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杨勇, 蔡志明, 陈山林, 李忠哲, 田光磊. 背侧腕骨间韧带关节囊固定术治疗陈旧性静态型舟月分离.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4, 28(10): 1189-1193. doi: 10.7507/1002-1892.20140258 复制
舟月分离是最常见的腕关节不稳定[1],也是导致腕关节炎的主要病因[2-3]。舟月分离分为动态型和静态型,动态型表现为舟月间隙处压痛和舟骨挤压移位试验阳性,但常规影像学检查无异常[4]。静态型主要表现为X线片上腕关节舟月间隙增大和舟骨屈曲,通过标准后前位和侧位X线片检查可明确诊断[3]。陈旧性静态型舟月分离患者的舟月骨间韧带通常完全损伤,并伴次要稳定结构不全损伤或拉伸[5-8]。临床治疗该类型损伤的术式较多,包括局限性腕关节融合[9]、关节囊固定术[6, 10]、肌腱固定术[7-8, 11]、近排腕骨切除术[12]和骨-韧带-骨重建术[13]。其中,关节囊固定术是常用术式,但因关节囊瓣跨越了桡腕关节,会影响腕关节屈曲功能[10],且该术式不能直接减小舟月间隙。为解决上述问题,Moran等[14]和Szabo等[15]设计了背侧腕骨间韧带关节囊固定术(dorsal intercarpal ligament capsulodesis,DILC)重建舟月骨间韧带,因该术式避免了对桡腕关节的影响,被认为是一种理想术式。但有研究发现DILC术后腕骨排列紊乱仍会加剧[16-17]。为此,我们回顾分析了2008年1月-2011年1月接受DILC治疗的12例陈旧性静态型舟月分离患者临床资料,从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分析DILC术后舟月分离复发情况及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女2例;年龄20~66岁,平均42岁。左侧2例,右侧10例。患者均为跌倒时手部撑地致腕关节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3~19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均符合静态型舟月分离表现:后前位X线片上测量舟月间隙>3 mm,侧位X线片上测量舟月角>60°,并伴腕关节疼痛和功能受限。术前患侧手部握力为(25.4±8.2)kg,达健侧的64%±23%;腕关节屈曲活动度为(56.7±11.5)°、背伸为(52.0±15.2)°,分别达健侧的76%±18%、69%±23%;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3±1.4)分,肩臂手功能障碍(DASH)评分为(39.5±7.4)分。术前9例行MRI检查,2例行腕关节镜检查,1例同时行MRI及腕关节镜检查,提示舟月骨间韧带损伤;按照Garcia-Elias分期标准[8]均为4期,即舟月骨间韧带完全损伤,容易复位。8例伴背侧插入节段不稳定,即桡月角>15°。本组均排除伴月三角骨间韧带损伤、三角软骨复合体损伤、腕中关节损伤或关节炎表现患者。
1.2 手术方法
患者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上止血带后手术。以舟月间隙为中心,取腕背侧长6 cm纵切口,部分切开第3伸肌间室,牵开伸肌腱,暴露腕背关节囊。采用Berger韧带分离技术[18],在背侧桡腕韧带和背侧腕骨间韧带间切开并掀起关节囊瓣,暴露舟月间隙。取2枚1.2mm克氏针,分别从背侧植入舟骨和月骨作为操纵杆进行复位。当舟月间关系恢复正常后,将3~4枚1.2mm克氏针经皮分别固定舟月关节、舟头关节、月三角关节和/或三角钩关节。固定完毕后,拔出辅助复位的克氏针。保留背侧腕骨间韧带在三角骨的止点,从近端游离该韧带,并向近端移位至舟月间隙。在舟骨近极背侧和月骨背侧极分别作一纵形骨槽,将微型缝合骨锚(Depuy Mitek公司,美国)植入骨槽。利用骨锚上2-0缝线将背侧腕骨间韧带以最大张力固定于舟月间隙背侧。
1.3 术后处理
术后拇人字石膏托固定2周,拆线后改为前臂管型石膏继续固定6周;术后8周拔除克氏针,拔针后开始进行活动度和力量康复训练;6个月内避免身体接触性运动。
1.4 疗效评定指标
