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曾莉, 黄一东, 康磊, 黄桂珍, 袁淼, 张跃, 张杰, 黄鲁刚. 改良Politano-Leadbetter术治疗儿童原发性输尿管膀胱连接处异常.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 29(10): 1279-1283. doi: 10.7507/1002-1892.20150277 复制
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是治疗原发性输尿管膀胱连接处异常的有效方法之一,手术路径包括膀胱内、膀胱外和混合3种[1-2]。Politano-Leadbetter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我院对经膀胱内的Politano-Leadbetter术进行了改良,以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并于2000年6月-2014年10月用于矫治53例原发性输尿管膀胱连接处异常患儿,获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狭窄,伴或不伴巨输尿管畸形;② Ⅲ度及以上的膀胱输尿管反流。排除标准:① 输尿管异位开口;② 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继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③ 后尿道瓣膜引起的继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④ 尿道狭窄引起的继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共53例患儿符合标准纳入研究。
1.2 一般资料
本组男24例,女29例;年龄8个月~7岁,平均2.1岁。其中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狭窄23例,左侧狭窄14例、右侧狭窄5例、双侧狭窄4例。膀胱输尿管反流30例,均经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证实为Ⅲ度及以上反流,其中单侧12例、双侧18例。泌尿系彩超检查示,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肾积水;19例合并巨输尿管畸形,输尿管直径1.0 ~2.2 cm,平均1.5 cm。病程1 个月~1年,平均5个月。所有患儿均未行输尿管支架管植入术、肾盂造瘘术等治疗。
术前完善小便常规、泌尿系超声检查、泌尿系增强CT并三维重建以及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检查,均排除继发性输尿管膀胱连接处异常。11例患儿存在尿路感染,其中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狭窄2例,膀胱输尿管反流9例;结合尿培养药敏试验结果,术前经抗感染治疗,尿路感染均痊愈。
1.3 手术方法
术前8 h禁食、4 h禁水,生理盐水灌肠1次,术晨建立静脉通道,术前30 min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全麻后,患儿取仰卧位,臀部适当垫高。自尿道插入单腔尿管,注入生理盐水充盈膀胱。从耻骨上2 cm至腹直肌外缘沿皮纹作切口(即Pfannenstiel切口),用电刀分离皮下组织与腹直肌前鞘间隙,沿白线纵行分开腹直肌前鞘、椎状肌、腹直肌。将腹膜自膀胱顶端推开,沿中线纵行切开膀胱至膀胱颈上2 cm。生理盐水纱布填充至膀胱顶和膀胱切缘,盘状拉钩牵引膀胱侧壁和顶壁。双侧输尿管插管标记。用针状电刀在异常侧输尿管口外周0.5 cm作环状黏膜切口,黏膜下逐层分离游离膀胱壁段输尿管达膀胱外,并游离腹膜外输尿管,男性患儿注意勿损伤输精管。直视下,用针状电刀于异常侧输尿管开口处向膀胱外上方向3~5倍输尿管口径处全层切开膀胱壁组织,并用电刀分离膀胱黏膜层与膀胱肌层间的间隙。去除异常输尿管组织并送病理检查。将成形后的输尿管下段向膀胱外上方移位后,用3-0薇乔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关闭原开口处膀胱壁肌层,形成一新的输尿管裂孔。将输尿管下段裁剪成舌形瓣,并将舌形瓣与原输尿管口黏膜用5-0薇乔可吸收线间断外翻缝合形成新的输尿管口,舌形瓣下份间断缝合时注意带上三角区肌肉以固定输尿管。用5-0薇乔可吸收线扣锁缝合新输尿管口至新输尿管裂孔处的膀胱黏膜层,以形成黏膜下隧道,经新输尿管口逆行插入输尿管支架管。见图 1。对19例伴巨输尿管者,为达到3~5倍输尿管口径的黏膜下隧道长度,再植输尿管前需行输尿管成形以缩小输尿管口径,选择裁剪成形或折叠成形均可[3-4](图 2)。自尿道放入合适型号的硅胶气囊尿管。彻底止血,生理盐水冲洗膀胱,3-0薇乔可吸收线双层扣锁缝合关闭膀胱。3-0薇乔可吸收线逐层间断缝合关闭腹直肌鞘和皮下组织,耻骨后放置Penrose引流条,自切口引出,切口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无菌敷料包扎固定。


1.4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预防感染、解痉、止血、补液及对症治疗,1 d后拔除Penrose引流条,7 d后拔除尿管,9 d后切口拆线,1个月后于膀胱镜下摘除输尿管支架管。
2 结果
