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士的创新行为对护士自身的职业发展及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主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持续关注。当前国内临床护士的创新行为水平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构建提升我国临床护士创新行为的有效干预方案是推动护理信息化及护理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该文针对国内外临床护士创新行为的干预形式、干预理论支撑、干预效果及局限性进行综述,提出对未来干预方案的展望,旨在为护理管理者制订本土化及科学有效的干预方案提供思路和借鉴。
引用本文: 袁颖, 张春丽, 张小梅, 王娇娇, 闫芳, 林玲. 临床护士创新行为干预的研究进展. 华西医学, 2024, 39(4): 665-670. doi: 10.7507/1002-0179.202312097 复制
护士创新行为是指护士在促进患者健康并提高照护质量的过程中,寻找和发展新的护理方法与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行为过程[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医疗机构要加强信息化技术支撑,积极创新护理服务模式[2]。临床护士高水平的创新行为不仅可有效推动医疗卫生保健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还能为护士的职业发展带来益处[3-6]。然而,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显示,临床护士创新行为水平普遍有待提升,国外注册护士创新行为处于中等水平,而我国护士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7-12]。这一现状不利于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患者健康照护质量的提升。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干预方案,提升临床护士的创新行为水平,成为当前护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护士创新行为干预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干预角度单一、缺乏理论支撑、干预周期过短等不足[13-16]。鉴于此,本文综述了临床护士创新行为干预的研究进展,以深入了解该领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分析和总结当前干预方案的局限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为今后制定科学合理的本土化创新干预方案提供借鉴和指导。
1 临床护士创新行为的概况
1.1 临床护士创新行为的概念
“创新行为”一词最早起源于经济学领域,由学者Scott等[17]在1994年提出,指个体或组织产生创新想法时会持续推广与实践的过程。随着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及护理模式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护士通过思考、实验和应用新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推动了护理学科的创新,创新行为逐渐被引入护理领域。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护士创新行为给出相应的诠释和定义。国外大多沿用国际护理协会给出的定义,即护士创新行为是指护士为实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护理质量这一目的,而主动发明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作方式的过程,包括产生想法、转变想法、应用和执行想法[18]。国内学者包玲等[19]在此定义基础上进行了延伸,提出护士创新行为是指护士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寻找和发展新方法、技术和工作方式,并在取得他人支持后,将其引入和应用于护理工作的行为过程,包玲等[19]编制的护士创新行为量表包含产生想法、取得支持和实现想法这3个阶段内容,该量表在护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外研究显示,创新行为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通过创新行为,护士可以开发新的护理方法、研发护理工具和技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患者需求和医疗环境,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护理工作环境和护士的工作满意度[6, 13, 16, 20-22]。
1.2 临床护士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
目前国内学者对临床护士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大量研究,将其归结于个体因素[6, 13, 16, 20-24]、组织社会因素[23, 25-28]、心理因素[23, 27]等方面,以上研究显示,高学历、高职称、经济水平发达地区、信息素养高的临床护士的创新行为水平更高,领导授权、组织承诺、工作环境及组织创新氛围等组织因素可正向影响临床护士的创新行为,心理资本和心理弹性等心理因素也可正向预测其创新行为。但临床护士的性别对其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存在不同研究结果[8, 29-30],今后有待高质量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创新行为的干预性研究大多集中于创新护理教学和培训方法上,如创新教育模式[16]、营造教学创新氛围[22]、引入创新计划的护理课程[31-32]等。因此可通过改善这些已被证实的影响因素来进一步提高临床护士的创新行为水平。
2 临床护士创新行为干预的主要形式
2.1 护理教学培训和模式创新
