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出于对该类药物引起过敏反应的担忧,药物的过敏史评估是患者用药前详细询问的重点内容。目前患者病历中携带有抗菌药物过敏标签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据统计全球大多数人群中抗菌药物过敏标签携带率为 8%~25%[1]。然而调查表明,被标记为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中真正过敏者只占 5%~20%,抗菌药物过敏史的错误评估和过度标签似乎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医疗问题[2-3]。国外在 10 多年前已关注到准确评估抗菌药物过敏史的重要性并发布相关指南,已明确不恰当的过敏史评估会造成过敏标签过度记录,导致患者的抗菌药物用药方案升级、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迟,甚至可能增加患者耐药菌感染的风险[4-6]。然而我国在此领域发展较滞后,近几年才有学者开始调查我国抗菌药物过敏史评估的准确情况,并发现评估和记录现状不容乐观,临床实践有待改善[7-8]。目前国外发布的指南虽对抗菌药物过敏评估有所描述,但指南篇幅较大,内容分散,且各指南内容具有差异性,不易于临床护理人员获取,一定程度阻碍了抗菌药物过敏评估相关证据在我国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因此,本研究旨在针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过敏评估进行最佳证据总结,以期为护理人员开展抗菌药物过敏评估提供循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建立循证小组
于 2023 年 6 月成立循证小组,组内共有成员 4 名,包括护理管理者 1 名,负责对研究的整体统筹与协调;硕士学历护士 2 名,均接受过系统的循证方法学培训,负责证据的检索、提取、质量评价、整合;1 名护理专家负责对证据翻译和整合阶段的质量控制。
1.2 构建循证问题
基于“如何正确评估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过敏史”的临床问题,以 PIPOST 形式转化为循证问题。应用目标人群(population, P)为成年住院患者,干预措施(intervention, I)为抗菌药物过敏评估,专业人员(professional, P)为非过敏专家的临床医护人员,研究结局(outcome, O)为抗菌药物用药方案优化或去除过敏标签,证据应用场所(setting, S)为住院病房,证据类型(type of evidence, T)为临床决策、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和 Meta 分析。
1.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根据循证问题确立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 文献内容涉及抗菌药物过敏评估;② 文献类型为临床决策、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和 Meta 分析;③ 语种为中文或英文;④ 对已修订或更新的指南纳入最新版本。排除标准:① 无法获取全文;② 经质量评价后质量较低。
1.4 文献检索策略
按照“6S”证据金字塔模型,自上而下进行计算机检索。中文以“抗菌/抗感染/抗炎/抗微生物/青霉素/头孢/内酰胺类”“过敏”“主诉/自我报告/评估”为检索词,英文以“antibiotic* / lactam* / lactam antibiotic* / antibacterial* / antimicrob* / penicillin*”“allerg*”“self report* / assess* / evaluat* / nursing assessment*”为检索词,检索 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美国国立指南库、国际指南协作网、BASCI(英国过敏与临床免疫学学会)网站、AAAAI(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学会)网站、EAACI(欧洲过敏与临床免疫学学会)网站、中国医脉通指南网;以主题词结合自由词构建检索式,检索 JBI Evidence Synthesis、Cochrane Library、CINAHL、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4 年 9 月 5 日。以 PubMed 数据库为例,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5 文献质量评价
根据文献类型采用不同的质量评价工具。① 指南使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Ⅱ(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Ⅱ, AGREE Ⅱ)由 2 人进行质量评价[9]。内容包括“范围和目的”“参与人员”“制订的严谨性”“清晰性与可读性”“应用性”“编辑独立”6 个维度 23 个条目,以及 2 项总体评估条目,每个条目评分为 1~7 分,1 分代表“很不同意”,7 分代表“很同意”,根据 6 个领域得分的标准化百分比以及各条目的评分情况综合判断指南质量,其中标准化百分比=(实际得分–最低可能得分)/(最高可能得分–最低可能得分)×100%。6 个领域得分的标准化百分比均≥60% 为 A 级;标准化百分比≤60% 的领域数<6 个且标准化百分比≥30% 的领域数≥3 个为 B 级;标准化百分比<30% 的领域数≥3 个为 C 级。② 系统评价使用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 Measure Tool to Assess Systematic Reviews, AMSTAR)由 2 人进行质量评价[10]。③ 专家共识采用澳大利亚 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中心(2016)对应的评价标准由 2 人进行评价[11]。④ 证据总结、最佳证据实践追溯证据观点的原文后,根据溯源文献类型由 2 人进行评价。2 人评价结论不一致时与第 3 人讨论裁决。
