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殷渠东, 孙振中, 顾三军, 包岳丰, 韦旭明, 宋升. 骨搬运与骨短缩-延长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比较.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4, 28(7): 818-822. doi: 10.7507/1002-1892.20140182 复制
严重创伤和慢性感染等造成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临床常见,处理较棘手,易致患肢残疾甚至截肢,利用 Ilizarov技术行骨搬运或骨短缩-延长是较理想治疗方法[1-4]。传统常先采用皮瓣修复创面,然后二期行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5-11];近来,采用无需皮瓣修复的骨短缩-延长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报道逐渐增多[11-18]。目前尚罕见这两种方法疗效的比较研究。现回顾分析并总结我院采用Ilizarov技术行骨搬运或骨短缩-延长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其疗效。报告如 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纳入标准
① 胫骨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② 年龄15~70岁;③ 利用Ilizarov技术并配合治疗者;④ 临床资料完整。2004年1月-2012年5月,共35例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其中31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行皮瓣修复创面后骨搬运治疗18例(A组),行骨短缩-延长治疗13例(B组)。
1.2 一般资料
A组:男11例,女7例;年龄16~67岁,平均38.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压砸或撞击伤11例,爆炸伤1例。均为开放性胫骨骨折、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其中3例合并感染。按Gustilo分型:ⅢA型4例,ⅢB型10例,ⅢC型4例。骨缺损位于胫骨上段1例,中段6例,下段11例;骨缺损长度4~11 cm,平均6.7 cm。软组织缺损范围3 cm × 3 cm~18 cm × 14 cm。伴踝足畸形6例。受伤至首次手术时间2~16 h,平均4 h。
B组:男8例,女5例;年龄18~65岁,平均39.3岁。外伤致开放性胫骨骨折、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10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5例,压砸或撞击伤3 例,爆炸伤2例;按Gustilo分型:ⅢA型1例,ⅢB型3 例,ⅢC型6例。慢性感染所致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3例。骨缺损位于胫骨上段1例,中段5例,下段7 例;骨缺损长度4.5~9.0 cm,平均6.3 cm。软组织缺损范围4 cm × 3 cm~21 cm × 16 cm。伴腓骨骨折10例,踝 足畸形5例。受伤至首次手术时间2~17 h,平均4 h。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骨缺损部位、骨和软组织缺损范围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3 手术方法
A组:入院后行外支架固定骨折,15例无感染者先行皮瓣修复创面,待创面愈合后二期行骨搬运术;3 例有感染者先行病灶清除和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或灌洗引流治疗,待感染控制后二期行皮瓣修复创面,创面愈合后再行骨搬运术。修复创面采用的皮瓣包括:局部皮瓣2例,腓肠神经血管皮瓣2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例,交腿皮瓣5例,游离皮瓣8例;皮瓣切取范围4 cm × 3 cm~19 cm × 15 cm。骨搬运术在胫骨近、远端关节侧和中间穿针后安装Ilizarov外支架,然后在胫骨干骺端采取微创方法截骨。伴踝足畸形者同时穿针逐渐矫正畸形,若骨缺损端需要清理则同时清理。