在创新扩散理论指导下,护士创新行为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加速创新观念的传播,提高护士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及促进创新行为的普及。护理教师是医疗保健创新浪潮的推动者,通过为护士提供创新的教学培训模式和方法,如将创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融入到护理课程中,以及开展案例研究和实践演练等活动,以提高护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Cusson等[31]通过将医疗保健创新计划引入到护理本科课程中,取得了便携式可穿戴胎儿监护仪等多项创新项目成果,有利于后续的注册护士成为创新者和变革推动者。张子云等[16]基于ADDIE教学模型即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评价(evaluation),对100名临床护士开展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培训教学,培训6个月后,3个项目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实了该教学模型的创新可提高护士的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护理教育和培训模式,可提高护士临床实践技能、更新专业知识、促进团队合作、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增强自信心和职业发展机会[6, 21-22],这些益处将有助于护士为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护理服务,并推动整个护理行业的发展。然而,创新培训项目存在耗费时间长、培训内容多的特点,无形中增加了临床护士的工作压力,护士的依从性及组织支持力度是项目广泛开展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2.2 跨学科远程护理创新
跨学科远程护理创新在变革型领导理论作用下,强调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鼓励护士之间开展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即通过建立创新项目和团队,为护士提供参与创新实践的平台和机会,这些项目和团队可以由护士自发组建,或者由医疗机构和学术机构提供支持和指导,通过团队合作和跨学科合作,护士可以与医疗等其他学科成员共同探索和实施创新项目。Stallings等[14]学者倡议,为了应对确保农村儿童糖尿病患者获得最佳多学科护理的挑战,护士可以在三级儿科专科中心的护理团队和农村社区的初级保健提供者之间建立远程医疗合作伙伴关系,护士开发和管理的创新远程医疗项目将使三级专科中心的跨学科专家团队能够参与到农村高危患者的护理中。Gold等[33]在拉丁裔家庭中进行了一项针对57例1~20岁1型糖尿病儿童的研究,以评估在启动远程医疗教育和共享医疗预约计划后,所节省的成本和医疗保健利用的变化。研究期间每3个月对患儿进行一次访问,包括2次虚拟访问和2次现场访问,从血糖仪、胰岛素泵或连续血糖监测仪下载血糖数据,结果显示,通过远程护理干预后,急诊就诊和住院率显著降低,预测为每位患者5年节省近15000美元医疗成本。护士通过与医生、药师、社工等其他专业人员跨学科合作,能推动知识交流和合作创新,共同研究和解决护理实践中的问题。跨学科远程护理项目不仅拓宽了护士的视野,还为创新行为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然而,我国护理实践者在借鉴该创新干预方法时,需在结合国情及主客观条件下充分考虑成本效益。
2.3 积极的工作环境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优化创新环境,如提供充足的创新资源、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等,可以激发护士的创新热情,使其更加愿意尝试新的创新实践。临床护士的工作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还涉及到领导方式变革型环境,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变革型领导方式强调创造积极的变革环境,鼓励和支持创新行为。何晴等[34]对陕西省1632名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创新行为的研究显示,护理工作环境能显著正向预测护士创新行为。因此,护理管理者可通过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建立交流和学习平台,为护士提供更好的创新条件和支持,包括减少繁重的工作负荷,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资源,鼓励护士参与专业发展和学习论坛,由此建立积极的组织文化和氛围,支持护士的创新行为。对于临床护士来说,可以建立一个鼓励改进和尝试新方法的文化,促进创意和创新的发展。
2.4 奖励和激励
变革型领导理论鼓励护士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创新能使组织保持竞争力和适应变化,护理领导者正在寻找创新和变革的新途径,通过奖励和激励等干预措施,能使护士提出创新的新想法[35]。国家组织认识到创造力和创新对组织转型至关重要。美国护士协会从2015年开始设立奖项,以表彰护士主导的、能够改善结果的想法。美国护士协会提供资源,帮助护士或护士领导的团队,将他们与工程师和设计师聚集在一起,设想设备的原型,奖项每年在全国会议上颁发[36]。我国护理管理者可积极借鉴国外的变革型领导形式,奖励和认可护士的创新成果,建立创新行为的奖励和激励机制,以鼓励护士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如可以设立创新奖项,对取得创新成果的护士进行表彰和奖励,提供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机会。这些正向激励可以增加护士对创新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愿。
3 临床护士创新行为干预方案的相关理论基础
3.1 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由美国学者Rogers提出,用来解释新思想和新实践在各种环境中的传播,它是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以及许多其他领域最常用的理论之一[37]。创新扩散是一种社会过程,是人们在了解一项创新(例如用于扩大或改善卫生保健的循证新方法)后发生的反应,可用于解释个人和组织对卫生保健政策和实践的接受程度[38]。在护理创新行为干预中,这一理论可用于了解护士对新观念、方法和技术的接受和采纳过程,并提供相应策略促进创新行为的传播和应用。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利用获得的医疗保健创新奖,将其糖尿病预防计划从由医疗专业人员领导的一对一咨询干预转变为由基督教青年会人员促进的小组干预,从而降低了计划的成本,并扩大了创新扩散的影响范围[15]。以创新扩散理论为理论基础,新加坡早期实施一种新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护理模式,旨在评估该模式干预对患者体验、生活质量、医疗保健利用和成本的影响,这一模式的应用被证实可以改善不同需求患者的护理质量[39]。