1.6 证据描述及汇总
2 名研究者反复阅读纳入文献后,独立进行证据审校与提取,并经过循证研究小组翻译、讨论后,对证据进行整合,整合原则为:不同证据来源存有冲突时,遵循循证证据优先、权威文献优先、最新发表证据优先、高质量证据优先原则进行选择。采用 2014 版 JBI 证据预分级系统[12],根据研究设计类型不同,将证据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 1~5 级,其中 1 级为最高级别,5 级为最低级别。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

*具体包括:UpToDate(
2.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纳入的 8 篇文献包括指南 6 篇[13-18]、系统评价 2 篇[19-20]。纳入文献的主题聚焦于青霉素、β-内酰胺类药物和抗菌药物过敏评估与管理等内容。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见表1。

2.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根据 AGREE Ⅱ对纳入的 6 篇指南[13-18]进行文献质量评价,1 篇[14]推荐意见为 A 级,5 篇[13, 15-18]推荐意见为 B 级,6 篇指南均被纳入,见表2。根据 AMSTAR 对纳入的 2 篇系统评价[19-20]进行文献质量评价,2 篇系统评价除条目 4 为“不清楚”外,其余条目均为“是”,文献为高质量等级,见表3。


2.4 最佳证据汇总
经过文献检索、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和分级,最终纳入抗菌药物过敏评估重要性、过敏评估对象、过敏评估人员、过敏评估内容、过敏史记录、评估注意要点 6 个方面 25 条证据,见表4。

3 讨论
3.1 重视抗菌药物过敏史评估,促进抗菌药物的有效管理和安全使用
第 1~3 条证据阐述了对抗菌药物过敏史进行详细、全面评估的重要性。准确的药敏评估已被证实与促进抗菌药物管理相关联,可以提高一线药物的使用[5]。我国以往研究表明,主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中最终仅 15.6% 确诊过敏,探究原因发现,近一半有“青霉素过敏史”的住院患者仅因为既往青霉素皮试阳性就被标记为“青霉素过敏”[7-8]。但青霉素皮试阳性并不等同于青霉素过敏[21]。可见我国多数被标记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实际上并不真正存在过敏风险,而这些不恰当过敏标签却增加了他们抗菌药物耐药和各种不良的风险,对抗菌药物管理造成了巨大障碍[22]。在我国,许多机构和专业人员存在对过敏史判断粗放、滥用头孢菌素皮试,且把皮试阳性等同过敏的问题。因此基于我国临床实践现状及最佳证据建议,改善我国住院患者入院抗菌药物过敏评估迫在眉睫,其中特别是对于临床一线用药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过敏史评估。
3.2 明确适用人群和评估人员,保障评估的全面性和适用性
第 4 条证据描述了过敏史评估的适用人群。证据推荐对带有抗菌药物过敏标签、疑似药物过敏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的过敏史评估[14-16]。特别是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应仔细询问患者对青霉素的反应情况[15]。研究表明,与无过敏标签患者相比,有抗菌药物过敏标签的患者接触替代抗菌药物的机会增多,并导致艰难梭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感染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23]。因此,凡是带有抗菌药物过敏标签或疑似过敏的患者都应进行抗菌药物过敏评估。
第 5~6 条证据汇总了过敏评估人员。证据推荐非过敏专家对患者进行药物过敏评估是有效且安全的,需要保证非过敏专家与过敏专业部门建立联系以获取建议和支持[13, 19]。通常情况下,过敏症专家进行过敏评估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评估的安全性和效率,然而以青霉素为首的抗菌药物过敏非常普遍,临床医疗资源并没有足够的专家来评估每一位疑似过敏的患者,大多数报告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可能由非专业人员进行评估[24]。研究表明,非过敏专家的医务人员使用过敏评估工具可显著提升青霉素过敏评估的正确性[25]。现已明确,采集准确的抗菌药物过敏史是护士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角色职能之一[26-27]。因此建议未来加强多学科协作,为护士提供有关抗菌药物过敏评估的培训,并以护士为使用对象开发抗菌药物过敏评估工具。
3.3 完善评估内容,准确采集并记录患者抗菌药物过敏史
第 7~20 条证据对评估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第 21 条证据对过敏史的记录进行了阐述。在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应评估患者药物过敏反应日期和时间、引起反应药物的药品名和商品名、给药途径、用药剂量数或反应开始前的用药天数、疾病诊断或选用该药物治疗的适应证、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的症状等细节,从而检查患者所述的反应的临床表现是否与药物过敏的临床表现相符,以及评估反应的时间情况,区分反应的严重程度[15-17]。此外,在过敏史记录上也应将评估要点记录完整,使其他医务人员可以从记录的过敏史中判断以下方面信息:① 是否怀疑真正发生过敏还是由不耐受或其他原因(例如病毒性出疹)引起的反应。② 发生了什么类型的过敏(即刻或延迟反应)?③ 反应的严重程度如何?从而进一步决定患者后续治疗方案及方案的利弊[28-29]。
