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江涛, 刘玉杰, 齐伟, 曲峰, 申学振, 肇刚, 袁邦拓, 李宏亮, 郭旗, 陆兮, 刘洋, 朱娟丽. 关节镜监视下双通道腕横韧带松解术的长期疗效观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 29(5): 534-537. doi: 10.7507/1002-1892.20150116 复制
腕管综合征是正中神经腕管内受压所致,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近年来由于计算机鼠标应用,其发病率不断上升[1]。传统采用开放手术治疗,术后瘢痕粘连易致复发且影响美观。采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中短期疗效良好[2-5],但长期疗效鲜有报道。现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1月-2008年8月采用局麻关节镜下双通道腕横韧带切开松解术治疗的31例腕管综合征患者长期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例,女27例;年龄24~71岁,平均52岁。左侧6例,右侧10例,双侧15例。病程1个月~14年,平均42个月。根据滨田法分级[6]:Ⅰ级20侧,Ⅱ级16侧,Ⅲ级5侧。临床表现:桡侧3个半指的指端麻木及痛觉减退,腕部正中神经Tinel征阳性,拇指对掌功能障碍5例(均为Ⅲ级),大鱼际肌萎缩21例(Ⅱ、Ⅲ级)。桡侧3个半指感觉S2+ 7例,S3 19例,S3+ 5例;拇短展肌、拇对掌肌肌力2级5例,3 级14例,4级7例,其余患者肌力正常。肌电图显示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甚至消失。术前均行2~3个月正规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1.2 手术方法
患者于局麻下取仰卧位,患肢外展。拇指外展90°,沿拇指尺侧画1条平行线,自环指的桡侧掌面向腕横纹画1条垂直线,在两线相交点平分其夹角,向尺侧延长1 cm为腕管的出口。腕管的近端入口位于豆骨近端15 mm、桡侧15 mm,即近侧腕横纹掌长肌腱的尺侧缘。尖刀在腕部近端入口处切开皮肤5 mm,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及腕管内粘连组织,插入钝性穿刺锥及特制带槽套管,自腕管远端出口穿出,将关节镜(直径4 mm、30°关节镜;施乐辉公司,英国)从套管远端置入。术中保持腕关节背伸位状态,以免损伤腕管内神经肌腱。关节镜下腕横韧带为乳白色纤维组织,从另一端置入特制钩刀,关节镜监视下将腕横韧带切开或用推刀将其推开。随着腕横韧带的切开,脂肪组织突入套管内,探钩探查腕横韧带是否完全切开。术毕伤口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指标
术后早期积极功能锻炼,并给予甲钴胺及维生素B1口服。术后当天即可进行前臂和手部肌肉动力性和静力性收缩、放松练习,促进患肢静脉及淋巴液回流,利于肿胀消退。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伸指练习和握力训练,交替重复练习,直至有肌肉疲劳感为止。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腕关节活动度锻炼,使腕关节活动度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锻炼以患者可承受的疼痛为度。手术前后采用Michigan手功能评分(MHQ)评价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本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粘连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3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1.8年,平均9.6年。术后手指麻木及感觉异常均恢复正常(S4);8例肌力恢复至4级,23例至5级。术后6个月根据MHQ评分标准,功能、日常生活、工作、疼痛、外观、满意度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复发患者。见表 1、图 1。


3 讨论
腕管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常见于中老年女性[7],键盘操作、腕骨骨折、腕横韧带增厚、滑膜下结缔组织伤皆可引起腕管内压力增高导致正中神经受压[8-9]。腕管外原因,如Colles骨折引起腕管内压力增高也可导致急性腕管综合征[3],发病率高达12.1%[10]。Kim[11]报道痛风石亦可造成腕管综合征;Utrobičić等[12]发现高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原沉积与腕管综合征有关,Burger等[13]研究发现COL5A1基因增加腕管综合征患病风险。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除临床症状及体征外,神经电生理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14],敏感性56%~85%,特异性94%[15]。Bland等[16]使用网络问卷调查评分可有效筛查腕管综合征患者,敏感性78%,特异性68%。Fowler等[17]比较了超声与电生理检查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效果,认为超声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和相同的敏感性,可作为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依据。
