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斌, 贾松, 卢爱东, 秦泗河, 刘伟, 郝睿峥, 王伟, 霍永新, 赵刚. 环式外固定器结合髓内钉行骨段滑移术治疗胫骨非感染性骨缺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 29(11): 1348-1352. doi: 10.7507/1002-1892.20150291 复制
开放粉碎性骨折、骨髓炎、骨不连、骨肿瘤等术后造成的大段骨缺损对肢体功能造成影响,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目前,Ilizarov骨延长技术广泛应用于长骨大段骨缺损治疗,但单纯应用Ilizarov外固定器存在一些不足,如外固定器佩戴时间较长、肢体成角、旋转、再次骨折等。2008年6月-2012年10月,我们联合应用髓内钉加环式外固定器行骨段滑移术治疗22例胫骨非感染性骨缺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纳入标准:① 骨缺损≥5 cm;② 小腿近段完好,允许植入髓内钉;③ 多次传统手术后仍不能治愈者;④ 术前白细胞正常,延长段局部无红肿热痛炎性症状。
本组男15例,女7例;年龄24~58岁,平均36.8岁。均为外伤术后致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17例),骨缺损(5例);其中交通事故伤12例,重物砸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左侧15例,右侧7例。所有患者胫骨发育正常,血运及感觉正常,其中有2 例患者延长段局部有植皮瘢痕。清除坏死骨后骨缺损或肢体不等长5.0~12.5 cm,平均8.05 cm;其中胫骨近端缺损8例,中段缺损5例,远端缺损9例(其中合并肢体短缩2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采用抗感染治疗,创面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植皮及皮瓣手术,待创面愈合后3个月行骨段滑移,其中近端骨滑移14例,远端骨滑移8例。
患者于全麻(5例)或持续硬膜外麻醉(17例)下,取仰卧位。去除骨折端坏死无生机骨质,至有红色骨质露出。取膝前髌韧带正中切口,逐层切开达胫骨平台,于胫骨平台下方约0.5 cm处的斜坡上开口,沿髓腔方向钻孔、扩髓;取胫骨结节下或内踝上内外侧长约3 cm纵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筋膜,暴露胫骨,于胫骨结节下2~3 cm或内踝上4~5 cm平面定位,用线锯或微型截骨器截骨。首先部分截骨,保留胫骨前侧部分骨皮质的连续,植入相应长度髓内钉。胫骨远、近端各放置2个全环作为固定环,截骨滑移骨段放置1个全环作为牵引环,每个全环用2枚2.0 mm克氏针固定,滑移骨段处再加1枚半针固定;外加一足部矫形器。用牵张器拉紧克氏针,调整外固定器使其与皮肤保留足够间隙,然后完全截断胫骨。术中牵引滑移骨段远离固定端以确定是否截骨完全,将牵引环向邻近固定环加压2~3 mm,确保截骨处无间隙并给予适当压应力。切口内置一引流管,缝合骨膜及切口。本组外固定器放置时间2~26个月,平均10.2个月;外固定器指数0.3~3.2个月/cm,平均1.57个月/cm;胫骨延长长度5.0~12.5 cm,平均8.05 cm。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24 h内拔出引流管;进行常规针道护理,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术后7~10 d开始骨延长,速度为0.75~1.00 mm/d,分4次完成。如年龄较大、营养不良、延长时疼痛难忍,可适当减慢延长速度。定期摄X线片观察骨段位置及矿化情况。拆除外固定器时4例应用克氏针、8例应用钢板固定滑移骨段与远端骨段。
