnVision:EnVision 二步法染色

a. 淋巴结结构大部分破坏,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浸润,可见残存淋巴滤泡(HE ×40);b. 增生小血管周见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浸润,背景散在嗜酸性粒细胞(HE ×200);c. 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背景散在嗜酸性粒细胞(HE ×400);d. CD20 检测显示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阴性,背景残存的淋巴滤泡 B 淋巴细胞阳性(EnVision ×100);e.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检测显示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阴性(EnVision ×200);f. CD2 检测显示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阳性(EnVision ×200);g. CD3 检测显示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阳性(EnVision ×200);h. CD5 检测显示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阳性(EnVision ×200);i. CD7 检测显示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阳性(EnVision ×200);j. CD30 检测显示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 15%~20% 阳性(EnVision ×200);k. Ki-67 检测显示中等及中等偏大异型淋巴细胞约 50% 阳性(EnVision ×200)。HE:苏木精-伊红染色;EnVision:EnVision 二步法染色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示:① 全身多发淋巴结显示、增大,氟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 FDG)代谢增高;② 头部、左侧胸壁、腹盆部、腰背部、骶尾部、会阴部皮肤软组织多发增厚,皮下脂肪间隙模糊,头部、腰背部、骶尾部皮下及双侧睾丸鞘膜腔积液,皮肤病变 FDG 代谢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 7.36);③ 多个颈胸腰椎椎体附件、双侧肩胛骨髓腔内弥漫性 FDG 代谢稍增高,提示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可能性大。诊断为:MF,ⅣA2 期。
治疗经过:2021 年 5 月 28 日患者开始干扰素联合 CDOP 方案(环磷酰胺+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长春地辛+醋酸泼尼松)系统治疗,同时采用蓝光+外用糖皮质激素皮肤局部治疗。患者局部皮肤红肿、红斑仍明显,2021 年 6 月 18 日开始西达苯胺联合 CDOP 方案化疗,患者皮肤红斑较前范围扩大,充血肿胀较前加重,病情仍进行性进展。患者分别于 2021 年 7 月 8 日、2021 年 7 月 30 日开始维布妥昔单抗(brentuximab vedotin, BV)联合 CDP 方案(环磷酰胺+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醋酸泼尼松)化疗,2 个疗程后皮损明显减轻(图4),但出现严重纳差、全身皮肤痛觉过敏、不能下床活动,不能继续耐受 BV+CDP 方案治疗。进一步完善患者皮肤外周 T 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PTCL)热点基因检测,检测出 LRP1B、PTPRD、REV3L、TET3 基因非同义突变(表1)。

患者头部(a)、腹部(b)、臀部(c)皮肤呈暗红色,团块状包块较前缩小。BV+CDP 方案:维布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醋酸泼尼松

基于此,患者于 2021 年 8 月、9 月、11 月、12 月分别采用 PD-1 抗体信迪利单抗(Sintilimab)200 mg d0 联合地西他滨 20 mg d1-3 治疗,总计 4 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发热、恶心、呕吐不适,食欲较前恢复,痛觉、过敏较前逐渐减轻,皮肤红斑逐步消退(图5);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2022 年 1 月对患者再次行右侧腰腹部皮肤活检未见异常,评估病情为完全缓解。后因患方拒绝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遂干扰素维持治疗,直至 2022 年 5 月患者门诊随访病情稳定。

