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郑加法, 李宏志, 宋秀锋. 微创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 30(5): 651-652. doi: 10.7507/1002-1892.20160130 复制
成人掌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5%,其中第5 掌骨骨折占掌骨骨折的8.2%,以右侧最常见[1-2]。第5掌骨颈骨折传统治疗方法为闭合复位联合外固定[3],该方法操作简便,但手部固定时间较长,骨突部位易出现皮肤压迫坏死;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对骨折端血供有较大破坏,术后易出现肌腱粘连、骨不连等并发症,且大多数患者需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为避免以上问题,我们在潘勇卫等[4]提出的顺行髓内针内固定术基础上进行改良,提出2 枚克氏针经髓撬拨复位髓内固定术,并于2013年5月-2015年4月应用该术式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患者32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1例,女1例;年龄17~42岁,平均24.6岁。左侧1例(左手为优势手),右侧31例。均为握拳锤击外物致闭合性骨折。受伤至入院时间0.5~7 d,平均1.2 d。X线片及CT检查示均为单纯第5掌骨颈部骨折,掌骨头无骨折,骨折有明显侧方移位、掌侧移位。
1.2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于第5掌骨基底尺背侧,沿掌骨纵行方向作1 cm长切口,钝性分离达第5掌骨基底。用1枚直径2.0 mm克氏针在第5掌骨基底尺背侧开髓。取2枚直径1.2 mm克氏针作为髓内固定材料,将克氏针钝头距末端0.5 cm处预弯成约20°角,测量掌骨头远端至开髓孔距离,根据该距离于克氏针对应体部折弯成约120°角。将1枚预弯的克氏针钝头从开髓孔插入骨髓腔,通过骨折处达掌骨头关节面下,插入过程中同时屈曲小指掌指关节复位骨折。C臂X线机透视下调整克氏针钝头预弯角度方向,使其正好位于掌骨头软骨下。然后同法植入第2枚克氏针。2枚克氏针预弯钝头分布在掌骨头内、外侧关节软骨下,透视见骨折复位良好并确定克氏针位置恰当后,剪除针尾,针尾留置于皮肤外,缝合皮肤。本组9例术前CT示骨折线位于掌骨头颈结合部位,掌骨头背侧骨皮质相对较薄弱,经2 枚克氏针髓内固定后,另联合1~2枚克氏针固定骨折端或固定于第4掌骨,加强骨折端稳定性。
1.3 术后处理
术后不作石膏外固定,3~5 d后切口无明显疼痛后开始掌指关节屈伸锻炼;复查X线片,待4~6周后骨折线模糊时拔除克氏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健患侧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2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5、9 d复查X线片,发现掌骨头向远端分离移位,骨折线间隙变大,于X线透视下手法复位,调整克氏针针尾,术后6周拔出克氏针。其余患者均于术后4~6周拔除克氏针,平均4.4周。本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10~13周,平均11.3周。患者掌指关节屈曲功能均恢复,术后3个月患侧掌指关节活动度为(85.719±4.136)°,与健侧(87.250±2.3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2,P=0.065)。第5 掌骨头无塌陷、小指无旋转畸形。见图 1。

3 讨论
国内潘勇卫等[4]首先报道顺行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第5掌骨颈及头下型骨折,取得了良好疗效。张立山等[5]研究证实,第4、5掌骨基底尺背侧为神经、肌腱的“裸区”,可作为顺行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第4、5掌骨骨折相对安全的入针区域。潘勇卫等[4]的内固定术中是采用单枚髓内针,研究表明[6],单根髓内针内固定后,三点折弯试验显示其最大折弯力矩及抗弯刚度与钢板内固定相似,说明具有足够抗张强度,内固定后能满足早期活动需要,但其旋转稳定性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差。
为解决该问题,我们提出采用2枚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该术式优点包括:①固定强度与钢板相似,术后无需石膏外固定,允许早期功能康复锻炼,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②2枚克氏针在髓腔内能较好控制掌骨头及小指旋转;③骨折端未切开,保护了骨膜完整性,不破坏局部血运,有利于骨折愈合。本组患者术后骨折均顺利愈合,掌指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无统计学差异。另外,患者小指无旋转畸形发生,提示2枚克氏针髓内固定在抗旋转方面较单枚克氏针有一定优势。
本组术后2例患者出现骨折端分离移位,考虑与术中测量不准确有关。术中暴露掌骨基底部,克氏针开髓后,需要测量掌骨头至开髓部位的距离,并根据此距离预弯克氏针。如果预弯克氏针过长,可能出现复位后骨折端分离移位;预弯克氏针过短,克氏针钝头预弯处不能达到掌骨头软骨下,术后会在掌骨头背侧基底处出现克氏针切割现象,导致内固定失败。因此,术中必要时可应用C臂X线机透视辅助克氏针预弯。
本组9例术前CT示骨折线位于掌骨头颈结合部位,掌骨头背侧骨皮质相对较薄弱,不能为克氏针钝头提供坚强支撑作用,但患者拒绝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因此,术中应用2枚克氏针髓内固定后,我们增加1~2枚克氏针固定骨折端或将骨折远、近端分别固定于第4掌骨,以加强骨折端稳定性,防止术后掌骨头背侧基底处出现克氏针切割现象。但该术式不能应用于掌骨头背侧骨折,因克氏针撬拨时,掌骨头背侧无结实的骨皮质,不能达到撬拨复位的效果。