2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58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感染;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7~19.4个月,平均11.9个月。1例去除外固定器后滑移骨段与远端骨段用克氏针固定,由于固定不牢固,出现滑移骨段回缩,再行截骨滑移痊愈;1例出现延长段矿化延迟,行“手风琴”技术治疗后痊愈;1例去除外固定器后出现延长段再骨折,因有髓内钉未作特殊处理,随访3个月后骨折愈合;1例骨延长患者因全针打入髓内钉远端锁定孔,导致延长失败,拔出原克氏针,重新打入新克氏针后顺利延长;1例延长过程中出现皮肤皱褶,手术切除皱褶皮肤后愈合良好;2例遗留足下垂畸形,采用小切口松解跟腱及佩戴足踝矫形器,但未能完全矫正。术后去除外固定器及髓内钉后采用Hohl膝关节外科临床评分系统[1]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获优15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9%;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2]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获优10例、良3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59.1%。见图 1。

3 讨论
3.1 联合应用环式外固定器与髓内钉治疗胫骨非感染性骨缺损的优势
长骨大段骨缺损多因开放粉碎性骨折、感染性骨髓炎彻底清除大块死骨、外伤后骨不连反复多次手术切除硬化骨,以及骨肿瘤大段病骨切除等所致。胫骨因其全长的1/3位于皮下,在创伤后特别是合并重度软组织创伤或不恰当的内固定术后,极易发生软组织坏死、缺损,导致骨质外露[3],继而发生骨髓炎、感染性骨不连。修复骨缺损的方法包括传统植骨、带血运骨移植、膜诱导技术以及 Ilizarov骨延长技术等[4-6]。自体髂骨移植可用于5 cm以下骨缺损,但需要良好的植骨床,植骨块爬行替代过程较长;带血运骨移植可用于>5 cm的骨缺损,但对显微外科技巧要求高。这两种方法均存在供骨区有限、骨量不足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Ilizarov技术利用牵拉成骨原理,解决了长骨大段骨缺损供区不足、植骨不愈合以及肢体短缩导致的肢体不等长问题,采用骨搬移技术不必担心增加骨缺损范围,可彻底清除死骨,使骨断端成为新鲜的、有丰富血运的正常骨,从而彻底消灭伤口内感染源,同时降低了局部软组织张力,为日后软组织及骨愈合创造了有利环境[7]。但其存在带架时间长、对位对线不良、成角畸形、二次调整外固定器、拆架后易发生再骨折、接合端软组织嵌插等不足,且骨段在滑移过程中可能出现边缘缺血坏死导致圆锥形改变,滑移端到达对接点后不能达到有效的轴向加压等。根据黄雷等[8]的报道及本研究结果,联合应用髓内钉增加了肢体稳定性、允许外固定器的早期移除、允许快速恢复运动及活动幅度、减少了克氏针放置时间及患者痛苦、降低了针孔感染率,且可预防在延长中的轴向偏移,使骨端对合后有效地轴向加压,骨端顺利愈合。
3.2 髓内钉在骨延长中对骨矿化(血供)的影响
影响延长骨生长的因素有骨膜、截骨位置、延长速度、延长频率以及生物力学等,髓内钉显著增加了延长系统的稳定性,防止血液循环建立后由于不稳定而被破坏,为骨生长创造了优良生物力学环境[9]。王斌等[10]研究证实,如果没有稳定的骨支架,即使成功重建血液循环,也可能因骨折移动而再次损伤血管。扩髓虽造成了骨内膜血管数量减少,但不会延长骨折愈合时间,其原因是扩髓的机械刺激和创伤的炎性反应使骨折间隙周围充血,早期血供代偿性增加;同时扩髓造成新的创伤,导致离心性血流被向心性血流取代,这些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11]。De Bastiani等[12]报道愈合指数为1.4个月/cm,与本组平均1.57个月/cm相近,上述临床数据支持髓内钉不会造成牵拉成骨时间延长。
3.3 外固定器移除时限探讨
新骨延长愈合时间通常用外固定器指数即愈合指数表达。愈合指数是指延长1 cm至新骨完全矿化去除外固定器所需时间,愈合指数与患者年龄、病理特点、截骨位置、辅助治疗方法和延长总长度有密切关系。骨延长后移除外固定器最佳时期尚无统一客观指标。大量临床文献[13]推荐的安全方法是,在达到平均愈合指数后,让患肢完全负重锻炼行走 2个月左右,使骨的愈合质量接近正常后再移除外固定器。有文献报道[14-15]还可测定骨密度,应用Micro-CT来评价骨愈合情况,对骨质进行形态学和定量分析,包括皮质骨矿含量、皮质骨密度、体积骨矿含量、体积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等。为尽早去除外固定器,可采用二次稳定手术,如在滑移完成后植入钢板或克氏针。Gulabi等[16]报道了外固定器联合带中间孔髓内钉的手术方法,骨段滑移完成后,在髓内钉中部锁定孔打入锁钉,固定滑移段,以减少外固定器佩戴时间。但患者往往不愿做二次手术,需对患者进行宣讲,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我们一般按以下原则:如果接合端对合好,加压1个月,去除外固定器,手术应用交叉克氏针或钢板内固定;如对合欠佳,则加压直至骨折愈合良好。
