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杭州, 白希壮, 王琳, 孙羽. 同种异体跟腱胫骨Inlay技术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疗效观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4, 28(2): 223-226. doi: 10.7507/1002-1892.20140048 复制
膝关节内侧稳定结构包括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和后斜韧带,其中MCL是维持膝关节外翻应力的主要结构。随着运动伤和交通事故伤等增多,MCL损伤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成为膝关节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类型[1-5]。如MCL损伤后未修复或修复不当,会造成膝关节内侧松弛或不稳定,远期会继发骨关节炎,导致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根据MCL损伤程度,可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半腱肌、跟腱重建,但均存在一些不足,如手术操作复杂、非解剖重建、损伤膝关节内侧结构等[5-9]。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们收治21例MCL损伤患者,采用胫骨Inlay技术以同种异体跟腱重建MCL,获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8例;年龄19~62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运动伤15例,交通事故伤6例。左膝14例,右膝7例。病程15 d~3个月,平均1.5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膝关节不稳定感及疼痛。入院检查:患肢屈膝达115~130°,平均127°;伸膝达- 5~5°,平均- 0.5°。膝关节外翻应力试验均为阳性,其中Ⅱ度5例,Ⅲ度16例。Lysholm评分[10]为(45.4 ± 13.6)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2000 膝关节主观评分[11]为(46.5 ± 14.0)分。术前患者均行MRI检查,提示单纯MCL损伤6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12例,后交叉韧带损伤3例。结合MRI检查结果,按照IKDC 2000的MCL损伤程度分度标准[11],本组Ⅱ度5例,Ⅲ度16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山西奥瑞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同种异体跟腱,常温生理盐水浸泡解冻、反复冲洗后,于跟腱胫骨侧制备骨块肌腱复合体,骨块修剪成20 mm × 16 mm × 8 mm大小,腱性末端用爱惜帮缝线编织备用,移植物长14~16 cm(图 1)。

全麻下,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前内侧及前外侧入路。常规行关节镜探查,确认MCL损伤情况。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者,采用同种异体跟腱重建;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者,采用自体跟腱重建。在膝关节内侧缘作长约10 cm纵切口,从内侧股骨髁(距离关节线约4 cm)延伸至下胫骨鹅足位置(距离关节线约6 cm)。钝性分离膝关节内侧结构,依次探查MCL浅、深层结构完整性。本组16例MCL深层及关节囊断裂,采用缝线缝合修复。在MCL胫骨、股骨止点中心分别植入1枚克氏针,将1根爱惜帮缝线固定于胫骨、股骨端克氏针上,屈伸膝关节检查缝线张力及长度变化,调整缝线至屈伸膝关节范围内张力均匀,无明显长度变化(< 5 mm),确定为肌腱等长性良好。在MCL胫骨止点中心用骨刀或摆锯制备20 cm × 16 mm × 8 mm的去皮质化骨槽,将移植物骨块嵌入骨槽处,用40~50 mm松质骨锚钉及穗型垫片固定;在股骨止点处于空心骨钻导引下制备3.5 cm深骨隧道,用Beath针将移植物腱性末端带入骨隧道,于膝关节屈曲30°,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将肌腱固定于骨隧道。伸膝及屈膝30°时行外翻应力试验,明确膝关节内侧稳定性恢复后,关闭切口。见图 2。
1.3 术后处理
