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杨勇, 田文, 李淳, 赵俊会, 王海华, 薛云皓, 田光磊. 皮质骨成型术治疗手部内生软骨瘤病的疗效分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4, 28(1): 34-37. doi: 10.7507/1002-1892.20140008 复制
内生软骨瘤病又称Ollier病,是一种较少见的非遗传性良性骨肿瘤,发病率为1/10万[1],手部短管状骨是其好发部位之一[2-3]。手部内生软骨瘤病常在10岁之内出现症状,早期表现多为无痛性包块,随病变发展逐渐出现疼痛症状,并伴有肢体粗大、短缩、变形及关节活动受限,甚至病理性骨折等。由于病灶范围广泛,彻底切除困难,且自体骨供区有限,因此传统观点认为该病早期可进行保守治疗,待出现明显功能障碍时才行手术干预。手术方式包括单纯病灶刮除、病灶刮除联合松质骨移植以及瘤段切除联合骨条移植等- 5]。对于不伴有病理性骨折且支撑强度足够的掌、指骨单发内生软骨瘤,单纯病灶刮除术疗效肯定[6-8],但内生软骨瘤病病变范围广泛,骨质破坏及变形严重,出现病理性骨折的风险高[9],采用单纯病灶刮除治疗疗效存在争议。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皮质骨成型术,即切除突出的皮质骨联合病灶刮除治疗内生软骨瘤病,取得了满意疗效[10]。2003年2月-2011年1月,我们对6例内生软骨瘤病患儿手部24指60块掌、指骨病灶行皮质骨成型术治疗,术后患儿肢体外形及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例,女5例;年龄9~12岁,平均10.8岁。4例累及四肢,2例仅发生于单侧上肢。5例初发症状为手部无痛性包块,1例因手部外伤摄X线片时发现。初发疾病年龄为1岁6个月~7岁,平均4.2岁。入院检查:患儿手部多发包块、手指畸形伴伸屈功能障碍。术前X线片检查示手部内生软骨瘤位于掌、指骨干骺端和骨干,不侵及远节指骨及腕骨;其中1例3指7块指骨的骨骺受累。接受治疗的病灶分布于24指60块掌、指骨,其中示指6指,中指8指,环指6指,小指4指;累及中节指骨19块,近节指骨22块,掌骨19块。2例患儿既往发生掌骨病理性骨折,经外固定6周后骨折愈合。
1.2 手术方法
患儿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例)或静脉全麻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5例)下,上止血带后手术。以肿物最突出处为中心,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牵开肌腱,切开骨膜,并向两侧推开,将突出明显的皮质骨用骨刀切除,并用咬骨钳进一步修整皮质骨边缘,直至病灶部位无明显骨质凸起。术中见病灶内肿瘤组织呈灰白色,沙粒样,质软,有光泽。用刮匙彻底刮除病灶内的肿瘤组织,送病理检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髓腔,均未行植骨。松止血带后止血,仔细缝合骨膜后关闭切口,敷料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均未行石膏制动,48 h后开始手指主动屈伸功能锻炼。病灶过多(> 10块)、畸形严重(瘤体横断面最大直径> 15 mm)者,6个月后再次行皮质骨成型术。
1.4 疗效评定指标
以手指主动活动度评价患指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及之后每隔6个月摄X线片,测量瘤体横断面最大直径变化评判畸形改善程度;并根据Tordai等[6]分级标准,判断肿瘤是否复发及新骨生成情况:1 级,骨皮质及骨小梁结构正常或骨质缺损直径 ≤3 mm;2级,骨质缺损直径4~10 mm,但无明确内生软骨瘤复发;3级,骨质缺损直径> 10 mm,并有内生软骨瘤的典型表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本组接受1次手术2例,2次手术2例,3次手术2例。术中病理检查示均为分叶状软骨,细胞小,异型性不明显,为分化较好的肿瘤性软骨。患儿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83个月,平均52.2个月。患儿及家长对手部外形改善均满意。1例患儿右小指畸形严重,术后几乎无活动度,最终行小指序列截除,该指未纳入统计学分析。