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一类由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形成的疾病[1]。目前,白血病在儿童与青少年的所有癌症中发病率最高[2]。此外,白血病是中国癌症死亡前 10 位的疾病[3]。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对白血病的研究侧重靶向临床治疗与分子机制研究[4-5],较少对我国白血病整体流行趋势进行分析。同时,现有相关研究的视角单一,多聚焦于局部地区和发病率高的年龄段,缺少整体的纵向预测研究。事实上,对疾病进行总体的流行趋势分析与纵向预测,能够呈现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疾病发展轨迹与未来走向,能够对未来有关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6-7]。本研究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2019 数据库对 1990 年—2019 年中国白血病的流行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由于白血病具有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分布差异,因此本研究基于 GBD 数据库进一步探讨了白血病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流行情况,并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IMA)模型预测 2020—2040 年中国白血病发病、患病和死亡情况,为白血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GBD 2019 数据库,提取 1990 年—2019 年有关中国白血病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纳入 GBD 数据库中死亡原因为白血病,白血病包含《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编码范围为 C91-C95。
1.2 方法
在 GBD 2019 数据库中,本研究根据数据库已有选项选择地区为“China”,死亡原因为“Leukemia”,年份选择 1990 年—2019 年所有年份,年龄选择 0~4、5~9、10~14......75~79、≥80 岁年龄组。从 GBD 2019 数据库中获取 1990 年—2019 年中国白血病总体及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发病、患病和死亡数据。采用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以及对应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 ASIR)、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ge-standardized prevalence rate, ASPR)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 ASMR)来量化白血病流行情况。计算公式如下,发病率=某时期内新发病例数 / 同期暴露人口数 × 100%,患病率=某时期内某病新旧病例数 / 同期观察人口数 × 100%,死亡率=某时期内死亡人数 / 同期平均人口数 × 100%。年龄标准化率(age-standardized rate, ASR)可以避免因不同群体内年龄构成差异而对数据造成的影响,保证数据的可比性。本研究假设 ASR 的自然对数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即,其中
,x为时间变量,
为回归方程截距。通过变化率和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EAPC)分析疾病的总体发展趋势。变化率=(2019 年数值− 1990 年数值)/1990 年数值× 100%。
,α为方程
的回归系数,其中 y 表示白血病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指标的自然对数,x 表示年份。
1.3 质量控制
研究人员在研究开始前进行统一培训对数据的收集整理,确保研究数据纳人的一致性。并且所有数据由双人核对提取分析,确保所有必要的数据都被收集且没有遗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通过 ASIR、ASPR 和 ASMR 描述中国白血病的流行情况。采用折线图对 1990 年—2019 年不同年龄组白血病流行情况进行展示。总体人群和不同性别人群的白血病各流行指标的 EAPC 显著性检验采用 t 检验,并计算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采用 R 4.1.0 软件构建 ARIMA 模型,采用 GraphPad Prism 9.0 进行绘图。利用 ARIMA 模型预测 2020 年—2040 年中国白血病总体的发病、患病和死亡情况。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1990 年—2019 年中国白血病总体、不同性别人群流行情况分析
1990 年—2019 年总体、不同性别人群中国白血病流行情况见表1。可见,1990 年—2019 年,中国女性 ASIR、ASPR 和 ASMR 的下降幅度均大于男性。2019 年男性的 ASIR、ASPR 和 ASMR 分别为女性的 1.19 倍(11.42/9.59)、1.11 倍(73.67/66.40)和 1.47 倍(4.42/3.00)。

2.1.1 总体人群
