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韦仕战, 唐毓金, 彭维波, 班华登. 改良术式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疗效观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 30(1): 50-53. doi: 10.7507/1002-1892.20160011 复制
陈旧性孟氏骨折是指外伤后尺骨骨折愈合而桡骨头仍脱位,已失去保守治疗成功的可能[1],多因早期治疗不当造成,上肢畸形及功能障碍明显,治疗目的是解剖复位桡骨头[2]。目前均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方法尚未统一。主要手术方法包括环状韧带重建术、尺骨截骨术、挛缩后关节囊松解、囊内容物清理术等[1]。既往环状韧带重建材料需穿过尺骨骨孔固定,但儿童尺骨开骨孔的空间有限,限制了重建材料尤其是前臂深筋膜条取材规格及固定形式,也不能完全解决环状韧带重建后阻滞桡骨颈生长的临床难题。2006年3月-2013年12月,我们采用改良术式,即切取前臂带蒂深筋膜瓣重建环状韧带和修复关节囊,尺骨截骨延长、骨痂回植、钢板内固定治疗40例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10岁,平均4 岁。致伤原因:摔伤24例,交通事故伤8例,高处坠落伤8例。均为单侧伸直型骨折(尺骨骨折向掌桡侧成角并桡骨头向前脱位),左侧28例,右侧12例;病程2~11个月,平均4个月。合并桡神经麻痹4 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根据X线片测量尺骨最大畸形位置、成角情况、桡骨头脱位方向及过度生长的长度,估算尺骨需要截骨延长的长度。
患儿于全麻下取仰卧位,行肱桡关节至尺骨中段L形切口。前臂深筋膜切取改良方法:扩大筋膜宽度达3 cm,外缘可达尺侧腕长、腕短伸肌,内缘可达尺侧腕屈肌,长度为尺骨近端内侧至冠状突距离的3倍,切取深筋膜并保留其尺骨近端附丽形成筋膜瓣,远半部折叠成1.5 cm宽筋膜条(图 1a);在最大成角畸形处斜形或线形截断尺骨,继续显露肱桡关节囊及上尺桡关节囊,保留关节囊,清除关节内瘢痕组织,尽量保留残余的环状韧带,显露环状韧带前后起点,继续分离显露桡骨头,筋膜条重建环状韧带。重建环状韧带,改良筋膜条固定方法:经肘肌深面穿过筋膜条(图 1b),将桡骨头复位,筋膜条作“?”状折返绕过桡骨颈重建环状韧带。桡骨头复位后,筋膜条收紧并用不可吸收线缝合固定至环状韧带前起点的残余环状韧带上,以稳定桡骨头前方。如果残余的环状韧带不能与筋膜条缝合,在桡骨头复位前,克氏针在环状韧带前起点打2个小骨孔,穿不可吸收线U式套住筋膜条,桡骨头复位,拉紧捆绑固定筋膜条,以稳定桡骨头前方(图 1c);筋膜条环绕桡骨颈后经尺桡骨之间折返回环状韧带后侧起点,克氏针在环状韧带后侧起点下缘另打2个骨孔,经该骨孔再穿过不可吸收线U式套缝筋膜条捆绑,加强固定,关节囊复位覆盖桡骨头。缝合裂口,肘关节摆在伸直位,将筋膜条末端、关节囊、重建成环状韧带的筋膜条上缘缝合成一体,修复肘部桡侧副韧带复合体(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LCLC),稳定桡骨头侧方及后方(图 1d)。

以伸肘位便于桡骨头轻易复位为标准,判断尺骨截骨延长长度;尺骨截骨后两端矫形,钢板固定,骨痂回植至骨缺损区。术中根据尺骨周径选择钢板,21例尺骨周径较小,采用改良成人掌骨微型钢板固定。16例肱桡关节匹配欠佳,被动屈伸肘关节及旋转前臂,桡骨头不稳定,以克氏针内固定肱桡关节;24例被动屈伸肘关节及旋转前臂,肘关节活动正常,桡骨头稳定,肱桡关节不作内固定处理。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儿均于屈肘关节位用超关节石膏后托辅助固定,术后3~4周拆除石膏,16例肱桡关节内固定者同时取出克氏针。去除内固定物后三角巾悬吊1~ 2 周,并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行腕关节主动屈伸、前臂旋转及肘关节屈伸活动。
2 结果