单纯环式外固定器虽可早期行骨延长术,但在骨段滑移到预期位置后,需要继续佩戴较长时间外固定器以在骨矿化时间段提供固定作用。而内外结合法治疗胫骨非感染性骨缺损,可早期去除外固定器,由髓内钉及后续的钢板、克氏针提供固定,大大缩短了外固定器固定时间。
3.4 注意事项
① 胫骨近干骺端血供丰富,且富含松质骨,有尚能转化为成骨细胞的MSCs,故与骨干相比有更强的成骨能力[17]。有学者[18]报道了在胫骨干骺端截骨进行肢体延长及骨段滑移术,取得了很好效果。② 由于髓内钉远近端有锁定孔,中间无锁定孔,对于小腿延长患者,移除外固定器后应锁定远端锁定孔。对于骨段滑移患者,如局部皮肤条件好,可早期移除外固定器,用钢板锁定;如局部皮肤条件差,无法置放钢板,可用克氏针固定,以防滑移骨段回缩。移除外固定器后稳定性完全由髓内钉及钢板克氏针维持,由于延长区处于矿化初始阶段,故要根据X线片所示具体情况指导负重功能练习。③ 完全截骨前安装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并调整至小腿周围与全环间空隙均等,避免皮肤卡压。④ 植入克氏针时应避开血管神经,避免腓总神经及胫后血管损伤,且要注意髓内钉位置,避免打入髓内钉锁定孔导致延长失败。⑤ 尽量避免在瘢痕区打入克氏针以防难忍疼痛;安装髓内钉后再安装外固定器;打入克氏针时应尽量选择皮质骨区域,如遇阻挡,可退回克氏针调整角度重新打入,以避开髓内钉。⑥ 在胫骨延长后由于肌肉韧带牵拉,可造成足下垂,可采用小切口松解跟腱及佩戴足踝矫形器预防足下垂。⑦ 为获得良好再生,截骨必须精确、低能、骨膜下截骨,尽可能避免使用骨锯或粗暴的手法复位[19]。
本组结果表明,联合应用带锁髓内钉和环式外固定器,减少了对位对线不良和再骨折发生率,以及由于长时间带架导致的各种并发症,为治疗胫骨大段非感染性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开放粉碎性骨折、骨髓炎、骨不连、骨肿瘤等术后造成的大段骨缺损对肢体功能造成影响,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目前,Ilizarov骨延长技术广泛应用于长骨大段骨缺损治疗,但单纯应用Ilizarov外固定器存在一些不足,如外固定器佩戴时间较长、肢体成角、旋转、再次骨折等。2008年6月-2012年10月,我们联合应用髓内钉加环式外固定器行骨段滑移术治疗22例胫骨非感染性骨缺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纳入标准:① 骨缺损≥5 cm;② 小腿近段完好,允许植入髓内钉;③ 多次传统手术后仍不能治愈者;④ 术前白细胞正常,延长段局部无红肿热痛炎性症状。
本组男15例,女7例;年龄24~58岁,平均36.8岁。均为外伤术后致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17例),骨缺损(5例);其中交通事故伤12例,重物砸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左侧15例,右侧7例。所有患者胫骨发育正常,血运及感觉正常,其中有2 例患者延长段局部有植皮瘢痕。清除坏死骨后骨缺损或肢体不等长5.0~12.5 cm,平均8.05 cm;其中胫骨近端缺损8例,中段缺损5例,远端缺损9例(其中合并肢体短缩2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采用抗感染治疗,创面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植皮及皮瓣手术,待创面愈合后3个月行骨段滑移,其中近端骨滑移14例,远端骨滑移8例。