末次随访时,手指主动活动度由术前(230.8 ± 53.2)°增加至(255.0 ± 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829,P=0.001);瘤体横断面最大直径由术前(15.6 ± 5.8)mm减小至(10.7 ± 3.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04,P=0.000)。末次随访时,根据Tordai等[6]分级标准,1级34块掌、指骨(56.7%),2 级26块(43.3%)。随访期间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检查均未见病理性骨折及恶变。 见图 1、2。

3 讨论
手部是内生软骨瘤病的常见发病部位,可采用单纯病灶刮除、病灶刮除联合松质骨移植以及瘤段切除联合骨条移植等治疗[2-5],其中后两者应用更广泛。植骨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临时增加骨骼强度,降低骨折风险;另一方面是诱导新骨生成,以保证病灶部位骨骼顺利塑形。Goto等[11]研究显示,手术治疗内生软骨瘤时,将开窗切下的皮质骨回植,是早期恢复骨骼机械性强度的重要因素。然而,内生软骨瘤病病变范围更广泛,骨骼变形也更明显,因此两者治疗方案存在差异。内生软骨瘤病病灶刮除后进行植骨时,需要大量松质骨,而自体松质骨量有限,因此需行同种异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虽然经处理后抗原性显著降低,但部分患者术后仍出现排斥反应、吸收及愈合困难等问题,反应严重者还需二次手术取出同种异体骨。Fatti等[2]采用自体腓骨骨条移植修复2例内生软骨瘤病患者手部病灶,术中将瘤段完整切除后,切取自体腓骨中段劈成骨条移植至骨质缺损处,术后外观和功能改善明显。但Omokawa等[12]研究发现,儿童切取长段腓骨后踝关节会出现不同程度外翻。因此,对于需要大量植骨的内生软骨瘤病患儿,切取长段腓骨仍存在一定风险。
单发内生软骨瘤病灶处的皮质骨常具有足够支撑强度,单纯病灶刮除治疗疗效肯定[6-8],但内生软骨瘤病病灶处皮质骨支撑强度相对较低,传统观点认为仅行单纯病灶刮除而不结合充分植骨,术后易出现病理性骨折;尤其皮质骨成型术不仅刮除了病灶,还切除了突出皮质骨,术后骨骼强度进一步下降。但Kim等[10]研究表明,皮质骨成型术治疗内生软骨瘤病对患者手部功能及外观改善明显,近半数患者未行植骨,术后均无病理性骨折发生。本组患儿行皮质骨成型术后均未植骨,并在早期开始非负重功能锻炼,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病理性骨折。因此我们认为,术中应注意保留一定宽度范围的皮质骨,通常切除范围不超过管状骨周径的一半;在家长及患儿对患肢的充分保护下,皮质骨成型术后所保留皮质骨的强度能够避免病理性骨折发生。
内生软骨瘤或内生软骨瘤病在病灶刮除后未行植骨的情况下,其病灶内新骨生成情况一直受到关注。研究显示,单纯病灶刮除治疗内生软骨瘤术后5~9 周开始有新骨生成,4~8个月骨密度接近正常水平[11-13]。Schaller等[14]对16例内生软骨瘤患者进行平均60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单纯病灶刮除与病灶刮除联合自体骨移植相比,末次随访时的骨密度已无明显差异,且术后均无病理性骨折及肿瘤复发。本组患者随访时均有新骨生成,依据Tordai分级,1级占56.7%,2级占43.3%。Tordai分级为2级的部分患者,在二期手术时探查发现,成骨不佳的病灶内容物为黄褐色、质软的肉芽组织。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无肿瘤复发。
内生软骨瘤病的恶变率为16%~30%[15-16]。传统观念认为内生软骨瘤病不进行手术可减少对病灶的刺激,不会导致恶变。但早期手术可以减轻肿瘤组织的负荷,促进新骨生成,手部外观和功能也可获明显改善。本组患者平均随访52.2个月,均未出现恶变。因此我们认为,内生软骨瘤病应尽早手术,以降低恶变几率。内生软骨瘤病发病年龄早,本组初发疾病平均年龄4.2岁。随时间延长,瘤体会逐渐增大并侵及骺板[4],导致骨短缩或成角畸形。本组首次手术平均年龄为10.8岁,术后瘤体横断面最大直径及手指主动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述,皮质骨成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早期手术可降低骺板受累风险;此外,早期手术时瘤体相对较小,骨质强度好,术后病理性骨折发生几率低。
