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于志亮, 高顺红, 张净宇, 张云鹏, 张文龙, 齐巍, 胡宏宇, 于俊. 克氏针双夹扣法固定治疗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 29(9): 1186-1187. doi: 10.7507/1002-1892.20150257 复制
手指远节指骨背侧基底骨折如处理不当,常造成远指间关节伸直受限及骨关节炎、关节疼痛,影响手指外观及功能[1]。2008年9月-2014年3月,我们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双夹扣法固定治疗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1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3例;年龄18~53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戳伤8例,扭伤2例,摔伤3例,挤压伤2例。左侧6例,右侧9例。损伤指别:示指5例,中指3例,环指2例,小指5例。均为闭合骨折,为单一骨折块,累及关节面20%~60%,无血管、神经、肌腱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9 d,平均3.8 d。
1.2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患者取仰卧位,驱血、上气压止血带。取远指间关节背侧“ ”形切口,显露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保护其与伸肌腱的连续性;将骨折块牵向近端,显露关节面,直视下将骨折及关节复位,以1枚1.0 mm克氏针偏掌侧纵行或斜纵行固定远指间关节于伸直位;于中节指骨中段两侧侧腱束内侧缘与三角韧带交界处分别纵行切开2 mm作为进针点,与背侧骨面成45°角沿矢状面向近端分别打入2枚1.0 mm克氏针;将克氏针向背侧折弯45°,然后向掌侧旋转180°,修剪克氏针长度使其末端位于骨折块上,于克氏针末端近侧3 mm处向掌侧折弯45°,使背侧克氏针以2个点与掌侧克氏针形成对骨折块的加压固定。见图 1。修复关节囊,放置引流条,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前臂石膏托固定于手功能位;术后3周去石膏托行掌指关节、近指间关节功能锻炼,直至骨折愈合、内固定物取出,然后行远指间关节功能锻炼,并逐渐加大主、被动活动范围。
2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5个月。X线片示骨折愈合,愈合时间5~8周,平均6.1周。术后8~12周,平均9.2周取出内固定物。末次随访时,根据总主动活动度(TAM)评价标准[2]评定手指功能,本组获优9 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93.3%。见图 2。
3 讨论
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治疗方法较多,但均存在一些问题[3-8]。其中抽出钢丝法存在钢丝切割骨折块导致骨折块碎裂、钢丝易断裂、指掌侧皮肤发生压疮风险,影响治疗效果;单夹扣法对较大骨折块固定不牢靠,术后有骨折块移位风险,难以早期功能锻炼;闭合穿针加石膏夹板法不能直视下复位,有时不能达解剖复位,固定不牢靠,术后有骨折块移位风险;锚钉固定费用高,易损伤甲基质,不易操作,对较大骨折块不能牢固固定;石黑法难以控制较大骨折块向背侧移位及旋转,部分患者不能达到完全解剖复位;保守治疗无法达到骨折良好复位,尤其难以保证外固定确切有效。
我们认为克氏针双夹扣法固定优点为:① 克氏针固定操作简便,费用低;② 不直接固定骨折块,避免了骨折块碎裂;③ 将固定方式由阻挡改为扣压,更有利于骨折块与远侧指骨基底接触,达到解剖复位;④ 双克氏针夹扣固定,可增加扣压力,使力量分散,有效防止骨折块移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⑤ 不易损伤伸肌腱及甲基质,副损伤小。手术适应证: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尤其适用于骨折块较大、累及关节面较多者。
注意事项:① 准确选择进针位置,避免克氏针松动,影响固定效果;② 固定远指间关节的克氏针应偏掌侧,勿阻挡背侧骨折块复位;③ 远指间关节固定于中立位,避免影响关节对位及皮缘血运,也利于术后功能锻炼;④ 克氏针穿入点避免过于偏外侧,以免改变侧腱束力线,造成侧腱束松弛,影响伸指功能;⑤ 2枚背侧克氏针力求与伸肌腱贴服,避免隆起,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手指远节指骨背侧基底骨折如处理不当,常造成远指间关节伸直受限及骨关节炎、关节疼痛,影响手指外观及功能[1]。2008年9月-2014年3月,我们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双夹扣法固定治疗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1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3例;年龄18~53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戳伤8例,扭伤2例,摔伤3例,挤压伤2例。左侧6例,右侧9例。损伤指别:示指5例,中指3例,环指2例,小指5例。均为闭合骨折,为单一骨折块,累及关节面20%~60%,无血管、神经、肌腱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9 d,平均3.8 d。
1.2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患者取仰卧位,驱血、上气压止血带。取远指间关节背侧“ ”形切口,显露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保护其与伸肌腱的连续性;将骨折块牵向近端,显露关节面,直视下将骨折及关节复位,以1枚1.0 mm克氏针偏掌侧纵行或斜纵行固定远指间关节于伸直位;于中节指骨中段两侧侧腱束内侧缘与三角韧带交界处分别纵行切开2 mm作为进针点,与背侧骨面成45°角沿矢状面向近端分别打入2枚1.0 mm克氏针;将克氏针向背侧折弯45°,然后向掌侧旋转180°,修剪克氏针长度使其末端位于骨折块上,于克氏针末端近侧3 mm处向掌侧折弯45°,使背侧克氏针以2个点与掌侧克氏针形成对骨折块的加压固定。见图 1。修复关节囊,放置引流条,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前臂石膏托固定于手功能位;术后3周去石膏托行掌指关节、近指间关节功能锻炼,直至骨折愈合、内固定物取出,然后行远指间关节功能锻炼,并逐渐加大主、被动活动范围。
2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5个月。X线片示骨折愈合,愈合时间5~8周,平均6.1周。术后8~12周,平均9.2周取出内固定物。末次随访时,根据总主动活动度(TAM)评价标准[2]评定手指功能,本组获优9 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93.3%。见图 2。
3 讨论
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治疗方法较多,但均存在一些问题[3-8]。其中抽出钢丝法存在钢丝切割骨折块导致骨折块碎裂、钢丝易断裂、指掌侧皮肤发生压疮风险,影响治疗效果;单夹扣法对较大骨折块固定不牢靠,术后有骨折块移位风险,难以早期功能锻炼;闭合穿针加石膏夹板法不能直视下复位,有时不能达解剖复位,固定不牢靠,术后有骨折块移位风险;锚钉固定费用高,易损伤甲基质,不易操作,对较大骨折块不能牢固固定;石黑法难以控制较大骨折块向背侧移位及旋转,部分患者不能达到完全解剖复位;保守治疗无法达到骨折良好复位,尤其难以保证外固定确切有效。
我们认为克氏针双夹扣法固定优点为:① 克氏针固定操作简便,费用低;② 不直接固定骨折块,避免了骨折块碎裂;③ 将固定方式由阻挡改为扣压,更有利于骨折块与远侧指骨基底接触,达到解剖复位;④ 双克氏针夹扣固定,可增加扣压力,使力量分散,有效防止骨折块移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⑤ 不易损伤伸肌腱及甲基质,副损伤小。手术适应证:远节指骨背侧基底不稳定骨折,尤其适用于骨折块较大、累及关节面较多者。
注意事项:① 准确选择进针位置,避免克氏针松动,影响固定效果;② 固定远指间关节的克氏针应偏掌侧,勿阻挡背侧骨折块复位;③ 远指间关节固定于中立位,避免影响关节对位及皮缘血运,也利于术后功能锻炼;④ 克氏针穿入点避免过于偏外侧,以免改变侧腱束力线,造成侧腱束松弛,影响伸指功能;⑤ 2枚背侧克氏针力求与伸肌腱贴服,避免隆起,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