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杨颇, 周家顺, 魏翔, 胡兴峰, 李吉, 李青松, 宋开芳. 指动脉神经束残端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 29(1): 129-130. doi: 10.7507/1002-1892.20150026 复制
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常见,一般需急诊手术修复,以最大程度保留患指长度及功能。2013年1月-12月,我们收治37例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以指动脉神经束残端为蒂部皮瓣移位修复,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1例,女6例;年龄17~58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切割伤12例,压榨伤25例。损伤指别:拇指6例(左侧2例、右侧4例),示指17例(左侧5例、右侧12例),中指7例(左侧4例、右侧3例),环指5例(左侧2例、右侧3例),小指2例(左侧)。本组均为指端皮肤缺损,伴骨外露;近、中节均未损伤,创面周围皮肤完好;缺损范围1.5 cm×1.5 cm~2.5 cm×2.0 cm。4例甲床完整;33例甲床远端部分缺失,但甲根部无缺损。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急诊清创后一期修复创面。皮瓣设计:以一侧指动脉神经束残端为皮瓣蒂部,根据创面大小,紧贴创面边缘在指侧方设计三角形皮瓣。皮瓣轴线斜向背侧,皮瓣基底位于创面边缘,尖端可达中节,注意将指动脉神经束的残端包含在皮瓣内。双侧血管神经束均可利用,但基于外观考虑,一般拇、示、中指设计在尺侧,环、小指设计在桡侧。皮瓣切取:指根神经阻滞麻醉下,先切开皮瓣背侧缘及尖部,逐渐掀起皮瓣;注意保护腱周膜,以免影响供区植皮;切取过程中保持指动脉神经束残端和皮瓣基底相连;紧贴屈指肌腱将血管神经束残端向近端作少许游离,利于皮瓣移位。皮瓣切取后旋转90~180°修复创面。本组皮瓣切取范围为2.0 cm×2.0 cm~3.0 cm×2.5 cm。供区取同侧上臂内侧全厚皮片移植修复。
1.3 术后处理
术后手指以纱布包扎于休息位,患肢抬高2~3 d,以利于静脉回流。2周后开始手指功能锻炼。
2 结果
术毕用超声血流探测仪观察皮瓣,可闻及血流回声。术后皮瓣均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9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质地、颜色恢复满意。术后2周皮瓣两点辨别觉为5~10 mm,平均7 mm。33例甲床远端缺失患者指甲外观恢复满意。术后5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1]:获优30例,良7例,优良率100%。见图 1。

3 讨论
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理想修复方法为选择有感觉的皮瓣修复缺损,同时最大限度恢复指体长度、外观和功能[2]。带神经推进皮瓣和V-Y皮瓣具有操作简便和皮瓣感觉恢复好的优点,但修复面积有限,仅限于约1.0 cm×1.0 cm的小面积缺损[3];而本组缺损面积均超过该范围,不适用于以上两种皮瓣。腹部带蒂皮瓣移植修复需两次手术,修复后指端臃肿 [4]。邻指皮瓣和鱼际皮瓣需要分两次手术,术后皮瓣感觉恢复不理想,且手指需固定3~4周,易导致关节僵硬和疼痛[5]。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具有较大的旋转弧度,能修复较大缺损,手术一次完成,但皮瓣静脉回流较差,且需牺牲1条指动脉,导致手指耐寒能力下降,后期易致远侧指间关节和近侧指间关节僵硬挛缩。逆行指背筋膜蒂皮瓣虽然不牺牲指动脉,修复也可一次完成,但静脉回流差,皮瓣坏死率较高,手术风险较大[6-7]。微型游离皮瓣移植是修复指端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可获满意外观和功能,但操作复杂,对术者显微技术要求高,不易普及[8]。
与以上皮瓣相比,指动脉神经束残端蒂皮瓣具有以下优点:① 为顺行皮瓣,静脉回流好;② 皮瓣厚薄适中,修复手指外观满意;同时皮瓣携带神经,术后感觉恢复好;③ 有效利用指动脉残端血供,不牺牲指动脉主干;④ 麻醉方式简便,指根神经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均可;⑥ 一次手术完成,操作简便;仅累及远侧指间关节,术后早期允许功能锻炼,手功能恢复好。但不足之处在于皮瓣供区需另取皮片游离移植修复。
