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患者全周期康复管理能够解决骨科康复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全程化问题,预防近期和远期并发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 2023 年构建了基于多源数据的骨科患者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包括多源数据收集与整合模块、智能化个体化康复方案设定模块、可视化康复训练模块等 6 个模块,进行了数字驱动的骨科患者全周期康复管理模式探索。该文从上述平台的功能设计与实现、全周期康复管理模式、应用成效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推动移动健康与骨科患者康复实践的结合提供参考。
引用本文: 黄天雯, 黎小霞, 李娜, 肖万莲, 彭莉, 戴巧艳, 陈晓玲, 肖萍, 张伟玲, 朱庆棠. 基于多源数据的骨科患者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华西医学, 2024, 39(7): 1121-1125. doi: 10.7507/1002-0179.202403233 复制
全周期康复是指围绕患者疾病相关的功能障碍所进行的一种全范围、全流程的康复介入模式[1]。目前,我国的康复医疗体系还不够完善,全周期康复管理存在不足,患者的康复行为并不理想,影响手术效果,增加了远期并发症的发生[2-3]。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移动医疗给患者全面、全程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模式、思路和希望[4]。数字和移动技术促进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行为改变,为其提供了专业指导与康复干预,提高了依从性[5-7]。目前,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骨科术后患者的居家护理干预主要通过微信群、公众号、随访平台等实现[8]。这些干预方式主要集中在某个时间段或某一病种,未能贯穿患者整个康复期,专业性和整合性不足,更难以全程监测患者实施的质量,因此,为解决骨科康复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全程化问题,实现住院康复行为与远程康复行为管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于 2023 年构建了基于多源数据的骨科患者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软著登字第 11405051 号)。本文将对该平台的设计、运行模式及其初步应用情况进行介绍。
1 平台的设计
1.1 平台的关键技术与主界面
平台采用云计算和移动 APP 技术,开发与运行的硬件环境是 IOS 智能手机或安卓智能手机,开发软件的操作系统是 IOS 或安卓系统,开发软件的工具是 Vue,软件运行支持环境是微信,编程语言采用 JavaScript、HTML。平台设 3 个端口:患者移动端口、医护移动端口、个人计算机管理后台/云服务器端口。平台由多源数据收集与整合模块、智能化个体化康复方案设定模块、可视化康复训练模块、症状与随访模块、知识库模块、医患互动模块共 6 个模块组成。
1.2 平台的功能设计
1.2.1 多源数据收集与整合模块
该模块采集以下数据:① 通过医护人员采集用户的个人资料、病历数据、检查数据、检验数据、行为和生活方式、生活和工作条件、人际网络等资料;② 通过医护人员采集用户康复训练、康复功能评定数据,康复功能评定采用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肌力记录法(0~5 级)、中文版功能活动评分法、疼痛数字评定量表、Berg 平衡量表和 Barthel 指数;③ 通过用户移动端收集用户症状、随访等健康数据,用户在住院或居家期间的康复训练完成情况和训练效果自评数据。以上多源数据上传到云服务器端进行存储,并将数据的关键值和特征数据存储于用户康复特征数据监测库,整合生成康复状态评估结果。
1.2.2 智能化个体化康复方案设定模块
在该模块中,首先利用计算机算法对用户特征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待测数据集,将待测数据集和关键值输入训练好的计算机模型,得到最优骨科康复训练方案标签;然后从预先构建的康复方案库提取康复方案特征数据,如运动内容、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强度、任务执行周期等康复方案特征数据,生成康复方案计划任务,推送至医护移动端,提醒医护人员查看、审核,医护人员进行审核或修正后,将准确的康复方案计划任务推送到用户移动端。
1.2.3 可视化康复训练模块