B组:本组13例患者因创面皮瓣修复困难(11例)和皮瓣修复失败(2例),采用骨短缩-延长治疗。其中,一期行骨短缩和截骨延长治疗7例,分期行骨短缩和截骨延长治疗6例(包括合并感染3例,待感染控制和创面愈合后再行截骨延长)。伴腓骨骨折者在骨折处截骨,余另行腓骨截骨。伴踝足畸形者同时穿针逐渐矫正。骨短缩术中首次短缩不超过4 cm,术后若骨缺损端仍外露,在术后第3天开始按每次1 mm、3~4 次 / d继续短缩肢体,直至骨缺损端无外露、创面可自然愈合或游离植皮愈合。截骨延长方法与骨搬运相同,截骨术后第7天开始按1 mm/d、分6次行骨延长。
1.4 术后处理
密切观察肢体的血管、神经、肌肉反应,若出现明显疼痛或足趾麻木或血运障碍,立即停止骨短缩或延长,直至足趾感觉和血运恢复,第2天继续骨短缩或延长。患肢每4周摄X线片了解骨短缩和延长情况,通过直接测量肢体或在X线片上测量确定肢体长度;创面闭合或断端骨靠拢后停止骨短缩,达到预计长度后停止骨延长。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主、被动屈伸膝、踝及趾间关节。骨缺损两端接触后观察2个月,若断端无明显骨痂生长则行植骨术。延长期和矿化初期部分负重功能锻炼,矿化后期逐渐增加负重至弃拐行走。当X线片示短缩端新生骨痂骨坚实且骨化好、骨折愈合后和延长段牵张骨矿化基本成熟,且患肢能完全负重后去除外固定架。
1.5 疗效评价指标
根据Paley等[17]的评定方法分别评价两组骨延长端和骨缺损端的骨愈合情况及患肢踝、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针道松动、感染、神经损伤、血管危象、下肢不等长(相差2.5 cm以上)等。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截骨延长段切口均Ⅰ期愈合。A组皮瓣均成活,创面均Ⅱ期愈合;B组创面Ⅰ期愈合1例,延期愈合3例,Ⅱ期愈合9例。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5年,平均2.4年。两组均无永久性神经损伤、腓骨截骨处疼痛和血管危象等发生。A组发生针道松动或针道感染15例,B组发生针道松动或针道感染10例、患肢不等长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5)。两组骨延长端均自然愈合,骨愈合分级均获优,A组愈合时间(251 ± 39) d,愈合指数(4.26 ± 0.19) d/mm;B组愈合时间(239 ± 45)d,愈合指数(4.13 ± 0.19)d/mm;两组愈合时间和愈合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00,P=0.430;t=1.775,P=0.086)。骨缺损端A组自然愈合12例,二次清理或加植骨后愈合6例,愈合时间(341 ± 55)d,骨愈合获优17例、良1例;B组自然愈合11例,二次清理或加植骨后愈合2例,愈合时间(295 ± 62)d,骨愈合获优12例、良1例;两组骨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5,P=0.036),骨愈合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693,P=0.091)。末次随访时患肢功能恢复:A组优7例、良6例、可5例,B组优3例、良6例、可4 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660,P=0.509)。见图 1、2。

3 讨论
3.1 骨延长端骨愈合
1965年Ilizarov提出“张力-应力法则”生物学理论,并研制出系列环形外固定支架应用于临床[1, 3-4]。Ilizarov骨搬运或骨短缩-延长技术遵循“牵张性骨再生”的生物学原理,即通过持续、稳定、缓慢牵张下,刺激自身局部组织细胞分裂、再生[1, 10]。通过骨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截骨端间隙将由再生的新骨修复,再生骨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粗细最终与原骨完全一致。由于是在干骺端截骨,该部位血供及松质骨丰富,所以新骨形成较快。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应用和发展,目前Ilizarov技术已成为治疗长段骨缺损最常用方法。研究表明,骨延长端骨愈合指数一般在3.5~9.0 d/mm,与年龄、病理特点、截骨位置、延长速度和延长总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4-5, 7-9, 18-19]。本研究均在胫骨近端截骨,愈合指数A组(4.26 ± 0.19)d/mm,B组(4.13 ± 0.19) d/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 骨缺损端骨愈合