术后患儿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桡神经麻痹、肌筋膜室综合征、手部伸肌肌力下降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5年。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20周,平均15周。无手部肌肉粘连致手功能障碍及桡骨小头瓶颈状改变发生。随访期间3例发生再脱位,包括2例肱桡关节不作内固定者及1例肱桡关节克氏针内固定者,2例经再次手术矫正修复,1例家属放弃治疗。末次随访时根据Mackay等[3]功能评定标准,本组获优32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92.5%。见图 2。
3 讨论
3.1 环状韧带改良重建
尺骨截骨后是否需行环状韧带重建术,目前仍未达成共识[4]。有学者指出儿童骨骼处于生长期,对陈旧性孟氏骨折治疗最基本要求是桡骨头复位及环状韧带稳固[5]。Eamsobhana等[6]对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行重建环状韧带、尺骨切开复位和Z-延长手术治疗并随访3年,无不良结果发生。环状韧带重建术式多样,目前尚无统一术式[7]。采用前臂筋膜是重建环状韧带取材方法之一,传统方法是切取前臂长5.0 cm、宽0.4 cm的深筋膜条,深筋膜条穿过尺骨骨孔固定[8]。该方法对成年人有效,儿童因前臂深筋膜尚未发育成熟,难以承受重建后的张力,易发生断裂导致再脱位[9]。基于增加筋膜切取强度考虑,一些术者在术中切取的前臂深筋膜均较传统规格大,但具体范围尚无统一标准,文献报道切取宽度1.0~2.5 cm,长度10.0~11.5 cm[10-12]。鉴于此,我们对切取前臂深筋膜及筋膜条固定进行改良:① 改良前臂筋膜条切取方法,加宽、加长,保留在尺骨附丽,获得较宽大且足够长的带蒂深筋膜条,筋膜条前段折叠成双层,强度增加,不易断裂和撕裂,同时筋膜条末端有足够长度折返修复肘部LCLC,加强桡骨头外侧及后侧稳定,也能留下大部分筋膜条不缝合,保持血运,便于筋膜条继续生长,为以后桡骨颈生长预留空间。② 改良筋膜条固定方法。既往文献报道[8, 10-12]筋膜条均要穿过尺骨骨孔进行固定,本组因切取的带蒂筋膜条较粗,不能通过骨孔,而扩大骨孔又易新发骨折;因此在环状韧带前后起点区域作4个小骨孔,穿入不可吸收线捆绑固定筋膜条。改良重建的环状韧带形如“?”状绕过桡骨颈,稳定桡骨头前方、侧方,筋膜条末端有足够长度折返修复肘部LCLC,以稳定桡骨头后方,后期关节囊愈合即能进一步维持肱桡关节稳定。随访结果显示,本组92.5%患儿术后肘关节功能及前臂旋转功能恢复良好,无再脱位,表明前臂深筋膜条规格改良及固定方法改良效果可靠。
3.2 改良尺骨骨折内固定方式
尺骨延长是目前许多学者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常用方法[1],尺骨截骨矫形后如何选择内固定方式尚未统一。蒋协远等[13]指出孟氏骨折单纯用张力带固定不可靠;也有文献报道用克氏针、钢板等固定尺骨[4, 14]。我们认为,克氏针髓内固定尺骨对新鲜稳定孟氏骨折有效,但对不稳定骨折及需要尺骨延长的陈旧性孟氏骨折,难以维持骨折端稳定,有骨折再移位及桡骨小头再脱位风险。孟氏骨折最可靠的尺骨固定方法应是钢板固定,然而对较小儿童,骨骼小,目前尚无市售儿童前臂钢板,而成人前臂钢板过大,与儿童尺骨不匹配。因此对骨骼小的患儿,我院采用改良成人掌骨钢板固定,也可延长矫形尺骨,取得牢固固定,骨折愈合且无内固定失效者。
3.3 改良处理尺骨延长区骨缝
有学者指出尺骨截骨延长保留了完整骨膜,并缝合骨膜,主张不植骨[15]。但我们在术中发现,尺骨截骨延长后,很难保留骨膜完整,缝合骨膜也较困难,并出现较宽的骨缺损缝隙,术后瘢痕组织会生长至骨缝中,增加骨不愈合风险,因此有必要植骨。为避免自体其他部位取骨对患儿伤害,我们对骨缝进行改良处理,取骨折区骨痂回植填塞骨缝,既减少了自体取骨创伤,又达到了植骨目的,术后患儿骨折均愈合。
3.4 简化肱桡关节固定
有学者对陈旧性孟氏骨折手术治疗时均选择肱桡关节克氏针内固定2~4周,并辅助石膏托外固定[16-17];也有学者未行环状韧带重建术,克氏针固定肱桡关节时间相对延长,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3, 18-19]。我们认为,行环状韧带重建术后肱桡关节已相对稳定,应简化固定方式,缩短固定时间,更有利于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预防肘关节僵硬。对肱桡关节匹配程度高、尺骨截骨矫形及环状韧带重建后肘关节及肱桡关节各方向活动表现较稳定者,可不行肱桡关节克氏针内固定。本组采用单纯石膏托外固定24例,克氏针内固定16例,术后3~4周拆除固定开始行肘关节功能锻炼,两种固定方式术后脱位复发病例数无明显差异,表明行环状韧带重建术后简化肱桡关节固定方法可行。
