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谭伟伟, 何升华, 孙志涛, 王业广, 王建, 赖居易. 微创针刺旋切制备兔椎间盘退变模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 30(3): 343-347. doi: 10.7507/1002-1892.20160067 复制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以一侧下肢疼痛麻木或腰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多认为是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引起髓核突出,从而压迫神经产生症状,但对于IDD的确切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因此,需要通过一种安全有效的IDD动物模型来研究相关病变机制。但目前对IDD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尚未达成共识,近年多采用纤维环穿刺法和穿刺后抽吸髓核组织法,均存在一些不足[1-3]。我们设计了微创针刺旋切建立兔IDD模型的方法,本次实验旨在探讨该方法可行性,以期为研究LDH病变机制提供一种新的造模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试剂、仪器
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9±0.3)kg,MRI检查椎间盘均正常,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利多卡因注射液(山西晋新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戊巴比妥钠(Sigma公司,美国);注射用生理盐水(安徽丰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射用青霉素钠(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Masson染色试剂盒(上海博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甲醛液(上海泸震实业有限公司);番红O染色液(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18G穿刺针、C臂X线机(ZIEM公司,德国)。
1.2 实验分组及方法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实验组采用微创穿刺后旋切髓核组织建立IDD模型,具体步骤:动物四肢固定后俯卧于桌面上,软垫垫高腹部,一侧下肢肌肉注射青霉素钠(40万U/只)预防感染。于髂嵴最高点平L7棘突,定位L4、L5、L6棘突及关节突,局麻后取18G穿刺针以右外侧约45°角度进针,C臂X线机透视下经椎间盘后外侧刺入L4、5、L5、6椎间隙,针尖位于髓核内;采用针体旋转法带动针尖旋切髓核组织,顺、逆时针旋转360°各1次,以促使其退变。退出穿刺针、消毒,动物常规饲养。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
1.3 观测指标
1.3.1 一般情况
观察实验组动物术后存活情况以及精神状态、四肢活动度。
1.3.2 MRI观察
术前及术后4、8、12、16周每组各取10只动物行MRI检测。具体方法:观察前禁食、水24 h,动物肌肉注射3%戊巴比妥钠(1.2 mL/kg)麻醉,四肢固定于木板上(耳内塞入少许棉花以减少MRI噪声的刺激),行MRI观察。T2加权像:脉冲重复间隔时间/回波时间3 000 ms/125 ms,层厚2 mm,层间距1 mm。以Pfirrmann分级法[4]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
1.3.3 大体及组织学观察
术后各时间点MRI观察后,各组随机取2只动物采用耳缘静脉注射空气处死。取背部正中切口,分离棘突两旁肌肉组织,暴露L1~7棘突及关节突,剪下L1~7整个脊柱,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自腹侧取出整个椎间盘。大体观察髓核组织含水量及颜色、光泽。然后将椎间盘置于甲醛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切片,行Masson染色和番红O染色,镜下观察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实验组所有动物术后均存活,术后2 d四肢活动度好,精神状态较术前未见明显改变。
2.2 MRI观察
对照组MRI T2加权像示观察早期椎间盘信号强度未见明显改变,后期略减弱;实验组椎间盘信号强度随时间延长呈减弱趋势。见图 1。根据Pfirrmann分级法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显示,随时间延长,两组椎间盘退变程度均逐渐加重,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比较除术后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外,其余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椎间盘退变程度均重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3 大体观察