内生软骨瘤病又称Ollier病,是一种较少见的非遗传性良性骨肿瘤,发病率为1/10万[1],手部短管状骨是其好发部位之一[2-3]。手部内生软骨瘤病常在10岁之内出现症状,早期表现多为无痛性包块,随病变发展逐渐出现疼痛症状,并伴有肢体粗大、短缩、变形及关节活动受限,甚至病理性骨折等。由于病灶范围广泛,彻底切除困难,且自体骨供区有限,因此传统观点认为该病早期可进行保守治疗,待出现明显功能障碍时才行手术干预。手术方式包括单纯病灶刮除、病灶刮除联合松质骨移植以及瘤段切除联合骨条移植等- 5]。对于不伴有病理性骨折且支撑强度足够的掌、指骨单发内生软骨瘤,单纯病灶刮除术疗效肯定[6-8],但内生软骨瘤病病变范围广泛,骨质破坏及变形严重,出现病理性骨折的风险高[9],采用单纯病灶刮除治疗疗效存在争议。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皮质骨成型术,即切除突出的皮质骨联合病灶刮除治疗内生软骨瘤病,取得了满意疗效[10]。2003年2月-2011年1月,我们对6例内生软骨瘤病患儿手部24指60块掌、指骨病灶行皮质骨成型术治疗,术后患儿肢体外形及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例,女5例;年龄9~12岁,平均10.8岁。4例累及四肢,2例仅发生于单侧上肢。5例初发症状为手部无痛性包块,1例因手部外伤摄X线片时发现。初发疾病年龄为1岁6个月~7岁,平均4.2岁。入院检查:患儿手部多发包块、手指畸形伴伸屈功能障碍。术前X线片检查示手部内生软骨瘤位于掌、指骨干骺端和骨干,不侵及远节指骨及腕骨;其中1例3指7块指骨的骨骺受累。接受治疗的病灶分布于24指60块掌、指骨,其中示指6指,中指8指,环指6指,小指4指;累及中节指骨19块,近节指骨22块,掌骨19块。2例患儿既往发生掌骨病理性骨折,经外固定6周后骨折愈合。
1.2 手术方法
患儿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例)或静脉全麻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5例)下,上止血带后手术。以肿物最突出处为中心,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牵开肌腱,切开骨膜,并向两侧推开,将突出明显的皮质骨用骨刀切除,并用咬骨钳进一步修整皮质骨边缘,直至病灶部位无明显骨质凸起。术中见病灶内肿瘤组织呈灰白色,沙粒样,质软,有光泽。用刮匙彻底刮除病灶内的肿瘤组织,送病理检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髓腔,均未行植骨。松止血带后止血,仔细缝合骨膜后关闭切口,敷料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均未行石膏制动,48 h后开始手指主动屈伸功能锻炼。病灶过多(> 10块)、畸形严重(瘤体横断面最大直径> 15 mm)者,6个月后再次行皮质骨成型术。
1.4 疗效评定指标
以手指主动活动度评价患指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及之后每隔6个月摄X线片,测量瘤体横断面最大直径变化评判畸形改善程度;并根据Tordai等[6]分级标准,判断肿瘤是否复发及新骨生成情况:1 级,骨皮质及骨小梁结构正常或骨质缺损直径 ≤3 mm;2级,骨质缺损直径4~10 mm,但无明确内生软骨瘤复发;3级,骨质缺损直径> 10 mm,并有内生软骨瘤的典型表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本组接受1次手术2例,2次手术2例,3次手术2例。术中病理检查示均为分叶状软骨,细胞小,异型性不明显,为分化较好的肿瘤性软骨。患儿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83个月,平均52.2个月。患儿及家长对手部外形改善均满意。1例患儿右小指畸形严重,术后几乎无活动度,最终行小指序列截除,该指未纳入统计学分析。末次随访时,手指主动活动度由术前(230.8 ± 53.2)°增加至(255.0 ± 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829,P=0.001);瘤体横断面最大直径由术前(15.6 ± 5.8)mm减小至(10.7 ± 3.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04,P=0.000)。末次随访时,根据Tordai等[6]分级标准,1级34块掌、指骨(56.7%),2 级26块(43.3%)。随访期间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检查均未见病理性骨折及恶变。 见图 1、2。