陈旧性孟氏骨折是指外伤后尺骨骨折愈合而桡骨头仍脱位,已失去保守治疗成功的可能[1],多因早期治疗不当造成,上肢畸形及功能障碍明显,治疗目的是解剖复位桡骨头[2]。目前均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方法尚未统一。主要手术方法包括环状韧带重建术、尺骨截骨术、挛缩后关节囊松解、囊内容物清理术等[1]。既往环状韧带重建材料需穿过尺骨骨孔固定,但儿童尺骨开骨孔的空间有限,限制了重建材料尤其是前臂深筋膜条取材规格及固定形式,也不能完全解决环状韧带重建后阻滞桡骨颈生长的临床难题。2006年3月-2013年12月,我们采用改良术式,即切取前臂带蒂深筋膜瓣重建环状韧带和修复关节囊,尺骨截骨延长、骨痂回植、钢板内固定治疗40例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10岁,平均4 岁。致伤原因:摔伤24例,交通事故伤8例,高处坠落伤8例。均为单侧伸直型骨折(尺骨骨折向掌桡侧成角并桡骨头向前脱位),左侧28例,右侧12例;病程2~11个月,平均4个月。合并桡神经麻痹4 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根据X线片测量尺骨最大畸形位置、成角情况、桡骨头脱位方向及过度生长的长度,估算尺骨需要截骨延长的长度。
患儿于全麻下取仰卧位,行肱桡关节至尺骨中段L形切口。前臂深筋膜切取改良方法:扩大筋膜宽度达3 cm,外缘可达尺侧腕长、腕短伸肌,内缘可达尺侧腕屈肌,长度为尺骨近端内侧至冠状突距离的3倍,切取深筋膜并保留其尺骨近端附丽形成筋膜瓣,远半部折叠成1.5 cm宽筋膜条(图 1a);在最大成角畸形处斜形或线形截断尺骨,继续显露肱桡关节囊及上尺桡关节囊,保留关节囊,清除关节内瘢痕组织,尽量保留残余的环状韧带,显露环状韧带前后起点,继续分离显露桡骨头,筋膜条重建环状韧带。重建环状韧带,改良筋膜条固定方法:经肘肌深面穿过筋膜条(图 1b),将桡骨头复位,筋膜条作“?”状折返绕过桡骨颈重建环状韧带。桡骨头复位后,筋膜条收紧并用不可吸收线缝合固定至环状韧带前起点的残余环状韧带上,以稳定桡骨头前方。如果残余的环状韧带不能与筋膜条缝合,在桡骨头复位前,克氏针在环状韧带前起点打2个小骨孔,穿不可吸收线U式套住筋膜条,桡骨头复位,拉紧捆绑固定筋膜条,以稳定桡骨头前方(图 1c);筋膜条环绕桡骨颈后经尺桡骨之间折返回环状韧带后侧起点,克氏针在环状韧带后侧起点下缘另打2个骨孔,经该骨孔再穿过不可吸收线U式套缝筋膜条捆绑,加强固定,关节囊复位覆盖桡骨头。缝合裂口,肘关节摆在伸直位,将筋膜条末端、关节囊、重建成环状韧带的筋膜条上缘缝合成一体,修复肘部桡侧副韧带复合体(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LCLC),稳定桡骨头侧方及后方(图 1d)。

以伸肘位便于桡骨头轻易复位为标准,判断尺骨截骨延长长度;尺骨截骨后两端矫形,钢板固定,骨痂回植至骨缺损区。术中根据尺骨周径选择钢板,21例尺骨周径较小,采用改良成人掌骨微型钢板固定。16例肱桡关节匹配欠佳,被动屈伸肘关节及旋转前臂,桡骨头不稳定,以克氏针内固定肱桡关节;24例被动屈伸肘关节及旋转前臂,肘关节活动正常,桡骨头稳定,肱桡关节不作内固定处理。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儿均于屈肘关节位用超关节石膏后托辅助固定,术后3~4周拆除石膏,16例肱桡关节内固定者同时取出克氏针。去除内固定物后三角巾悬吊1~ 2 周,并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行腕关节主动屈伸、前臂旋转及肘关节屈伸活动。
2 结果
术后患儿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桡神经麻痹、肌筋膜室综合征、手部伸肌肌力下降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5年。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20周,平均15周。无手部肌肉粘连致手功能障碍及桡骨小头瓶颈状改变发生。随访期间3例发生再脱位,包括2例肱桡关节不作内固定者及1例肱桡关节克氏针内固定者,2例经再次手术矫正修复,1例家属放弃治疗。末次随访时根据Mackay等[3]功能评定标准,本组获优32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92.5%。见图 2。
