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杜晓健, 曲家富, 王晶, 吴俊, 马海东, 彭义, 王良. 成人骰骨骨折分型及治疗分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 30(5): 551-554. doi: 10.7507/1002-1892.20160111 复制
骰骨骨折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足踝部骨折类型,仅占所有跗骨骨折的5%。其中66%骰骨骨折为撕脱骨折[1],因此Hillegass[2]曾提出将骰骨骨折分为撕脱骨折和主体骨折。1953年,Hermel等[3]描述骰骨压缩骨折中被压缩的骰骨像1个核桃,第4、5跖骨与跟骨则像核桃夹,因此该类骨折也被称为“核桃夹”骨折。传统分型标准是将骰骨骨折分为撕脱骨折和压缩骨折两大类,而目前临床广泛采用的AO分型标准则是根据骰骨骨折线部位进行分型。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传统分型及AO分型标准存在不能全面反映成人骰骨骨折类型并指导治疗以及分型繁杂等不足。为此,我们收集了2009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464例涉及骰骨骨折成人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15例(416足)有完整CT检查。结合临床工作,我们根据415例CT显示骰骨骨折情况,提出了骰骨骨折新的分型标准,现探讨该分型标准的可行性及其指导骰骨骨折治疗的价值。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37例,女78例;年龄19~64岁,平均38.8岁。左足220例,右足194例;双足1例。致伤原因:扭伤106例,交通事故伤65例,高处坠落伤129例,重物压伤11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 h~3 d,平均8.5 h。
骰骨骨折改良分型标准:Ⅰ型,为骰骨不同部位的小颗粒样或小薄片样撕脱骨折,可累及关节边缘。Ⅱ型,骨折线于不同方向通过或不通过关节面的无明显骨质压缩的块状骨折,包括2个亚型,其中Ⅱa型为骨折端间隙或关节面台阶≤1 mm;Ⅱb型为骨折端间隙或关节面台阶>1 mm。Ⅲ型,骨折线通过或不通过关节面并造成足外侧柱短缩的压缩骨折,包括3个亚型,其中Ⅲa型为骨折线不通过跗跖关节侧及跟骰关节侧关节面的体部压缩骨折;Ⅲb型为骨折线通过跗跖关节侧和/或跟骰关节侧关节面,且单侧关节侧骨质压缩的骨折;Ⅲc型为骨折线通过跗跖关节侧及跟骰关节侧的两侧关节面,且两侧骨质均压缩的骨折。见图 1。本组Ⅰ型285足(68.5%);Ⅱ型59足(14.2%),其中Ⅱa型18足(4.3%),Ⅱb型41足(9.9%);Ⅲ型72足(17.3%),其中Ⅲa型6 足(1.4%),Ⅲb型40足(9.6%),Ⅲc型26足(6.3%)。

1.2 治疗方法
①Ⅰ型及Ⅱa型骨折采用膝下石膏或支具托固定踝关节于功能位4~6周,去除外固定物后开始负重关节功能锻炼。
②Ⅱb型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于神经阻滞麻醉(30例)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11例)下,取仰卧患髋垫高使下肢内旋位(5例)或健侧卧位(36例),止血带下操作。于骰骨背侧作纵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骨折端,复位后用中空螺钉垂直骨折线固定(28足)或克氏针交叉固定(13足)。术后采用膝下石膏或支具托固定踝关节于功能位6周,去除外固定物后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8周后逐渐负重功能锻炼,12周后开始跑步等不剧烈的体育运动。
③Ⅲ型骨折中5足未行手术治疗,采用膝下石膏托外固定保守治疗;余67足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于持续硬膜外麻醉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取健侧卧位,止血带下操作。于骰骨背侧作纵切口,将切口远端向第4、5跖骨基底间延长,近端向跟骨前侧结节延长,充分显露第4、5跖骨基底及跟骰关节。清理骨折端、复位骨折,恢复关节面平整及足外侧柱长度后,用指掌骨微型接骨板跨越关节行桥式支撑固定(53足)或克氏针交叉固定(14足)。复位后骨折端遗留缺损,缺损范围为0.5 cm×0.5 cm×0.5 cm~2.0 cm×1.5 cm×1.5 cm。9 足骨折复位不充分者未行植骨;21足骨折端缺损约0.5 cm×0.5 cm×0.5 cm的较小缺损采用骨折端滑移植骨修复;37足骨折端缺损超过0.5 cm×0.5 cm×0.5 cm的较大缺损采用游离植骨修复,其中14足采用胫骨近端自体骨、18足采用自体髂骨、5足采用固骼生(NovaBone公司,美国)修复。术后采用膝下石膏或支具托固定踝关节于功能位6周,去除外固定物后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8~12周后开始逐渐负重功能锻炼,18周后可取出内固定物。