3.4 细化评估注意要点,快速鉴别过敏情况
第 22~25 条证据汇总了评估的注意要点。这些要点能帮助护理人员在评估时辨别患者是否真正发生过敏反应或是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快速鉴别过敏情况。证据表明,当患者对致敏抗菌药物产生耐受,即后来使用过相同的药物但未发生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的详细药物过敏史明确存在非免疫介导的药物不良反应,例如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或感觉异常,则可以取消患者的过敏标记,无需进一步专门评估或测试[14]。此外证据表明,过敏反应、支气管痉挛、血管性水肿、喉水肿或低血压以及延迟的严重的Ⅱ~Ⅳ型药物过敏反应都是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接受肾上腺素并出现需要住院治疗的反应也间接表明存在严重药物过敏反应[14]。鉴别药物过敏的真实性和严重程度有助于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综上所述,本研究总结了目前关于抗菌药物过敏评估的相关证据,包括抗菌药物过敏评估重要性、过敏评估对象、过敏评估人员、过敏评估内容、过敏史记录、评估注意要点 6 个方面 25 条证据,为护理人员实施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过敏评估提供了循证依据。从证据中可以明确:患者出现Ⅰ型免疫球蛋白 E 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以及非免疫球蛋白 E 介导的Ⅱ、Ⅲ、Ⅳ型迟发型过敏反应即存在药物过敏。当患者出现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和严重的Ⅱ、Ⅲ、Ⅳ型迟发型过敏反应,则代表患者不能使用致敏药物。而非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或局部注射反应不属于抗菌药物过敏。皮试阳性或 10 年前发生过敏患者属于疑似过敏,经充分评估,可在做好救治准备措施及密切观察下使用。由于本研究纳入的证据均来自国外文献,因此护理人员在应用和转化证据时,应充分考虑临床实际情况,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过敏史评估方案。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出于对该类药物引起过敏反应的担忧,药物的过敏史评估是患者用药前详细询问的重点内容。目前患者病历中携带有抗菌药物过敏标签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据统计全球大多数人群中抗菌药物过敏标签携带率为 8%~25%[1]。然而调查表明,被标记为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中真正过敏者只占 5%~20%,抗菌药物过敏史的错误评估和过度标签似乎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医疗问题[2-3]。国外在 10 多年前已关注到准确评估抗菌药物过敏史的重要性并发布相关指南,已明确不恰当的过敏史评估会造成过敏标签过度记录,导致患者的抗菌药物用药方案升级、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迟,甚至可能增加患者耐药菌感染的风险[4-6]。然而我国在此领域发展较滞后,近几年才有学者开始调查我国抗菌药物过敏史评估的准确情况,并发现评估和记录现状不容乐观,临床实践有待改善[7-8]。目前国外发布的指南虽对抗菌药物过敏评估有所描述,但指南篇幅较大,内容分散,且各指南内容具有差异性,不易于临床护理人员获取,一定程度阻碍了抗菌药物过敏评估相关证据在我国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因此,本研究旨在针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过敏评估进行最佳证据总结,以期为护理人员开展抗菌药物过敏评估提供循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建立循证小组
于 2023 年 6 月成立循证小组,组内共有成员 4 名,包括护理管理者 1 名,负责对研究的整体统筹与协调;硕士学历护士 2 名,均接受过系统的循证方法学培训,负责证据的检索、提取、质量评价、整合;1 名护理专家负责对证据翻译和整合阶段的质量控制。
1.2 构建循证问题
基于“如何正确评估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过敏史”的临床问题,以 PIPOST 形式转化为循证问题。应用目标人群(population, P)为成年住院患者,干预措施(intervention, I)为抗菌药物过敏评估,专业人员(professional, P)为非过敏专家的临床医护人员,研究结局(outcome, O)为抗菌药物用药方案优化或去除过敏标签,证据应用场所(setting, S)为住院病房,证据类型(type of evidence, T)为临床决策、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和 Meta 分析。