3 讨论
3.1 环状韧带改良重建
尺骨截骨后是否需行环状韧带重建术,目前仍未达成共识[4]。有学者指出儿童骨骼处于生长期,对陈旧性孟氏骨折治疗最基本要求是桡骨头复位及环状韧带稳固[5]。Eamsobhana等[6]对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行重建环状韧带、尺骨切开复位和Z-延长手术治疗并随访3年,无不良结果发生。环状韧带重建术式多样,目前尚无统一术式[7]。采用前臂筋膜是重建环状韧带取材方法之一,传统方法是切取前臂长5.0 cm、宽0.4 cm的深筋膜条,深筋膜条穿过尺骨骨孔固定[8]。该方法对成年人有效,儿童因前臂深筋膜尚未发育成熟,难以承受重建后的张力,易发生断裂导致再脱位[9]。基于增加筋膜切取强度考虑,一些术者在术中切取的前臂深筋膜均较传统规格大,但具体范围尚无统一标准,文献报道切取宽度1.0~2.5 cm,长度10.0~11.5 cm[10-12]。鉴于此,我们对切取前臂深筋膜及筋膜条固定进行改良:① 改良前臂筋膜条切取方法,加宽、加长,保留在尺骨附丽,获得较宽大且足够长的带蒂深筋膜条,筋膜条前段折叠成双层,强度增加,不易断裂和撕裂,同时筋膜条末端有足够长度折返修复肘部LCLC,加强桡骨头外侧及后侧稳定,也能留下大部分筋膜条不缝合,保持血运,便于筋膜条继续生长,为以后桡骨颈生长预留空间。② 改良筋膜条固定方法。既往文献报道[8, 10-12]筋膜条均要穿过尺骨骨孔进行固定,本组因切取的带蒂筋膜条较粗,不能通过骨孔,而扩大骨孔又易新发骨折;因此在环状韧带前后起点区域作4个小骨孔,穿入不可吸收线捆绑固定筋膜条。改良重建的环状韧带形如“?”状绕过桡骨颈,稳定桡骨头前方、侧方,筋膜条末端有足够长度折返修复肘部LCLC,以稳定桡骨头后方,后期关节囊愈合即能进一步维持肱桡关节稳定。随访结果显示,本组92.5%患儿术后肘关节功能及前臂旋转功能恢复良好,无再脱位,表明前臂深筋膜条规格改良及固定方法改良效果可靠。
3.2 改良尺骨骨折内固定方式
尺骨延长是目前许多学者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常用方法[1],尺骨截骨矫形后如何选择内固定方式尚未统一。蒋协远等[13]指出孟氏骨折单纯用张力带固定不可靠;也有文献报道用克氏针、钢板等固定尺骨[4, 14]。我们认为,克氏针髓内固定尺骨对新鲜稳定孟氏骨折有效,但对不稳定骨折及需要尺骨延长的陈旧性孟氏骨折,难以维持骨折端稳定,有骨折再移位及桡骨小头再脱位风险。孟氏骨折最可靠的尺骨固定方法应是钢板固定,然而对较小儿童,骨骼小,目前尚无市售儿童前臂钢板,而成人前臂钢板过大,与儿童尺骨不匹配。因此对骨骼小的患儿,我院采用改良成人掌骨钢板固定,也可延长矫形尺骨,取得牢固固定,骨折愈合且无内固定失效者。
3.3 改良处理尺骨延长区骨缝
有学者指出尺骨截骨延长保留了完整骨膜,并缝合骨膜,主张不植骨[15]。但我们在术中发现,尺骨截骨延长后,很难保留骨膜完整,缝合骨膜也较困难,并出现较宽的骨缺损缝隙,术后瘢痕组织会生长至骨缝中,增加骨不愈合风险,因此有必要植骨。为避免自体其他部位取骨对患儿伤害,我们对骨缝进行改良处理,取骨折区骨痂回植填塞骨缝,既减少了自体取骨创伤,又达到了植骨目的,术后患儿骨折均愈合。
3.4 简化肱桡关节固定
有学者对陈旧性孟氏骨折手术治疗时均选择肱桡关节克氏针内固定2~4周,并辅助石膏托外固定[16-17];也有学者未行环状韧带重建术,克氏针固定肱桡关节时间相对延长,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3, 18-19]。我们认为,行环状韧带重建术后肱桡关节已相对稳定,应简化固定方式,缩短固定时间,更有利于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预防肘关节僵硬。对肱桡关节匹配程度高、尺骨截骨矫形及环状韧带重建后肘关节及肱桡关节各方向活动表现较稳定者,可不行肱桡关节克氏针内固定。本组采用单纯石膏托外固定24例,克氏针内固定16例,术后3~4周拆除固定开始行肘关节功能锻炼,两种固定方式术后脱位复发病例数无明显差异,表明行环状韧带重建术后简化肱桡关节固定方法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