该模块用于从后台管理系统中获取康复方案计划任务,在用户移动端的前端界面显示对应的运动视频、运动频率、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注意事项。每项运动视频时长 30 s~1 min,内容涵盖骨科患者从预康复、卧床期、床椅转移、坐位期、行走期到家庭康复期 6 个阶段,包括肺康复、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能力训练、体位训练、康复辅助器具的应用以及非药物镇痛疗法等项目,详细展示康复训练的作用、方法、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和注意事项。用户可反复观看运动视频,在观看及训练后反馈相应的康复训练数据,包括康复训练项目、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影响因素、症状自评。可视化康复训练模块在不同康复阶段采集对应的康复训练反馈数据,将康复训练数据发送至多源数据收集模块以及医护移动端。
1.2.4 症状与随访模块
进行可视化康复训练后,用户在程序引导下反馈康复训练数据,并完成症状自评,包括有无不适、康复训练效果自评、疼痛、睡眠、饮食、伤口、肢体肿胀情况及其他感觉运动症状。另外,该模块还设计有基于时间的症状评估,平台在固定时间段提醒患者进行评估。程序根据评分是否达到了预先设定的阈值,建立预警机制。当用户未完成评估时,系统会即时提醒,评估完成后反馈到医护移动端。用户通过随访调查功能,查看并填写后台管理系统推送的随访调查问卷。
1.2.5 知识库模块
知识库的内容包括全周期康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检查治疗类、常见疾病自我护理常规、辅助用具使用类、常见疾病围手术期及出院健康教育等,以文字类及视频类 2 种类别储存。此外,该模块还具有搜索及评价功能。
1.2.6 医患互动模块
该模块中的交互管理用于跟踪用户康复训练,并实时接收康复训练反馈数据,根据康复训练反馈数据确定康复完成度和依从性,医护人员进行点评,鼓励用户坚持运动训练;对未完成的任务进行标注并提醒用户和医护移动端;另外,医患互动模块可实现医护移动端与用户移动端之间语音、图文及视频交互。
2 平台功能的实现
2.1 患者端
患者端向注册成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骨科患者提供全周期康复管理服务,主要包括:① 按需学习知识库内容并反馈学习效果;② 按需进行医患互动,可发出语音、图文及视频形式的沟通交流;③ 开展可视化康复训练。任务页生成引导视频、运动次数、强度、持续时间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患者点击视频即可观看引导视频;患者进行本项目训练后打卡,依次点击频率栏、强度栏、时间栏的“点击完成”按钮,反馈本次打卡完成情况;当打卡项目是当天最后 1 项任务时,点击完成打卡后,系统弹出自我评价页面,用户反馈当天康复训练数据。其流程如图1 所示。

2.2 医护端
医护移动端小程序由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使用:① 取得医生或护士执业资质;② 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③ 已通过资质审批,能熟练掌握移动医疗的应用。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下载医护移动端小程序并申请实名注册,经科室审核后加入团队,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的全周期康复管理服务,按需进行医患互动。科室进行专人排班,全程负责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的运行与维护管理。其流程如图1 所示。
2.3 流程管理
康复管理团队包括科主任、科护士长、专科主任、区护士长、主管教授、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 APN)、专科护士、专病护士及责任护士等多学科成员。科主任、科护士长是领导决策层;专科主任、区护士长是管理层;主管教授、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APN、专科护士、专病护士与责任护士是执行层;同时,科护士长、区护士长、APN 负责监督、指导,并评价应用效果。成员间分工协作,权责清晰,按全周期康复管理流程实施管理,完善各项流程。
2.4 平台安全管理
首先,系统安全策略方面,由专人进行服务器和网络状态巡检,数据库每日增量备份,每周完整备份以及排查故障问题。客服与技术团队为运行维护提供保障支持。其次,数据访问安全方面,注册时需绑定微信账号、身份证并设置密码;采用登录与访问权限控制,患者信息保密,患者只能看到自己权限范围的功能或内容。
3 平台的初步应用情况