术后膝关节弹力绷带包扎,并采用可调膝关节矫形支具固定。2 周内膝关节允许活动范围为0~30°,行下肢肌肉力量锻炼,并内推髌骨;2~4周膝关节活动范围达0~60°,可扶拐部分负重行走,并在限制角度内行屈膝锻炼;4~6周膝关节活动范围达0~90°,可完全负重,进行膝关节灵活性锻炼;1个月后全膝关节范围屈伸活动;6~12个月可适度参加轻体力活动;18个月后恢复运动、慢跑等活动。
1.4 疗效评价指标
术后1、3、6、12 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1次。采用Lysholm 评分、IKDC 2000 主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记录膝关节活动度。定期复查膝关节MRI。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术中发生同种异体跟腱骨块碎裂1例,重换跟腱重建MCL。术后1例切口未愈合,经植皮修复后愈合;余20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膝关节僵直、血管及神经损伤、膝关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9个月,平均 18.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外翻应力试验阴性20例,Ⅰ度阳性1例(切口Ⅰ期未愈合者)。患者膝关节活动除1例屈膝受限15°外,余均无伸、屈膝受限。患肢屈膝达105~130°,平均122°;伸膝达- 5~5°,平均- 0.6°。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为(87.5 ± 9.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86,P=0.000)。IKDC 2000主观评分为(88.4 ± 9.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07,P=0.000)。复查 MRI示移植物连续性良好。见图 3。
3 讨论
3.1 治疗方法的选择
MCL具有良好自愈能力,临床对轻度MCL损伤多采取保守治疗,但对于MCL完全断裂的严重损伤(内侧关节间隙开口> 10 mm),保守治疗后可能导致膝关节内侧不稳定,损害关节功能。对于此类严重损伤,特别是经保守治疗失败者,往往需手术治疗[5-10, 12]。
目前MCL损伤修复重建方法较多,可归纳为直接修复[5]及重建修复[6-9]两类。对于急性期损伤、MCL体部损伤可选择直接修复;MCL胫骨或股骨止点撕脱伤或多发韧带损伤导致内侧结构严重损伤时,缝合修复困难,宜选择重建修复[13]。本组患者均为Ⅱ、Ⅲ度MCL损伤,采用胫骨Inlay技术以同种异体跟腱重建MCL后,患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MRI复查示重建的MCL连续性良好。
有效固定是保证MCL重建成功的关键。肌腱固定强度与骨密度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在胫骨骨质较差的情况下采用挤压螺钉固定肌腱后,肌腱可能从骨道中脱出 [14-15]。胫骨Inlay技术是将同种异体肌腱骨块固定于胫骨端,以获得最佳解剖重建,胫骨端可达到骨-骨愈合,避免了上述问题。本组采用胫骨Inlay技术均达到解剖重建以及最佳肌腱固定,术后患者恢复了膝关节外翻稳定性。
3.2 肌腱的选择
MCL重建可选择自体肌腱及同种异体肌腱[6-9]。由于MCL解剖结构及功能的复杂性,传统自体腘绳肌腱转位加强或自体肌腱(包括半腱肌、股薄肌等)重建不能精确解剖重建MCL;此外,腘绳肌腱为膝关节内侧动力性稳定结构,切取后可能影响关节稳定性;更重要的是患者在MCL损伤时,可能合并半腱肌损伤。以上多种因素导致自体取材来源及强度不能保证[16]。同种异体肌腱来源丰富,且质量及强度较高,不破坏宿主正常结构,可弥补上述手术的不足[16]。所以本组均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MCL。
3.3 重建MCL等长位点
Feeley等[17]研究表明MCL的最佳等长位点在股骨及胫骨止点中线,股骨等长位点距离后髁约5 mm,胫骨等长位点距离胫骨平台约6 cm,该位点在鹅足后方。非等长重建会导致肌腱松动并逐渐失效。为保证等长重建,术中我们分别在MCL胫骨、股骨止点中心打入1枚克氏针,将1根爱惜帮缝线绕在克氏针上,屈伸膝关节检查缝线的张力及长度变化,调整缝线至屈伸膝关节范围内张力均匀,无明显长度变化(< 5 mm)。
3.4 并发症
本组术中制作移植肌腱时发生骨块碎裂1例。前期我们通过胫骨Inlay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时,亦发生胫骨骨块破裂。总结经验我们认为,骨块厚度应不小于5 mm,且骨块大小与胫骨骨槽匹配。若骨块大小超过骨槽,在固定骨块时可能出现骨块破裂。术后1 例发生胫骨端血肿造成皮肤延迟愈合,并造成术区感染,皮缘坏死,通过植皮修复后愈合。为避免该并发症发生,之后收治的患者均采取术区局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特别是胫骨端)处理。
