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患者,女,52 岁,因“发现血肌酐升高 4 年余,发现血尿 2+ d”于 2024 年 1 月 29 日收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肾脏内科住院治疗。自诉入院前 2+ d,无明显诱因出现小腹、腰部疼痛,遂即小便发现全程血尿,呈鲜红色,约 4 次/24 h、100 mL/次,伴尿痛,便后缓解。患者 4 年前因“腰背部疼痛”检查发现多囊肾病、多囊肝病,自诉在腹腔镜下行“多囊肾病手术”(具体不详),予药物清除毒素,延缓肾功能进展等治疗。2022 年 3 月 14 日查肌酐升高至 966 μmol/L 确诊为慢性肾脏病 5 期,2022 年 3 月 30 日于我院行右颈内静脉带 cuff 导管置入术,手术顺利,后给予 3 次/周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前因 cuff 导管血流量下降就诊,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下中心静脉造影+cuff 导管更换术,后再次出现 cuff 导管血流量下降收入本院肾脏内科,于 2023 年 11 月 20 日行 DSA 下中心静脉造影+cuff 导管更换术。术后 cuff 导管流量正常。2022 年 4 月 7 日、2023 年 11 月 29 日分别行右、左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后均未触及血管杂音。患者入院时意识清楚,体温 36℃,心率 91 次/min,呼吸 18 次/min,血压 140/105 mm Hg(1 mm Hg=0.133 kPa)。入院体格检查: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正常,心律齐,双下肢无水肿,右颈部 cuff 导管在位。辅助检查示:尿素 15.9 mmol /L,肌酐 743 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4.95 mL/(min·1.73m3);血常规:血红蛋白 88 g/L,血小板计数 121×109/L,白细胞计数 3.73×109/L;D-二聚体 0.78 μg/L;尿沉渣镜检,尿液分析:隐血 330(3+)Cell/μL,红细胞 1 075/μL,红细胞(高倍视野)每高倍镜下 194 个。真菌涂片检查:涂片革兰染色:较多 G+链球菌(+++);女性泌尿系彩色多普勒超声:双侧肾脏形态失常,体积明显增大,双肾较大约 6.2 cm×5.7 cm,左肾较大约 4.8 cm×3.2 cm,上述结节及团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部分囊内透声差,内未见确切血流信号。影像学检查:CT 全腹部普通扫描:双肾及肝脏多发囊肿,部分囊肿为高密度,双肾多发钙化灶;右侧肾上限区域结节(2.7 cm×2.1 cm),盆腔少量积液:回盲部憩室。入院诊断为:① 多囊肾病出血;② 慢性肾脏病 5 期;③ 肺部感染;④ 肾性贫血。患者维持血液透析频率为 3 次/周;4 h/次。入院予以止血、血液透析、降压、止咳、抗感染等对症治疗;2024 年 1 月 29 日行血液透析无肝素透析 3 h,计划超滤为 1 000 mL,每 30 分钟予 0.9%氯化钠注射液预冲管路,透析至 2 h 30 min 时,监测静脉压升高至 225 mm Hg,机显超滤为 1 250 mL,补液总量为 400 mL,遵医嘱予提前下机,护送离开血透室。经肾脏内科、血液透析室医生综合评估后,抗凝剂由低分子肝素抗改用甲磺酸萘莫司他(nafamostat mesylate, NM)以避免加重出血;超滤 700~1 300 mL,血流量 220~240 mL/min,肝素钠注射液 2 支(每支 2 mL/支,共 12 500 U)透析后封管,人促红素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肾性贫血。此外,考虑患者病程较长、出血风险大、因对 NM 的使用存在知识缺乏而存在焦虑、恐惧情绪。在该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出血期的护理中,改用 NM 抗凝剂的同时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提前识别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护理措施如下:① 患者及环境准备。通过“先预防后治疗”的理念,制定预见性护理程序。② 血管通路管理。根据 NM 药物特性,更改常规预冲管路方式。③ 全程精准监测透析过程,保障血液透析质量安全。④ 实施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以一对一的教育模式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提升患者的健康素养和自我护理能力,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安全地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并维持相对稳定的健康状态。经治疗,患者病情平稳,无肉眼血尿,于 2024 年 2 月 9 日出院。
