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1 , Peter Chen 2 , 刘超 1 , 郝勇 1 , 张瑗 1 , 张峡 1
  • 1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重庆,400037);;
  • 2 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圣迭哥分校生物工程系及美国圣迭哥 Scripps骨科研究所;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探讨早期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组织中CD105+/CD166+细胞的变化规律及其软骨分化潜能,为软骨自身修复机制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 8~12月龄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建立右膝OA模型。将实验分为5组,分别获取左膝关节正常软骨细胞(A组),造模后2、4、8周右膝OA软骨细胞(分别为B、C、D组)以及兔BMSCs(E组)。将各组培养细胞标记CD105和CD166,流式细胞仪分析CD105+/CD166+细胞百分比;并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将CD105+/CD166+细胞分选出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D105和CD166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分布情况;成软骨诱导培养后分别行阿尔新蓝细胞化学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成骨诱导培养后检测各组钙含量;成脂诱导培养后行油红O染色。 结果 A、B、C、D组CD105+/CD166+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E组(P  lt; 0.05);B、C、D组高于A组(P  lt; 0.05),D组显著高于B、C组(P  lt; 0.05),但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gt; 0.05)。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示,A、B、C、D组软骨细胞及E组BMSCs中均可见CD105+、CD166+细胞,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各组细胞微球成软骨培养1周后,CD105+/CD166+细胞均可见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阳性表达,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成骨诱导培养2周时,E组钙含量显著高于A、B、C、D组(P  lt; 0.05),A、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gt; 0.05)。成脂诱导培养4周,E组可见较多红色脂滴;A、B、C、D组红色脂滴数量较E组少,成片状,大小不一,A、B、C、D组间无差别。 结论 早期兔OA软骨组织中CD105+/CD166+细胞增多,这些细胞有软骨细胞分化潜能。

引用本文: 王敏,Peter Chen,刘超,郝勇,张瑗,张峡. 早期兔骨关节炎软骨CD105+/CD166+细胞及其软骨分化潜能的实验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3, 27(7): 793-799. doi: 10.7507/1002-1892.20130175 复制

  • 上一篇

    生物反应器中不同载荷培养促进传代软骨细胞的软骨生成效应
  • 下一篇

    蛛丝蛋白双层小直径血管支架的制备及其血液相容性体外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