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患侧手部握力和腕关节活动度,并与健侧进行比较;采用VAS评分及DASH评分评价手部疼痛程度、功能改善和患者满意度。术前、拔针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舟月间隙、舟月角、桡月角、头月角和腕高比。舟月间隙于舟骨近端关节面中点处测量[19];舟月角为舟骨轴线(舟骨近端和远端掌侧极的切线)与月骨轴线(月骨掌侧极和背侧极连线的垂线)的夹角;桡月角为桡骨轴线与月骨轴线的夹角;头月角为头骨轴线(头状骨近端头部凸面的中心与远端关节面中心的连线)与月骨轴线的夹角[20-21];腕高比为腕关节高度与头状骨高度的比值[2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X线片测量指标各时间点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4个月,平均15.9个月。X线片示,术中患者腕骨排列异常均获完全纠正,但拔针后1个月7例(58%)患者舟月分离复发。术前、拔针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舟月间隙、舟月角、桡月角、头月角及腕高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为(1.7±1.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01,P=0.000);DASH评分降至(8.1±8.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44,P=0.000)。腕关节屈曲活动度为(46.8±7.2)°、背伸为(42.0±9.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7,P=0.014;t=2.636,P=0.023);分别达健侧的62%±11%和56%±14%。患侧手部握力为(32.7±9.6)kg,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6,P=0.005),达健侧的83%±30%。患者详细评价结果见表 2。本组1例舟月分离复发患者术后腕部疼痛加重,术后4.5个月出现桡腕关节炎早期改变,术后5个月行舟骨切除和四角融合术,术后症状改善(图 1)。


ⓐ术前ⓑ拔针后1个月舟月分离复发ⓒ术后4.5个月出现桡腕关节炎早期改变ⓓ行舟骨切除、四角融合术后8个月
Figure1.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of a 57-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chronic static scapholunate dissociation at right side caused by fallingⓐBefore operation ⓑScapholunate dissociation recurred at 1 month after Kirschner wire removal ⓒEarly osteoarthritis changes occurred at 4.5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t 8 months after scaphoid removal and four corner fusion
3 讨论
目前,临床认为DILC具有以下优点:①避免了Blatt关节囊固定术造成的桡腕关节栓系作用,减少了对腕关节活动度的影响;②背侧腕骨间韧带移位至舟月间隙后,能够维持复位后的舟月间隙;③移位的背侧腕骨间韧带方向改变后,对舟骨远端具有一定悬吊作用,可防止舟骨屈曲和旋前。本组我们对该术式进行了改良,即在韧带移位前仅少量剥离背侧腕骨间韧带在腕骨上的止点,将背侧腕骨间韧带的非止点部分充分游离后,向近端移位至舟月间隙,在舟骨近极背侧和月骨背侧极作骨槽,并分别植入缝合骨锚对移位后的背侧腕骨间韧带进行固定。这样对重建的舟月骨间韧带背侧部固定作用更直接,理论上能更好维持复位后舟月间隙。
然而,DILC治疗陈旧性舟月分离的疗效仍存在争议。Gajendran等[16]对接受DILC的15例患者(16腕)进行了长达平均86个月的随访,发现患者腕关节屈曲活动度平均达50°、背伸达55°;舟月间隙在术后25个月平均为2.7mm,而86个月时增加至平均3.5mm,DASH评分为平均19分,按照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获优6腕、良3腕、可5腕、差2腕,并且有8例腕关节出现退行性改变。Moran等[17]随访了29例陈旧性舟月分离患者,其中14例行DILC,15例行3-韧带腱固定术;经平均3年随访,DILC组患者术后腕关节屈曲活动度平均达44°、背伸达49°,舟月间隙4.5mm;而3-韧带腱固定组术后腕关节屈曲活动度平均达40°、背伸43°,舟月间隙4.3 mm。
本组X线片检查示,7例(58%)患者在拔针后1个月舟月间隙即恢复至术前水平,舟月角、桡月角、头月角及腕高比也均在短期内恢复至术前水平,表明DILC不能有效维持复位后的舟月关系,易导致舟月分离复发。尽管如此,和既往临床研究结果[14-17, 19]相似,本组患者术后DASH评分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仍获明显改善。仅1例患者舟月分离复发伴腕关节疼痛症状加剧,X线片检查见桡腕关节出现早期退行性改变;该患者最终行舟骨切除及四角融合术,术后腕关节疼痛缓解,功能改善。但由于本组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为回顾性研究,缺少对照,为了明确陈旧性舟月分离理想的软组织重建术式,还需进一步行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