讨论 多囊肾病的肾脏表现包括急性、慢性疼痛、血尿、囊肿感染等,有 50%~70%的患者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1-2]。在导致终末期肾病的病因中,多囊肾病位居第 4 位,仅次于糖尿病、高血压和肾小球肾炎[3]。约 15%的多囊肾病患者选择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而 35%~50%的多囊肾病患者会出现间歇性血尿[4]。在进行血液透析时,使用肝素抗凝剂对于保持透析通路畅通,确保透析器中血液流动非常重要,临床常用的抗凝方法包括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伴终末期肾病的多囊肾病患者需要接受特殊抗凝治疗;在临床实践中,通常会避免在囊肿出血出现肉眼血尿的时候使用肝素[5]。然而,无肝素抗凝透析治疗可以降低透析管路红细胞及血小板黏附增加的风险[6],但限制了透析时间为 3 h,并且需要重复使用生理盐水对管路及滤器进行冲洗,增长了患者的超滤量,同时也提高了血流动力不稳定患者的透析风险。如果透析器出现凝血,需要更换管路滤器甚至提前终止治疗,导致患者的血细胞残留丢失和透析效果不充分[7]。
NM 是一种新型抗凝药物,由日本烟草公司研发,属于非肽类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实现抗凝作用[8]。在我国,NM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出血的病例中应用较为罕见。自 1989 年在日本上市以来,NM 已在日本广泛作为血液透析中处理出血或凝血障碍患者的抗凝药物[9]。在我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抗凝管理指南》[10]中提到可在出血高危患者中应用该药物。然而《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2021》[11]中抗凝方案并没有对 NM 抗凝进行相关的阐述。已有多项临床研究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特性、有效的抗凝活性、高体内清除率、短半衰期、安全性高以及出血并发症少等特点,被认为是理想的抗凝剂[9,12-13]。然而,除了药物治疗方面的考虑外,患者的心理和经济压力也是需要重视的,尽管 NM 在抗凝方面有诸多优点,但其价格相对较高,治疗成本高于其他可在医保目录内找到的抗凝剂[14]。由于血液透析需要频繁进行,且药物费用昂贵,患者及家属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心理支持显得尤为重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疾病、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的种种挑战[15]。
预见性护理是一种医疗护理理念,指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全方位评估和个体分析后,能够提前洞察和干预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和危险因素,在实施护理过程中,结合医学护理知识和临床经验,明确护理重点,并预先规划相应的防范措施[16]。研究表明,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这种护理模式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患者在透析期间出现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风险,并确保患者能获得足够的营养,从而提高营养水平[17]。通过这种前瞻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地减少患者面临危险的潜在风险,进而提升护理质量水平。
预见性护理的具体应用包括 4 个方面。① 患者及环境准备。制定预见性护理程序,通过“先预防后治疗”的理念,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层面评估患者。针对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等信息建立健康宣教档案资料;倾听患者心声,邀请患者填写抑郁问卷;分析患者血压、体重、肾功能、出血等指标检查,预见性识别其潜在风险和问题,主要包括:A. 体液失衡;B. 疼痛;C.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D. 知识缺乏;E. 恐惧。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针对患者出现的护理问题,医护一体决策对应的护理方式。此外,在环境方面,通过保持透析室治疗环境的整洁,清洁和消毒治疗设备及表面,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风险;同时,透析前核查透析机器和管路的功能,以避免因设备故障引发的治疗延误或并发症。
② 血管通路管理。根据 NM 药物特性,更改常规预冲管路方式。透析预充管路是在开始透析治疗之前对透析机器和管路进行清洗和准备的过程。旨在确保透析用物的清洁卫生,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规范冲洗透析管路以避免透析管路出现凝血。在治疗开始前,确保透析机器和管路的完好无损,充分预充管路:将透析器翻转,首先使用 0.9%氯化钠注射液 500 mL 以 100 mL/min 速度预冲体外循环回路,使透析器动脉端朝下向上排尽气体,并连接透析旁路,排尽动脉和静脉壶的空气,再次翻转透析器,保持动脉端向上,并将泵速调整为 200 mL/min,进行膜外排气,确保透析器膜充分湿化。0.9%氯化钠注射液预冲管路后,将 NM 100 mg+5%葡萄糖注射液 20 mL 完全溶解后配制为 NM 稀释液 20 mL,取已按溶解方法配置好的 NM 稀释液 4 mL 注入 0.9%氯化钠注射液 500 mL 中,密闭式预冲体外循环管路 15~20 min,剩余已按溶解方法配置好的 NM 稀释液 16 mL 连接透析机微量泵备用。预充完毕后检查管路是否有漏水、气泡,并确保所有连接处紧固牢靠,以确保治疗顺利进行。严格遵照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 版)[11]完成中心静脉导管护理,避免感染和血栓形成,确保通路通畅。