骨缺损端由于无法及时靠拢,具有成骨潜能的间质细胞向缺损区生长移行的速度慢于周围结缔组织,骨缺损迅速被来自周围的结缔组织所充填。骨缺损间隙存在纤维结缔组织,将影响骨缺损的骨愈合,是导致骨不连的病理基础,而且时间越长,骨缺损端的成骨活性越低,愈合可能性也越低。因此,骨缺损端的骨愈合时间与靠拢时间或靠拢速度有较大关系。骨短缩-延长术可以一次性骨短缩3~4 cm,术后第3天便可按3~4 mm/d速度短缩[11-17, 20],3 周左右可完成6~7 cm骨缺损的短缩靠拢。相反,骨搬运则需要2~3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同样长度骨缺损的靠拢。此外,骨缺损后无论是骨搬运或是骨短缩-延长,均可见两骨断端靠拢时一侧相对较尖细和两端不平行问题,即存在部分间隙,间隙较大者常需再次清理或加植骨术才能获得骨愈合。即使本研究中两组骨缺损断端均需要二期清理或加植骨术,但骨短缩-延长靠拢较早,靠拢后不愈合问题出现时间较早,可更早开展二期清理或加植骨术,故骨愈合完成更快。其次,我们早期在利用 Ilizarov技术行骨搬运修复肢体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时,由于经验较少,较尖细的骨缺损断端常切除不够,导致靠拢时两端不吻合而有较大间隙;而后期开展的骨短缩-延长术中一般将较尖细的骨缺损端切除较多,靠拢时两端吻合度较好,所以间隙较小,骨缺损端基本无需再次清理植骨,基本都能顺利愈合,这也是造成两组骨缺损端愈合时间有显著差异的另一原因。虽然均为Ilizarov技术,但骨短缩-延长采用桥接骨和软组织、而不是重建方法恢复患肢功能,将较为复杂的肢体结构重建转化成相对较为简单的肢体轴向延长,因此多数学者认为骨短缩-延长较骨搬运治疗时间短、愈合快、骨缺损端较少需行二期清理加植骨术[15-17, 20]。本研究A组需二期清理或加植骨6 例,愈合时间为(341 ± 55) d,B组需二期清理或加植骨2 例,愈合时间(295 ± 62) d,B组骨缺损端愈合时间优于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上述观点相似。
3.3 邻近关节功能恢复
外支架针靠近关节,活动时会引起邻近关节疼痛,因疼痛而长期不活动会导致肌肉挛缩与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骨短缩-延长虽更容易使创面闭合而避免了皮瓣修复创面需要,但短缩后肌腱变得松弛,易发生足下垂。王序全等[18]研究发现,随着外支架骨延长幅度的增加,外支架针和皮肤肌腱承受张力增加,邻近关节活动度逐渐降低。Hosalkar等[21]对5例先天性股骨短缩患者行Ilizarov外固定架骨延长,1年后拆架,所有患者出现关节僵硬。研究发现,肢体延长时关节载荷传导紊乱会引起邻近关节内压力异常增高[21-23]。Nakamura等[24]认为,胫骨延长率超过15%时,随着跨越关节的肌(腱)组织张力持续增加,绝大多数会发生足下垂;当延长率> 30%,将出现延长骨关节畸形、关节脱位和关节软骨损害或关节软骨退变等骨关节炎样改变;肌肉等软组织在延长时,轴向挤压关节致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内压力增高是造成关节功能障碍的直接原因。我们体会是,若术前已有足下垂畸形,在行Ilizarov技术同时行足踝部穿针矫正,可矫正或避免进一步足下垂畸形。本研究两组中也存在因穿针过于靠近关节、张力过高和疼痛导致外支架术后邻近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现象,邻近关节功能恢复主要取决于是否及时指导患者正确功能锻炼、穿针不要过于靠近关节和是否采取足部穿针矫正已有踝关节畸形等因 素。既往研究表明,胫骨和软组织缺损患肢的功能恢复和并发症情况主要与软组织损伤和合并关节损伤程度有关,而与愈合时间无关[18-19]。本研究两组患肢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文献报道一致[5-8, 11-17, 20]。
3.4 并发症
针道感染和针道松动是外支架固定术最常见并发症[1, 4, 25],但程度多较轻,一般不影响最终效果。肢体不等长、永久性神经及血管副损伤、血管危象、再骨折和延长段感染等并发症较少见。本研究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文献报道两种方法并发症无明显差异一致[5-8, 11-17, 20]。