对于使用上述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进行全周期康复管理的患者,住院期间每天进行医护一体化查房后确定个体化康复计划,专病护士审核或修正平台推送的康复方案计划并推送到患者端,患者开展可视化康复训练并反馈,专病护士到床边现场了解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及问题,适时给予指导;患者出院后,APN 对患者进行随访,及时与医疗团队反馈患者的康复效果,审核或修正不同阶段的康复方案计划并推送到患者端进行康复管理;同时,通过医患互动模块实现医患沟通。系统可以自动评价患者的康复完成度和康复依从性,同时收集患者对应用程序的满意度。其中康复完成度指所有的康复训练项目完成、完成指定的频率、完成指定的时间、完成指定的强度共 4 项,评定为完成度 100%,其中 1 项没完成即减 25%。康复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与不依从。完全依从指患者掌握功能锻炼内容、坚持每天主动按时、按量完成规定动作,而且方法正确;部分依从指患者掌握功能锻炼内容,≤50%的时间不能坚持每天完成锻炼计划,需要家属或医护人员督促、劝说才能完成规定的动作;不依从指患者未掌握功能锻炼内容,或绝大部分时间(>50%)不能完成功能锻炼计划。完全依从与部分依从均归为依从。
为评估患者使用平台的效果,选定骨科特定病种比较未使用平台期间(2022 年 12 月-2023 年 4 月 2 日)与使用平台期间(2023 年 4 月 3 日-2023 年 9 月)患者的康复完成度和康复依从性(均由护士评价)。特定病种包括: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骨质疏松性上肢骨折、髋关节置换术、脊柱肿瘤、臂丛神经损伤、肿瘤型髋关节置换术、肿瘤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标准:① 年龄≥13 岁;② 符合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③ 意识清楚,可进行有效交流;④ 患者或照顾者有智能手机及网络,有微信账号,会使用微信功能;⑤ 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患者排除标准:① 有严重并发症、病情危重或合并严重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② 有认知障碍、沟通障碍或诊断出精神疾病。
未使用平台期间,住院患者(97 例)中康复完成度达到 100%的患者比例为 90.72%(88 例),对康复内容达到依从的患者比例为 87.76%(86 例);使用平台期间,住院患者(96 例)中康复完成度达到 100%的患者比例为 97.92%(94 例),对康复内容达到依从的患者比例为 95.83%(92 例)。使用平台期间,住院患者康复完成度达到 100%的患者比例(χ2=4.647,P=0.031)和对康复内容达到依从的患者比例高于未使用平台期间(χ2=4.182,P=0.041)。
我院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从开始使用至 2023 年 8 月共推送康复方案计划任务
4 平台的优势
4.1 解决了骨科康复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全程化问题
随着互联网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网络平台的管理成为实现远程健康干预的重要手段。基于智能手机的骨科移动健康管理 APP 的设计与实现,医生通过实时制定、修改患者的康复锻炼管理方法与运动计划,起到了监督和反馈作用,成为满足多数骨科疾病患者康复需求的一种有效方式[10]。目前,多项研究聚焦于骨科术后患者互联网居家护理,证明数字健康干预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11-15],但未能贯穿患者整个康复期,缺乏规范化、系统化、全程化的康复管理方案。我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和研发了基于多源数据的骨科患者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数据整合模块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从用户康复特征数据监测库中提取的关键值、所有类别的用户特征数据与训练好的康复方案匹配,生成康复方案计划任务,经医护人员审核、修改,最终推送精准化、个体化的康复方案计划任务,各功能模块实现协调康复管理,能够在康复过程中,引导用户按康复方案逐步完成康复计划,并对康复训练过程进行实时反馈调控和量化评估,解决了骨科康复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全程化问题。
4.2 实现了住院康复行为与远程康复行为管理