2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5年11个月,平均2年3个月。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
本组Ⅰ型骨折治疗后165足骨折愈合,愈合时间4~6周,平均5.5周;余120足骨折未愈合。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标准评分为95~100分,平均96.7分。Ⅱ型骨折经手术及保守治疗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8周,平均6.5周。末次随访时根据AOFAS标准评分为92~100分,平均95.5分。Ⅲ型骨折中,5足保守治疗者骨折于6~8周畸形愈合,平均6.8周。67足手术治疗者中,9足骨折复位不充分者术后6~8周畸形愈合(平均7.3周),出现足外侧柱短缩,中前足外展畸形、骨关节炎、中足外侧疼痛症状;58足骨折复位充分者术后8~12周愈合,植骨均融合,无骨关节炎、足外侧柱短缩及骰骨处明显疼痛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AOFAS标准评分为75~97分,平均93.5分。
3 讨论
3.1 骨折分型标准制定依据
骰骨为不规则短小骨骼,位于跟骨与第4、5跖骨之间,前部与第4、5跖骨底相关节,近端与跟骨相关节,内侧与外侧楔骨及舟骨相关节,是构成足外侧纵弓的基本结构,对足的稳定起重要作用[4-6]。同时,骰骨还参与足横弓的组成,骰骨背侧面向上向外,内侧面向上向内,周围有坚强韧带组织保护且韧带组织众多,故骰骨相对稳定。骰骨内侧长、外侧短,主要为松质骨,内翻暴力易致撕脱骨折,压砸暴力、外翻力、跖屈力或轴向挤压暴力易致骰骨块状骨折及压缩骨折[4]。以往对骰骨块状骨折及压缩骨折临床报道少,可能与医生对该类骨折认识不足有关。
虽然斜位X线片能清晰显示骰骨,但仍存在漏诊可能[7]。CT扫描层面薄,密度分辨率高,可克服组织重叠,在足部检查中对骨折线的敏感性明显高于X线片[8-9]。骰骨骨折类型与骰骨自身解剖形态及解剖位置密切相关,且骰骨骨折的诊断以及关节面、骨折端移位、骨折端骨质压缩情况的判断对治疗尤为重要。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对收治的415例(416足)患者资料根据CT检查进行整理分类,并提出了新的骰骨骨折分型标准,以期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3.2 骰骨骨折分型标准意义
我们认为传统按照撕脱、压缩骨折进行分型比较笼统,不能全面反映骰骨骨折类型,同时对骨折治疗缺乏全面性的指导。AO分型标准虽然比较细化,但分型较繁杂,且在A1型骨折中未包括累及关节的撕脱骨折,A2、A3型骨折的骨折线虽然未通过跗跖关节及跟骰关节,但忽略了骨折线是否通过骰舟关节及骰楔关节,均笼统归类于关节外骨折;B型按骨折线位置分为矢状面骨折及水平面骨折,指导治疗意义不大;C型骨折中仅描述为累及双关节的关节内骨折,并未描述骨折线类型、骨折移位情况及骨质是否压缩。我们提出的骨折分型标准简单明了且覆盖了骰骨骨折类型,并能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我们根据本组患者分型结果分别选择了保守及手术治疗。
3.3 治疗方法的选择
3.3.1 Ⅰ型及Ⅱa型骨折
Ⅰ型骨折为骰骨不同部位的小颗粒样或小薄片样撕脱性骨折,可累及关节边缘;Ⅱa型骨折为骨折端间隙或关节面台阶 ≤1 mm。以上两种类型骨折不影响骰骨长度以及关节面负重,因此仅需膝下石膏或支具托固定4~6周,无需手术治疗。本组Ⅰ型及Ⅱa型骨折外固定后,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3.3.2 Ⅱb型骨折
Ⅱb型骨折为骨折端间隙或关节面台阶较大(>1 mm)者,参照足踝部关节内骨折治疗复位标准[10],此类型骨折如不行手术复位内固定,可造成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或关节不匹配,故本组Ⅱb型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愈合。
3.3.3 Ⅲ型骨折