综上述,利用Ilizarov技术行骨搬运或骨短缩-延长均可有效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尽管二者适应证不同,但疗效相近,而骨短缩-延长的骨缺损端愈合时间较快,优于骨搬运。
严重创伤和慢性感染等造成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临床常见,处理较棘手,易致患肢残疾甚至截肢,利用 Ilizarov技术行骨搬运或骨短缩-延长是较理想治疗方法[1-4]。传统常先采用皮瓣修复创面,然后二期行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5-11];近来,采用无需皮瓣修复的骨短缩-延长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报道逐渐增多[11-18]。目前尚罕见这两种方法疗效的比较研究。现回顾分析并总结我院采用Ilizarov技术行骨搬运或骨短缩-延长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其疗效。报告如 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纳入标准
① 胫骨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② 年龄15~70岁;③ 利用Ilizarov技术并配合治疗者;④ 临床资料完整。2004年1月-2012年5月,共35例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其中31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行皮瓣修复创面后骨搬运治疗18例(A组),行骨短缩-延长治疗13例(B组)。
1.2 一般资料
A组:男11例,女7例;年龄16~67岁,平均38.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压砸或撞击伤11例,爆炸伤1例。均为开放性胫骨骨折、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其中3例合并感染。按Gustilo分型:ⅢA型4例,ⅢB型10例,ⅢC型4例。骨缺损位于胫骨上段1例,中段6例,下段11例;骨缺损长度4~11 cm,平均6.7 cm。软组织缺损范围3 cm × 3 cm~18 cm × 14 cm。伴踝足畸形6例。受伤至首次手术时间2~16 h,平均4 h。
B组:男8例,女5例;年龄18~65岁,平均39.3岁。外伤致开放性胫骨骨折、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10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5例,压砸或撞击伤3 例,爆炸伤2例;按Gustilo分型:ⅢA型1例,ⅢB型3 例,ⅢC型6例。慢性感染所致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3例。骨缺损位于胫骨上段1例,中段5例,下段7 例;骨缺损长度4.5~9.0 cm,平均6.3 cm。软组织缺损范围4 cm × 3 cm~21 cm × 16 cm。伴腓骨骨折10例,踝 足畸形5例。受伤至首次手术时间2~17 h,平均4 h。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骨缺损部位、骨和软组织缺损范围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3 手术方法
A组:入院后行外支架固定骨折,15例无感染者先行皮瓣修复创面,待创面愈合后二期行骨搬运术;3 例有感染者先行病灶清除和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或灌洗引流治疗,待感染控制后二期行皮瓣修复创面,创面愈合后再行骨搬运术。修复创面采用的皮瓣包括:局部皮瓣2例,腓肠神经血管皮瓣2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例,交腿皮瓣5例,游离皮瓣8例;皮瓣切取范围4 cm × 3 cm~19 cm × 15 cm。骨搬运术在胫骨近、远端关节侧和中间穿针后安装Ilizarov外支架,然后在胫骨干骺端采取微创方法截骨。伴踝足畸形者同时穿针逐渐矫正畸形,若骨缺损端需要清理则同时清理。
B组:本组13例患者因创面皮瓣修复困难(11例)和皮瓣修复失败(2例),采用骨短缩-延长治疗。其中,一期行骨短缩和截骨延长治疗7例,分期行骨短缩和截骨延长治疗6例(包括合并感染3例,待感染控制和创面愈合后再行截骨延长)。伴腓骨骨折者在骨折处截骨,余另行腓骨截骨。伴踝足畸形者同时穿针逐渐矫正。骨短缩术中首次短缩不超过4 cm,术后若骨缺损端仍外露,在术后第3天开始按每次1 mm、3~4 次 / d继续短缩肢体,直至骨缺损端无外露、创面可自然愈合或游离植皮愈合。截骨延长方法与骨搬运相同,截骨术后第7天开始按1 mm/d、分6次行骨延长。