腕管综合征早期可保守治疗[18-19],病程长且症状重者保守治疗效果差,往往需手术治疗。传统采用开放手术切开腕横韧带减压,创伤大且手术瘢痕及粘连易致术后复发。与开放手术相比,关节镜监视下腕横韧带松解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近年来应用日益广泛[20-25]。报道显示其中短期疗效良好,但长期疗效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局麻关节镜监视下双通道腕横韧带切开松解术,平均随访9.6年,患者麻木及感觉异常均恢复正常,肌力皆有明显增强,MHQ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随访未见病情复发,长期疗效肯定。MHQ评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是一种基于患者主观感受的评价方法。由于肌电图检查为有创性,MHQ评分以其内容全面、简便易行、无痛及经济的优势被广大患者和医生接受并采用,是目前评价腕管综合征术后疗效常用的评价方法。
双通道腕横韧带切开松解术优点:① 切口仅5 mm,创伤小,组织反应轻。② 关节镜下手术操作10 min左右即可完成,无需止血带,可在局麻下进行,安全可靠。③ 通过特制的带槽的工作套管潜行切开腕横韧带,无需切开腕掌部皮肤和皮下组织,免除了因腕掌部手术切口和瘢痕组织增生引起的触发性疼痛。④ 早期腕横韧带切开松解术有利于改善神经血管的微循环,有利于神经脱髓鞘后髓鞘的再生,并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
注意事项:① 术前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若正中神经的返支受压后大鱼际肌严重萎缩,肌力0~1级、肌电图显示失神经支配电位,则很难恢复,术前必须告知患者。② Colles骨折、腕骨骨折引起的腕管综合征,建议手术矫正骨折畸形引起的神经受压。③ 术前准确定位,穿刺锥避免过深或太靠远端,以免损伤掌浅弓。④ 术中保持腕关节和手指背伸,以便腕管内结构贴向腕管背侧,防止神经肌腱损伤。⑤ 钩刀不要脱离套管,角度勿太偏向尺侧,以免损伤神经血管。
腕管综合征是正中神经腕管内受压所致,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近年来由于计算机鼠标应用,其发病率不断上升[1]。传统采用开放手术治疗,术后瘢痕粘连易致复发且影响美观。采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中短期疗效良好[2-5],但长期疗效鲜有报道。现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1月-2008年8月采用局麻关节镜下双通道腕横韧带切开松解术治疗的31例腕管综合征患者长期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例,女27例;年龄24~71岁,平均52岁。左侧6例,右侧10例,双侧15例。病程1个月~14年,平均42个月。根据滨田法分级[6]:Ⅰ级20侧,Ⅱ级16侧,Ⅲ级5侧。临床表现:桡侧3个半指的指端麻木及痛觉减退,腕部正中神经Tinel征阳性,拇指对掌功能障碍5例(均为Ⅲ级),大鱼际肌萎缩21例(Ⅱ、Ⅲ级)。桡侧3个半指感觉S2+ 7例,S3 19例,S3+ 5例;拇短展肌、拇对掌肌肌力2级5例,3 级14例,4级7例,其余患者肌力正常。肌电图显示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甚至消失。术前均行2~3个月正规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1.2 手术方法
患者于局麻下取仰卧位,患肢外展。拇指外展90°,沿拇指尺侧画1条平行线,自环指的桡侧掌面向腕横纹画1条垂直线,在两线相交点平分其夹角,向尺侧延长1 cm为腕管的出口。腕管的近端入口位于豆骨近端15 mm、桡侧15 mm,即近侧腕横纹掌长肌腱的尺侧缘。尖刀在腕部近端入口处切开皮肤5 mm,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及腕管内粘连组织,插入钝性穿刺锥及特制带槽套管,自腕管远端出口穿出,将关节镜(直径4 mm、30°关节镜;施乐辉公司,英国)从套管远端置入。术中保持腕关节背伸位状态,以免损伤腕管内神经肌腱。关节镜下腕横韧带为乳白色纤维组织,从另一端置入特制钩刀,关节镜监视下将腕横韧带切开或用推刀将其推开。随着腕横韧带的切开,脂肪组织突入套管内,探钩探查腕横韧带是否完全切开。术毕伤口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指标