中国白血病发病率从 12.06/10 万降至 10.87/10 万,下降 9.87%,年平均下降 0.74%(t=−4.12,P<0.001);ASIR 从 12.71/10 万下降至 10.47/10 万,下降 17.62%,年平均下降 1.06%(t=−11.12,P<0.001)。患病率从 76.31/10 万下降至 70.36/10 万,下降 7.8%,年平均下降 0.76%(t=−3.36,P=0.002);ASPR 从 78.6/10 万下降至 69.98/10 万,下降 10.97%,年平均下降 0.89%(t=−7.37,P<0.001)。死亡率从 5.64/10 万下降至 4.25/10 万,下降 24.78%,年平均下降 1.15%(t=−21.17,P<0.001);ASMR 从 6.28/10 万下降至 3.67/10 万,下降 41.56%,年平均下降 2.05%(t=−34.48,P<0.001)。
2.1.2 男性
2019 年中国男性 ASIR、ASPR 和 ASMR 分别为 11.42/10 万、73.67/10 万、4.42/10 万,较 1990 年分别下降 10.08%、2.20%、35.76%,年平均下降 0.61%、0.43%、1.59%(t=−9.57、−4.87、−50.21,P<0.001)。
2.1.3 女性
2019 年中国女性 ASIR、ASPR 和 ASMR 分别为 9.59/10 万、66.40/10 万、3.00/10 万,相比于 1990 年分别下降 25.66%、19.64%和 48.54%,年平均下降 1.56%、1.38%、2.62%(t=−11.14、−8.35、−25.93,均 P<0.001)。
2.2 1990 年—2019 年中国不同年龄组白血病流行情况分析
1990 年—2019 年不同年龄组白血病流行情况分析见图1。可见,2019 年 5 岁以下年龄组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所有年龄组中均最高,而死亡率最高的年龄组为 80 岁以上人群。2019 年中国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 5 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在 70~74 岁年龄组达到一个小高峰,而死亡率则随年龄增长整体呈上升趋势。此外,1990 年—2019 年间 10 岁以下年龄组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

a. 不同年龄组白血病 ASPR;b. 不同年龄组白血病 ASMR;c. 不同年龄组白血病 ASIR。ASPR: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SMR: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IR:年龄标准化发病率
2.3 2020 年—2040 年中国白血病总体、不同性别人群流行趋势预测
ARIMA 模型结果显示,残差服从白噪声序列(P>0.05)。2020 年—2040 年中国白血病 ASIR、ASPR、ASMR 流行趋势及预测结果见图2、表2~4。

a~c. ASIR 预测,a. 总体,b. 男性,c. 女性;d~f. ASPR 预测,d. 总体,e. 男性,f. 女性;g~i. ASMR 预测,g. 总体,h. 男性,i. 女性。ASIR: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PR: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SMR:年龄标准化死亡率;Forecasts from ARIMA表示预测结果是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进行统计预测,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95%CI



2.3.1 总体流行趋势
2020 年—2040 年,中国总体人群白血病 ASIR 和 ASPR 呈上升趋势,ASMR 呈下降趋势。ASIR 从 2020 年的 10.6/10 万[95%CI(10.38,10.81)]上升至 2040 的 14.06/10 万[95%CI(2.03,26.09)];ASPR 从 2020 年的 71.56/10 万[95%CI(69.91,73.20)]上升至 2040 年的 108.23/10 万[95%CI(18.07,198.39)];ASMR 从 2020 年的 3.63/10 万[95%CI(3.55,3.71)]下降至 2040 年的 2.83/10 万[95%CI(−0.68,6.34)]。
2.3.2 不同性别流行趋势
男性 ASIR 从 2020 年的 11.49/10 万[95%CI(11.29,11.68)]上升至 2040 的 14.28/10 万[95%CI(8.90,19.65)];女性 ASIR 从 2020 年的 9.68/10 万[95%CI(9.27,10.08)]上升至 2040 年的 12.06/10 万[95%CI(−8.56,32.69)]。男性 ASPR 从 2020 年的 74.57/10 万[95%CI(73.02,76.11)]上升至 2040 的 106.11/10 万[95%CI(61.91,150.31)];女性 ASPR 从 2020 年的 67.48/10 万[95%CI(64.56,70.39)]上升至 2040 年的 94.55/10 万 95%CI(−52.88,241.98)]。此外,男性 ASMR 从 2020 年的 4.36/10 万[95%CI(4.30,4.42)]下降至 2040 的 2.66/10 万[95%CI(2.13,3.19)];女性 ASMR 从 2020 年的 2.96/10 万[95%CI(2.81,3.10)]下降至 2040 年的 2.18/10 万[95%CI(−3.69,8.04)]。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1990—2019 年中国白血病的 ASIR、ASPR 及 ASMR 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8-9]。可能的原因为:① 政府加强白血病环境与健康工作,减少环境与职业危害因素的影响[10];② 随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白血病在儿童早期就能得以诊断治疗[11];③ 政府增加对治疗白血病药物的投入,提高白血病的治愈率[12-13]。截至 2019 年,中国白血病的 ASIR、ASPR 及 ASMR 分别 10.47/10 万、69.98/10 万和 3.67/10 万。其中,ASIR 和 ASPR 高于全球水平(6.76/10 万和 32.26/10 万),ASMR 低于全球水平(4.50/10 万)[14]。以上结果表明,虽然过去 30 年中国在白血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形式仍较为严峻。