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单侧手术时间为65~85 min,平均74 min;双侧98~130 min,平均105 min。术中出血量5~10 mL,平均6.5 mL;术后血尿持续时间5~9 d,平均7.5 d。拔除尿管后无排尿困难发生,无切口感染和裂开发生。5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4年,中位时间28个月。所有患儿均无尿漏、膀胱输尿管反流、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梗阻、高血压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取输尿管支架管同时行膀胱镜检查,显示新输尿管口形态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泌尿系超声,提示患儿患侧肾积水均减轻,其中39例(73.6%)输尿管扩张现象亦减轻。7例患儿(13.2%)术后6个月内发生尿路感染,结合尿培养药敏试验结果,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32例患儿(60.4%)术后6个月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检查,显示无膀胱输尿管反流复发或持续存在。见图 3。
3 讨论
原发性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狭窄和膀胱输尿管反流是儿童最常见的输尿管膀胱连接处异常,因会继发肾积水或反复尿路感染等影响肾功能,故对于诊断明确的原发性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狭窄和Ⅲ度及以上的膀胱输尿管反流,需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1-2, 5-6]。虽然有学者提出了气膀胱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腹腔镜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和机器人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等微创新技术[7-12],但设备条件要求高,学习曲线长,故目前开放输尿管膀胱再植术仍被认为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的金标准[13]。
经膀胱内的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切口隐蔽、不干扰盆腹腔脏器功能、能重建一接近于生理状态的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是目前治疗儿童原发性输尿管膀胱连接处异常的最佳手术路径。该路径常用于Politano-Leadbetter术、Cohen术及Glenn-Anderson术[14-16] 3 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这3种术式各有优缺点,其中Politano-Leadbetter术植入的输尿管为纵向走行,黏膜下隧道长,不仅抗反流效果好,且更接近生理状态,是单侧巨输尿管原位再植的较好选择;但手术操作复杂费时,通过膀胱壁的输尿管有成角或扭曲风险,造成输尿管梗阻风险较Cohen术和Glenn-Anderson术高。Cohen术植入的输尿管呈一弧形弯曲,无成角,不易梗阻,是双侧再植患者的较好选择;但其黏膜下隧道为横向走行,对膀胱三角区干扰较大,黏膜下隧道长度也受到一定影响。Glenn-Anderson术操作较简便,不易形成输尿管梗阻;但因输尿管开口至膀胱颈的间距所限,常导致再植后的黏膜下隧道长度有限,有反流复发或持续存在的风险。
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我们对Politano-Leadbetter术进行了改良。首先,将既往部分盲视下建立新输尿管裂孔变成了直视下建立。术中用针状电刀直接全层切开原输尿管开口到距其外上侧3~5倍输尿管口径的膀胱壁组织,将成形后的输尿管下段向外上侧方向移位后,缝合关闭原开口处膀胱壁肌层,直视下成形新的输尿管裂孔。其次,将既往部分盲视下建立黏膜下隧道变成了直视下建立。我们在全层切开膀胱壁组织基础上,用电刀直视下分离出膀胱壁黏膜层与肌层间的间隙,将成形后的输尿管下段与原输尿管口黏膜间断外翻缝合形成新的输尿管口后,再用可吸收线扣锁缝合新输尿管口至新输尿管裂孔处的膀胱黏膜层,黏膜下隧道便于直视下操作完成。再次,输尿管下段的舌形瓣设计有效减小了黏膜下隧道表面膀胱黏膜缝合时的张力,对强化黏膜下隧道的抗反流功能也有一定作用。与经典Politano-Leadbetter术比较,该改良术式简化了手术操作、降低了手术难度、减少了输尿管进入膀胱时发生扭曲和成角的风险;尤其适用于单侧巨输尿管的原位再植。但该改良术式术中需全层切开膀胱壁组织,增加了对膀胱后壁的损伤,但切开的方向为原输尿管开口的外上方,对膀胱三角区无显著影响,本组术后予以解痉、止血等积极处理后,术后血尿持续时间和拔除尿管时间均未延长。
