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东 1,2,3 , 孙培栋 1,2,3 , 刘雄 1,2,3 , 陈春 1,2 , 吴长福 4 , 欧阳钧 1,2,3
  • 1 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广州,510515);;
  • 2广东省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
  • 3 广东省骨科研究院临床解剖与生物力学研究所;;
  • 4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利用有限元研究方法,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人工椎体系统(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artificial vertebral body, AVB)与传统颈椎前路钉板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采集1名38岁正常女性志愿者颈椎(C1~T1)CT数据,应用Mimics 14.0、Geomagic Studio 2013、ANSYS 14.0软件建立下颈椎(C3~7)完整模型、颈椎前路钛板椎体钉(anterior screw plate system,AP)固定模型、AVB固定模型。在C3上分别施加74 N轴向压力及1 N·m纯力偶矩,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和右旋运动,记录AP组及AVB组Von Mises应力云图及最大应力值,计算并比较3组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 结果实验建立了正常人下颈椎(C3~7)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 286 382个单元,414 522个节点,其椎间ROM与Panjabi等及Kallemeyn等实验数据吻合度较好。AP组在钉板连接部位出现应力集中,AVB组应力分布较均匀。在74 N轴向压力、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工况下,AP组与AVB组最大应力值差异明显。与AP组相比,AVB组固定节段ROM更小,邻近节段ROM相对较大;与完整组相比,AP组与AVB组的整体ROM减小约3°,但邻近C3、4及C6、7节段的ROM代偿增加约5°。 结论AVB作为一种新型固定技术,其稳定性优于AP,且固定系统断裂的风险显著低于AP。

引用本文: 吴卫东,孙培栋,刘雄,陈春,吴长福,欧阳钧.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人工椎体系统的有限元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3, 27(12): 1466-1470. doi: 10.7507/1002-1892.20130322 复制

  • 上一篇

    骨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
  • 下一篇

    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预防脑脊液漏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