从不同性别的人群来看,2019 年中国男性的 ASIR、ASPR 和 ASMR 分别为女性的 1.19 倍、1.11 倍和 1.47 倍,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15-16]。究其原因,一方面白血病性别相关 DNA 甲基化差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性别的 DNA 甲基化具有显著差异,并且男性的比例大于女性[17]。另一方面男性在生活更容易接触更多的危险因素,如吸烟、与苯接触等均可增大白血病的发病风险[18]。这提示应重点关注白血病发病的性别差异,并在男性出现白血病相关症状时更加注意,并且可以通过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帮助降低患白血病的风险。从年龄上看,5 岁以下年龄组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所有年龄组中最高,这与国家儿童癌症监测中心利用全国医院质量监测系统和公共数据库得到的结果一致[19]。这可能是由于新房装修的甲醛污染是白血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原因。儿童身体细胞活跃,新陈代谢快,空气吸入量是成人的两倍,且儿童在家中度过的时间长于成人,再加上儿童自身抵抗力较弱,导致其患白血病的风险增高[20-21]。因此应该重点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监测和控制空气等环境污染,减少致病因素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此外,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 70~74 岁年龄组达到一个小高峰,死亡率在 80 岁以上人群中最高。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脏器功能衰退,合并许多慢性疾病,同时老年人难以承受大剂量的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这决定了老年人白血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相对较高,且生存期不如年轻人[22-23]。1990 年—2019 年间,10 岁以下儿童白血病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下降趋势较明显,这表明我国儿童白血病得到了较好的防治,与政府重视、投入增加和经济发展有关[24]。但随着我国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仍需要关注 60 岁以后人群的白血病情况,完善老年白血病医疗保障体系,提高老年患者的就医便利性和治疗质量,为老年人群白血病的防治做出贡献。
本研究的预测结果显示,在 2020 年—2040 年中国人群白血病 ASIR、ASPR 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这可能与环境因素和我国老龄化进一步加剧有关[25–27]。中国总体人群白血病 ASMR 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近一些年来国家加大对白血病药物研发的投入相关。实际上并非所有的白血病类型均是不治之症,部分白血病类型可以通过精准诊疗实现长期生存。并且新型靶向药物,免疫疗法、造血干细胞微移植治疗方法的应用[28-29],使得白血病的疗效也不断提高,生存期也在不断拉长。
本研究基于 GBD 2019ASMR 数据库,分析了近 30 年来中国白血病的流行趋势,并首次采用 ARIMA 模型对未来 20 年白血病 ASIR、ASPR 和进行预测分析,结果为当前和未来公共卫生组织制定对应预防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但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未加入白血病的危险因素,后续研究中拟对白血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可有助于为国家采取更加精准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其次,预测是在限定条件中根据指标自身的变化趋势进行外推,而疾病发生具有较多不可控因素包括人口学特征、经济发展状况和医疗服务水平等重要的影响因素。故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会有偏差,需要进一步完善影响因素纳入模型的构建过程,提高疾病预测精度。最后,白血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二者的发病年龄和预后具有明显差别,对二者分别进行分析对白血病的精准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30]。但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总体白血病的发病、患病及死亡情况,故本研究没有分开对两种类型进行深入探讨,后续会将会进一步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白血病负担和预后情况。