骨科患者的康复行为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可重复、以锻炼为目的运动行为,旨在促进或增加肌肉耐力、肌肉力量、平衡与协调性。单亚维等[16]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行为演变的质性研究表明,引起患者不良康复行为的始动因素包括症状困扰、健康知识与社会支持缺乏、负性事件和手术应激;冯倩茜等[17]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康复水平及康复行为的纵向研究表明,坚持佩戴腰围和腰背肌锻炼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康复效果。因此,骨科患者的全周期康复管理应对住院康复行为与远程康复行为进行有效管理,我院骨科患者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将康复运动和骨科健康紧密相连,使患者的康复行为便于监测、便于管理。一方面,通过平台管理,用户可实时收到康复方案计划任务并进行可视化康复训练;医护人员可实时收到用户康复训练任务的反馈信息,并通过手机终端或个人计算机查看每位用户的康复运动记录,可对该次任务的完成度及自评效果进行点评并将评价推送给用户,鼓励用户坚持运动训练,养成良好的康复行为。另一方面,用户通过知识库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更好地树立康复意识和预防疾病的意识,进行有规律、有计划的自我康复运动,为骨科疾病患者营造良好的虚拟康复环境。
5 平台未来的优化方向
有研究表明决定数字和移动技术干预有效性的关键、支持手术患者的健康行为改变包括提供动机支持、解决患者问题、促进同伴网络以及满足个体化患者需求[5]。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使用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的患者出院后,康复完成度达到 100%的患者比例仅有 63.33%,对康复内容达到依从的患者比例仅有 62.50%。究其原因,住院期间患者的康复管理是多维度的,患者不仅接受平台管理,同时接受多学科团队的近距离干预;而出院后,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意愿下降,容易出现遗忘,加上照顾者非一对一照顾或非持续照顾,可能导致出现即使系统提醒后仍未及时完成的现象。Stevens 等[18]指出许多康复计划无法将力量和功能的丧失恢复到损伤前水平的一个潜在原因是,很大一部分规定的治疗锻炼和活动是在家里进行的,在这种环境下,医护人员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监督。提示未来可通过实时目标设定、增加出院后医患沟通、同伴网络支持、家属支持等进行优化,提高出院后康复完成度及依从性。因此,提高出院后康复完成度及依从性是我院骨科患者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未来的优化方向。
6 结语
我院骨科患者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运行良好,解决了骨科康复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全程化问题,实现了智能化骨科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为骨科患者康复管理的普适性平台,优点是医护人员能通过一个平台实现全程管理,减少医护人员教育、督导康复运动的人力,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但可能存在用户定位不够细化,还需进一步提高智能化程度等问题。平台的实践经验为推动移动健康与骨科患者康复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参考。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全周期康复是指围绕患者疾病相关的功能障碍所进行的一种全范围、全流程的康复介入模式[1]。目前,我国的康复医疗体系还不够完善,全周期康复管理存在不足,患者的康复行为并不理想,影响手术效果,增加了远期并发症的发生[2-3]。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移动医疗给患者全面、全程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模式、思路和希望[4]。数字和移动技术促进了患者的身体健康行为改变,为其提供了专业指导与康复干预,提高了依从性[5-7]。目前,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骨科术后患者的居家护理干预主要通过微信群、公众号、随访平台等实现[8]。这些干预方式主要集中在某个时间段或某一病种,未能贯穿患者整个康复期,专业性和整合性不足,更难以全程监测患者实施的质量,因此,为解决骨科康复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全程化问题,实现住院康复行为与远程康复行为管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于 2023 年构建了基于多源数据的骨科患者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软著登字第 11405051 号)。本文将对该平台的设计、运行模式及其初步应用情况进行介绍。
1 平台的设计
1.1 平台的关键技术与主界面
平台采用云计算和移动 APP 技术,开发与运行的硬件环境是 IOS 智能手机或安卓智能手机,开发软件的操作系统是 IOS 或安卓系统,开发软件的工具是 Vue,软件运行支持环境是微信,编程语言采用 JavaScript、HTML。平台设 3 个端口:患者移动端口、医护移动端口、个人计算机管理后台/云服务器端口。平台由多源数据收集与整合模块、智能化个体化康复方案设定模块、可视化康复训练模块、症状与随访模块、知识库模块、医患互动模块共 6 个模块组成。