综上述,采用2枚克氏针经髓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可获得较好疗效。但本研究仅为临床观察,下一步需要进行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检测比较,为临床手术方案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成人掌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5%,其中第5 掌骨骨折占掌骨骨折的8.2%,以右侧最常见[1-2]。第5掌骨颈骨折传统治疗方法为闭合复位联合外固定[3],该方法操作简便,但手部固定时间较长,骨突部位易出现皮肤压迫坏死;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对骨折端血供有较大破坏,术后易出现肌腱粘连、骨不连等并发症,且大多数患者需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为避免以上问题,我们在潘勇卫等[4]提出的顺行髓内针内固定术基础上进行改良,提出2 枚克氏针经髓撬拨复位髓内固定术,并于2013年5月-2015年4月应用该术式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患者32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1例,女1例;年龄17~42岁,平均24.6岁。左侧1例(左手为优势手),右侧31例。均为握拳锤击外物致闭合性骨折。受伤至入院时间0.5~7 d,平均1.2 d。X线片及CT检查示均为单纯第5掌骨颈部骨折,掌骨头无骨折,骨折有明显侧方移位、掌侧移位。
1.2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于第5掌骨基底尺背侧,沿掌骨纵行方向作1 cm长切口,钝性分离达第5掌骨基底。用1枚直径2.0 mm克氏针在第5掌骨基底尺背侧开髓。取2枚直径1.2 mm克氏针作为髓内固定材料,将克氏针钝头距末端0.5 cm处预弯成约20°角,测量掌骨头远端至开髓孔距离,根据该距离于克氏针对应体部折弯成约120°角。将1枚预弯的克氏针钝头从开髓孔插入骨髓腔,通过骨折处达掌骨头关节面下,插入过程中同时屈曲小指掌指关节复位骨折。C臂X线机透视下调整克氏针钝头预弯角度方向,使其正好位于掌骨头软骨下。然后同法植入第2枚克氏针。2枚克氏针预弯钝头分布在掌骨头内、外侧关节软骨下,透视见骨折复位良好并确定克氏针位置恰当后,剪除针尾,针尾留置于皮肤外,缝合皮肤。本组9例术前CT示骨折线位于掌骨头颈结合部位,掌骨头背侧骨皮质相对较薄弱,经2 枚克氏针髓内固定后,另联合1~2枚克氏针固定骨折端或固定于第4掌骨,加强骨折端稳定性。
1.3 术后处理
术后不作石膏外固定,3~5 d后切口无明显疼痛后开始掌指关节屈伸锻炼;复查X线片,待4~6周后骨折线模糊时拔除克氏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健患侧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2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5、9 d复查X线片,发现掌骨头向远端分离移位,骨折线间隙变大,于X线透视下手法复位,调整克氏针针尾,术后6周拔出克氏针。其余患者均于术后4~6周拔除克氏针,平均4.4周。本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10~13周,平均11.3周。患者掌指关节屈曲功能均恢复,术后3个月患侧掌指关节活动度为(85.719±4.136)°,与健侧(87.250±2.3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2,P=0.065)。第5 掌骨头无塌陷、小指无旋转畸形。见图 1。

3 讨论
国内潘勇卫等[4]首先报道顺行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第5掌骨颈及头下型骨折,取得了良好疗效。张立山等[5]研究证实,第4、5掌骨基底尺背侧为神经、肌腱的“裸区”,可作为顺行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第4、5掌骨骨折相对安全的入针区域。潘勇卫等[4]的内固定术中是采用单枚髓内针,研究表明[6],单根髓内针内固定后,三点折弯试验显示其最大折弯力矩及抗弯刚度与钢板内固定相似,说明具有足够抗张强度,内固定后能满足早期活动需要,但其旋转稳定性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差。
为解决该问题,我们提出采用2枚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该术式优点包括:①固定强度与钢板相似,术后无需石膏外固定,允许早期功能康复锻炼,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②2枚克氏针在髓腔内能较好控制掌骨头及小指旋转;③骨折端未切开,保护了骨膜完整性,不破坏局部血运,有利于骨折愈合。本组患者术后骨折均顺利愈合,掌指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无统计学差异。另外,患者小指无旋转畸形发生,提示2枚克氏针髓内固定在抗旋转方面较单枚克氏针有一定优势。
本组术后2例患者出现骨折端分离移位,考虑与术中测量不准确有关。术中暴露掌骨基底部,克氏针开髓后,需要测量掌骨头至开髓部位的距离,并根据此距离预弯克氏针。如果预弯克氏针过长,可能出现复位后骨折端分离移位;预弯克氏针过短,克氏针钝头预弯处不能达到掌骨头软骨下,术后会在掌骨头背侧基底处出现克氏针切割现象,导致内固定失败。因此,术中必要时可应用C臂X线机透视辅助克氏针预弯。
本组9例术前CT示骨折线位于掌骨头颈结合部位,掌骨头背侧骨皮质相对较薄弱,不能为克氏针钝头提供坚强支撑作用,但患者拒绝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因此,术中应用2枚克氏针髓内固定后,我们增加1~2枚克氏针固定骨折端或将骨折远、近端分别固定于第4掌骨,以加强骨折端稳定性,防止术后掌骨头背侧基底处出现克氏针切割现象。但该术式不能应用于掌骨头背侧骨折,因克氏针撬拨时,掌骨头背侧无结实的骨皮质,不能达到撬拨复位的效果。
综上述,采用2枚克氏针经髓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可获得较好疗效。但本研究仅为临床观察,下一步需要进行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检测比较,为临床手术方案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