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胸心外科(昆明,650118);
  • 2.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
  • 3.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检验科(昆明,650118);
  • 4.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科(昆明,650118);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探讨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胞间黏附素A(intercellular adhesion A,icaA)基因、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fibrinogen binding protein,fbe)基因、聚集相关蛋白(accumulation-associated protein,aap)基因在表皮葡萄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混合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 实验分为3组,用表皮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35984(表葡组)及白假丝酵母菌标准株ATCC10231(白念组)分别培养及混合培养(混合组),建立表皮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及二者混合生长的体外生物膜模型。于培养2、4、6、8、12、24、48、72 h,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二甲氧唑黄[(2,3 bis (2-methoxy-4-nitro-5-sulfophenyl)5〔(phenylamino)Carbonyl〕2H-tetrazolium hydroxide assay,XTT]比色法评价生物膜体外生长动力学;24、72 h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超微结构。荧光定量PCR分析培养72 h表葡组及混合组icaA、fbe、aap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 结晶紫染色法生物膜半定量检测示,混合组和表葡组均在培养12 h生物膜明显增厚,72 h混合组超过表葡组,组间比较除72 h外,其余各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念组12 h出现生物膜的生长,在整个培养周期白念组生物膜厚度均低于混合组(P<0.05)。XTT比色法生长动力学检测示,混合组整体生长速度快于白念组,且48 h后超过表葡组;混合组与表葡组除1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培养2、4 h时A值低于白念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后各时间点A值均显著高于白念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示,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均形成结构复杂、成熟的生物膜。培养72 h荧光定量PCR检测示,与表葡组相比,混合组fbe、icaA、aap基因表达量分别增高1.93、1.52、1.46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混合生长能形成比单一微生物结构更复杂的混合生物膜;混合生物膜较单一微生物生物膜更厚,可能与表皮葡萄球菌icaA、aap、fbe基因表达增加有关。

引用本文: 王小燕, 陈颖, 黄云超, 周友全, 赵光强, 叶联华, 雷玉洁, 汤琦. 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在表皮葡萄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混合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 29(1): 63-68. doi: 10.7507/1002-1892.20150015 复制

  • 上一篇

    解剖型钢板结合异体皮质骨板治疗股骨髁粉碎性骨折
  • 下一篇

    Triton X-100对脂质体介导的BMP-2基因转染大鼠BMSCs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