Ⅲ型骨折为骰骨压缩骨折,由于骰骨参与了足外侧纵弓以及足横弓的组成,如Ⅲ型骨折未得到恰当治疗,将造成足部生物力学严重破坏,导致足部畸形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最终只能行关节融合术[1]。此类型骨折治疗的第1个目的是恢复外侧柱长度,第2个目的是恢复关节面吻合一致[11]。Rammelt等 [12]认为由于骰骨压缩骨折病例少,相关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因此尚不能确定何种治疗方法更优越。姚书章等[5]、韩卢丽等[13] 分别报道采用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植骨治疗骰骨压缩骨折及跗中关节骨折脱位获得良好疗效;姚书章等[5]同时也提出未跨关节的固定不牢固,有时近关节两端无法用螺钉固定。我们认为骰骨为短小不规则骨,应用外固定架固定粉碎压缩骨折达不到牢固固定要求,对Ⅲ型骨折建议采用微型接骨板桥式支撑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及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手术相比,该内固定方法具有以下优点:①接骨板为“桥体”,螺钉为“桥墩”,通过支撑固定可在恢复足外侧柱长度的同时用螺钉对较大骨块加压固定,缺损区进行植骨修复;②由于微型接骨板是跨骰骨两侧关节支撑固定,可使复位的骨折端,尤其是骨质压缩缺损区的植骨部分在无两侧较大挤压作用力下愈合,既可固定骨折及骰骨两侧关节脱位,又避免了克氏针固定关节脱位对关节软骨面的进一步损伤;③由于未通过关节内固定,术后早期负重功能锻炼时,不存在螺钉或接骨板断裂于关节内不能取出的问题,即使内固定螺钉或接骨板断裂,取出也相对容易[14];而且如功能锻炼时出现内固定物断裂,也提示跟骰关节及第4、5跗跖关节存在活动度。本组Ⅲ型骨折中5足未行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是非足踝专科医生对骰骨压缩骨折的诊断及治疗认识不足,导致骰骨压缩骨折畸形愈合,出现足外侧柱短缩,中前足外展畸形、受累关节骨关节炎、中足外侧疼痛等症状。
3.4 注意事项
①医生要提高对骰骨骨折的认识,对外伤后骰骨区有压痛的患者,除拍摄足部正、侧、斜位X线片外,还应常规行CT检查。②对Ⅲa及Ⅲc型骨折可采用跨跗跖关节及跟骰关节两侧关节固定,对Ⅲb型骨折可采用跨单侧关节固定,但这并非绝对,需取决于骨折内固定的需要。③手术切口近端需注意保护腓肠神经,接骨板两端分别拧入1~2枚螺钉能起到“桥墩”的作用即可,可根据骨折块情况加用螺钉固定。④伤足负重功能锻炼时,告知患者最大程度按照正常步态练习。
骰骨骨折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足踝部骨折类型,仅占所有跗骨骨折的5%。其中66%骰骨骨折为撕脱骨折[1],因此Hillegass[2]曾提出将骰骨骨折分为撕脱骨折和主体骨折。1953年,Hermel等[3]描述骰骨压缩骨折中被压缩的骰骨像1个核桃,第4、5跖骨与跟骨则像核桃夹,因此该类骨折也被称为“核桃夹”骨折。传统分型标准是将骰骨骨折分为撕脱骨折和压缩骨折两大类,而目前临床广泛采用的AO分型标准则是根据骰骨骨折线部位进行分型。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传统分型及AO分型标准存在不能全面反映成人骰骨骨折类型并指导治疗以及分型繁杂等不足。为此,我们收集了2009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464例涉及骰骨骨折成人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15例(416足)有完整CT检查。结合临床工作,我们根据415例CT显示骰骨骨折情况,提出了骰骨骨折新的分型标准,现探讨该分型标准的可行性及其指导骰骨骨折治疗的价值。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37例,女78例;年龄19~64岁,平均38.8岁。左足220例,右足194例;双足1例。致伤原因:扭伤106例,交通事故伤65例,高处坠落伤129例,重物压伤11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 h~3 d,平均8.5 h。
骰骨骨折改良分型标准:Ⅰ型,为骰骨不同部位的小颗粒样或小薄片样撕脱骨折,可累及关节边缘。Ⅱ型,骨折线于不同方向通过或不通过关节面的无明显骨质压缩的块状骨折,包括2个亚型,其中Ⅱa型为骨折端间隙或关节面台阶≤1 mm;Ⅱb型为骨折端间隙或关节面台阶>1 mm。Ⅲ型,骨折线通过或不通过关节面并造成足外侧柱短缩的压缩骨折,包括3个亚型,其中Ⅲa型为骨折线不通过跗跖关节侧及跟骰关节侧关节面的体部压缩骨折;Ⅲb型为骨折线通过跗跖关节侧和/或跟骰关节侧关节面,且单侧关节侧骨质压缩的骨折;Ⅲc型为骨折线通过跗跖关节侧及跟骰关节侧的两侧关节面,且两侧骨质均压缩的骨折。见图 1。本组Ⅰ型285足(68.5%);Ⅱ型59足(14.2%),其中Ⅱa型18足(4.3%),Ⅱb型41足(9.9%);Ⅲ型72足(17.3%),其中Ⅲa型6 足(1.4%),Ⅲb型40足(9.6%),Ⅲc型26足(6.3%)。