1.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根据循证问题确立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 文献内容涉及抗菌药物过敏评估;② 文献类型为临床决策、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和 Meta 分析;③ 语种为中文或英文;④ 对已修订或更新的指南纳入最新版本。排除标准:① 无法获取全文;② 经质量评价后质量较低。
1.4 文献检索策略
按照“6S”证据金字塔模型,自上而下进行计算机检索。中文以“抗菌/抗感染/抗炎/抗微生物/青霉素/头孢/内酰胺类”“过敏”“主诉/自我报告/评估”为检索词,英文以“antibiotic* / lactam* / lactam antibiotic* / antibacterial* / antimicrob* / penicillin*”“allerg*”“self report* / assess* / evaluat* / nursing assessment*”为检索词,检索 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美国国立指南库、国际指南协作网、BASCI(英国过敏与临床免疫学学会)网站、AAAAI(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学会)网站、EAACI(欧洲过敏与临床免疫学学会)网站、中国医脉通指南网;以主题词结合自由词构建检索式,检索 JBI Evidence Synthesis、Cochrane Library、CINAHL、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4 年 9 月 5 日。以 PubMed 数据库为例,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5 文献质量评价
根据文献类型采用不同的质量评价工具。① 指南使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Ⅱ(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Ⅱ, AGREE Ⅱ)由 2 人进行质量评价[9]。内容包括“范围和目的”“参与人员”“制订的严谨性”“清晰性与可读性”“应用性”“编辑独立”6 个维度 23 个条目,以及 2 项总体评估条目,每个条目评分为 1~7 分,1 分代表“很不同意”,7 分代表“很同意”,根据 6 个领域得分的标准化百分比以及各条目的评分情况综合判断指南质量,其中标准化百分比=(实际得分–最低可能得分)/(最高可能得分–最低可能得分)×100%。6 个领域得分的标准化百分比均≥60% 为 A 级;标准化百分比≤60% 的领域数<6 个且标准化百分比≥30% 的领域数≥3 个为 B 级;标准化百分比<30% 的领域数≥3 个为 C 级。② 系统评价使用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 Measure Tool to Assess Systematic Reviews, AMSTAR)由 2 人进行质量评价[10]。③ 专家共识采用澳大利亚 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中心(2016)对应的评价标准由 2 人进行评价[11]。④ 证据总结、最佳证据实践追溯证据观点的原文后,根据溯源文献类型由 2 人进行评价。2 人评价结论不一致时与第 3 人讨论裁决。
1.6 证据描述及汇总
2 名研究者反复阅读纳入文献后,独立进行证据审校与提取,并经过循证研究小组翻译、讨论后,对证据进行整合,整合原则为:不同证据来源存有冲突时,遵循循证证据优先、权威文献优先、最新发表证据优先、高质量证据优先原则进行选择。采用 2014 版 JBI 证据预分级系统[12],根据研究设计类型不同,将证据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 1~5 级,其中 1 级为最高级别,5 级为最低级别。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

*具体包括:UpToDate(
2.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纳入的 8 篇文献包括指南 6 篇[13-18]、系统评价 2 篇[19-20]。纳入文献的主题聚焦于青霉素、β-内酰胺类药物和抗菌药物过敏评估与管理等内容。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见表1。

2.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根据 AGREE Ⅱ对纳入的 6 篇指南[13-18]进行文献质量评价,1 篇[14]推荐意见为 A 级,5 篇[13, 15-18]推荐意见为 B 级,6 篇指南均被纳入,见表2。根据 AMSTAR 对纳入的 2 篇系统评价[19-20]进行文献质量评价,2 篇系统评价除条目 4 为“不清楚”外,其余条目均为“是”,文献为高质量等级,见表3。


2.4 最佳证据汇总
经过文献检索、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和分级,最终纳入抗菌药物过敏评估重要性、过敏评估对象、过敏评估人员、过敏评估内容、过敏史记录、评估注意要点 6 个方面 25 条证据,见表4。

3 讨论
3.1 重视抗菌药物过敏史评估,促进抗菌药物的有效管理和安全使用
第 1~3 条证据阐述了对抗菌药物过敏史进行详细、全面评估的重要性。准确的药敏评估已被证实与促进抗菌药物管理相关联,可以提高一线药物的使用[5]。我国以往研究表明,主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中最终仅 15.6% 确诊过敏,探究原因发现,近一半有“青霉素过敏史”的住院患者仅因为既往青霉素皮试阳性就被标记为“青霉素过敏”[7-8]。但青霉素皮试阳性并不等同于青霉素过敏[21]。可见我国多数被标记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实际上并不真正存在过敏风险,而这些不恰当过敏标签却增加了他们抗菌药物耐药和各种不良的风险,对抗菌药物管理造成了巨大障碍[22]。在我国,许多机构和专业人员存在对过敏史判断粗放、滥用头孢菌素皮试,且把皮试阳性等同过敏的问题。因此基于我国临床实践现状及最佳证据建议,改善我国住院患者入院抗菌药物过敏评估迫在眉睫,其中特别是对于临床一线用药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过敏史评估。