③ 全程精准透析护理。血液透析上机连接体外循环过程中,引血血流量调整为 50~100 mL/min,避免引血过快造成休克。体外循环开始后,将 NM 稀释液以 4 mL/h 微量泵持续泵入体外循环回路。调整血流量为 220~240 mL/min,设置治疗参数:透析速率、超滤量、透析时间等。确保 cuff 管连接、固定的有效性,以高举平抬法妥善固定透析管路,胶布双重固定透析管路,避免漏血、空气进入管路或血管通路打折,导致血流量不足,进而引起血栓形成或透析通路凝血[18]。透析期间每隔 1 h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机器超滤参数、静脉压、跨膜压等变化,观察管路凝血情况,透析器颜色有无变深、血液发黑,管路变硬。实时监测 NM 微量泵泵入通畅,观察抗凝药物 NM 不良反应,例如:过敏、休克、出血、高钾血症等。
透析治疗结束后,从静脉壶缓慢推注静脉用药人促红素注射液,避免因推注过快将静脉壶的血块掉入壶底,引起血栓栓塞;回血完毕后,立即以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弹丸式推注肝素钠封管,防止血栓形成。回血完毕后检查是否存在透析器凝血、血管路凝血。
④ 精准护理健康教育。重点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以一对一的教育模式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帮助他们理解疾病的本质、治疗的原理以及日常生活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嘱咐患者卧床安静休息、减少活动,透析后由医院专人轮椅护送回病房,以避免情绪波动、活动引起囊肿破裂出血的风险。同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19],建议他们透析前避免过度饮食,遵循低盐低脂、高蛋白的饮食原则,并避免摄入高钾、高磷食物,以控制血压和体液、电解质平衡。除了身体健康管理,还需注重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怀,聆听患者心声,针对患者因血尿引起的焦虑和恐惧可进行心理健康宣教[20],鼓励患者患者积极表达情绪,给予情感支持;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分享成功的案例,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起因、发展过程以及治疗计划,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逐步提升患者的健康素养和自我护理能力,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另外,应强调患者家庭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的挑战,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该例患者在使用 NM 抗凝的治疗期间未增加出血风险,且没有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同时,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如休克、过敏症状或高钾血症等;并且未发生动、静脉壶和透析器 2 级以上凝血情况。在接受 NM 抗凝方案治疗后,患者血压保持稳定,血尿逐日变淡至无肉眼血尿,透析充分性提升,并且未出现透析并发症。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后予出院,患者满意度和生存质量[21]明显提高。
综上,在患者的整个透析过程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加强和提高了发现患者存在和潜在护理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不仅是被动地执行医嘱,而是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对患者各层面进行综合考虑,主动对其进行评估和关怀。目前 NM 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抗凝剂的临床研究相对有限。因此,针对该药的治疗和护理需要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并持续观察和总结 NM 的疗效特点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这将为各个透析中心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支持,帮助优化治疗措施,提高患者护理水平。