3.2 变革型领导理论
变革型领导理论源自领导理论,后经过我国学者李超平等[40]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内容包含德行垂范、愿景激励、个性化关怀和领导魅力4个方面。变革型领导指管理者赋予被管理者自主权和责任感,培养被管理者的创新积极性,鼓舞和激励了组织文化和结构的重大变革,变革型领导在护理行业很常见,被认为是医疗保健部门领导者的最佳选择风格[41]。变革型领导对临床护士创新行为的干预主要通过提供激励和支持、促进沟通和团队合作、树立榜样、鼓励独立决策等方式进行。Smith等[42]对康复、护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一项领导力创新奖学金项目,要求参与者每周参加一次关于领导变革的研讨会课程培训,为期24周,课程内容重点是通过学习变革型领导进行质量改进和参与式沟通技巧,同时定期反馈参与者的学习活动。结果发现,该项目帮助参与者们建立了信心,创造了社交机会,发展了领导技能,并使他们对临床角色以外的角色产生了兴趣,在项目中获得的领导技能也被应用于他们今后的角色和责任中。一项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对伊朗德黑兰20名护理管理者的质性研究,得出的主题之一即是在危机时刻,管理者必须通过自身的示范行为成为护士的榜样,领导者的积极态度和行为会对护士的创新行为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43]。一项综合性评价表明,变革型领导风格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有正向影响[44],建议医疗保健机构采用变革型领导风格,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需要注意的是,变革型领导在干预护士创新行为方面的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文化差异、团队氛围、个体特征等。因此,在实际运用时,需要结合具体环境和情境,灵活地选择和优化相应的干预策略。
3.3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由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45]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在社会环境、认知过程和个人特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护理创新行为干预中,社会认知理论可用于理解和解释护士的创新动机、观念形成和行为改变的过程。基于该理论,侯晓艳[46]从环境因素层面和个人认知因素层面出发,构建了院外移动护理应用软件使用意愿量表,用以探讨临床护士使用该移动软件软件意愿的影响因素,对548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发现,创新性的组织氛围对自我效能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社会认知理论注重环境、认知过程和个人特质的相互作用,虽然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干预护士创新行为的框架,但它可能忽略了护士创新行为能力的内在因素,例如护士的兴趣、动机及心理健康状态,这些都是影响护士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对创新行为的干预效果。
4 临床护士创新行为干预的效果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临床护士创新行为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干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多数研究为类试验研究,均指出合理的干预可提高护士的创新行为水平[14, 16, 31, 33]。如通过护理教学培训和模式的干预,提供了系统性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了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和想法;通过跨学科护理创新,培养了护士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可为护士提供广阔的创新交流和实践平台;通过变革型领导,为护士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和创新奖励机制,激发了护士的创新潜能和动力,有利于创新行为能力的提升。
5 临床护士创新行为干预研究的局限性
5.1 干预角度局限
现有研究对护士创新的干预多集中在对护士内部特征的干预,如单纯提升个人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较少有研究注重外部特征因素(如工作环境、组织因素等),缺乏从内外部综合的角度进行创新干预。今后可尝试结合临床护士内外部因素特征综合开展纵向研究,以提高干预效果。
5.2 干预内容有待完善
临床护士创新行为干预方案的形式多样,包括培训和教育创新、变革型领导风格、跨团队合作等干预形式。然而,这些干预方案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长效机制,缺乏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源投入,且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此外,由于医疗环境的复杂性和患者需求的多样性,单一形式的干预往往难以满足各种需求,因此需要综合多种形式进行干预。
5.3 干预实施有一定困难
护理人员的素质差异也会影响干预方案推广的效果。临床护士创新行为干预方案的内容涵盖了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科研等多方面,往往涉及护士专业知识技能、临床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因此对护士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然而,由于临床护士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且工作压力大、学习机会及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很难保证其能够全面掌握并实施这些干预内容。部分护士可能存在积极性差及配合性不高、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同时,护士个人技能水平及态度等也会对干预效果产生影响。沟通不畅、团队合作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都会影响创新行为干预的效果。
