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启朝, 崔浩杰, 张景华, 边朝辉, 苏振川, 张吉平, 邵文钗. 多点中心定位法在细小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4, 28(2): 241-243. doi: 10.7507/1002-1892.20140052 复制
手足部异物存留在手外科急诊中常见,但常因异物定位困难导致手术取出失败。有些异物X线片虽能显影,但较细小,取出困难;有些非金属异物X线片不显影,B超虽能确诊,但手术时不能应用,处理更棘手。有学者提出可应用显微镜[1-2],但应用显微镜前必须对异物进行准确定位。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手足部细小异物取出方法--多点中心定位法,并于2007年5 月-2012年3月应用该方法治疗78例手足部异物存留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1例,女27例;年龄7~69岁,平均32.5岁。患者均有异物刺入史。异物存留部位:手部48例,腕部6例,足部24例。异物类型:玻璃纤维57例,木刺11例,铁屑5例,竹刺2例,鱼刺2例,金属针头1例。受伤至就诊时间为30 min~16 d,平均2.6 d。主要临床表现为刺入部位异物感,有明显按压痛或活动性疼痛,无感染迹象。X线片检查示,除金属异物、鱼刺及较粗的玻璃纤维外,其余异物均不显影。B超检查示,除极细小玻璃纤维不显影外,其余异物均能显影。
1.2 多点中心定位法确定细小异物的位置范围
以原刺入点或患者所诉最痛点为中心,以大头针帽触压此点及其周围组织,并询问患者疼痛程度,定位并标记最痛点。再以最痛点为中心点,呈辐射状向周围触压皮肤,直至无触痛后,标记此点。在中心点周围标记出多个无触痛点,连接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该范围即为异物位置范围。见图 1。

1.3 手术方法
本组31例手指部采用指根神经阻滞麻醉,23例手掌及腕部采用腕部神经阻滞麻醉,24例足部采用踝部神经阻滞麻醉;止血带控制下手术。根据皮纹以及局部神经、血管走行,先切开多点中心定位法确定的半个圆,如为椭圆则以其长轴为直径取圆。再以直径长度为蒂宽,延长皮瓣,最多至皮瓣的长宽比为1∶1。此时切口为U形,整个异物范围均包括在内。在10倍显微镜下,于真皮下自U形顶点至基底部掀开皮瓣,仔细寻找异物。部分异物在皮瓣掀起过程中即可见,其中以圆心周围者居多。如皮瓣全部掀起仍未找到异物,则自圆心向周围削剪脂肪球(注意保护脂肪层内走行的静脉及皮神经)达浅筋膜、深筋膜。掀开深筋膜后,可见异物穿刺伤道颜色与周围组织有差异,新鲜伤(7 d内)呈红色或暗红色,陈旧伤呈暗灰色。在伤道及其周围组织由浅至深,逐层削剪脂肪或肌肉组织,直至找到异物。腱鞘内及关节内异物需分别切开部分腱鞘及关节囊后寻找。最后切口内置橡皮引流条后缝合关 闭。
1.4 术后处理
术后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 500 U,抗生素治疗3~5 d[3]。术后1~2 d拔除引流条,14 d拆线。
2 结果
本组异物均顺利完整取出;29例异物在掀起皮瓣过程中发现,其中真皮侧2例、皮下组织侧27例;29例在削剪脂肪球过程中发现;9例在切开深筋膜时发现;7例在削剪深筋膜下组织时发现;2例在腱鞘内发现;2例在关节内发现。本组手术时间3~22 min,平均6 min。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皮瓣无血运障碍,无感染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3年,平均9个月。切口局部及其远端肢体无感觉或运动障碍。见图 2。

3 讨论
异物刺入人体软组织后,患者自觉疼痛、不适,尤其是手足部感觉尤为明显,影响正常工作和行走。此外,异物刺入会致局部出血、血肿,甚至形成假性动脉瘤、感染等[4-5];如异物在体内存留时间较长还可能产生金属锈蚀、异物肉芽肿,甚至诱发肿瘤及异物迁移等继发损伤[5-7]。基于以上原因,体内异物应尽早取出。