3.2 明确适用人群和评估人员,保障评估的全面性和适用性
第 4 条证据描述了过敏史评估的适用人群。证据推荐对带有抗菌药物过敏标签、疑似药物过敏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的过敏史评估[14-16]。特别是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应仔细询问患者对青霉素的反应情况[15]。研究表明,与无过敏标签患者相比,有抗菌药物过敏标签的患者接触替代抗菌药物的机会增多,并导致艰难梭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感染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23]。因此,凡是带有抗菌药物过敏标签或疑似过敏的患者都应进行抗菌药物过敏评估。
第 5~6 条证据汇总了过敏评估人员。证据推荐非过敏专家对患者进行药物过敏评估是有效且安全的,需要保证非过敏专家与过敏专业部门建立联系以获取建议和支持[13, 19]。通常情况下,过敏症专家进行过敏评估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评估的安全性和效率,然而以青霉素为首的抗菌药物过敏非常普遍,临床医疗资源并没有足够的专家来评估每一位疑似过敏的患者,大多数报告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可能由非专业人员进行评估[24]。研究表明,非过敏专家的医务人员使用过敏评估工具可显著提升青霉素过敏评估的正确性[25]。现已明确,采集准确的抗菌药物过敏史是护士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角色职能之一[26-27]。因此建议未来加强多学科协作,为护士提供有关抗菌药物过敏评估的培训,并以护士为使用对象开发抗菌药物过敏评估工具。
3.3 完善评估内容,准确采集并记录患者抗菌药物过敏史
第 7~20 条证据对评估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第 21 条证据对过敏史的记录进行了阐述。在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应评估患者药物过敏反应日期和时间、引起反应药物的药品名和商品名、给药途径、用药剂量数或反应开始前的用药天数、疾病诊断或选用该药物治疗的适应证、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的症状等细节,从而检查患者所述的反应的临床表现是否与药物过敏的临床表现相符,以及评估反应的时间情况,区分反应的严重程度[15-17]。此外,在过敏史记录上也应将评估要点记录完整,使其他医务人员可以从记录的过敏史中判断以下方面信息:① 是否怀疑真正发生过敏还是由不耐受或其他原因(例如病毒性出疹)引起的反应。② 发生了什么类型的过敏(即刻或延迟反应)?③ 反应的严重程度如何?从而进一步决定患者后续治疗方案及方案的利弊[28-29]。
3.4 细化评估注意要点,快速鉴别过敏情况
第 22~25 条证据汇总了评估的注意要点。这些要点能帮助护理人员在评估时辨别患者是否真正发生过敏反应或是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快速鉴别过敏情况。证据表明,当患者对致敏抗菌药物产生耐受,即后来使用过相同的药物但未发生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的详细药物过敏史明确存在非免疫介导的药物不良反应,例如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或感觉异常,则可以取消患者的过敏标记,无需进一步专门评估或测试[14]。此外证据表明,过敏反应、支气管痉挛、血管性水肿、喉水肿或低血压以及延迟的严重的Ⅱ~Ⅳ型药物过敏反应都是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接受肾上腺素并出现需要住院治疗的反应也间接表明存在严重药物过敏反应[14]。鉴别药物过敏的真实性和严重程度有助于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综上所述,本研究总结了目前关于抗菌药物过敏评估的相关证据,包括抗菌药物过敏评估重要性、过敏评估对象、过敏评估人员、过敏评估内容、过敏史记录、评估注意要点 6 个方面 25 条证据,为护理人员实施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过敏评估提供了循证依据。从证据中可以明确:患者出现Ⅰ型免疫球蛋白 E 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以及非免疫球蛋白 E 介导的Ⅱ、Ⅲ、Ⅳ型迟发型过敏反应即存在药物过敏。当患者出现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和严重的Ⅱ、Ⅲ、Ⅳ型迟发型过敏反应,则代表患者不能使用致敏药物。而非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或局部注射反应不属于抗菌药物过敏。皮试阳性或 10 年前发生过敏患者属于疑似过敏,经充分评估,可在做好救治准备措施及密切观察下使用。由于本研究纳入的证据均来自国外文献,因此护理人员在应用和转化证据时,应充分考虑临床实际情况,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过敏史评估方案。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