3 讨论
手部是内生软骨瘤病的常见发病部位,可采用单纯病灶刮除、病灶刮除联合松质骨移植以及瘤段切除联合骨条移植等治疗[2-5],其中后两者应用更广泛。植骨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临时增加骨骼强度,降低骨折风险;另一方面是诱导新骨生成,以保证病灶部位骨骼顺利塑形。Goto等[11]研究显示,手术治疗内生软骨瘤时,将开窗切下的皮质骨回植,是早期恢复骨骼机械性强度的重要因素。然而,内生软骨瘤病病变范围更广泛,骨骼变形也更明显,因此两者治疗方案存在差异。内生软骨瘤病病灶刮除后进行植骨时,需要大量松质骨,而自体松质骨量有限,因此需行同种异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虽然经处理后抗原性显著降低,但部分患者术后仍出现排斥反应、吸收及愈合困难等问题,反应严重者还需二次手术取出同种异体骨。Fatti等[2]采用自体腓骨骨条移植修复2例内生软骨瘤病患者手部病灶,术中将瘤段完整切除后,切取自体腓骨中段劈成骨条移植至骨质缺损处,术后外观和功能改善明显。但Omokawa等[12]研究发现,儿童切取长段腓骨后踝关节会出现不同程度外翻。因此,对于需要大量植骨的内生软骨瘤病患儿,切取长段腓骨仍存在一定风险。
单发内生软骨瘤病灶处的皮质骨常具有足够支撑强度,单纯病灶刮除治疗疗效肯定[6-8],但内生软骨瘤病病灶处皮质骨支撑强度相对较低,传统观点认为仅行单纯病灶刮除而不结合充分植骨,术后易出现病理性骨折;尤其皮质骨成型术不仅刮除了病灶,还切除了突出皮质骨,术后骨骼强度进一步下降。但Kim等[10]研究表明,皮质骨成型术治疗内生软骨瘤病对患者手部功能及外观改善明显,近半数患者未行植骨,术后均无病理性骨折发生。本组患儿行皮质骨成型术后均未植骨,并在早期开始非负重功能锻炼,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病理性骨折。因此我们认为,术中应注意保留一定宽度范围的皮质骨,通常切除范围不超过管状骨周径的一半;在家长及患儿对患肢的充分保护下,皮质骨成型术后所保留皮质骨的强度能够避免病理性骨折发生。
内生软骨瘤或内生软骨瘤病在病灶刮除后未行植骨的情况下,其病灶内新骨生成情况一直受到关注。研究显示,单纯病灶刮除治疗内生软骨瘤术后5~9 周开始有新骨生成,4~8个月骨密度接近正常水平[11-13]。Schaller等[14]对16例内生软骨瘤患者进行平均60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单纯病灶刮除与病灶刮除联合自体骨移植相比,末次随访时的骨密度已无明显差异,且术后均无病理性骨折及肿瘤复发。本组患者随访时均有新骨生成,依据Tordai分级,1级占56.7%,2级占43.3%。Tordai分级为2级的部分患者,在二期手术时探查发现,成骨不佳的病灶内容物为黄褐色、质软的肉芽组织。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无肿瘤复发。
内生软骨瘤病的恶变率为16%~30%[15-16]。传统观念认为内生软骨瘤病不进行手术可减少对病灶的刺激,不会导致恶变。但早期手术可以减轻肿瘤组织的负荷,促进新骨生成,手部外观和功能也可获明显改善。本组患者平均随访52.2个月,均未出现恶变。因此我们认为,内生软骨瘤病应尽早手术,以降低恶变几率。内生软骨瘤病发病年龄早,本组初发疾病平均年龄4.2岁。随时间延长,瘤体会逐渐增大并侵及骺板[4],导致骨短缩或成角畸形。本组首次手术平均年龄为10.8岁,术后瘤体横断面最大直径及手指主动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述,皮质骨成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早期手术可降低骺板受累风险;此外,早期手术时瘤体相对较小,骨质强度好,术后病理性骨折发生几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