较大异物进入体内,伤道较大,可用止血钳探及异物,也可钝性分离异物周围组织,将异物夹出。细小异物则相反,其伤道较小,不易发现,止血钳不能探及异物,盲目夹持软组织也不易夹取异物,如是易碎的玻璃纤维,更不能用止血钳夹持寻找。所以细小异物取出的关键在于准确定位[8-10]。对于金属异物,可在透视下切开以钳夹取出[11],或应用CT对金属异物进行立体定位法[12]、电磁铁辅助磁性金属异物取出法[13-14]或透视下针灸针定位取异物法[15]。对于非金属异物,临床常用B超进行诊断定位[16-17]或应用点状触痛法确定存留异物的大致部位,结合解剖位置选择合适切口[18]。上述方法均有其最佳适应证,但对于细小异物的取出难度均较大。为此,我们提出了多点中心定位细小异物取出法,该方法既解决了异物定位问题,也为细小异物取出提供了一个新理念--显微理念。
采用多点中心定位法具有微创优势:① 切开皮肤时,以确定的异物范围直径为蒂部宽度,最多切至圆形的远端切线位,掀起的皮瓣长宽比例≤1∶1;② 皮瓣在真皮下掀起时不带或仅携带少量脂肪组织;③ 在浅筋膜层寻找异物时,可提起皮瓣削剪脂肪,其间的浅静脉及皮神经不受损伤;④ 切开深筋膜后,如发现伤道,仅削剪伤道及其周围少量组织,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小,不会造成功能损害。
手术注意事项:① 患者刺伤当天就诊时,如X线片或B超检查未发现异物存留,不能行急诊手术,因为即便无异物存留,触压刺伤处患者也会自觉明显疼痛。应嘱患者48 h后就诊,如仍存在异物感,触压时疼痛,方可行异物取出术。② 肉眼可见的皮肤伤痕处以及患者自觉最痛点不一定是中心点,术者必须耐心测试比较寻找中心点。③ 手术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因异物细小,常规寻找不易发现,于显微镜下放大10倍视野易寻找异物;此外镜下组织结构清晰,易于辨认神经与血管,副损伤相对较小,缩短了手术时间。④ 手术必须在止血带下进行,术野出血会掩盖异物,增加寻找难度。⑤ 禁忌钝性分离,钝性分离会使定位的中心点移位,也可能折断细小异物,使异物不能完整取出。⑥ 患者刺伤当天就诊时,应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术后再次肌肉注射。⑦ 手掌部异物取出术中多采用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上臂上止血带,如果短时间内异物未取出,患者不能耐受束带痛苦时,需改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手足部异物存留在手外科急诊中常见,但常因异物定位困难导致手术取出失败。有些异物X线片虽能显影,但较细小,取出困难;有些非金属异物X线片不显影,B超虽能确诊,但手术时不能应用,处理更棘手。有学者提出可应用显微镜[1-2],但应用显微镜前必须对异物进行准确定位。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手足部细小异物取出方法--多点中心定位法,并于2007年5 月-2012年3月应用该方法治疗78例手足部异物存留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1例,女27例;年龄7~69岁,平均32.5岁。患者均有异物刺入史。异物存留部位:手部48例,腕部6例,足部24例。异物类型:玻璃纤维57例,木刺11例,铁屑5例,竹刺2例,鱼刺2例,金属针头1例。受伤至就诊时间为30 min~16 d,平均2.6 d。主要临床表现为刺入部位异物感,有明显按压痛或活动性疼痛,无感染迹象。X线片检查示,除金属异物、鱼刺及较粗的玻璃纤维外,其余异物均不显影。B超检查示,除极细小玻璃纤维不显影外,其余异物均能显影。
1.2 多点中心定位法确定细小异物的位置范围
以原刺入点或患者所诉最痛点为中心,以大头针帽触压此点及其周围组织,并询问患者疼痛程度,定位并标记最痛点。再以最痛点为中心点,呈辐射状向周围触压皮肤,直至无触痛后,标记此点。在中心点周围标记出多个无触痛点,连接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该范围即为异物位置范围。见图 1。

1.3 手术方法