舟月分离是最常见的腕关节不稳定[1],也是导致腕关节炎的主要病因[2-3]。舟月分离分为动态型和静态型,动态型表现为舟月间隙处压痛和舟骨挤压移位试验阳性,但常规影像学检查无异常[4]。静态型主要表现为X线片上腕关节舟月间隙增大和舟骨屈曲,通过标准后前位和侧位X线片检查可明确诊断[3]。陈旧性静态型舟月分离患者的舟月骨间韧带通常完全损伤,并伴次要稳定结构不全损伤或拉伸[5-8]。临床治疗该类型损伤的术式较多,包括局限性腕关节融合[9]、关节囊固定术[6, 10]、肌腱固定术[7-8, 11]、近排腕骨切除术[12]和骨-韧带-骨重建术[13]。其中,关节囊固定术是常用术式,但因关节囊瓣跨越了桡腕关节,会影响腕关节屈曲功能[10],且该术式不能直接减小舟月间隙。为解决上述问题,Moran等[14]和Szabo等[15]设计了背侧腕骨间韧带关节囊固定术(dorsal intercarpal ligament capsulodesis,DILC)重建舟月骨间韧带,因该术式避免了对桡腕关节的影响,被认为是一种理想术式。但有研究发现DILC术后腕骨排列紊乱仍会加剧[16-17]。为此,我们回顾分析了2008年1月-2011年1月接受DILC治疗的12例陈旧性静态型舟月分离患者临床资料,从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分析DILC术后舟月分离复发情况及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女2例;年龄20~66岁,平均42岁。左侧2例,右侧10例。患者均为跌倒时手部撑地致腕关节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3~19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均符合静态型舟月分离表现:后前位X线片上测量舟月间隙>3 mm,侧位X线片上测量舟月角>60°,并伴腕关节疼痛和功能受限。术前患侧手部握力为(25.4±8.2)kg,达健侧的64%±23%;腕关节屈曲活动度为(56.7±11.5)°、背伸为(52.0±15.2)°,分别达健侧的76%±18%、69%±23%;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3±1.4)分,肩臂手功能障碍(DASH)评分为(39.5±7.4)分。术前9例行MRI检查,2例行腕关节镜检查,1例同时行MRI及腕关节镜检查,提示舟月骨间韧带损伤;按照Garcia-Elias分期标准[8]均为4期,即舟月骨间韧带完全损伤,容易复位。8例伴背侧插入节段不稳定,即桡月角>15°。本组均排除伴月三角骨间韧带损伤、三角软骨复合体损伤、腕中关节损伤或关节炎表现患者。
1.2 手术方法
患者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上止血带后手术。以舟月间隙为中心,取腕背侧长6 cm纵切口,部分切开第3伸肌间室,牵开伸肌腱,暴露腕背关节囊。采用Berger韧带分离技术[18],在背侧桡腕韧带和背侧腕骨间韧带间切开并掀起关节囊瓣,暴露舟月间隙。取2枚1.2mm克氏针,分别从背侧植入舟骨和月骨作为操纵杆进行复位。当舟月间关系恢复正常后,将3~4枚1.2mm克氏针经皮分别固定舟月关节、舟头关节、月三角关节和/或三角钩关节。固定完毕后,拔出辅助复位的克氏针。保留背侧腕骨间韧带在三角骨的止点,从近端游离该韧带,并向近端移位至舟月间隙。在舟骨近极背侧和月骨背侧极分别作一纵形骨槽,将微型缝合骨锚(Depuy Mitek公司,美国)植入骨槽。利用骨锚上2-0缝线将背侧腕骨间韧带以最大张力固定于舟月间隙背侧。
1.3 术后处理
术后拇人字石膏托固定2周,拆线后改为前臂管型石膏继续固定6周;术后8周拔除克氏针,拔针后开始进行活动度和力量康复训练;6个月内避免身体接触性运动。
1.4 疗效评定指标
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患侧手部握力和腕关节活动度,并与健侧进行比较;采用VAS评分及DASH评分评价手部疼痛程度、功能改善和患者满意度。术前、拔针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舟月间隙、舟月角、桡月角、头月角和腕高比。舟月间隙于舟骨近端关节面中点处测量[19];舟月角为舟骨轴线(舟骨近端和远端掌侧极的切线)与月骨轴线(月骨掌侧极和背侧极连线的垂线)的夹角;桡月角为桡骨轴线与月骨轴线的夹角;头月角为头骨轴线(头状骨近端头部凸面的中心与远端关节面中心的连线)与月骨轴线的夹角[20-21];腕高比为腕关节高度与头状骨高度的比值[2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X线片测量指标各时间点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4个月,平均15.9个月。