患者于全麻(5例)或持续硬膜外麻醉(17例)下,取仰卧位。去除骨折端坏死无生机骨质,至有红色骨质露出。取膝前髌韧带正中切口,逐层切开达胫骨平台,于胫骨平台下方约0.5 cm处的斜坡上开口,沿髓腔方向钻孔、扩髓;取胫骨结节下或内踝上内外侧长约3 cm纵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筋膜,暴露胫骨,于胫骨结节下2~3 cm或内踝上4~5 cm平面定位,用线锯或微型截骨器截骨。首先部分截骨,保留胫骨前侧部分骨皮质的连续,植入相应长度髓内钉。胫骨远、近端各放置2个全环作为固定环,截骨滑移骨段放置1个全环作为牵引环,每个全环用2枚2.0 mm克氏针固定,滑移骨段处再加1枚半针固定;外加一足部矫形器。用牵张器拉紧克氏针,调整外固定器使其与皮肤保留足够间隙,然后完全截断胫骨。术中牵引滑移骨段远离固定端以确定是否截骨完全,将牵引环向邻近固定环加压2~3 mm,确保截骨处无间隙并给予适当压应力。切口内置一引流管,缝合骨膜及切口。本组外固定器放置时间2~26个月,平均10.2个月;外固定器指数0.3~3.2个月/cm,平均1.57个月/cm;胫骨延长长度5.0~12.5 cm,平均8.05 cm。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24 h内拔出引流管;进行常规针道护理,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术后7~10 d开始骨延长,速度为0.75~1.00 mm/d,分4次完成。如年龄较大、营养不良、延长时疼痛难忍,可适当减慢延长速度。定期摄X线片观察骨段位置及矿化情况。拆除外固定器时4例应用克氏针、8例应用钢板固定滑移骨段与远端骨段。
2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58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感染;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7~19.4个月,平均11.9个月。1例去除外固定器后滑移骨段与远端骨段用克氏针固定,由于固定不牢固,出现滑移骨段回缩,再行截骨滑移痊愈;1例出现延长段矿化延迟,行“手风琴”技术治疗后痊愈;1例去除外固定器后出现延长段再骨折,因有髓内钉未作特殊处理,随访3个月后骨折愈合;1例骨延长患者因全针打入髓内钉远端锁定孔,导致延长失败,拔出原克氏针,重新打入新克氏针后顺利延长;1例延长过程中出现皮肤皱褶,手术切除皱褶皮肤后愈合良好;2例遗留足下垂畸形,采用小切口松解跟腱及佩戴足踝矫形器,但未能完全矫正。术后去除外固定器及髓内钉后采用Hohl膝关节外科临床评分系统[1]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获优15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9%;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2]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获优10例、良3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59.1%。见图 1。

3 讨论
3.1 联合应用环式外固定器与髓内钉治疗胫骨非感染性骨缺损的优势
长骨大段骨缺损多因开放粉碎性骨折、感染性骨髓炎彻底清除大块死骨、外伤后骨不连反复多次手术切除硬化骨,以及骨肿瘤大段病骨切除等所致。胫骨因其全长的1/3位于皮下,在创伤后特别是合并重度软组织创伤或不恰当的内固定术后,极易发生软组织坏死、缺损,导致骨质外露[3],继而发生骨髓炎、感染性骨不连。修复骨缺损的方法包括传统植骨、带血运骨移植、膜诱导技术以及 Ilizarov骨延长技术等[4-6]。自体髂骨移植可用于5 cm以下骨缺损,但需要良好的植骨床,植骨块爬行替代过程较长;带血运骨移植可用于>5 cm的骨缺损,但对显微外科技巧要求高。这两种方法均存在供骨区有限、骨量不足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Ilizarov技术利用牵拉成骨原理,解决了长骨大段骨缺损供区不足、植骨不愈合以及肢体短缩导致的肢体不等长问题,采用骨搬移技术不必担心增加骨缺损范围,可彻底清除死骨,使骨断端成为新鲜的、有丰富血运的正常骨,从而彻底消灭伤口内感染源,同时降低了局部软组织张力,为日后软组织及骨愈合创造了有利环境[7]。但其存在带架时间长、对位对线不良、成角畸形、二次调整外固定器、拆架后易发生再骨折、接合端软组织嵌插等不足,且骨段在滑移过程中可能出现边缘缺血坏死导致圆锥形改变,滑移端到达对接点后不能达到有效的轴向加压等。根据黄雷等[8]的报道及本研究结果,联合应用髓内钉增加了肢体稳定性、允许外固定器的早期移除、允许快速恢复运动及活动幅度、减少了克氏针放置时间及患者痛苦、降低了针孔感染率,且可预防在延长中的轴向偏移,使骨端对合后有效地轴向加压,骨端顺利愈合。