本组31例手指部采用指根神经阻滞麻醉,23例手掌及腕部采用腕部神经阻滞麻醉,24例足部采用踝部神经阻滞麻醉;止血带控制下手术。根据皮纹以及局部神经、血管走行,先切开多点中心定位法确定的半个圆,如为椭圆则以其长轴为直径取圆。再以直径长度为蒂宽,延长皮瓣,最多至皮瓣的长宽比为1∶1。此时切口为U形,整个异物范围均包括在内。在10倍显微镜下,于真皮下自U形顶点至基底部掀开皮瓣,仔细寻找异物。部分异物在皮瓣掀起过程中即可见,其中以圆心周围者居多。如皮瓣全部掀起仍未找到异物,则自圆心向周围削剪脂肪球(注意保护脂肪层内走行的静脉及皮神经)达浅筋膜、深筋膜。掀开深筋膜后,可见异物穿刺伤道颜色与周围组织有差异,新鲜伤(7 d内)呈红色或暗红色,陈旧伤呈暗灰色。在伤道及其周围组织由浅至深,逐层削剪脂肪或肌肉组织,直至找到异物。腱鞘内及关节内异物需分别切开部分腱鞘及关节囊后寻找。最后切口内置橡皮引流条后缝合关 闭。
1.4 术后处理
术后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 500 U,抗生素治疗3~5 d[3]。术后1~2 d拔除引流条,14 d拆线。
2 结果
本组异物均顺利完整取出;29例异物在掀起皮瓣过程中发现,其中真皮侧2例、皮下组织侧27例;29例在削剪脂肪球过程中发现;9例在切开深筋膜时发现;7例在削剪深筋膜下组织时发现;2例在腱鞘内发现;2例在关节内发现。本组手术时间3~22 min,平均6 min。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皮瓣无血运障碍,无感染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3年,平均9个月。切口局部及其远端肢体无感觉或运动障碍。见图 2。

3 讨论
异物刺入人体软组织后,患者自觉疼痛、不适,尤其是手足部感觉尤为明显,影响正常工作和行走。此外,异物刺入会致局部出血、血肿,甚至形成假性动脉瘤、感染等[4-5];如异物在体内存留时间较长还可能产生金属锈蚀、异物肉芽肿,甚至诱发肿瘤及异物迁移等继发损伤[5-7]。基于以上原因,体内异物应尽早取出。
较大异物进入体内,伤道较大,可用止血钳探及异物,也可钝性分离异物周围组织,将异物夹出。细小异物则相反,其伤道较小,不易发现,止血钳不能探及异物,盲目夹持软组织也不易夹取异物,如是易碎的玻璃纤维,更不能用止血钳夹持寻找。所以细小异物取出的关键在于准确定位[8-10]。对于金属异物,可在透视下切开以钳夹取出[11],或应用CT对金属异物进行立体定位法[12]、电磁铁辅助磁性金属异物取出法[13-14]或透视下针灸针定位取异物法[15]。对于非金属异物,临床常用B超进行诊断定位[16-17]或应用点状触痛法确定存留异物的大致部位,结合解剖位置选择合适切口[18]。上述方法均有其最佳适应证,但对于细小异物的取出难度均较大。为此,我们提出了多点中心定位细小异物取出法,该方法既解决了异物定位问题,也为细小异物取出提供了一个新理念--显微理念。
采用多点中心定位法具有微创优势:① 切开皮肤时,以确定的异物范围直径为蒂部宽度,最多切至圆形的远端切线位,掀起的皮瓣长宽比例≤1∶1;② 皮瓣在真皮下掀起时不带或仅携带少量脂肪组织;③ 在浅筋膜层寻找异物时,可提起皮瓣削剪脂肪,其间的浅静脉及皮神经不受损伤;④ 切开深筋膜后,如发现伤道,仅削剪伤道及其周围少量组织,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小,不会造成功能损害。
手术注意事项:① 患者刺伤当天就诊时,如X线片或B超检查未发现异物存留,不能行急诊手术,因为即便无异物存留,触压刺伤处患者也会自觉明显疼痛。应嘱患者48 h后就诊,如仍存在异物感,触压时疼痛,方可行异物取出术。② 肉眼可见的皮肤伤痕处以及患者自觉最痛点不一定是中心点,术者必须耐心测试比较寻找中心点。③ 手术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因异物细小,常规寻找不易发现,于显微镜下放大10倍视野易寻找异物;此外镜下组织结构清晰,易于辨认神经与血管,副损伤相对较小,缩短了手术时间。④ 手术必须在止血带下进行,术野出血会掩盖异物,增加寻找难度。⑤ 禁忌钝性分离,钝性分离会使定位的中心点移位,也可能折断细小异物,使异物不能完整取出。⑥ 患者刺伤当天就诊时,应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术后再次肌肉注射。⑦ 手掌部异物取出术中多采用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上臂上止血带,如果短时间内异物未取出,患者不能耐受束带痛苦时,需改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