X线片示,术中患者腕骨排列异常均获完全纠正,但拔针后1个月7例(58%)患者舟月分离复发。术前、拔针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舟月间隙、舟月角、桡月角、头月角及腕高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为(1.7±1.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01,P=0.000);DASH评分降至(8.1±8.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44,P=0.000)。腕关节屈曲活动度为(46.8±7.2)°、背伸为(42.0±9.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7,P=0.014;t=2.636,P=0.023);分别达健侧的62%±11%和56%±14%。患侧手部握力为(32.7±9.6)kg,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6,P=0.005),达健侧的83%±30%。患者详细评价结果见表 2。本组1例舟月分离复发患者术后腕部疼痛加重,术后4.5个月出现桡腕关节炎早期改变,术后5个月行舟骨切除和四角融合术,术后症状改善(图 1)。


ⓐ术前ⓑ拔针后1个月舟月分离复发ⓒ术后4.5个月出现桡腕关节炎早期改变ⓓ行舟骨切除、四角融合术后8个月
Figure1.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of a 57-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chronic static scapholunate dissociation at right side caused by fallingⓐBefore operation ⓑScapholunate dissociation recurred at 1 month after Kirschner wire removal ⓒEarly osteoarthritis changes occurred at 4.5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t 8 months after scaphoid removal and four corner fusion
3 讨论
目前,临床认为DILC具有以下优点:①避免了Blatt关节囊固定术造成的桡腕关节栓系作用,减少了对腕关节活动度的影响;②背侧腕骨间韧带移位至舟月间隙后,能够维持复位后的舟月间隙;③移位的背侧腕骨间韧带方向改变后,对舟骨远端具有一定悬吊作用,可防止舟骨屈曲和旋前。本组我们对该术式进行了改良,即在韧带移位前仅少量剥离背侧腕骨间韧带在腕骨上的止点,将背侧腕骨间韧带的非止点部分充分游离后,向近端移位至舟月间隙,在舟骨近极背侧和月骨背侧极作骨槽,并分别植入缝合骨锚对移位后的背侧腕骨间韧带进行固定。这样对重建的舟月骨间韧带背侧部固定作用更直接,理论上能更好维持复位后舟月间隙。
然而,DILC治疗陈旧性舟月分离的疗效仍存在争议。Gajendran等[16]对接受DILC的15例患者(16腕)进行了长达平均86个月的随访,发现患者腕关节屈曲活动度平均达50°、背伸达55°;舟月间隙在术后25个月平均为2.7mm,而86个月时增加至平均3.5mm,DASH评分为平均19分,按照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获优6腕、良3腕、可5腕、差2腕,并且有8例腕关节出现退行性改变。Moran等[17]随访了29例陈旧性舟月分离患者,其中14例行DILC,15例行3-韧带腱固定术;经平均3年随访,DILC组患者术后腕关节屈曲活动度平均达44°、背伸达49°,舟月间隙4.5mm;而3-韧带腱固定组术后腕关节屈曲活动度平均达40°、背伸43°,舟月间隙4.3 mm。
本组X线片检查示,7例(58%)患者在拔针后1个月舟月间隙即恢复至术前水平,舟月角、桡月角、头月角及腕高比也均在短期内恢复至术前水平,表明DILC不能有效维持复位后的舟月关系,易导致舟月分离复发。尽管如此,和既往临床研究结果[14-17, 19]相似,本组患者术后DASH评分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仍获明显改善。仅1例患者舟月分离复发伴腕关节疼痛症状加剧,X线片检查见桡腕关节出现早期退行性改变;该患者最终行舟骨切除及四角融合术,术后腕关节疼痛缓解,功能改善。但由于本组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为回顾性研究,缺少对照,为了明确陈旧性舟月分离理想的软组织重建术式,还需进一步行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