患者头部(a)、腹部(b)、臀部(c)皮肤红斑已消退,可见褐色色素沉着,团块状皮损已消失,原头部皮损处可见新生毛发长出
讨论 MF 是 CTCL 中最常见一种亚型,占 CTCL 的 50%~70%[1]。该病目前病因未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MF 皮肤受累可分为不同的阶段,从斑片期到斑块期再到肿瘤期,都可能出现进展,也可能出现新的病变,早期通常预后良好,但进展期预后则很差。MF 没有明确的标志物,因此诊断常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进行综合判断。2005 年国际皮肤淋巴瘤协会推出了早期 MF 诊断评分系统,当临床、组织病理、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织病理学标准中任几项积分之和≥4 分时,即可作出 MF 诊断。其中免疫表型若满足“少于 50% 的 T 细胞表达 CD2、CD3 或 CD5”“少于 10% 的 T 细胞表达 CD7”“表皮细胞和真皮细胞在 CD2、CD3、CD5 或 CD7 的表达上存在差异”任意一项或以上可积 1 分[2]。而分子生物学 TCR 基因克隆性重排阳性积 1 分。MF 的分期采用了 TNMB 系统,该系统包括对皮肤(T)、淋巴结(N)、内脏器官(M)和血液(B)受累情况进行评估。根据临床分期,ⅠA 期至Ⅱ期定义为早期 MF,ⅡB 期至ⅣB 期为晚期 MF。
MF 目前尚无法根治,疾病分期是选择治疗方法的主要根据。MF 早期以局部治疗为主,包括局部药物涂抹、光疗法等,Ⅲ、Ⅳ期和难治性病变采用以全身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3-4]。当前针对 CTCL 的系统治疗疗效有限,尤其是对于晚期 MF 患者,通常的治疗措施应答率低、病情改善维持时间短,且常伴有免疫抑制及其他严重的药物相关副作用。近年来,一系列研究已经证实了 CTCL 存在多种分子参与[5-7],基因修饰中,最常见的是 DNMT3A、NCOR1、ARID1A 和 SETDB2 这 4 种肿瘤抑制基因[8-10]。地西他滨是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的代表性药物之一,而小剂量地西他滨可以改变肿瘤和免疫细胞的表观遗传状态,可增强 T 细胞活性[11-13]。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都会影响抗肿瘤免疫反应[14-16]。其中 DNA 甲基化所造成的肿瘤抑制基因失活是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DNA 去甲基化程序促进 T 细胞耗尽和限制抗 PD-1 免疫治疗,增强 PD-1 阻断介导的 T 细胞信号[17-18]。从理论上讲,地西他滨与 PD-1 抗体有协同作用[19-20]。此例患者病理组织(皮肤)采用高通量测序联合生物信息学检测方法,在 ALK、APC、IDH2 等 84 个 PTCL 相关基因中,检测出 LRP1B、TET3 基因突变,目前 LRP1B 被认为是肿瘤抑制因子[21],TET3 基因突变引起的 DNA 去甲基化的缺陷,可能赋予肿瘤抑制基因的基因沉默[22]。地西他滨是一种核苷类似物,特异性作用于细胞分裂 S 期,其作用机制为磷酸化后的地西他滨参与 DNA 合成,然后与 DNA 甲基转移酶共价结合并抑制其活性,从而造成 DNA 低甲基化,引起细胞分化或凋亡[23],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临床上地西他滨主要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大剂量应用于患者易诱发严重的骨髓抑制作用,使用相对低剂量的地西他滨治疗可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等患者获得较高的缓解率[24]。
目前国内外对应用地西他滨、PD-1 或程序性死亡配体 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PD-L1)人单克隆抗体治疗 MF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报道较少。由 Lesokhin 等[25]进行的Ⅰ期开放性研究纳入 81 例复发难治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包括 27 例多发性骨髓瘤、31 例 B 细胞淋巴瘤和 23 例 T 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 T 细胞淋巴瘤组包括 MF 13 例、PTCL 5 例、其他 T 细胞淋巴瘤 5 例,所有入组患者每 2 周给予 1 或 3 mg/kg 剂量的纳武单抗,结果显示滤泡性淋巴瘤、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MF 和 PTCL 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 40%、36%、15% 和 40%,且所有患者均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Bar-Sela 等[26]报告了一例患有 MF 和黑色素瘤的 44 岁男性患者,经过 3 次易普利姆玛单抗治疗后,皮肤 MF 皮损全部消失,达到完全缓解。Sekulic 等[27]报告了一例 67 岁的ⅣA 期塞扎里综合征老年女性患者,其先后接受光疗、传统化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均无效,最终采用易普利姆玛单抗单药治疗(3 mg/kg,每 3 周 1 次),早期取得了部分疗效,无明显毒性反应;给药 10 d 后患者瘙痒症状减轻,皮肤红斑范围明显缩小,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活动;治疗后第 6 周,尽管红斑和活动耐量持续改善,患者头部和颈部出现新的皮肤肿瘤,该患者在第 4 次用药后病情迅速进展至死亡。Marchi 等[28]进行的一项Ⅰb 期研究(NCT03240211),主要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表观遗传修饰物是否有协同作用,该研究纳入 12 例复发/难治性 PTCL 和 CTCL 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普拉曲沙或地西他滨,或同时使用普拉曲沙和地西他滨治疗,结果 1 例完全缓解、2 例部分缓解、1 例稳定、2 例进展;研究发现所有可评价疗效的患者都采用的是普拉曲沙、地西他滨和帕博利珠单抗的三联用药。这些初步的临床数据表明,在表观遗传学药物基础上联合 PD-1/PD-L1 抗体是安全的,并在 PTCL 和 CTCL 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反应[29]。另一项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Maria 等进行的Ⅰ/Ⅱa 期随机开放研究(NCT03161223),主要目的是评估确定 5-阿扎胞苷和 PD-L1 抗体(度伐利尤单抗)、罗米地辛联合用药的最大耐受剂量、安全性和药物毒性,结果发现这些药物组合是可行的,并且研究正在进行中。
综上所述,本例难治性 MF 患者通过地西他滨联合 PD-1 抗体信迪利单抗治疗结局是可喜的,但该例仅为个案,值得扩大规模开展临床研究去进一步证实其有效性,同时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