5.4 干预方案的理论模型尚需验证
在临床护理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方案,并选择适当的理论模型。然而,很多护士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难以选择合适的理论模型并根据相应模型进行科学规范的干预。且部分理论尚缺乏本土化的实证研究,对其在国内护理领域的试用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6 启发和建议
6.1 全方位多角度优化干预方案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社会环境、个体的认知过程及个人特质影响[14, 16, 31, 33]。要改善护士创新行为结局,也需要从临床护士所处工作环境及其个人对创新行为的认知等方面综合考虑。建议后期可开展纵向研究,在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上,充分发挥护理管理者变革型领导优势,进一步挖掘护士个人特征和外部环境对创新干预的影响,灵活选取针对性强的创新干预方案。此外,在现有医疗资源和科研条件基础上,管理者可加强多学科多部门合作,借助高校及合作单位的有利条件,为临床护士进行多元化的创新实践提供一定的共享资源,开展科学有效的综合创新行为干预方案。
6.2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提升护士创新实践动力
考虑到临床护士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因此管理者可充分发挥变革型领导风格,大胆实施创新奖励和激励政策,鼓励临床护士进行继续教育学历提升、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交流机会、设置临床创新实践奖项,通过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强医患沟通和团队合作、激励临床护士的创新想法,以提高临床护士创新行为干预方案的效果和成功率。
6.3 利用循证思维,完善高质量研究设计
在借鉴国外理论模型开展创新行为干预研究时,需结合我国具体的临床实际和临床护士的自身条件,在应用理论模式时需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和实用性。建议积极开展临床护理实践研究和案例分享,以创新行为干预的经验证据为支撑,提高理论模型为导向的干预方案的认可度和推广度。此外,也可以鼓励护士根据自身经验和临床实践创新性地提出新的护理理论,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可结合临床护理环境,适当开展前瞻性的纵向研究,干预时长应结合研究目的和方案的可行性而定,进而形成科学可行的长效创新行为干预机制。
7 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护士创新行为的现状显示出一定的积极趋势。越来越多的临床护士开始关注和参与创新实践,他们积极探索新的护理方法和技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和体验。但当前的干预方案在理论、实施和推广方面都有各种不足之处。今后可从培训和教育、环境创新、创新文化和社交学习等方面入手,根据不同地区和文化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创新干预方案;加强对创新干预效果的长期跟踪和评估;建立社交学习的平台,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促进经验分享和学习,推动护士创新能力的提升,以推广改善临床护理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护士创新行为是指护士在促进患者健康并提高照护质量的过程中,寻找和发展新的护理方法与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行为过程[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医疗机构要加强信息化技术支撑,积极创新护理服务模式[2]。临床护士高水平的创新行为不仅可有效推动医疗卫生保健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还能为护士的职业发展带来益处[3-6]。然而,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显示,临床护士创新行为水平普遍有待提升,国外注册护士创新行为处于中等水平,而我国护士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7-12]。这一现状不利于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患者健康照护质量的提升。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干预方案,提升临床护士的创新行为水平,成为当前护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护士创新行为干预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干预角度单一、缺乏理论支撑、干预周期过短等不足[13-16]。鉴于此,本文综述了临床护士创新行为干预的研究进展,以深入了解该领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分析和总结当前干预方案的局限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为今后制定科学合理的本土化创新干预方案提供借鉴和指导。
1 临床护士创新行为的概况
1.1 临床护士创新行为的概念