综上,1990 年—2019 年,我国白血病的 ASIR、ASPR 及 ASMR 呈逐年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本研究的预测结果显示 2020 年—2040 年中国白血病 ASIR 和 ASPR 仍然呈上升趋势。因此,仍不可放松对于白血病的防控工作,并且在继续关注儿童白血病的同时重点加强男性及老年人群的预防干预。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白血病是一类由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形成的疾病[1]。目前,白血病在儿童与青少年的所有癌症中发病率最高[2]。此外,白血病是中国癌症死亡前 10 位的疾病[3]。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对白血病的研究侧重靶向临床治疗与分子机制研究[4-5],较少对我国白血病整体流行趋势进行分析。同时,现有相关研究的视角单一,多聚焦于局部地区和发病率高的年龄段,缺少整体的纵向预测研究。事实上,对疾病进行总体的流行趋势分析与纵向预测,能够呈现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疾病发展轨迹与未来走向,能够对未来有关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6-7]。本研究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2019 数据库对 1990 年—2019 年中国白血病的流行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由于白血病具有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分布差异,因此本研究基于 GBD 数据库进一步探讨了白血病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流行情况,并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IMA)模型预测 2020—2040 年中国白血病发病、患病和死亡情况,为白血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GBD 2019 数据库,提取 1990 年—2019 年有关中国白血病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纳入 GBD 数据库中死亡原因为白血病,白血病包含《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编码范围为 C91-C95。
1.2 方法
在 GBD 2019 数据库中,本研究根据数据库已有选项选择地区为“China”,死亡原因为“Leukemia”,年份选择 1990 年—2019 年所有年份,年龄选择 0~4、5~9、10~14......75~79、≥80 岁年龄组。从 GBD 2019 数据库中获取 1990 年—2019 年中国白血病总体及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发病、患病和死亡数据。采用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以及对应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 ASIR)、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ge-standardized prevalence rate, ASPR)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 ASMR)来量化白血病流行情况。计算公式如下,发病率=某时期内新发病例数 / 同期暴露人口数 × 100%,患病率=某时期内某病新旧病例数 / 同期观察人口数 × 100%,死亡率=某时期内死亡人数 / 同期平均人口数 × 100%。年龄标准化率(age-standardized rate, ASR)可以避免因不同群体内年龄构成差异而对数据造成的影响,保证数据的可比性。本研究假设 ASR 的自然对数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即,其中
,x为时间变量,
为回归方程截距。通过变化率和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EAPC)分析疾病的总体发展趋势。变化率=(2019 年数值− 1990 年数值)/1990 年数值× 100%。
,α为方程
的回归系数,其中 y 表示白血病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指标的自然对数,x 表示年份。
1.3 质量控制
研究人员在研究开始前进行统一培训对数据的收集整理,确保研究数据纳人的一致性。并且所有数据由双人核对提取分析,确保所有必要的数据都被收集且没有遗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通过 ASIR、ASPR 和 ASMR 描述中国白血病的流行情况。采用折线图对 1990 年—2019 年不同年龄组白血病流行情况进行展示。总体人群和不同性别人群的白血病各流行指标的 EAPC 显著性检验采用 t 检验,并计算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采用 R 4.1.0 软件构建 ARIMA 模型,采用 GraphPad Prism 9.0 进行绘图。利用 ARIMA 模型预测 2020 年—2040 年中国白血病总体的发病、患病和死亡情况。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1990 年—2019 年中国白血病总体、不同性别人群流行情况分析
1990 年—2019 年总体、不同性别人群中国白血病流行情况见表1。可见,1990 年—2019 年,中国女性 ASIR、ASPR 和 ASMR 的下降幅度均大于男性。2019 年男性的 ASIR、ASPR 和 ASMR 分别为女性的 1.19 倍(11.42/9.59)、1.11 倍(73.67/66.40)和 1.47 倍(4.42/3.00)。

2.1.1 总体人群