术后4周,对照组髓核透亮、含水量丰富,实验组髓核颜色稍暗淡。8、12周时对照组髓核含水量略减少,颜色稍暗淡;实验组髓核含水量明显减少,颜色呈淡黄色。16周时对照组髓核含水量减少,实验组髓核含水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呈干瘪样。
2.4 组织学观察
2.4.1 Masson染色
对照组术后4、8周时椎间盘纤维环是以髓核为中心的同心圆形分层结构,排列整齐;12、16周纤维环出现排列不规整,但分层结构仍完整。实验组术后4周椎间盘纤维环的同心圆形分层结构尚排列规整;8周排列出现部分紊乱,有少量裂隙存在;12周纤维环排列紊乱加重,裂隙增多;16周纤维环排列紊乱程度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断裂不能连续现象。见图 2。

2.4.2 番红O染色
对照组术后4、8、12周椎间盘髓核细胞呈紫红色,分布均匀,染色均一;16周髓核细胞略减少。实验组术后4周椎间盘髓核细胞呈紫红色,分布情况尚可;8周髓核细胞略减少,仍呈紫红色;12周髓核细胞染色变淡,并出现分布不均;16周髓核细胞明显减少,染色更淡。见图 3。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临床上LDH患者急剧增加,并向低龄化发展。因LDH不易治愈,且易反复发作,成为了临床一大难题。对其发病机制,目前多认为是IDD导致髓核突出或脱出,压迫神经根而产生疼痛麻木等不适,亦可能是炎性反应所致,但确切机制尚未明了。动物模型是研究IDD发生机制及LDH发病机制的实验基础,目前制作IDD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分为自然退变和实验诱导。自然退变有高盐饮食制造地中海沙鼠IDD模型[5]、采用截除双前肢建立双后肢大鼠IDD模型[6]、随年龄增长椎间盘自发性退变改变[7]等。实验诱导包括改变脊柱力学特性和破坏椎间盘组织模型,具体方法有增加椎体间剪切应力[8]或改变椎间盘血供[9]以促使椎间盘退变,其中以纤维穿刺法较为常用[10-11]。既往多采用腹部切开直视下进行纤维环穿刺破坏,这种方法创伤较大,与人类椎间盘的自然退变不相符,不能体现IDD的客观规律[12-13]。因此,近年来有学者研究通过微创手术建立IDD模型[3, 14],主要通过针刺后抽吸髓核组织来促使其退变[1-2],但此方法需将髓核组织部分抽出,不能体现髓核组织的退变过程。
Kim等[15]分别使用16G、18G、21G穿刺针穿刺纤维环制备IDD动物模型,发现21G穿刺针造模后未能引起椎间盘退变,而18G和16G穿刺针穿刺均成功制备模型,提示穿刺针直径会影响模型制备。吴健等[16]采用21G穿刺针穿刺并抽吸部分髓核组织方法成功制备IDD动物模型。本实验采用18G穿刺针穿刺纤维环后,不抽吸髓核组织,而是在C臂X线机定位监测下使穿刺针进入椎间隙,穿过纤维环到达髓核组织,然后旋转针体,使针尖切割髓核组织以促使其退变,术后MRI和组织学观察提示,IDD模型制备成功。我们认为本实验采用的方法解决了切开暴露范围较大的问题,减少了手术时间,减轻对实验动物的创伤,降低死亡率和感染风险。术后实验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
正常椎间盘由外围的纤维环、内部的髓核及上、下软骨终板构成。MRI T2加权像能够清晰显示椎间盘信号强度,以反映髓核内的水分及蛋白多糖含量[2],故临床上常将MRI检测作为诊断IDD的金标准。有研究[3]采用经皮微创穿刺L3、4、L4、5、L5、6纤维环制备兔IDD模型,以自身L2、3、L6、7作对照,处理后4、8、12周行MRI检测,结果也发现造模组椎间盘信号强度明显降低,且随时间延长,降低强度呈加重趋势。参考文献[17]方法,本实验以术后4周作为观察起始点,通过MRI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IDD情况。结果显示,随时间延长,实验组椎间盘在MRI T2加权像上信号呈现逐渐降低趋势,而对照组信号强度降低不明显,与以上研究报道结果相同。
本实验选用Masson染色和番红O染色行组织学观察,Masson染色可使胶原纤维、软骨染成蓝色,肌纤维、细胞质染成红色,细胞核染成蓝褐色,可清晰观察纤维环胶原纤维的变化;番红O染色可以反映蛋白聚糖含量及其分布[18-19]。Masson染色示实验组术后4周胶原纤维排列尚整齐,呈同心圆状;8周开始即出现少许紊乱现象,说明椎间盘开始退变;12周时退变进一步加重,纤维环排列紊乱,层次开始模糊不清,裂隙增大增宽;至16周时已无明显分层现象,纤维环胶原纤维甚至断裂,提示退变严重。而对照组纤维环至16周时仍可见同心圆状排列,部分胶原纤维出现小裂隙,提示椎间盘仅有部分退变,与MRI检测结果相符。番红O染色示实验组髓核细胞在术后4周染色仍呈深红色,从8周开始染色逐渐变浅,12、16周染色明显变浅;而对照组至16周才有部分髓核细胞减少。