1.4 术后处理
密切观察肢体的血管、神经、肌肉反应,若出现明显疼痛或足趾麻木或血运障碍,立即停止骨短缩或延长,直至足趾感觉和血运恢复,第2天继续骨短缩或延长。患肢每4周摄X线片了解骨短缩和延长情况,通过直接测量肢体或在X线片上测量确定肢体长度;创面闭合或断端骨靠拢后停止骨短缩,达到预计长度后停止骨延长。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主、被动屈伸膝、踝及趾间关节。骨缺损两端接触后观察2个月,若断端无明显骨痂生长则行植骨术。延长期和矿化初期部分负重功能锻炼,矿化后期逐渐增加负重至弃拐行走。当X线片示短缩端新生骨痂骨坚实且骨化好、骨折愈合后和延长段牵张骨矿化基本成熟,且患肢能完全负重后去除外固定架。
1.5 疗效评价指标
根据Paley等[17]的评定方法分别评价两组骨延长端和骨缺损端的骨愈合情况及患肢踝、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针道松动、感染、神经损伤、血管危象、下肢不等长(相差2.5 cm以上)等。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截骨延长段切口均Ⅰ期愈合。A组皮瓣均成活,创面均Ⅱ期愈合;B组创面Ⅰ期愈合1例,延期愈合3例,Ⅱ期愈合9例。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5年,平均2.4年。两组均无永久性神经损伤、腓骨截骨处疼痛和血管危象等发生。A组发生针道松动或针道感染15例,B组发生针道松动或针道感染10例、患肢不等长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5)。两组骨延长端均自然愈合,骨愈合分级均获优,A组愈合时间(251 ± 39) d,愈合指数(4.26 ± 0.19) d/mm;B组愈合时间(239 ± 45)d,愈合指数(4.13 ± 0.19)d/mm;两组愈合时间和愈合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00,P=0.430;t=1.775,P=0.086)。骨缺损端A组自然愈合12例,二次清理或加植骨后愈合6例,愈合时间(341 ± 55)d,骨愈合获优17例、良1例;B组自然愈合11例,二次清理或加植骨后愈合2例,愈合时间(295 ± 62)d,骨愈合获优12例、良1例;两组骨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5,P=0.036),骨愈合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693,P=0.091)。末次随访时患肢功能恢复:A组优7例、良6例、可5例,B组优3例、良6例、可4 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660,P=0.509)。见图 1、2。

3 讨论
3.1 骨延长端骨愈合
1965年Ilizarov提出“张力-应力法则”生物学理论,并研制出系列环形外固定支架应用于临床[1, 3-4]。Ilizarov骨搬运或骨短缩-延长技术遵循“牵张性骨再生”的生物学原理,即通过持续、稳定、缓慢牵张下,刺激自身局部组织细胞分裂、再生[1, 10]。通过骨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截骨端间隙将由再生的新骨修复,再生骨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粗细最终与原骨完全一致。由于是在干骺端截骨,该部位血供及松质骨丰富,所以新骨形成较快。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应用和发展,目前Ilizarov技术已成为治疗长段骨缺损最常用方法。研究表明,骨延长端骨愈合指数一般在3.5~9.0 d/mm,与年龄、病理特点、截骨位置、延长速度和延长总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4-5, 7-9, 18-19]。本研究均在胫骨近端截骨,愈合指数A组(4.26 ± 0.19)d/mm,B组(4.13 ± 0.19) d/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 骨缺损端骨愈合
