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洪达, 李绍光, 曲平艳, 曲家富, 马海东. 微型网状钛板“捆扎式”固定治疗跟骨前结节骨折.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 29(7): 922-923. doi: 10.7507/1002-1892.20150198 复制
跟骨是足部最大一块跗骨,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1],其中85%~90%为关节内骨折[2]。如骨折未及时复位或复位不良,会遗留创伤性关节炎。对于此类骨折既往主要采用克氏针固定,但存在骨折固定不牢固、容易移位的缺点,而且取出克氏针前不能负重。之后采用钢板跨跟骰关节固定,虽较克氏针固定稳定,但术后跟骰关节功能欠佳。为保证骨折固定的稳定性及关节功能,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们采用微型网状钛板“捆扎式”固定跟骨前结节骨折13例(13足),获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5例;年龄20~53岁,平均37.5岁。左侧7例,右侧6例。致伤原因:扭伤9例,高处坠落伤4例。其中4例扭伤患者曾于外院就诊,但未给予处理。本组伤后至手术时间4~8 d,平均5.5 d。术前均行跟骨侧位、轴位、足部标准正斜位X线片以及跟骨三维CT扫描,以明确前结节骨折压缩情况及关节面移位情况。本组均为闭合性骨折,伴跟骰关节损伤。合并腰椎压缩骨折1例,骰骨骨折1 例,第5跖骨基底骨折2例。
1.2 手术方法
持续硬膜外麻醉下,患者取健侧卧位,下肢上气囊止血带后手术。作跟骨外侧跟骰关节水平弧形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注意保护腓骨长短肌肌腱及腓肠神经;显露骨折端,彻底清理断端,翘起塌陷关节面;本组4例高处坠落伤患者前结节塌陷严重,取同侧胫骨结节松质骨植骨。复位后先用克氏针临时固定,明确骨折解剖复位后,选择合适长度的微型网状钛板(北京贝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根据跟骨前结节形状预弯钛板,使其紧密贴附于跟骨前结节,拧入螺钉。放置负压引流管后关闭切口,松气囊止血带,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48 h内拔出引流管。术后24 h开始膝关节、足趾功能锻炼,48 h后开始踝关节主动伸屈锻炼,8周后可扶拐下地部分负重,待骨折愈合后允许完全负重。
2 结果
本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5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4.5个月;均未发生骨不连,随访期间无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生。见图 1。1例患者行走时跟骰关节偶感疼痛,定期随访无加重,未作处理;其余患者行走无疼痛。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足部评分标准,获优11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

3 讨论
跟骨呈不规则长方体,共有 4个关节面,其中上面有3个关节面,即前距、中距、后距关节面,三者分别与前跟、中跟、后跟关节面相关节组成距下关节复合体,维持距下关节力学稳定[3-4];前面是跟骰关节面,跟骨关节内骨折常伴跟骰关节损伤,需同时固定[5]。本组13例均为伴跟骰关节损伤的跟骨前结节骨折,多为扭伤所致,在诊治过程中易漏诊。其中4 例曾于外院X线片检查后未确诊,未给予处理,后因肿瘤不缓解来我院确诊。除常规摄跟骨轴位、侧位X线片外,联合足部正斜位X线片能清楚显示跟骰关节移位情况及跟骰关节间隙[6],跟骨三维CT可清楚显示跟骨前结节的压缩情况及关节面移位情况。
跟骨前结节骨折属关节内骨折,需行解剖复位,以免破坏跟骰关节,引起关节粘连、僵硬,形成骨刺及跟骨前结节畸形愈合等现象,导致患者伤残[7]。除稳定内固定外,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也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与克氏针及跟骰钢板相比,本组选用微型网状钛板“捆扎式”固定治疗跟骨前结节骨折具有以下优点:避免了跨跟骰关节固定,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网状钛板的“捆扎式”固定更可靠、稳定,允许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足部功能恢复。本组患者均于术后24 h开始功能锻炼,8周后逐渐负重。随访结果显示AOFAS评分优良率达92.3%。仅1例患者行走时跟骰关节偶有疼痛,可能与患者为高处坠落伤,前结节关节面粉碎,压缩程度较严重有关。