中国白血病发病率从 12.06/10 万降至 10.87/10 万,下降 9.87%,年平均下降 0.74%(t=−4.12,P<0.001);ASIR 从 12.71/10 万下降至 10.47/10 万,下降 17.62%,年平均下降 1.06%(t=−11.12,P<0.001)。患病率从 76.31/10 万下降至 70.36/10 万,下降 7.8%,年平均下降 0.76%(t=−3.36,P=0.002);ASPR 从 78.6/10 万下降至 69.98/10 万,下降 10.97%,年平均下降 0.89%(t=−7.37,P<0.001)。死亡率从 5.64/10 万下降至 4.25/10 万,下降 24.78%,年平均下降 1.15%(t=−21.17,P<0.001);ASMR 从 6.28/10 万下降至 3.67/10 万,下降 41.56%,年平均下降 2.05%(t=−34.48,P<0.001)。
2.1.2 男性
2019 年中国男性 ASIR、ASPR 和 ASMR 分别为 11.42/10 万、73.67/10 万、4.42/10 万,较 1990 年分别下降 10.08%、2.20%、35.76%,年平均下降 0.61%、0.43%、1.59%(t=−9.57、−4.87、−50.21,P<0.001)。
2.1.3 女性
2019 年中国女性 ASIR、ASPR 和 ASMR 分别为 9.59/10 万、66.40/10 万、3.00/10 万,相比于 1990 年分别下降 25.66%、19.64%和 48.54%,年平均下降 1.56%、1.38%、2.62%(t=−11.14、−8.35、−25.93,均 P<0.001)。
2.2 1990 年—2019 年中国不同年龄组白血病流行情况分析
1990 年—2019 年不同年龄组白血病流行情况分析见图1。可见,2019 年 5 岁以下年龄组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所有年龄组中均最高,而死亡率最高的年龄组为 80 岁以上人群。2019 年中国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 5 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在 70~74 岁年龄组达到一个小高峰,而死亡率则随年龄增长整体呈上升趋势。此外,1990 年—2019 年间 10 岁以下年龄组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

a. 不同年龄组白血病 ASPR;b. 不同年龄组白血病 ASMR;c. 不同年龄组白血病 ASIR。ASPR: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SMR: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IR:年龄标准化发病率
2.3 2020 年—2040 年中国白血病总体、不同性别人群流行趋势预测
ARIMA 模型结果显示,残差服从白噪声序列(P>0.05)。2020 年—2040 年中国白血病 ASIR、ASPR、ASMR 流行趋势及预测结果见图2、表2~4。

a~c. ASIR 预测,a. 总体,b. 男性,c. 女性;d~f. ASPR 预测,d. 总体,e. 男性,f. 女性;g~i. ASMR 预测,g. 总体,h. 男性,i. 女性。ASIR: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PR: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SMR:年龄标准化死亡率;Forecasts from ARIMA表示预测结果是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进行统计预测,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95%CI



2.3.1 总体流行趋势
2020 年—2040 年,中国总体人群白血病 ASIR 和 ASPR 呈上升趋势,ASMR 呈下降趋势。ASIR 从 2020 年的 10.6/10 万[95%CI(10.38,10.81)]上升至 2040 的 14.06/10 万[95%CI(2.03,26.09)];ASPR 从 2020 年的 71.56/10 万[95%CI(69.91,73.20)]上升至 2040 年的 108.23/10 万[95%CI(18.07,198.39)];ASMR 从 2020 年的 3.63/10 万[95%CI(3.55,3.71)]下降至 2040 年的 2.83/10 万[95%CI(−0.68,6.34)]。
2.3.2 不同性别流行趋势
男性 ASIR 从 2020 年的 11.49/10 万[95%CI(11.29,11.68)]上升至 2040 的 14.28/10 万[95%CI(8.90,19.65)];女性 ASIR 从 2020 年的 9.68/10 万[95%CI(9.27,10.08)]上升至 2040 年的 12.06/10 万[95%CI(−8.56,32.69)]。男性 ASPR 从 2020 年的 74.57/10 万[95%CI(73.02,76.11)]上升至 2040 的 106.11/10 万[95%CI(61.91,150.31)];女性 ASPR 从 2020 年的 67.48/10 万[95%CI(64.56,70.39)]上升至 2040 年的 94.55/10 万 95%CI(−52.88,241.98)]。此外,男性 ASMR 从 2020 年的 4.36/10 万[95%CI(4.30,4.42)]下降至 2040 的 2.66/10 万[95%CI(2.13,3.19)];女性 ASMR 从 2020 年的 2.96/10 万[95%CI(2.81,3.10)]下降至 2040 年的 2.18/10 万[95%CI(−3.69,8.04)]。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1990—2019 年中国白血病的 ASIR、ASPR 及 ASMR 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8-9]。可能的原因为:① 政府加强白血病环境与健康工作,减少环境与职业危害因素的影响[10];② 随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白血病在儿童早期就能得以诊断治疗[11];③ 政府增加对治疗白血病药物的投入,提高白血病的治愈率[12-13]。截至 2019 年,中国白血病的 ASIR、ASPR 及 ASMR 分别 10.47/10 万、69.98/10 万和 3.67/10 万。其中,ASIR 和 ASPR 高于全球水平(6.76/10 万和 32.26/10 万),ASMR 低于全球水平(4.50/10 万)[14]。以上结果表明,虽然过去 30 年中国在白血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形式仍较为严峻。