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病例介绍 患者,女,52 岁,因“发现血肌酐升高 4 年余,发现血尿 2+ d”于 2024 年 1 月 29 日收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肾脏内科住院治疗。自诉入院前 2+ d,无明显诱因出现小腹、腰部疼痛,遂即小便发现全程血尿,呈鲜红色,约 4 次/24 h、100 mL/次,伴尿痛,便后缓解。患者 4 年前因“腰背部疼痛”检查发现多囊肾病、多囊肝病,自诉在腹腔镜下行“多囊肾病手术”(具体不详),予药物清除毒素,延缓肾功能进展等治疗。2022 年 3 月 14 日查肌酐升高至 966 μmol/L 确诊为慢性肾脏病 5 期,2022 年 3 月 30 日于我院行右颈内静脉带 cuff 导管置入术,手术顺利,后给予 3 次/周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前因 cuff 导管血流量下降就诊,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下中心静脉造影+cuff 导管更换术,后再次出现 cuff 导管血流量下降收入本院肾脏内科,于 2023 年 11 月 20 日行 DSA 下中心静脉造影+cuff 导管更换术。术后 cuff 导管流量正常。2022 年 4 月 7 日、2023 年 11 月 29 日分别行右、左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后均未触及血管杂音。患者入院时意识清楚,体温 36℃,心率 91 次/min,呼吸 18 次/min,血压 140/105 mm Hg(1 mm Hg=0.133 kPa)。入院体格检查: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正常,心律齐,双下肢无水肿,右颈部 cuff 导管在位。辅助检查示:尿素 15.9 mmol /L,肌酐 743 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4.95 mL/(min·1.73m3);血常规:血红蛋白 88 g/L,血小板计数 121×109/L,白细胞计数 3.73×109/L;D-二聚体 0.78 μg/L;尿沉渣镜检,尿液分析:隐血 330(3+)Cell/μL,红细胞 1 075/μL,红细胞(高倍视野)每高倍镜下 194 个。真菌涂片检查:涂片革兰染色:较多 G+链球菌(+++);女性泌尿系彩色多普勒超声:双侧肾脏形态失常,体积明显增大,双肾较大约 6.2 cm×5.7 cm,左肾较大约 4.8 cm×3.2 cm,上述结节及团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部分囊内透声差,内未见确切血流信号。影像学检查:CT 全腹部普通扫描:双肾及肝脏多发囊肿,部分囊肿为高密度,双肾多发钙化灶;右侧肾上限区域结节(2.7 cm×2.1 cm),盆腔少量积液:回盲部憩室。入院诊断为:① 多囊肾病出血;② 慢性肾脏病 5 期;③ 肺部感染;④ 肾性贫血。患者维持血液透析频率为 3 次/周;4 h/次。入院予以止血、血液透析、降压、止咳、抗感染等对症治疗;2024 年 1 月 29 日行血液透析无肝素透析 3 h,计划超滤为 1 000 mL,每 30 分钟予 0.9%氯化钠注射液预冲管路,透析至 2 h 30 min 时,监测静脉压升高至 225 mm Hg,机显超滤为 1 250 mL,补液总量为 400 mL,遵医嘱予提前下机,护送离开血透室。经肾脏内科、血液透析室医生综合评估后,抗凝剂由低分子肝素抗改用甲磺酸萘莫司他(nafamostat mesylate, NM)以避免加重出血;超滤 700~1 300 mL,血流量 220~240 mL/min,肝素钠注射液 2 支(每支 2 mL/支,共 12 500 U)透析后封管,人促红素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肾性贫血。此外,考虑患者病程较长、出血风险大、因对 NM 的使用存在知识缺乏而存在焦虑、恐惧情绪。在该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出血期的护理中,改用 NM 抗凝剂的同时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提前识别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护理措施如下:① 患者及环境准备。通过“先预防后治疗”的理念,制定预见性护理程序。② 血管通路管理。根据 NM 药物特性,更改常规预冲管路方式。③ 全程精准监测透析过程,保障血液透析质量安全。④ 实施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以一对一的教育模式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提升患者的健康素养和自我护理能力,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安全地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并维持相对稳定的健康状态。经治疗,患者病情平稳,无肉眼血尿,于 2024 年 2 月 9 日出院。