因此,我们认为微型网状钛板“捆扎式”固定是治疗跟骨前结节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跟骨是足部最大一块跗骨,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1],其中85%~90%为关节内骨折[2]。如骨折未及时复位或复位不良,会遗留创伤性关节炎。对于此类骨折既往主要采用克氏针固定,但存在骨折固定不牢固、容易移位的缺点,而且取出克氏针前不能负重。之后采用钢板跨跟骰关节固定,虽较克氏针固定稳定,但术后跟骰关节功能欠佳。为保证骨折固定的稳定性及关节功能,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们采用微型网状钛板“捆扎式”固定跟骨前结节骨折13例(13足),获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5例;年龄20~53岁,平均37.5岁。左侧7例,右侧6例。致伤原因:扭伤9例,高处坠落伤4例。其中4例扭伤患者曾于外院就诊,但未给予处理。本组伤后至手术时间4~8 d,平均5.5 d。术前均行跟骨侧位、轴位、足部标准正斜位X线片以及跟骨三维CT扫描,以明确前结节骨折压缩情况及关节面移位情况。本组均为闭合性骨折,伴跟骰关节损伤。合并腰椎压缩骨折1例,骰骨骨折1 例,第5跖骨基底骨折2例。
1.2 手术方法
持续硬膜外麻醉下,患者取健侧卧位,下肢上气囊止血带后手术。作跟骨外侧跟骰关节水平弧形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注意保护腓骨长短肌肌腱及腓肠神经;显露骨折端,彻底清理断端,翘起塌陷关节面;本组4例高处坠落伤患者前结节塌陷严重,取同侧胫骨结节松质骨植骨。复位后先用克氏针临时固定,明确骨折解剖复位后,选择合适长度的微型网状钛板(北京贝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根据跟骨前结节形状预弯钛板,使其紧密贴附于跟骨前结节,拧入螺钉。放置负压引流管后关闭切口,松气囊止血带,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48 h内拔出引流管。术后24 h开始膝关节、足趾功能锻炼,48 h后开始踝关节主动伸屈锻炼,8周后可扶拐下地部分负重,待骨折愈合后允许完全负重。
2 结果
本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5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4.5个月;均未发生骨不连,随访期间无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生。见图 1。1例患者行走时跟骰关节偶感疼痛,定期随访无加重,未作处理;其余患者行走无疼痛。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足部评分标准,获优11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

3 讨论
跟骨呈不规则长方体,共有 4个关节面,其中上面有3个关节面,即前距、中距、后距关节面,三者分别与前跟、中跟、后跟关节面相关节组成距下关节复合体,维持距下关节力学稳定[3-4];前面是跟骰关节面,跟骨关节内骨折常伴跟骰关节损伤,需同时固定[5]。本组13例均为伴跟骰关节损伤的跟骨前结节骨折,多为扭伤所致,在诊治过程中易漏诊。其中4 例曾于外院X线片检查后未确诊,未给予处理,后因肿瘤不缓解来我院确诊。除常规摄跟骨轴位、侧位X线片外,联合足部正斜位X线片能清楚显示跟骰关节移位情况及跟骰关节间隙[6],跟骨三维CT可清楚显示跟骨前结节的压缩情况及关节面移位情况。
跟骨前结节骨折属关节内骨折,需行解剖复位,以免破坏跟骰关节,引起关节粘连、僵硬,形成骨刺及跟骨前结节畸形愈合等现象,导致患者伤残[7]。除稳定内固定外,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也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与克氏针及跟骰钢板相比,本组选用微型网状钛板“捆扎式”固定治疗跟骨前结节骨折具有以下优点:避免了跨跟骰关节固定,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网状钛板的“捆扎式”固定更可靠、稳定,允许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足部功能恢复。本组患者均于术后24 h开始功能锻炼,8周后逐渐负重。随访结果显示AOFAS评分优良率达92.3%。仅1例患者行走时跟骰关节偶有疼痛,可能与患者为高处坠落伤,前结节关节面粉碎,压缩程度较严重有关。因此,我们认为微型网状钛板“捆扎式”固定是治疗跟骨前结节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