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各类术式的整体疗效良好,术后并发症较少,主要包括尿漏、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梗阻、尿路感染、膀胱输尿管反流复发或持续存在[9-10, 17-19]。术后尿漏主要与缝合技术欠佳和引流欠通畅有关,加强缝合技术的规范训练以及安放有效的引流装置可避免该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无需再次手术。术后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梗阻与输尿管通过黏膜下隧道时迂曲、成角有关,亦与输尿管裂孔欠佳和输尿管口位置有关,还与输尿管和黏膜下隧道缺血有关。注意以下几点,可有效减少其发生:① 直视下手术操作有助于减少输尿管在黏膜下隧道内迂曲、成角的发生;② 选择合适的输尿管裂孔和输尿管口位置;③ 术中轻柔操作,尽量避免抽吸和摩擦膀胱黏膜,以免因膀胱黏膜出血、水肿导致解剖困难;④ 解剖输尿管时应注意保护输尿管的血供,并游离足够长度的输尿管,在足够松弛的情况下裁剪和再植远端输尿管。若再植侧输尿管术后发生梗阻,可采用输尿管支架管的支撑引流和输尿管口扩张,若以上方法无效,则需再次探查手术。术后尿路感染的发生与术前尿路感染控制不佳以及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术后有效抗反流机制的建立密切相关。根据我院经验,经膀胱内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后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有效抗反流机制建立一般需半年时间,故术后半年内尿路感染发生率较高,而半年后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结合药敏试验结果积极抗感染并待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有效抗反流机制建立可取得良好疗效。术后膀胱输尿管反流复发或持续存在与未形成足够的黏膜下隧道长度和合适的输尿管直径比例有关,经膀胱内的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成功关键是建立一个满意的黏膜下隧道[1, 14, 20],该隧道的长宽比推荐为(3~5)∶1。故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黏膜下隧道重建方法十分重要,且对于迂曲扩张的巨输尿管,再植前需行输尿管裁剪成形或折叠成形以缩小输尿管口径达到长宽比要求。对于术后持续反流存在的大部分患儿可通过黏膜下注射Deflux等治愈[21],对于缺乏Deflux注射条件或Deflux注射失败者,重新再植成为最终选择。本组术后除部分患儿发生尿路感染外,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
综上述,改良Politano-Leadbetter术后输尿管为纵向走行,黏膜下隧道长,更接近生理状态;且该改良手术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有效避免了输尿管通过膀胱壁时的扭曲和成角,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尤其适用于单侧巨输尿管迂曲扩张需行输尿管成形的患者。本组患儿随访时间较短,其远期效果仍待进一步积累病例后随访观察。
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是治疗原发性输尿管膀胱连接处异常的有效方法之一,手术路径包括膀胱内、膀胱外和混合3种[1-2]。Politano-Leadbetter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我院对经膀胱内的Politano-Leadbetter术进行了改良,以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并于2000年6月-2014年10月用于矫治53例原发性输尿管膀胱连接处异常患儿,获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狭窄,伴或不伴巨输尿管畸形;② Ⅲ度及以上的膀胱输尿管反流。排除标准:① 输尿管异位开口;② 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继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③ 后尿道瓣膜引起的继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④ 尿道狭窄引起的继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共53例患儿符合标准纳入研究。
1.2 一般资料
本组男24例,女29例;年龄8个月~7岁,平均2.1岁。其中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狭窄23例,左侧狭窄14例、右侧狭窄5例、双侧狭窄4例。膀胱输尿管反流30例,均经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证实为Ⅲ度及以上反流,其中单侧12例、双侧18例。泌尿系彩超检查示,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肾积水;19例合并巨输尿管畸形,输尿管直径1.0 ~2.2 cm,平均1.5 cm。病程1 个月~1年,平均5个月。所有患儿均未行输尿管支架管植入术、肾盂造瘘术等治疗。
术前完善小便常规、泌尿系超声检查、泌尿系增强CT并三维重建以及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检查,均排除继发性输尿管膀胱连接处异常。11例患儿存在尿路感染,其中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狭窄2例,膀胱输尿管反流9例;结合尿培养药敏试验结果,术前经抗感染治疗,尿路感染均痊愈。