“创新行为”一词最早起源于经济学领域,由学者Scott等[17]在1994年提出,指个体或组织产生创新想法时会持续推广与实践的过程。随着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及护理模式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护士通过思考、实验和应用新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推动了护理学科的创新,创新行为逐渐被引入护理领域。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护士创新行为给出相应的诠释和定义。国外大多沿用国际护理协会给出的定义,即护士创新行为是指护士为实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护理质量这一目的,而主动发明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作方式的过程,包括产生想法、转变想法、应用和执行想法[18]。国内学者包玲等[19]在此定义基础上进行了延伸,提出护士创新行为是指护士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寻找和发展新方法、技术和工作方式,并在取得他人支持后,将其引入和应用于护理工作的行为过程,包玲等[19]编制的护士创新行为量表包含产生想法、取得支持和实现想法这3个阶段内容,该量表在护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外研究显示,创新行为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通过创新行为,护士可以开发新的护理方法、研发护理工具和技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患者需求和医疗环境,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护理工作环境和护士的工作满意度[6, 13, 16, 20-22]。
1.2 临床护士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
目前国内学者对临床护士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大量研究,将其归结于个体因素[6, 13, 16, 20-24]、组织社会因素[23, 25-28]、心理因素[23, 27]等方面,以上研究显示,高学历、高职称、经济水平发达地区、信息素养高的临床护士的创新行为水平更高,领导授权、组织承诺、工作环境及组织创新氛围等组织因素可正向影响临床护士的创新行为,心理资本和心理弹性等心理因素也可正向预测其创新行为。但临床护士的性别对其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存在不同研究结果[8, 29-30],今后有待高质量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创新行为的干预性研究大多集中于创新护理教学和培训方法上,如创新教育模式[16]、营造教学创新氛围[22]、引入创新计划的护理课程[31-32]等。因此可通过改善这些已被证实的影响因素来进一步提高临床护士的创新行为水平。
2 临床护士创新行为干预的主要形式
2.1 护理教学培训和模式创新
在创新扩散理论指导下,护士创新行为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加速创新观念的传播,提高护士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及促进创新行为的普及。护理教师是医疗保健创新浪潮的推动者,通过为护士提供创新的教学培训模式和方法,如将创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融入到护理课程中,以及开展案例研究和实践演练等活动,以提高护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Cusson等[31]通过将医疗保健创新计划引入到护理本科课程中,取得了便携式可穿戴胎儿监护仪等多项创新项目成果,有利于后续的注册护士成为创新者和变革推动者。张子云等[16]基于ADDIE教学模型即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评价(evaluation),对100名临床护士开展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培训教学,培训6个月后,3个项目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实了该教学模型的创新可提高护士的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护理教育和培训模式,可提高护士临床实践技能、更新专业知识、促进团队合作、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增强自信心和职业发展机会[6, 21-22],这些益处将有助于护士为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护理服务,并推动整个护理行业的发展。然而,创新培训项目存在耗费时间长、培训内容多的特点,无形中增加了临床护士的工作压力,护士的依从性及组织支持力度是项目广泛开展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2.2 跨学科远程护理创新
跨学科远程护理创新在变革型领导理论作用下,强调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鼓励护士之间开展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即通过建立创新项目和团队,为护士提供参与创新实践的平台和机会,这些项目和团队可以由护士自发组建,或者由医疗机构和学术机构提供支持和指导,通过团队合作和跨学科合作,护士可以与医疗等其他学科成员共同探索和实施创新项目。Stallings等[14]学者倡议,为了应对确保农村儿童糖尿病患者获得最佳多学科护理的挑战,护士可以在三级儿科专科中心的护理团队和农村社区的初级保健提供者之间建立远程医疗合作伙伴关系,护士开发和管理的创新远程医疗项目将使三级专科中心的跨学科专家团队能够参与到农村高危患者的护理中。Gold等[33]在拉丁裔家庭中进行了一项针对57例1~20岁1型糖尿病儿童的研究,以评估在启动远程医疗教育和共享医疗预约计划后,所节省的成本和医疗保健利用的变化。研究期间每3个月对患儿进行一次访问,包括2次虚拟访问和2次现场访问,从血糖仪、胰岛素泵或连续血糖监测仪下载血糖数据,结果显示,通过远程护理干预后,急诊就诊和住院率显著降低,预测为每位患者5年节省近15000美元医疗成本。护士通过与医生、药师、社工等其他专业人员跨学科合作,能推动知识交流和合作创新,共同研究和解决护理实践中的问题。跨学科远程护理项目不仅拓宽了护士的视野,还为创新行为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然而,我国护理实践者在借鉴该创新干预方法时,需在结合国情及主客观条件下充分考虑成本效益。
2.3 积极的工作环境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优化创新环境,如提供充足的创新资源、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等,可以激发护士的创新热情,使其更加愿意尝试新的创新实践。临床护士的工作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还涉及到领导方式变革型环境,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变革型领导方式强调创造积极的变革环境,鼓励和支持创新行为。何晴等[34]对陕西省1632名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创新行为的研究显示,护理工作环境能显著正向预测护士创新行为。因此,护理管理者可通过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建立交流和学习平台,为护士提供更好的创新条件和支持,包括减少繁重的工作负荷,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资源,鼓励护士参与专业发展和学习论坛,由此建立积极的组织文化和氛围,支持护士的创新行为。对于临床护士来说,可以建立一个鼓励改进和尝试新方法的文化,促进创意和创新的发展。