1.2 平台的功能设计
1.2.1 多源数据收集与整合模块
该模块采集以下数据:① 通过医护人员采集用户的个人资料、病历数据、检查数据、检验数据、行为和生活方式、生活和工作条件、人际网络等资料;② 通过医护人员采集用户康复训练、康复功能评定数据,康复功能评定采用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肌力记录法(0~5 级)、中文版功能活动评分法、疼痛数字评定量表、Berg 平衡量表和 Barthel 指数;③ 通过用户移动端收集用户症状、随访等健康数据,用户在住院或居家期间的康复训练完成情况和训练效果自评数据。以上多源数据上传到云服务器端进行存储,并将数据的关键值和特征数据存储于用户康复特征数据监测库,整合生成康复状态评估结果。
1.2.2 智能化个体化康复方案设定模块
在该模块中,首先利用计算机算法对用户特征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待测数据集,将待测数据集和关键值输入训练好的计算机模型,得到最优骨科康复训练方案标签;然后从预先构建的康复方案库提取康复方案特征数据,如运动内容、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强度、任务执行周期等康复方案特征数据,生成康复方案计划任务,推送至医护移动端,提醒医护人员查看、审核,医护人员进行审核或修正后,将准确的康复方案计划任务推送到用户移动端。
1.2.3 可视化康复训练模块
该模块用于从后台管理系统中获取康复方案计划任务,在用户移动端的前端界面显示对应的运动视频、运动频率、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注意事项。每项运动视频时长 30 s~1 min,内容涵盖骨科患者从预康复、卧床期、床椅转移、坐位期、行走期到家庭康复期 6 个阶段,包括肺康复、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能力训练、体位训练、康复辅助器具的应用以及非药物镇痛疗法等项目,详细展示康复训练的作用、方法、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和注意事项。用户可反复观看运动视频,在观看及训练后反馈相应的康复训练数据,包括康复训练项目、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影响因素、症状自评。可视化康复训练模块在不同康复阶段采集对应的康复训练反馈数据,将康复训练数据发送至多源数据收集模块以及医护移动端。
1.2.4 症状与随访模块
进行可视化康复训练后,用户在程序引导下反馈康复训练数据,并完成症状自评,包括有无不适、康复训练效果自评、疼痛、睡眠、饮食、伤口、肢体肿胀情况及其他感觉运动症状。另外,该模块还设计有基于时间的症状评估,平台在固定时间段提醒患者进行评估。程序根据评分是否达到了预先设定的阈值,建立预警机制。当用户未完成评估时,系统会即时提醒,评估完成后反馈到医护移动端。用户通过随访调查功能,查看并填写后台管理系统推送的随访调查问卷。
1.2.5 知识库模块
知识库的内容包括全周期康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检查治疗类、常见疾病自我护理常规、辅助用具使用类、常见疾病围手术期及出院健康教育等,以文字类及视频类 2 种类别储存。此外,该模块还具有搜索及评价功能。
1.2.6 医患互动模块
该模块中的交互管理用于跟踪用户康复训练,并实时接收康复训练反馈数据,根据康复训练反馈数据确定康复完成度和依从性,医护人员进行点评,鼓励用户坚持运动训练;对未完成的任务进行标注并提醒用户和医护移动端;另外,医患互动模块可实现医护移动端与用户移动端之间语音、图文及视频交互。
2 平台功能的实现
2.1 患者端
患者端向注册成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骨科患者提供全周期康复管理服务,主要包括:① 按需学习知识库内容并反馈学习效果;② 按需进行医患互动,可发出语音、图文及视频形式的沟通交流;③ 开展可视化康复训练。任务页生成引导视频、运动次数、强度、持续时间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患者点击视频即可观看引导视频;患者进行本项目训练后打卡,依次点击频率栏、强度栏、时间栏的“点击完成”按钮,反馈本次打卡完成情况;当打卡项目是当天最后 1 项任务时,点击完成打卡后,系统弹出自我评价页面,用户反馈当天康复训练数据。其流程如图1 所示。

2.2 医护端
医护移动端小程序由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使用:① 取得医生或护士执业资质;② 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③ 已通过资质审批,能熟练掌握移动医疗的应用。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下载医护移动端小程序并申请实名注册,经科室审核后加入团队,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的全周期康复管理服务,按需进行医患互动。科室进行专人排班,全程负责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的运行与维护管理。其流程如图1 所示。