综上述,C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微创针刺旋切法可成功建立兔IDD模型。其局限在于操作者经皮穿刺纤维环有一定难度,正确穿刺、避免反复操作是减少创伤、降低脊髓神经误伤率和实验动物死亡率的关键。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以一侧下肢疼痛麻木或腰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多认为是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引起髓核突出,从而压迫神经产生症状,但对于IDD的确切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因此,需要通过一种安全有效的IDD动物模型来研究相关病变机制。但目前对IDD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尚未达成共识,近年多采用纤维环穿刺法和穿刺后抽吸髓核组织法,均存在一些不足[1-3]。我们设计了微创针刺旋切建立兔IDD模型的方法,本次实验旨在探讨该方法可行性,以期为研究LDH病变机制提供一种新的造模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试剂、仪器
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9±0.3)kg,MRI检查椎间盘均正常,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利多卡因注射液(山西晋新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戊巴比妥钠(Sigma公司,美国);注射用生理盐水(安徽丰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射用青霉素钠(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Masson染色试剂盒(上海博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甲醛液(上海泸震实业有限公司);番红O染色液(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18G穿刺针、C臂X线机(ZIEM公司,德国)。
1.2 实验分组及方法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实验组采用微创穿刺后旋切髓核组织建立IDD模型,具体步骤:动物四肢固定后俯卧于桌面上,软垫垫高腹部,一侧下肢肌肉注射青霉素钠(40万U/只)预防感染。于髂嵴最高点平L7棘突,定位L4、L5、L6棘突及关节突,局麻后取18G穿刺针以右外侧约45°角度进针,C臂X线机透视下经椎间盘后外侧刺入L4、5、L5、6椎间隙,针尖位于髓核内;采用针体旋转法带动针尖旋切髓核组织,顺、逆时针旋转360°各1次,以促使其退变。退出穿刺针、消毒,动物常规饲养。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
1.3 观测指标
1.3.1 一般情况
观察实验组动物术后存活情况以及精神状态、四肢活动度。
1.3.2 MRI观察
术前及术后4、8、12、16周每组各取10只动物行MRI检测。具体方法:观察前禁食、水24 h,动物肌肉注射3%戊巴比妥钠(1.2 mL/kg)麻醉,四肢固定于木板上(耳内塞入少许棉花以减少MRI噪声的刺激),行MRI观察。T2加权像:脉冲重复间隔时间/回波时间3 000 ms/125 ms,层厚2 mm,层间距1 mm。以Pfirrmann分级法[4]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
1.3.3 大体及组织学观察
术后各时间点MRI观察后,各组随机取2只动物采用耳缘静脉注射空气处死。取背部正中切口,分离棘突两旁肌肉组织,暴露L1~7棘突及关节突,剪下L1~7整个脊柱,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自腹侧取出整个椎间盘。大体观察髓核组织含水量及颜色、光泽。然后将椎间盘置于甲醛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切片,行Masson染色和番红O染色,镜下观察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实验组所有动物术后均存活,术后2 d四肢活动度好,精神状态较术前未见明显改变。
2.2 MRI观察
对照组MRI T2加权像示观察早期椎间盘信号强度未见明显改变,后期略减弱;实验组椎间盘信号强度随时间延长呈减弱趋势。见图 1。根据Pfirrmann分级法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显示,随时间延长,两组椎间盘退变程度均逐渐加重,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比较除术后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外,其余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椎间盘退变程度均重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3 大体观察