术后早期积极功能锻炼,并给予甲钴胺及维生素B1口服。术后当天即可进行前臂和手部肌肉动力性和静力性收缩、放松练习,促进患肢静脉及淋巴液回流,利于肿胀消退。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伸指练习和握力训练,交替重复练习,直至有肌肉疲劳感为止。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腕关节活动度锻炼,使腕关节活动度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锻炼以患者可承受的疼痛为度。手术前后采用Michigan手功能评分(MHQ)评价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本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粘连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3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1.8年,平均9.6年。术后手指麻木及感觉异常均恢复正常(S4);8例肌力恢复至4级,23例至5级。术后6个月根据MHQ评分标准,功能、日常生活、工作、疼痛、外观、满意度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复发患者。见表 1、图 1。


3 讨论
腕管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常见于中老年女性[7],键盘操作、腕骨骨折、腕横韧带增厚、滑膜下结缔组织伤皆可引起腕管内压力增高导致正中神经受压[8-9]。腕管外原因,如Colles骨折引起腕管内压力增高也可导致急性腕管综合征[3],发病率高达12.1%[10]。Kim[11]报道痛风石亦可造成腕管综合征;Utrobičić等[12]发现高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原沉积与腕管综合征有关,Burger等[13]研究发现COL5A1基因增加腕管综合征患病风险。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除临床症状及体征外,神经电生理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14],敏感性56%~85%,特异性94%[15]。Bland等[16]使用网络问卷调查评分可有效筛查腕管综合征患者,敏感性78%,特异性68%。Fowler等[17]比较了超声与电生理检查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效果,认为超声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和相同的敏感性,可作为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依据。
腕管综合征早期可保守治疗[18-19],病程长且症状重者保守治疗效果差,往往需手术治疗。传统采用开放手术切开腕横韧带减压,创伤大且手术瘢痕及粘连易致术后复发。与开放手术相比,关节镜监视下腕横韧带松解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近年来应用日益广泛[20-25]。报道显示其中短期疗效良好,但长期疗效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局麻关节镜监视下双通道腕横韧带切开松解术,平均随访9.6年,患者麻木及感觉异常均恢复正常,肌力皆有明显增强,MHQ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随访未见病情复发,长期疗效肯定。MHQ评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是一种基于患者主观感受的评价方法。由于肌电图检查为有创性,MHQ评分以其内容全面、简便易行、无痛及经济的优势被广大患者和医生接受并采用,是目前评价腕管综合征术后疗效常用的评价方法。
双通道腕横韧带切开松解术优点:① 切口仅5 mm,创伤小,组织反应轻。② 关节镜下手术操作10 min左右即可完成,无需止血带,可在局麻下进行,安全可靠。③ 通过特制的带槽的工作套管潜行切开腕横韧带,无需切开腕掌部皮肤和皮下组织,免除了因腕掌部手术切口和瘢痕组织增生引起的触发性疼痛。④ 早期腕横韧带切开松解术有利于改善神经血管的微循环,有利于神经脱髓鞘后髓鞘的再生,并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
注意事项:① 术前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若正中神经的返支受压后大鱼际肌严重萎缩,肌力0~1级、肌电图显示失神经支配电位,则很难恢复,术前必须告知患者。② Colles骨折、腕骨骨折引起的腕管综合征,建议手术矫正骨折畸形引起的神经受压。③ 术前准确定位,穿刺锥避免过深或太靠远端,以免损伤掌浅弓。④ 术中保持腕关节和手指背伸,以便腕管内结构贴向腕管背侧,防止神经肌腱损伤。⑤ 钩刀不要脱离套管,角度勿太偏向尺侧,以免损伤神经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