讨论 多囊肾病的肾脏表现包括急性、慢性疼痛、血尿、囊肿感染等,有 50%~70%的患者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1-2]。在导致终末期肾病的病因中,多囊肾病位居第 4 位,仅次于糖尿病、高血压和肾小球肾炎[3]。约 15%的多囊肾病患者选择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而 35%~50%的多囊肾病患者会出现间歇性血尿[4]。在进行血液透析时,使用肝素抗凝剂对于保持透析通路畅通,确保透析器中血液流动非常重要,临床常用的抗凝方法包括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伴终末期肾病的多囊肾病患者需要接受特殊抗凝治疗;在临床实践中,通常会避免在囊肿出血出现肉眼血尿的时候使用肝素[5]。然而,无肝素抗凝透析治疗可以降低透析管路红细胞及血小板黏附增加的风险[6],但限制了透析时间为 3 h,并且需要重复使用生理盐水对管路及滤器进行冲洗,增长了患者的超滤量,同时也提高了血流动力不稳定患者的透析风险。如果透析器出现凝血,需要更换管路滤器甚至提前终止治疗,导致患者的血细胞残留丢失和透析效果不充分[7]。
NM 是一种新型抗凝药物,由日本烟草公司研发,属于非肽类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实现抗凝作用[8]。在我国,NM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出血的病例中应用较为罕见。自 1989 年在日本上市以来,NM 已在日本广泛作为血液透析中处理出血或凝血障碍患者的抗凝药物[9]。在我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抗凝管理指南》[10]中提到可在出血高危患者中应用该药物。然而《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2021》[11]中抗凝方案并没有对 NM 抗凝进行相关的阐述。已有多项临床研究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特性、有效的抗凝活性、高体内清除率、短半衰期、安全性高以及出血并发症少等特点,被认为是理想的抗凝剂[9,12-13]。然而,除了药物治疗方面的考虑外,患者的心理和经济压力也是需要重视的,尽管 NM 在抗凝方面有诸多优点,但其价格相对较高,治疗成本高于其他可在医保目录内找到的抗凝剂[14]。由于血液透析需要频繁进行,且药物费用昂贵,患者及家属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心理支持显得尤为重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疾病、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的种种挑战[15]。
预见性护理是一种医疗护理理念,指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全方位评估和个体分析后,能够提前洞察和干预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和危险因素,在实施护理过程中,结合医学护理知识和临床经验,明确护理重点,并预先规划相应的防范措施[16]。研究表明,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这种护理模式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患者在透析期间出现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风险,并确保患者能获得足够的营养,从而提高营养水平[17]。通过这种前瞻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地减少患者面临危险的潜在风险,进而提升护理质量水平。
预见性护理的具体应用包括 4 个方面。① 患者及环境准备。制定预见性护理程序,通过“先预防后治疗”的理念,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层面评估患者。针对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等信息建立健康宣教档案资料;倾听患者心声,邀请患者填写抑郁问卷;分析患者血压、体重、肾功能、出血等指标检查,预见性识别其潜在风险和问题,主要包括:A. 体液失衡;B. 疼痛;C.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D. 知识缺乏;E. 恐惧。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针对患者出现的护理问题,医护一体决策对应的护理方式。此外,在环境方面,通过保持透析室治疗环境的整洁,清洁和消毒治疗设备及表面,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风险;同时,透析前核查透析机器和管路的功能,以避免因设备故障引发的治疗延误或并发症。
② 血管通路管理。根据 NM 药物特性,更改常规预冲管路方式。透析预充管路是在开始透析治疗之前对透析机器和管路进行清洗和准备的过程。旨在确保透析用物的清洁卫生,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规范冲洗透析管路以避免透析管路出现凝血。在治疗开始前,确保透析机器和管路的完好无损,充分预充管路:将透析器翻转,首先使用 0.9%氯化钠注射液 500 mL 以 100 mL/min 速度预冲体外循环回路,使透析器动脉端朝下向上排尽气体,并连接透析旁路,排尽动脉和静脉壶的空气,再次翻转透析器,保持动脉端向上,并将泵速调整为 200 mL/min,进行膜外排气,确保透析器膜充分湿化。0.9%氯化钠注射液预冲管路后,将 NM 100 mg+5%葡萄糖注射液 20 mL 完全溶解后配制为 NM 稀释液 20 mL,取已按溶解方法配置好的 NM 稀释液 4 mL 注入 0.9%氯化钠注射液 500 mL 中,密闭式预冲体外循环管路 15~20 min,剩余已按溶解方法配置好的 NM 稀释液 16 mL 连接透析机微量泵备用。预充完毕后检查管路是否有漏水、气泡,并确保所有连接处紧固牢靠,以确保治疗顺利进行。严格遵照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 版)[11]完成中心静脉导管护理,避免感染和血栓形成,确保通路通畅。