综上述,采用胫骨Inlay技术以同种异体跟腱重建MCL可获得满意近期疗效。但本研究样本量小,随访时间较短,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随访明确。
膝关节内侧稳定结构包括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和后斜韧带,其中MCL是维持膝关节外翻应力的主要结构。随着运动伤和交通事故伤等增多,MCL损伤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成为膝关节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类型[1-5]。如MCL损伤后未修复或修复不当,会造成膝关节内侧松弛或不稳定,远期会继发骨关节炎,导致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根据MCL损伤程度,可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半腱肌、跟腱重建,但均存在一些不足,如手术操作复杂、非解剖重建、损伤膝关节内侧结构等[5-9]。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们收治21例MCL损伤患者,采用胫骨Inlay技术以同种异体跟腱重建MCL,获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8例;年龄19~62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运动伤15例,交通事故伤6例。左膝14例,右膝7例。病程15 d~3个月,平均1.5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膝关节不稳定感及疼痛。入院检查:患肢屈膝达115~130°,平均127°;伸膝达- 5~5°,平均- 0.5°。膝关节外翻应力试验均为阳性,其中Ⅱ度5例,Ⅲ度16例。Lysholm评分[10]为(45.4 ± 13.6)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2000 膝关节主观评分[11]为(46.5 ± 14.0)分。术前患者均行MRI检查,提示单纯MCL损伤6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12例,后交叉韧带损伤3例。结合MRI检查结果,按照IKDC 2000的MCL损伤程度分度标准[11],本组Ⅱ度5例,Ⅲ度16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山西奥瑞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同种异体跟腱,常温生理盐水浸泡解冻、反复冲洗后,于跟腱胫骨侧制备骨块肌腱复合体,骨块修剪成20 mm × 16 mm × 8 mm大小,腱性末端用爱惜帮缝线编织备用,移植物长14~16 cm(图 1)。

全麻下,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前内侧及前外侧入路。常规行关节镜探查,确认MCL损伤情况。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者,采用同种异体跟腱重建;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者,采用自体跟腱重建。在膝关节内侧缘作长约10 cm纵切口,从内侧股骨髁(距离关节线约4 cm)延伸至下胫骨鹅足位置(距离关节线约6 cm)。钝性分离膝关节内侧结构,依次探查MCL浅、深层结构完整性。本组16例MCL深层及关节囊断裂,采用缝线缝合修复。在MCL胫骨、股骨止点中心分别植入1枚克氏针,将1根爱惜帮缝线固定于胫骨、股骨端克氏针上,屈伸膝关节检查缝线张力及长度变化,调整缝线至屈伸膝关节范围内张力均匀,无明显长度变化(< 5 mm),确定为肌腱等长性良好。在MCL胫骨止点中心用骨刀或摆锯制备20 cm × 16 mm × 8 mm的去皮质化骨槽,将移植物骨块嵌入骨槽处,用40~50 mm松质骨锚钉及穗型垫片固定;在股骨止点处于空心骨钻导引下制备3.5 cm深骨隧道,用Beath针将移植物腱性末端带入骨隧道,于膝关节屈曲30°,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将肌腱固定于骨隧道。伸膝及屈膝30°时行外翻应力试验,明确膝关节内侧稳定性恢复后,关闭切口。见图 2。
1.3 术后处理
术后膝关节弹力绷带包扎,并采用可调膝关节矫形支具固定。2 周内膝关节允许活动范围为0~30°,行下肢肌肉力量锻炼,并内推髌骨;2~4周膝关节活动范围达0~60°,可扶拐部分负重行走,并在限制角度内行屈膝锻炼;4~6周膝关节活动范围达0~90°,可完全负重,进行膝关节灵活性锻炼;1个月后全膝关节范围屈伸活动;6~12个月可适度参加轻体力活动;18个月后恢复运动、慢跑等活动。
1.4 疗效评价指标