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常见,一般需急诊手术修复,以最大程度保留患指长度及功能。2013年1月-12月,我们收治37例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以指动脉神经束残端为蒂部皮瓣移位修复,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1例,女6例;年龄17~58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切割伤12例,压榨伤25例。损伤指别:拇指6例(左侧2例、右侧4例),示指17例(左侧5例、右侧12例),中指7例(左侧4例、右侧3例),环指5例(左侧2例、右侧3例),小指2例(左侧)。本组均为指端皮肤缺损,伴骨外露;近、中节均未损伤,创面周围皮肤完好;缺损范围1.5 cm×1.5 cm~2.5 cm×2.0 cm。4例甲床完整;33例甲床远端部分缺失,但甲根部无缺损。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急诊清创后一期修复创面。皮瓣设计:以一侧指动脉神经束残端为皮瓣蒂部,根据创面大小,紧贴创面边缘在指侧方设计三角形皮瓣。皮瓣轴线斜向背侧,皮瓣基底位于创面边缘,尖端可达中节,注意将指动脉神经束的残端包含在皮瓣内。双侧血管神经束均可利用,但基于外观考虑,一般拇、示、中指设计在尺侧,环、小指设计在桡侧。皮瓣切取:指根神经阻滞麻醉下,先切开皮瓣背侧缘及尖部,逐渐掀起皮瓣;注意保护腱周膜,以免影响供区植皮;切取过程中保持指动脉神经束残端和皮瓣基底相连;紧贴屈指肌腱将血管神经束残端向近端作少许游离,利于皮瓣移位。皮瓣切取后旋转90~180°修复创面。本组皮瓣切取范围为2.0 cm×2.0 cm~3.0 cm×2.5 cm。供区取同侧上臂内侧全厚皮片移植修复。
1.3 术后处理
术后手指以纱布包扎于休息位,患肢抬高2~3 d,以利于静脉回流。2周后开始手指功能锻炼。
2 结果
术毕用超声血流探测仪观察皮瓣,可闻及血流回声。术后皮瓣均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9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质地、颜色恢复满意。术后2周皮瓣两点辨别觉为5~10 mm,平均7 mm。33例甲床远端缺失患者指甲外观恢复满意。术后5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1]:获优30例,良7例,优良率100%。见图 1。

3 讨论
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理想修复方法为选择有感觉的皮瓣修复缺损,同时最大限度恢复指体长度、外观和功能[2]。带神经推进皮瓣和V-Y皮瓣具有操作简便和皮瓣感觉恢复好的优点,但修复面积有限,仅限于约1.0 cm×1.0 cm的小面积缺损[3];而本组缺损面积均超过该范围,不适用于以上两种皮瓣。腹部带蒂皮瓣移植修复需两次手术,修复后指端臃肿 [4]。邻指皮瓣和鱼际皮瓣需要分两次手术,术后皮瓣感觉恢复不理想,且手指需固定3~4周,易导致关节僵硬和疼痛[5]。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具有较大的旋转弧度,能修复较大缺损,手术一次完成,但皮瓣静脉回流较差,且需牺牲1条指动脉,导致手指耐寒能力下降,后期易致远侧指间关节和近侧指间关节僵硬挛缩。逆行指背筋膜蒂皮瓣虽然不牺牲指动脉,修复也可一次完成,但静脉回流差,皮瓣坏死率较高,手术风险较大[6-7]。微型游离皮瓣移植是修复指端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可获满意外观和功能,但操作复杂,对术者显微技术要求高,不易普及[8]。
与以上皮瓣相比,指动脉神经束残端蒂皮瓣具有以下优点:① 为顺行皮瓣,静脉回流好;② 皮瓣厚薄适中,修复手指外观满意;同时皮瓣携带神经,术后感觉恢复好;③ 有效利用指动脉残端血供,不牺牲指动脉主干;④ 麻醉方式简便,指根神经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均可;⑥ 一次手术完成,操作简便;仅累及远侧指间关节,术后早期允许功能锻炼,手功能恢复好。但不足之处在于皮瓣供区需另取皮片游离移植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