2.3 流程管理
康复管理团队包括科主任、科护士长、专科主任、区护士长、主管教授、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 APN)、专科护士、专病护士及责任护士等多学科成员。科主任、科护士长是领导决策层;专科主任、区护士长是管理层;主管教授、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APN、专科护士、专病护士与责任护士是执行层;同时,科护士长、区护士长、APN 负责监督、指导,并评价应用效果。成员间分工协作,权责清晰,按全周期康复管理流程实施管理,完善各项流程。
2.4 平台安全管理
首先,系统安全策略方面,由专人进行服务器和网络状态巡检,数据库每日增量备份,每周完整备份以及排查故障问题。客服与技术团队为运行维护提供保障支持。其次,数据访问安全方面,注册时需绑定微信账号、身份证并设置密码;采用登录与访问权限控制,患者信息保密,患者只能看到自己权限范围的功能或内容。
3 平台的初步应用情况
对于使用上述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进行全周期康复管理的患者,住院期间每天进行医护一体化查房后确定个体化康复计划,专病护士审核或修正平台推送的康复方案计划并推送到患者端,患者开展可视化康复训练并反馈,专病护士到床边现场了解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及问题,适时给予指导;患者出院后,APN 对患者进行随访,及时与医疗团队反馈患者的康复效果,审核或修正不同阶段的康复方案计划并推送到患者端进行康复管理;同时,通过医患互动模块实现医患沟通。系统可以自动评价患者的康复完成度和康复依从性,同时收集患者对应用程序的满意度。其中康复完成度指所有的康复训练项目完成、完成指定的频率、完成指定的时间、完成指定的强度共 4 项,评定为完成度 100%,其中 1 项没完成即减 25%。康复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与不依从。完全依从指患者掌握功能锻炼内容、坚持每天主动按时、按量完成规定动作,而且方法正确;部分依从指患者掌握功能锻炼内容,≤50%的时间不能坚持每天完成锻炼计划,需要家属或医护人员督促、劝说才能完成规定的动作;不依从指患者未掌握功能锻炼内容,或绝大部分时间(>50%)不能完成功能锻炼计划。完全依从与部分依从均归为依从。
为评估患者使用平台的效果,选定骨科特定病种比较未使用平台期间(2022 年 12 月-2023 年 4 月 2 日)与使用平台期间(2023 年 4 月 3 日-2023 年 9 月)患者的康复完成度和康复依从性(均由护士评价)。特定病种包括: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骨质疏松性上肢骨折、髋关节置换术、脊柱肿瘤、臂丛神经损伤、肿瘤型髋关节置换术、肿瘤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标准:① 年龄≥13 岁;② 符合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③ 意识清楚,可进行有效交流;④ 患者或照顾者有智能手机及网络,有微信账号,会使用微信功能;⑤ 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患者排除标准:① 有严重并发症、病情危重或合并严重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② 有认知障碍、沟通障碍或诊断出精神疾病。
未使用平台期间,住院患者(97 例)中康复完成度达到 100%的患者比例为 90.72%(88 例),对康复内容达到依从的患者比例为 87.76%(86 例);使用平台期间,住院患者(96 例)中康复完成度达到 100%的患者比例为 97.92%(94 例),对康复内容达到依从的患者比例为 95.83%(92 例)。使用平台期间,住院患者康复完成度达到 100%的患者比例(χ2=4.647,P=0.031)和对康复内容达到依从的患者比例高于未使用平台期间(χ2=4.182,P=0.041)。
我院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从开始使用至 2023 年 8 月共推送康复方案计划任务
4 平台的优势
4.1 解决了骨科康复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全程化问题