1.3 手术方法
术前8 h禁食、4 h禁水,生理盐水灌肠1次,术晨建立静脉通道,术前30 min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全麻后,患儿取仰卧位,臀部适当垫高。自尿道插入单腔尿管,注入生理盐水充盈膀胱。从耻骨上2 cm至腹直肌外缘沿皮纹作切口(即Pfannenstiel切口),用电刀分离皮下组织与腹直肌前鞘间隙,沿白线纵行分开腹直肌前鞘、椎状肌、腹直肌。将腹膜自膀胱顶端推开,沿中线纵行切开膀胱至膀胱颈上2 cm。生理盐水纱布填充至膀胱顶和膀胱切缘,盘状拉钩牵引膀胱侧壁和顶壁。双侧输尿管插管标记。用针状电刀在异常侧输尿管口外周0.5 cm作环状黏膜切口,黏膜下逐层分离游离膀胱壁段输尿管达膀胱外,并游离腹膜外输尿管,男性患儿注意勿损伤输精管。直视下,用针状电刀于异常侧输尿管开口处向膀胱外上方向3~5倍输尿管口径处全层切开膀胱壁组织,并用电刀分离膀胱黏膜层与膀胱肌层间的间隙。去除异常输尿管组织并送病理检查。将成形后的输尿管下段向膀胱外上方移位后,用3-0薇乔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关闭原开口处膀胱壁肌层,形成一新的输尿管裂孔。将输尿管下段裁剪成舌形瓣,并将舌形瓣与原输尿管口黏膜用5-0薇乔可吸收线间断外翻缝合形成新的输尿管口,舌形瓣下份间断缝合时注意带上三角区肌肉以固定输尿管。用5-0薇乔可吸收线扣锁缝合新输尿管口至新输尿管裂孔处的膀胱黏膜层,以形成黏膜下隧道,经新输尿管口逆行插入输尿管支架管。见图 1。对19例伴巨输尿管者,为达到3~5倍输尿管口径的黏膜下隧道长度,再植输尿管前需行输尿管成形以缩小输尿管口径,选择裁剪成形或折叠成形均可[3-4](图 2)。自尿道放入合适型号的硅胶气囊尿管。彻底止血,生理盐水冲洗膀胱,3-0薇乔可吸收线双层扣锁缝合关闭膀胱。3-0薇乔可吸收线逐层间断缝合关闭腹直肌鞘和皮下组织,耻骨后放置Penrose引流条,自切口引出,切口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无菌敷料包扎固定。


1.4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预防感染、解痉、止血、补液及对症治疗,1 d后拔除Penrose引流条,7 d后拔除尿管,9 d后切口拆线,1个月后于膀胱镜下摘除输尿管支架管。
2 结果
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单侧手术时间为65~85 min,平均74 min;双侧98~130 min,平均105 min。术中出血量5~10 mL,平均6.5 mL;术后血尿持续时间5~9 d,平均7.5 d。拔除尿管后无排尿困难发生,无切口感染和裂开发生。5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4年,中位时间28个月。所有患儿均无尿漏、膀胱输尿管反流、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梗阻、高血压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取输尿管支架管同时行膀胱镜检查,显示新输尿管口形态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泌尿系超声,提示患儿患侧肾积水均减轻,其中39例(73.6%)输尿管扩张现象亦减轻。7例患儿(13.2%)术后6个月内发生尿路感染,结合尿培养药敏试验结果,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32例患儿(60.4%)术后6个月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检查,显示无膀胱输尿管反流复发或持续存在。见图 3。
3 讨论
原发性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狭窄和膀胱输尿管反流是儿童最常见的输尿管膀胱连接处异常,因会继发肾积水或反复尿路感染等影响肾功能,故对于诊断明确的原发性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狭窄和Ⅲ度及以上的膀胱输尿管反流,需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1-2, 5-6]。虽然有学者提出了气膀胱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腹腔镜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和机器人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等微创新技术[7-12],但设备条件要求高,学习曲线长,故目前开放输尿管膀胱再植术仍被认为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的金标准[13]。