从不同性别的人群来看,2019 年中国男性的 ASIR、ASPR 和 ASMR 分别为女性的 1.19 倍、1.11 倍和 1.47 倍,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15-16]。究其原因,一方面白血病性别相关 DNA 甲基化差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性别的 DNA 甲基化具有显著差异,并且男性的比例大于女性[17]。另一方面男性在生活更容易接触更多的危险因素,如吸烟、与苯接触等均可增大白血病的发病风险[18]。这提示应重点关注白血病发病的性别差异,并在男性出现白血病相关症状时更加注意,并且可以通过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帮助降低患白血病的风险。从年龄上看,5 岁以下年龄组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所有年龄组中最高,这与国家儿童癌症监测中心利用全国医院质量监测系统和公共数据库得到的结果一致[19]。这可能是由于新房装修的甲醛污染是白血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原因。儿童身体细胞活跃,新陈代谢快,空气吸入量是成人的两倍,且儿童在家中度过的时间长于成人,再加上儿童自身抵抗力较弱,导致其患白血病的风险增高[20-21]。因此应该重点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监测和控制空气等环境污染,减少致病因素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此外,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 70~74 岁年龄组达到一个小高峰,死亡率在 80 岁以上人群中最高。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脏器功能衰退,合并许多慢性疾病,同时老年人难以承受大剂量的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这决定了老年人白血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相对较高,且生存期不如年轻人[22-23]。1990 年—2019 年间,10 岁以下儿童白血病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下降趋势较明显,这表明我国儿童白血病得到了较好的防治,与政府重视、投入增加和经济发展有关[24]。但随着我国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仍需要关注 60 岁以后人群的白血病情况,完善老年白血病医疗保障体系,提高老年患者的就医便利性和治疗质量,为老年人群白血病的防治做出贡献。
本研究的预测结果显示,在 2020 年—2040 年中国人群白血病 ASIR、ASPR 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这可能与环境因素和我国老龄化进一步加剧有关[25–27]。中国总体人群白血病 ASMR 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近一些年来国家加大对白血病药物研发的投入相关。实际上并非所有的白血病类型均是不治之症,部分白血病类型可以通过精准诊疗实现长期生存。并且新型靶向药物,免疫疗法、造血干细胞微移植治疗方法的应用[28-29],使得白血病的疗效也不断提高,生存期也在不断拉长。
本研究基于 GBD 2019ASMR 数据库,分析了近 30 年来中国白血病的流行趋势,并首次采用 ARIMA 模型对未来 20 年白血病 ASIR、ASPR 和进行预测分析,结果为当前和未来公共卫生组织制定对应预防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但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未加入白血病的危险因素,后续研究中拟对白血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可有助于为国家采取更加精准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其次,预测是在限定条件中根据指标自身的变化趋势进行外推,而疾病发生具有较多不可控因素包括人口学特征、经济发展状况和医疗服务水平等重要的影响因素。故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会有偏差,需要进一步完善影响因素纳入模型的构建过程,提高疾病预测精度。最后,白血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二者的发病年龄和预后具有明显差别,对二者分别进行分析对白血病的精准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30]。但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总体白血病的发病、患病及死亡情况,故本研究没有分开对两种类型进行深入探讨,后续会将会进一步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白血病负担和预后情况。
综上,1990 年—2019 年,我国白血病的 ASIR、ASPR 及 ASMR 呈逐年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本研究的预测结果显示 2020 年—2040 年中国白血病 ASIR 和 ASPR 仍然呈上升趋势。因此,仍不可放松对于白血病的防控工作,并且在继续关注儿童白血病的同时重点加强男性及老年人群的预防干预。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