3.2 髓内钉在骨延长中对骨矿化(血供)的影响
影响延长骨生长的因素有骨膜、截骨位置、延长速度、延长频率以及生物力学等,髓内钉显著增加了延长系统的稳定性,防止血液循环建立后由于不稳定而被破坏,为骨生长创造了优良生物力学环境[9]。王斌等[10]研究证实,如果没有稳定的骨支架,即使成功重建血液循环,也可能因骨折移动而再次损伤血管。扩髓虽造成了骨内膜血管数量减少,但不会延长骨折愈合时间,其原因是扩髓的机械刺激和创伤的炎性反应使骨折间隙周围充血,早期血供代偿性增加;同时扩髓造成新的创伤,导致离心性血流被向心性血流取代,这些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11]。De Bastiani等[12]报道愈合指数为1.4个月/cm,与本组平均1.57个月/cm相近,上述临床数据支持髓内钉不会造成牵拉成骨时间延长。
3.3 外固定器移除时限探讨
新骨延长愈合时间通常用外固定器指数即愈合指数表达。愈合指数是指延长1 cm至新骨完全矿化去除外固定器所需时间,愈合指数与患者年龄、病理特点、截骨位置、辅助治疗方法和延长总长度有密切关系。骨延长后移除外固定器最佳时期尚无统一客观指标。大量临床文献[13]推荐的安全方法是,在达到平均愈合指数后,让患肢完全负重锻炼行走 2个月左右,使骨的愈合质量接近正常后再移除外固定器。有文献报道[14-15]还可测定骨密度,应用Micro-CT来评价骨愈合情况,对骨质进行形态学和定量分析,包括皮质骨矿含量、皮质骨密度、体积骨矿含量、体积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等。为尽早去除外固定器,可采用二次稳定手术,如在滑移完成后植入钢板或克氏针。Gulabi等[16]报道了外固定器联合带中间孔髓内钉的手术方法,骨段滑移完成后,在髓内钉中部锁定孔打入锁钉,固定滑移段,以减少外固定器佩戴时间。但患者往往不愿做二次手术,需对患者进行宣讲,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我们一般按以下原则:如果接合端对合好,加压1个月,去除外固定器,手术应用交叉克氏针或钢板内固定;如对合欠佳,则加压直至骨折愈合良好。
单纯环式外固定器虽可早期行骨延长术,但在骨段滑移到预期位置后,需要继续佩戴较长时间外固定器以在骨矿化时间段提供固定作用。而内外结合法治疗胫骨非感染性骨缺损,可早期去除外固定器,由髓内钉及后续的钢板、克氏针提供固定,大大缩短了外固定器固定时间。
3.4 注意事项
① 胫骨近干骺端血供丰富,且富含松质骨,有尚能转化为成骨细胞的MSCs,故与骨干相比有更强的成骨能力[17]。有学者[18]报道了在胫骨干骺端截骨进行肢体延长及骨段滑移术,取得了很好效果。② 由于髓内钉远近端有锁定孔,中间无锁定孔,对于小腿延长患者,移除外固定器后应锁定远端锁定孔。对于骨段滑移患者,如局部皮肤条件好,可早期移除外固定器,用钢板锁定;如局部皮肤条件差,无法置放钢板,可用克氏针固定,以防滑移骨段回缩。移除外固定器后稳定性完全由髓内钉及钢板克氏针维持,由于延长区处于矿化初始阶段,故要根据X线片所示具体情况指导负重功能练习。③ 完全截骨前安装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并调整至小腿周围与全环间空隙均等,避免皮肤卡压。④ 植入克氏针时应避开血管神经,避免腓总神经及胫后血管损伤,且要注意髓内钉位置,避免打入髓内钉锁定孔导致延长失败。⑤ 尽量避免在瘢痕区打入克氏针以防难忍疼痛;安装髓内钉后再安装外固定器;打入克氏针时应尽量选择皮质骨区域,如遇阻挡,可退回克氏针调整角度重新打入,以避开髓内钉。⑥ 在胫骨延长后由于肌肉韧带牵拉,可造成足下垂,可采用小切口松解跟腱及佩戴足踝矫形器预防足下垂。⑦ 为获得良好再生,截骨必须精确、低能、骨膜下截骨,尽可能避免使用骨锯或粗暴的手法复位[19]。
本组结果表明,联合应用带锁髓内钉和环式外固定器,减少了对位对线不良和再骨折发生率,以及由于长时间带架导致的各种并发症,为治疗胫骨大段非感染性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