1.2 治疗方法
①Ⅰ型及Ⅱa型骨折采用膝下石膏或支具托固定踝关节于功能位4~6周,去除外固定物后开始负重关节功能锻炼。
②Ⅱb型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于神经阻滞麻醉(30例)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11例)下,取仰卧患髋垫高使下肢内旋位(5例)或健侧卧位(36例),止血带下操作。于骰骨背侧作纵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骨折端,复位后用中空螺钉垂直骨折线固定(28足)或克氏针交叉固定(13足)。术后采用膝下石膏或支具托固定踝关节于功能位6周,去除外固定物后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8周后逐渐负重功能锻炼,12周后开始跑步等不剧烈的体育运动。
③Ⅲ型骨折中5足未行手术治疗,采用膝下石膏托外固定保守治疗;余67足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于持续硬膜外麻醉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取健侧卧位,止血带下操作。于骰骨背侧作纵切口,将切口远端向第4、5跖骨基底间延长,近端向跟骨前侧结节延长,充分显露第4、5跖骨基底及跟骰关节。清理骨折端、复位骨折,恢复关节面平整及足外侧柱长度后,用指掌骨微型接骨板跨越关节行桥式支撑固定(53足)或克氏针交叉固定(14足)。复位后骨折端遗留缺损,缺损范围为0.5 cm×0.5 cm×0.5 cm~2.0 cm×1.5 cm×1.5 cm。9 足骨折复位不充分者未行植骨;21足骨折端缺损约0.5 cm×0.5 cm×0.5 cm的较小缺损采用骨折端滑移植骨修复;37足骨折端缺损超过0.5 cm×0.5 cm×0.5 cm的较大缺损采用游离植骨修复,其中14足采用胫骨近端自体骨、18足采用自体髂骨、5足采用固骼生(NovaBone公司,美国)修复。术后采用膝下石膏或支具托固定踝关节于功能位6周,去除外固定物后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8~12周后开始逐渐负重功能锻炼,18周后可取出内固定物。
2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5年11个月,平均2年3个月。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
本组Ⅰ型骨折治疗后165足骨折愈合,愈合时间4~6周,平均5.5周;余120足骨折未愈合。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标准评分为95~100分,平均96.7分。Ⅱ型骨折经手术及保守治疗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8周,平均6.5周。末次随访时根据AOFAS标准评分为92~100分,平均95.5分。Ⅲ型骨折中,5足保守治疗者骨折于6~8周畸形愈合,平均6.8周。67足手术治疗者中,9足骨折复位不充分者术后6~8周畸形愈合(平均7.3周),出现足外侧柱短缩,中前足外展畸形、骨关节炎、中足外侧疼痛症状;58足骨折复位充分者术后8~12周愈合,植骨均融合,无骨关节炎、足外侧柱短缩及骰骨处明显疼痛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AOFAS标准评分为75~97分,平均93.5分。
3 讨论
3.1 骨折分型标准制定依据
骰骨为不规则短小骨骼,位于跟骨与第4、5跖骨之间,前部与第4、5跖骨底相关节,近端与跟骨相关节,内侧与外侧楔骨及舟骨相关节,是构成足外侧纵弓的基本结构,对足的稳定起重要作用[4-6]。同时,骰骨还参与足横弓的组成,骰骨背侧面向上向外,内侧面向上向内,周围有坚强韧带组织保护且韧带组织众多,故骰骨相对稳定。骰骨内侧长、外侧短,主要为松质骨,内翻暴力易致撕脱骨折,压砸暴力、外翻力、跖屈力或轴向挤压暴力易致骰骨块状骨折及压缩骨折[4]。以往对骰骨块状骨折及压缩骨折临床报道少,可能与医生对该类骨折认识不足有关。