③ 全程精准透析护理。血液透析上机连接体外循环过程中,引血血流量调整为 50~100 mL/min,避免引血过快造成休克。体外循环开始后,将 NM 稀释液以 4 mL/h 微量泵持续泵入体外循环回路。调整血流量为 220~240 mL/min,设置治疗参数:透析速率、超滤量、透析时间等。确保 cuff 管连接、固定的有效性,以高举平抬法妥善固定透析管路,胶布双重固定透析管路,避免漏血、空气进入管路或血管通路打折,导致血流量不足,进而引起血栓形成或透析通路凝血[18]。透析期间每隔 1 h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机器超滤参数、静脉压、跨膜压等变化,观察管路凝血情况,透析器颜色有无变深、血液发黑,管路变硬。实时监测 NM 微量泵泵入通畅,观察抗凝药物 NM 不良反应,例如:过敏、休克、出血、高钾血症等。
透析治疗结束后,从静脉壶缓慢推注静脉用药人促红素注射液,避免因推注过快将静脉壶的血块掉入壶底,引起血栓栓塞;回血完毕后,立即以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弹丸式推注肝素钠封管,防止血栓形成。回血完毕后检查是否存在透析器凝血、血管路凝血。
④ 精准护理健康教育。重点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以一对一的教育模式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帮助他们理解疾病的本质、治疗的原理以及日常生活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嘱咐患者卧床安静休息、减少活动,透析后由医院专人轮椅护送回病房,以避免情绪波动、活动引起囊肿破裂出血的风险。同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19],建议他们透析前避免过度饮食,遵循低盐低脂、高蛋白的饮食原则,并避免摄入高钾、高磷食物,以控制血压和体液、电解质平衡。除了身体健康管理,还需注重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怀,聆听患者心声,针对患者因血尿引起的焦虑和恐惧可进行心理健康宣教[20],鼓励患者患者积极表达情绪,给予情感支持;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分享成功的案例,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起因、发展过程以及治疗计划,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逐步提升患者的健康素养和自我护理能力,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另外,应强调患者家庭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的挑战,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该例患者在使用 NM 抗凝的治疗期间未增加出血风险,且没有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同时,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如休克、过敏症状或高钾血症等;并且未发生动、静脉壶和透析器 2 级以上凝血情况。在接受 NM 抗凝方案治疗后,患者血压保持稳定,血尿逐日变淡至无肉眼血尿,透析充分性提升,并且未出现透析并发症。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后予出院,患者满意度和生存质量[21]明显提高。
综上,在患者的整个透析过程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加强和提高了发现患者存在和潜在护理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不仅是被动地执行医嘱,而是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对患者各层面进行综合考虑,主动对其进行评估和关怀。目前 NM 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抗凝剂的临床研究相对有限。因此,针对该药的治疗和护理需要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并持续观察和总结 NM 的疗效特点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这将为各个透析中心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支持,帮助优化治疗措施,提高患者护理水平。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