术后1、3、6、12 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1次。采用Lysholm 评分、IKDC 2000 主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记录膝关节活动度。定期复查膝关节MRI。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术中发生同种异体跟腱骨块碎裂1例,重换跟腱重建MCL。术后1例切口未愈合,经植皮修复后愈合;余20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膝关节僵直、血管及神经损伤、膝关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9个月,平均 18.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外翻应力试验阴性20例,Ⅰ度阳性1例(切口Ⅰ期未愈合者)。患者膝关节活动除1例屈膝受限15°外,余均无伸、屈膝受限。患肢屈膝达105~130°,平均122°;伸膝达- 5~5°,平均- 0.6°。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为(87.5 ± 9.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86,P=0.000)。IKDC 2000主观评分为(88.4 ± 9.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07,P=0.000)。复查 MRI示移植物连续性良好。见图 3。
3 讨论
3.1 治疗方法的选择
MCL具有良好自愈能力,临床对轻度MCL损伤多采取保守治疗,但对于MCL完全断裂的严重损伤(内侧关节间隙开口> 10 mm),保守治疗后可能导致膝关节内侧不稳定,损害关节功能。对于此类严重损伤,特别是经保守治疗失败者,往往需手术治疗[5-10, 12]。
目前MCL损伤修复重建方法较多,可归纳为直接修复[5]及重建修复[6-9]两类。对于急性期损伤、MCL体部损伤可选择直接修复;MCL胫骨或股骨止点撕脱伤或多发韧带损伤导致内侧结构严重损伤时,缝合修复困难,宜选择重建修复[13]。本组患者均为Ⅱ、Ⅲ度MCL损伤,采用胫骨Inlay技术以同种异体跟腱重建MCL后,患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MRI复查示重建的MCL连续性良好。
有效固定是保证MCL重建成功的关键。肌腱固定强度与骨密度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在胫骨骨质较差的情况下采用挤压螺钉固定肌腱后,肌腱可能从骨道中脱出 [14-15]。胫骨Inlay技术是将同种异体肌腱骨块固定于胫骨端,以获得最佳解剖重建,胫骨端可达到骨-骨愈合,避免了上述问题。本组采用胫骨Inlay技术均达到解剖重建以及最佳肌腱固定,术后患者恢复了膝关节外翻稳定性。
3.2 肌腱的选择
MCL重建可选择自体肌腱及同种异体肌腱[6-9]。由于MCL解剖结构及功能的复杂性,传统自体腘绳肌腱转位加强或自体肌腱(包括半腱肌、股薄肌等)重建不能精确解剖重建MCL;此外,腘绳肌腱为膝关节内侧动力性稳定结构,切取后可能影响关节稳定性;更重要的是患者在MCL损伤时,可能合并半腱肌损伤。以上多种因素导致自体取材来源及强度不能保证[16]。同种异体肌腱来源丰富,且质量及强度较高,不破坏宿主正常结构,可弥补上述手术的不足[16]。所以本组均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MCL。
3.3 重建MCL等长位点
Feeley等[17]研究表明MCL的最佳等长位点在股骨及胫骨止点中线,股骨等长位点距离后髁约5 mm,胫骨等长位点距离胫骨平台约6 cm,该位点在鹅足后方。非等长重建会导致肌腱松动并逐渐失效。为保证等长重建,术中我们分别在MCL胫骨、股骨止点中心打入1枚克氏针,将1根爱惜帮缝线绕在克氏针上,屈伸膝关节检查缝线的张力及长度变化,调整缝线至屈伸膝关节范围内张力均匀,无明显长度变化(< 5 mm)。
3.4 并发症
本组术中制作移植肌腱时发生骨块碎裂1例。前期我们通过胫骨Inlay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时,亦发生胫骨骨块破裂。总结经验我们认为,骨块厚度应不小于5 mm,且骨块大小与胫骨骨槽匹配。若骨块大小超过骨槽,在固定骨块时可能出现骨块破裂。术后1 例发生胫骨端血肿造成皮肤延迟愈合,并造成术区感染,皮缘坏死,通过植皮修复后愈合。为避免该并发症发生,之后收治的患者均采取术区局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特别是胫骨端)处理。
综上述,采用胫骨Inlay技术以同种异体跟腱重建MCL可获得满意近期疗效。但本研究样本量小,随访时间较短,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随访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