虽然斜位X线片能清晰显示骰骨,但仍存在漏诊可能[7]。CT扫描层面薄,密度分辨率高,可克服组织重叠,在足部检查中对骨折线的敏感性明显高于X线片[8-9]。骰骨骨折类型与骰骨自身解剖形态及解剖位置密切相关,且骰骨骨折的诊断以及关节面、骨折端移位、骨折端骨质压缩情况的判断对治疗尤为重要。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对收治的415例(416足)患者资料根据CT检查进行整理分类,并提出了新的骰骨骨折分型标准,以期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3.2 骰骨骨折分型标准意义
我们认为传统按照撕脱、压缩骨折进行分型比较笼统,不能全面反映骰骨骨折类型,同时对骨折治疗缺乏全面性的指导。AO分型标准虽然比较细化,但分型较繁杂,且在A1型骨折中未包括累及关节的撕脱骨折,A2、A3型骨折的骨折线虽然未通过跗跖关节及跟骰关节,但忽略了骨折线是否通过骰舟关节及骰楔关节,均笼统归类于关节外骨折;B型按骨折线位置分为矢状面骨折及水平面骨折,指导治疗意义不大;C型骨折中仅描述为累及双关节的关节内骨折,并未描述骨折线类型、骨折移位情况及骨质是否压缩。我们提出的骨折分型标准简单明了且覆盖了骰骨骨折类型,并能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我们根据本组患者分型结果分别选择了保守及手术治疗。
3.3 治疗方法的选择
3.3.1 Ⅰ型及Ⅱa型骨折
Ⅰ型骨折为骰骨不同部位的小颗粒样或小薄片样撕脱性骨折,可累及关节边缘;Ⅱa型骨折为骨折端间隙或关节面台阶 ≤1 mm。以上两种类型骨折不影响骰骨长度以及关节面负重,因此仅需膝下石膏或支具托固定4~6周,无需手术治疗。本组Ⅰ型及Ⅱa型骨折外固定后,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3.3.2 Ⅱb型骨折
Ⅱb型骨折为骨折端间隙或关节面台阶较大(>1 mm)者,参照足踝部关节内骨折治疗复位标准[10],此类型骨折如不行手术复位内固定,可造成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或关节不匹配,故本组Ⅱb型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愈合。
3.3.3 Ⅲ型骨折
Ⅲ型骨折为骰骨压缩骨折,由于骰骨参与了足外侧纵弓以及足横弓的组成,如Ⅲ型骨折未得到恰当治疗,将造成足部生物力学严重破坏,导致足部畸形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最终只能行关节融合术[1]。此类型骨折治疗的第1个目的是恢复外侧柱长度,第2个目的是恢复关节面吻合一致[11]。Rammelt等 [12]认为由于骰骨压缩骨折病例少,相关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因此尚不能确定何种治疗方法更优越。姚书章等[5]、韩卢丽等[13] 分别报道采用微型外固定架结合植骨治疗骰骨压缩骨折及跗中关节骨折脱位获得良好疗效;姚书章等[5]同时也提出未跨关节的固定不牢固,有时近关节两端无法用螺钉固定。我们认为骰骨为短小不规则骨,应用外固定架固定粉碎压缩骨折达不到牢固固定要求,对Ⅲ型骨折建议采用微型接骨板桥式支撑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及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手术相比,该内固定方法具有以下优点:①接骨板为“桥体”,螺钉为“桥墩”,通过支撑固定可在恢复足外侧柱长度的同时用螺钉对较大骨块加压固定,缺损区进行植骨修复;②由于微型接骨板是跨骰骨两侧关节支撑固定,可使复位的骨折端,尤其是骨质压缩缺损区的植骨部分在无两侧较大挤压作用力下愈合,既可固定骨折及骰骨两侧关节脱位,又避免了克氏针固定关节脱位对关节软骨面的进一步损伤;③由于未通过关节内固定,术后早期负重功能锻炼时,不存在螺钉或接骨板断裂于关节内不能取出的问题,即使内固定螺钉或接骨板断裂,取出也相对容易[14];而且如功能锻炼时出现内固定物断裂,也提示跟骰关节及第4、5跗跖关节存在活动度。本组Ⅲ型骨折中5足未行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是非足踝专科医生对骰骨压缩骨折的诊断及治疗认识不足,导致骰骨压缩骨折畸形愈合,出现足外侧柱短缩,中前足外展畸形、受累关节骨关节炎、中足外侧疼痛等症状。
3.4 注意事项
①医生要提高对骰骨骨折的认识,对外伤后骰骨区有压痛的患者,除拍摄足部正、侧、斜位X线片外,还应常规行CT检查。②对Ⅲa及Ⅲc型骨折可采用跨跗跖关节及跟骰关节两侧关节固定,对Ⅲb型骨折可采用跨单侧关节固定,但这并非绝对,需取决于骨折内固定的需要。③手术切口近端需注意保护腓肠神经,接骨板两端分别拧入1~2枚螺钉能起到“桥墩”的作用即可,可根据骨折块情况加用螺钉固定。④伤足负重功能锻炼时,告知患者最大程度按照正常步态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