2.4 奖励和激励
变革型领导理论鼓励护士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创新能使组织保持竞争力和适应变化,护理领导者正在寻找创新和变革的新途径,通过奖励和激励等干预措施,能使护士提出创新的新想法[35]。国家组织认识到创造力和创新对组织转型至关重要。美国护士协会从2015年开始设立奖项,以表彰护士主导的、能够改善结果的想法。美国护士协会提供资源,帮助护士或护士领导的团队,将他们与工程师和设计师聚集在一起,设想设备的原型,奖项每年在全国会议上颁发[36]。我国护理管理者可积极借鉴国外的变革型领导形式,奖励和认可护士的创新成果,建立创新行为的奖励和激励机制,以鼓励护士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如可以设立创新奖项,对取得创新成果的护士进行表彰和奖励,提供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机会。这些正向激励可以增加护士对创新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愿。
3 临床护士创新行为干预方案的相关理论基础
3.1 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由美国学者Rogers提出,用来解释新思想和新实践在各种环境中的传播,它是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以及许多其他领域最常用的理论之一[37]。创新扩散是一种社会过程,是人们在了解一项创新(例如用于扩大或改善卫生保健的循证新方法)后发生的反应,可用于解释个人和组织对卫生保健政策和实践的接受程度[38]。在护理创新行为干预中,这一理论可用于了解护士对新观念、方法和技术的接受和采纳过程,并提供相应策略促进创新行为的传播和应用。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利用获得的医疗保健创新奖,将其糖尿病预防计划从由医疗专业人员领导的一对一咨询干预转变为由基督教青年会人员促进的小组干预,从而降低了计划的成本,并扩大了创新扩散的影响范围[15]。以创新扩散理论为理论基础,新加坡早期实施一种新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护理模式,旨在评估该模式干预对患者体验、生活质量、医疗保健利用和成本的影响,这一模式的应用被证实可以改善不同需求患者的护理质量[39]。
3.2 变革型领导理论
变革型领导理论源自领导理论,后经过我国学者李超平等[40]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内容包含德行垂范、愿景激励、个性化关怀和领导魅力4个方面。变革型领导指管理者赋予被管理者自主权和责任感,培养被管理者的创新积极性,鼓舞和激励了组织文化和结构的重大变革,变革型领导在护理行业很常见,被认为是医疗保健部门领导者的最佳选择风格[41]。变革型领导对临床护士创新行为的干预主要通过提供激励和支持、促进沟通和团队合作、树立榜样、鼓励独立决策等方式进行。Smith等[42]对康复、护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一项领导力创新奖学金项目,要求参与者每周参加一次关于领导变革的研讨会课程培训,为期24周,课程内容重点是通过学习变革型领导进行质量改进和参与式沟通技巧,同时定期反馈参与者的学习活动。结果发现,该项目帮助参与者们建立了信心,创造了社交机会,发展了领导技能,并使他们对临床角色以外的角色产生了兴趣,在项目中获得的领导技能也被应用于他们今后的角色和责任中。一项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对伊朗德黑兰20名护理管理者的质性研究,得出的主题之一即是在危机时刻,管理者必须通过自身的示范行为成为护士的榜样,领导者的积极态度和行为会对护士的创新行为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43]。一项综合性评价表明,变革型领导风格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有正向影响[44],建议医疗保健机构采用变革型领导风格,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需要注意的是,变革型领导在干预护士创新行为方面的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文化差异、团队氛围、个体特征等。因此,在实际运用时,需要结合具体环境和情境,灵活地选择和优化相应的干预策略。
3.3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由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45]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在社会环境、认知过程和个人特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护理创新行为干预中,社会认知理论可用于理解和解释护士的创新动机、观念形成和行为改变的过程。基于该理论,侯晓艳[46]从环境因素层面和个人认知因素层面出发,构建了院外移动护理应用软件使用意愿量表,用以探讨临床护士使用该移动软件软件意愿的影响因素,对548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发现,创新性的组织氛围对自我效能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社会认知理论注重环境、认知过程和个人特质的相互作用,虽然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干预护士创新行为的框架,但它可能忽略了护士创新行为能力的内在因素,例如护士的兴趣、动机及心理健康状态,这些都是影响护士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对创新行为的干预效果。
