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春 1 , 朱坤 1,2 , 周建生 1 , 周新社 1 , 牛国旗 1 , 吴敏 1 , 邵晨 1,2
  • 1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安徽蚌埠,233004);;
  • 2蚌埠医学院研究生部;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绝经后女性T12、L1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术后对邻近腰椎体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符合选择标准的T12、L1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59例,根据采用手术方法不同随机分为PVP组(29例)和PKP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绝经时间、病程、致伤原因、骨折椎体、骨折分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gt; 0.05)。于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手术区域后凸Cobb角;于围手术期及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手术区域下位腰椎(L5除外)骨密度值、股骨颈骨密度值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了解抗骨质疏松情况;并应用FRAX在线工具评价两组患者未来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髋部骨折的概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5.5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T12、L1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lt; 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PKP组Cobb角显著小于PVP组(P  lt; 0.05)。两组组间及组内围手术期、末次随访时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gt; 0.05)。两组末次随访时下腰椎骨密度及其T值均较围手术期显著改善(P  lt; 0.05);两组间围手术期下腰椎骨密度及其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gt;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lt; 0.05)。两组间及组内围手术期、末次随访时股骨颈骨密度及其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gt; 0.05)。骨折风险评估:两组间及组内围手术期、末次随访时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髋部骨折的概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gt; 0.05)。 结论经PVP和PKP治疗1年以上未继发骨折的T12、L1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邻近腰椎骨密度的增加提高了其椎体强度,远期邻近腰椎骨折发生率较低,且PKP相对于PVP,更有助于提高邻近腰椎骨密度。

引用本文: 张长春,朱坤,周建生,周新社,牛国旗,吴敏,邵晨.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强化T12、L1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对邻近腰椎体骨密度的影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3, 27(7): 819-823. doi: 10.7507/1002-1892.20130180 复制

  • 上一篇

    凸侧短段肋骨切除术后肋骨再生的临床观察
  • 下一篇

    经后路椎管前方减压三柱重建治疗胸腰椎单节段不稳定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