术后4周,对照组髓核透亮、含水量丰富,实验组髓核颜色稍暗淡。8、12周时对照组髓核含水量略减少,颜色稍暗淡;实验组髓核含水量明显减少,颜色呈淡黄色。16周时对照组髓核含水量减少,实验组髓核含水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呈干瘪样。
2.4 组织学观察
2.4.1 Masson染色
对照组术后4、8周时椎间盘纤维环是以髓核为中心的同心圆形分层结构,排列整齐;12、16周纤维环出现排列不规整,但分层结构仍完整。实验组术后4周椎间盘纤维环的同心圆形分层结构尚排列规整;8周排列出现部分紊乱,有少量裂隙存在;12周纤维环排列紊乱加重,裂隙增多;16周纤维环排列紊乱程度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断裂不能连续现象。见图 2。

2.4.2 番红O染色
对照组术后4、8、12周椎间盘髓核细胞呈紫红色,分布均匀,染色均一;16周髓核细胞略减少。实验组术后4周椎间盘髓核细胞呈紫红色,分布情况尚可;8周髓核细胞略减少,仍呈紫红色;12周髓核细胞染色变淡,并出现分布不均;16周髓核细胞明显减少,染色更淡。见图 3。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临床上LDH患者急剧增加,并向低龄化发展。因LDH不易治愈,且易反复发作,成为了临床一大难题。对其发病机制,目前多认为是IDD导致髓核突出或脱出,压迫神经根而产生疼痛麻木等不适,亦可能是炎性反应所致,但确切机制尚未明了。动物模型是研究IDD发生机制及LDH发病机制的实验基础,目前制作IDD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分为自然退变和实验诱导。自然退变有高盐饮食制造地中海沙鼠IDD模型[5]、采用截除双前肢建立双后肢大鼠IDD模型[6]、随年龄增长椎间盘自发性退变改变[7]等。实验诱导包括改变脊柱力学特性和破坏椎间盘组织模型,具体方法有增加椎体间剪切应力[8]或改变椎间盘血供[9]以促使椎间盘退变,其中以纤维穿刺法较为常用[10-11]。既往多采用腹部切开直视下进行纤维环穿刺破坏,这种方法创伤较大,与人类椎间盘的自然退变不相符,不能体现IDD的客观规律[12-13]。因此,近年来有学者研究通过微创手术建立IDD模型[3, 14],主要通过针刺后抽吸髓核组织来促使其退变[1-2],但此方法需将髓核组织部分抽出,不能体现髓核组织的退变过程。
Kim等[15]分别使用16G、18G、21G穿刺针穿刺纤维环制备IDD动物模型,发现21G穿刺针造模后未能引起椎间盘退变,而18G和16G穿刺针穿刺均成功制备模型,提示穿刺针直径会影响模型制备。吴健等[16]采用21G穿刺针穿刺并抽吸部分髓核组织方法成功制备IDD动物模型。本实验采用18G穿刺针穿刺纤维环后,不抽吸髓核组织,而是在C臂X线机定位监测下使穿刺针进入椎间隙,穿过纤维环到达髓核组织,然后旋转针体,使针尖切割髓核组织以促使其退变,术后MRI和组织学观察提示,IDD模型制备成功。我们认为本实验采用的方法解决了切开暴露范围较大的问题,减少了手术时间,减轻对实验动物的创伤,降低死亡率和感染风险。术后实验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
正常椎间盘由外围的纤维环、内部的髓核及上、下软骨终板构成。MRI T2加权像能够清晰显示椎间盘信号强度,以反映髓核内的水分及蛋白多糖含量[2],故临床上常将MRI检测作为诊断IDD的金标准。有研究[3]采用经皮微创穿刺L3、4、L4、5、L5、6纤维环制备兔IDD模型,以自身L2、3、L6、7作对照,处理后4、8、12周行MRI检测,结果也发现造模组椎间盘信号强度明显降低,且随时间延长,降低强度呈加重趋势。参考文献[17]方法,本实验以术后4周作为观察起始点,通过MRI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IDD情况。结果显示,随时间延长,实验组椎间盘在MRI T2加权像上信号呈现逐渐降低趋势,而对照组信号强度降低不明显,与以上研究报道结果相同。
本实验选用Masson染色和番红O染色行组织学观察,Masson染色可使胶原纤维、软骨染成蓝色,肌纤维、细胞质染成红色,细胞核染成蓝褐色,可清晰观察纤维环胶原纤维的变化;番红O染色可以反映蛋白聚糖含量及其分布[18-19]。Masson染色示实验组术后4周胶原纤维排列尚整齐,呈同心圆状;8周开始即出现少许紊乱现象,说明椎间盘开始退变;12周时退变进一步加重,纤维环排列紊乱,层次开始模糊不清,裂隙增大增宽;至16周时已无明显分层现象,纤维环胶原纤维甚至断裂,提示退变严重。而对照组纤维环至16周时仍可见同心圆状排列,部分胶原纤维出现小裂隙,提示椎间盘仅有部分退变,与MRI检测结果相符。番红O染色示实验组髓核细胞在术后4周染色仍呈深红色,从8周开始染色逐渐变浅,12、16周染色明显变浅;而对照组至16周才有部分髓核细胞减少。
综上述,C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微创针刺旋切法可成功建立兔IDD模型。其局限在于操作者经皮穿刺纤维环有一定难度,正确穿刺、避免反复操作是减少创伤、降低脊髓神经误伤率和实验动物死亡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