4 临床护士创新行为干预的效果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临床护士创新行为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干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多数研究为类试验研究,均指出合理的干预可提高护士的创新行为水平[14, 16, 31, 33]。如通过护理教学培训和模式的干预,提供了系统性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了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和想法;通过跨学科护理创新,培养了护士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可为护士提供广阔的创新交流和实践平台;通过变革型领导,为护士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和创新奖励机制,激发了护士的创新潜能和动力,有利于创新行为能力的提升。
5 临床护士创新行为干预研究的局限性
5.1 干预角度局限
现有研究对护士创新的干预多集中在对护士内部特征的干预,如单纯提升个人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较少有研究注重外部特征因素(如工作环境、组织因素等),缺乏从内外部综合的角度进行创新干预。今后可尝试结合临床护士内外部因素特征综合开展纵向研究,以提高干预效果。
5.2 干预内容有待完善
临床护士创新行为干预方案的形式多样,包括培训和教育创新、变革型领导风格、跨团队合作等干预形式。然而,这些干预方案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长效机制,缺乏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源投入,且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此外,由于医疗环境的复杂性和患者需求的多样性,单一形式的干预往往难以满足各种需求,因此需要综合多种形式进行干预。
5.3 干预实施有一定困难
护理人员的素质差异也会影响干预方案推广的效果。临床护士创新行为干预方案的内容涵盖了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科研等多方面,往往涉及护士专业知识技能、临床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因此对护士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然而,由于临床护士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且工作压力大、学习机会及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很难保证其能够全面掌握并实施这些干预内容。部分护士可能存在积极性差及配合性不高、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同时,护士个人技能水平及态度等也会对干预效果产生影响。沟通不畅、团队合作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都会影响创新行为干预的效果。
5.4 干预方案的理论模型尚需验证
在临床护理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方案,并选择适当的理论模型。然而,很多护士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难以选择合适的理论模型并根据相应模型进行科学规范的干预。且部分理论尚缺乏本土化的实证研究,对其在国内护理领域的试用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6 启发和建议
6.1 全方位多角度优化干预方案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社会环境、个体的认知过程及个人特质影响[14, 16, 31, 33]。要改善护士创新行为结局,也需要从临床护士所处工作环境及其个人对创新行为的认知等方面综合考虑。建议后期可开展纵向研究,在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上,充分发挥护理管理者变革型领导优势,进一步挖掘护士个人特征和外部环境对创新干预的影响,灵活选取针对性强的创新干预方案。此外,在现有医疗资源和科研条件基础上,管理者可加强多学科多部门合作,借助高校及合作单位的有利条件,为临床护士进行多元化的创新实践提供一定的共享资源,开展科学有效的综合创新行为干预方案。
6.2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提升护士创新实践动力
考虑到临床护士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因此管理者可充分发挥变革型领导风格,大胆实施创新奖励和激励政策,鼓励临床护士进行继续教育学历提升、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交流机会、设置临床创新实践奖项,通过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强医患沟通和团队合作、激励临床护士的创新想法,以提高临床护士创新行为干预方案的效果和成功率。
6.3 利用循证思维,完善高质量研究设计
在借鉴国外理论模型开展创新行为干预研究时,需结合我国具体的临床实际和临床护士的自身条件,在应用理论模式时需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和实用性。建议积极开展临床护理实践研究和案例分享,以创新行为干预的经验证据为支撑,提高理论模型为导向的干预方案的认可度和推广度。此外,也可以鼓励护士根据自身经验和临床实践创新性地提出新的护理理论,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可结合临床护理环境,适当开展前瞻性的纵向研究,干预时长应结合研究目的和方案的可行性而定,进而形成科学可行的长效创新行为干预机制。
7 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护士创新行为的现状显示出一定的积极趋势。越来越多的临床护士开始关注和参与创新实践,他们积极探索新的护理方法和技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和体验。但当前的干预方案在理论、实施和推广方面都有各种不足之处。今后可从培训和教育、环境创新、创新文化和社交学习等方面入手,根据不同地区和文化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创新干预方案;加强对创新干预效果的长期跟踪和评估;建立社交学习的平台,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促进经验分享和学习,推动护士创新能力的提升,以推广改善临床护理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