随着互联网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网络平台的管理成为实现远程健康干预的重要手段。基于智能手机的骨科移动健康管理 APP 的设计与实现,医生通过实时制定、修改患者的康复锻炼管理方法与运动计划,起到了监督和反馈作用,成为满足多数骨科疾病患者康复需求的一种有效方式[10]。目前,多项研究聚焦于骨科术后患者互联网居家护理,证明数字健康干预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11-15],但未能贯穿患者整个康复期,缺乏规范化、系统化、全程化的康复管理方案。我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和研发了基于多源数据的骨科患者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数据整合模块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从用户康复特征数据监测库中提取的关键值、所有类别的用户特征数据与训练好的康复方案匹配,生成康复方案计划任务,经医护人员审核、修改,最终推送精准化、个体化的康复方案计划任务,各功能模块实现协调康复管理,能够在康复过程中,引导用户按康复方案逐步完成康复计划,并对康复训练过程进行实时反馈调控和量化评估,解决了骨科康复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全程化问题。
4.2 实现了住院康复行为与远程康复行为管理
骨科患者的康复行为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可重复、以锻炼为目的运动行为,旨在促进或增加肌肉耐力、肌肉力量、平衡与协调性。单亚维等[16]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行为演变的质性研究表明,引起患者不良康复行为的始动因素包括症状困扰、健康知识与社会支持缺乏、负性事件和手术应激;冯倩茜等[17]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康复水平及康复行为的纵向研究表明,坚持佩戴腰围和腰背肌锻炼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康复效果。因此,骨科患者的全周期康复管理应对住院康复行为与远程康复行为进行有效管理,我院骨科患者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将康复运动和骨科健康紧密相连,使患者的康复行为便于监测、便于管理。一方面,通过平台管理,用户可实时收到康复方案计划任务并进行可视化康复训练;医护人员可实时收到用户康复训练任务的反馈信息,并通过手机终端或个人计算机查看每位用户的康复运动记录,可对该次任务的完成度及自评效果进行点评并将评价推送给用户,鼓励用户坚持运动训练,养成良好的康复行为。另一方面,用户通过知识库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更好地树立康复意识和预防疾病的意识,进行有规律、有计划的自我康复运动,为骨科疾病患者营造良好的虚拟康复环境。
5 平台未来的优化方向
有研究表明决定数字和移动技术干预有效性的关键、支持手术患者的健康行为改变包括提供动机支持、解决患者问题、促进同伴网络以及满足个体化患者需求[5]。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使用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的患者出院后,康复完成度达到 100%的患者比例仅有 63.33%,对康复内容达到依从的患者比例仅有 62.50%。究其原因,住院期间患者的康复管理是多维度的,患者不仅接受平台管理,同时接受多学科团队的近距离干预;而出院后,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意愿下降,容易出现遗忘,加上照顾者非一对一照顾或非持续照顾,可能导致出现即使系统提醒后仍未及时完成的现象。Stevens 等[18]指出许多康复计划无法将力量和功能的丧失恢复到损伤前水平的一个潜在原因是,很大一部分规定的治疗锻炼和活动是在家里进行的,在这种环境下,医护人员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监督。提示未来可通过实时目标设定、增加出院后医患沟通、同伴网络支持、家属支持等进行优化,提高出院后康复完成度及依从性。因此,提高出院后康复完成度及依从性是我院骨科患者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未来的优化方向。
6 结语
我院骨科患者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运行良好,解决了骨科康复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全程化问题,实现了智能化骨科全周期康复管理。平台为骨科患者康复管理的普适性平台,优点是医护人员能通过一个平台实现全程管理,减少医护人员教育、督导康复运动的人力,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但可能存在用户定位不够细化,还需进一步提高智能化程度等问题。平台的实践经验为推动移动健康与骨科患者康复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参考。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