骨缺损端由于无法及时靠拢,具有成骨潜能的间质细胞向缺损区生长移行的速度慢于周围结缔组织,骨缺损迅速被来自周围的结缔组织所充填。骨缺损间隙存在纤维结缔组织,将影响骨缺损的骨愈合,是导致骨不连的病理基础,而且时间越长,骨缺损端的成骨活性越低,愈合可能性也越低。因此,骨缺损端的骨愈合时间与靠拢时间或靠拢速度有较大关系。骨短缩-延长术可以一次性骨短缩3~4 cm,术后第3天便可按3~4 mm/d速度短缩[11-17, 20],3 周左右可完成6~7 cm骨缺损的短缩靠拢。相反,骨搬运则需要2~3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同样长度骨缺损的靠拢。此外,骨缺损后无论是骨搬运或是骨短缩-延长,均可见两骨断端靠拢时一侧相对较尖细和两端不平行问题,即存在部分间隙,间隙较大者常需再次清理或加植骨术才能获得骨愈合。即使本研究中两组骨缺损断端均需要二期清理或加植骨术,但骨短缩-延长靠拢较早,靠拢后不愈合问题出现时间较早,可更早开展二期清理或加植骨术,故骨愈合完成更快。其次,我们早期在利用 Ilizarov技术行骨搬运修复肢体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时,由于经验较少,较尖细的骨缺损断端常切除不够,导致靠拢时两端不吻合而有较大间隙;而后期开展的骨短缩-延长术中一般将较尖细的骨缺损端切除较多,靠拢时两端吻合度较好,所以间隙较小,骨缺损端基本无需再次清理植骨,基本都能顺利愈合,这也是造成两组骨缺损端愈合时间有显著差异的另一原因。虽然均为Ilizarov技术,但骨短缩-延长采用桥接骨和软组织、而不是重建方法恢复患肢功能,将较为复杂的肢体结构重建转化成相对较为简单的肢体轴向延长,因此多数学者认为骨短缩-延长较骨搬运治疗时间短、愈合快、骨缺损端较少需行二期清理加植骨术[15-17, 20]。本研究A组需二期清理或加植骨6 例,愈合时间为(341 ± 55) d,B组需二期清理或加植骨2 例,愈合时间(295 ± 62) d,B组骨缺损端愈合时间优于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上述观点相似。
3.3 邻近关节功能恢复
外支架针靠近关节,活动时会引起邻近关节疼痛,因疼痛而长期不活动会导致肌肉挛缩与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骨短缩-延长虽更容易使创面闭合而避免了皮瓣修复创面需要,但短缩后肌腱变得松弛,易发生足下垂。王序全等[18]研究发现,随着外支架骨延长幅度的增加,外支架针和皮肤肌腱承受张力增加,邻近关节活动度逐渐降低。Hosalkar等[21]对5例先天性股骨短缩患者行Ilizarov外固定架骨延长,1年后拆架,所有患者出现关节僵硬。研究发现,肢体延长时关节载荷传导紊乱会引起邻近关节内压力异常增高[21-23]。Nakamura等[24]认为,胫骨延长率超过15%时,随着跨越关节的肌(腱)组织张力持续增加,绝大多数会发生足下垂;当延长率> 30%,将出现延长骨关节畸形、关节脱位和关节软骨损害或关节软骨退变等骨关节炎样改变;肌肉等软组织在延长时,轴向挤压关节致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内压力增高是造成关节功能障碍的直接原因。我们体会是,若术前已有足下垂畸形,在行Ilizarov技术同时行足踝部穿针矫正,可矫正或避免进一步足下垂畸形。本研究两组中也存在因穿针过于靠近关节、张力过高和疼痛导致外支架术后邻近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现象,邻近关节功能恢复主要取决于是否及时指导患者正确功能锻炼、穿针不要过于靠近关节和是否采取足部穿针矫正已有踝关节畸形等因 素。既往研究表明,胫骨和软组织缺损患肢的功能恢复和并发症情况主要与软组织损伤和合并关节损伤程度有关,而与愈合时间无关[18-19]。本研究两组患肢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文献报道一致[5-8, 11-17, 20]。
3.4 并发症
针道感染和针道松动是外支架固定术最常见并发症[1, 4, 25],但程度多较轻,一般不影响最终效果。肢体不等长、永久性神经及血管副损伤、血管危象、再骨折和延长段感染等并发症较少见。本研究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文献报道两种方法并发症无明显差异一致[5-8, 11-17, 20]。
综上述,利用Ilizarov技术行骨搬运或骨短缩-延长均可有效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尽管二者适应证不同,但疗效相近,而骨短缩-延长的骨缺损端愈合时间较快,优于骨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