经膀胱内的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切口隐蔽、不干扰盆腹腔脏器功能、能重建一接近于生理状态的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是目前治疗儿童原发性输尿管膀胱连接处异常的最佳手术路径。该路径常用于Politano-Leadbetter术、Cohen术及Glenn-Anderson术[14-16] 3 种输尿管膀胱再植术。这3种术式各有优缺点,其中Politano-Leadbetter术植入的输尿管为纵向走行,黏膜下隧道长,不仅抗反流效果好,且更接近生理状态,是单侧巨输尿管原位再植的较好选择;但手术操作复杂费时,通过膀胱壁的输尿管有成角或扭曲风险,造成输尿管梗阻风险较Cohen术和Glenn-Anderson术高。Cohen术植入的输尿管呈一弧形弯曲,无成角,不易梗阻,是双侧再植患者的较好选择;但其黏膜下隧道为横向走行,对膀胱三角区干扰较大,黏膜下隧道长度也受到一定影响。Glenn-Anderson术操作较简便,不易形成输尿管梗阻;但因输尿管开口至膀胱颈的间距所限,常导致再植后的黏膜下隧道长度有限,有反流复发或持续存在的风险。
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我们对Politano-Leadbetter术进行了改良。首先,将既往部分盲视下建立新输尿管裂孔变成了直视下建立。术中用针状电刀直接全层切开原输尿管开口到距其外上侧3~5倍输尿管口径的膀胱壁组织,将成形后的输尿管下段向外上侧方向移位后,缝合关闭原开口处膀胱壁肌层,直视下成形新的输尿管裂孔。其次,将既往部分盲视下建立黏膜下隧道变成了直视下建立。我们在全层切开膀胱壁组织基础上,用电刀直视下分离出膀胱壁黏膜层与肌层间的间隙,将成形后的输尿管下段与原输尿管口黏膜间断外翻缝合形成新的输尿管口后,再用可吸收线扣锁缝合新输尿管口至新输尿管裂孔处的膀胱黏膜层,黏膜下隧道便于直视下操作完成。再次,输尿管下段的舌形瓣设计有效减小了黏膜下隧道表面膀胱黏膜缝合时的张力,对强化黏膜下隧道的抗反流功能也有一定作用。与经典Politano-Leadbetter术比较,该改良术式简化了手术操作、降低了手术难度、减少了输尿管进入膀胱时发生扭曲和成角的风险;尤其适用于单侧巨输尿管的原位再植。但该改良术式术中需全层切开膀胱壁组织,增加了对膀胱后壁的损伤,但切开的方向为原输尿管开口的外上方,对膀胱三角区无显著影响,本组术后予以解痉、止血等积极处理后,术后血尿持续时间和拔除尿管时间均未延长。
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各类术式的整体疗效良好,术后并发症较少,主要包括尿漏、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梗阻、尿路感染、膀胱输尿管反流复发或持续存在[9-10, 17-19]。术后尿漏主要与缝合技术欠佳和引流欠通畅有关,加强缝合技术的规范训练以及安放有效的引流装置可避免该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无需再次手术。术后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梗阻与输尿管通过黏膜下隧道时迂曲、成角有关,亦与输尿管裂孔欠佳和输尿管口位置有关,还与输尿管和黏膜下隧道缺血有关。注意以下几点,可有效减少其发生:① 直视下手术操作有助于减少输尿管在黏膜下隧道内迂曲、成角的发生;② 选择合适的输尿管裂孔和输尿管口位置;③ 术中轻柔操作,尽量避免抽吸和摩擦膀胱黏膜,以免因膀胱黏膜出血、水肿导致解剖困难;④ 解剖输尿管时应注意保护输尿管的血供,并游离足够长度的输尿管,在足够松弛的情况下裁剪和再植远端输尿管。若再植侧输尿管术后发生梗阻,可采用输尿管支架管的支撑引流和输尿管口扩张,若以上方法无效,则需再次探查手术。术后尿路感染的发生与术前尿路感染控制不佳以及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术后有效抗反流机制的建立密切相关。根据我院经验,经膀胱内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后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有效抗反流机制建立一般需半年时间,故术后半年内尿路感染发生率较高,而半年后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结合药敏试验结果积极抗感染并待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有效抗反流机制建立可取得良好疗效。术后膀胱输尿管反流复发或持续存在与未形成足够的黏膜下隧道长度和合适的输尿管直径比例有关,经膀胱内的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成功关键是建立一个满意的黏膜下隧道[1, 14, 20],该隧道的长宽比推荐为(3~5)∶1。故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黏膜下隧道重建方法十分重要,且对于迂曲扩张的巨输尿管,再植前需行输尿管裁剪成形或折叠成形以缩小输尿管口径达到长宽比要求。对于术后持续反流存在的大部分患儿可通过黏膜下注射Deflux等治愈[21],对于缺乏Deflux注射条件或Deflux注射失败者,重新再植成为最终选择。本组术后除部分患儿发生尿路感染外,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
综上述,改良Politano-Leadbetter术后输尿管为纵向走行,黏膜下隧道长,更接近生理状态;且该改良手术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有效避免了输尿管通过膀胱壁时的扭曲和成角,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尤其适用于单侧巨输尿管迂曲扩张需行输尿管成形的患者。本组患儿随访时间较短,其远期效果仍待进一步积累病例后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